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統(tǒng)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教案_第1頁
初中語文統(tǒng)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教案_第2頁
初中語文統(tǒng)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教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1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教學流程: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指名認讀生難字,看讀音的準確性,其他學生點評。2.指名回答問題,教師評價。問題:文章采用了怎樣的結(jié)構(gòu)形式來說明“時間的腳印”?明確:作者首先設問:開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詩《時間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由設問句一問一答,從而領(lǐng)起全文的說明內(nèi)容。接著作者又是用設問句“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引入,再從巖石形成的過程和巖石記錄了時間的蹤跡兩個方面進行說明。最后對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進行總結(jié):“瞧!大自然給我們保留了多好的記錄……這里不過是拉開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边@樣,通過啟承的關(guān)鍵句,理清主體部分看似龐雜的內(nèi)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說明認識巖石中時間腳印的意義,即增長知識,找尋地下寶藏。3.教師概述,導入新課。師述: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一方面把時間擬人化,與主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zhì)時間?,F(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這樣的開頭對主要內(nèi)容有著怎樣的作用。二、講授新課,理解內(nèi)容。(一)教師設問,學生思考。問題1: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明確: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問題2:巖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明確:巖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chǎn)生重壓,有一些物質(zhì)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膠結(jié)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巖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jù)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巖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巖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巖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問題3:從文中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巖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作者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巖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說明巖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說明巖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zhì)運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因此,這些內(nèi)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對象的了解更具體、更全面。(二)繼續(xù)提問,深入理解。1.“礫巖”是什么東西?明確: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涅Z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nèi)部有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zhì)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zhì)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tài)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shù)[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jīng)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明確: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三葉蟲是生活在距今約5.7億年前的寒武紀的海洋生物。

三、課堂討論,能力提升。(一)學習寫法。1.學生反復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文在寫作上有怎樣的顯著特點。2,指名回答后,教師歸納小結(jié)。明確:⑴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運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⑵擬人手法、生動有趣。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币痪浒选皫r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的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作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⑶方法多樣,條理分明。①舉例子。在講到人對巖石的破壞時,舉了建筑蘭州鐵路時,一個山頭幾分鐘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講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時,舉了我國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兩個例子。這些例子都很簡潔,有力地說明了問題。②打比方。如課文中在說明風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刮風沙比作“像砂輪在有力地轉(zhuǎn)動”;在說明海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冰河緩慢地移動比作“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生動形象。③分類別。課文在說明巖石遭受各方面的“攻擊”時,說明巖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痕跡時,都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二)學會表達。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除了可以把巖石比做時間的腳印外,還可以比作什么?示例:⑴巖石是歷史的證人。

⑵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⑶巖石是內(nèi)蘊豐富的書。

四、課堂訓練,品析語言。1.共同協(xié)作,討論問題。⑴“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句中的“大約”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明確:不能。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具有確定性。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科學,數(shù)據(jù)有多精確,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運動?!本渲械摹八馈痹撊绾卫斫??明確:“死”指巖石是不能動的,不能動的巖石卻可以記錄地殼的“活動”,突出巖石這一功能的奇特。2.教師概述,歸納總結(jié)。本文通過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