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泰山記》復習課教學設計一、復習目標及重難點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并能準確翻譯。(重點)②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寫景特點。(難點)③識記相關文學文化常識,體會作者情感。二、教法和學法(一)教法
1、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中明確答題方向,相互學習,集思廣益。
2、成果展示法:將小組學習討論成果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激發(fā)學習熱情。
3、檢測法:在學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練習檢測學生的復習效果,及時鞏固書本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二)學法:自主學習、協(xié)作式學習、講授學習。
三、教學過程:(一)、檢查早讀背誦:文章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回顧了解作者及桐城派(見PPT)《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年間的方苞,劉大櫆、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張古文“清正雅潔”。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不可偏廢”,提出文章八要:神理氣味,文之精(內(nèi)容)者;格律聲色者,文之粗(形式)也。桐城派的文章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基礎,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稱桐城派。(三)文章字詞復習:加黑字詞找學生起立口頭解釋,解釋不準確的教師補充,其他學生認真聽認真記①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③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皆不及往。⑤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⑥桐城姚鼐記。(四)一詞多義:乘:(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2)乘風破浪會有時趁著,憑借(3)因利乘便趁著,憑借(4)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登上(5)千乘之國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補充: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鼻С酥畤捍呵飼r指中等諸侯國。②《過秦論》:“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比f乘之國:泛指大國。(6)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四張補充:韋編三絕:韋,熟牛皮??鬃油砟陳圩x《周易》,反復讀,使穿連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好幾次,形容讀書勤奮。(五)特殊句式判斷:設計:把句子寫出來,讓學生自己判斷句式。1(判斷句)①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②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2(省略句)①余始循(中谷)以入②(余)與知府朱孝純子穎③少雜樹,多松,生(于)石罅3(定語后置句)①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撷谏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重點講解定語后置句,補充定語后置的各種形式,并舉出具體的例子。補充:定語后置句形式之一(中心詞+定語+者)例: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洞倏棥发谇笕丝墒箞笄卣?,未得?!读H藺相如列傳》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定語后置句的其他形式:(1)中心詞+之+定語+者例: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妒娚接洝罚?)中心詞+之+定語例: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发隍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秳駥W》(3)中心詞+而+定語+者例: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六)翻譯句子:找兩名同學到黑板翻譯,并按照高考形式賦分修改。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答案: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看到)蒼翠的山峰覆蓋著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皓駁色,而皆若僂。答案:回頭觀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日光的照射,有的沒有得到日光照射,或紅或白,紅白相間,顏色錯雜,都好像在向日觀峰鞠躬致敬一樣。(七)討論探究: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四個思考題,要求聲音洪亮、積極熱烈、拿筆做標記。第一題主動寫到黑板上。其他的題目討論結束后學生回答,教師點撥。1、簡要梳理本文的寫作思路。2、第三段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浚ㄕ页霰硎咀兓年P鍵詞和句子)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用兩個詞語概括)?3、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語句描繪景色各有特色,找出具體的語句并體會其持點和作用。4、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了側面烘托的寫法,請分析。參考答案: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經(jīng)過→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交代游記作者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的。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皓駁色,而皆若僂。突出了泰山日出時的色彩鮮明、氣勢雄偉。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明亮。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山水畫一般,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皓駁色,而皆若僂?!边@一比喻寫出了西邊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本文巧用烘托來突出物特征。①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②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摴蒱”、“降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動有趣。(八)文化常識: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更點紀時法1、紀年法(1)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干支紀年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例: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段迦四贡洝发谌尚缰?,七月既望?!冻啾谫x》(2)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世多用年號紀年。例:①宣德間,官中尚促織之戲。《促織》②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妒娚接洝?3)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藺列傳》(4)年號和干支兼用例: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睹坊◣X記》紀月法(1)序數(shù)紀月法。例:《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例:①杜甫的《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薄敖ㄗ印敝皋r(nóng)歷十ー月。②庾信的(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薄敖êァ奔崔r(nóng)歷十月。(3)時節(jié)紀月法。時節(jié)紀月有兩種:一是各季的三個月分別用孟、仲、季稱代。一月就是孟春,二月就是仲春,三月就是季春。例:①《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nóng)歷十月。②陶淵明的《擬古》(其三):“仲春遘(gòu)時雨?!薄爸俅骸贝r(nóng)歷二月。二是用一些文學化的代稱,多用當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稱。如“二月”稱“杏月”,“三月”稱“桃月”。紀日法(1)序數(shù)紀日法。例:《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薄叭濉敝皋r(nóng)歷十五日。(2)干支紀日法。例:①《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②《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戊申晦”(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每月十五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例:①《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例:《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更點紀時法鼓: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五鼓:一夜分為五更,每更一個時辰(兩小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晚七點起更,晚上7時至9時為一更,9時至11時為二更,11時至1時為三更(即“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四更,后半夜3時至5時為五更,“五鼓”相當于五更。(九)本節(jié)課小結:《登泰山記》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這些特點。這篇游記生動地敘述了作者和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十)當堂檢測:1.下列句子中對標紅字的意義解釋全對的一組是()①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在)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稍微)④世皆謂之天門云(助詞,無意義)⑤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到,前往)⑥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答案:A解析:③稍:漸漸;⑤及:等到2、選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一項()A.《水經(jīng)注》是我國最早而又最全面、最系統(tǒng)且具有綜合性的地理著作,作者為漢代的酈道元。B.行宮是指我國古代皇帝出外尋訪時居住的處所。C.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巴砣粘枪币痪渲?,“城郭”泛指城墻。D.文末寫“桐城姚鼐記”,是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答案:D解析:“桐城”是作者的籍貫。3、情景式名句:找兩名同學到黑板寫,寫完賦分修改(1)《登泰山記》中描述日出之前,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彩色的句子“,”。(2)《登泰山記》中“,”兩句通過描寫雪后的泰山,寫出了作者初登山頂時剎那的感受,用語獨特新穎獨特傳神。(3)《登泰山記》中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對面落筆寫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用比喻的手法,襯托日觀峰的高大雄偉。(4)《登泰山記》中“,,”通過描摹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5)《登泰山記》中“,”兩句不僅寫出了朝陽下日觀峰以西諸峰顏色錯雜的特點,更賦予了山峰以人的神態(tài),形象生動。參考答案: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降皓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學情分析課型:復習課學段:高三學生知識能力儲備:
高三學生已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還是要注重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并掌握詞類活用,為進一步閱讀和準確做題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閱讀不止如此,還需著重培養(yǎng)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學生個性心理特征:
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加強,學生漸漸地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高三學生的學習獨立性、自主性已經(jīng)很強。教師應加強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強師生、生生的協(xié)作交流。因此,在本堂《登泰山記》復習課中,除了以提問形式讓學生復習必備的文言知識外,還設計了四個難度不同的思考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加強小組見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又加強他們的合作精神?!兜翘┥接洝沸Ч治?.媒體使用效果:因為是高三復習課,所以課件制作簡單有效。課件制作沒有喧賓奪主,依據(jù)文本,對課堂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2.課堂教學效果: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在復習本文基礎知識時,以提問本課段落背誦開始,直奔主題,不枝不蔓,重點突出。然后復習文章,梳理重要的字詞,之后小組討論,設計了四個問題:1、簡要梳理本文的寫作思路。2、第三段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找出表示變化的關鍵詞和句子)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用兩個詞語概括)?3、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語句描繪景色各有特色,找出具體的語句并體會其持點和作用。4、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了側面烘托的寫法,請分析。大家圍繞這四個問題,結合課文,搜集材料,旁征博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研究,小組內(nèi)取得了相對一致的觀點,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回答并加以點撥。通過這幾個問題的研討,學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課文,而且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最后,又設計了與本課有關的兩個客觀題和五個情景式名句,讓學生當堂完成,來檢測本堂課的復習效果。這堂課,學生無論從知識層面上還是從能力層面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良好。3.視頻錄制效果:視頻錄制效果基本滿意。有個別地方,錄播室內(nèi)的鏡頭切換到了PPT,學生回答問題時聲音就顯得有些弱。這是錄播室錄制視頻的缺陷。4.觀課效果:課堂教學設計合理、緊湊,非常適合磨課研究?!兜翘┥接洝方滩姆治觥兜翘┥接洝肥侨嗣窠逃霭嫔纾?019年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五課,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它列入了10篇選擇性必修中,所以高三復習依然當作重點課文。學生課前經(jīng)過充分預習,是完全能讀懂的,這也真正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特點。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作者姚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領袖,這篇文章基本貫徹了姚鼐的“義理、考據(jù)、詞章”三結合的創(chuàng)作理論。本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這些特點。我國古代還有不少寫景、記游名篇,如王勃《滕王閣序》、王禹《黃網(wǎng)竹樓記》、徐霞客《游天臺山日記》等,可以找來閱讀、比較。我們讀古代詩文,還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包括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拿紀年來說,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是最常見的兩種方法,前者如壬成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ニ月”。紀日,除了常見的干支紀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還有特殊的名稱,如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晦”,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稱“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從本單元這兩篇文言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或此前學過的課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因此,學習本文應該從宏觀上把握好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文化視野,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登泰山記》評測練習一、課文挖空練習:口頭翻譯文本,請解釋加點的字,指出劃線句的句式。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溃ǎ┱?,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二、字詞積累1、實詞虛詞梳理歸納當:①有大石當中流②當其南北分者③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撷芷Р划數(shù)勒咭裕孩儆嘁郧∪拍晔垄谟嗍佳匀擘刍匾暼沼^以西峰乘:①自京師乘風雪②乘風破浪會有時③因利乘便④乘彼垝垣,以望復關⑤千乘之國⑥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2、特殊句式判斷①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②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三、文本探究1、試著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分析本文的寫作思路。2、第三段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找出表示變化的關鍵詞和句子)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用兩個詞語概括)?3、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語句描繪景色各有特色,找出具體的語句并體會其持點和作用。4、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了側面烘托的寫法,請分析。四、客觀題1.下列句子中對加劃線詞的意義解釋全對的一組是()①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在)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稍微)④世皆謂之天門云(句末語氣助詞)⑤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到,前往)⑥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2.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余始循以入C.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D.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選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一項()A.《水經(jīng)注》是我國最早而又最全面、最系統(tǒng)且具有綜合性的地理著作,作者為漢代的酈道元。B.行宮是指我國古代皇帝出外尋訪時居住的處所。C.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巴砣粘枪币痪渲校俺枪狈褐赋菈?。D.文末寫“桐城姚鼐記”,是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五、情景式名句1.《登泰山記》中描述日出之前,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彩色的句子“,”。2.《登泰山記》中“,”兩句通過描寫雪后的泰山,寫出了作者初登山頂時剎那的感受,用語獨特新穎獨特傳神。3.《登泰山記》中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對面落筆寫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用比喻的手法,襯托日觀峰的高大雄偉。4.《登泰山記》中“,,”通過描摹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5.《登泰山記》中“,”兩句不僅寫出了朝陽下日觀峰以西諸峰顏色錯雜的特點,更賦予了山峰以人的神態(tài),形象生動。6.作者與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兩句最能反映當時氣候惡劣,登山艱難。7.《登泰山記》中寫待日出時,從日出前的風雪云寫起,與上文“”相照應,章法嚴謹?!兜翘┥接洝吩u測練習答案一、課文挖空練習泰山之陽(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陰(水的南面),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處在)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冒著)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朱孝純字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石階),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順著)以(表順承)入,道少半(走了不到一半,作動詞),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山頂)。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門檻)當?shù)溃M在路上)者,世皆謂之天門云(助詞,無實義)。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背)雪,明燭(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停留)霧若帶然。-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幾十個像骰子一樣立在那里的小白點兒,定語后置),山也。極天(天邊)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絳(大紅;聯(lián)想赭色)皓(白)駁(雜)色,而皆若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模糊或缺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裂縫),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字詞積累1、實詞虛詞梳理歸納當:①有大石當中流處在②當其南北分者處在③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邠踝、芷Р划數(shù)勒咛幵谝裕孩儆嘁郧∪拍晔略冖谟嗍佳匀氡眄槼孝刍匾暼沼^以西峰表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乘:①自京師乘風雪冒著②乘風破浪會有時趁著,憑借③因利乘便趁著,憑借④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登上⑤千乘之國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⑥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四張2、特殊句式判斷①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定語后置)②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定語后置)三、文本探究1、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經(jīng)過→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交代游記作者2、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的。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皓駁色,而皆若僂。突出了泰山日出時的色彩鮮明、氣勢雄偉。3、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明亮。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山水畫一般,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皓駁色,而皆若僂?!边@一比喻寫出了西邊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4、本文巧用烘托來突出物特征。①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②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摴蒱”、“降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動有趣。四、客觀題1.A(解析:③稍:漸漸;⑤及:等到。)2.D(解析:D項為定語后置句,A為賓語前置句,B為省略句,C項為判斷句。)3.D.“桐城”為籍貫。五、情景式名句1、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3、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5、降皓駁色,而皆若僂6、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7、蒼山負雪《登泰山記》課后反思這節(jié)《登泰山記》復習課,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我認為有以下亮點:1.有“文”有“情”,“文”“情”共生。在全面推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我認為,文言文教學必須做到有“情”有“文”,“析詞理趣,兩手并舉”,不能把文言文學習僅僅當做講解文言知識的例子,而應用問題探討、活動體驗和對文本的解讀,來打通“文言”的語體限制,讓學生自由地出入古今,理解文章蘊涵的理趣或情趣。文言文教學必定繞不開字詞、句式的話題,偏離了這個話題,實際上就沒了文言文最顯性的文體特征。新課改實施以來,文言文在閱讀篇目中的比例明顯增大。文言文教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使他們能夠讀一點文言作品,以利視野的擴大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但現(xiàn)在也有很多文言文的教學設計,重“文”輕“言”,甚至無“言”,使得整個文本的分析流于清議。因此,我在課堂上重視本篇課文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現(xiàn)象,在梳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例如實詞、虛詞、語法等之后,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體現(xiàn)對“文”與“情”的理解與闡釋。2.“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雙導教學模式”。這節(jié)課,教師僅僅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不僅有探討的熱情,學習的欲望,而且對文本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訓練。3.教師對文本要有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我們經(jīng)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盡管只是穿針引線,但是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用水計量時間》說課稿-2024-2025學年科學五年級上冊教科版
- 2025產(chǎn)品購銷合同樣書
- 2023九年級數(shù)學下冊 第25章 投影與視圖25.1 投影第2課時 正投影說課稿 (新版)滬科版001
- 2025城市民用戶燃氣工程實施合同書范本范文
- 2025婦女發(fā)展監(jiān)測評估項目工程合同管理
- 2025合同模板合伙人利潤分配協(xié)議范本
- 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 第3單元 第6課 第1框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3001
- Unit 1 Wish you were here Reading (2)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譯林版(2020)選擇性必修第三冊001
- 產(chǎn)品配方技術轉(zhuǎn)讓合同范例
- 七人合同范例
- 質(zhì)量問題分析及措施報告
- 汽修廠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 現(xiàn)代通信原理與技術(第五版)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病例展示(皮膚科)
- GB/T 39750-2021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直流電弧保護技術要求
- DB31T 685-2019 養(yǎng)老機構設施與服務要求
- 燕子山風電場項目安全預評價報告
- 高一英語課本必修1各單元重點短語
- 完整版金屬學與熱處理課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爐用耐高溫粉末涂料
- 心腦血管病的危害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