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侵害名譽權的民事救濟
自《民法典》頒布以來,許多科學家就侵犯榮譽權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發(fā)表了探討,包括侵犯榮譽權利和討論的限制、精神損害和賠償?shù)倪m用和賠償金額。一些科學家還就侵犯榮譽權利的構成以及侵犯榮譽權利的后果進行了一些討論。但是,在我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的民法理論中,侵害名譽權的損害后果問題仍然是一個缺乏深入研究、沒有定論的問題。而這一理論上的缺如,又嚴重影響到立法和司法實踐,致使審判工作中相關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難以確定,賠償數(shù)額難以掌握。本文試圖通過對由名譽的二重性決定的侵害名譽權的損害后果的多樣性、侵害名譽權的各種損害后果的適當民事救濟方式進行探討,以解決侵害名譽權糾紛案件中的某些難點問題。一、侵犯通話權的損害:對受害者的社會評價的下降外部聲譽的損害(一)侵害名譽權的后果我們在討論名譽概念時,必須明確名譽具有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兩重屬性。如果承認名譽具有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的屬性,那么也就必然要承認侵害名譽權的后果可能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對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二是精神損害。對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是侵害他人名譽權造成的主要損害后果。我們也將對受害人評價的降低這種損害稱為外部名譽的損害,將精神損害稱為內部名譽的損害。在這兩種損害中,外部名譽的損害是必備的和主要的,內部名譽的損害是可能出現(xiàn)的并由外部名譽損害這一前提事實所決定的。(二)受害人的社會評價被降低一個人之所以需要保持一個較好的名譽,其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得到社會(即與其存在聯(lián)系或者可能存在聯(lián)系的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他人)一個良好的評價。這種評價是存在于受害人的自身意識之外的,在受害人與社會其他人之間的一種關系(謂之人格關系)。當受害人的名譽權受到不法侵害時,首當其沖受到損害的是其社會評價之降低。而其社會評價降低之后導致的必然結果是:(1)社會其他成員對其產(chǎn)生不良的看法,出現(xiàn)不利于受害人的各種議論、評論甚至攻擊等;(2)使受害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孤立、冷落等;(3)使受害人在其職業(yè)、職務、營業(yè)等方面發(fā)生或者可能發(fā)生困難。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可以籠統(tǒng)地稱為第三人)對受害人的評價之降低,是以這樣一個事實為前提的:第三人直接或者間接知悉受害人被加害人侮辱或者受害人受到誹謗這一事實,并且由于對這一事實的知悉,而影響了第三人對受害人的看法、評價等。這種影響是負面的,起到降低或者可能降低對受害人名譽一般評價的作用。就對受害人的侮辱而言,其結果可能是使第三人產(chǎn)生對受害人無能、窩囊等不利的看法和評價;就對受害人的誹謗而言,第三人可能錯誤地相信加害人非法傳播的不利于受害人名譽的虛偽事實是真實的或者認為加害人的不當評價是真實的、中肯的,由此產(chǎn)生對受害人不信任、輕視、蔑視、厭惡等不利的看法,進而在行為上冷落、孤立受害人,不與其發(fā)生正常的往來,不與其進行可能的合作,不為其提供可能的方便與機會等。這就是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最為主要的后果——受害人的社會評價被不當降低。人格方面的損害或者對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是一切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之構成的必備要件。如果不存在受害人人格方面的損害或者說對其社會評價的降低,則不構成對其名譽權的侵害,行為人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應當指出的是,對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是作為一種觀念、認識而存在于第三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的,而不是一種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之物。這種觀念可能外化為第三人的態(tài)度或者行為而影響第三人與受害人的關系,也可能不外化為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行為。而這種評價之降低的強度、范圍等更加難以進行量化的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似乎具有客觀性的損害后果——社會評價之降低又變得不那么確定,乃至難以認識。這就是名譽權損害案件后果的特殊性。而這一特殊性也決定了侵害名譽權案件的難度,它還對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理論以及訴訟法上的舉證與證明責任的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在通常的侵權案件中,總是要求受害人對其所受到的損害加以舉證和證明,但是要求名譽權受到損害的受害人對其人格方面的損害即社會評價的降低進行舉證和證明卻很困難。我們一方面要堅持損害后果作為侵害名譽權案件的一個構成要件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要妥善處理受害人舉證困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美國侵權行為法采取了一種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辦法:(1)對于書面誹謗,不要求受害人對所謂的“特別損害”(specialharm)進行舉證和證明,而是推定存在一種一般的或者名義上的損害,受害人得當然提起訴訟;(2)對于大部分口頭誹謗行為,不要求受害人對所謂的“特別損害”加以舉證,也是推定存在一種一般的或者名義上的損害,即適用所謂的無特別損害舉證負擔的責任,受害人得當然提起訴訟,這些口頭誹謗包括誣指他人有犯罪行為、誣指他人有令人厭惡的疾病、誣指他人有嚴重不當性行為以及對他人營業(yè)、貿易、職業(yè)或者職位的口頭誹謗等;(3)對于少數(shù)口頭誹謗,法律規(guī)定了特別損害為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jù),受害人需要對此種特別損害進行舉證和證明,這些口頭誹謗的種類主要有重復傳播不利于受害人名譽的虛偽事實等。1美國侵權行為法的這一解決方案,實質上是以損害之存在的事實推定為原則,以要求受害人舉證為例外的一種方案。我國有的學者已經(jīng)觀察到了在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要求受害人對人格損害或社會評價之降低這一損害后果的舉證和證明,是極為困難的,進而主張采取事實推定的方法解決這一困難:“考慮到名譽權的特殊性質和受害人承擔名譽損害事實舉證責任面對難以克服的困難,應該免除受害人對名譽損害事實發(fā)生的舉證責任,而采取推定的方法確認損害事實的存在。受害人應提供證據(jù)證明針對自己的誹謗和侮辱性內容已經(jīng)為自己以外的第三人所知。在這個基礎上,法官根據(jù)一般的經(jīng)驗法則推定必然產(chǎn)生損害結果。這種推定屬于事實推定的范疇?!睂W者進一步指出,這種推定是不能以反證的方式推翻的,即使加害人提出受害人沒有因為誹謗性事實的傳播而受到名譽上的不利影響,也不能證明損害后果之不存在。2這是一種完全主張事實推定的方案。筆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但又認為:(1)對于以重復傳播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應當區(qū)別對待。如果加害人只是重復傳播他人已經(jīng)公開的誹謗性事實,沒有增加新的誹謗內容,是否造成了對受害人更大的損害,似乎不能簡單地推定這一后果當然存在,應當由受害人加以舉證和證明。這樣更加有利于受害人與加害人(這里是重復傳播人)在訴訟權利和義務上的利益平衡。重復傳播人較之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之侵權人和首先傳播之人或者公然侮辱他人人格之人,具有較少的可非難性。重復傳播人往往是因好奇而傳播,因不良個人習慣(如嘴碎)而傳播,也有的是因為“關心”受害人的成長等而傳播的。絕大部分重復傳播都不是基于故意,多數(shù)重復傳播不是基于惡意。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法律在實體法上為重復傳播人提供了若干抗辯事由。這樣的價值認識,也應當在舉證責任的分擔上有所體現(xiàn)。而實現(xiàn)這樣的價值認識,就是對以重復傳播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的損害后果作特殊處理,要求受害人加以舉證和證明,而不是一概進行事實上的推定。由此可見,原則上采取事實推定,但在重復傳播的情形時則要求受害人進行舉證,就顯得更為合理。(2)推定的損害事實是指人格方面的損害或者說外部名譽的損害,而不包括對精神損害之存在的推定。作為內部名譽損害的精神損害是不能推定存在的,筆者將在稍后進行詳細的討論。二、侵犯通話權的損害:受害人的精神損害內部聲譽損害(一)侵害名譽權相關非財產(chǎn)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曾世雄先生認為,非財產(chǎn)上損害、賠償撫慰金與精神損害基本上是相同的概念,而無必要加以嚴格區(qū)分。精神損害即為生理或心理之痛苦,它與財產(chǎn)之增加與減少無直接關系,其損害屬于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疼痛等。精神損害包括三個層次:最廣義的、廣義的和狹義的精神損害。最廣義的精神損害包括一切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也包括低層次的不快或不適;廣義的精神損害是指不涉及財產(chǎn)之增減但是可以感覺到的痛苦;狹義的精神損害,是指“損害賠償法對于非財產(chǎn)上損害之賠償另有規(guī)定,廣義之非財產(chǎn)上損害中僅符合損害賠償法規(guī)定要件之部分?!?筆者認為,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方面,應當作出如下界定:(1)精神損害只是非財產(chǎn)損害的一部分,外部名譽之損害是非財產(chǎn)損害但是不屬于精神損害。在侵害名譽權等人格權的案件中,非財產(chǎn)損害包括精神損害。廣義的非財產(chǎn)損害除了精神損害之外,還包括外部名譽的損害(社會評價之降低),狹義的非財產(chǎn)損害僅僅指精神損害。(2)精神損害與財產(chǎn)損失無直接關系。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生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它與財產(chǎn)之增減無直接關系,也不能等同于外部名譽之損害。民法研究的精神損害,以法律、法規(guī)有規(guī)定者為限。(3)本文討論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鑒于本文的目的,我們在此討論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僅僅限于對在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受害人精神方面的損害所進行的賠償,不包括對受害人外部名譽的損害(社會評價的降低)和附帶的財產(chǎn)損害進行的救濟。一個人的健康,不僅表現(xiàn)為生物學意義上的完好性,而且還應當表現(xiàn)為精神方面的健康和正常。侵害受害人的身體,除了可能引起受害人的傷殘乃至死亡等后果外,也可能引起受害人的痛苦、疼痛等精神方面的損害。侵害受害人的人格,除了在客觀方面可能導致他人對受害人的社會評價之降低以外,受害人本身也可能感受到精神方面的損害。輕者表現(xiàn)為痛苦、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羞愧等,重者表現(xiàn)為精神反?;蛘呤С?、精神方面的疾病等。對于受害人的人身、人格的侵害都可能導致受害人精神方面的損害。4近十多年來,精神損害問題一直是我國民法學界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民法通則》第120條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有的學者便認為《民法通則》突破了蘇俄民法的傳統(tǒng),確認了精神損害的金錢賠償制度。5筆者以為,我國關于精神損害的立法遠遠沒有完善,而有關的理論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深入。在此,特提出若干提綱性的建議:(1)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因人身或者人格受到損害而產(chǎn)生的精神痛苦和肉體上的疼痛等,是對受害人正常心理、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損害;(2)精神損害不僅存在于人格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也存在于生命健康權受到侵害的情況;(3)對于精神損害可以采取多種救濟方式,其目的是為了撫慰受害人以使其擺脫精神痛苦;(4)精神損害的賠償數(shù)額,應當根據(jù)多方面的因素加以確定。(二)侵害名譽權精神損害的認定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當一個人的名譽受到侵害,他人對其社會評價降低或者可能降低時,受害人對此種情況會表現(xiàn)出一種反常的精神現(xiàn)象。這種反常的精神現(xiàn)象可能具體表現(xiàn)為氣憤、憤怒、焦慮、憂慮、痛苦、煩惱、暴躁、好斗、羞愧、悲傷、失望、仇恨等非正常狀況,也可能出現(xiàn)短時的失眠、記憶減退、神經(jīng)質、反應遲鈍等情況,嚴重的精神損害還可能出現(xiàn)長期的精神方面的障礙或者疾病。這就是侵害他人名譽可能造成的精神損害。這些損害都是存在于受害人精神或者心理中的,而不是存在于他與其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因此是內部名譽的損害。精神損害只是公民(自然人)的一種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法人不存在精神損害的問題。有的學者主張將生物學意義上精神損害與“法律上的精神損害”區(qū)別開來,進而主張精神損害包括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而且認為法人也存在精神損害。6筆者似乎不能贊同這樣的觀點。這是因為:(1)法律上的精神損害與生物學意義上的精神損害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前者是以后者的存在為基礎的,完全割裂二者的聯(lián)系,就必然使得法律規(guī)范成為沒有任何可循依據(jù)的無本之木,生物學意義上的精神損害是法律上確認精神損害的基礎;(2)精神利益與精神痛苦不是兩個相互并列的概念,只是在精神利益受到侵害后才產(chǎn)生精神痛苦問題,精神痛苦之金錢賠償就是對于精神利益的補救;(3)法人誠然存在一些人格方面的利益,但是這樣的利益并不需要適用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绞郊右跃葷?而可以適用商譽權等方式進行救濟。也許正是基于對于精神損害概念與性質的正確認識,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比較明確地否認了法人存在精神損害的觀點。7名譽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在精神方面的損害,作為一種主觀心理現(xiàn)象,在司法實踐中對其進行認定是比較困難的。首先,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或者說個人色彩的特征。基于同樣的侵害行為,有的受害人可能受到嚴重的精神損害,有的人則可能受到較輕的精神損害,而還有的人可能并不感受到精神損害。其次,即使是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損害,讓受害人準確地表達出來,按照法律的要求進行舉證和證明,并使法官充分相信這一精神損害之存在和認識到這一精神損害的程度,也是十分困難的。最后,即使原告能夠證明精神損害之存在,采取何種法律救濟方式予以補救,也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由于精神損害的主觀性如此濃厚,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回答在一個具體的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受害人是否存在精神損害的問題(那是具體案件的當事人應當回答的問題而不是理論研究工作者能夠回答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當回答的問題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受害人主張精神損害是否正當或者合理。筆者認為,在一個特定的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判斷受害人是否能夠主張精神損害或者說法官是否對其所主張的精神損害予以支持,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8(1)客觀標準。即在相同條件下,一個普通的誠信善良之人是否會感受到精神損害。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可能認定受害人精神損害之存在;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則不認定受害人存在精神損害。(2)主觀因素。受害人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反常的精神狀況,將是判斷精神損害之存在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只有受害人以某種方式表現(xiàn)出其精神受到損害,才可能認定存在精神損害。如果受害人沒有以任何可以為他人所感知的方式表現(xiàn)出精神方面的損害,則不能認為精神損害之存在。受害人應當對自己受到的精神損害予以舉證和證明。受害人的反常精神狀況通常能為其親友、同事感知,這些人的證詞是證明精神損害的重要證據(jù)材料。受害人請求精神方面專家的幫助、進行有關咨詢、尋求心理醫(yī)生的治療等,也是證明精神損害之存在的重要證據(jù)。受害人只有通過為法律所認可的方式(即舉證和證明)將精神受到損害的情況表示出來,才有可能獲得相應的救濟。(三)推定存在的后果受害人社會評價之降低是侵害名譽權的最為重要的損害后果,這種后果在通常情況下推定存在。9只要有這一后果存在,就可能構成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那么,精神損害作為一種損害后果對于侵權行為的構成具有何種意義呢?它與受害人社會評價之降低的損害后果之間的關系如何呢?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1.作為損害后果我國許多學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討論過精神損害作為一個要件在構成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上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們通過對名譽概念的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名譽概念的二重性,決定了侵害名譽權后果的二重性,而這種二重性的損害后果已表明,即使是侵權人的行為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也不一定出現(xiàn)精神損害。雖然在大多數(shù)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損害,但是如果存在客觀上受害人的社會評價被降低的損害后果,即使受害人沒有受到精神損害,或者受害人沒有或難以證明精神損害后果之存在,也應當依法確認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成立。如此看來,精神損害作為一種損害后果,是侵害名譽權案件常見的損害后果,但是并不是構成侵害名譽權之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正確認識這一點對于司法實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要求一切侵害名譽權案件的受害人都對其精神損害進行舉證和證明。而對于像侵害法人名譽權這樣的案件而言,根本就不可能出現(xiàn)精神損害的后果。2.社會評價降低還是降低的問題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案件中,雖然可能同時出現(xiàn)受害人的社會評價之降低和精神損害的后果,但是二者并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在有的案件中,受害人的社會評價被降低,但是受害人的精神方面并沒有受到損害;而在另外的一些案件中,雖然受害人主張其精神受到損害,但是卻不存在其社會評價被降低的情況。在此,我們有必要討論二者的相互關系并說明其對侵權行為之構成的影響。筆者認為,事實上的精神損害可能是因人而異的,即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侵害其名譽的情況,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精神損害。但是,法律認定與救濟的精神損害則不能完全因人而異,而需要追求一定的同一性,否則將無法做到執(zhí)法的公平。法律上救濟的精神損害,主要考慮客觀標準,適當參考受害人主觀方面的情況(這也是折衷說的適用)。就客觀標準而言,社會評價之降低以及降低的程度,將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如果不存在社會評價降低的情況,即使受害人主張精神損害,也不構成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雖然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社會評價之降低的人格損害采取一種推定的做法而確認其存在,但是在邏輯結構上,還是必須承認社會評價之降低這一損害對精神損害之存在與否及大小的決定作用。三、附帶的財產(chǎn)損害原則上而言,侵害他人名譽權是對人格權的侵害,所造成的損害后果主要是人格方面的,如社會評價之降低,同時也可能伴隨精神損害,而不會出現(xiàn)直接的財產(chǎn)損害。因此,財產(chǎn)損害不是侵害名譽權案件的主要損害后果,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才會附帶出現(xiàn)財產(chǎn)損害方面的問題,而且這種財產(chǎn)損害具有間接性的特征。這些附帶出現(xiàn)的財產(chǎn)損害主要包括:(1)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yī)療費用、咨詢費用;(2)受害人因為名譽權受到損害,可得的收入之減少或者喪失;(3)受害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權,針對加害人的侵權行為而澄清事實和進行訴訟支付的必要費用。附帶的財產(chǎn)損害,應當由受害人進行舉證和證明。賠償?shù)臄?shù)額以實際損害為限。在實踐中,當事人就附帶的財產(chǎn)損害問題也常常發(fā)生爭議。出現(xiàn)這種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受害人提出了較高的附帶財產(chǎn)損害賠償?shù)囊蟮菬o法提出相應的證據(jù)。對于這樣的情形,法院一般不支持受害人的請求。在有的案件中,受害人一方將一些本來不屬于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而發(fā)生的附帶財產(chǎn)損失“夾帶”在名譽權侵害訴訟的請求范圍之內。有的附帶財產(chǎn)損失雖然與侵害名譽權有關聯(lián)但是支付標準過高。對于后兩種情況,人民法院一般也不予支持。10四、民事救濟(一)侵害人身權損害的民事責任方式在刑事法律中,有罪刑相適應的原則。11在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體系中,也存在侵權行為的損害后果之性質與責任方式的對應性的要求。這一要求的基本含義是:侵害財產(chǎn)權的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財產(chǎn)損害的,加害人一般應承擔財產(chǎn)性質的侵權責任,如賠償損失、返還財產(chǎn);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名譽等受到損害的,加害人一般應當承擔人身性質的民事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等。但是,對于人身權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來說,在某些情況下,一定的金錢賠償也不失為撫慰其受到損害的心理使其盡快擺脫精神痛苦的一種有效方式。停止侵害,適用于一切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不僅包括侵害財產(chǎn)權的行為,也包括侵害人身權的行為。我們主張在侵權行為法中確立損害后果之性質與救濟(民事責任)方式的對應性,是基于侵權行為法的社會功能或者說侵權行為法的目的。侵權行為法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對受害人受到侵害的權益的補償。12采用與受到侵害的民事權益相對應的民事責任方式進行救濟,最能夠達到這一目的。具體而言,對于人格關系(外部名譽)的侵害,原則上采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民事責任方式進行救濟;對于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即內部名譽的損害)主要采用賠禮道歉并在必要時輔之以適當金錢賠償(或者補償)的民事責任方式進行救濟;對于附帶的財產(chǎn)損失,主要采用賠償?shù)姆绞竭M行救濟。(二)一些民事責任方法在侵犯榮譽的情況下正確適用1.停止侵害的請求權當加害人正在對受害人實施侵害時,受害人得依法請求停止侵害。停止侵害適用于各種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對于已經(jīng)終止和尚未實施的侵權行為,不適用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方式。停止侵害的請求權由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或者其監(jiān)護人、利害關系人提出。這種請求首先可以直接向加害人提出,以圖迅速、及時制止侵害行為,防止損害后果的擴大。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在訴訟實踐中,人民法院得依當事人的申請或依職權先行作出停止侵害的裁定。13停止侵害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其他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合并適用。如果侵害尚未造成任何實際損失,可以單獨適用停止侵害;如果侵害行為已經(jīng)造成財產(chǎn)損失或者精神損害,停止侵害可以與賠償損失或者其他民事責任方式合并適用。2.社團被廢之法律實行救濟加害人的行為侵害他人人格權,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不良影響,有損受害人名譽的,受害人得請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之一。一般而言,這種方式適用于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等方面人格權的侵權行為,尤其適用于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史尚寬先生指出:“名譽回復之方法,或令于報紙刊登謝罪廣告,或令于法庭當面謝罪,或令提出謝罪文狀。其不法由社團被除名者,令其為除名之撤銷,或令關系人為撤銷之通知,或令于一定場合為撤銷公告之回復之方法及范圍,依被害人之申請及法院之裁量而定?!?4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可以采用書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頭形式。一般說來,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都應當是公開進行的,其內容須事先經(jīng)過人民法院審查?;謴兔u、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15在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侵權行為人拒不執(zhí)行生效判決,不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報方式,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情況公諸于眾,達到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目的。公告、登報的費用由加害人承擔。16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可以與賠禮道歉合并適用。如果侵害名譽權的行為給受害人造成財產(chǎn)或者精神損害的,該民事責任方式還可以與賠償損失合并適用。如果加害行為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該民事責任方式還應當與停止侵害合并適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既是對受害人外部名譽受到損害的救濟,也是對受害人內部名譽受到損害的救濟。3.年法律未作明確規(guī)定加害人的行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給受害人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得請求賠禮道歉。賠禮道歉是承擔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之一。賠禮道歉的內容須事先經(jīng)過人民法院審查,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賠禮道歉是否必須以公開的方式進行呢?有的學者認為需要采取公開方式,17但是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筆者認為,賠禮道歉不以公開進行為要件,這是賠禮道歉與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重要區(qū)別。加害人可以以公開的方式向受害人賠禮道歉,也可以以秘密的方式向受害人賠禮道歉。是否以公開或者秘密的方式進行,由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者當事人的約定來決定。如果賠禮道歉是以公開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民事責任方式也就具有了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功能。如果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賠禮道歉應與停止侵害合并適用。此外,賠禮道歉還可以與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合并適用。在訴訟過程中,加害人以賠禮道歉方式承擔了侵權的民事責任的,而且為受害人接受、為人民法院認可的,應當將這一情節(jié)明確載入法院的判決或者調解書中。賠禮道歉主要是對受害人內部名譽受到損害的補救,但是如果是以公開方式進行,它就不僅是對受害人內部名譽受到損害的救濟,也是對受害人外部名譽受到損害的救濟。4.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標準自古羅馬法以來,賠償損失就是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重要方式。隨著近代民法的誕生,賠償損失成為最為重要的和主要的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在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賠償損失已經(jīng)近于唯一的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在我國侵權行為法中,也廣泛地規(guī)定了賠償損失這一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方式。它不僅適用于損害財產(chǎn)的侵權案件,也適用于侵害身體和人格的侵權案件;不僅適用于對有體財產(chǎn)的侵害之救濟,也適用于對無體財產(chǎn)的損害之救濟。賠償?shù)姆秶粌H包括實際損失,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損失,是指加害人的行為造成他人財產(chǎn)損失、人身傷亡或者精神損害,而以加害人的財產(chǎn)來賠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的一種民事責任方式。在實踐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和監(jiān)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河流養(yǎng)殖生態(tài)旅游項目承包合同6篇
- 小學教育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未來領導力的搖籃
- 咖啡廳服務員的服務概述
- 小學數(shù)學課程中多元思維的培養(yǎng)模式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股權交易簡易合同3篇
- 汽修行業(yè)安全管理工作總結
- 2024食品物流配送服務合同
- 2024視頻拍攝與后期制作服務合同
- 小學數(shù)學教育與辦公自動化技能的結合
- GB/T 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測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試驗條件
- 定崗定編定員實施方案(一)
- 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版)
- 醫(yī)院院長年終工作總結報告精編ppt
- 綠化養(yǎng)護重點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 “三排查三清零”回頭看問題整改臺賬
- 造價咨詢結算審核服務方案
- 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機動車綜合商業(yè)保險條款
- 八年級物理上冊計算題精選(50道)
- 礦井反風演習方案
- 2022年脛骨平臺三柱理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