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哲學史緒論初期古希臘哲學(1)古希臘哲學的來源西方文明的來源可概括為“兩?!?,即古希臘文化和希伯萊文化,可見古希臘哲學影響之大。在《荷馬史詩》所描繪的克里特-邁錫尼文化(前三千年)因異族入侵被摧毀之后,古希臘文明在荒野上拔地而起,建立起了當時獨特的“城邦政治”。見第25頁,伯利克里的演講。哲學產生的條件:閑暇(閑人);思想的自由(政治環(huán)境);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對自然力和必然性的深切感受)。(2)古希臘哲學的特性由于,第一,公民的自由;第二,人人平等;第三,公開論辯。因此,說理是最重要的本領,使理性精神(非宗教精神,積極的悲劇精神,解釋命運、必然性或規(guī)律)成為古希臘哲學的基本特性。這也造就了西方文化特立于世的老式。與其后的西方哲學不一樣,古希臘哲學的特點是,第一,樸素直觀性;第二,“拯救現象”的經驗主義;第三,以宇宙論(自然哲學)為重要研究對象。A米利都派泰勒斯(前570)水是萬物的本原(“大地浮在水上”);萬物都充斥著神靈(“宇宙充斥了靈魂”)。米利都學派認為萬物產生于一種本原,或者說萬物可用一種原因來闡明,并且都承認萬物的運動變化。B赫拉克利特(前504-501)他的哲學觀點要比米利都派更豐富,尤其是在有關運動和變化的問題上。火本原說: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是火轉化而成;萬物與火同樣,有著同樣永恒不變的原則。邏各斯學說:世界的本性可“說”(邏各斯);邏各斯在“火”中是直接體現的,但在其他萬物中則是內在的,要理性(說)才能發(fā)現它。生成辯證法:對立面轉化的關系;對立友好的關系。米利都學派和愛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學派統稱為“伊奧尼亞學派”。C畢達哥拉斯(前532/531)學派什么最智慧——數目;什么最美好——友好。畢達哥拉斯學派企圖用數來解釋一切,不僅認為萬物都包括數,并且認定都是數,事物之間的關系是數的關系。他們以發(fā)現勾股定理(西方叫做畢達哥拉斯定理)聞名于世,又由此導致不可通約數的發(fā)現。畢達哥拉斯的思想難得顯赫,卻從未消失,總是作為其他哲學家思想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雖然有時是最重要的部分。D愛利亞學派巴門尼德(前500)其思想的思辨性和論辯性具有初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水平,對后來哲學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重要哲學觀點:“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所是者不能不是”,“不是者必然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也許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也許存在。)。辨別了“真理”和“意見”兩種認識對象以及相對應的兩種認識能力?!翱梢员徽f和被想的與是者是同一種東西”(能被思維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門尼德學說是本體論的最早代表,奠定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思想的基調。E德謨克利特——原子論(前435)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霸印奔唇^對的充實,指最終不可分的物質微粒;“虛空”即不充實,指空的空間,它對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動場所,因此它同原子同樣實在。原子自身是不生不滅的,原子的結合使萬物產生,物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但形狀、體積和位置排列上有差異;原子處在漩渦運動之中,漩渦運動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心靈和靈魂實際上是精細的球形原子,感覺是可感對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導致的印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初期希臘哲學自然哲學的最高成就。但依當時的條件,其潛力已盡,不也許成為主流。(3)初期古希臘哲學流派本源一多變伊奧尼亞學派:米利都學派(泰勒斯及其學生)愛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元素論恩培多克利“四因說”德謨克利特“原子論”不變愛利亞學派克塞諾芬尼巴門尼德芝諾畢達哥拉斯學派第一章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第一節(jié)蘇格拉底哲學一、智者和智者運動“智者”本來是那些以傳授智慧為職業(yè)、并在公眾事業(yè)中有所成就的人。逐漸演變成智者運動,智慧淪為論辯的技巧,目的不在求真,而在求利。既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也動搖了古希臘人對真理的熱忱。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前490—4)。其重要觀點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二、蘇格拉底的思想1、“認識你自己”他認為,哲學不能單純研究自然,而不關懷人事間的問題,同步,“用眼睛盯著事物,或者用某種感官來把握它們”也毫無協助?!罢J識你自己”是德爾菲神殿的銘句,被蘇格拉底用來體現哲學的方向。他認為,人的心靈中已經具有世界本源的原則,因此,應當首先尋找心靈中的這些原則,再根據這些原則理解外部世界。例如,直視太陽會弄壞眼睛,不如通過倒影間接認識太陽?!罢J識你自己”即認識人的靈魂,由于,靈魂是認識外部世界的中介?!拔沂紫却_定一種我認為是最健全的原則,然后設定:但凡看起來符合這個原則的東西,都是真的;否則就不是真的?!保?、”德性即知識”人的靈魂中蘊含了世界的真理,這是人的高貴和獨特之處。發(fā)掘心靈的內在原則便是求知,按照心靈的內在原則行事便是行善,因此,德性即知識。德性即知識的前提是知行合一。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故意作惡”。Nature和Ethic分別指自然的本性和人的本性。蘇格拉底把自然本性的問題歸結為人的本性的問題。而人的本性,蘇格拉底認定是知識,顯然,他認為,人之為人端在理性。這就取消了忽視了靈魂中的非理性部分。3、“是什么”的問題巴門尼德的宏大方案沒能詳細化,而他的學生側重否認而不是建設,因此離人的現實生活太遠。而蘇格拉底明確把“是”推進為“是什么”,把“存在”提高為“存在什么”?!笆鞘裁础本褪潜举|規(guī)定,也即定義。事物是變動不居、生滅不已的,惟有其中普遍性的本質是永恒不變的。見P60-61。顯然,蘇格拉底認為,一種事物之因此是它,是由于本質是它。蘇格拉底是從事物中找定義,因此稱為“概念論”,還不是柏拉圖的“理念論”。蘇格拉底提出的“是什么”的問題,為整個西方哲學史確定了基本方向。4、精神助產術反諷-歸納-誘導-定義。第二節(jié)柏拉圖哲學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種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后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對柏拉圖畢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柏拉圖最著名的比方——洞穴喻意見世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假相世界真實世界柏拉圖的洞穴喻明確辨別了現象和本質,主張摒棄感覺經驗,以思想把握真理,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本思緒。一、“理想國”二、“兩個世界”柏拉圖哲學的關鍵概念是“理念”,其原意是“心靈看到的東西”。“理念”的特性:1、本原性。它是萬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為理智所把握。3、永恒性。它不會消失。4、純粹性。它是純粹的、完美的存在。5、真實性。它客觀地存在著,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想象。6、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柏拉圖設置“理念”本來就有用它來闡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對于個別事物來說,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據,總之是先有理念,后有個別事物。有關它們之間的關系,柏拉圖提出了“分有”說和“摹仿”說?!胺钟小闭f?!胺钟小痹x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圖用它闡明存在的每一種事物是由于該事物有其所在的類型而得以存在?!澳》隆闭f。造物主根據理念發(fā)明詳細事物。分有是無造物主的摹仿,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太陽喻:如同人們可以看到事物是由于有太陽同樣,人能認識理念的原因在于存在善的理念。四線段喻:在柏拉圖看來,有三種桌子:畫家畫的桌子、現實中的桌子、桌子的理念。只有理念的桌子才是真正真實的桌子。三、“回憶說”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目的是處理知識問題。既然理念的世界不可感,我們怎樣認識世界呢?柏拉圖給出的答案是“回憶說”。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先驗論。見P80-81.“回憶說”實際上是倡導認識要從感覺轉向思維,因此也稱為“轉向說”。四、對理念論的反思第一,有關理念的普遍性問題。惡的理念存在嗎?第二,有關理念被分有的問題。詳細事物是分有理念的部分還是所有呢?第三,“第三者難題”。假如同類事物與其理念是一致的,這個一致闡明,還存在一種使其一致的理念。依此類推,以致無窮。第四,有關“分離”的問題。理念與詳細事物究竟是什么關系?其中第四和第一種問題比較重要。第四個尤其重要,它是西方哲學的基本重要線索。五、通種論柏拉圖選擇存在和不存在等六個最普遍的理念來討論,由于其外延最大,邏輯學上稱之為“通種”。論述通種之間能否互相分有,即是“通種論”?!吨钦咂分辛信e的通種有三對六種:“存在”與“非存在”、“運動”與“靜止”、“相似”與“相異”。它們都是對立統一的?!巴ǚN論”是柏拉圖理念論的一種重要發(fā)展,它不僅具有反駁愛利亞派、論證自己學說的針對性,并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討了作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圍之間的關系,推進了辨證思維的發(fā)展。柏拉圖的通種論是西方范圍論的發(fā)端。尤其重要的是,它是對之前希臘哲學的概括和總結。第二章亞里士多德哲學第一節(jié)生平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愛蘇格拉底,愛柏拉圖,更愛真理”。第二節(jié)知識的分類亞里士多德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為知識或科學分類的人。要謹記的是,在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發(fā)展起來之前,知識和科學都是哲學的同義語。第三節(jié)原因論(“四因說”)亞里士多德所論述的原因,不是因果關系(前因后果)中的原因,而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所有根據和條件,類似形而上學的條件。首先,亞里士多德把之前哲學家所提及的本原歸結為形式(是其所是)、質料(載體)、動力、目的四種原因,成為“四因說”。之后,將四因概括為形式因和質料因。最終,亞里士多德通過潛能(它物,含自身中的它物,也可理解為質料)和現實(潛能的實現,也可理解為形式)為一對概念闡明事物的運動和生成?!八囊蛘f”是在柏拉圖的基礎上,對古希臘哲學有關事物存在和發(fā)展學說的又一次總結。它既是宇宙論的,也是本體論的。第四節(jié)形而上學一、存在論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論是“無用的假設”:第一,不符合第一哲學應寧簡勿繁的原則主張;第二,理念自身不變不動,何以解釋個別事物的運動變化;第三,理念與可感事物相分離,何以可以解釋可感的性質;第四,理念是與個體不一樣的存在,何以解釋個體對它們的依存。第五,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設定兩種認識對象相分離,還會導致“第三者”的邏輯???。在他看來,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只是“是者”的某個部分或性質,而形而上學則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識,因此是科學的科學。二、實體論十個范圍中,有一種范圍最重要,它就是“實體”。實體,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含義是“是其所是”,也就是本質規(guī)定。實體在中世紀和近代唯理論中成了“支撐者”,這與亞里士多德的本意差異很大了。亞里士多德本來認為,理念不能獨立存在,獨立存在的詳細事物才是第一實體。但后來,他發(fā)現詳細存在物的形式更重要的,因而才是第一實體。這就與柏拉圖比較靠近了。三、神學亞里士多德辨別了三種實體:非永恒的感性實體;永恒的感性實體;永恒的非感性實體。研究永恒的非感性實體,便是他的神學。永恒的非感性實體之因此存在,是由于運動永恒、時間永恒。它是什么?只能是最完滿的實體,它是不帶質料的形式、不動的動者和最高目的。它是“神”、“努斯”、“隱德萊?!?。亞里士多德的神學是黑格爾絕對精神學說的先驅。第五節(jié)倫理學倫理學屬于“實踐知識”,它不以知識為目的,而是為了人的生活(實踐)。生活方式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實踐(生活)目的;二是實踐(生活)智慧。實踐目的。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善,或曰幸福,而幸福既然是最終目的,它就不再是任何目的的手段,因此,它是自足的。雖然幸福也需要一定的條件,但條件永遠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實踐智慧。怎樣選擇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學說”:在情感和行為的“過渡”與“局限性”之間選擇中道。選擇傾向形成了人的“品質”,如能自覺地選擇中道,便是具有好品質。古希臘哲學總結古希臘哲學源于驚異和靜觀。前蘇格拉底哲學以自然的本源為研究的對象,以自然哲學或者宇宙論為特色,由此產生了“一與多”、“變與不變”的糾結。巴門尼德意識到自然哲學的缺陷,將研究的對象轉到作為惟一、不變的思維對象——“存在”。循此本體論的思緒,蘇格拉底將問題集中在本質定義上,促成了柏拉圖理念論的建立,但柏拉圖碰到了理念與事物的分離難題,引起了一般與個別的矛盾。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試圖將自然哲學與本體論結合起來,化解一般與個別的沖突,但由于知識論的缺失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匱乏,舊題未解,又添新惑。倫理問題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成為重要研究對象,而理性精神的式微,導致了感覺主義、懷疑主義、神秘主義的盛行,乃至它無法抵擋基督教思想的挑戰(zhàn),甚至構成了基督教哲學的理論來源。第三章中世紀哲學一般把西方哲學劃分為古代哲學(古希臘哲學、中古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中世紀哲學,時間從公元二世紀到十六世紀,是哲學在基督教背景下的特殊形態(tài),它包括教父哲學、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羅馬帝國、基督教和日耳曼人構成了歐洲中古史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浇探y一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與世俗國家形成非常復雜的關系。不能認為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一無是處,由于基督教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源頭。在這個歷史時期,基督教占據著非常重要的關系。第一節(jié)基督教的誕生基督教的重要信奉:1、三位一體說;2、創(chuàng)世說;3、原罪說;4、救贖說;5、天國報應說。第二節(jié)教父哲學基督教的歷史可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四個階段。教父哲學繼使徒時代而興,屬于古代基督教思想,時間是二世紀到六世紀,與晚期古希臘哲學是重疊的。教父哲學促使經文規(guī)范化、組織制度化、信奉正規(guī)化,在羅馬教會(公教會)的形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教父分為“希臘教父”(東方教父)和“拉丁教父”(西方教父)。一般說來,東方教父比較重視理性與信奉的關系,關注形而上學問題,而西方教父則更重視信奉與倫理,以及人的原罪和救贖等問題。教父哲學看待哲學的兩種態(tài)度:1、信奉主義的態(tài)度:將信奉與哲學對立。德爾圖良代表。2、理性辯護主義的態(tài)度:信奉與哲學可以統一。奧古斯丁代表。奧古斯丁奧古斯?。?54—430)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代表。奧古斯丁的思想:(一)“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學”。有三種不一樣的思想對象:只能相信不需要理解的東西(如歷史);相信和理解同步起作用的東西(如數學);先信奉才能理解的東西(如教義)。(二)知識論——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來源。2、人獲得真理是受惠于上帝的“光照”。(三)時間學說。上帝只發(fā)明了萬物及其目前。(四)神正論。1、有關什么是“惡”的問題。惡不是實體,它只是善的缺失。2、意志自由說。自由意志是惡的唯一原因。3、原罪和恩典說。人先天就有原罪,只能靠上帝公正的恩典得到救贖。(五)基督教的社會歷史觀。4,羅馬被哥特人攻陷,引起異教人士的譏諷,奧古斯丁則認為真正的歷史是“上帝之城”的歷史?!稇曰阡洝?、《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的代表作,他被稱為“最偉大的教父”、“恩典博士”。第三節(jié)經院哲學11世紀起,邏輯與神學的關系不停深化,產生了新的哲學,即“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是在教會所辦學校中、以論辯為風格的哲學。顯然,由于理性或者哲學爭得了“神學婢女”的地位,經院哲學的主流便是基督教與理性精神的深入結合。一、安瑟爾謨有關“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他是問題是“能否找到個獨立而充足的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通過長時間思索,他得到了一種回答。后來康德把這個證明稱為本體論證明。證明如下:針對當時高尼羅的反對,安瑟爾謨回答說,這個證明僅合用于“無與倫比的東西”,也就是上帝,而詳細的東西再怎么完美,也不是無與倫比的。但高尼羅的批評也呼喚了對上帝存在的經驗性證明。安瑟爾謨:我們信奉所堅持的與必然被理性所證明的是等同的。安瑟爾謨的思想具有經典的柏拉圖風格。二、“天使博士”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1、神學高于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哲學和神學得到前提的方式不一樣。神學和哲學有著共同對象,哲學以理性認識它們,神學以天啟認識它們。但神學“在思辨和實踐兩方面都超過其他科學”,因此神學高于哲學。2、相對于安瑟爾謨有關上帝存在的邏輯證明,托馬斯的證明屬于經驗證明。第一,“不動的動者”。從事物的運動或變化的推進者方面論證;第二,“最初的動者”。從動力因的時間序列上論證上帝的存在;第三,“最終的必然”。從也許和必然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第四,“最終的完善”。從事物的等級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第五,最終的目的。從世界運動的趨勢論證上帝的存在。3、存在與本質。存在是賦予一切事物現實性的活動,它也就是使?jié)撛谵D變?yōu)楝F實的過程。因此,存在不一樣于本質,而是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質。4、實體學說。托馬斯根據存在與本質、形式與質料的關系不一樣,把實體看作由高級到低級的等級系統,體現了他的溫和的實在論的態(tài)度。這個等級系統為最高實體上帝、精神實體、物質實體。5、感覺論和理智論。托馬斯認為知識開始于感覺。感覺辨別為外感覺和內感覺兩種形式。外感覺以有形事物為對象的感官活動,內感覺包括通感、辨別、想象、記憶四種形式。理智是知識的另一種來源,它以抽象形式為對象,把可感形式中的質料原因完全排除,得到對無形的、普遍的形式的概念。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首先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獨立概念或名稱,另首先又是存在于可感個體之中的普遍實在。6、意欲論。人除了認知活動外,尚故意欲活動。意欲是人從內到外的活動,它以外部事物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意欲分為感性意欲(欲望)和理性意欲(意志)兩種,它們的差異就如感覺與理智、動物與人的差異同樣。很顯然他認為意志要比欲望高級。人的行為分為“人性行為”和“人的行為”。人性行為是完全由意志支配的,出自神的恩典;人的行為則是由欲望和意志共同支配的,它出自人的本質。7、倫理學和政治說。托馬斯的倫理學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加神學。他認為道德活動的終極目的是上帝,直接目的是幸福。幸福和上帝的關系是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的關系,也因此德性分為基本德性和神學德性,基本德性是以理性為原則,包括謹慎、正義、節(jié)制和堅韌四種,它們是世俗國家的目的;神學德性是遵照上帝啟示的好習慣,包括有信、望、愛,是教會所追求的,因此,教權高于王權。三、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是經院哲學內部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究竟“一般”(共相)是實在的,還是“個別”(殊相)是實在的。6世紀的哲學家波埃修把問題引進,并強調其研究價值。至12世紀,該問題成為神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的由來。來源于3世紀的新柏拉圖主義者波菲利提出的“波菲利問題”:(1)共相與否獨立存在,或者僅僅存在于理智之中?(2)假如它們是獨立存在,它們究竟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3)假如它們是無形的,它們究竟與感性事物相分離,還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與之一致?經院哲學后期(13-14世紀)有兩個托缽僧團影響巨大,即多米尼克修會(又譯“多明我修會”)和弗蘭西斯修會(又譯“圣芳濟修會”、“法蘭西斯修會”)。一般而言,多米尼克修會組員多在歐洲大陸,傾向唯實論;弗蘭西斯修會傾向唯名論,后期重要集中在英國。實在論的觀點。認為共相既是心靈中的一般概念,又是這些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也有極端派和溫和派的辨別。極端的實在論認為一般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是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更高級的存在。溫和派認為實在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質。實在論的觀點。認為共相既是心靈中的一般概念,又是這些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也有極端派和溫和派的辨別。極端的實在論認為一般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是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更高級的存在。溫和派認為實在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質。極端唯實論的代表人物是安瑟爾極端唯實論的代表人物是安瑟爾謨。溫和唯實論的代表人物是托馬斯·阿奎那。極端唯名論的代表人物是羅色林極端唯名論的代表人物是羅色林(1050-1125)。溫和唯名論的代表為阿伯拉爾(1079-1142)。唯名論的觀點。認為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心靈之外沒有一般的對象。又分極端的唯名論和溫和的唯名論的辨別。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只是名詞,假如說它們是實在的話,這種實在不過是“聲音”而已。溫和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靈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靈之中。彼埃爾·阿伯拉爾(1079---1142),初期唯名論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富于大膽創(chuàng)新精神的初期經院哲學家。第四節(jié)宗教改革16世紀初,首先在德國,接著在英國、瑞士、法國和北北歐,先后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自行成立了新教,還逐漸獲得了合法地位。實質是人文主義在宗教領域的延伸。宗教改革的重要目的有三:整肅教紀;返璞歸真;釋典自由。德國的馬丁·路德(1483-1546)主張“因信稱義”,“事功”(因行)則是次要的,并且,這事功不是完全禁欲,而是克制情欲、建功立業(yè)。法國的讓·加爾文(1509-1564)在瑞士主張教會不能代表上帝,圣經才是信奉的唯一權威。善功不能決定能否進入天國,上帝的選民是“先定”的,但事業(yè)有成是得救的可靠證明。雖然宗教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但對異端的態(tài)度也是野蠻而粗暴的。第五節(jié)近代哲學的曙光近代經驗論的開創(chuàng)人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他的重要觀點:第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源于經驗?!叭藗內舴前l(fā)狂,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當求之于感官”?!翱茖W在人的心目中的價值也必須由它的實踐來決定?!?/p>
第二,反經院哲學的“四假想說”。(1)“種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2)“洞穴假相”:指個體差異導致的缺陷。(3)“市場假相”:指語言交往中產生出的誤解。(4)“劇場假相”:指多種哲學體系以及流行理論導致的錯誤。第三,經驗歸納法的“新工具”。他的歸納法是分三步進行的:(1)廣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學試驗的材料。(2)整頓材料,為歸納做好充足的準備。在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歸納法的關鍵內容——“三表法”?!氨举|和具有表”、“差異表”、“程度表”。(3)歸納。該步最要緊的是用排斥和否認的措施,是進行歸納的關鍵性一環(huán)。第四章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第一節(jié)笛卡爾哲學一、措施論(一)“笛卡兒措施”同培根同樣,作為一種對以經院哲學為代表的舊知識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給人們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識,而是他給人們提出的獲取知識的措施。笛卡爾認為科學措施的規(guī)則有四條:(1)“第一,決不接受我沒有確定為真的東西”。(2)“第二,把每一種考察的難題分析為細小部分,直到可以合適地、圓滿處理的程度為止”。(3)“第三,按照次序,從最簡樸、最輕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地上升到對復雜對象的認識”。(4)“第四,把一切狀況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二)“理性演繹法”“在這些觀念中間,我覺得有某些是我天賦的,有某些是從外面來的,有某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來的”。也即出自“純粹理智”、感覺和想像。理性演繹法包括直觀和演繹。直觀:“它們必須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們在思索它們時,一定不能懷疑它們的真理”。演繹:“我們有關別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識一定是完全依托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們雖然可以離開依托它們的事物,單獨理解那些原理,可離開那些原理,我們一定不能懂得依托于它們的那些事物?!薄疤熨x觀念”是笛卡爾哲學乃至整個唯理論哲學的基礎。(三)“普遍懷疑”懷疑可作為考察既有的知識與否具有可靠基礎的有效措施,通過懷疑,發(fā)現既有一切知識所賴以建立的基礎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識的基礎之外。包括:(1)我們有關周圍世界的觀念,它們是感知到的現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為知識的基礎。(2)有關我的身體的觀念。相稱于中國哲學中的“莊周夢蝶”。(3)數學的觀念。由于它們說不定是“邪惡的精靈”惡作劇般的安頓于我們的心靈之中的,只要是沒有通過哲學論證,它們同樣不能成為知識的基礎。二、“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找到的第一種天賦觀念,也是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懷疑存在故而思維存在。我在懷疑,這自身無庸置疑,并且愈懷疑愈明白無疑。因此,懷疑是存在的。又由于懷疑是一種思維,因此,思維是存在的。思維存在故而精神存在。思維只是一種屬性,接下來的問題是,誰在思維?回答只能是精神?!拔宜脊饰以凇钡暮x?!皣栏裾f來我只是一種在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一種精神、一種理智或一種理性”。因此,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有思維因此精神實體存在”。三、論上帝的存在根據但凡“我們極清晰、極明白地想到的東西都是真的”?;蛘哒f一切像“自我”那樣自明的觀念都是真觀念??梢宰C明上帝是存在的。他把上帝存在的結論作為他的形而上學的第二原理。證明上帝存在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他認為每一種人均有一種明白、清晰的“上帝”觀念。另一方面,他認為“上帝”的觀念具有無限的完滿性,“自我”的觀念只有有限的完滿性,從“自我”的有限性不也許產生有關“上帝”的無限性。最終,他認為“無限完滿性”的觀念只能是“無限完滿性”的現實所產生的成果,因此,必然有一種無限完滿的上帝存在,是它把有關自身的觀念賦予人類,產生出有關“上帝”的天賦觀念。笛卡兒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與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安瑟爾謨有關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如出一轍。四、論物質的存在思維總是有對象的,具故意象性。既然上帝存在,他不會欺騙合乎邏輯的思維,上帝便可以保證一種可以被思維的對象也是存在的。這個可以被思維的對象是什么?精確地說,什么才可以被精確地描述、計算和演繹?笛卡爾根據他創(chuàng)立的解析幾何,認為只能是空間,也即“廣延”。而廣延也是一種屬性,其實體是“物質”。物質實體存在是笛卡爾哲學的第三原理。實質上,笛卡爾認為物質的運動只有一種是真實的,那就是機械運動。笛卡爾認為,實體應定義為“一種不依賴其他任何東西而自身存在的東西”。上帝毫無疑問是實體,心靈和物質假如除卻了要有上帝作終極原因這一點原因,它們也是實體。笛卡爾的世界觀體系:心物二元論,產生了笛卡爾哲學自身的矛盾:心與物的關系。黑格爾說,笛卡兒是近代哲學的創(chuàng)立者。羅素說,笛卡兒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共同始祖。他們的說法是對笛卡兒哲學的兩個突出特性——唯理論和二元論的揭示。第二節(jié)斯賓諾莎哲學一、本體論1、實體“實體”是“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被蛘哒f“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實體具有如下的特性:實體是自因,他的本質包括存在;實體是無限的,由于它不受任何東西的限制;實體是唯一的;實體是無限的;實體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實體是永恒的。實體也叫“神”或“自然”,或者說實體、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斯賓諾莎認為他使用的“神”不一樣于宗教的“神”,“自然”也不能作詳細的自然物來理解。實體、神、自然都作為萬物的基礎或本原、原因來理解。2、屬性屬性的定義是:“由知性(人的認識程度)看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的東西?!彼菍嶓w固有的本質特性。實體的屬性是無限多樣的,不過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只有兩個,即廣延和思想。要注意:雖然人只能認識實體的兩種屬性,但就實體的本性而言,它的屬性是無限多的。由此處理笛卡爾的二元論困境。3、樣式與實體恰好相反,樣式是“實體的特殊狀態(tài),亦即在別的事物內并通過別的事物而被認識的東西?!睒邮绞怯蓪嶓w通過屬性派生出來的,依賴于實體,不過樣式互相之間處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之中。認為樣式分為兩個系列:有形事物系列和觀念系列。有形事物是實體的廣延屬性的樣式,觀念是實體的思想屬性的樣式。實體:自因、無限、不可分、永恒和唯一。樣式:他因、有限、可分、臨時和雜多。二、認識論“觀念的次序也就是事物的次序”。我們的觀念有三種:(1)“意見或想像”。這肯定是假的。(2)推理的知識。這是真的,但不是最重要的。(3)直觀知識。它的原則在于自身,即觀念自身的清晰明白性。他把這叫做真觀念的內在標志三、倫理學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樣式,但由于人具有天賦的認識能力,可以認識實體,因而可以掙脫單純的樣式狀態(tài),到達自由的境界。人的觀念與與否獲得幸福和快樂有直接的關系,要獲得幸福和自由,就應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轄感情?!彼官e諾莎繼承和發(fā)揚了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開始倡導的有關“知識就是美德”的老式,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過對形而上學對象的思辨而獲得心靈的快樂。斯賓諾莎的本體論是基礎,認識論是手段,倫理學才是最終的歸宿。第三節(jié)萊布尼茨哲學一、“二迷宮”萊布尼茨把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結為兩個,稱之為“二迷宮”。1、有關自由和必然的大問題,尤其是有關惡的產生和來源的問題。2、有關持續(xù)性和看起來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點的爭論。二、單子論萊布尼茨認為,單子才是世界的實體,單子無限多,“單子”是“構成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眴巫拥奶匦允牵海?)單子是“沒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2)單子沒有廣延,不是物質實體。(3)單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產生和消滅,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忽然”地產生或消滅。(4)單子不受外部影響,每個單子“沒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單子之間的關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友好”。(5)每一種單子具有固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單子與單子的區(qū)別是質的程度的差異,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異。萊布尼茨認為單子固有的質是它的活動,因此單子是能動的,是無形的精神實體。他還深入把單子的精神活動說成知覺靈魂,單子的能動性在于表象活動。三、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萊布尼茨站在唯理論的立場上來調和唯理論和經驗論的思緒,還體目前他的兩種真理論上。既存在推論的真理、必然的真理,也存在事實的真理、偶爾的真理。檢查這兩種真理有兩個不一樣的原則,即矛盾原則和充足理由原則。萊布尼茨的兩種真理論具有綜合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傾向。他有關推理的真理的思想,可以說是唯理論真理觀的一種極好的理論總結,這種真理完全依賴于理智而不是來自經驗的。四、預定友好在單子與單子之間存在著無數等級,因而在相近的兩個單子之間,首先有差異,另首先其差異又是無限小的。因而所有的單子就構成了一種從上帝這個最高的單子到最低級的“原始的隱德來?!钡臒o限的持續(xù)的序列。每個單子都是“不可分的點”,而所有單子又構成了一種持續(xù)性的整體,萊布尼茨就是這樣來處理機械論實體觀的矛盾。萊布尼茨用“預定的友好”來闡明由無限多的單子所構成的整個宇宙的友好一致,以此來處理笛卡爾遺留下來的心身關系問題。在萊布尼茨之后,沃爾夫把他的哲學系統化為獨斷論的形而上學體系,長期統治著德國哲學界,史稱“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第五章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第一節(jié)洛克哲學一、對天賦觀念論的批判認為“天賦觀念”是一種沒有必要的理論假設。理由是: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賦觀念”的體現。第二、主線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觀念。第三,認為雖然把天賦觀念當作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會同意的潛在的觀念,而不一定是人類實際具有的共同觀念,然而,“潛在的觀念”的說法自身是自相矛盾的。第四,“天賦觀念”論在實踐上是有害的。二、雙重經驗說要處理知識的來源問題還得從正面來提出建設性的主張。為此洛克論述了有關知識的來源的雙重經驗說。1、認為人的心靈原是一塊“白板”,上面沒有記號,只是通過經驗的途徑,心靈中才有了諸如感覺、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觀念。這是洛克的所謂“白板”說。2、認為作為觀念的來源的經驗分為兩類:(1)感覺。它是觀念的外在來源,它是通過外物的刺激而產生觀念的過程。(2)反省。它是觀念的內在來源,它是心靈這個“內部感官”通過感覺而對獲得的觀念進行反思,和對自身的活動進行反思而得到新觀念的過程。3、認為感覺和反省雖然是兩種不一樣的活動,不過兩者都是觀念的等量齊觀的來源。洛克認為,從反省的存在出發(fā),必然要設定一種積極的精神實體——心靈的存在。三、觀念分類說洛克根據觀念自身的構造,對觀念進行了分類和分析,認為無論感覺的觀念還是反省的觀念,都可以分為簡樸的觀念和復雜的觀念兩種。洛克認為復合觀念“實體”是這樣形成的:我們把諸多有關性質的簡樸觀念集合在一起,需要一種附著物,我們就被這個附著物叫做“實體”。也就是說,“實體”作為觀念是存在的,不過,與否真的存在“實體”則是不懂得的,它只是一種必要的假設。因此,上帝、物質、和精神這三個實體都是假設的存在。抽象觀念,也就是“共相”,作為類事物的本質只是一種“名義本質”,即唯名論所說的名稱,它作為“實在本質”只是一種假設。物質是為了使感覺的觀念的來源得到闡明的假設;精神是為了使反省觀念的來源得到闡明的假設;上帝是為了使宗教和道德的觀念的來源得到闡明的假設。四、“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洛克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物體的性質進行了辨別和分析。1、認為我們有關物體的大小、形相、數目、位置、運動、靜止等觀念,是物體的第一性的質的觀念。由于第一性的質的觀念與物體的第一性的質是相似的,因此它們也就是第一性的質。因此第一性的質是物體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覺為轉移。2、認為我們有關物體的顏色、聲音、氣味、滋味等觀念,是物體的第二性的質的觀念。由于第二性的質的觀念在物體中沒有相似的性質,因此它們是憑借物體的第一性的質的能力,在人的心靈中引起的觀念。五、社會契約論洛克的社會契約論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論的基礎,它與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不一樣特點是:1、認為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和平、自由的狀態(tài),人們在自然狀態(tài)中平等德享有自然權利。2、認為在人們享有的各項自然權利中,財產權最為重要。3、認為由于財產權的沖突,人們的財產權得不到保證,甚至生命權也會受到威脅。簽訂社會契約是人們?yōu)榉乐箾_突的嚴重后果的手段。4、認為人們在簽訂社會契約時只放棄對財產權的判決和執(zhí)行的權利,把這一權利轉讓給代理人,之外的一切權利是不可轉讓的。5、認為接受大家轉讓權利的公共代理人也受契約的限制,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權利。6、認為國家里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聯盟權應分開,屬于不一樣的權力主體。立法權是高于一切的權利。第二節(jié)貝克萊哲學一、“存在就是被感知”1、他認為從洛克主張的人類的知識對象是觀念的觀點出發(fā),必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我們所懂得的只是觀念,而不是觀念之外的事物。2、他認為假如說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狀況下存在,那是不合邏輯的。3、他認為既然一種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觀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由于我們感知了它。也就是說,在他看來,“存在”的意義限定于認識對象,然后用“被感知”來解釋認識對象。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必惪巳R顯然地把觀念與觀念的基礎兩者的關系顛倒過來了。貝克萊哲學是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fā)的,但他的理論歸宿卻是不一樣于洛克。他抽掉了洛克哲學中作為經驗依托和來源的客觀存在,把經驗論變成完全主觀的經驗論。二、對物質實體的批判認為洛克為了多種可感性質能有一種不可感的支撐點而假設實體存在,是老式的“抽象觀念說”在作崇。(1)事物性質是不可分割的。(2)第一性的質也是相對的。認為知識只有心靈一種來源就足夠了。他認為感覺是復合的,視覺和觸覺又是交錯在一起的,視覺的“圖像”(光和顏色的混合)包括了對觸覺對象的判斷,觸覺的“印跡”(廣延的觀念)存在視覺對象的提醒。由于圖像的提醒作用,久而久之視覺中就形成了對廣延的的聯想,這種有關廣延的觀念則依賴于心靈的的想象。總起來講,貝克萊認為物質實體既沒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沒有成為觀念原因的理由,他的批判將囿于經驗的唯物論的弱點暴露無遺?!拔镔|就是虛無”。貝克萊對物質實體的批判向我們展示了怎樣從一種已經有的理論中發(fā)現其自身的矛盾,怎樣去克服矛盾,然后將其發(fā)展,形成自己的理論的思想創(chuàng)新過程的形式。三、論心靈的存在貝克萊把精神實體分為無限的精神實體和有限的精神實體兩種,它們分別是上帝和個別的心靈(“自我”)。1、貝克萊有關懷靈實體存在的論證(1)感覺要有主體,因此心靈是存在的。(2)觀念的產生不能以另一種觀念為原因,因此要在觀念之外有能動的心靈實體存在作為觀念的原因。2、貝克萊有關上帝存在的論證(1)世界上事物的多樣性、持續(xù)性和永恒性證明了上帝的存在。(2)人的觀念的真假的差異證明了它們有一種外因,產生一切真實觀念的外在的精神實體就是上帝。(3)我們有關秩序和規(guī)律的觀念不也許是個別心靈產生的成果,它們只能出自于上帝。貝克萊對心靈的論證的所有理由,都是他在論“物質就是虛無”中反對過的。第三節(jié)休謨哲學休謨的懷疑論思想不僅使經驗論的理想破滅了,并且也使唯理論的理想陷入了困境。一、印象和觀念休謨把洛克的經驗對象“觀念”改稱為“知覺”,通過對知覺的分析論述了經驗論的原則。(1)認為根據知覺展現出的性質不一樣,被知覺的對象可分為兩類:印象和觀念。印象分兩種,感覺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感覺印象是原初的,來自不可知的原因。反省印象是直接從感覺印象得來的,或通過插入的觀念,間接從感覺中得來的。觀念:觀念是對印象的“忠實摹寫”,是“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印象和觀念的區(qū)別是當下知覺和思維(包括想象、回憶)的差異,心靈對它們的知覺的強烈程度是不相似的。一切認識歸根結底都來源于感覺印象,但感覺的來源是不能認識的。因此知識是被限制的。二、論觀念關系的知識與事實的知識同洛克同樣,休謨也認為知識是有關觀念(知覺)之間關系的知識,并且對知識作了辨別。(1)休謨認為觀念之間的關系分為兩類:一類取決于觀念自身,另一類則要通過經驗檢查。對應地知識也分為兩類:有關觀念關系的知識:是單憑思想就可以推理出的知識。有關事實的知識:是人們需要觀念以外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檢查的知識。(3)認為有關觀念關系知識的命題是分析命題,分析命題是必然真理;有關事實知識的命題是綜合命題,綜合命題是偶爾真理,但它可以擴大我們經驗的范圍。(4)認為除了以上兩類知識,沒有任何知識。三、論實體的不可知性休謨從徹底的經驗原則出發(fā),否認了任何實體的存在,不過他是以不作判斷的態(tài)度來處理的。(1)認為物質實體不可知的。(2)認為心靈實體是不可知的。四、“休謨問題”休謨的經驗主義和不可之論在他對因果關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體現。休謨認為,“引起”沒有任何可感性質,因而不是經驗知識;也不是分析命題,沒有必然性。因此,所有有關因果關系的判斷,都在知識的范圍之外。休謨認為,因果觀念是這樣建立的:我們知覺兩個觀念在空間相繼出現,假如這兩個觀念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會把先發(fā)生的觀念稱為原因,把后出現的稱為成果。一般認為,科學就是尋找世界的因果關系,顯然,休謨的懷疑動搖了科學的基礎,也使意在為科學辯護的經驗論走向了它的背面。休謨首先是經驗主義者,然后才是懷疑論者,而作為經驗論者的休謨并不是一種徹底的懷疑論者,他稱自己的懷疑論為“溫和的懷疑論”,或許稱之為不可知論也許更為恰當。*讓-雅克·盧梭盧梭(1712-1778)認為人類由自然狀態(tài)過渡到社會狀態(tài),是從天然平等向社會不平等的過渡,其中,私有制的出現是關鍵原因。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法律和私有財產權確實定。第二階段:官職的設置,通過契約建立國家政權。第三階段:合法的權力變?yōu)閷V?,富人和窮人、強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隸的不平等發(fā)展到極點。在盧梭看來,人類的第一種過渡既是進步,也是退步。因此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發(fā)展到極點必然物極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會開始新的平等。盧梭認為人類新的發(fā)展階段是從社會不平等向社會平等的過渡。有關這個第二個過渡,他認為是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重新使人獲得自由和平等的社會。盧梭認為第二次社會契約與第一次社會契約不一樣。它是在平等的條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契約。這次的社會契約進行的權利轉讓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利轉讓給一切人,這種轉讓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自由權不會因轉讓而被剝奪。社會契約所產生的成果既不是霍布斯說所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只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于一身的“公意”。盧梭的“公意”概念有兩方面的性質:(1)它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2)它是一種辯證的概念。它是包括著抽象和詳細、一般和個別、自由和服從的辯證統一的概念。盧梭的社會不平等與平等論具有為革命辯護和倡導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的實踐意義。第六章康德哲學一、德國古典哲學的特性。德國古典哲學的特性對西方哲學集成式的概括和總結,經典體現了古典哲學的基本特性。二、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代表人物是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如同哥德所言:“我因此得天獨厚,是由于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紛至踏來、方興未艾的年代?!边@期間發(fā)生了1776年的北美戰(zhàn)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席卷歐洲等重大事件??档抡軐W的措施是“批判”,也就是分析和考察??档抡軐W批判的對象是“理性”,他把理性分為“認識理性”(科學理性、純粹理性)和“行為理性”(道德理性、實踐理性)。他不一樣于經驗論和唯理論對理性的狹隘理解,把民主的問題,也放到理性的范圍內。因此,康德哲學的考察對象,是科學與民主的問題,也就是近代廣義啟蒙運動的兩大主題。在認識問題上,也即在給科學奠基的問題上,康德的措施是“對象符合知識”,回答是“先天綜合判斷”。在自由問題上,也即在給民主奠基的問題上,康德的措施是“限制知識,為道德保留地盤”,回答是“自由即自律”。聯絡現象世界和自由世界的是“調整性的判斷力”??档碌恼軐W就是由這三部分構成??档抡軐W的主題,用他自己的說法是“我們可以懂得什么,我們應當做什么,我們可以期待什么?!焙喍灾?,真善美是什么。這里講的是科學何以也許,即認識理性??档抡J為,科學即是知識,而知識由判斷構成,故知識之也許的問題即是判斷怎樣也許的問題。康德的回答:科學即不是由純粹的先天(分析)判斷,也不是由純粹后天(經驗)判斷構成,構成科學(知識)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它們是先天的形式與后天的經驗的綜合,即有先天的必然性,也有后天的經驗性。先驗不等于超驗。先驗是先于經驗的??档掳炎约旱恼軐W稱做“先驗哲學”,是對經驗的先天分析。而“超驗”則是超過經驗的對象,是不可知的。《純粹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認識能力重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先驗感性論”,研究感性的先天形式,二是“先驗邏輯”,又分“真理的邏輯”,研究先天的知性范圍,和“幻相的邏輯”,研究理性超過經驗所面臨的狀況。詳細說,先天綜合判斷分三類: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凹兇饫硇耘小保ㄒ唬┫闰灨行哉撐覀兊囊磺姓J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档抡J為,感性直觀能力分兩個方面,一是經驗直觀,二是先驗直觀。沒有接受經驗并對之進行綜合的認識形式,知識是不也許的。一般把時間和空間當作事物自身的存在方式,而康德把它們當作主體自身的感性形式。形而上學闡明:以空間為例,第一,它不是外部得來的,而是感覺的前提;第二,可以想象無物質的空間,但不能想象無空間的物質;第三,不是概念,由于它沒有多種,只有到處相似的一種空間;第四,與任何感性存在不一樣,它是無限的。前兩個論證是說,空間是先天的,后兩個論證是說,空間不是概念,而是直觀。先驗的闡明:空間與時間是一切經驗的先天條件。由此,闡明幾何學和算術便是普遍必然的。結論: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但不能認識事物自身。(二)先驗分析論知識由感性而來,但感性還不是知識??档抡J為,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加之知性的綜合作用,才可以形成自然科學。知性是相對于感性而言的,感性的特點是接受性,而知性的特點則是構成性;感性負責直觀,知性負責思維。對構成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知性的認識能力有兩個方面:一是邏輯功能;二是認識功能。前者規(guī)定了思維的判斷形式,后者為我們提供新的知識,它是“先驗邏輯”的領域。形式邏輯是先天的,這不是問題,那么,為它提供知識內容的先驗邏輯也一定是先天的。先驗邏輯是由“范圍”構成的??档掠尚问竭壿嫷呐袛嘀?,建立了一一對應的范圍表。對康德來說,證明范圍的先天性并不困難,問題在于證明主觀范圍對于經驗的客觀有效性,即主觀的范圍怎樣能成為經驗的先天條件,這便是“先驗演繹”。為何離開了范圍我們不能經驗?主觀演繹:通過闡明形成知識的主觀條件,闡明沒有范圍,就不也許形成有關對象的知識。因此,主觀條件是主體的自我同一性??陀^演繹:直接從自我同一性出發(fā)。感性和知識都是人的,因此,我思伴隨了一切表象。結論:知性為自然(現象界)立法。這就證明了自然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對康德來說,證明范圍的先天性并不困難,問題在于證明主觀范圍對于經驗的客觀有效性,即主觀的范圍怎樣能成為經驗的先天條件,這便是“先驗演繹”。為何離開了范圍我們不能經驗?主觀演繹:通過闡明形成知識的主觀條件,闡明沒有范圍,就不也許形成有關對象的知識。因此,主觀條件是主體的自我同一性??陀^演繹:直接從自我同一性出發(fā)。感性和知識都是人的,因此,我思伴隨了一切表象。結論:知性為自然(現象界)立法。這就證明了自然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三)先驗辯證論知性形成了知識,但人并不滿足,還要使知識成為體系,這要靠理性的作用。與感性和知性不一樣,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念”。理性的作用是構成性的。理念有三:靈魂、宇宙和上帝,分別代表主體世界、客觀世界和世界全體的統一性。當把這些用來調整知識時是對的,而把它們當作對象,當作科學和知識,便陷入超驗的錯誤,即“超驗幻相”,會形成“二律背反”。如必然與自由的二律背反,這就是形而上學錯誤的本源。這些闡明,宇宙、靈魂和上帝等不能得到科學上的證明,不過康德認為,對人而言,這些又都是故意義的,其重要性甚至不在科學之下,由于,它們是人的尊嚴和自由的基礎。自由是不可認識的,但卻是可以思維(實踐理性)的?!皩嵺`理性批判”(一)康德的自由觀康德認為純粹理性的意義就是自由,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東西決定的存在。使自由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被理解??档抡J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覺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自由在道德活動中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以善良自身為目的的意志,它是絕對自由的,由于它只以自身為目的,掙脫了一切經驗原因,包括社會的約束力、自然情感以及個人好惡等等方面的約束。自由不是任意,即不是掙脫理性,而是以理性規(guī)則為指導,服從理性規(guī)則與自由不是矛盾的。因此自由就是自律,善良意志就是道德自律??档略诮涷炛R領域對理性的運用予以了限制,不過在道德實踐領域,他對理性予以了充足的肯定。理性被認為是道德得以成立的唯一基礎。(二)康德的道德律根據善良意志的自由本性,康德分別從形式和內容方面論述了道德規(guī)律。形式上,第一,道德律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絕對命令是“應當如此做”或“不應當如此如此做”這樣的直言句式,而不是“假如,那么”的假設句。第二,“絕對命令”應當是普遍的?!翱偸前凑漳切┩娇梢猿蔀槠毡橐?guī)律的規(guī)則行事”。它是一切道德規(guī)則所必需的普遍形式,是辨別道德與不道德的原則。內容上,絕對命令包括了推出了兩條道德規(guī)律。第一,“一直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把人當作工具?!钡诙?,“每一種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guī)律的意志?!笨档旅黠@受到了盧梭的民主思想影響,向往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三)康德的道德公設康德認為雖然反對以幸福作為道德基礎,不過由于人有感性和情感,因此現實的道德行為不總能根據理性的絕對命令。為此,康德認為,僅僅靠絕對命令是不夠的,還需要輔以道德公設。道德公設的作用在于使人確信可以到達至善,從而鼓勵道德勇氣和信心,培養(yǎng)向善的道德情感和習慣??档碌牡赖鹿O有三條:1、意志自由。它能保證人們確信可以自己努力實現至善的目的。2、靈魂不朽。它能使人不懈地努力。3、上帝存在。它能保持人們道德的信心??档碌牡赖聦W說是唯動機論,是信奉主義倫理學?!芭袛嗔ε小保ㄒ唬叭N判斷”目前,我們講授的康德的哲學只有兩個領域,一是科學的領域,即認識哲學,二是自由的領域,即實踐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化纖坯布采購合同范本
- 農信社借款合同范本
- 出售液壓設備合同范本
- 產品貨物裝運合同范本
- 出讓生鮮小店合同范本
- 勞務合同范本字體
- 出口服裝合同范本
- 中介房產股合同范本
- 公司設計合同范本
- 乙方基坑支護合同范本
- 廣告公司業(yè)務價格表
- 防水卷材熱老化試驗檢測記錄表
- 領導干部道德修養(yǎng)1
- Chapter-1-生物信息學簡介
- 房地產現金流量表
- 《ANSYS有限元基礎》課程教學大綱
- 國內外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模式的對比研究綜述
- 2022年露天煤礦安全資格證考試題庫-上(單選、多選題庫)
- 計價格(2002)10號文
- 青果巷歷史街區(qū)改造案例分析
- 樁身強度自動驗算表格Excel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