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刑法學》應知應會考試題及答案一、單選題甲與乙有仇怨,一日兩人在市場相遇,甲故意攔住乙,百般辱罵,乙揮舞拳頭欲打甲,甲拿起旁邊賣肉攤上的一把刀將乙殺死,甲的行為屬于0。A、 正當防衛(wèi)B、 故意殺人C、 緊急避險D、 防衛(wèi)過當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奔撞⒉皇菫榱似渌戏ɡ?不具有正當性,因而并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B項正確,根據(jù)《刑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甲故意挑釁對方而后將其殺害,其行為屬于故意殺人。C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釆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蓖瑯拥募撞⒉皇菫楹戏ɡ?而是個人報復,因而不屬于緊急避險。D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奔椎男袨椴粯嫵烧敺佬l(wèi),所以更不可能是防衛(wèi)過當。故正確答案為Bo李某是某單位的會計,他為了盜竊本單位保險柜里的現(xiàn)金而設法配制了該柜的鑰匙。后來李某在盜竊過程中因害怕被發(fā)現(xiàn)而將配制的鑰匙丟棄,沒有竊取現(xiàn)金。李某的行為屬于()。A、 犯罪未遂B、 犯罪終止C、 犯罪中止D、 犯罪預備參考答案:C解析:A項錯誤,犯罪未遂是指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犯罪終止是指犯罪行為己經(jīng)被犯罪人全部實施完畢,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D項錯誤,犯罪預備是指做實施犯罪前的準備工作。如預備犯罪工具等。故正確答案為C。劉某與黃某一直以來都關系不和,某日在菜市場相遇后,黃某向劉某挑釁,并用膝蓋頂其襠部,劉某疼痛彎腰后,遭黃某繼續(xù)毆打,劉某便拔出水果刀朝黃某腹部刺了一刀,致使黃某重傷。此案例中劉某的行為屬于()。A、正當防衛(wèi)B、 防衛(wèi)過當C、 緊急避險D、 故意殺人罪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根據(jù)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眲⒛持率裹S某重傷,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屬于防衛(wèi)過當而非正當防衛(wèi),題意不符。B項正確,在故意傷害案件中對傷害行為人實施的正當防衛(wèi),更容易造成對不法侵害人生命健康權的損害,有時甚至會剝奪不法侵害人的生命,因此故意傷害案件中的正當防衛(wèi)亦需要掌握必要的限度。劉某在正當防衛(wèi)過程中超過必要的限度,構成防衛(wèi)過當,符合題意。C項錯誤,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釆取的損害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劉某的行為不屬于緊急避險,與題意不符。D項錯誤,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是一種最嚴重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劉某致使黃某重傷,劉某的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屬于防衛(wèi)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而不是故意殺人罪,與題意不符。故正確答案為B。李某去趙某家偷東西的路上,遭遇了車禍,后被送去醫(yī)院,其行為屬于0。A、 犯罪預備B、 犯罪中止C、 犯罪既遂D、 犯罪未遂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c”李某去趙某家偷東西的路上遭遇車禍,尚未著手實行盜竊犯罪,因此屬于犯罪預備。B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盋項錯誤,犯罪既遂即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己經(jīng)具備了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D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惫收_答案為A。下列情形,甲、乙構成共同犯罪的是0。A、 甲在公司倉庫偷東西,正好遇見乙也來盜竊,二人相視一笑,各自行動,盜竊成功后先后離開B、 甲、乙看到丙停車在路邊吸煙,便起了搶劫之心,甲負責引開丙并將丙打傷,乙負責開車逃跑C、 甲欲殺丙,故意將丙的藥物偷換掉,將有毒的藥物交給不知情的護士乙,注射后丙死亡D、 甲、乙相約去丙家盜竊,甲負責望風,乙負責偷東西,乙偷盜成功后看丙頗有姿色便對丙實施了強奸。甲、乙對盜竊和強奸行為都成立共同犯罪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知識?!缎谭ā返诙鍡l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币虼斯餐缸锏某闪l件有三:第一,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第二,主觀上要求必須有共同的故意;第三,必須有共同的行為,注意,此處不要求行為人必須做同樣的事情,只要是針對同一個目標雙方有意思聯(lián)絡(共謀)或者二人共同協(xié)作,均成立共犯。A項錯誤,甲、乙兩人雖然主觀上都是故意犯罪,但是并不存在意思聯(lián)絡,即不存在共同的故意,因此不成立共同犯罪。B項正確,甲、乙合謀搶劫,所以主觀上二人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而且都是朝著搶劫汽車這個共同的目標做了分工協(xié)作,因此成立共同犯罪。C項錯誤,雖然是甲與乙的共同行為導致了丙死亡結果的出現(xiàn),但是此處乙主觀上并不知情,屬于被他人利用的情形。此處甲屬于間接正犯,甲乙之間不成立共同犯罪。D項錯誤,甲、乙只對盜竊成立共犯,對強奸不成立共犯。首先,甲、乙之間對于盜竊行為既存在主觀上共同的故意,而且二人也為了達成同一目標進行了分工協(xié)作,故盜竊行為屬于共犯。其次,對丙實施強奸的行為是乙臨時起意一人實施,且與甲不存在共謀的故意,故由乙單獨承擔強奸罪的法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B。李某蓄意殺害張某,為此準備了一把刀,李某的行為屬于()。A、 犯罪預備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既遂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刑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狈缸镱A備是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本題中,李某為了殺害張某而準備刀,是犯罪預備。故正確答案為A。張某己有3個女兒,一直盼著生個兒子,但新生的第四個孩子又是女兒,且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在帶著女兒去城里看病的路上,張某臨吋起意趁夜把女兒丟在野地里,幾天后被人發(fā)現(xiàn)時孩子早已死亡。張某的行為構成:A、 殺人罪B、 傷害罪C、 遺棄罪D、 虐待罪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殺人罪是指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如果行為人企圖通過遺棄達到逃避或向他人轉嫁本由自己承擔的扶養(yǎng)義務的目的,則其行為構成遺棄罪;如果行為人遺棄的目的是為了使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處于他人無法救助的境地而致使其死亡,那么就應該構成故意殺人罪。題干中張某把剛岀生的嬰兒半夜扔在野地,明知這種行為會造成其死亡,仍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B項錯誤,傷害罪是指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完整性為內容的人格權。C項錯誤,遺棄罪是指負有扶養(yǎng)義務的人,對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絕撫養(yǎng),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D項錯誤,虐待罪是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jīng)常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給治病或者強迫作過度勞動等方法,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故正確答案為A。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審判的時候已滿()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A、 七十B、 七十五C、 八十D、 八十五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故正確答案為B。過失犯罪,應負刑事責任。()A、 正確B、 錯誤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法律常識,主要考査刑法。根據(jù)《刑法》第二章第十五條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惫时硎鲥e誤。甲與乙矛盾極深,一日兩人又因瑣事發(fā)生爭吵,甲提出決斗,乙同意應戰(zhàn),兩人決斗中,甲將乙捅傷,乙奮力反抗,致甲重傷,乙的行為屬于0。A、 過失犯罪B、 故意犯罪C、 防衛(wèi)過當D、 正當防衛(wèi)參考答案:B解析: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后果,但卻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題干中,雙方?jīng)]有正當防衛(wèi)的意圖,起因是打架斗毆,將對方打致重傷,是故意犯罪。故正確答案為B。下列情形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是()A、 甲12歲,過年期間因與小伙伴玩火釀成火災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但甲不承擔失火罪的刑事責任B、 小王與小李大學期間自由戀愛,今年兩人均滿20周歲,于是兩人打算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后,今年畢業(yè)就結婚C、 小李今年10歲,過年收到3000元紅包,其母認為小李尚幼,這3000元歸監(jiān)護人所有D、 小方今年19歲,認為其父母有義務為其支付他上大學的所有費用直到其獨立工作為止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法律常識。需要結合選項分析。A項正確,《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甲只有12歲,因此不承擔失火罪的刑事責任。B項錯誤,根據(jù)《婚姻法》第六條規(guī)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因此,該選項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C項錯誤,《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收受紅包屬于純獲利益行為,未成年人有權自己實施,因此,3000元應歸小李所有。D項錯誤,《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規(guī)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yǎng)、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對于成年子女,父母無法律義務再繼續(xù)撫養(yǎng)、教育。故正確答案為A。如果負有保護幼兒責任的保姆,不負責任,見幼兒拿刀往身上亂戳仍然不管,結果幼兒將自己眼睛刺瞎,那么保姆的行為構成()。A、 故意傷害B、 故意殺人罪C、 非法拘禁D、 過失致人死亡罪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中犯罪的主觀方面知識。A項正確,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并且放任結果的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題干中保姆基于勞務合同,有義務監(jiān)護好年齡極小的幼兒,明知幼兒拿刀往身上亂戳會造成危害后果,仍然放任不管,屬于間接故意,構成故意傷害。B項錯誤,故意殺人罪,屬于結果犯,要有死亡結果,而幼兒只是將眼睛刺瞎cC項錯誤,題干中保姆并沒有非法拘禁幼兒,選項屬于明顯的干擾選項。D項錯誤,過失致人死亡,要有死亡的結果,而幼兒并未死亡。故正確答案為Ao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犯罪.0A、 正確B、 錯誤參考答案:B解析: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主要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故表述錯誤。王某盜竊李某價值3000元的金項鏈一條,關于犯罪客體的說法錯誤的是()。A、 犯罪客體是一種社會關系B、 本案的犯罪客體是金項鏈C、 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客體D、 王某侵犯了李某的財產權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是一種社會關系。B項錯誤,本案的犯罪客體是李某私人財物的所有權,而金項鏈是本案的犯罪對象。犯罪對象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具體人或者物。C項正確,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沒有一個犯罪是沒有犯罪客體的,一個行為不侵犯任何客體,不侵犯任何社會關系,就意味著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也就不能構成犯罪。D項正確,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xiàn)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本案中犯罪客體是李某的私人財物所有權,屬于財產權。所以,王某侵犯了李某的財產權。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15.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不滿()周歲是無責任能力年齡階段。A、 十二B、 十八C、 十四D、 十六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根據(jù)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一、二款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已滿十六周歲是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段,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段,不滿十四周歲是無刑事責任年齡段。故正確答案為C。16.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放任結果發(fā)生的是()。A、 直接故意B、 疏忽大意的過失C、 過于自信的過失D、 間接故意參考答案:D解析:A項錯誤,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以及明知必然發(fā)生危害結果而放任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與題意不符。B項錯誤,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與題意不符。C項錯誤,過于自信的過失,又叫“有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己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與題意不符。D項正確,所謂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雖然沒有希望、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阻止、反對,而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任憑、同意它的發(fā)生。故正確答案為D。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對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犯罪的處罰,正確的是()。A、 如果屬于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B、 如果屬于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C、 如果屬于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D、 如果屬于故意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根據(jù)《刑法》第十七條之一的規(guī)定:“己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惫收_答案為C。甲打完棒球回家剛好遇見小偷乙從自己家里出來,乙背著甲的高檔相機,手里還提著甲的電腦包。甲上前攔截時遭到乙奮力抵抗,打斗中甲用棒球棒將乙打暈,奪回了自己的財產。甲的行為屬于0。A、 正當防衛(wèi)B、 事后防衛(wèi)C、 自救行為D、 故意傷害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甲看見小偷偷了自己的東西上前攔截,打斗中用棒球棒將乙打暈,此時,本人的財產還處于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中,甲將乙打暈也未超過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因此,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B項錯誤,事后防衛(wèi)是指不法侵害結束之后,即行為人被制服、喪失侵害能力、自動中止、逃離現(xiàn)場等情形下所進行的防衛(wèi)。甲看見小偷偷了自己的東西上前攔截,打斗中用棒球棒將乙打暈,此時,本人的財產還處于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中,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C項錯誤,自救行為是指權利被侵害的人,沒有按法律上的正式程序,而是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恢復權利的行為。一般而言,自救行為發(fā)生在侵害行為完成后。甲看見小偷偷了自己的東西上前攔截,打斗中用棒球棒將乙打暈,此時,本人的財產還處于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中。D項錯誤,故意傷害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故正確答案為A。關于共同犯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0。A、 一般共犯是指兩人以上共同犯罪,包括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B、 五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C、 共同犯罪人主要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D、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主要罪行處罰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A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沒有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由于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因此,一般共犯不包括過失犯罪。B、D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第三款規(guī)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C項正確,按照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將共同犯罪人主要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故正確答案為C。下列選項中屬于犯罪預備的情形是:A、 甲在小巷內攔住乙欲行搶劫,卻被乙制服B、 甲偷到手機后因價格尚未談妥,未出手便被抓獲C、 甲尾隨深夜回家的空姐,欲行不軌,被小區(qū)保安嚇退D、 甲磨刀欲殺害有宅基地糾紛的鄰居乙,看到乙的幼子后心軟將刀扔掉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缎谭ā返诙l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A項錯誤,該項中甲實施了“攔住”行為,表明甲已著手實施搶劫,實行行為已開始,不構成犯罪預備;甲的行為被乙制服(意志以外的原因),故甲的行為構成犯罪未遂。B項錯誤,該項中甲己將手機偷到手,構成盜竊既遂。C項正確,該項中“甲尾隨”行為是為了犯罪進行的預備行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被保安嚇退)而停止,構成犯罪預備。D項錯誤,該項中“甲磨刀”行為是為了犯罪進行的預備行為,而甲看到乙幼子后自動放棄犯罪將刀扔掉,屬于犯罪中止。故正確答案為C。關于共同犯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共同過失犯罪屬于共同犯罪B、 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不予處罰C、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所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D、 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過失不構成共同犯罪。B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jié)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C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盌項正確,《刑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故正確答案為D。22.方某蓄意盜竊廠房附近堆放的焦煤,騙蔣某自己買了一堆煤炭,向蔣某借拖拉機去幫助拉回,蔣某深信不疑,答應幫助。于是方某、蔣某共同裝車,將焦煤拉回。蔣某的行為屬于()。A、 從犯B、 幫助犯C、 窩贓犯D、 不構成犯罪參考答案:D解析:A、B、C三項錯誤,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的作用;幫助犯是指共同犯罪中沒有直接參與犯罪的實行行為,而是向實行犯提供幫助,使其便于實施犯罪,或者促使其完成犯罪的人;刑法上并沒有窩贓犯這一概念。而本題中蔣某并無與方某的共同犯罪故意,因此不構成犯罪。故正確答案為D。甲某意圖殺死乙某,當其得知乙當晚在某倉庫值班時,遂即放火致使倉庫燒毀,結果,當晚由于丙某頂替乙某值班而被燒死。下列判斷符合甲某對丙某死亡所持心理態(tài)度的是A、 間接故意B、 過于自信的過失C、 疏忽大意的過失D、 意外事件參考答案:A解析:A項正確,《刑法》第14條第1款:”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案鶕?jù)題干,甲某在放火之前,明知倉庫里邊可能有其他人,但是他為了殺害乙某,對其他人的死亡放任,因此甲某對丙某的死亡是間接故意。B項、C項錯誤,《刑法》第15條第1款:”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奔啄臣航?jīng)預見到放火可能造成其他人的死亡,因而甲某不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甲某預見到了但并沒有覺得能夠避免,而是放任結果發(fā)生,因此甲某也不是過于自信的過失。D項錯誤,《刑法》第16條第1款:”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凹啄硨Ρ车乃劳鰬B(tài)度是故意的,因此不是意外事件。故正確答案為A。甲舉報乙逃稅,乙懷恨在心,意圖殺害甲,某日乙乘甲家無人潛入其家中將劇毒致命藥物放入甲家飲水機內,但飲水機己壞,甲回家后即將該飲水機賣給了廢品回收站。乙的行為()。A、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犯罪預備B、 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未遂C、 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既遂D、 未造成損害后果,不構成犯罪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乙己經(jīng)實施了實行行為,甲沒有喝水,將飲水機賣掉屬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未遂。故正確答案為B。我國《刑法》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A、 不負刑事責任B、 應當負刑事責任C、 應當從輕處罰D、 應當減輕處罰參考答案:B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B。季某販賣假藥,某日駕駛載有假藥的汽車路過檢查站時,遇有執(zhí)法人員檢查,季某為逃避法律責任,在執(zhí)法人員朱某檢查車廂時突然加速,朱某抓住車門不放,被拖行百余米,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季某對朱某死亡所持的主觀狀態(tài)為0。A、直接故意B、 間接故意C、 過于自信的過失D、 疏忽大意的過失參考答案:B解析:故意是罪過的一種,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其中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雖沒有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有效地阻止,既無所謂希望,也無所謂反對,而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任憑它發(fā)生與否,對結果的發(fā)生在行為上持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不違背其主觀意志。本題中,季某對執(zhí)法人員的死亡結果并不反對,因而排除過于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故排除C、D選項。季某對執(zhí)法人員的死亡結果持放任態(tài)度,其主觀目的不是使執(zhí)法人員死亡,而是為逃避法律責任,故排除A選項。故正確答案為Bo28歲林某收了一名15歲的“小弟”黃某,林某帶領黃某吸毒,林某告訴黃某販毒賺錢,后黃某販毒被抓,警方根據(jù)黃某提供的線索將林某抓獲。以下對林某定罪量刑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 林某是教唆犯B、 林某構成販賣毒品罪C、 對林某應該從重處罰D、 林某是主犯參考答案: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本題A、C項正確,《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绷帜辰趟酎S某販賣毒品,教唆他人犯罪,屬于教唆犯,黃某未滿十八周歲,對林某應從重處罰。B項正確,《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無論數(shù)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钡谑邨l第二款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秉S某15周歲,販賣毒品構成販賣毒品罪,林某教唆黃某犯罪,亦成立教唆之罪,構成販賣毒品罪。D項錯誤,主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林某是教唆犯罪,黃某是實施犯罪行為,并未體現(xiàn)林某的主要作用,不屬于主犯。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D。28.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下列情況中的行為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0。A、 甲在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時,將毒藥投入王某的茶杯,致使王某死亡B、 乙在不滿14周歲時故意放火燒毀村里多棟相鄰的房屋,導致多人傷亡C、 丙于1995年4月1日出生,在2011年4月1日實施搶劫,搶走500元財物D、丁于1992年7月1日出生,在2012年7月1日實施盜竊,盜取學校價值1萬元的實驗設備參考答案:B解析:根據(jù)《刑法》笫十七條規(guī)定,己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己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A項,甲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由于所犯為故意殺人罪,因此應當負刑事責任。B項,乙不滿14周歲,屬于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在這個年齡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故丙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C項,據(jù)題意可知,丙在16周歲生口當天實施了搶劫。生日當天的丙,屬于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因犯搶劫罪應當負刑事責任。D項,據(jù)題意可知,丁在20周歲當天實施了盜竊。由于丁已滿16周歲,故應當負刑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B。29.下列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是()。A、 張某飲酒過量神志不清,暴打妻子致其重傷B、 劉某見胡同里有一人強暴婦女,于是拿起磚頭將其打暈,事后鑒定為重傷C、 李某,15歲。盜竊珠寶店價值20余萬元飾物D、 王某精神病發(fā)作將其父砍死參考答案: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關于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A項正確,《刑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所以張某應當負刑事責任。B項錯誤,《刑法》第二十條笫一、二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釆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鳖}干中劉某的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C項錯誤,《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倍I竊不屬于這八種重罪,所以不負刑事責任。D項錯誤,《刑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币虼送跄车男袨椴回撔淌仑熑巍9收_答案為A。某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原因引起的,不屬于犯罪。A、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B、 意外事故C、 客觀D、 不能控制的參考答案:A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惫收_答案為A。大學生甲與舍友乙因生活瑣事發(fā)生矛盾,積怨已久,一日乙外出上課,甲在宿舍飲水機內投毒欲將乙毒死,不料乙有事未歸,另一室友丙被毒身亡。甲對丙死亡的主觀心態(tài)是:A、 直接故意B、 間接故意C、 過于自信的過失D、 疏忽大意的過失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A項錯誤、B項正確,《刑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敝苯庸室馐侵感袨槿嗣髦约旱男袨闀l(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本案中,甲在宿舍飲水機內投毒欲將乙毒死,結果另一室友丙被毒身亡,甲某在該案中對投毒殺乙主觀上是直接故意,而對丙的死亡主觀上是間接故意,即甲明知自己的投毒行為可能導致其他人飲水中毒死亡,而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CD項錯誤,《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己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本題中甲的主觀態(tài)度不是過失,而是故意。故正確答案為B。某日具有二十多年駕齡的司機王某駕駛著滿載旅客的旅游大巴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在一拐彎處憑借自己豐富的駕駛經(jīng)驗而沒有減速超車,結果與一輛小車相撞,造成小車司機死亡。在這起交通事故中王某抱有的心理態(tài)度是0。A、 疏忽大意的過失B、 直接故意C、 過于自信的過失D、 間接故意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王某主觀上預見了,但自信可以避免,不是疏忽大意的過失。B項錯誤,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王某并不希望小車司機死亡,不是直接故意。C項正確,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王某在高速公路拐彎處已經(jīng)預見到拐彎處不減速慢行將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而自以為經(jīng)驗豐富可以避免的心態(tài)堅持沒有減速,造成小車司機死亡的后果,屬于過于自信的過失。D項錯誤,間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種類型,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王某并不希望小車司機死亡,不是間接故意。故正確答案為Co果農胡某為防止蘋果被盜,在果園周圍私拉電網(wǎng),導致戴某偷果時觸電,經(jīng)搶救無效身亡。胡某對戴某死亡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是()。A、 疏忽大意的過失B、 過于自信的過失C、 直接故意D、 間接故意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本題未體現(xiàn)“疏忽大意”°B項錯誤,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己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本題未體現(xiàn)“輕信能夠避免”。C項錯誤,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本題案例中,胡某沒有“希望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D項正確,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本題案例中,胡某明知自己私拉電網(wǎng)可能會造成他人死亡,依然“放任”結果的發(fā)生,屬于間接故意。故正確答案為Do對于甲來說,下列行為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是()。A、 乙綁架甲時,被甲打成重傷B、 乙搶劫甲,甲反抗用水果刀將乙刺死C、 乙誹謗甲,甲將其打傷D、 乙飛車搶奪甲錢包,甲將其拉下摩托車,導致乙重傷參考答案:C解析:正當防衛(wèi)(又稱自我防衛(wèi),簡稱自衛(wèi)),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其與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乙誹謗甲,該不法行為不具有侵害緊迫性,故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C。張某下班途中被一歹徒尾隨,歹徒將其皮包搶去后,持刀逼住張某的喉部要其交出銀行卡密碼,張某不從,歹徒持刀便刺,張某情急中奪過匕首,將歹徒刺傷。張某()。A、 構成傷害罪B、 屬于正當防衛(wèi)C、 屬于防衛(wèi)過當D、 應負刑事責任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章第二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實施了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因此歹徒的行為構成傷害罪。B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章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本案中,張某在受到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時,釆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損害,屬于正當防衛(wèi)。C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章第二十條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因此,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D項錯誤,本案中,張某在受到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時,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損害,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需要負刑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B。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wèi)的區(qū)別在于()。A、 實行的目的不同B、 實行的程度不同C、 針對行為不同D、 針對的打擊對象是否為不法侵害者參考答案:D解析: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釆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己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二者實施時針對的對象有原則區(qū)別:正當防衛(wèi)針對打擊的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緊急避險則可以是無辜的第三者。故正確答案為D。自然人與單位均可成為犯罪主體。A、 正確B、 錯誤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故表述正確。學生犯罪未遂被拘留后,還要追究班主任的法律責任。()A、 正確B、 錯誤參考答案:B解析:《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己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若犯罪的學生己成年,則自己負全部刑事責任,若未成年,則其監(jiān)護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學生犯罪屬于個人行為,班主任有教育不當?shù)呢熑?,但因為學生的行為不是班主任指使的,故不用追究其法律責任。故表述錯誤。趙某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某天他病情嚴重時要追打王某,王某被逼到房間墻角時無奈拿起桌子上的花瓶砸向趙某,致使趙某臉部受傷。王某的行為屬于0。A、 故意傷害B、 正當防衛(wèi)C、 意外事件D、 緊急避險E、 防衛(wèi)過當參考答案:B解析: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庇纱丝梢?,正當防衛(wèi)有四個構成要件:(一)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行為;(二)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三)必須是針對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本人;(四)防衛(wèi)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題干所描述的狀況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構成要件,故B項說法正確。A項,故意傷害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故意傷害嚴重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常見的一種犯罪。C項,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D項,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己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E項,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題干所描述的狀況不符合故意傷害、意外事件、緊急避險、防衛(wèi)過當?shù)臉嫵梢?,故A、C、D、E四項說法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某縣公安機關在偵破一起敲詐勒索案的過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的手機一部,該手機保存有犯罪嫌疑人通過手機通話時進行敲詐的錄音。從證據(jù)種類來看,該錄音屬于0。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B、 證人證言C、 被害人陳述D、 視聽資料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刑事證據(jù)種類是指表現(xiàn)證據(jù)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表現(xiàn)形式。《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guī)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jù)。證據(jù)有下列七種:(一)物證、書證;(二)證人證言;(三)被害人陳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五)鑒定結論;(六)勘驗、檢查筆錄;(七)視聽資料。以上證據(jù)必須經(jīng)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干中,手機保存有犯罪嫌疑人通過手機通話時進行敲詐的錄音屬于直接證據(jù)和視聽資料。故正確答案為D。賈某路過檢察院門口時撿到一封舉報信,將信交給在檢察院工作的朋友王某,王某給賈某1000元表示感謝。王某私自查看舉報信之后發(fā)現(xiàn)該信系舉報某高官,隨后王某與該高官串通并一同銷毀相關罪證,該案例中()。A、 賈某不構成犯罪B、 王某不構成犯罪C、 賈某構成敲詐勒索罪D、 王某構成非法獲取國家情報罪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賈某撿到檢舉信交給公職人員王某,接受王某的1000元的感謝屬于合法行為,不構成犯罪。B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jù),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王某與該高官串通,并一同銷毀相關罪證,構成幫助毀滅證據(jù)罪。c項錯誤,從題干可知,賈某沒有對王某進行敲詐勒索。D項錯誤,個人罪證不屬于國家情報。故正確答案為A。犯罪分子開槍殺人時,第一槍沒打中,仍然可以繼續(xù)射擊但主動不再繼續(xù)射擊的,屬于0。A、 犯罪預備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犯罪既遂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鳖}干中,犯罪分子第一槍己經(jīng)開了,說明犯罪分子已經(jīng)著手實施了犯罪,不屬于犯罪預備的情形。B項正確,根據(jù)《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鳖}干中,犯罪分子在開槍殺人時,可以繼續(xù)射擊但放棄射擊,說明犯罪分子是主觀上自動放棄犯罪,符合犯罪中止的情形。C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題干中,犯罪分子并不是由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而是自己自動放棄了射擊,不符合犯罪未遂的情形。D項錯誤,犯罪既遂是指已經(jīng)符合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題干中,犯罪分子在第一槍沒打中的情況下,放棄射擊,屬于犯罪中止行為,不構成犯罪既遂。故正確答案為B。甲拿刀追殺乙,乙在倉促逃跑中發(fā)現(xiàn)甲6歲兒子丙在路邊玩耍,便沖上前去用胳膊使勁勒住丙的脖子,威脅甲說再過來就要勒死丙,甲只好放棄了追殺乙,但丙因長時間被勒,短時窒息造成腦癱。乙的行為構成0。A、 正當防衛(wèi)B、 緊急避險C、 故意犯罪D、 防衛(wèi)過當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本題A、D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釆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故正當防衛(wèi)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c本題中不法侵害人是甲,而丙是無辜第三方,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或防衛(wèi)過當。B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己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币业男袨樗Wo的權益不滿足“保大放小”的要求,因而不構成緊急避險。C項正確,《刑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乙使勁勒住丙的脖子,屬于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丙傷亡的后果,卻有意為之,無論其主觀是希望還是放任,都構成故意犯罪。故正確答案為C。2018年5月,村民甲外出歸來,在村曰被同村精神病人乙用刀砍死。事后經(jīng)鑒定,乙在用力砍甲時無認知和控制能力。對于乙應負的法律責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若乙有個人財產,從其本人財產中支付民事賠償,不足部分由監(jiān)護人賠償B、 應責令乙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對其嚴加看管C、 乙應當接受政府的強制醫(yī)療D、 乙依法不負刑事責任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査刑法。A項正確,《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jiān)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jiān)護人盡到監(jiān)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jiān)護人賠償。”B、D項正確、C項錯誤,《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币抑挥性诒匾膮己虿判枰膹娭漆t(yī)療。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C。下列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是0。A、 甲發(fā)現(xiàn)乙與其妻通奸,遂當場將乙打成重傷B、 精神病人張某拿刀捅向趙某,張某被趙某一腳踢飛,致其死亡C、 王某知道付某意圖殺害自己,在付某從商場購買匕首返回途中,先下手為強,將付某殺害D、 錢某攜巨款趕路,唐某緊跟其后,錢某以為唐某意圖不軌,遂將唐某打傷,后查明唐某因家中孩子生病,急于回家照顧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缎谭ā返诙畻l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釆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刊事責任?!盇項錯誤,該項中的甲構成故意傷害罪,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B項正確,該項中精神病人張某拿刀捅向趙某,不法侵害正在進行,趙某反抗致其死亡,構成特殊正當防衛(wèi),即對正在進行行兇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屬于特殊正當防衛(wèi)。C項錯誤,該項中付某的不法侵害尚未開始,而這時王某先下手為強將付某殺害,屬于事前防衛(wèi),構成故意殺人罪,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D項錯誤,該項中唐某是因家中孩子生病“碰巧”跟隨錢某,而錢某以為唐某意圖不軌,遂將唐某打傷,屬于假想防衛(wèi)(不存在不法侵害),故錢某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故正確答案為B。下列選項中,需要負擔刑事責任的是0。A、 10周歲的甲盜竊珠寶店價值10萬元的金銀首飾B、 8周歲的乙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他的同學C、 20周歲的丙,先天愚型,用剪刀將路人戳成重傷D、 17周歲的丁,攔路搶劫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刑法規(guī)定,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必須達到一定的年齡,如果沒有達到年齡,即使行為人的行為具有侵害性,也不負刑事責任。A、B項錯誤,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己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奔?0周歲,未達到負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C項錯誤,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丙雖年滿16周歲,但是屬于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D項正確,丁年滿16周歲,且精神正常,攔路搶劫需負相應刑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Do關于單位犯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0。A、 單位犯罪包括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B、 單位犯罪,既要處罰單位,也要處罰直接責任人員C、 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能認定單位犯罪D、 掛靠單位的個人以掛靠的單位名義實施犯罪,盡管單位不知情,也應以單位犯罪論處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刑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單位犯罪在行為上可分為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兩種。B項正確,《刑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判處刑罰?!盋項正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D項錯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币虼藪炜繂挝坏膫€人以掛靠的單位名義實施犯罪,單位不知情,不以單位犯罪論處。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D。某甲與某乙有仇,遂尋機報復,一天某甲酒后壯膽,便身帶菜刀向乙家走去,途中不慎摔傷,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為屬于()。A、 犯罪中止B、 犯罪預備C、 犯罪示意D、 不構成犯罪參考答案:B解析:根據(jù)《刑法》第22條的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犯罪預備的特征是:⑴行為人已經(jīng)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即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的行為。(2)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即犯罪活動在具體犯罪實行行為著手前停止下來。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qū)別所在。甲已經(jīng)準備好犯罪工具匕首,并前往犯罪地點,不慎摔傷屬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所以不構成犯罪中止。故正確答案為B。我國刑法分則將犯罪劃分為10類,每類犯罪劃分的依據(jù)是犯罪的()oA、 直接客體B、 同類客體C、 一般客體D、復雜客體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直接客體是指某一具體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的社會關系,也就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某個具體的部分。B項正確,同類客體揭示的是同一類型犯罪在客體方面的共同本質,即一類犯罪不同于其他類型犯罪的危害性質,并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各類犯罪不同的危害程度。我國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10類犯罪,正是根據(jù)同類客體劃分的結果。C項錯誤,一般客體一般來說是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或法益)。D項錯誤,復雜客體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侵犯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體的社會關系。故正確答案為B。對正在進行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釆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A、 正確B、 錯誤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缎谭ā返诙畻l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釆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故表述正確。下列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一項是()。A、乙發(fā)短信威脅甲說如果不交出100萬就綁架甲的兒子,甲假裝答應后前往乙家中將乙殺害B、 甲持刀對乙進行搶劫,乙奮起反抗將甲推倒,甲倒地昏迷后,乙撿起刀子將甲捅死C、 甲(男)持刀意欲強奸乙(女),乙假裝順從,乘其不備,拿起剪刀將甲扎成重傷D、 甲為躲過乙向其刺過來的匕首,拿起一臺丙的高級收錄機抵擋,致使收錄機毀壞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闭敺佬l(wèi)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選項中,乙只是發(fā)短信威脅并未真正綁架甲的兒子,侵害行為并未實施,而甲卻將乙殺害,甲的行為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B項錯誤,正當防衛(wèi)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選項中,甲已倒地昏迷,不法侵害行為已停止,此時乙撿起刀子將甲捅死的行為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C項正確,《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釆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边x項中,甲持刀意欲強奸乙屬于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乙拿起剪刀將甲扎成重傷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D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釆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選項中,甲致使收錄機毀壞的行為屬于緊急避險,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故正確答案為C。下列行為中構成犯罪的是()。A、 趙某,13周歲,初中生,因網(wǎng)癮成性殺死親生父親B、 張某,18周歲,在校大學生,駕車撞死行人并逃逸C、 王某,25周歲,公司職員,遭人搶劫奮起反抗,將搶劫者打傷D、 李某,35周歲,警察,強行征用私家車追網(wǎng)上逃犯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犯罪的構成要件。A項錯誤。刑法規(guī)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實施任何行為均不負刑事責任,因此13周歲的初中生實施殺人行為不構成犯罪行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B項正確?!缎谭ā返谑邨l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币虼藦埬绸{車撞死行人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應當負刑事責任。C項錯誤?!缎塘P》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釆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所以王某針對搶劫行為的反抗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D項錯誤?!度嗣窬旆ā芬?guī)定:“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時,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可以優(yōu)先使用機關、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個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場地和建筑物,用后應當及時歸還,并支付適當費用;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币虼司煺饔盟郊臆嚨男袨椴粯嫵煞缸颿故正參考答案:參考答案:C確答案為B。某人著手犯罪時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這是0A、 犯罪預備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犯罪既遂參考答案:C解析:A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故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盋項正確,《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某人著手犯罪時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屬于犯罪未遂。D項錯誤,某人著手犯罪時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說明犯罪沒有達到目的,不屬于犯罪既遂。故正確答案為C。關于刑事責任年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實施危害行為時不滿16周歲的人,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B、 實施危害行為時己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C、 實施危害行為時不滿14周歲的人,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D、 實施危害行為時己滿14周歲的人,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解析:本題考查刑法。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己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惫蔄BD選項錯誤,C選項正確。故正確答案為C。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過失犯罪,()才負刑事責任。A、 法律有規(guī)定的B、 情節(jié)嚴重的C、 造成重大損失的D、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參考答案:A解析:我國刑法以處罰故意犯為原則,過失犯為例外,對于過失犯,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的才予以刑事處罰。故正確答案為A。甲因行竊被失主抓住,為逃跑而與失主扭打在一起,此時,甲的朋友乙正好路過,即上前對失主拳打腳踢,致失主重傷,乙的行為()。A、 構成盜竊罪共犯B、 構成搶劫罪共犯C、 構成故意傷害罪D、 不構成犯罪解析: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币也恢兰字暗谋I竊行為,且二人并無事前通謀,故不構成共犯。乙的行為屬于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并致失主重傷,故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正確答案為C。正當防衛(wèi)中的不法侵害行為達到()程度,就可進行正當防衛(wèi)。A、 犯罪B、 嚴重危害社會治安C、 具有社會危害性D、 殺人行兇等暴力行為參考答案:C解析:正當防衛(wèi)中的不法侵害行為無論是違反社會治安管理還是犯罪行為,只要具有社會危害性,就可以釆取防衛(wèi)措施,故C項正確c其余三項范圍過窄,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2018年10月,熊某、劉某通過QQ添加成為好友,熊某通過QQ聊天的方式,提議并邀約劉某與其結伙到B市C縣共同搶劫黃金店,得到劉某的贊同。期間,熊某多次到B市C縣七六路兩家黃金店踩點,并準備好作案使用的衣服和手套。經(jīng)商議,劉某乘坐高鐵從D省到B市,按照熊某提供的線路和地點,在約定地點C縣碰面時,被掌握犯罪線索的C縣公安機關抓獲。根據(jù)相關法律,請回答下列題目。對于上述案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熊某、劉某均系主犯,但被告人熊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B、 熊某、劉某并沒有構成犯罪,可以不用進行處罰C、 熊某系主犯,劉某系從犯,兩人構成共同犯罪D、 若熊某、劉某有坦白的情形,可以依法從輕處罰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刑法常識。A項錯誤、C項正確,《刑法》笫二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钡诙鶙l第一款規(guī)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钡诙邨l第一款規(guī)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北绢}中,熊某在兩人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是主犯,劉某起次要作用是從犯。B項錯誤,熊某和劉某構成搶劫罪的犯罪預備。D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钡诙邨l規(guī)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钡诹邨l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guī)定的自首情節(jié),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fā)生的,可以減輕處罰?!鳖}中,劉某如若歸案后有坦白行為,則本案有三個量刑情節(jié),一是犯罪預備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二是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三是坦白可以從輕處罰。按照“應當型情節(jié)優(yōu)于可以型情節(jié)”的原則,對劉某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而非可以從輕處罰。故正確答案為C。教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依法0。A、 進行處罰B、 從重處罰C、 加重處罰D、 不予處罰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刑法?!缎谭ā返诙艞l第一款規(guī)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因此,ACD項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在公民甲竊取公民乙錢包的犯罪中,犯罪客體是()。A、 甲B、 乙的錢包C、 乙錢包里的錢D、 乙對錢包的所有權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法律常識。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例如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婚姻關系等??荚囍幸⒁鈱⒎缸锟腕w與犯罪對象區(qū)別開來,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具體打擊、破壞的人或物,比如甲將乙打成重傷,那么犯罪對象是乙,犯罪客體是人身關系中的健康權。盜竊罪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故正確答案為D。下列選項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0。A、 甲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現(xiàn)場群眾毆打,逃往公安機關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B、 乙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當場死亡,但誤以為被害人沒有死亡,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逸C、 丙交通肇事致人重傷后誤以為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逸,導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亡D、 丁交通肇事后,將被害人轉移至隱蔽處,導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參考答案:C解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逃逸行為必須以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條件,脫離現(xiàn)場的目的必須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以下兩種情形不應認定為逃逸:①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己通過電話等方式報警,由于懼怕被害人親屬毆打而逃離事故現(xiàn)場,這種情況,不應按交通肇事后逃逸來處理。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被害人親屬對自己造成人身傷害,而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②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張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讓隨行的人員撥打了120急救電話,當急救人員到達現(xiàn)場時,發(fā)現(xiàn)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此時被告人張某也負傷在身,其家人將其送往醫(yī)院,到達醫(yī)院后,其委托親屬向公安機關報案。該案就不應認為具有逃逸行為。A項錯誤,屬于不應定位為逃逸的一種情形。B項錯誤,被害人的死亡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C項正確,被害人的死亡是因為丙逃逸導致死亡。D項錯誤,丁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正確答案為C。劉某將小明的一臺價值10000余元的筆記本電腦偷回家中,經(jīng)其母、姐規(guī)勸,在失主發(fā)覺前,又偷偷送回原處,劉某的行為屬于()。A、 犯罪中止B、 犯罪既遂C、 犯罪未遂D、 犯罪預備參考答案:B解析:A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狈缸镏兄勾嬖趦煞N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B項正確,犯罪既遂是犯罪的一種基本形態(tài),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已經(jīng)齊備了刑法分則對某一具體犯罪所規(guī)定的全部構成要件。劉某盜竊電腦的實行行為己經(jīng)完畢,盜竊罪的犯罪構成己經(jīng)滿足,因此構成盜竊罪既遂。其事后歸還電腦的行為可以作為刑罰的量刑情節(jié)。C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三條的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盌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犯罪預備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為了實施某種能夠引起預定危害結果的犯罪實行行為,準備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條件的狀態(tài)。故正確答案為B。在我國,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是()。A、 12周歲B、 14周歲C、 16周歲D、 17周歲E、 18周歲參考答案:C解析: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guī)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刑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另外,年滿十四周歲只對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性質比較惡劣的八類犯罪,負刑事責任,而不是完全負刑事責任,而十四周歲以下的完全不負刑事責任。故正確答案為C。乘客甲在夜間搶劫出租車司機乙時遭到激烈反抗,便用隨身攜帶的匕首捅了乙一刀,強行搶走了出租車上的錢物后下車逃跑。乙忍住劇痛開車追趕,在甲往前跑了約50米處將甲撞成重傷并奪回財物。乙的行為構成()。A、 正當防衛(wèi)B、 防衛(wèi)過當C、 緊急避險D、 故意傷害罪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正確,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釆取的對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損害的自衛(wèi)行為。財產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為已經(jīng)構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時挽回損失的,可以認為不法侵害尚未結束。本題甲搶劫逃跑途中乙仍然可以及時挽回損失,可以認定為搶劫的侵害行為還在進行,因此屬于正當防衛(wèi)。B項錯誤,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本題屬于正在進行的搶劫行為。C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己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鳖}干的情景設置不屬于避險行為。D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題干情景屬于正當防衛(wèi)。故正確答案為A。秦某欲盜竊某廠倉庫存放的電纜,在其準備好各種盜竊工具后,秦某于某日夜間尋機混入該廠廠區(qū)并找到存放電纜的倉庫位置,到達后秦某發(fā)現(xiàn)該廠倉庫外圍圍墻過高,難以攀爬,且周圍密布電子監(jiān)控設備,因恐其行為被發(fā)現(xiàn)遂放棄盜竊并返回。秦某這一行為屬于()。A、 犯罪預備B、 犯罪既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未遂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刑法。A項錯誤,《刑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鳖}干中秦某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因此不是犯罪預備。B項錯誤,犯罪既遂指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施犯罪,且行為人的行為具備了某種犯罪的基本構成全部要件。題干中,秦某未得逞則表明不是犯罪既遂。C項錯誤,《刑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