水利水電工程地質_第1頁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_第2頁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_第3頁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_第4頁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第一篇: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結課報告淺談三門峽水庫淤積魏蒙恩(蘭州大學,甘肅蘭州730000)摘要:本文闡述了三門峽水庫歷年以來的淤積情況,并闡述水庫淤積的原因,水庫淤積的危害,水庫淤積的防治和水庫泥沙處理方法。關鍵詞: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治理OntheSanmenxiareservoirsedimentationWEImeng-en(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Sanmenxiareservoirsiltationinthepast.Andexplainedthereasonsforreservoirsedimentation,thedangersofreservoirsedimenta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reservoirsedimentationandreservoirsedimenttreatment.Keywords:Sanmenxiareservoir,sediment,siltationcontrol0引言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流,長5464km,流域面積75km2,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478mm。黃河以其高含沙量聞名于世,據(jù)位于黃河中游下段的三門峽觀測站的資料,黃河年徑流量為46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5.6億噸,流量較小而含沙量卻很大,輸沙量相當高。1三門峽水庫取舍之爭[1]三門峽水庫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是黃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治黃工程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使下游得到攔洪、防凌、灌溉、發(fā)電等諸多效益,擔負著黃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護著冀、豫、魯、皖、蘇5省2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1.7億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卻使水庫上游渭河及其支流的泥沙淤積日漸嚴重,水害頻發(fā)。該樞紐運營五十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環(huán)境。按原設計方案,死水位為335m,在正常高水位的360m時庫容為639億立方米;為了減少庫區(qū)移民,初期建設時壩高為350m,蓄水位不超過340m。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正式投入使用。但是,蓄水后不久,庫區(qū)內就出現(xiàn)了設計時被忽略了的嚴重淤積,結果,只好被迫放棄水庫的蓄水功能、停止蓄水,而只是利用水庫滯洪。此后,泥沙淤積繼續(xù)加劇,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泥沙淤積造成三門峽水庫的回水區(qū)淤積迅速向上游延伸,嚴重影響到水庫周圍地區(qū)的工農業(yè)生產。大壩上游113km處的潼關鎮(zhèn),是黃河的支流渭河及北洛河與黃河干流的匯流處,渭河和北洛河兩岸都是重要的農業(yè)區(qū),渭河上游距潼關120XX處則是古城西安市。三門峽水庫蓄水期間,潼關的黃河河床升高了4.5米,渭河下游也發(fā)生了淤積,沿河地段土地的地下水位上升,鹽堿化加劇,并給上游帶來了嚴重的洪水威脅。其次,因為水庫選址不當、設計有重大失誤,因而出現(xiàn)了水庫嚴重淤積,只能被迫改變水庫的設計功能,拆除部份發(fā)電設備、并追加投資以增加水庫的泄洪能力,使得水庫的巨額投資付諸東流。三門峽水庫蓄水一年半后,泥沙淤積即達17.5億立方米,相當于來沙量的93%,水庫庫容迅速減?。粡?962至1966年,又淤積了37.2億立方米,大大超過水電部設計部門對該水庫泥沙淤積的估計。鑒于這樣嚴重的局面,水電部不得不于1964年決定,放棄三門峽水庫原設計的蓄水發(fā)電功能,在大壩側面開挖了兩個隧道以便增加泄洪量;同時,又放棄了原設計用于發(fā)電的四個放水管,把它們改建為泄洪排沙孔道。這樣,水庫的排沙率達到了80%;但是,由于庫區(qū)選在黃河產沙量最大地段的下游,在流域產沙量過高的情況下,水庫淤積仍然很嚴重。于是,1970年至1973年,水電部門只好把大壩底部八個導流洞重新打開,采用洪水中的泥沙排泄和異重流排沙等方法,加大泄洪排沙的速度。由于泄洪量加大,水庫水位降低,大壩水電站只能發(fā)揮出原設計發(fā)電能力的20XX建壩之初安裝的高水頭水輪機組無法運轉,只能完全浪費了(后來,又不得不再耗費人力財力、把這些發(fā)電機組拆掉,運到湖北丹江口水電站去安裝使用)。因為黃河含沙量過高,泥沙造成了水輪發(fā)電機的葉片嚴重磨損,結果,為了延續(xù)發(fā)電機的壽命,三門峽水電站只能在黃河含沙量最高的汛期停止發(fā)電,使得發(fā)電能力進一步下降。放棄了三門峽水庫絕大部份的發(fā)電能力之后,這個耗費巨資修建起來的水庫就只能發(fā)揮調節(jié)洪峰的有限作用了。然而,即使在調節(jié)洪峰方面,它的真正價值也不很大。因為,為了防止泥沙的進一步淤積,三門峽水庫曾采取了盡量少滯洪的方針,也就是說,凡是黃河下游能夠通得過的洪水,三門峽水庫就讓它全部通過,水庫不發(fā)揮滯洪功能;如果黃河洪峰過高,三門峽水庫必須滯洪,則先盡量降低水庫水位以排沙和沖沙。長期的沖沙過程恢復了三門峽水庫主河道上一部份被淤積的庫容,但是仍然未能恢復河漫灘上的庫容。當采用異重流排沙時,如果保持水庫水位不升高,則排沙率可以達到0.18至0.21。三門峽水庫在汛期大量泄洪排沙和沖沙的一個有利結果是,可以有助于控制黃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2三門峽水庫淤積原因分析2.1雍水淤積天然河流在水流與河床的長期相互作用下,基本上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來水來砂條件與河床條件相適應。水庫修建后,這個平衡遭到破壞:庫區(qū)及上游水位上升,庫區(qū)形成雍水。河流攜砂進入雍水段后,泥沙擴散到全斷面,流速降低,攜砂能力降低,泥沙沉積于庫底。最細顆粒沉積于下游,最粗顆粒沉積于上游,形成淤積三角洲。如果流速過大,淤積三角洲將向下游推進,使淤積物比較均勻的分布于庫底,庫容逐漸被泥沙填滿。[2]2.2雍水末端上延現(xiàn)象(俗稱翹尾巴)由于前面提到的雍水淤積,形成淤積三角洲,使得雍水末端向上游遷移,使得上游河床淤積,抬高,并且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三門峽水庫上端河道造成了上游潼關高程。[3]2.3異重流淤積這是發(fā)生在多泥沙河流力的一種現(xiàn)象。當?shù)竭_水庫的攜砂水流流速較大,且攜帶泥沙較多時,若進入雍水段后,渾水不與清水混淆擴散,而是在清水下方運動,可以直接到達壩前,形成淤積。[2]3水庫淤積帶來的問題因為筑壩修庫的目的不同,調度運行各異,對水庫管理者來說,泥沙淤積所帶來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水庫淤積會造成如下后果:3.1縮短水庫壽命對那些以供水或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水庫來說,因為泥沙淤積減小了有效庫容,所以水庫的功能和效益都會受損;泥沙淤積得越快、越多,水庫就報廢得越早、壽命越短。而如果水庫的主要目的是發(fā)電或通過抬高水源水位實施灌溉,則早期的泥沙淤積通常不會改變原水位,影響似乎較小;但一旦淤積危及進水口和出水口,水庫功能的發(fā)揮就會受阻,所以淤積同樣會導致水庫效能下降乃至水庫報廢。水庫淤積減少水庫的有效庫容,使水電站的發(fā)電能力降低。如果淤積形成的三角洲在大壩附近形成,還可能阻礙水流進入發(fā)電機,并增加進入發(fā)電機的泥沙、從而磨損渦輪機葉片和閘門座槽。3.2破壞航運條件水庫的回水變動區(qū)將出現(xiàn)泥沙淤積,形成三角州,抬高河床、堵塞航道,造成航運條件變壞。并且,回水區(qū)內的三角洲還可能減少過河橋下的凈高,甚至在枯水季時造成通航困難。上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越高,水庫水位的變幅越大,水庫回水區(qū)內形成的三角洲就越大,對航運的影響也就越嚴重。所以,設計水庫回水區(qū)內的新建橋梁時,應考慮水庫的調度運行方式及河道的可能淤高。3.3水庫環(huán)境問題水庫淤積將使水庫回水區(qū)的河道水位升高,相應抬高周圍地區(qū)的地下水位,這樣就可能導致這些地區(qū)土地的鹽漬化現(xiàn)象、或加劇其鹽堿化。泥沙淤積會改變水庫以及庫尾以上河道的地形,從而改變水生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可能引起水庫及庫區(qū)以上河道內水流的富營養(yǎng)化,而使下泄的清水缺乏必要的養(yǎng)份。同時河流中的重金屬污染物會隨著泥沙在水庫富集,造成水庫水質的惡化。4水庫淤積的防治措施4.1庫址選擇原則上講,水庫庫址應選擇在來沙量較小的地方;在修建大水庫時,其庫址盡量不要選在航運量大、含沙量高的河流上;此外,在干流上修水庫之前,要注意控制支流的泥沙。世界上修建大型水庫時,通常是修建在航運量很小的河流干流上。如果擬修建水庫大壩的河流干流是通航河流,則需要考慮兩點,第一是干流的含沙量要低,第二是泥沙能被攔截在上游或支流。對于小型水庫來說,如果河流含沙量高、而地形條件又許可的話,可以修建河外水庫。4.2流域治理為了減少流域產沙量,需要進行流域治理,減少土壤被侵蝕的程度,具體措施可以包括增加林草植被、加強水土保持、改善農業(yè)技術和耕作措施、興建田間工程以及修建攔沙壩等。4.3分流排沙在洪水季節(jié),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洪水季節(jié),河流一般會挾帶大量的泥沙,修建分流渠道或隧道輸導這種高含沙水流,就可能避免嚴重淤積。5水庫內淤積泥沙的處理方法如果水庫內已經有泥沙淤積,可以有三種方法來處理淤積的水庫泥沙,即排沙、沖沙和疏浚。排沙和沖沙都是通過開啟水庫的底部閘門、用水力來沖排,排沙措施包括排泄洪水中的泥沙和異重流排沙,沖沙包括降落水位沖沙和放空沙,疏浚是用機械清淤。對尚未沉積的懸移質和推移質泥沙可以采用排沙方法;而對已沉積的泥沙,則可采用沖沙和疏浚手段。排泄洪水中的泥沙這一措施的主要功能是排沙,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沖沙作用;降落水位沖沙和放空沖沙在達到沖沙目的的同時,有時也具有排沙的效果。從庫區(qū)排泄出去的泥沙可能有利于防止下游河道被侵蝕,但也可能淤積在下游河道或導流渠道內。因此排泄水庫內淤積的泥沙時,還需要考慮到泥沙在下游的堆積會否造成新的問題。以下是幾種主要的淤積泥沙處理方法。5.1排泄洪水中的泥沙通常,洪水期的河流含沙量較高,而泥沙的滯水時間愈長,沉沙率也愈高。所以,為了減少泥沙淤積,在洪水期間可以把水庫的水位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使庫尾回水范圍減小,水庫的滯洪時間縮短,加大庫水的下泄流量,以便利用洪水的挾沙能力,排泄洪水中的泥沙。洪水期可以按洪峰前后分為漲洪段和落洪段,一般來說,漲洪段的含沙量高,可以保持水庫的低水位、以排泄洪水及其挾帶的泥沙;而在落洪段則可以多攔蓄較清的水,這樣既能利用洪水的挾沙能力、又能減少下游的淤積。2.降落水位沖沙沖沙即對淤積泥沙的再侵蝕,降落水位沖沙和上述方法一樣,都是在洪水過程中排泄泥沙;不同之處是,降落水位沖沙時水庫的水位比排泄洪水中的泥沙時水庫的水位更低。這樣,降落水位沖沙會使整個水庫庫區(qū)河道上形成向河水一樣流動的水流,從而沖刷較大面積的已淤積的泥沙,使得下泄泥沙多于入庫泥沙。沖沙效率取決于水庫的地形位置、泄水流量、泄水孔高程、入庫泥沙特征、運用方式、沖沙歷時等。3.放空沖沙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洪水期采用的,放空沖沙則既可以在汛期進行、也可以在非汛期進行,特別是若在汛期期間、洪水期之前或之后進行,沖沙效果更好。放空沖沙比較適合小水庫,因為小水庫的大部份淤積泥沙靠近水壩或在較窄的溝道內,通過放空沖沙,可能在幾周內沖走大量淤積的泥沙。4.異重流排沙在許多高含沙河流中和低含沙河流上的水庫里,都能觀測到異重流,如中國的三門峽、劉家峽和官廳水庫。高含沙的異重水流進入水庫后,就降到庫底、并向水壩流去,同時逐漸擴散。如果把異重流排泄出庫,就能減少淤積。5.疏浚疏浚就是把水底的泥沙移到水面并送到別的地方。如果不能采用分流排沙,沖沙效果也很差,或為了節(jié)水而不能采用降落水位沖沙,又不能通過增加壩高來增大庫容,這時可以考慮采用疏浚方法。通常疏浚所需的費用比較高,但如果淤積物可用于制造建材6結語(1)在水利水電工程勘察中,應當嚴格按照工程地質勘察的規(guī)定,在各個階段相應對工程區(qū)的區(qū)域地質和地震、水庫、壩址、長引水線路、溢洪道、天然建筑材料、地下硐室、地面電站和泵站廠址、溢洪道、通航建筑、渠道等做出勘察。(2)解決水庫淤積問題是目前水庫管理和延長使用壽命的關鍵,它關系到水利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水資源有效利用。(3)應當考慮水利水電工程與地質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在天然狀況、地質歷史中形成的高山峽谷地區(qū),有與其相適應的地質環(huán)境,并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類工程活動的參與,如修筑高壩,形成大水庫,勢必改變區(qū)域內的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4)除此之外,在空間方面上關注點由此水利水電工程延伸到整個河流及河流流域。規(guī)劃開發(fā)時兼顧上下游水利水電工程,做到協(xié)調統(tǒng)一,不因地方小惠而嚴重影響其他地區(qū)。關注整個流域,掌握整個流域內的水文地質的等條件,不盲目做決定。在時間方面上考慮筑壩后,將引起一段工程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調整的時間,然后進入相適應階段。如果以后要改變壩的運作方式,則必定會引起新的一輪的工程與環(huán)境的調整與適應。參考文獻:[1]百度百科:三門峽水庫[2]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學分析原理.地質出版社,20XX年.北京[3]曹如軒,雷福州,馮普林,馬雪妍.三門峽水庫淤積上延機理的研究.泥沙研究.20XX.4第2期或其他有用的材料,就可以降低疏浚成本。疏??捎糜诨謴托∷畮旎虺辽硯斓膸烊荩虿糠莼謴椭械人畮斓膸烊?,還可用于降低河道洪水位,改善回水區(qū)通航條件;疏浚清除出來的淤積物,有的可用于制造建材,例如日本有許多水庫通過疏浚為混凝土制造業(yè)提供骨料。[4]吳保生,夏軍強,王兆印.三門峽水庫淤積及潼關高程的滯后響應.泥沙研究.20XX.2.第1期[5]喻明湘.三門峽水庫泥沙問題.水利水電工程設計.1998.1998年第1期[6]武洪濤,常宗廣,張震宇,郝利民.三門峽水庫環(huán)境影響綜合評價.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XX.10.第22卷第5期[7]陳朝輝,方國祥,李鑫華,溫美麗,張俊香.廣東山區(qū)大中型水庫淤積與整治.熱帶地理.20XX.9.第27卷第5期[8]張?zhí)m竹.多泥砂河道水庫淤積規(guī)律探討.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XX年第2期[9]高繼宗.三門峽水庫禍害上游的教訓.中國減災·20XX年第7期[10]于文卿.水庫淤積的成因及對策.工程管理第二篇: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習報告一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習報告一前言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這門課程的實踐性較強,野外教學實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缺少或消弱這一環(huán)節(jié),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教學將是不完整的,其效果必會大打折扣。在實習中,學生可以真時的感受和了解斷層,背斜和巖溶等重要的地質現(xiàn)象,親自觀察和體驗各種巖石的分布和狀態(tài),增加對水庫等工程建設中地質問題的具體認識,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更深刻認識到學習工程地質的意義,因此,野外教學實習對我們這門課的學習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實習目的1認識斷層、溶洞等地質現(xiàn)象。2了解水庫及相關工程的地質要求。3體會地質問題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二、實習時間20XX年5月7—8號三、實習地點河北省曲陽縣王快水庫、泉眼、燕川水庫、靈山溶洞等四處實習地點。四、實習內容王快水庫王快水庫位于河北省曲陽縣鄭家莊村西大清河南支沙河上,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灌溉、發(fā)電的大型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Ⅰ級。建筑物有攔河壩、溢洪道、泄洪洞和水電站。1960年開始攔洪蓄水,1969年又進行了續(xù)建,加高攔河壩,擴寬和加深溢洪道并設置了閘門,建成了水電站等。水庫由河北省水利廳設計院設計,水庫工程指揮部施工。1958年6月興建,1960年6月竣工。水庫建成后,水庫出現(xiàn)過壩頭斜墻出現(xiàn)裂縫,洞頂拱、底板、邊墻出現(xiàn)裂縫,產生滑坡塌方,壩頂因不均勻沉陷出現(xiàn)裂縫,壩后南頭小反濾溝內出現(xiàn)管涌,電站尾水渠附近出現(xiàn)管涌,壩后反濾溝下沉,溢洪道閘室下游護坦堰面混凝土裂縫等問題,通過采用開挖粘土回填分層夯實方法,鋼筋混凝土襯砌加固,改緩邊坡處理,開挖回填法處理,開挖回填法處理,填筑反濾料處理,小碎石回填和反濾料壓蓋處理,環(huán)氧砂漿修補等方法進行了修補,目前大壩未出現(xiàn)其他問題。王快水庫地質條件優(yōu)越,山谷斷面大且處于河流交匯處,水量充沛,利于修建大型水庫,粘土、黃土、礫石、碎石等建筑材料充足,利于土石壩的建造,有侵入巖輝綠巖形成的巖墻,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滲作用??王快水庫的建筑是用“四個一”可以概括,分別是攔河壩、溢洪道、泄洪洞和水電站。攔河壩為土石壩。這類壩壩坡平緩,體積龐大,底寬較大,對地基壓應力較小。土石壩就地取材,節(jié)省鋼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筑材料,同時減少了筑壩土石壩工地節(jié)省鋼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筑材料,同時減少了筑壩材料的遠途運輸;結構簡單,便于維修和加高﹑擴建;壩身是土石散粒體結構,沒有膠結材料,壩體是柔性的,允許產生較大變形,故與混凝土壩相比,它對壩基工程地質要求要求較低,可以在軟基和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基上興建;施工技術簡單,工序少,便于組合機械快速施工。但是土石壩也有其不可忽視的缺點,壩身不能溢流,從而不能在壩頂宣泄洪水;粘性土料的填筑受氣候等條件影響較大,影響工期;壩身需定期維護,增加了運行管理費用。王快水庫土石壩采用碾壓的方法建造而成,是人民用羊足碾碾出來,幾十年過去了,時間證明他們的工程是靠得住的。溢洪道,用于宣泄規(guī)劃庫容所不能容納的洪水,保證壩體安全,溢洪道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由于土石壩不能在壩頂宣泄洪水,因此,在壩址附近布置溢洪道。溢洪道工程的規(guī)劃布局應盡量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即要經濟合理又要保證安全,由于水庫附近沒有合適的天然埡口,所以人工開鑿了一個溢洪道,那是老一輩雙手一點一點鑿出來的,為子孫后代消去洪水之憂。泄洪洞設在左岸壩下,洞身為圓形,洞徑4.5m,進口高程155.75m,最大泄量311m3/s,進口采用弧形工作門、油壓啟閉機、平板檢修門、固定卷揚機。水電站:電站位于河床右岸,裝機兩臺。目前水庫防洪標準為1500年一遇洪水,經過30多年的運用,在防洪、灌溉、發(fā)電方面均發(fā)揮了較大作用。攔蓄了1959年、1963年、1964年、1976年、1978年、1996年大洪水。1960~1985年累計興利水量98.21億m3,累計灌溉面積1297.6萬畝,發(fā)電3.57億kwh。上升泉上升泉由承壓水補給,在泉出口附近水流在壓力作用下呈上升運動,上升泉流量比較穩(wěn)定,水溫年變化比較小。該泉是由承壓水的排泄而成。燕川水庫燕川水庫三面環(huán)山,處于河流的匯交之處,又有天然的溢洪道,但由于兩個斷層和巖溶的存在,產生水庫的滲漏,無法蓄水,成為干庫,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斷層是巖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fā)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巖體發(fā)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xù)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在斷層帶上往往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巖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巖石的長期溶蝕作用及形成的各種巖溶現(xiàn)象的總稱。斷層和巖溶的存在會導致水庫的滲漏,因此不能修建水庫。靈山巖溶靈山巖溶又稱靈山聚龍洞,洞內景觀有石筍、石珊瑚、石靈芝等石造型景觀,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是由洞頂?shù)乃诼蛳聺B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fā)生化學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便形成了。五、實習總結水庫是我國防洪廣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削減進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達到減免洪水災害的目的。通過水庫進行徑流調節(jié),蓄洪補枯,使天然來水能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較好地滿足用水部門(例如灌溉、發(fā)電、供水、航運等)的要求。水庫的修建對地質條件有嚴格的要求,修建水庫前應經先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滿足要求后再施工,避免三邊工程等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附注:添加些圖片會更好些第三篇:工程地質懷寧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鐤|經116°28’~117°03’,北緯30°20’~30°50’。東與安慶市毗鄰,西連潛山、太湖,北接桐城,南鄰望江,與東至隔江相望??h域面積1543平方公里,轄10鄉(xiāng)、16鎮(zhèn),359個行政村,1999年末人口77.94萬人。除漢族外,有回、壯、苗、布依等13個民族1000多人。懷寧地貌屬長江平原區(qū)低山丘陵崗地平原湖泊亞區(qū),東部群山疊翠,中部崗巒起伏,西南圩畈相連。大別山南麓余脈分兩支入縣。潛山公蓋山平崗逶迤,至獨秀山一峰拔地,再向東南延伸,構成大雄、黃梅、百子和大龍山淺山丘陵。望江香茗山來自東南,由王居山、龍王山脈形成丘陵崗地??h內地勢,中間高兩翼低,東北高西南低,東部大龍山三鄉(xiāng)尖為縣境最高點,海拔697米。懷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期,降水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天返暖快,常倒春寒;夏季高溫多雨,梅雨易澇;秋季天高氣爽,或有伏旱;冬天睛冷。偶降雨雪,農耕條件優(yōu)越。懷寧為種植業(yè)為主體、畜牧業(yè)相伴生的農業(yè)綜合區(qū),自然生態(tài)條件良好,全縣擁有耕地35740公頃,山場40304公頃,水面14266.7公頃,以種植水稻、棉花、麥類、油菜為主,耕作制以雙熟制或三熟制為主。懷寧縣境內有銅、鐵、金、銀、鉬、鈷、鋅等8種金屬礦產,有水泥石灰石、白水泥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白云石等13種非金屬礦產,有煙煤、無煙煤、石煤、泥炭、鈾等5種能源放產,化工原料礦產有硫礦,共有礦產27種,為全省礦產資源大縣之一。懷寧為縣近1600年,居府、省政治文化中心700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被譽為戲曲之鄉(xiāng)、教育之鄉(xiāng)、英烈之鄉(xiāng)、物華之鄉(xiāng)。擁有輝煌歷史的懷寧,正昂首闊步走向新世紀,懷寧的明天更美好。松軟巖組:由第四系殘坡積灰褐色粘土,含礫粉砂質亞粘土,粘土礫石層組成,分布于山溝,山坡山腳處,厚度一般小于5米,基本不含水,工程地質條件一般.碳酸鹽巖巖組:由棲霞組含燧石大理巖,瀝青質大理巖,黃龍組白云石大理巖,大理巖,船山組大理巖組成,大面積分布于礦區(qū)中,西,北部,構成礦體直接頂板,這些巖層巖性堅硬,層理不發(fā)育,裂隙較發(fā)育,巖溶弱發(fā)育,工程地質條件良好,巖體結構類型屬層狀結構.碎屑巖巖組:由墳頭組,五通組,石英云母片巖,變質粉砂巖,石英巖組成,分布礦區(qū)南側及東側,構成礦體底板圍巖,該巖組巖性堅硬,較堅硬,墳頭組片理發(fā)育,石英巖層理不發(fā)育,裂隙較發(fā)育,工程地質條件良好,巖體結構類型屬層狀結構.礦體頂板為大理巖,白云石大理巖,底板為石英巖,石英云母片巖,總體項底板巖體完整性和穩(wěn)固性較好,巖石結構類型為層狀結構,巖體質量Ⅱ~Ⅲ級,Ⅲ~Ⅳ類,未發(fā)現(xiàn)軟弱夾層.但受構造影響,礦區(qū)內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其力學性質以剪節(jié)理為主,主要以北東向和南西向二組為主,多呈閉合型,其節(jié)理裂隙對礦體項板圍巖局部有影響,破壞了掩體局部完整性,使巖石,巖體質量變差,在裂隙密集帶處需加強頂板支護.另外礦體頂板有滑石化蝕變巖,局部可能產生片幫,冒頂?shù)炔涣嫉刭|現(xiàn)象.水文地質條件礦區(qū)地貌屬沿江低山區(qū),地形起伏較大,最大高差308米,當?shù)刈畹团潘鶞拭?236米,總體呈現(xiàn)西高東低,無河流,地形有利于地表水排泄,雨水經片流流入低洼山溝處,然后再流入東側黑山沖的小溪中.礦區(qū)內無地表水體,礦區(qū)地處中緯度,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含水層由殘坡積灰褐色粘土,含礫粉砂質亞粘土,粘土礫石層組成,分布于山溝及山坡坡腳等地低處,組成地表覆蓋層,厚0~5米,富水性弱.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含水巖組:含水層由二迭系下統(tǒng)棲霞組含燧石結核大理巖,含瀝青質大理巖組成,厚137米,分布礦區(qū)西部,北部,該層裂隙較發(fā)育,巖溶弱發(fā)育,地表見溶溝,溶槽,含裂隙巖溶水,富水性弱至中等.寧縣黃墩鎮(zhèn)金灣硫鐵礦(新增鐵礦資源儲量)采礦權評估報告書北京經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13石炭系中,上統(tǒng)黃龍組和船山組由白云石大理巖組成,厚110米,分布于礦區(qū)中部,該巖層裂隙較發(fā)育,巖溶弱發(fā)育,地表見溶溝,溶槽,含裂隙巖溶水,富水性弱~中等.碎屑巖類裂隙水含水巖組:含水層由五通組石英巖和志留系墳頭組組成,由石英云母片巖組成,裂隙較發(fā)育,含裂隙水,富水性弱.礦區(qū)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由于礦區(qū)地處低山區(qū),各含水巖組大都呈裸露狀態(tài),巖溶弱發(fā)育,地表見有溶溝,溶槽,裂隙較發(fā)育,利于大氣降水滲透補給.地下水的逕流,排泄主要受地形及構造控制,總的逕流方向是從西往東,由高地向谷盆地運動,成為礦區(qū)東部及南部外圍區(qū)域地下水的補給源.礦體出露標高++265~+316米,礦體最低開采標高+250米,開采方式平硐或斜井,礦體位于礦區(qū)自然排水基準面(+236米)以上.從現(xiàn)有斜井及平硐工程來看,坑道中基本無水,豐水季節(jié)有少量水,說明礦區(qū)地下水與礦坑水關系不大,其涌水量大小與大氣降水及排水條件有關.綜上所述,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第四篇:工程地質第三章工程地質3.1總體地質概述茂名市電白區(qū)高效節(jié)水灌溉工程建設地點為茂名市電白區(qū)馬踏鎮(zhèn)、嶺門鎮(zhèn)、觀珠鎮(zhèn)、林頭鎮(zhèn)和小良鎮(zhèn)等鎮(zhèn),分別位于茂名市電白區(qū)的馬踏鎮(zhèn)新村水庫邊沿、嶺門鎮(zhèn)龍頭嶺水庫附近、觀珠鎮(zhèn)九仔山水庫附近、林頭鎮(zhèn)賣雞子水庫附近、小良鎮(zhèn)菠蘿山水庫附近。故本工程地質情況直接引用5個水庫地質報告。3.1.1馬踏鎮(zhèn)松塘片區(qū)地質情況(一)地形地貌及地質、地震概況庫區(qū)位于丘陵地帶。區(qū)域地層巖性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上覆坡殘積層較發(fā)育,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沿低洼地段稍發(fā)育??辈靾鰠^(qū)未發(fā)現(xiàn)不良地質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XX),本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區(qū),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該烈度進行設防。(二)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經鉆探揭露,壩址巖土層自上而下共分3層,分述如下:1、壩體土層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4ml)——①填筑土:紅褐、褐灰、灰黃色等,稍濕,松散、呈可塑狀,韌性度中等,均勻性稍差。組份以粉質粘土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局部由砂質粘性土混少量強風化巖塊組成。該層在壩體地段均有分布,層頂為壩體表面,揭露層厚4.80~8.80m,層頂標高均為0.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4次,校正擊數(shù)N=6.3~7.7擊,平均6.8擊。取原狀土樣1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8.6%、天然密度ρ0=1.81g/cm3、孔隙比e0=0.760、液性指數(shù)IL=0.06、粘聚力C=20XXPa、內摩擦角φ=20XX°。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00kPa。2、壩基巖土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Q4al)——②粉質粘土:褐灰、青灰色,濕,可塑,韌性度良好。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該層各孔均見及,層厚3.70~5.70m,層頂埋深4.80~8.80m,層頂標高-4.80~-8.80m。作標貫3次,校正擊數(shù)N=5.0~5.6擊,平均5.3擊。取原狀土樣1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值如下:含水量W0=18.8%、天然密度ρ0=1.84g/cm3、孔隙比e0=0.730、液性指數(shù)IL=0.14、粘聚力C=22kPa、內摩擦角φ=16.0°。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00kPa。第四系殘積層(Qel)——③砂質粘性土:灰黃、褐灰、青灰色等,濕,可塑,韌性度中等。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該層各孔均見及,尚未揭穿,揭露層厚4.00~6.70m,層頂埋深8.50~14.30m,層頂標高-8.50~-14.30m。作標貫3次,校正擊數(shù)N=6.5~8.9擊,平均7.4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9.0%、天然密度ρ0=1.74g/cm3、孔隙比e0=0.837、液性指數(shù)IL=0.20XX聚力C=20XXPa、內摩擦角φ=18.3°。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40kPa。3.1.2嶺門鎮(zhèn)新豐片區(qū)地質情況一、地形地貌及地質、地震概況庫區(qū)位于臺地及殘丘地帶。區(qū)域地層巖性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上覆坡殘積層較發(fā)育,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沿低洼地段稍發(fā)育??辈靾鰠^(qū)未發(fā)現(xiàn)不良地質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XX),本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區(qū),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該烈度進行設防。(一)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經鉆探揭露,壩址巖土層自上而下共分4層,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4ml)——①填筑土:灰黃、紅褐色等,稍濕~濕,松散、呈可塑狀,韌性度良好,均勻性稍差。組份為砂質粉質粘土,局部含較多強風化巖塊。該層在壩體地段均有分布,層頂為壩體表面,揭露層厚7.30~9.00m,層頂標高均為0.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5次,校正擊數(shù)N=2.7~4.9擊,平均3.9擊。取原狀土樣1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值如下:含水量W0=28.2%、天然密度ρ0=1.78g/cm3、孔隙比e0=0.945、液性指數(shù)IL=0.38、粘聚力C=20XXPa、內摩擦角φ=13.5°。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90kPa。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Q4al)——②粉質粘土:灰褐、灰黃色等,濕,可塑為主,局部軟塑,韌性度良好。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該層于ZK1、ZK2孔均見及,層厚0.70~3.20XX層頂埋深8.60~9.00m,層頂標高-8.60~-9.00m。作標貫2次,校正擊數(shù)N=3.3~13.4擊,平均8.3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3.7%、天然密度ρ30=1.83g/cm、孔隙比e0=0.984、液性指數(shù)IL=0.57、粘聚力C=19kPa、內摩擦角φ=14.4°。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10kPa。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Mr3)——③強風化混合花崗巖:褐灰、灰黃色,巖芯呈半巖半土狀為主,局部上部呈堅硬土狀,巖塊大部份用手可折斷。原巖粗?;◢徑Y構清晰。該層于ZK1、ZK2孔揭露,部份孔尚未揭穿,揭露層厚2.10~8.20XX層頂埋深9.30~12.20XX層頂標高-9.30~-12.20XX作標貫1次,校正擊數(shù)N=44.1擊。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500kPa。④中風化混合花崗巖:淺灰、黃白色,巖芯呈塊狀或短柱狀,表面粗糙,巖塊擊打難破碎,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且多被泥質物充填,膠結一般。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礦物以長石、石英為主,少量云母。該層于ZK1、ZK3孔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層厚3.40~6.20XX層頂埋深7.30~11.40m,層頂標高-7.30~-11.40m。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500kPa。3.1.3林頭尖閣山片區(qū)地質情況(一)地形地貌及地質、地震概況庫區(qū)位于丘陵地帶。區(qū)域地層巖性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上覆坡殘積層較發(fā)育,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沿低洼地段稍發(fā)育??辈靾鰠^(qū)未發(fā)現(xiàn)不良地質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XX),本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區(qū),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該烈度進行設防。(二)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經鉆探揭露,壩址巖土層自上而下共分3層,分述如下:1、壩體土層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4ml)——①填筑土:黃褐、暗黃色等,稍濕~濕,松散、呈可塑狀,韌性度中等,均勻性較差。組份為砂質粘性土,以細粒土為主,含砂粒及角礫。該層在壩體地段均有分布,層頂為壩體表面,層厚2.50~4.30m,層頂標高均為0.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3次,校正擊數(shù)N=3.8~5.8擊,平均4.7擊。取原狀土樣1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3.8%、天然密度ρ0=1.81g/cm3、孔隙比e0=0.869、液性指數(shù)IL=0.42、粘聚力C=18.3kPa、內摩擦角φ=14.8°。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90kPa。2、壩基巖土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Q4al)②粉質粘土:灰黃、灰白間紫紅色等,濕,可塑,韌性度良好。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該層各孔均見及,層厚2.70~3.10m,層頂埋深2.50~4.30m,層頂標高-4.30~-2.50m。作標貫3次,校正擊數(shù)N=4.5~5.3擊,平均4.8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7.9%、天然密度ρ0=1.80g/cm3、孔隙比e0=1.037、液性指數(shù)IL=0.62、粘聚力C=17.5kPa、內摩擦角φ=12.8°。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10kPa。第四系殘積層(Qel)③砂質粘性土:褐紅、黃褐色等,濕,可塑~硬塑,以可塑為主,局部硬塑,韌性度中等。以粉、粘粒為主,含砂粒及角礫,砂粒及角礫分布欠均勻,局部含量較多,呈小團狀產出。該層各孔均有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層厚7.40~7.50m,層頂埋深5.60~7.00m,層頂標高-7.00~-5.60m。作標貫5次,校正擊數(shù)N=7.5~10.6擊,平均8.9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0XX%、天然密度ρ0=1.92g/cm3、孔隙比e0=0.669、液性指數(shù)IL=0.33、粘聚力C=18.9kPa、內摩擦角φ=19.7°。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50kPa。3.1.4觀珠鎮(zhèn)新華片區(qū)地質情況(一)地形地貌及地質、地震概況庫區(qū)位于丘陵地帶。區(qū)域地層巖性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上覆坡殘積層較發(fā)育,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沿低洼地段稍發(fā)育。勘察場區(qū)未發(fā)現(xiàn)不良地質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XX),本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區(qū),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該烈度進行設防。(二)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經鉆探揭露,壩址巖土層自上而下共分4層,分述如下:1、壩體土層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4ml)——①填筑土:褐紅色為主等雜色,稍濕~飽和,松散、呈可塑狀,韌性度一般,均勻性較差。組份為粉質粘土,含較多砂粒及角礫,局部過渡為粘土質礫砂。該層在壩體地段均有分布,層頂為壩體表面,層厚4.80~6.20XX層頂標高均為0.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2次,校正擊數(shù)N=3.9~8.5擊,平均6.3擊。取原狀土樣1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值如下:含水量W0=29.1%、天然密度ρ0=1.65g/cm3、孔隙比e0=1.097、液性指數(shù)IL=0.47、粘聚力C=22kPa、內摩擦角φ=22.6°。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00kPa。2、壩基巖土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Q4al+pl)②粉質粘土:褐灰、深灰、淺灰色等雜色,濕,可塑,韌性度一般。以粉、粘粒為主,局部夾薄層砂土。該層各孔均見及,層厚1.20XX.90m,層頂埋深4.80~6.20XX,層頂標高-4.80~-6.20XX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2次,校正擊數(shù)N=4.5~8.0擊,平均6.3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9.1%、天然密度ρ0=1.78g/cm3、孔隙比e0=1.112、液性指數(shù)IL=0.76、粘聚力C=18kPa、內摩擦角φ=15.5°。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20XXa。第四系殘積層(Q4el)③砂質粘性土:褐紅、灰黃色等,濕,可塑~硬塑,韌性度一般。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砂粒及角礫分布欠均勻,局部含量較多,呈小包狀產出。該層各孔均有揭露,部分孔尚未揭穿,揭露層厚2.00~5.00m,層頂埋深7.40~9.00m,層頂標高-7.40~-9.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3次,校正擊數(shù)N=8.5~17.0擊,平均12.0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6.6%、天然密度ρ0=1.91g/cm3、孔隙比e0=0.636、液性指數(shù)IL=0.10、粘聚力C=21kPa、內摩擦角φ=21.0°。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50kPa。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Mr3)——④強風化混合花崗巖:淺灰、褐灰、灰黃色等雜色,風化強烈。巖芯呈半巖半土狀為主,少數(shù)碎塊狀。原巖粗?;◢徑Y構清晰,塊狀構造。該層于ZK2、ZK3兩孔有揭露,且尚未揭穿。揭露層厚5.00~6.50m,層頂埋深9.40~10.60m,層頂標高-9.40~-10.60m。作標貫試驗3次均為反彈。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500kPa。3.1.5小良鎮(zhèn)小良村片區(qū)地質情況(一)地形地貌及地質、地震概況庫區(qū)位于丘陵地帶。區(qū)域地層巖性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上覆坡殘積層較發(fā)育,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沿低洼地段稍發(fā)育??辈靾鰠^(qū)未發(fā)現(xiàn)不良地質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XX),本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區(qū),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該烈度進行設防。(二)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經鉆探揭露,壩址巖土層自上而下共分3層,分述如下:1、壩體土層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4ml)——①填筑土:以褐黃、暗灰黃色為主等雜色,稍濕~濕,松散、呈可塑狀,韌性度中等,均勻性較差。組份由砂質粘性土混少量粉質粘土組成,以細粒土為主,含較多砂粒及少量角礫。該層在壩體地段均有分布,層頂為壩體表面,層厚2.30~5.90m,層頂標高均為0.00m。作標準貫入試驗(后稱“標貫”)2次,校正擊數(shù)N=6.7~7.7擊,平均7.2擊。取原狀土樣3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3.5%、天然密度ρ0=1.70g/cm3、孔隙比e0=0.954、液性指數(shù)IL=0.26、粘聚力C=16.1kPa、內摩擦角φ=18.1°。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10kPa。2、壩基巖土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Q4al)②粉質粘土:灰白、灰黃、暗黃色等,濕,可塑,韌性度良好。以粉、粘粒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礫。該層各孔均見及,層厚2.30~5.20XX層頂埋深2.30~5.90m,層頂標高-5.90~-2.30m。作標貫4次,校正擊數(shù)N=4.8~6.2擊,平均5.4擊。取原狀土樣1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1.6%、天然密度ρ30=1.79g/cm、孔隙比e0=0.934、液性指數(shù)IL=0.43、粘聚力C=23.0kPa、內摩擦角φ=16.0°。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fak=120XXa。第四系殘積層(Qel)③砂質粘性土:黃紅、棕紅色等雜色,濕,可塑~硬塑,以可塑為主,局部硬塑,韌性度中等。以粉、粘粒為主,含砂粒及角礫,砂粒及角礫分布欠均勻,局部含量較多,呈小團狀產出。該層各孔均有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層厚6.30~7.70m,層頂埋深7.50~8.20XX層頂標高-8.20XX7.50m。作標貫6次,校正擊數(shù)N=7.5~11.8擊,平均9.0擊。取原狀土樣2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8.5%、天然密度ρ0=1.83g/cm3、孔隙比e0=0.877、液性指數(shù)IL=0.40、粘聚力C=22.9kP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