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選官制度+練習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漢朝選官制度+練習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漢朝選官制度+練習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漢朝選官制度+練習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漢朝選官制度+練習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4高考一輪復習——漢朝選官制度(分層練習)【基礎題】1.(2023·江西省上饒市·期末考試)如表中民謠、詩歌體現的選官制度依次是()選官制度民謠、詩歌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金榜高懸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A.察舉制、科舉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舉制、科舉制

C.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D.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察舉制2.(2023·浙江省舟山市·月考試卷)在中國歷史上某種選官制度的影響下,士人間曾出現過一些奇怪的作風:一為久喪,有人守喪達二十余年;二為讓爵,兄弟謙讓;三為推財,家人互讓。這種選官制度應為()A.世卿世?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3.(2023·安徽省·期末考試)《后漢書·許紹傳》載,許紹與其兄許靖咸譽高名,愛共核論鄉(xiāng)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換品題,以致汝南有“月旦評”之風。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A.“取士不問家世” B.門閥士族勢力的發(fā)展

C.察舉制度的實施 D.士人文化水平的提高4.(2023·廣東省·期末考試)漢代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如察舉制考查科口就打一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賢良方正、文學、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特殊科口。武帝時還曾下詔要求每郡必須舉薦一人,“不舉孝”及“不察廉”的二千石都須受罰。其主要目的的是()A.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B.加強對官員的考核

C.打一大王朝統(tǒng)治基礎 D.鞏固儒學主流地位5.(2023·廣東省惠州市·期末考試)察舉制度初行時,郡國實行不力,有的郡不薦一人。為此,漢武帝下詔嚴加督責,并制定了嚴厲的處罰辦法:“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當免”。漢武帝此舉()A.加強了君主專制 B.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打擊了豪強勢力6.(2023·湖北省·模擬題)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向“賢士大夫”發(fā)出招賢令,武帝時期“舉賢良”作為一項政治制度被確立下來。察舉制下,官員的選拔依據最高統(tǒng)治者的詔令所規(guī)定的門類,由中央或地方高級官吏負責調查和引薦給中央。這表明漢代察舉制()A.是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產物 B.品行成為選官的唯一標準

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 D.打破世家壟斷入仕的局面7.(2023·江西省上饒市·期末考試)在漢代,察舉的第一步即是鄉(xiāng)里的評議,鄉(xiāng)里由威望者主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對客觀的,對察舉對象進行評議內容包括:品行是否符合標準、才干是否滿足需求等。然后,由中央考核并授官。由此可知漢代察舉制()A.選拔人才相對客觀 B.只重考查官員品行 C.世人輿論左右選官 D.實行分科考試制度【鞏固題】8.(2023·山東省泰安市·月考試卷)兩漢的察舉與考試相輔而行,察舉賢良方正時,便有對策之試。如《石林燕語》載:“漢

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睂ι鲜鰞蓾h用人政策解讀最為準確的是()A.以德取人的錄用原則 B.唯才錄用的用人理念

C.考試入仕的選才標準 D.德才兼?zhèn)涞娜∈藘A向9.(2023·廣東省清遠市·月考試卷)漢朝時,士人習經術文法于家,在具備了基本知識技能,并獲得輿論好評的前提下,才能仕郡縣為佐吏掾屬并以功次得到察舉。舉至中央,則有經術、箋奏之試加以檢驗,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職事官,而是入三署宿衛(wèi)為郎,“以觀大臣之能”。此后再經選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據此可以認定的歷史事實是,當時()A.官吏選任注重實際從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員選拔“任人唯親”

C.選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 D.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10.(2022·廣東省汕頭市·期中考試)東漢后期,同一年被察舉為官的人會形成“同歲”的私人關系。這種關系超越地域、血緣,形成官場內部獨特的親密關系,官員相互選拔“同歲”的親屬為官,聚成群體。這反映了,當時()A.選官制度不斷發(fā)展成熟 B.血緣對政治的影響下降

C.中央權力不斷受到削弱 D.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擴大11.(2022·遼寧省大連市·單元測試)漢武帝時期以“孝”名科,為儒生以“經明行修”入仕開啟了大門:光武帝時為察舉制度增加了“務授試以職”的規(guī)定,即州郡長官對于將要加以察舉的茂才、孝廉,應先委以一定官職,合格者方能舉至中央。這一變化說明東漢時期()A.官員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對官員的控制削弱

C.選官標準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D.官吏選拔任用注重實際才能12.(2022·河南省安陽市·月考試卷)東漢后期以來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頹廢,名士們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身價"。這反映了東漢末期()A.人才名與實相背離問題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視

C.儒家思想影響地方官員選拔 D.貴族階層普遍崇尚技藝13.(2022·四川省樂山市·月考試卷)漢武帝以賢良、孝廉作為選官的原則,但也重用“治人理事”的文吏。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取儒生者,必軌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優(yōu)事理亂者也?!边@說明漢代()A.儒學確立獨尊地位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C.治國理政注重務實 D.百家思想走向融合14.(2022·四川省南充市·月考試卷)漢代的選官方式以察舉制為主體,同時也包括能辟除、征召、私人舉薦、博士弟子課試。任子(憑借父兄而得官)、納貲及其他多種選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級官吏在用屬員的制度,須分兩步進行:先辟為掾屬(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屬升轉。由此可知,漢代()A.依靠血緣而選官被拋棄 B.中央喪失官員選任權力

C.官僚體制存在一定隱患 D.官員選拔標準發(fā)生變化15.(2021·四川省成都市·月考試卷)東漢時期,因鄉(xiāng)論(民間輿論)而獲仕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表。由此可知,當時東漢部分因鄉(xiāng)論而獲仕進者()姓名鄉(xiāng)論事跡入仕途徑趙宣鄉(xiāng)議稱孝州郡數禮請之張霸年數歲而知孝讓舉孝廉光祿主事江革鄉(xiāng)里稱之曰“江巨孝”舉孝廉為郎A.社會階層流動增強 B.選官制度出現重大變化

C.中央集權受到挑戰(zhàn) D.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到鞏固

參考答案與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表格“舉秀才……察孝廉”可知為察舉制,根據表格“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為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根據表格“金榜高懸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可知為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故C項正確。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一為久喪,有人守喪達二十余年;二為讓爵,兄弟謙讓;三為推財,家人互讓”及所學可知,漢代實行以孝治天下,極力提倡孝道觀念。這在官員選拔中也有所體現。察舉中以察孝廉為主,在眾多科目中占據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當途徑,B項正確;

世卿世祿制是以血緣關系傳承權力,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德行,排除C項;

科舉制以考試成績?yōu)檫x官依據,排除D項。故選B項。

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許紹與其兄許靖咸譽高名,愛共核論鄉(xiāng)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換品題”可得出,許紹和其兄有較高威望,喜好對鄉(xiāng)里的民眾進行評定,向上推薦,這是漢代察舉制選官的標準,C項正確。A項是科舉制的內容,排除;B項是九品中正制的內容,排除;材料與文化水平提高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漢代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如察舉制考查科口就打一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賢良方正、文學、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特殊科口。武帝時還曾下詔要求每郡必須舉薦一人”可知,漢代政府注重不同人才多途入仕,甚至武帝還下詔要求地方官員必須舉薦人才,此舉主要目的是擴大王朝統(tǒng)治基礎,C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是察舉制實施的作用,不是目的,排除A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官員選拔,不是考核,排除B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特殊科目”可見部分人才‘并不是儒學出身,其做法并不是為了鞏固儒學主流地位,排除D項。

故選C項。

5.【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當免”可知,察舉制度實行之初,郡國實行不力,漢武帝下詔制定嚴厲的處罰辦法,讓察舉制可以選拔出有能之士,擴大了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為西漢的盛世局面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B項正確;

材料體現了地方執(zhí)行不力,中央采取措施,排除A項;

CD項材料中并無體現,排除。

故選B項。

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向……中央或地方高級官吏負責調查和引薦給中央”可以看出漢代的君主們親自下詔自下而上的選舉賢良人才,這些選拔出的人才分配到各個領域用于國家治理,他們是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下的產物,A項正確;

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

材料中雖涉及選賢良人才,但并不能有效保障吏治的清明高效,排除C項;

打破世家壟斷入仕局面的是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排除D項。

故選A項。

7.【答案】A【解析】從材料知道察舉先由鄉(xiāng)里“威望者”主持,評議內容較全面,包括品行和才干,最后由中央考核授官,可見察舉選官相對客觀,A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鄉(xiāng)里評議除了品行還要看才干,排除B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察舉不僅需地方評議,還需經中央考核,地方輿論對察舉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排除C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科考試是隋代出現的科舉制,不是察舉制,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察舉制,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察舉制,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漢代選官注重賢良文學之士,體現了選才上的才學與品德兼?zhèn)洌蔇項正確。題干反映了才德并舉的選拔標準,排除AB。

C項,考試入仕為科舉制的選拔方式,排除。故選D項。

9.【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漢朝的察舉制,既有“以德取人”因素,也有“以文取人”“以能取人”的因素,察舉制下特別注重官員的實際從政能力,故A項正確。

B.題干沒有體現出法律規(guī)定,故排除B項。

C.題干涉及漢朝察舉制,而打破世家大族壟斷的是科舉制,故排除C項。

D.中國古代任何一種選自制度都無法絕對保證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故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D.題干“這種關系超越地域、血緣,形成官場內部獨特的親密關系,官員相互選拔‘同歲’的親屬為官,聚成群體”等信息體現東漢后期,新產生的官員主要來自舊官僚內部的相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世家大族影響力擴大,故D正確。題干顯示的察舉制的衰落,故排除A。

題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血緣對政治的影響上升,故排除B。題干沒有涉及中央權力的演變,故排除C。

故選D項。

11.【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的是注重官員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官員的行政效率提高無關,故不選A。

察舉制下,察舉權雖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對官員的控制問題,故不選B。項中的“根本”說法錯誤,只是調整了選拔標準,既重品德又重實際工作能力,故不選C。依據材料可知,察舉制的標準由漢武帝的“孝”到光武帝時增加了“務授試以職”,說明東漢不僅重視品德,還注重實際工作能力,故D正確。

故選D項。

1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東漢后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終演繹成重視虛偽與無用的道德行為,這說明漢末名士們名與實相悖問題突出,故A項正確?!暗浪嚒辈⒎鞘侵傅兰宜枷?,故B項錯誤。題干中的選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員的選拔,且題干沒有體現儒家思想影響,故C項錯誤。此項與題干主旨不符,且說法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

故選A項。

13.【答案】C【解析】儒學確立獨尊地位,成為治國思想,因此孝廉成為選官原則,而漢武帝更倚重處理實際事務的文吏,故不選A。中央集權是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而材料中官員的任用包括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故中央集權加強的說法錯誤,故不選B。據材料“取儒生者,必軌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優(yōu)事理亂者也”可知,漢代在官員的選拔上既選擇品行優(yōu)良的儒生又對能夠處理實際事務的文法酷吏深為倚重,說明漢代治國理政中重視務實,故C正確。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百家思想走向融合的說法錯誤,故不選D。故選C項。

14.【答案】C【解析】A項表述與材料相矛盾,“任子”等體現了血緣選官,故不選A。中央并未喪失選任官員的權力,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