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舊儀注》新考_第1頁
《漢舊儀注》新考_第2頁
《漢舊儀注》新考_第3頁
《漢舊儀注》新考_第4頁
《漢舊儀注》新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舊儀注》新考

東漢光武帝討論了郎偉宏的《漢舊禮》?!稘h舊儀》應存在注文,可能為衛(wèi)宏所作自注,這些自注之文的存在,使得《漢舊儀》產生諸多指稱,《漢舊儀注》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古書在引用《漢舊儀注》時有多種指代,可指《漢舊儀》自注之文,亦可能指《漢舊儀》正文,有時在所指注文之外又同時包含《漢舊儀》正文。本文側重考察第一種情況,即《漢舊儀注》作為自注之文的問題,附帶涉及后兩種情況?!稘h舊儀注》在古書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省稱,甚至一些省稱已被誤認作他書。一、關于漢代使節(jié)的評論(一)《史》卷1《衛(wèi)宏傳》載《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史注中引有“漢舊儀注”或“漢儀注”等,似顯示《漢舊儀》本有注文。如《后漢書·陳寵傳》載陳寵子陳忠“上除蠶室刑”事,李賢注引《漢舊儀注》“少府若廬獄有蠶室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如淳注:“《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司馬貞《索隱》云:“‘公’者,遷所著書尊其父云‘公’也。然遷雖稱述其父所作,其實亦遷之詞,而如淳引衛(wèi)宏《儀注》稱‘位在丞相上’,謬矣……”曹魏時人如淳早于司馬貞的劉宋時人裴骃在注釋《史記·太史公自序》云:骃案:衛(wèi)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迸狍S《集解》所引衛(wèi)宏著作當衍“書”字,衛(wèi)宏所作者為《漢舊儀注》。南宋人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引該條正作《漢舊儀注》:太史公百三十篇(自注:十篇有錄無書)衛(wèi)宏《漢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毙l(wèi)宏與班固同時,是時兩紀俱亡……王氏所引《漢舊儀注》比裴骃《集解》所引內容為略,但關鍵語句、字詞一致。可證《集解》所引之書應為《漢舊儀注》,“書”字為衍文綜上數(shù)條辨析,似可初步得出,早在在晉代已有學者認為,衛(wèi)宏在作《漢舊儀》的同時對該書作了自注。后世學者如孫星衍認為“《漢舊儀》本有注”史書自注這一形式,現(xiàn)存記載中較早見于《史記》一書中。章學誠認為:“太史《自敘》之作,其自注之權輿乎?明述作之本旨,見去取之從來,已似恐后人不知其所云,而特筆以標之。”(二)《漢舊儀注》本注為郡稱府,即在縣,特征設置為左下四石對于《漢舊儀》自注之文,四庫館臣輯本《漢官舊儀》“通為大書,稱本注”以示區(qū)別1、武帝元封五年,(a)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綬,有常治所。奏事各有常會,(b)擇所部二千石卒史與從,(c)傳食比二千石所傳。刺史奏幽隱奇士,拜為三輔縣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舉試守令,取征事。○本注曰:(d)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贓罪免,降秩為征事。按:a句與《漢書》顏注所引《漢舊儀》基本相同2、左、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主謁者、常侍侍郎,以貲進?!鸨咀⒃?左主謁者,右主常侍侍郎。《太平御覽·職官部三九》:“《漢舊儀》曰:左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主謁者。”又引“《漢舊儀》曰: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主常侍侍郎。”3、皇后玉璽,文與帝同?;屎笾t,金螭虎紐?!鸨咀⒃?一本無此條。《初學記·中宮部》:“《漢舊儀》曰: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玉璽,金螭虎鈕。”4、冗從吏仆射《文選·紀行下·西征賦》李善注:“《漢儀注》,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縣戶口滿萬,置六百石令,多者千石。戶口不滿萬,置四百石、三百石長。大縣兩尉,小縣一尉,丞一人。三百石丞、縣長黃綬,皆大冠。亡新令長為宰,皆小冠,號曰夫子。亡新時有五百石,八百石。府下置詔獄?!鸨咀⒃?府,河南府也。鄧展曰:舊洛陽有兩獄。此條敘縣令長事,文尾卻突兀言府事,而漢代縣稱廷,郡稱府。這似存在兩種可能:其一,亡新八百石下當有記郡事之文,所以會有府下之句。按,本注解府字蓋誤。新莽時當無河南府,而有豫州之保忠信卿上述5條四庫館臣輯本《漢書舊儀》所作本注,多少有材料可以佐證或非衛(wèi)宏自注原文。其余數(shù)條本注是否為衛(wèi)宏自注之文:1條存疑綜合上述分析,四庫館臣輯本《漢官舊儀》9條本注中有4條可能存在增刪修改衛(wèi)宏原自注痕跡,部分可確證非衛(wèi)宏自注原文。因此不能將《漢官舊儀》之“本注”等同于《漢舊儀》之自注。《漢舊儀》自注之文是否僅《漢官舊儀》本注數(shù)條?似當不止此數(shù)。當還有不少自注之文散佚,或混溶于《漢舊儀》正文中,難以區(qū)分《漢儀》:“諸侯王歲以戶口酎黃金于漢廟,皇帝臨受獻金,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注云:“因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謂之酎金。酎,正月旦作酒,八月成,三重釀醇酒也,味厚,故以薦宗廟。金,黃金也,不如法者奪爵。”此《漢儀》即《漢舊儀》。此例先敘《漢舊儀》正文僅引《漢舊儀》正文者,如《史記·平準書》裴骃《集解》:如淳曰:“《漢儀注》王子為侯,侯歲以戶口酎黃金于漢廟,皇帝臨受獻金以助祭。大祀日飲酎,飲酎受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迸狍S《集解》所引,在獻酎金成色不足所受處罰上一致,與《三輔黃圖》所引正文可互相參證、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如淳所引僅為《漢舊儀》正文卻稱之為《漢儀注》,可見,《漢舊儀》在流傳過程中,部分古書引用時已脫去注文,但仍保留《漢儀注》(《漢舊儀注》)之名。僅引《漢舊儀》注文者,如《西漢會要·禮八》廟祭條注:《漢儀注》云:“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謂之酎金。金,黃金也。不如法者奪爵?!?5)比《三輔黃圖》所引注文缺少對酎的解釋,余下部分相同。此為《漢舊儀》自注之文,卻標明為《漢儀注》,已有與《漢舊儀》正文相混之跡象。暗引《漢舊儀》注文而不標明者,如《漢書·景帝紀》,在“高廟酎”一句注引:張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至武帝時,因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所謂酎金也?!睅煿旁?“酎,三重釀,醇酒也,味厚,故以薦宗廟。酎,音直救反。”(6)張晏、顏師古分別截取《漢舊儀》注文部分內容,略微調整語序,并補充少量內容,但關鍵字句因襲痕跡極為明顯。又如《漢書·景帝紀》注引:如淳曰:“《漢儀注》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jiān),官奴婢三萬人,養(yǎng)馬三十萬頭。”師古曰:“武泉,云中之縣也。養(yǎng)鳥獸者通名為苑,故謂牧馬處為苑。”此《漢儀注》即《漢舊儀注》簡稱三十六苑,《漢儀注》:“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jiān),宦官奴婢三萬人,養(yǎng)馬三十萬匹?!别B(yǎng)鳥獸者通名為苑,故謂牧馬之處為苑。知顏師古所作說明原包括在《漢舊儀注》中(三)孫星衍說是疑注的強化方式孫星衍輯本《漢舊儀》中小字細書之注文,除與四庫館臣輯本本注相同者外,亦推測若干《漢舊儀》之注文。孫星衍之疑注可分數(shù)種情況討論。一類是有史料可以研判其疑注合理與否者。《漢舊儀補遺》卷下:皇帝孫星衍所作案語,推測《漢書·禮樂志》注引“竹宮去壇三里”,為“皇帝就竹宮中,不至壇所”句注文。《漢書·禮樂志》“天子自竹宮而望拜”句,顏師古注引“《漢舊儀》云:竹宮去壇三里。”另一類,孫輯本所標示疑注條文中有不少暫難以找出旁證,故不易遽作出進一步解釋者。孫星衍從句意上分析可能具有注釋意味,按語中即記疑注,然缺乏史料依據(jù)。如孫星衍輯本《漢舊儀》在“省中待使令者,皆官婢,擇年八歲以上衣綠曰宦人”句后,認為:“宦人”當作“宮人”;《漢書·外戚傳》顏注引《漢舊儀》“宮人者,省中侍使官婢,名曰宮人,非天子掖庭中也”,疑為《漢舊儀》該句之注文二、漢初《漢舊儀注》一稱《漢舊儀》一書有注,蓋為衛(wèi)宏所作之自注,因之出現(xiàn)《漢舊儀注》一稱?!稘h舊儀注》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多種省略稱謂,一些容易辨識,而一些稱謂需略作辨析,方可看出其與《漢舊儀注》之關系。(一)《漢舊注》是否為《漢舊注》之省稱《續(xù)漢書·百官志一》太尉條: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蛟?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后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漢書音義》:“正曰掾,副曰屬?!?《漢舊注》為何書?王先謙《后漢書集解》、惠棟《后漢書補注》等對本注條作出疏解筆者以為,不少學者引用《漢舊注》此條,而未注意到《漢舊注》究為何書,其原因似在于未認識到《漢舊儀注》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西漢會要·職官一》“丞相·掾史”條引:《翟方進傳》,丞相宣帝戒掾史謹事。臣天麟按:掾史者,屬官之總稱也?!稘h儀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正曰掾,副曰屬……《西漢會要》所引東西曹掾、屬等職務名稱及秩級與前引《續(xù)漢書·百官志》皆同,然所標出處為《漢儀注》。本文上一節(jié)注文已分析《漢舊儀》最初之名為《漢儀》,所以《漢舊儀注》亦可稱為《漢儀注》。可知《續(xù)漢書·百官志》所引《漢舊注》,蓋即《漢舊儀注》之省稱。清人孫星衍當洞悉其中緣故,故徑將《漢舊注》此條收入《漢舊儀補遺》中。又王國維《觀堂集林·太史公行年考》云:“《續(xù)漢志》引《漢舊注》(王國維自注:‘即《漢舊儀注》?!?三公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古書中又有所謂“漢書舊注”者綜上所考,似可認為《續(xù)漢書·百官志》中所引之《漢舊注》當為《漢舊儀注》之省稱。(二)省稱《漢儀注》為衛(wèi)宏所作《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索隱》: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后,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薄端麟[》:案《茂陵書》談以太史丞為太史令,則“公”者,遷所著書尊其父云“公”也……而如淳引衛(wèi)宏《儀注》稱“位在丞相上”,謬矣……據(jù)《索隱》知如淳引之《漢儀注》為衛(wèi)宏所作,衛(wèi)宏作者為《漢舊儀》(內含自注即《漢舊儀注》),這似表明《漢舊儀注》當可省稱《漢儀注》。孫星衍輯本《漢舊儀補遺》收《漢書·司馬遷傳》如淳注引《漢儀注》條如淳曰:“《漢儀注》:‘民年二十三年為正,一歲為衛(wèi)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zhàn)陣。’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嘗傅者皆發(fā)之。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隸釋·都鄉(xiāng)正衛(wèi)彈碑》洪適按語引:衛(wèi)宏《漢官舊儀》: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衛(wèi)士,一歲為材官,習射御騎馳戰(zhàn)陣;又云民給正衛(wèi)材官,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為民。內容與如淳引《漢儀注》略同。知《漢儀注》蓋與《漢官舊儀》為一書之異名,《漢儀注》當亦為衛(wèi)宏所作。四庫館臣、孫星衍等似明了《漢儀注》與《漢舊儀注》(《漢舊儀》)的關系,不區(qū)分《漢舊儀》及其本注,都收入所輯本中,這種事例頗多,除上文所論列者外,茲再舉一二:《史記·項羽本紀》《集解》引晉灼曰:“《漢儀注》云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三)省稱《儀注》《漢舊儀注》在古書中亦有其他省略稱謂,如省稱“衛(wèi)宏《儀注》”者,或省稱“《漢舊儀》”者。《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索隱》曰:“‘公’者,遷所著書尊其父云‘公’也。然遷雖稱述其父所作,其實亦遷之詞,而如淳引衛(wèi)宏《儀注》稱‘位在丞相上’,謬矣。”前后對照可知,《索隱》中的《儀注》應即如淳注中之《漢儀注》。固然,此可解為蒙前省稱,不過似亦可認為,衛(wèi)宏《漢舊儀注》在某種情況下可以省稱為衛(wèi)宏《儀注》。儀注一詞非專名,但加上作者衛(wèi)宏,則似已具有專稱性質,或可視作《漢舊儀注》之省稱。省稱《漢舊儀》者?!豆沤窈翔凳骂悅湟e集·苑囿門》“獵禽獸”詞條,引《漢舊儀注》中語句:“天子秋冬射獵苑中,取禽獸”三、注文為通釋所引《漢舊注》之省稱分析《漢舊儀注》及其省稱既竟,我們在上述研究的功能層面及自注這種著作形式演進問題上尚有若干議題待討論。1.對漢代古書自注這種形式及相關問題的認識本文第一節(jié)已簡要引述楊樹達、張舜徽等學者對西漢時期自注的認識,可知《史記》、《鹽鐵論》等古書中自注,或以簡單的“事見某篇”,“語在某篇”等狀態(tài)存在,或需通過語氣連貫與否進行推斷,具體某一古書之自注在研判上尚具有一定不確定性,且存在形態(tài)亦較為質樸。而《漢書》成書時代要遲于《漢舊儀》,《漢書》表志成書時代則更晚對《漢舊儀》自注之文,四庫館臣及孫星衍以本注、小字細書、疑注等方式加以處理、揭示,作了有益嘗試,然對其所標示之注文,要辯證分析。四庫館臣及孫星衍所標注注文中,仍有部份無法確認有無改動衛(wèi)宏自注的情況,但我們通過對其標注逐一分析,可初步認為,不能直接將四庫館臣及孫星衍所標注文等同于衛(wèi)宏《漢舊儀》自注原文,在利用所標注文時應持謹慎態(tài)度,多方比證參稽。2.對顏師古部份注文的認識如前文已有辨析的《漢書·景帝紀》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jiān),官奴婢三萬人,養(yǎng)馬三十萬頭?!睅煿旁?“武泉,云中之縣也。養(yǎng)鳥獸者通名為苑,故謂牧馬處為苑。”顏注所云養(yǎng)鳥獸句本為《漢舊儀》之注文,顏師古僅是略作剪裁,增補武泉地名之解釋。這表明顏注所取資可能較早,雖未注明出處《漢舊儀注》及其省稱之研究,似亦存在如下功用:1.有助于定位若干史事之時代《漢舊儀》或《漢舊儀注》所載史事斷限大體明了,對研究具體問題時有極大幫助。而古書中出現(xiàn)的《漢舊注》、《漢儀注》等,若不解其為《漢舊儀注》省稱,則時代似不甚明晰。在利用時不免出現(xiàn)偏差。如《續(xù)漢書·百官志一》太尉條: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東西曹掾比四百石等,是何時之事,回答這一問題,涉及《漢舊注》是什么性質的書,時代如何的問題。在我們考察出其為《漢舊儀注》之省稱之后,則知《漢舊注》所記當為西漢時之制度。這表明公府掾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