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_第1頁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_第2頁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_第3頁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_第4頁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改革后的改革

20世紀30年代,他批評了這三條道路,批評了“無良主義道路是不可走的”。近年來,許多科學家放棄了這一說法,認為“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勢力的強大,中國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薄弱和階級分化薄弱?!??;蛘哒f是由于維新派軟弱無力,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不相信甚至敵視人民群眾,等等。作者認為,這都不是變法失敗的決定因素,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光緒及康有為的策略錯誤。官差并重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自上而下改革成功的先例,在世界歷史上不勝枚舉,本文不擬贅述。但是戊戌變法的改革,并非“一點一滴的改良”,而是齊頭并進全面迅猛的改革。經(jīng)統(tǒng)計,從6月11日明定國是至9月20日政變前夕,共發(fā)布各種諭旨204件,其中除舊布新的詔令114件。在短短103天內(nèi),平均每天頒布一道或數(shù)道改革詔令,可以說是不分輕重緩急,雪片般地狂飛而下。改革官制、改革法律、改革軍事、改革經(jīng)濟、改革教育、革除壅蔽固習、取消旗人寄生等等,齊頭并進,不一而足。而且每一項改革詔令都涉及千家萬戶,上則嚴重削奪慈禧太后、軍機大臣、各部堂官及地方督撫的大權,下則廣涉觸及八股士子、無業(yè)旗民及祠廟僧尼的利益。因此,造成一個廣大的抵觸面、反對面。不僅使被削奪者惶惶不可終日,群起反對,更使改革者面臨一大堆棘手的難題,無所措手足。在百日維新期間,各派對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整頓水陸軍隊、興辦學堂及廢八股諸項,大體矛盾不多。改革與反改革矛盾的焦點集中在“變官制”之上。官制之爭的實質(zhì)是爭奪政權,其中有新舊之爭,名利之爭,也有緩急之爭。變法前舊官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無專責,事無專任,機構重疊,冗員繁多,互相傾陷推諉,官僚主義嚴重。因此,官制急需改革,但如何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如何實行新舊交替,應采取什么策略及善后措施,都應該事先有所設計。光緒于戊戌2月18日第1次召見康有為時,曾詳細討論過官制改革的方針。光緒說,“國是全誤于守舊諸臣之手”,“但朕之權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勢難盡去,當奈之何?”康有為說,“請皇上無去舊衙門,而惟增置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折奏事足矣。彼大臣向來本無事可辦,今但仍其舊,聽其尊位重祿,而新政之事,別責之于小臣,則彼守舊大臣,既無辦事之勞,復無失位之懼,則怨謗自息矣。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權,而待此輩之大臣,亦祇當如日本待藩侯故事,設為華族立五等之爵以處之,厚祿以養(yǎng)之而已,不必盡去之也。”當時,光緒皇帝同意康有為的設想應該肯定,康有為根據(jù)當時維新派力量弱小,為了減少阻力及避免動亂,采取“官差并用”的策略是切合實際的。但是,由于變法形勢的急速發(fā)展,許多人紛紛上書要求加快變法速度,加深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光緒一如所請,急于求成,缺乏緩沖,致使新舊之爭、權利之爭迅速白熱化。自6月11日明定國是至7月底8月上、中旬,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是興學校、變科舉、發(fā)展工商業(yè)以及用新法練軍等方面。這一階段,廢除八股、改民間祠廟為學校以及“力除壅蔽”,也都是社會所必須改革的,但由于缺乏步驟,改革之風來勢迅猛,又沒有充分的宣傳、組織,廣大人民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觀望、懷疑、抵觸,從改革一開始就遭到中、下層知識分子及官員的反對。戊戌3月,梁啟超等聯(lián)合舉人百余人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于都察院及總理衙門,均不代奏?!爱敃r,會試舉人集輦中國淫祠之風最盛,而僧尼廟社之產(chǎn)業(yè)最富。維新派興辦學校,“苦經(jīng)費之難籌”,建議改祠廟為學校。7月10日下詔,“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居民,一律改為學校,以節(jié)糜費,而隆教育”。此項規(guī)定,還是較有分寸的,只是將“不在祀典”之祠廟改為學校,但卻遭到奸僧、惡巫的造謠攻擊,“北京及各省之大寺,其僧人最有大力,厚于貨賄,能通權貴,于是交通內(nèi)奸,行浸潤之譖于西后,謂皇上已從西教”以上廢八股,改祠廟為學校,是當時改革之必需,勢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步驟,全面展開,觸及面又廣,使一些人的思想跟不上形勢,造成一個廣大的反對面。維新派認為“不除弊不能布新”,指出當時政治腐敗及民俗敗壞的嚴重情形,如“欺罔之習,大臣倡之,小臣效之,習以為常,竟成痼疾,”光緒與中、下層官員之間的矛盾激化,始于裁減冗員閑衙。8月30日,詔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門,因與內(nèi)閣六部機構重疊,又“事務甚簡,半屬有名無實,均著即行裁撤,歸并內(nèi)閣及禮兵刑部辦理”。由于對撤裁六署后之安置事先未作妥善研究,造成一片混亂。而且在裁撤六署之時,采取了強行查封的辦法,使一些中、下層人員頓失職業(yè)無法度日。如通政司衙門,奉旨裁撤,經(jīng)吏部查封后,“所有署內(nèi)寓居胥吏眷屬等,一律遷出,聞一時各書吏,皆環(huán)繞泣求另派執(zhí)役,以度日食”。據(jù)統(tǒng)計,六署中之書役、皂隸、茶廝人等“不下五千余人,從此失業(yè),莫不悻悻”所以,梁啟超說,自裁官令下,被裁者“多失其所恃,人心皇皇,更有與維新諸臣不兩立之勢”變與明治維新的沖突為了說明慈禧與光緒矛盾的激化,首先得弄清慈禧對變法的態(tài)度。目前,史學界大都把慈禧視為守舊派的代表,反對變法的首領,這未免有些絕對,應作具體分析。甲午戰(zhàn)敗以后,清政府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不僅以“公車上書”為起點的愛國知識分子及廣大中、下層群眾掀起變法救亡的熱潮,而且統(tǒng)治階級中許多高級官員也紛紛上書,要求改革。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也不得不贊同在她許可范圍內(nèi)的變法。蘇續(xù)祖在《清廷戊戌朝變記》。金梁在《四朝佚聞》、費行簡在《慈禧傳訊錄>中,都從不同角度說明慈禧是同意變法的。陳夔龍也說“實則孝欽并無仇視新法之意”從上述許多不同身份作者及時人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慈禧是同意變法的。她看到光緒送來的康有為上書后,“亦為之動”,并令五大臣召見問話,明定國是及以后頒布的許多詔書,是光緒事先呈請慈禧同意或默認后公布的。當然,慈禧對變法的內(nèi)容是有保留的,那就是“不遺祖制”,即慈禧太后及其君權的地位不能變,滿族的風俗習慣不能變。不管慈禧太后內(nèi)心里如何對待變法,但表面上是同意光緒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以及改革軍事的。慈禧與光緒對變法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裁減冗員閑衙、罷斥守舊大臣及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在裁減冗員閑衙上,慈禧與光緒亦無原則分歧,只是裁減的步驟及程度上各持一見。戊戌政變后,所有裁撤各官署,均復其舊,但于“次年舉行新政,太仆寺仍在裁撤之列?!标P于禮部尙書許應骙阻格王照上書的事,光緒交部議處。經(jīng)刑部研究議決,將許應骙“降三級調(diào)用”,以示儆戒按說,刑部對許應骙懲處的意見基本可取,但光緒認為守舊大臣“多不利變法,非大創(chuàng)之,無以懲后”,于是動用“硃諭”將禮部尙書懷塔布、許應骙,侍郞堃岫、徐會澧、溥頤、曾廣漢等六部堂一律革職這種將部堂全班逐除,“是有清開國以來,史無前例的事”,又按淸朝慣例,非有重大事件,無處“硃批”者,可見光緒在處理這一事件時,憤怒已極,確有孤注一擲之勢。慈禧以為處理“過重”,不同意光緒的作法。當時,徐會澧、曾廣漢“均以他官兼攝”禮部侍郞,當王照與許應骙交詬時,曾廣漢“蒞任甫二日”,會澧、廣漢“皆不與聞”此事。但光緒不分主從,不加區(qū)別,將六部堂全班解職,這就擴大了打擊面,孤立了自己,更使守舊大臣找到反對變法的借口,是變法策略上的又一重大失誤。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建立地主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政權,是康有為發(fā)動變法的戰(zhàn)略目標,但當戊戌變法進入實踐階段后,康有為分析了當時守舊盈庭的客觀形勢,又考察了日本開議院是在明治維新后20余年,因此,他在策略上有了新的考慮。新政期間,譚嗣同、林旭“又欲開議院”,康又“以舊黨盈庭,力阻止之”康有為見開制度局不成,又發(fā)動宋伯魯、王照、康廣仁等上疏,仿日本明治維新立即成立議政處的辦法,在中國設立懋勤殿。諸軍機大臣仍然最惡懋勤殿,囑奕劻與孫家鼐出面抵制,決定“以敷衍游辭駁之”。而光緒亦不退讓,一怒之下,又以“硃批”嚴責軍機大臣,“倘仍敷衍塞責,定必嚴辦”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重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日本新興資產(chǎn)階級以武力推翻了舊政權德川幕府,他們在政權中的力量壓倒了舊勢力,成立新的明治政府,因此于1868年即有條件成立議政處。而戊戌變法時期的中國,仍然由于力量對比關系,立即成立懋勤殿的主客觀條件也是不具備的。在維新派尚無力壓倒舊勢力的情況下,試圖把推行新政的領導權從總理衙門諸大臣手里奪過來,不能不說是對主客觀形勢估計的錯誤,不能不說是在策略上的冒進。這樣,不僅為守舊勢力煽動慈禧發(fā)動政變制造了借口,也使中間勢力畏于冒進而倒向慈禧一邊,使光緒在矛盾激化時束手就擒。氣教老僚,讓黨日生生生從百日維新頒布的一系列法令看,可以說是拯救民族危亡,反對封建專制,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民主,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促使國家富強的正確方針。但是,方針的正確,并不是事業(yè)取得勝利的唯一保證,只有在正確方針指導下,因勢制宜的策略無誤,才能順利地實現(xiàn)戰(zhàn)略任務的完成。戊戌變法新舊力量對比不利于維新派,但力量對比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以少勝多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策略的妙用,確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從百日維新齊頭改革所帶來的混亂和帝后矛盾激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對待慈禧太后的策略、對待舊大臣的策略,以及在改革步驟上的策略等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維新派應該采用何種策略較為合適呢?首先說對待慈禧太后的策略??涤袨榈拿苡丫S新派激進分子王照,曾對帝后矛盾的性質(zhì)及對待慈禧太后應有的策略有一段論述,他說,“戊戌政變,外人或誤會慈禧反對變法,其實慈禧但知權利,絕無政見,純?yōu)榧覄罩??!薄肮室杂鄠€人之見,若奉之以主張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則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頑固大臣皆無能為也?!蓖跽沼忠靡欢尾牧险f,“庚子團匪彌漫之日,守西陵貝子奕謨告逃難至西陵之齊令辰曰:我有兩語賅括十年之事,因夫妻反目而母子不和,因母子不和而載漪謀篡?!奔热坏酆鬅o政見之爭,那末按王照提出的對待慈禧太后的策略,“奉之以主張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使她面子上不致感到難堪,名利不致過多削弱。這樣,可以利用慈禧在舊大臣中的影響,比較順利地推行新政。如慈禧反對裁漕,但并不反對裁撤云南、廣東、湖北三省巡撫及各道各局之重疊機構。再說,慈禧認為祖宗之法不能變,反對君主立憲,這里也有一個認識過程和等待時機的問題。形勢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增加,不得不使慈禧按照資產(chǎn)階級的面貌裝扮自己。戊戌變法七年以后,慈禧不是終于“同意”了仿行憲政嗎!至于對待舊大臣的策略,首先要具體分析,第二要區(qū)別對待,第三要爭取多數(shù),逐步以新代舊,不能操之過急。當時舊大臣中分為洋務派、中間派、守舊派等不同集團。先看看以張之洞、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對維新變法的態(tài)度以及維新派對他們所應采取的策略。張之洞基本上是一個熱心改革的愛國者。戊戌變法開始后,他傾向維新,同意有區(qū)別的“裁官”李鴻章雖然比張之洞的經(jīng)歷更加曲折,但卻更加堅定的支持變法。當強學會興起時,他“自愿捐金二千入會”。因他是《馬關條約》的簽字人,受到強學會“諸子”的擯棄。但是,李鴻章并未因此而改變態(tài)度。.在戊戌變法期間,他沒有單獨上書支持變法,卻在致朋僚函稿中表示了自己的態(tài)度。他認為變法圖強“整軍經(jīng)武為國家根本至計”,“農(nóng)工商各政,原屬當務之急”當然,李鴻章反對開制度局,反對少年無閱歷者的激進行為,但在戊戌政變期間,他并沒有執(zhí)行逮捕康黨的命令,甚至為變法辯護,以至“都人多目為康黨”,更有人在慈禧面前彈劾他。因此,慈禧太后召見李鴻章。“以彈章示上曰:‘有人讒爾為康黨,”,李鴻章則說:“臣實屬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李鴻章在北京“逢人輒語云:康有為吾不如也”在反對變法的舊大臣中,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載漪之流反對光緒、反對變法,在慈禧身邊煽風點火,陰謀篡權。對待這種人,盡可以揭露孤立,予以堅決打擊。在軍機及重要樞臣中,“榮祿唯以私恨嫉帝及康、梁,而變法當否,非所厝意”,世鐸、廖壽恒、王文韶、趙舒翹認為“富強之道,不過開礦、通商、練兵、制械。其大經(jīng)大法,自有祖宗遺制,豈容輕改”,主張變事不變政。惟有“剛毅則痛心疾首于新政,必盡罷之始快”,并多次奏請慈禧太后,請恢復八股文、弓矢等,而慈禧“初,尚不納其請,嗣知有為等為外人所庇,而洋報譏己尤切,于是遷怒新政?!币话恪笆嘏f諸臣的反對變法,他們反對的原因很復雜,有的是為了保全利祿和衣食,有的是迷信不可變,有的是不滿意于人兼及于事,有的是不滿意于事兼及于人”在戊戌變法時期,面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百廢待興,財政經(jīng)濟格外困難,不容許齊頭改革。從當時實際出發(fā),首先發(fā)展農(nóng)工商經(jīng)濟,改革教育,改革軍事,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這還可以爭取大批舊官員包括洋務派的同情和支持,為進一步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步,在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隨著維新派威信及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日益增強,逐步進行政治制度的改革,進而實現(xiàn)君主立憲,可能達到富強及獨立的目的。戊戌變法以拯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chǎn)階級君主立憲政治為目的,本質(zhì)上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求改革家具有大無畏的膽略,勇于改革,從這方面看,光緒皇帝及康有為等維新派還是頗有作為的。但社會改革,在形式上又不能如同暴力革命那樣傾盆大雨,而是要深入細致地探索改革的進程,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