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2024高考復習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共七類)_第1頁
高中語文2024高考復習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共七類)_第2頁
高中語文2024高考復習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共七類)_第3頁
高中語文2024高考復習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共七類)_第4頁
高中語文2024高考復習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共七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代詞代詞是代替詞、短語和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詞語重復使用,使文章簡潔。(一)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吾、予、余、我。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2、第二人稱代詞:而、汝(女)爾、若、乃、子、君。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ā洞倏棥罚┱d女(同〃汝〃)知之乎?(《論語?為政》)與爾三失,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若入前為壽。(《鴻門宴》)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氓》)3、第三人稱代詞:之、其、彼、厥、渠。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4、人稱復數(shù):文言文中將“輩、屬、儕、族、徒、類”等放在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的后面,表示多數(shù)。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與妻書》)“我輩”,我等,我們。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若屬”,你們這些人。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柳敬亭傳》)“吾儕”,我輩。士大夫之族,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之族”,這類人。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之徒”,這些人。(二)指示代詞用來指示和區(qū)別人或事物的代詞。可代人、代物、代事。1、近指代詞:是、止匕、斯、茲、之、然??勺g成〃這個、這里、這樣〃。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是。這。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此。此處。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助。(《(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斯”,這篇;“茲”,這。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之力這。何為其然也?(《赤壁賦》)“然。這樣。2、遠指代詞:彼、夫、其??勺g成“那、那個二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銘》)“彼二那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夫”,那,那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其”,那。3、旁指代詞:他??勺g成〃別的、其他的〃。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別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他”,別的,其他的。4、虛指代詞:或、某?;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寡人之于國也》)“或”,有的人。相公又稍稍語人日:〃某也賢,某也賢?!ǎā秷髣⒁徽蓵罚澳场?,某人。5、無定指代詞:莫??勺g成“沒有誰、沒有什么、沒有哪里二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逍遙游》)“莫",沒有什么。6、輔助性代詞:所、者。(三)疑問代詞1、代人:誰、孰。王日:“誰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孰”,譯為“誰2、代事物:胡、奚、曷、何、盍??勺g為“什么”。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樂夫天命復奚疑?。ā稓w去來兮辭并序》)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3、代處所:安、焉、惡(烏)。譯為“哪里”。沛公安在?(《鴻門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詞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詞等,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一)程度副詞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或動作、行為所達到的程度。多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1、輕微度:少、稍、略、小、微??勺g成“稍、絲毫、略微”。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五人墓碑記》)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請略陳固陋。(《報任安書》)2、加深度:彌、愈、益、尤、更、滋。可譯成“更加、尤其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ā队炅剽彙罚?、極高度:最、極、殊、甚、太、至、良、大、絕、特、頗、酷、孔。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很、極、太、非常、分外、特別”等詞。座中泣下誰最多?(《琵琶行并序》)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廉頗藺相如列傳》)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種樹郭橐駝傳》)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孟子?公孫丑上》)秦王目眩良久。(《荊軻刺秦王》)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六國論》)黃山絕勝處。(《徐霞客游記》)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陳情表》)(二)范圍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或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的范圍。1、表總括:悉、皆、盡、畢、咸、勝、俱、具、舉、凡、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全、者B、共二趙王悉召群臣議。(《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珍寶盡有之。(《鴻門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軒凡四遭火。(《項脊軒志》)2、表僅限:唯、特、徒、獨、直、第、但、僅、止。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只、僅、單單、只是“。方今唯秦雄天下。(《戰(zhàn)國策?趙策三》)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鷲,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國也》)第歸,殺而籬之。(《宋史?包拯傳》)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項脊軒志》)3、表共同:共、同、并、相、相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共同、互相”。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張衡傳》)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井序》)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離騷》)于是舍人相與諫曰。(《廉頗藺相如列傳》)(三)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或持續(xù)等與時間有關(guān)的詞語。1、過去、一向: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或曾經(jīng)發(fā)生。(1)表示“已經(jīng)、曾經(jīng)”意思的有“業(yè)、既、已、曾、嘗二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2)表示“以前、起先、當初、過去”意思的有“向、初、囊、始、昔”。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赤壁之戰(zhàn)》)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zhàn)》)囊者辱賜書。(《報任安書》)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3)表示“常常、經(jīng)常、向來”意思的有“常、素、雅、恒: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蘇武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張衡傳》)自余為修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記》)2、正在、變化: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發(fā)生變化。(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會、適二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鴻門宴》)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聲聲慢》)會綏王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并序》)(2)表示“一會兒、片刻、隨即、不久”意思的有“俄、旋、尋、須臾、未幾、無何、既而、斯須、俄而二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過小孤山大孤山》)既斬吳、蜀,旋取山東。(《平淮西碑》)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未幾,成歸。(《促織》)居無何,使者果召參。(《漢書?曹參傳》)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織》)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促織》)(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意思的有“遽、卒(同“猝”)立、即二北亦未敢遽輕吾國。(《指南錄后序》)卒然邊境有急。(《論積貯疏》)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4)表示“將要、接近”意思的有“將、且、行將、欲、方、行、垂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谥畱?zhàn)》)(5)表示“終于、終歸”意思的有“終、卒、竟二秦亦不以城子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四)語氣副詞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多種語氣的副詞。1、表肯定、確認:固、必、誠、信、果。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定、實在、果真: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J(《鴻門宴》)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ā读H藺相如列傳》)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2、表否定、禁止。(1)表否定語氣的副詞有“不、弗、非、未、靡、亡、否"。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否定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作狀語。相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沒有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勸學》)若弗與,則請除之。(《鄭伯克段于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zhàn)》)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蘇武傳》)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論毅力》)(2)表禁止語氣的副詞有“勿、毋、莫、無。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狀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要、別”。汝其勿悲!(《與妻書》)毋從俱死也。(《鴻門宴》)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國也》)3、表推測、估量:殆、蓋、庶幾、或、其、無乃、得無。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大概、也許、幾乎、可能二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中興機會,庶幾在此。(《指南錄后序》)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其皆出于此乎?(《師說》)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4、表反詰:豈、寧、庸、其。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難道、哪里二豈得之難而失之易軟?(《五代史伶官傳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五)頻率副詞1、表經(jīng)常、多次:屢、數(shù)、累、輒、每、頻。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陶庵夢憶序》)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巍觀。(《蘇武傳》)大將軍鄧璧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張衡傳》)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漢書?藝文志》)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廉頗藺相如列傳》)時莽頻發(fā)兵役,征賦繁興。(《后漢書?范升列傳》)2、表重復:復、亟、更、再、又。今年歡笑復明年。(《琵琶行并序》)亟請于武公,公弗許。(《鄭伯克段于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府吏再拜還。(《孔雀東南飛并序》)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愚公移山》)(六)謙敬副詞表示對自己謙卑和對對方恭敬的副詞。無實意義。1、表謙卑:竊、辱、伏惟、猥、忝。寡人竊聞趙王好音。(《廉頗藺相如列傳》)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J(《孔雀東南飛并序》)2、表恭敬:幸、敢、請、敬、謹。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陳情表》)三、介詞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常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對象、原因等。使用頻率較高、用法較復雜的介詞有“以、于”。I、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句子并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jié)構(gòu)、邏輯關(guān)系進行歸類。1、并列關(guān)系、載……載……二表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有“與、及、而、且、以、則、且……且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載……載……二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蟹六跪而二螯。(《勸學》)河水清且漣騎。(《詩經(jīng)?魏風?伐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且引且戰(zhàn)。(《史記?李將軍列傳》)2、遞進關(guān)系表遞進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且、尚……況……、非惟……抑亦……、非獨……亦……: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勸學》)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蘇廷評行狀》)3、選擇關(guān)系表選擇關(guān)系的連詞有“如、其……其……、或、抑J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如?;蛘摺L熘n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其……其……”,是……還是……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或”,或者。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抑工或者。4、承接關(guān)系.表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乃、貝k遂、即、于是、然后、若夫”。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張衡傳》)避渚洲I,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指南錄后序》)5、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然、但、貝h乃、顧、雖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癡木,奄奄思睡。(《促織》)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漢書?吳王劉溪傳》)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ā肚G軻刺秦王》)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曲情。(《蘭亭集序》)6、因果關(guān)系表因果、目的關(guān)系的連詞有“以、為、故、是故、是以、因、由、以故”。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7、假設(shè)關(guān)系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有“若、今、荀、使、雖、則、向使、假令、而、向、即、縱、縱使、縱令”。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莊暴見孟子》)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子雖浩然無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親。(《指南錄后序》)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種樹郭橐駝傳》)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高祖本紀》)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螃蟻何以異?(《報任安書》)8、修飾關(guān)系“以而”常用于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二者的修飾關(guān)系。可譯成“地”,或不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五、助詞助詞是在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一)結(jié)構(gòu)助詞使用頻率較高的結(jié)構(gòu)助詞有“之、者、所”。之①定語的標志,可譯成“的?;虿蛔g。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②補語的標志,譯成“得二寧南以為相見之晚,③賓語前置的標志,夫晉,何厭之有?(④定語后置的標志,使參機密。(《柳敬亭傳》)不譯。寧南以為相見之晚,③賓語前置的標志,夫晉,何厭之有?(④定語后置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不譯。蚓無爪牙之利。(《勸學》)⑤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者作結(jié)構(gòu)助詞時,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zhàn)》)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于名詞性短語。表示人、事物、處所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有下面三種情況:①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里的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沒有出現(xiàn),“所”具有指代的作用。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②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動詞后面出現(xiàn)了,“所”字結(jié)構(gòu)便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③“所”字結(jié)構(gòu)后出現(xiàn)“者。可看作“者”字結(jié)構(gòu),其指代任務(wù)由“者”字來承擔,“所”字結(jié)構(gòu)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罚ǘ┱Z氣助詞1、陳述語氣:也、矣、焉、耳?!耙病笨杀黻愂觥⒁蓡?、祈使、感嘆等多種語氣,它在表示上述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表示肯定或確認,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矣①用于句尾,表示已經(jīng)發(fā)生或曾經(jīng)發(fā)生的變化或情況:同時有加重語氣的作用,譯為“了、啦”。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②用于句尾,表示將要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變化,表達一種確有把握的語氣,或表達一種命令、決斷或請求的語氣。可譯為“了。或不譯。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焉用于句尾,表一般的陳述語氣,有引人注意的意味。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耳①用于陳述句句末,表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二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②用于陳述句句末,表肯定語氣。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赤壁之戰(zhàn)》)2、疑問語氣:乎、與(歟)、邪(耶)、兮、諸。乎①用于各種疑問句句末,表詢問、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嗎、呢”。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安能復為之下乎!(《赤壁之戰(zhàn)》)②用于祈使句、感嘆句的句中或句末,表祈使、感嘆等語氣。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撕醢傩罩^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與(歟)①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與”表詢問,譯為“嗎二②子非三間大夫歟?(《屈原列傳》)“歟”用于是非問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