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張_第1頁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張_第2頁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張_第3頁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張_第4頁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閱讀學習目標

1.了解《禮記》《孟子》的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知識。2.深入理解《大學之道》“三綱”“八目”的體系。3.理解孟子的“性善論”,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文化常識積累《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戴圣編纂的?!睹献印肥怯涗浢献友孕械闹?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的。文化常識積累1.讀準字音

預習檢查3.一詞多義

5.文化常識庶人:指平民百姓。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疏通文本梳理結構《大學之道》強調(diào)“修身為本”,提綱挈領地論說“三綱”“八目”的體系?!叭V”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抓住這“三綱”“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就會逐漸領略儒學經(jīng)典的奧義?!度私杂胁蝗倘酥摹芬匀送蝗豢匆娦『⒆訉⒁羧刖飼r的反應為依據(jù),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培養(yǎng)、擴充這些善端,才能不斷地提高完善自己。概說內(nèi)容1.你是如何理解“大學之道”之中的“大學”的?明確所謂“大學”,是與“小學”相對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說法,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基礎的社會生活知識與禮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很明顯,“大學”和“小學”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靶W”學習的內(nèi)容更多是立足社會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學則在于道德的提升,這種提升,不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響別人,對社會起到推進和示范作用,使整個社會都能達到一種完美的道德之境。合作探究2.“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確這個“道”就是“根本原則”的意思。大學之道,就是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3.《大學之道》中提綱挈領地論說了“三綱”“八目”的體系,那么“八目”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明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4.孟子強調(diào)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論”?!靶陨普摗本唧w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明確“性善論”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合作探究5.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對“不忍人之心”的理解。明確“不忍人之心”即為“不狠心對待別人的心”,它包括“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擴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養(yǎng)自身,福澤社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迷路的人,關鍵應把“不忍人之心”找回來,恢復其善良的本性。合作探究6.請結合現(xiàn)實談談你對“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理解。明確孔子列舉了三條綱領。這三條綱領不是并列的,而是一個逐漸推進的關系。綱領的第一條是“明明德”?!懊髅鞯隆敝械牡谝粋€“明”是動詞,是彰明的意思?!懊鞯隆?是指美好的德行。孟子是主張“性善論”的,認為人天生就有美好的德行,只是因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會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們心靈上的東西,讓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顯出來。綱領的第二條是“親民”?!坝H民”就是親近愛撫民眾。綱領的第三條是“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達到“至善”的境界。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審視,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別之處的。它最終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一個道德完善并對社會道德建設有高度熱誠與責任感的君子,而不僅僅是一個掌握生存技能的勞動者。合作探究7.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學習,才能逐漸趨于善;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那么還要不要后天的學習呢?請結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體內(nèi)容,談談這個問題。明確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岸恕笔恰伴_始”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仁義禮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斷地培養(yǎng)呵護,這些萌芽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仁者。8.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你認為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為什么?明確不矛盾。因為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人們的社會活動,會使私欲膨脹,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善心”。合作探究9.請結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簡要分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明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現(xiàn)了《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喜歡使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特點。(1)語言氣勢雄健。李澤厚說,孟文以相當整齊的排比句法為形式,極力增強它在邏輯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從而使其說理具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币陨纤膫€句子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不僅氣勢上得到了提升,且其所要表達的“性善論”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2)善譬巧喻。孟子的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有趣。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設譬,運用靈活,精辟允當,一語中的,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開始燃燒(最終會形成燎原之勢),就像泉水開始流出(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將“擴而充之”的意義深入淺出地進行了闡述。合作探究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性善論”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那么,學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你認可孟子的“性善論”嗎?明確觀點1:認可。孟子的“性善論”肯定了獨立人格,主張人格平等。孟子從人性本善出發(fā),加上對仁義禮智擴而充之的補充,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皆可以為堯舜。這鼓舞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去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學》“八目”中,修身是核心。在孟子看來,人人皆有善心,然而關鍵在于保持住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也就是說,孟子認為這些修養(yǎng)其實就是仁德、道義。只有具備了仁義,萬物才能“備于我”。

由此看來,孟子通過“性善論”塑造出一個重視自身修養(yǎng)、有責任心、心懷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作為封建社會的“勞心者”,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居仁由義,涵養(yǎng)自身又能保持思想獨立,從而實現(xiàn)了其道德價值和政治價值,真正做到了“朝聞道,夕死可矣”。合作探究觀點2:不認可。人性本無善惡之分??鬃诱J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也就是說人類的本性是相似的,差別在于后天的習染。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也就是說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事實也是如此,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不同的個體,不論其本性是善是惡,都受到后天的教化的影響。一個人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觸的都是講究仁義禮智的仁人,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試問他要如何去行惡?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很糟糕的環(huán)境中,周圍都是一些雞鳴狗盜之輩,他又如何知道善?人的本能和天性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善惡,但這種天性和本能并不起決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這也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合作探究比喻論證法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運用比喻說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采用喻證法將“擴而充之”的意義深入淺出地進行了闡述。喻證法,也叫比喻論證法,是議論文中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來作比喻,來證明文章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使用比喻論證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證明觀點,使觀點更為清晰,讓讀者更易理解。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精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物作為喻體。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手法探究2.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作為喻證的喻體與作為比喻的喻體不同。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diào)特征,描繪事物,側(cè)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fā)觀點,力求神似,以義取形。一定要對自己所要論證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細致入微的體味與揣摩。3.精剖喻體,絲絲入扣。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先生將喻證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用“孱頭”“昏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觀點和態(tài)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chǎn)的幾個組成部分。這些比喻十分貼切,由此說明的道理令人信服。4.運用比喻論證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分析。因為有了分析,才使比喻論證更好地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如果用故事作比喻,一般要概述故事的內(nèi)容,以幫助讀者理解,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手法探究遷移練筆請以“老師·樹根”為寫作對象,運用喻證法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議論文。參考答案:也許是約定俗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似乎成了老師的專利,多少人用它來贊美老師、謳歌老師,以此表達他們無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來,與其把老師比作春蠶、蠟炬,不如把他們看成一條強大的樹根。你看那高高的鉆天楊,巍然屹立著,莖干粗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