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_第1頁
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_第2頁
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_第3頁
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_第4頁
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公私觀念與社會政治

公共和個人問題是中國歷史過程的一個普遍問題之一。它關系著社會關系和結構的的整合,關系著國家、君主,社會、個人之間關系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關系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范和社會道德與價值體系的核心等重大問題。由于它的重要,因此又關系著政治乃至國家興衰和命運。公、私觀念的確定和“立公滅私”范式的形成基本是在先秦時期,因此本文以先秦為限,主要討論“立公滅私”這一理念的形成及其與春秋戰(zhàn)國社會整合的關系。以往學者在論述先秦的倫理道德、政治思想、義利關系時,對公、私問題有所涉及,但專論甚少。至于公私與社會進程的關系問題,日本學者溝口雄三等以及中國學者王中江與黃克武對公私觀念與明清社會關系的變化有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其他時期的幾乎還沒有涉及。所以本文只討論先秦時期的公私觀念與社會的關系。一、“公”和“私”是功能之一,是身份的表現手段?!陡母锏墓?jié)甲骨文中已有“公”字,其義僅指“先公”或地名?!八健弊诌€未見。西周時期的“公”的使用逐漸廣泛,從人指而擴展到屬于公的物指和事指,并開始發(fā)展為有政治公共性含義的抽象概念。所謂人指,即人的身份和個人。公是高級爵名,五等爵之首就是“公”(天子是否是爵名,有爭論,這里不論)。同時又是最高的官階,《易·小過》:“公弋取彼在穴?!蓖蹂鲎?“公者,臣之極也?!庇行┬」僖补谝浴肮?如“公路”、“公行”等,是為公侯服務的小官?!肮敝競€人則是以官爵稱人,如周公、召公、魯公等等。物指是說屬于“公”的各種事物,這類的名稱頗雜,如“公族”、“公邑”、“公田”、“公廷”、“公堂”、“公所”、“公甸”等等。事指是指與“公”相關的事情、行為、社會關系等,如“公事”?!对姟ふ倌稀ば⌒恰?“肅肅宵征,夙夜在公?!贝颂幍摹肮弊旨粗浮肮隆??!对姟ふ倌稀じ嵫颉?“退而自公,委蛇委蛇?!贝颂幍摹肮敝赋ⅰ?細究,也還有公侯的含義?!八健痹谖髦苁且粋€表示身份、所有與個人情性的概念。作為身份,指與“公”相對的人,可以是貴族,如卿大夫,大凡說到“私家”,即指這些人;也可以是底層的一般人,如私屬、仆役?!对姟ご髺|》說:“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薄对姟め愿摺?“王命傅御,遷其私人?!泵?“私人,私家人也?!笨追f達疏,卿大夫“稱其家臣為私人”?!八健钡牧硪缓x是“屬于己”之謂?!对姟ご筇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边@里的“私”指“私田”?!对姟て咴隆?“言私其于公?!薄吨芏Y·夏官·大司馬》載打獵的收獲,“大獸公之,小獸私之。”此處的“公”、“私”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即“公有”、“私有”。私又指私情、私恩?!对姟ば⊙拧こ摹?“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泵?“燕而盡其私恩?!蔽髦軙r期的公、私基本是社會身份為主,大體在具象范圍內,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私”的含義像連續(xù)乘方一樣大擴張。先說“公”。就人的社會身份而言,“公”已從西周時期貴族的專稱普及于社會。上層的諸侯貴族可泛稱“公”、“王公”、“公侯”、“公卿”、“公大夫”等。中下級官僚的官名與爵位帶“公”字的也多多,如“縣公”、“公吏”、“公乘”、“公士”等;國家的編戶民稱為“公民”、“公徒”等;一般家庭的家長可稱之為“家公”,妻子稱丈夫為“公”,子稱父為“公”,人與人之間的敬稱可稱之為“公”。在社會事物上與“公”相連的詞匯遍及各個方面。大致說來又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與公侯主體相關的事物,如“公家”、“公室”、“公門”、“公宮”、“公所”、“公館”、“公國”、“公財”、“公邑”、“公社”、“公席”等;二是與公侯有關聯的國家、朝廷事物,如“公法”、“公舉”、“公事”、“公倉”、“公貨”、“公馬”、“公幣”、“公錢”等;三是社會公共事物,如“公壤”、“公作”、“公器”等等。此期最有新義的是由“公”字為核心組成的一系列社會價值和道德概念,諸如“至公”、“奉公”、“為公”、“徇公”、“用公”、“貴公”、“公道”、“公正”、“公直”、“公平”、“公心”、“公識”、“公理”、“公義”、“公信”、“公審”、“公察”、“公議”、“公是”、“公忠”、“公利”、“公功”、“公患”、“公過”、“公然”等等。與“公”的含義擴張的同時,以“私”為核心的詞組也同樣成系列的被創(chuàng)造出來。諸如:與“公家”相對的有:“私家”、“私門”、“私館”、“私自”、“私利”、“私財”、“私藏”、“私屬”、“私卒”、“私族”等。表達個人情欲的如:“私欲”、“私心”、“私意”、“私好”、“私情”等。表達個人道德與行為的如:“私善”、“私德”、“私廉”、“私恩”、“私惠”、“私道”、“私義”、“私榮”、“私為”、“私勞”、“私怨”、“行私”、“私行”、“私事”、“私求”等。表達個人政治行為的如:“私奸”、“奸私”、“私黨”、“私人之黨”、“私朝”、“私威”、“私曲”、“私交”、“私請”等。表達個人認識的如:“私言”、“私視”、“私聽”、“私智”、“私慮”、“私議”、“私意”、“私名”、“私詞”、“私術”、“私名”等。以公、私為核心組成的詞組,其內容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公、私的極端重要。二、它開始的“公”和“理”概念的引入“公”所指的社會存在應該說是“公”的價值內容的基礎。所謂“公”的社會存在,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社會身份與相應的社會內容;二是所表達的社會公共事物與公共關系,如國家、社會共同體、普遍的社會關系等及其價值準則。這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前者是后者的主體;后者相對獨立于前者,又服務于前者?!肮钡膬r值意義中最主要的和最核心的是把國家、君主、社會與個人貫通為一體。并形成一種普遍的國家和社會公共理性?!肮卑l(fā)展為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理性其標志有三:一是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準則;二是成為人們的道德與行為準則;三是成為人們認識的前提和認識準則。為了說明這些問題,我們先分析如下一些關鍵詞。這些詞具有“紐結”意義,是公共理性的集中體現。(1)公道《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边@里的“公道”即公共道路。哲學化的“道”是由道路發(fā)展而來的。作為哲學化的“公道”一詞在戰(zhàn)國時期才被人們使用?!肮迸c“道”的結合是兩個普遍性概念的組合。最早把兩者連在一起的是老子。他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這段文字雖然還沒有出現“公道”,但已經溝通了“公”與“道”。莊子進一步把“公”與“道”互相定義:“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則陽》)又說:“道不私,故無名?!?《則陽》)不私,即是公?!豆茏印と畏ā钒选肮迸c“大道”相對應:“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薄安蝗嗡健?就是“從公”?!肮馈币辉~在《管子》、《荀子》、《韓非子》中正式作為一個價值概念被使用?!豆茏印っ鞣ā氛f:“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薄盾髯印氛f:“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是勝人之道也?!?《強國》)又說:“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君道》)商鞅說秦孝公“變法易俗而明公道?!?《奸劫弒臣》)這里所說的“公道”即政治法度和準則。與公道相近的還有“公理”?!袄怼笔侵T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與“道”相近,只是沒有“道”為萬物之本根那層意義,一般是在“規(guī)律”、“普遍性”、“公共性”意義上使用。除“理”單獨使用外,還有如下一些詞組,如:“天理”、“道理”、“物之理”、“萬物之理”、“事理”、“文理”、“義理”、“禮之理”、“人理”、“民之理”、“先王之理”、“成理”等等?!肮迸c“理”相結合而出現“公理”這個概念?!豆茏印ば蝿萁狻氛f:“行天道,出公理?!边@六個字把天道、公理的關系交代的清清楚楚,公理源于天道?!栋娣ń狻酚终f:“聽治不公則不盡理?!惫硪辉~在先秦雖然還不普及,但其所表達的公共性與“公道”一詞的含義幾乎是一樣的。公道與公理在社會層面上所指的內容基本一致,這就是人們應遵從的社會公共性原則和準則,如《管子·君臣上》說的:“有符節(jié)、印璽、典法、策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滅奸偽之術也?!薄俄n非子·解老》說:“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理定而物易割也?!?2)公法與禮之公春秋戰(zhàn)國是歷史上的大變更的時期,人們的主動創(chuàng)造主要體現在“變法運動”。變法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法律制度與禮制的變革與調整。具體內容多多,這里只說一點,即變法(也包括“變禮”)的最重要特點之一是把國家、社會生活和人的行為納入法、律、令、禮的軌道。在這一點上法家的主張尤為突出。法家提出一切都要“一斷于法”。法、律如同日月對萬物那樣,要一視同仁,公而無私。在理論上“公”與“法”常常是互相定義、互相規(guī)定、互相體現,相輔相成。法是公的條文化規(guī)定,公是法的靈魂。慎到說:“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大動,至公大定之制也?!?《遺文》)。荀子說:“莫不法度而公”(《君道》),為了突出法的“公共”性,于是創(chuàng)造出了“公法”這個概念。最早創(chuàng)造這一概念的是《管子》一書的作者們?!肮ā笔巧鐣鸵磺腥说难孕袦蕜t,它與形形色色的“私”相對,有關的論述多多,這里僅舉數例,如“公法行而私曲止”;“公法廢而私曲行”(《五輔》);“私說日益,而公法日損”(《任法》);“私情行而公法毀”(《八觀》);“請謁任舉,以亂公法”(《任法》);“民倍公法而趨有勢”則主弱(《明法解》);“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有度》);“公法廢,私欲行,亂國也”(《大道下》);“少私義則公法行”(《上農》);“不以私恚害公法?!?《內篇·諫下》)總之,諸子的共識之一是:公與私相對,而其標志則是法。法是公的體現,那么禮與公是什么關系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在一些道家和法家看來,禮這種東西與私相關連,甚至認為與道和公法是對立的。老子把道與禮視為對立物,而禮與私和欲是相通的。有些法家對禮也持否定立場,這在《商君書》和《韓非子》一些篇中有明確的論述,他們認為禮這種東西講“親親”,講“孝”,而親親與孝必有私?!渡叹龝ら_塞》說歷史的初始階段是以“親親而愛私”為特點。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它被否定了。到了商鞅生活的時代,“親親”這種東西與法有不兩立之勢,所以在一些論述中便把禮喻為虱子、臭蟲,主張消滅之。韓非也對“親親”提出過批判,認為那些孝子是最容易背公而當逃兵的人。因此對禮也有諸多批評。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商鞅與韓非都沒有絕對地排斥禮。在一些地方他們都給了禮一定的地位,如商鞅主張“變禮”。韓非在許多地方對禮比商鞅更為重視,把禮視為與法可以并行的的治國之道。韓非子在《解老》中對禮有如下一段斷語:“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边@與儒家之說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還有一篇名曰《忠孝》,論忠孝之重要,漢儒的“三綱”說便是在此篇中首倡。商、韓對禮從某一個角度出發(fā)確有程度不同的批評和排斥,但不能說他們根本不要禮?!豆茏印芬粫蟛糠质驱R國法家派的作品,盡管出自多人之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沒有商、韓那種對禮的批判,相反,對禮還十分注重,把禮與法視為同道?!毒枷隆氛f:“禮孝弟則奸偽止?!薄缎蝿萁狻氛f:“禮義者,尊卑之儀表也?!薄度畏ā氛f:“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碑斎?禮要服從法,正如《任法》中所說:“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倍Y與法有別,甚至有沖突,但在根本上并不相悖,因此禮與公也同樣不是相悖的。從先秦的文字上看,直接把禮與公互相論證的確不多,而且明確說到禮的本質是公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慎到說:“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威德》)《尹文子·大道上》說:“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禮樂獨行。禮樂獨行則私欲寢廢?!薄豆茏印の遢o》說:“中正比宜,以行禮節(jié)?!睙o私、中正與公互相定義,論述禮的本質是無私、中正的在《左傳》、《國語》中有多處,因此說禮在本質是公是可以成立的。(3)公器所謂公器指社會交往中的各種標準性的共用器,如度、量、衡、貨幣、契約,更為抽象化的則是名分與公共概念等。標準性的器物體現著“公”,慎到說:“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威德》)商鞅說:“夫釋權衡而斷輕重,廢尺寸而意長短,雖察,商賈不用?!?《修權》)因為失去了“公”。荀子說:“探籌、投鉤者,所以為公也?!?《君道》)“名”是更普遍性的規(guī)定,《莊子·天運》說:“名,公器也?!逼魑锬Y著觀念,觀念滲透于器物,“名”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定和規(guī)范,尤其社會性、等級性的“名”,如君臣貴賤上下之名,對社會具有極強的控制意義,無怪乎孔子把“正名”作為政治之首,以名為社會立公準、公器。(4)共識、公是與公心在認識論中,“公”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思想家們除莊學外,幾乎都把“公”貫徹到認識的全過程。認識要以“公心”為基底,荀子說:“以公心辨?!?《正名》)又說:“公平者,職之衡也?!?《王制》)如何才能公?這就必須排除私心、成見和外物的干擾,要虛靜,“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序意》)。要之,人的感官系統(tǒng)不能與私發(fā)生關系,私一介入則導致智與公的紊亂。慎到把問題推向極端化,提出:“不瞽不聾,不能為公?!?《君道》)認識一定要把“公”作為出發(fā)點,于是有“公察”一詞的出現。荀子說:“公察善思論不亂?!?《成相》)又說:“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君道》)社會性的認識同樣要以“公”為中的,于是又創(chuàng)造出了“公議”一詞。公議就是要依據公共性原則進行議論,《管子·版法解》說:“惡不公議而名當稱?!薄墩f疑》云:“彼又使譎詐之士,外假為諸侯之寵使,假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jié),鎮(zhèn)之以辭令,資之以幣帛,使諸侯淫說其主,微挾私而公議?!薄豆茏印と畏ā诽岢鲆浴肮弊鳛檎J識的標準,即“以公正論”。莊子從相對論出發(fā)不贊成“以公正論”,他說:“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徐無鬼》)但除莊學之外,其他諸子基本上是承認“公是”的存在?!肮恰迸c“公義”大致同義,墨子最早提出“公義”這一概念,“公義”與“一人一義”相對,他提倡“舉公義,辟私怨”(《尚賢上》)。荀子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稌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搜跃又芤怨x勝私欲也。”(《修身》)到了董仲舒更明確提出:“公心以是非?!?《盟會要》)諸子還提出“公”是通向明智的康莊大道,荀子說:“公生明,偏生暗?!?《不茍》)又說:“蔽公者謂之昧?!?《大略》)《管子·心術上》說:“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薄叭ニ健奔础肮??!秴问洗呵铩犯M一步提出“公”勝于智:“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貴公》)私把聰明引向邪路,公使愚者勝過聰明。把“公”作為認識論中統(tǒng)領全局的關節(jié)和靈魂,這在認識以經驗為主和道德絕對化的社會中無疑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與說服力,但由于“公”受成俗的約定和制約,所以在認識論中又常常成為一個因循和僵化的因素,成為認識發(fā)展的阻力和惰性。這點在商鞅與杜摯、趙武靈王與其叔父的爭辯中可以看到,當時反對變法的觀念是公識。(5)公正公正作為一個道德與政治概念在戰(zhàn)國時期大行于世?!肮迸c“中正”相近、相通?!肮裏o私”與“中正無私”成為政治行事和道德的最高準則?!爸姓?治之本也?!?《宙合》)“中正而無私”是禮之大經(《五輔》)。社會與政治的準則是“毋以私好惡害公正”(《桓公問》)。“公”是政治的通行證,“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內業(yè)》)。反之,“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版法解》)“公正”與“正義”也是相近和相通的?!熬孛鞣ㄕx,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卷五四)。荀子說:“正利而為之事,正義而為之行?!?《正名》)“正義之臣設,則朝廷不頗?!?《臣道》)從以上諸方面看到,“公”是社會普遍化的準則,是社會制度(包括禮、法、俗等)精神準則,是社會交往準則,是道德價值準則,一句話,是人間的公共理性。關于“私”的界定或定義,戰(zhàn)國時期著作中有多處近似的說法,臚列于下:“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明法解》);“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任法》);“行私則離公”(《正世》);“行恣于己以為私”(《重令》);“背私謂之公”(《五蠹》)。漢初的賈誼也有類似定義:“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道術》)許慎的《說文解字》承繼上述說法,對公、私兩字的解釋如下:“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薄八健迸c“公”相對,價值上大抵屬于被否定的?!八健币灿胁缓瑑r值用場,如孔子說顏回:“退而省其私?!?《為政》)這類用法幾乎沒有理論內容,不予議論。茲將關于“私”的社會價值意義的詞語條列如下:(1)私與法對立法是公的體現,因此違法則屬私。中華法系形成于先秦時期,當時各國的法律雖然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大體一致。其特點是自上而下的行為規(guī)定,人只有在賞罰中存在,并沒有法律“主體人”的觀念和規(guī)定。因此在法律中沒有獨立性的“私”和“己”的地位。在當時人的眼里,一談到“私”就意味著與法相對或對立。慎到說:“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甚于無法?!?《佚文》)《管子·任法》說:“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薄栋擞^》說:“私情行而公法毀?!薄镀叱计咧鳌氛f:“私道行則法度侵?!薄渡叹龝ば迿唷氛f:“君臣釋法任私必亂?!狈粗?“不以私害法則治?!避髯诱f:“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修身》)又說:“行法至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儒效》)韓非說:“奉公法,廢私術?!?《有度》)“法令行而私道廢?!?《詭使》)這類論述比比皆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法與私相對,私是法的破壞者。法律無疑應該是社會公共性的體現,但它不一定必須是排私的,如果法對“私”一概排斥,這種法就是專制主義的法。(2)私與國、君主對立從理論上說,國與君主既有同一的一面,又有二分的一面;但在實體上國與君主是合二為一的。臣下相對于國與君主則屬于“私”,當然君主相對于“國”也有“私”的一面。在公私問題上就出現多層關系,大致說來可以這樣概括:國是絕對的公;君主有私的一面,但又是“國”的人格體現,因此又是公;臣民在國、君面前則都屬于“私”。當然也可以同于“公”,但首先要克私。由于臣下在本體上是“私”,因此在本體上與國和君主是天然的對立和相反的關系。(3)私欲、私德與公德、公義相對事實上人人都有私欲,可是在理論上卻成為過街老鼠,除道家的“貴己”和“縱欲”派外,幾乎其他的派別都加入了聲討的行列,人人喊打,把私欲視為萬惡之源。私欲同德義成反比,春秋時期楚國的伍舉說:“夫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楚語上》)《逸周書·官人解》說:“多私者不義?!痹趪抑辽?、君主至上的理論體系中,“德”與“刑”為君主實行統(tǒng)治的二柄,是君主的壟斷品。刑由君獨操自不必說,很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德同樣要由君出,德要歸于君。在這種觀念下,私德對“公”成為一種危險物,因為私德有可能分解君主的權威。田成子私德于民,終取代姜氏而有齊。因此臣下有私德成為君主的大忌,反之無私德方可以為忠臣。法家對此有特別的論述。韓非說:“利於民者,必出於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八奸》)從廣義說,私德與法相悖,因此君主也要去其私德,“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規(guī)其功,功立而富貴隨之,無私德也,故教流成”(《錯法》)?!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激勵人們行善。但善不可與“私”接連,“私善”是背法的,“有道之國,法立則私善不行”(《轉辭》)?!胺ㄖ圃O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君臣》)。韓非更斥私善為奸妄:“法令所以為治也,而不從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彼麖姆ǖ慕嵌仍u價這種“忠”實則是“奸”。他還把私善與行賄、邀名并列,視為國之蠹,因為“為私善立名譽”必傷君(《奸劫弒臣》)。同樣君主也不能行私善,“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君臣上》)。道本是一個崇高的概念,但“私道”也屬逆行,一些人主張抑止“私道”,《商君書·說民》提出:“塞私道以窮其志。”恩、惠一般說來屬善事,但一與“私”相連就成了兇手,“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則是立奸邪而長暴亂也”;“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為也。故《明法》曰:‘不為惠于法之內?!?《明法解》)韓非也同樣禁私惠:“上有私惠,下有私欲?!?《詭使》)“田恒因行私惠以取其國?!?《內儲說下》)私恩與私惠相同,“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飾邪》)(4)私說與公論相對“智”、“說”、“論”、“議”、“見”、“理”等等關涉到認識論、知識論、價值論諸多內容。就發(fā)生學而言,這些都源于個人,由“私”而出。所謂“公論”、“公識”、“公議”等,只能是“私論”等社會化的結果,離開“私論”,“公論”就無由出。然而有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需要我們認真思索,這就是,我們的先哲一方面殫精竭慮,絞盡腦汁提出個人的創(chuàng)見,另一方面幾乎又眾口一詞排斥“私論”,禁止“私說”。法家主張一斷于法和絕對服從君主,以此為據而主張禁私說、私智?!豆茏印と畏ā诽岢?“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鄙鞯秸f:“法立則私議不行。”(《佚文》)商鞅說:“法者,國之權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議,皆不知類者也?!?《修權》)“明君在上,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法法》)“吏多私智者,其法亂。”(《禁藏》)韓非說:“君之立法以為是也,今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為非者,是邪以智?!?《飾邪》)大家都在追求“理”,但“理”與“私”相連同樣也在被禁之中,《管子·法禁》講,如果君主置儀不一,“則下之倍法立私理者必多矣”,“百姓之立私理而徑干利者必眾矣”。從字面看,儒家沒有對“私論”、“私說”等進行批判,但如細究,他們仍是法家的同道,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孔子提出的“非禮勿聽”等“四勿”同法家的排斥私論原則上是一致的。孟子的辟楊、墨,除耕戰(zhàn)之論同樣是禁私說。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一方面說諸子各家是“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同時又說他們說的“理”都是“欺惑愚眾”,是“天下之害”,因此當務之急是“務息十二子之說”。墨子尚同論也是同一思路,他對一人一義深惡痛絕,認為每人各有私義是天下禍亂之根,因此要通過“尚同”的辦法一同天下之義,其理想狀態(tài)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尚同中》)。道家似乎寬容,然而在理論上也是排斥私說的。老子的愚民主張與莊子的“齊物論”,從兩極取消了私說的意義與價值。(5)私利與公利相對與公利相對的是私利。私利的含義極廣,這里只討論財產關系。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的記載表明,君主和國家對社會財產擁有最高的所有權或支配權,同時私人也有某種程度的所有和支配權,因此我認為在所有權問題上,既不是簡單的國有,也不是簡單的私有,而是一種混合性的多級所有制。作為一定程度的私有在西周時期已有文字記載,到春秋戰(zhàn)國發(fā)展的更為明顯。盡管個人財產買賣、交換現象相當發(fā)達,國家對個人私有財產也有一定程度的保證,但卻一直沒有出現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的觀念和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由此而來的“私利”、“私有”也沒有足夠獨立的合法地位,國家和君主要凌駕其上。“私利”、“私有”是否合法,取決于行政分配與國家相應的制度規(guī)定。私利相爭自文明始,到春秋戰(zhàn)國又掀起一次財產關系大變動,像墨子說的,上下交相爭利,攪動了整個社會。然而諸子百家對私利和私有觀念卻沒有給予合理的論證。相反,對私利和私有卻進行了批評和限制。這就是晏嬰所概括的兩方面限制:其一是“幅利”原則;其二是“利不可強,思義為愈”(《昭公十年》)?!胺笔遣疾某叽鐦藴?所謂“幅利”,就是制度規(guī)定原則。晏嬰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都希望富有,但他同時又理性的提出“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襄公二十八年)。孟子說的“制民之產”的“制”字說明“民產”由政治分配決定。由于財產占有關系從屬于政治分配,個人的占有來源于“公”才是合理的,合法的,超乎此,個人另謀利益則缺乏合法性,因此在中國古代財產占有“逾制”是一個經常提出的問題。與此相對應,“私利”、“自私”、“自利”意味著與君主、國家相對立,正如《管子·禁藏》中說的:“民多私利者其國貧?!币虼恕八嚼痹谥贫壬鲜沁`制的,道德上是不正當的,正如孟子說的:“為富不仁?!薄秴问洗呵铩ぶ伊氛f,忠廉之士“有勢則必不自私矣”。在中國古代“私利”現象雖然十分普遍,也十分活躍,但沒有相應的合理性論證,在理念上是一種“惡”的存在。三、立公滅私的思路是以法為公從上節(jié)公、私觀念可以看出,凡屬有公的地方相對都有私。公與私不僅是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和行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私”字大行的時代,財產私有化迅猛發(fā)展;人們?yōu)闋幩嚼跷跞寥炼甲呱舷?直至大打出手,朝野不安;社會關系以私為紐帶進行了空前的大改組;士人的私理、私論大行其道、傳播天下,總之,私字布滿社會各個角落。照理,我們的先哲應對公和私一視同仁進行對應論證,尋求公、私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依據,探索公、私相對存在的機制、體制和道德準則。然而,先哲的睿智幾乎都沒有朝這個方向施展,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私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大家眾口一詞把“私”視為萬惡之源,是政治的大敵。有關的論述很多,下邊臚列一些典型論斷以示其要?!渡叹龝?“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修權》)“國亂者,民多私義”、多“私勇”、多“私榮”(《畫策》《弱民》)。《管子》:“私者,亂天下者也?!?《心術下》)“舍公而好私”則國亂(《任法》);“行公道以為私惠”則國危(《法禁》)?!爸厮蕉p公”則國亂(《明法》);“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君臣下》)?!盾髯印?“群臣去忠而事私”則亂(《解蔽》)?!肚f子》:“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則陽》)《經法》:“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君正》)《韓非子》:“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飾邪》)“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奸劫弒臣》)“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有度》)《尹文子》:“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薄熬龑櫝?臣愛君,公法廢,私欲行,亂國也?!?《大道下》)《呂氏春秋》:“以私勝公,衰國之政也?!?《舉難》)“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薄坝械锰煜抡弑娨?其得之以公?!?《貴公》)《新書》:“人主公而境內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道術》)《鹽鐵論》:秦二世而亡的歷史經驗是“公道不行”(《非鞅》)?;谏鲜隼碛?人們對私沒有一點寬容之意,而是全力進行批判、抑制、杜絕、直至排除、擯棄。與此相反,對公則進行無限的頌揚、張揚、高揚。在公私關系上逐漸形成如下的簡練的判斷:“以公滅私”(《周官》);“立公所以棄私也”(《威德》);“廢私立公”(《正》);“任公而不任私”(《任法》);“無私”。漢初的陸賈、賈誼也說“公而不私”(《耳痹》)、“公丑忘私”(《階級》)等。為了證明公的絕對性,先哲們訴求本體,說公源于天地、四時、神明,還源于“道”。公的另一同價說法即“無私”,也是天地、自然、神靈和道的本質性體現。這類的論說比比皆是,無需征引。我們的祖先凡要論證事物的合理性或絕對性時,一定要從天地、自然、神靈、道與圣人那里尋求本體性的依據。只要找到這種依據,該事物便成為不可置疑的,而且在當時也很難有其他理由與之抗爭。如何立公滅私?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各有不同思路,但又有交叉。在立公滅私上法家是最為明快的,從以上引述的言論中可以看出,法家之論最多。法家立公滅私思路是以法為公,一斷于法。法家是最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一批時代巨人。他們從社會日常的生活得出結論,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是唯利是圖,且只有到蓋棺之時而后止。但是他們在理論上又提出以公廢私,把私視為公的對立物,并宣布:公、私不兩立。乍然看去頗為矛盾。那么他們的立公滅私是什么意思呢?這可從三方面說:其一是讓人在法內取利,法外避利。政治家的藝術和高超之處不是把人求利之心去掉,而是善于把握人的求利之心,善于利誘、利導、利用。利有千頭萬緒,但如何納入被控制的軌道呢?法家認為這就是“法”。法的核心是賞罰,要在賞罰中疏導人們對利的取舍。其二是依法辦事,一斷于法。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從法律命令。君王頒布的法律、命令,君王首先要執(zhí)行。其三是國家(又可稱之謂社稷、宗廟、天下)是一種更高的存在,公就是它的理性體現。與君主相比,國家高于君主,相比之下,君主也是“私”。法家雖然承認在法范圍內“私”的存在和意義。但沒有把“私”作為法律的主體來對待。法家的法無疑有社會公正的內容,但同時又是以帝王利益為核心的,為帝王統(tǒng)治服務。法家毫不含糊地說,法者乃帝王的工具。法家的公私論是在追求國家秩序,在當時,這種秩序只能是君主專制制度。儒家立公滅私的思路與法家有別,他們主要是以道德完善和自律來滅私。在儒家那里公、私對立的命題直到荀子時才出現。但這不是說孔、孟等前期儒家沒有相似的命題。作為國家與社會公共性的“公”,在《論語》中曾提到過兩次。一次是在《雍也》篇由子游說的“非公事”云云,此“公事”指政治之事。另一處是《堯曰》篇記堯的話:“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堯曰》)此處的公指公平。這兩處的“公”已隱含著對“私”的否定。在孔、孟思想中,國家與社會公共理性與個人的關系是用“克己復禮”與尚義賤利兩個命題表達出來的,與立公滅私大體是相類似的。目下學界有多人把“克己”之“克”解釋為“能夠”或“發(fā)揚”。其用意無非是要把孔夫子從“滅私”中解脫出來,此說其實是清人的發(fā)明,并非新意。應該說,把“克己”理解為“滅私”是符合孔夫子的本意的,揚雄《法言·問道》把問題說的十分明白:“勝己之私謂之克?!?卷九)《孔子家語》說:“克,勝。言能勝己私情復之于禮則為仁也,信善哉!”(《正論解》)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反復說明是此義:“己,謂己之私欲也?!薄皠偎接鴱投Y?!薄叭杖湛酥?不以為難,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而后不可勝用矣?!薄翱巳ゼ河詮秃醵Y,則私欲不留?!薄安贿`仁,只是無纖毫私欲;稍有私欲,便是不仁。”還有,在《逸周書·官人》中也提出“勝私”?!盾髯印ば奚怼诽岢?“以公義勝私欲?!薄稄妵分姓f:“并己之私欲,必以道?!薄洞蟠鞫Y記·曾子主事》提出“去私欲”,“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于義,可謂學矣?!笨思?、勝私、忍私、去欲,是一回事;勝私而后能公,荀子說:“志忍私,然后能公?!?《儒效》)《呂氏春秋·去私》也把“忍”字視為“去私”的法門??思号c滅私、棄私是一致的。復禮與立公也是相通的,禮也是尚公的?!兑淖印氛f不上是儒家,但有一段論述完全是儒家之論:“圣王知人情之易動,故作樂以和之,制禮以節(jié)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禮樂獨行,則私欲寢廢,私欲寢廢,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比俗兂闪硕Y的存在物,也就無所謂賢愚之分,此種情況是“公”的最高境界。禮與公是合二為一的。義利之辨是傳統(tǒng)思想與價值問題的核心之一。儒家的思路是尚義而賤利。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此說具有社會階級與道德雙層含義。此后儒家義利之辨的走向大體不出這一格局。只要講私利就只能落入卑賤小人行列。孟子對克己復禮這一命題沒有明確涉及。但在尚義賤利上比孔子更加絕對化。義源于人性善,于是義成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而利與人性之善是對立的。孟子雖然十分關切人民的疾苦和生活,力主應給人民以“恒產”,但在道德層面他是排斥私利的。到荀子,他把克己復禮、尚義賤利、立公滅私三者合為一體。道家的立公滅私之路是回歸自然,與道同體。他們認為,私、我、己僅是自然的一種存在形式,或演生過程中的一種現象。因此,私、我、己與萬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于是提出齊萬物,物我為一。由此很自然導出無己、無私的結論?!肮钡淖罡呔辰缇褪沁B“人”本身也取消了,《呂氏春秋》中《貴公》篇屬道家言,文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楚國人丟了一把弓也不去找,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找,他說:楚國人丟失,楚國人拾到,何必找呢!孔子聽到后說:“去其‘荊’而可矣?!崩像趼勚?“去其‘人’而可矣?!弊髡哂谑钦f:“老聃則至公矣?!彼栽诘兰夷抢?公的本質就是取消人的主體意義,即莊子說的“吾喪我”是也。這固然是最徹底的公,但也是最無情的公,因為連人本身也被剝奪了!人的主體性最強的是感知系統(tǒng),因此道家或受道家影響的人時常講只有封閉了感知系統(tǒng),才能通向公?!叭ヂ牊o以聞則聰,去視無以見則明,去智無以知則公?!?《任數》)“不瞽不聾,不能為公?!?《佚文》)有時又講虛、靜而后公,“清靜以公”(《審分》),“虛素以公”(《上德》)。為什么只有聾、瞎、虛靜才能通向“公”?從積極方面說不無一點道理,因為感知會帶來主觀性,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