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茶的起源說課件_第1頁
第一講茶的起源說課件_第2頁
第一講茶的起源說課件_第3頁
第一講茶的起源說課件_第4頁
第一講茶的起源說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茶的起源說

第一講

嚴欣1茶的起源說

標題添加點擊此處輸入相關文本內容點擊此處輸入相關文本內容總體概述點擊此處輸入相關文本內容標題添加點擊此處輸入相關文本內容2標題添加點擊此處輸入相點擊此處輸入總體概述點擊此處輸入標題添33

要目

一、尋根溯源話茶史二、茶史大事記錄三、中國十大名茶四、中國四大茶區(qū)五、中國六大基本茶類六、世界四大名茶七、中國茶的傳播4要目

一、尋根溯源話55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茶,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茶,已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茶,發(fā)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

6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6種茶——全世界已有50余個國家種茶。飲茶——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飲茶。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

7種茶——全世界已有50余個國家種茶。7茶樹——原產(chǎn)我國西南地區(qū),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發(fā)祥地——中國是茶的發(fā)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

8茶樹——原產(chǎn)我國西南地區(qū),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茶文化從廣義上——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從狹義上——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9茶文化從廣義上——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xiàn)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

10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xiàn)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一、尋根溯源話茶史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chǎn),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fā)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nóng)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11一、尋根溯源話茶史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nóng)氏的部族發(fā)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qū),這正是今日大神農(nóng)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chǎn)茶葉的環(huán)境里,神農(nóng)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12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fā)掘出夏代遺址遺物。

13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13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zhàn)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

14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史書根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彼越袢照憬B興留有大禹遺跡。

15史書根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fā)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tǒng)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16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17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17二、茶史大事記錄

原始社會神農(nóng)時代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nóng)時代?!渡褶r(nóng)百草經(jīng)》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敝f,是茶葉藥用的開始。

18二、茶史大事記錄

西周

據(jù)《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chǎn)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19西

東周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據(jù)《晏子春秋》)

20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xiàn),是茶葉進行商貿(mào)的最早記載。(《僮約》)

21西漢(公元前206--24年)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y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22東漢(公元25--220年)

三國(公元220--265年)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23三國(公元220--265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南齊書-武帝紀》記述在遺詔中要求以“餅、茶飲、干飯、果脯”代替牲祭

24南朝齊(公元479-502年)24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邛州先茶記》中記述南朝梁已有將“荼”字讀為“茶”音,但尚未將荼改用茶字。

25南朝梁(公元502-557年)25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26隋(公元581--618年)

26

唐(公元618--907年)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唐代科舉時,朝廷為怯除應舉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湯入試場,稱為“麒麟草”,因此飲茶風俗漸及于文人。27唐(公元618--90

唐玄宗所撰《開元文字音義》(公元730年)首次出現(xiàn)“茶”字?!斗馐弦娐動洝分杏浭鼋的Т髱煷笈d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28唐玄宗所撰《開元文字音義》(公元730年)首次出現(xiàn)“茶”字

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29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但由于民怨,于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終止。復于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準張滂所奏重課。30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30公元8世紀后(約公元760年后)陸羽《茶經(jīng)》問世。31公元8世紀后(約公元760年后)31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32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專門任命王涯為榷茶使,專責管理茶務。33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專門任命王涯為榷茶使,33唐武宗時“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蹋地錢?!?語出《新唐書》食貨志)

34唐武宗時“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蹋地錢?!?語出《新唐書》食貨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xiàn)專用的茶具。

35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xiàn)專用的茶具。

3

宋(公元960--12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fā)展。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禪師歸日本,將末茶傳去扶桑。

36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mào)易事。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fā)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37

明(公元1368--1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饋贈茶葉。

38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38

清(公元1644--1911年)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滴?年(1669年)印數(shù)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滴?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驅。

39清(公元1644--1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zhí)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chǎn)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40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zhí)照。401865年淡水海關公文記載82022公斤茶葉。為寶島正式茶葉輸出記錄。1866年英商JohnDodd來臺收買茶葉。1867年JohnDodd于艋舺初設精制茶廠1869年JohnDodd將2131擔烏龍茶首銷美國,并加以福爾摩沙茶的標記。

411865年淡水海關公文記載82022公斤茶葉。為寶島正式1873年臺灣將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洲,首制包種茶外銷。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種茶并傳授技術。

421873年臺灣將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洲,首制包種茶外銷。421889年劉銘傳成立“茶郊永和興”茶葉輔導機構,并附設“回春所”作為茶職介紹所。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yè)。431889年劉銘傳成立“茶郊永和興”茶葉輔導機構,并附設“回春4444

三、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是茶葉大國,其中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茶的品種特別多?,F(xiàn)在全國能夠叫的出名的茶葉就有一千多種。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茶葉中,不少是名氣很大的。45三、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是茶葉大國,其中如果要給它們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會排出不同的名單來,以下我們僅羅列一種傳說:

46如果要給它們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會排出不同的名單來,46龍井茶47龍井茶47黃山毛峰48黃山毛峰48鐵觀音49鐵觀音49大紅袍50大紅袍50君山銀針51君山銀針51白毫銀針52白毫銀針52茉莉花53茉莉花53白牡丹54白牡丹54碧螺春55碧螺春55凍頂烏龍茶56凍頂烏龍茶56

(一)凍頂─烏龍

產(chǎn)于臺灣,臺灣野史相傳據(jù)清朝道光年,初鄉(xiāng)舉人林鳳池從福建帶回武夷軟枝─烏龍植于凍頂山,基于天時、地利、人和,儼然成為茶的黃金王國。臺灣烏龍是烏龍茶類中發(fā)酵程度最重的一種,優(yōu)質烏龍的制造,鮮葉原料標準為一芽二葉,著名的膨風茶,則選用一芽一葉為原料。烏龍茶茶芽肥壯,白毫顯,湯色呈琥珀般的橙紅色,在國際市場被譽為“香檳烏龍”、“東方美人”,以贊其殊香美色。為青茶類代表。

57(一)

(二)云南─普洱

普洱茶原產(chǎn)于云南省,生產(chǎn)歷史悠久,南宋李石《續(xù)博物志》記載,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現(xiàn)代普洱縣周圍所產(chǎn)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58(二)云普洱茶是用優(yōu)良云南大葉種,采其鮮葉殺青后揉捻、曬干的曬青茶為原料,經(jīng)漚堆的特殊加工制成,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獨特陳香。普洱茶,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經(jīng)醫(yī)學臨床實驗證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游牧民族主食肉類,俗諺"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可見普洱茶對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證。普洱茶為黑茶類之代表。

59普洱茶是用優(yōu)良云南大葉種,采其鮮葉殺青后

(三)

武夷─大紅袍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武夷山所以蜚聲中外,不僅它的風光秀麗,還在它盛產(chǎn)“武夷巖茶”巖茶之鄉(xiāng),“奇種”、“單種”、“名叢”各具特色,名叢是巖茶之王。

這些名叢之中又以四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最為名貴,又以大紅袍享有最高聲譽,可謂烏龍茶中的“茶中之王”現(xiàn)在游客在武夷山游覽,啜飲名叢極品,飲略范仲俺詩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使欲乘風飛之意境。

60(三)

武夷─

(四)安溪─鐵觀音

鐵觀音原產(chǎn)于福建安溪縣,安溪鐵觀音制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為春茶,產(chǎn)量占全年的一半,品質好。安溪鐵觀音的制造工藝要經(jīng)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制成。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廈門、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tǒng)的功夫茶品飲方式。陶壺置茶,沖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確是一種表示敬重客人的生活藝術。

61(四)安溪

(五)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省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極適茶樹生長。洞庭碧螺春產(chǎn)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和桃、李、杏、梅、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蔭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茶果味的天然品質。

62(五)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葉形卷如雀舌,500公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摘采功夫絕非一般。

63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品嘗碧螺春頗有情趣,采玻璃杯用80°左右開水沖泡置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碧清、香郁、回甘、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為綠茶典型代表。

64品嘗碧螺春頗有情趣,采玻璃杯用80°左右(六)獅峰─龍井

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盎⑴芩埦琛睘槁劽型夂贾菸骱碾p絕。龍井茶采制技術考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早、二嫩、三勤。茶農(nóng)常說:早采三天是寶,遲采三天是草,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為最佳─稱明前茶,杭州龍井茶可分三品類,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獅峰龍井香氣高銳而持久滋味鮮醇色澤略黃,為三品類中品質最佳,品嘗龍井多用玻璃杯或蓋杯水溫85℃沖泡,湯色碧綠明亮,香馥如蘭,滋味甘醇鮮爽,向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譽。

65(六)獅峰─龍井

(七)太極─翠螺

太極翠螺,因外形卷曲似螺,色澤綠翠而得名,為江蘇省之名茶。翠螺屬半烘熏花茶,采摘標準一芽一葉,分攤收、殺青、揉捻、烘干再揉捻、炒干再烘干七道工序,再以四至五葉嫩芽以手工勾卷成珠,再配以七道高雅天然花香熏制,入口滿口生津,香氣四溢,經(jīng)久耐泡,頭酌香、二酌濃、三酌味不減、四酌味猶存。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卷曲,茸毫披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濃厚,湯色綠而明亮,以開水80℃沖泡,味香持久、耐泡。為近代新品綠茶。

66(七)太極─翠螺

(八)君山─銀針

君山為湖南省洞庭湖中一個小島,春夏湖水蒸發(fā),云霧彌漫,生態(tài)環(huán)境最適種茶。君山銀針采摘于清明前三天,直接從茶樹上揀采芽頭,為防止擦傷芽頭和茸毛,盛茶藍內襯有白布。因品種優(yōu)良,樹壯枝稀,芽頭肥壯重實,每斤茶約二萬五仟個芽頭,君山銀針,風格獨特,歲產(chǎn)不多,質量超群,為我國名優(yōu)茶之佼佼者。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沖泡時,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凈于水面,隨后緩緩降落堅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為趣觀,最多可達三次,故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屬中國黃茶之代表。

67(八)

(九)平水--珠茶

珠茶─亦稱圓茶,原產(chǎn)浙江省平水茶區(qū),浙江平水產(chǎn)茶,歷史已很悠久,遠在一千多年前,平水茶區(qū)包括浙江省、紹興、嵊縣、蕭山、諸暨、天臺、奉化等十余縣市,境內山嶺盤結,峰密起伏,云霧繚繞,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適于茶葉生產(chǎn)。珠茶是中國最早出口的商品之一,18世紀珠茶貢熙茶風靡世界茶壇,且售價甚高,茶價之高不亞于珠寶,曾被譽為“綠色珍珠”。

68(九)平水--珠茶(十)祁門─工夫紅茶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tǒng)工夫紅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生產(chǎn)歷史。祁紅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國外把祁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節(jié)茶,并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主銷歐洲,清飲更能領略祁門紅茶的特殊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紅,其香味特點猶存,因而贏得國際市場最高評價,1915年巴拿馬展覽會曾獲金質獎,祁紅更被列為中國的國事禮茶,于歐洲是下午茶的珍品,現(xiàn)作珍物饋送親友,以顯示身份高貴不凡。是中國紅茶之代表。

69(十)祁門─工夫紅茶

四、中國四大茶區(qū)

中國茶區(qū)平面分布在北緯18—37o,東經(jīng)94—122o的廣闊范圍內.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江西、陜西、河南、臺灣、山東、西藏、甘肅、海南等19個省區(qū)的上千個縣(市)。

70四、中國四大茶區(qū)

寺跨6個氣候帶,即中熱帶、邊緣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日溫帶,各地在土壤、水熱、植被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垂直分布上,茶樹最高種植在生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或百米,同樣構成了土壤、水熱、地物等差異。地域的差異,對茶樹的生長發(fā)育和茶葉生產(chǎn)影響極大。71寺跨6個氣候帶,即中熱帶、邊緣熱帶、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除受上述述諸因子的制約外,還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jīng)濟、技術力量、交通運輸、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茶區(qū)屬于經(jīng)濟概念。它的劃分是要在國家總的發(fā)展生產(chǎn)方針指導下,綜合自然條件和經(jīng)濟、社會條件,注意行政區(qū)域的基本完整來考慮的。

72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除受上述述諸因子的制約在不同地區(qū),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73在不同地區(qū),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我國茶區(qū)遼闊,茶類繁多,茶樹品種豐富,加之地形復雜,因此,茶區(qū)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qū),系全國性劃分,用以宏觀指導;二級茶區(qū),系由各產(chǎn)茶?。▍^(qū))劃分,進行?。▍^(qū))內生產(chǎn)指導;三級茶區(qū),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chǎn)。74我國茶區(qū)遼闊,茶類繁多,茶樹品種豐富,

國家一級分為4個茶區(qū)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75國家一級分為4個茶區(qū)757676

(一)江北茶區(qū)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陜南、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陜西、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qū)。77(一)江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地形較復雜,茶區(qū)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xiàn)粘盤層;部分茶區(qū)為棕壤;不少茶區(qū)酸堿度略偏高。與其它茶區(qū)相比,氣溫低,積溫少,茶樹新梢生長期短7878大多數(shù)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在15.5℃以下,≧10℃的積溫4500—5200℃,無霜期200—250天,多年平均極端最低溫在-10℃,個別地區(qū)可達-15℃,因此,茶樹凍害嚴重。79大多數(shù)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在15.5℃以下,≧10℃的積溫4500江北茶區(qū)的不少地方,因晝夜溫度差異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制綠茶,香高味濃。降水量偏少,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個別地方更少。四季降水不均,夏季多而冬季少。80江北茶區(qū)的不少地方,因晝夜溫度差異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全區(qū)干燥指數(shù)在0.75—1.00,空氣相對濕度約75%。植被系綠闊葉樹,夾雜針葉樹種。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咱和小葉種。81全區(qū)干燥指數(shù)在0.75—1.00,81江北茶區(qū)中不少地區(qū)種茶的不利條件是冬季既旱又凍,致使茶樹遭受旱兩害,生長發(fā)育受阻,因此,江北茶區(qū)在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時要特別慎重。82江北茶區(qū)中不少地區(qū)種茶的不利條件是冬季82

(二)江南茶區(qū)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皖南和蘇南等地。83(二)江南茶區(qū)83江南茶區(qū)大多處于低丘山地區(qū),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幾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產(chǎn)區(qū)。8484江南茶區(qū)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壤。土壤酸堿度一般在5.5—5.5。有自然植被覆蓋的土壤,以及一些高山茶園土壤,土層深厚,腐殖質層在20—30厘米85江南茶區(qū)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壤。85缺乏植被覆蓋的土壤層,特別是低丘紅壤,“睛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土壤發(fā)育差,結構也差,土層淺薄,有機質含量很低86缺乏植被覆蓋的土壤層,特別是低丘紅壤,“睛天一把刀,雨天一團整個茶區(qū)基本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5℃以上,≧10℃積溫為4800—6000℃,極端最低溫度多年平均不低于-8℃,無霜230—280天。87整個茶區(qū)基本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但晚霜和北方寒流會對該茶區(qū)的北部帶來危害。降水量比較充足,一般在1000—1400毫米,全年降水量以春季為多。部分茶區(qū)夏日高溫,會發(fā)生伏旱或秋旱。88但晚霜和北方寒流會對該茶區(qū)的北部帶來危害。88江地茶區(qū)產(chǎn)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歷史名茶甚多,如西湖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等,享譽國內外。89江地茶區(qū)產(chǎn)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89中國目前已審定或認定的良種,如福鼎大白茶、鳩坑種、祁門種以及龍井43、福云6號、湘波綠等等,均出自該茶區(qū)。該茶區(qū)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小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該茶區(qū)是發(fā)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qū)域。90中國目前已審定或認定的良種,如福鼎大白茶、鳩坑種、祁門種以及

(三)西南茶區(qū)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nóng)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qū),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東南。91(三)西南茶區(qū)9西南茶區(qū)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qū)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壤為主,酸堿度一般在5.5—6.5,土壤質地粘重,有機質一般含量較低。92西南茶區(qū)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qū)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92西南茶區(qū)各地氣候變化大,但總的來說,水熱條件條好。四川盆地年平均溫度為17℃;云貴高原年均氣溫為14—15℃。整個茶區(qū)冬季較溫暖,除個別特殊地區(qū),如四川萬源冬季極端最低溫曾到-8℃以外,一般僅為-3℃。≧10℃積溫為5500℃以上。93西南茶區(qū)各地氣候變化大,但總的來說,水熱條件條好。93年降水較豐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方如四川峨眉,年隆水量則達1700毫米。茶區(qū)年平均干燥指數(shù)小于1.00,部分地區(qū)小于0.75。該茶區(qū)霧日多,但冬季仍顯于干旱,降水量不到全年的10%。94年降水較豐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94西南茶區(qū)茶樹資源較多,由于氣候條件較好,適宜茶樹生長,所以栽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qū)還有喬型茶樹。該區(qū)適制紅碎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95西南茶區(qū)茶樹資源較多,95

(四)華南茶區(qū)

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96(四)華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森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全區(qū)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不少地區(qū)由于植被破壞,土壤暴露和雨水侵溶,使土壤理化性狀不斷趨于惡化。97華南茶區(qū)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森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質整個茶區(qū)高溫多濕,年平均溫度在20℃以上,≧10℃積溫達6500℃以上,無霜期300—365天,年極端最低溫度不小于-3℃,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常青。98整個茶區(qū)高溫多濕,98全年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海南的瓊中高達2600毫米。但冬季降水量偏低,形成旱季。干燥指數(shù)大部分小于1.00,只有海南等少數(shù)地區(qū)才大于1.00。99全年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海南的瓊中高達2600毫米。99

華南茶區(qū)茶樹資源極其豐富,薈集了中國的許多大葉種(喬木開型或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加工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等。100

100五、中國六大基本茶類

中國茶類的劃分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方法,根據(jù)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黑茶

101五、中國六大基本茶類

中國茶出口茶類別將茶葉分為七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速溶茶102出口茶類別將茶葉分為七大類:102有的根據(jù)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103有的根據(jù)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茶葉分為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共七類。104成品茶將上述幾種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105將上述幾種分類方法綜合起來,105根據(jù)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106根據(jù)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制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茶葉分為毛茶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共七類。將上述幾種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107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

綠茶一種不發(fā)酵的茶。是我國產(chǎn)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制作工藝都經(jīng)過殺青、揉捻、干燥的過程。由于加工時干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108綠中國18個產(chǎn)茶省(區(qū))都生產(chǎn)綠茶。中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shù)萬噸,占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mào)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tǒng)綠茶的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109中國18個產(chǎn)茶省(區(qū))都生產(chǎn)綠茶。中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

炒青綠茶:眉茶

炒青、特珍、珍眉、鳳眉、秀眉、貢熙等珠茶

珠茶、雨茶、秀眉等細嫩炒青

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針等110炒青普通烘青

閩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蘇烘青等細嫩烘青

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華頂云霧、高橋銀峰等曬青綠茶:

滇青、川青、□青等蒸青綠茶:

煎茶、玉露等

111普通烘青

閩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蘇烘青等

紅茶一種全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80~90%。紅茶與綠茶的別,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jīng)殺青,而用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后發(fā)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112

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113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113小種紅茶

正山小種、煙小種等工夫紅茶

滇紅、祁紅、川紅、閩紅等紅碎茶

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等

114小種紅茶

正山小種、煙小種等114

青茶類是屬半發(fā)酵的茶,其發(fā)酵度為30~60%。在制作時使其適當發(fā)酵,讓葉片稍有紅變,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115

閩北烏龍

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閩南烏龍

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廣東烏龍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臺灣烏龍

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116閩北烏龍

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11

白茶屬輕度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20~30%,是我國的特產(chǎn)。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117

白茶主要產(chǎn)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

白芽茶

銀針等

白葉茶

白牡丹頁眉

118白茶主要產(chǎn)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

白芽茶

黃茶是微發(fā)酵的茶,發(fā)酵度為10~20%。在制茶過程中,經(jīng)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黃芽茶

君山銀芽、四川雅安、蒙頂黃芽、霍內芽等119

黃小茶

北毛尖、湖南的溈山毛尖、浙江的平陽黃湯、溫州黃湯等黃大茶

廣東大葉青、霍山黃大茶等

120黃小茶

北毛尖、湖南的溈山毛尖、浙江的平陽黃

黑茶屬后發(fā)酵的茶,其發(fā)酵度為100%。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云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121黑湖南黑茶

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

蒲圻老青茶等四川邊茶

南路邊茶、西路邊茶等滇桂黑茶

普洱茶、六堡茶等云南普洱

緊茶、扁茶、方茶、圓茶等

122湖南黑茶

安化黑茶等122六、世界四大名茶

世界的四大名茶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錫蘭高地紅茶123六、世界四大名茶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chǎn)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qū)的祁門縣一帶。當?shù)氐牟铇淦贩N高產(chǎn)質優(yōu),植于肥沃的紅黃土壤中,而且氣候溫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所以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質最佳。124

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并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125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適。126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

阿薩姆紅茶產(chǎn)于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溪谷一帶。當?shù)厝照諒娏?,需另種樹為茶樹適度遮蔽;由于雨量豐富,因此促進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蓬勃發(fā)育。以6-7月采摘的品質最優(yōu),但10-11月產(chǎn)的秋茶較香。127阿薩姆紅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是冬季飲茶的最佳選擇。

128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

大吉嶺紅茶產(chǎn)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當?shù)啬昃鶞?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溫差大,谷地里常年彌漫云霧,是孕育此茶獨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號茶品質最優(yōu),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129大吉大吉嶺紅茶擁有高昂的身價。三、四月的一號茶多為青綠色,二號茶為金黃。其湯色橙黃,氣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帶有葡萄香,口感細致柔和。130大吉嶺紅茶擁有高昂的身價。三、四月的一號茶多為青綠色,二號茶大吉嶺紅茶最適合清飲,但因為茶葉較大,需稍久燜(約5分鐘)使茶葉盡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進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飲此茶。131大吉嶺紅茶最適合清飲,但因為茶葉較大,需稍久燜(約5分鐘)使錫蘭高地紅茶以烏沃茶最著名,產(chǎn)于山岳地帶的東側,常年云霧彌漫,由于冬季吹送的東北季風帶來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園生產(chǎn),以7-9月所獲的品質最優(yōu)。132錫蘭高地紅茶132產(chǎn)于山岳地帶西機時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則因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風送雨的影響,以1-3月收獲的最佳。133產(chǎn)于山岳地帶西機時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則因為受到夏季錫蘭的高地茶通常制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烏沃茶湯色橙紅明亮,上品的湯面環(huán)有金黃色的光圈,猶如加冕一般;其風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鈴蘭的芳香,滋味醇厚,雖較苦澀,但回味甘甜。134錫蘭的高地茶通常制為碎形茶,呈赤褐色.134汀布拉茶的湯色鮮紅,滋味爽口柔和,帶花香,澀味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無論色、香、味都較前二者淡,湯色橙黃,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綠茶。135汀布拉茶的湯色鮮紅,滋味爽口柔和,帶花香,澀味較少。135七、中國茶的傳播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136七、中國茶的傳播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

⑴.茶入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jù)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后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tǒng)一了全國。137⑴.茶入朝鮮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關系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138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jīng)濟和文化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

139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新羅的使節(jié)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于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

140新羅的使節(jié)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于智異山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一、吉禮時敬茶;二、齒禮時敬茶;三、賓禮時敬茶;141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麗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里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142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142

⑵.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fā)祥,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戚戚相關。143⑵.茶浙江名剎大寺有天臺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臺山國清寺是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fā)源地。并且,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144浙江名剎大寺有天臺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來到浙江各佛教勝地修行求學,回國時,不僅帶去了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還帶去了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發(fā)揚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145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來到浙江各佛教勝地修中國茶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遣使、學問僧在浙江的游歷。在這些遣唐使和學問僧中,與茶葉文化的傳播有較直接關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146中國茶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唐使到了中國,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與最澄等一起回國。147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經(jīng)過梵釋寺時,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則賜之以御冠。148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后來,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寵愛,并逐步向民間普及。

149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傳播中國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