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基礎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_第1頁
新聞學基礎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_第2頁
新聞學基礎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_第3頁
新聞學基礎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_第4頁
新聞學基礎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報刊與革命:美國[本章學習要點]1.了解并掌握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代表性報刊。2.理解并掌握“曾格案”的大致經(jīng)過與歷史意義。3.理解并掌握托馬斯·潘恩的小冊子《常識》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歷史意義。第一節(jié)

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新聞出版在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之前,美國只是13個在宗教、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英國殖民地。1638年,美國的第一臺印刷機出現(xiàn)于哈佛大學。之后,美國的印刷業(yè)逐漸普及,最早的印刷品多為宗教典籍和識字課本。17世紀90年代,美國第一份印刷報紙出現(xiàn),郵政局在北美殖民地發(fā)揮信息中樞作用。一、《海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海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PublickOccurrences:BothForreignandDomestick)是美國最早的一份印刷報紙,由本明·哈里斯(BeniaminHarris)于1690年9月25日在波士頓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人哈里斯哈里斯曾是一個政治上激進的倫敦出版商,自1673年開始印刷小冊子、新聞信,1679年因出版反對約克公爵(即后來的詹姆斯二世)繼位的冊子而被判煽動罪入獄。出獄后,哈里斯繼續(xù)在英國從事出版業(yè),創(chuàng)辦未經(jīng)特許的新聞信《國內(nèi)情報》(DomestickIntelligence),每周兩期,報道國內(nèi)外政治新聞,以及些廣告。1686年,哈里斯遷至北美波士頓,經(jīng)營一家咖啡館,為客人提供來自北美以外的報紙和書籍,并出版《海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查封《海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共有四版,寬6英寸,長104英寸,但只印了三版,第四版空白,為的是讓讀者在傳閱時,把自己了解的獨家新聞寫在上面。哈里斯原本打算將這份報紙辦成一份月刊,如果發(fā)生的事情太多,還會發(fā)行增刊,旨在向讀者“介紹我們了解到的大事”但不幸的是,這份報紙只出版了一期,就在1690年9月29日被殖民地政府查封?!逗?nèi)外公共事件報》被查封的主要原因是哈里斯沒有事先獲得出版許可。此外,該報在軍事新聞中批評了易洛魁族印第安人,而易洛魁族人在威廉王之戰(zhàn)(KingWilliam'sWar)中是英國人的盟友,和英國人一起與法國人作戰(zhàn)。哈里斯把易洛魁族人稱為“可憐的野蠻人”,希望不要請求易洛魁族人幫忙而是使用全部由基督徒組成的軍隊攻占由法國控制的加拿大,這可能是殖民地政府封殺這份報紙的另一原因。哈里斯再次入獄,出獄后繼續(xù)經(jīng)營咖啡館,1692年獲得官方許可,印刷官方法律文件,同時積極參與社區(qū)事務。1695年,哈里斯回到倫敦,出版過一些報紙,其中包括《倫敦郵報》

(LondonPost,1699-1706)。二、《波士頓新聞信》《波士頓新聞信》(BostonNews-Letter)是美國第一份連續(xù)出版的報紙,該報連續(xù)出版了72年,最初15年是一份官方報紙,之后作為私營報紙出版?!恫ㄊ款D新聞信》的創(chuàng)辦人是波士頓郵政局局長約翰·坎貝爾(JohnCampbell,1653-1728)。創(chuàng)辦歷史1692年,英國王室授權建立一套殖民地間的郵政送達服務,最初只能處理信件,如果想要捎帶報紙,就得賄賂郵政系統(tǒng)官員。殖民地各級郵局成為信息中樞,而郵政局長成為重要的節(jié)點他們不僅可以利用職務之便采集各種消息,還可以投寄報刊。1702年,坎貝爾被任命為馬薩諸塞灣重鎮(zhèn)波士頓的郵政局長。1703年,他開始從倫敦報紙和到港船員那里搜集消息,給其他殖民地總督發(fā)送手抄新聞信,他作為郵政局長,寄信不用付郵費??藏悹柕氖殖侣勑乓欢阮H受歡迎,供不應求。1704年4月24日,手抄新聞信正式改為《波士頓新聞信》印刷出版,報刊名稱也體現(xiàn)了該報由手抄新聞信發(fā)展而來的歷史?!恫ㄊ款D新聞信》出版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競爭對手。而當時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另外兩大城市費城和紐約,分別在1719年和1725年才擁有自己的報紙。版面與發(fā)布時長《波士頓新聞信》僅為一頁16開的紙,雙面印刷,是一份周報,由于發(fā)行人坎貝爾的官方身份,報頭下注明了“官方出版”字樣?!恫ㄊ款D新聞信》的內(nèi)容有三分之二是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新聞。這些新聞遠涉重洋,到達美洲已隔數(shù)月,加上報紙版面有限,因此很多新聞往往拖延幾個月乃至一年才能見報。對此,坎貝爾本人認為并無大礙。他認為自己的作用是提供一系列不間斷的歷史性報道,而不是最新消息,而目他對發(fā)表個人意見、報道當?shù)氐恼涡侣劜桓信d趣。為了不致陷入麻煩,坎貝爾將《波士頓新聞信》的每一期內(nèi)容都事先呈報給總督辦公室批準。失去官報身份1719年,威廉·布魯克(WilliamBrooker)取代坎貝爾成為波士頓新任郵政局長布魯克立即創(chuàng)辦了新的官方報紙《波士頓公報》(BotonGazette),并將該報納入官方郵政系統(tǒng)發(fā)行,同時盡力阻止《波士頓新聞信》利用郵寄方式發(fā)行。在失去官報身份后,坎貝爾在1722年將《波士頓新聞信》的經(jīng)營權全權轉交給了該報的印刷商格林BartholomewGreen),之后該報在格林家族手中一直出版到1776年第二節(jié)

北美殖民地爭取言論出版自由的斗爭18世紀上半葉,北美殖民地報業(yè)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報刊的輿論鼓動作用也逐漸被北美殖民地人民發(fā)現(xiàn)。18世紀30年代的曾格案和18世紀60年代席卷民地的反印花稅風潮標志著殖民地人民開始與英國當局就言論出版自由展開斗爭,獨立意識萌芽一、曾格案1733年12月17日,《紐約周報》(New-YorkWeeklyJournal)援了三份來自目擊者和證人的證詞,報道法國單桅帆船愷撒號??考~約港不是為了補給,而是為了測量港口、打探殖民地軍事實力。除此之外,該報還暗示這一事件是殖民地總督和他弟弟設計的與法國的秘密交易,進而進行了嘲諷和抨擊?!都~約周報》的報道引起了時任總督的不滿。之后,代表總督立場的《紐約公報》(NewYorkGazette)和《紐約周報》開始了將近一年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議題包括總督的施政情況、言論自由等。1734年11月17日,總督發(fā)布逮捕令,以誹謗罪將《紐約周報》印刷商曾格逮捕,同時提出保釋金為400英鎊(約合2014年的11.5萬美元),外加200英鎊押金。北美殖民地時期著名的曾格案就此拉開帷幕。印刷商約翰·彼得·曾格被捕的印刷商約翰·彼得·曾格(JohnPeterZenger,1697一1746)出生于德國西南部萊茵河沿岸巴拉丁領地。1709年,曾格隨父母和弟妹一家五口輾轉從德國來到英格蘭,于1710年春天登船前往紐約殖民地。1710年10月,年僅13歲的曾格進入紐約殖民地唯一的印刷商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Bradford)的印刷所,開始了學徒生涯。1726年,他自立門戶,開設了一家小型印刷店,主要印刷講道的講稿和宗教布道的小冊子。自此,曾格逐漸開始接觸到有影響力的殖民地官員。紐約殖民地總督威廉·科斯比上校曾格案中的另一關鍵人物紐約殖民地總督威廉·科斯比上校(ColonelWilliamCosby)于1732年8月1日攜全家抵達紐約并正式上任。上任之初,科斯比的一系列舉措就招來了殖民地官員和殖民地人民的不滿。其一,他假借皇室之令,要求在他未上任期間擔任臨時總督的荷蘭人范達姆上交其所得財產(chǎn)的一半,即1975英鎊7先令10便士。其二,他任命自己20歲剛剛出頭的兒子擔任新澤西的殖民地秘書,并且支付給他450英鎊的年薪,這比殖民地首席大法官的年薪多了整整200英鎊隨后,科斯比在就任紐約殖民地總督之前的種種劣跡也被相繼曝光《紐約周報》為了揭露總督科斯比和總督指定報紙《紐約公報》對其的可笑奉承,1733年11月5日,在殖民地前首席法官劉易斯·莫里斯(LewisMorris)和律師詹姆士·亞歷山大(JamesAlexander)的支持下,《紐約周報》創(chuàng)刊,曾格擔任該報的印刷商。當時的《紐約周報》只是一份小型雜志,“它是用一張12英寸X15英寸的折疊對開紙,同時在正反兩面印刷,以生成一本四頁的小型雜志,每一頁都是12英寸高、7.5英寸寬”,內(nèi)容主要來源于英國或其他殖民地期刊,有些報道甚至都是在三四個月之前寫成的?!都~約周報》就是為反對總督派而創(chuàng)辦的。辯護曾格被捕后,作為合伙人的亞歷山大自然擔任他的律師,他計劃利用這次審判對科斯比所代表的殖民地政府發(fā)起挑戰(zhàn)。但是,紐約殖民地法庭首席法官在開庭當天就將亞歷山大和他的搭檔逐出法庭,并在法院決議中表示“不僅剝奪兩位律師作為曾格辯護律師的資格,而且禁止他們之后在殖民地上從事任何法律活動”。在此情境下,亞歷山大親赴費城,邀請時年59歲的著名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AndrewHamilton,1676-1741)為曾格辯護。煽動性誹謗罪曾格被控的罪名是隨英國普通法一起移植至北美的煽動性誹謗罪,對此,漢密爾頓采取了不同的辯護策略,他提出:(1)系爭文章實系科斯比政府真實且準確的寫照;(2)因為文章真實,故不可能構成誹謗;(3)陪審團有權既判斷事實問題(曾格是否出版涉訟報紙),又裁定法律問題(系爭文章是否確系誹AL謗)。漢密爾頓的辯護主張與本質(zhì)上遵循“越是事實,越構成誹謗”的煽動性誹謗罪的既有規(guī)則相去甚遠,他的實際主張是:北美的社會與政治狀況與英國本土大相徑庭,法律也應當據(jù)此做出適當調(diào)整。無罪裁決在庭審中,由于控辯雙方都沒有提供有關事實真?zhèn)蔚淖C據(jù),案件最終交由陪審團審議。漢密爾頓進而對陪審團慷慨陳詞。他認為在煽動性誹謗罪的既有規(guī)則中,陪審團僅考察事實問題,而法律問題由法官裁斷,其實質(zhì)是在架空陪審團。“陪審員應當親眼觀察,親耳聆聽,運用個人的良知與理解,裁判關涉同胞生命、自由或財產(chǎn)的事宜?!弊罱K,漢密爾頓的激辯打動了陪審員,陪審團最后做出無罪裁決,曾格于次日被釋放,結束了將近9個月的監(jiān)禁結辯陳詞我雖已老邁,然而,一旦有必要,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我也在所不辭,只要我自己的服務能為撲滅由檢察官根據(jù)告發(fā)而燃起的起訴火焰起到一點微薄作用;這種做法是由政府實行的,旨在剝奪人民對那些當權者獨斷專行的企圖提出抗議(還有申訴)的權利。正是那些人傷害和壓迫在他們統(tǒng)治下的人民,才激起人民吶喊和控訴,但他們又將人民的控訴作為新的壓迫和起訴的根據(jù)。.....·但是總而言之,法庭,還有你們陪審團的先生們所面臨的問題,既非小事,亦非私事。你們在此審理的,并不僅僅是那位可憐的印刷商的事業(yè),也不僅僅是紐約的事業(yè)。不是的!它的后果會影響到美洲大陸上在英國政府統(tǒng)治下生活的每一個自由人。它是最重要的事,它是自由的事。我毫不懷疑,你們今天的正直行為將不僅贏得你們的同胞們的愛戴和尊敬,而且將受到每一位寧要自由、不要奴役生活的人的贊美和欽佩,因為是你們挫敗了暴政的企圖;你們以公正清廉的裁決奠定了一個崇高的基礎,保證了我們自己、我們的后代,還有我們的朋友應享有的那樣東西:即大自然和我們國家的法律賦予我們應有的權利:自由-就是把事實真相說出來和寫下來,用以揭露和反抗(至少在世界上的這些地區(qū))專斷權力的自由和真理《紐約周報》印刷商約翰·彼得·曾格的案件及審判簡報漢密爾頓的結辯陳詞·1736年6月21日,《紐約周報》宣布發(fā)售由詹姆士·亞歷山大撰寫的小冊子《《紐約周報》印刷商約翰·彼得·曾格的案件及審判簡報》,這份40頁的小冊子記錄了漢密爾頓的主張和法庭辯論。在紐約印刷了若干版后,小冊子還在倫敦出版了五次,并且在18世紀余下的時間里定期再版。曾格案經(jīng)由小冊子的傳播被殖民地人民熟知。曾格案的勝利原因曾格案的勝利,從法律角度來看,主要是因為陪審團行使了對案件整體裁決的權力,并接受了真實陳述可免除誹謗責任的觀點。盡管曾格案本身未能被設立為新的司法判例并因此帶來誹謗法的即刻改變,但確實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先例。自1735年以后,再沒有哪個殖民地法庭以煽動性誹謗罪審判一位印刷商。曾有些印刷商被他們所在殖民地立法機關或者總督的咨詢會議認為犯蔑視法庭罪,但英王政府并未進行過-次類似的審判。漢密爾頓的論辯也使殖民地人民開始意識到,美洲的情況不同于英國,僵固不變的法律不適合殖民地。曾格案勝利的意義曾格案的勝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爭取言論出版自由權利的勝利。曾格案之后,關于政治言論自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那些崇尚自由權利的殖民地人士也逐漸意識到印刷出版在發(fā)表不同政見、聯(lián)系普通大眾獲取民意支持過程中有著巨大作用。二、反印花稅風潮1765年3月,英國議會通過了針對北美殖民地的《印花稅法案》。該法案于當年11月1日生效,目的是提高稅收,幫助英國支付戰(zhàn)爭債務和保衛(wèi)美國邊境的花費。法案規(guī)定印花稅的征收范圍包括報紙、歷書、證書、商業(yè)票據(jù)、小冊子、廣告、文憑許可證、租約、遺囑及其他法律文件。比如,學位證書要付2英鎊的稅,酒商執(zhí)照要付4英鎊,律師行業(yè)證書需要10英鎊。印刷商每印一張報紙需繳1便的稅,刊載廣告每則2先令,相當于廣告收入約50%的份額。被一致譴責《印花稅法案》一出臺就遭到了殖民地官員、教士和出版商的一致譴責:殖民地的立法機構和城鎮(zhèn)會議通過了嚴苛的決議反對它,教士們在教堂的講道壇上譴責它,商人們組織起來聯(lián)合抵制英國的進口貨物?!霸诿绹鴼v史上,恐怕沒有哪個法案像《印花稅法案》這樣引發(fā)如此激烈的反抗?!庇捎凇队』ǘ惙ò浮穼χ趁竦赜∷⑿袠I(yè)的沖擊最大,因此印刷商們采取各種方式對其進行抵制。有些報紙和印刷所推出了很多抗議性的文章和小冊子;有些報紙采取各種方式逃避印花稅;有些報紙干脆不予理睬,繼續(xù)印刷出版;有些報紙進行激烈抗爭,大量刊發(fā)各殖民地人民抗議《印花稅法案》的消息和各種聲討的文章;還有些報紙將頭版用黑色線條框起來,并在頂端飾以骼骸頭,以示對行業(yè)慘遭毀滅的哀悼??傊?,沒有一家報紙使用蓋有納稅圖章的紙張。愛國運動的強有力的武器面對殖民地的強烈抗議,1766年3月,英國議會做出讓步,撤銷了《印花稅法案》?!队』ǘ惙ò浮返膹U除對于北美殖民地的報紙出版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解除了束縛報紙發(fā)展的枷鎖。二是在反印花稅風潮中,報紙的宣傳鼓動功能得到初步展現(xiàn)。反對《印花稅法案》的勝利,不僅使得報紙更加大膽地反抗英國當局,而且也教育了政治組織和輿論的操縱者,使他們懂得了報紙在政治中的作用。從此之后,報紙被認為是愛國運動的強有力的武器。反印花稅風潮的意義在北美殖民地與“母國”英國之間由來已久的沖突中,反印花稅風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英國議會在通過《印花稅法案》時,并沒有殖民地代表在場。殖民地人民抵制該法案的施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侵害了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的權利。反抗英國當局不正當稅收的勝利進一步激發(fā)了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情緒,殖民地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第三節(jié)

美國言論出版自由的確立1775年4月,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發(fā)布《獨立官言》

(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官告永遠脫離英國,美利堅合眾國就此成立。1791年12月15日,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了美國的言論出版自由。一、獨立戰(zhàn)爭中的報刊宣傳1775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打響之時,11個殖民地共有37份報紙。除了七八家報紙支持?;逝芍?,其余都是愛國派報紙。兩派報紙在獨立戰(zhàn)爭前各自大造輿論,在獨立戰(zhàn)爭中競相鼓動宣傳?!皭蹏伞眻蠹堉?,最具代表性的是兩份在波士頓出版的報紙,分別為《波士頓公報》和《馬薩諸塞偵探報》(MassachusettsSpy)。前者是殖民地時期最主要的激進報紙,后者是獨立戰(zhàn)爭時期最具煽動性的報紙。二、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言論出版自由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討論美國憲法草案時,并沒有將言論出版自由等公民權利包含在內(nèi)。當時,北美十三州各自為政,沖突不斷,州際貿(mào)易稅目繁多。各州均有貨幣流通,全國沒有統(tǒng)一幣制,更無中央政府宏觀調(diào)控。因此,這部憲法只是一份框架性文件,目的是促成彼此獨立的北美十三州統(tǒng)一在新聯(lián)邦政府麾下。《權利法案》第一條之后,為了順應各州呼聲,1791年12月15日,第一屆國會通過十條憲法修正案,即美國《權利法案》,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Congressshallmakenolawrespectinganestablishmentofreligion,orprohibitingthefreeexercisethereof;orabridgingthefreedomofspeech,orofthepress;ortherightofthepeoplepeaceablytoassemble,andtopetitiontheGovernmentforaredressofgrievances.國會不得制定下列法律: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剝奪人民言論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愿申愿之權。意義與地位自此,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了美國的言論出版自由。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與1789年法國《人權官言》第十一條一樣,成為對新聞行業(yè)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憲法性文件。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只適用于國會,尚未擴展至聯(lián)邦政府的另外兩個分支,即行政和司法機構。而且,憲法第一修正案沒有明確提出保護出版物不受煽動性誹謗罪指控。事實上,在局勢動蕩之際,煽動性誹謗罪仍被用作壓制批評與異見的重要工具?!渡縿臃ā?798年,由聯(lián)邦黨人執(zhí)掌的國會就以國家安全為名通過《煽動法》:凡書寫、印刷、以口頭或書面方式發(fā)表…任何捏造的、誹謗的和惡意的文字…攻擊合眾國政府,或國會兩院中任何一院…或在職總統(tǒng),或在合眾國善良的人民中間煽動反對他們的情緒…或抵制、反對與蔑視此類法律者…懲以2000美元以內(nèi)罰金并處兩年以內(nèi)監(jiān)禁。1801年3月3日,美國總統(tǒng)、聯(lián)邦黨人約翰·亞當斯(JohnAdams,1735-1826)卸任,《煽動法》自動期滿失效,該法的合憲性因此未能得到司法檢驗。相關爭議直到1964年“《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時才塵埃落定。美國最高法院在該案中明確宣告,煽動性誹謗罪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推薦閱讀][1]舒德森·好公民:美國公共生活史[M].鄭一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克魯格·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M].楊靖,殷紅伶,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3]埃默里M,埃默里E,羅伯茨,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第9版[M].展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