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1.gif)
![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2.gif)
![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3.gif)
![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4.gif)
![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2f90e4f547a26f7a8647351417e6f43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讀書心得——《列子》“化”本意發(fā)微引言漢語世界中,宇宙被稱之為“造化”“大化”,萬物的總體被命名為“百化”“萬化”,道教則以“羽化登仙”指設(shè)超越死亡得到永生的境界??梢姡盎痹诘兰业谋姸嘟?jīng)典中有著重要地位。如王中江認為《莊子》中“‘化'更成為他整個形上學(xué)中的關(guān)鍵詞之一”[1](P244)?!肚f子?天下》篇將“古之道術(shù)”概括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陳赟認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說到底就是以‘化'為機制的生命政治之運作"[2](導(dǎo)言,P6)。五代時期譚峭專門以"化"為核心概念作《化書》?!盎痹诘兰伊硪唤?jīng)典《列子》中出現(xiàn)了51次,且從篇章的結(jié)構(gòu)看,“化”亦為一核心字眼。《天瑞》開篇借壺子之口便言“生”、“化”問題;《黃帝》篇第一則寓言以黃帝羽化登仙為終,《周穆王》又以“化人”為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學(xué)界對《列子》中的“化”的研究并不(1)在寥寥幾篇文章中,有些站在文學(xué)視域下去梳理《列子》“化”的定義,即使對“化”作哲學(xué)式的考察,其研究又是零零散散不成體系的??傊瑢W(xué)者們并未深入研究《列子》中“化”蘊藏的哲學(xué)義理?!盎笔恰读凶印啡珪摹拔难邸?,更是《列子》哲學(xué)體系的核心概念,從宇宙論到政治哲學(xué)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從宇宙生成論上說,“化”體現(xiàn)為道的“化生”以及物的“自化”;在萬物的層面上,“大化”圖景、物種互轉(zhuǎn)的“革物”以及在世之物內(nèi)部的“新陳代謝”無不是“化”的變身;從主體層面上說,“與化為體”的生存方式恰恰是主體因應(yīng)大化的必然選擇;而在政治層面上,“化”的生命政治學(xué)展開為帝王“為無為”、百姓“自為”的自治模式。這四個層面不是孤立的,道不具有意志的“化生”使得萬物以自生、自化的形式存在,這展現(xiàn)出一幅流動不居的、無時無刻不在運行著的宇宙圖景,而這必然指向的是主體“與化為體”的生存方式;而“化”的生命政治學(xué)擔(dān)保了“與化為體”的生存方式能切實落實到每個個體生命上。、“化”的宇宙生成論意義:從“化生”到“自化”宇宙論是《列子》哲學(xué)體系的根基,為人生觀、境界論、認識論、政治學(xué)等提供形上依據(jù)。《列子》中的宇宙生成論是由“生”和“成”兩個維度貞定的。也就是說,《列子》不僅強調(diào)“道之生”,即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jù),也強調(diào)“道之成”,即“物存”之后的“長”,而恰恰是后者奠定了萬物自我成就、自我實現(xiàn)的形上依據(jù)。這兩個維度在《天瑞》篇中以“生”“化”兩個序列展現(xiàn):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3I;?,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fù)。往復(fù),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饵S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惫噬镎卟簧?,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3](P2-5)(習(xí)這段話是列子轉(zhuǎn)述其師壺丘子林之言。壺子用“不生”、“不化”兩個序列對“道”加以描述,由此可以將此段寓言簡化為下面公式:“不生”的序列:不生——疑獨——其道不可——能生生“不化”的序列:不化——往復(fù)——其際不可——能化化不生”指的是不被他物所生,可見“道”自古固存、超越時間、無始無終,因此道是一種根源性、絕對性的存在?!耙瑟殹眮碓从凇肚f子齊物論》,林疑獨將其注為“若夫無聲無竅者,非風(fēng)所能入”[4](P25),由此可見,“道”具有無耦、無待、獨立、自足、封閉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封閉”與“無待”不是絕然對立的,因為“不可窮”性打通了看似矛盾的二者。所謂“至大無外”即大以至于無方,這就促使“獨”的“封閉性”失去了意義,“獨”變成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獨”?!吧钡男蛄袃H僅提供了萬物產(chǎn)生的邏輯起點,而原點之后的事則由“化”的序列統(tǒng)攝?!安换敝傅氖遣槐凰锼?,指設(shè)“道”之穩(wěn)定、常一性。然這個不化者內(nèi)部卻存在著“往復(fù)式的運動”,“往復(fù)”意味著內(nèi)部的某種“秩序”,“不可終”見這種運動的永恒性以及秩序的長存性??梢哉f“生”的序列側(cè)重描述道“靜”、“廣”的一面,“化”的序列則彰顯了道“動”、“恒”的一面?!安豢山K”、“不可窮”兩個維度見“道”之恒行,無所不至。值得思考的是,壺子為何用兩個序列描述“道”?宇宙圖景的構(gòu)建建立在“創(chuàng)生”的基礎(chǔ)之上,故言“生”是基礎(chǔ)。就“道”本身而言,第一序列已經(jīng)能確立“道”的冥一、長存和恒定,因此足以確立本根、至上之地位。即使不言“化”,也不會撼動它的至高無上性。但是,不言“化”就會使得“道”所具有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性”被抹殺,那么“道”成為絕對靜止的僵硬般的死物,這將導(dǎo)致“物”的世界無以“生成”,而“道”也會徹底淪為一個空洞、死寂、玄冥、玄遠的無窮極者,恰恰是獨立自足的“不化者”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窮終的往復(fù)性運動”開啟了萬物“生”之門。也就是說,不化者之不可窮終的往復(fù)性運動乃是不生者生生得以可能的前提。壺丘子林之所以加上“化”的序列去言“道”,旨在強調(diào)不化者內(nèi)存的“永恒運動”使得萬物得以“生”。同時“往復(fù)性”又保障了生之后的“物”的世界的秩序性,這就使“物”的世界能夠以一種大化流行而又有序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所以,于道而言,生、化沒有先后關(guān)系,而道之“化的序列”卻奠定了物的世界得以“生”的形上基礎(chǔ),即“道”之“化”成就了“物”之“生”,故《天瑞》太易、太始、太初、太素之序列中,最后言萬物之“生”為“化生”,而不是“生化”。那么“化”的序列就溝通了形而上的“不生不化者”與形而下的“生化者”,也就連接了“道”“物”兩個世界,故壺丘子林言“往復(fù)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后,立刻引《黃帝書》“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綜上所述,恰恰是“化”的序列保障了“道”生“物”之“能”,因此也就為“物”的世界得以存在、得以呈現(xiàn)提供了可能。接下來的問題是,不生者、不化者生化萬物的過程是怎樣的?這就牽出“化”在宇宙論上的另一含義——“自化”。“自化”是萬物呈現(xiàn)自身的方式,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關(guān)鍵是“氣”,它溝通了道的世界與物的世界,可以說“氣”就是道“化生”萬物的媒介,是事物構(gòu)成必須憑借的資具,同時又是“道”得以言說,“物”的世界得以呈現(xiàn)出來的憑據(jù)?!短烊稹菲枋隽颂住酢肌亍獪嗐?,再到易變?yōu)橐?、一變?yōu)槠?、七變?yōu)榫?、九變而出天地,萬物化生的生成過程,其中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渾沌乃是萬物化生的前階段,而貫穿這一生成系列的核心概念乃是“氣”。如果用“氣”來言說,物之生的過程可以將其概括為如下序列:未見氣—氣之始—形之始—質(zhì)之始—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萬物產(chǎn)生但未相離—萬物開始相離?!靶巍迸c“質(zhì)”均需追溯到“氣”,張湛將“太始,形之始”注為“陰陽既判,則品物流行”[3](P6),“陰陽”即“陰陽之氣”。而“質(zhì)”是“形”生之后所具有的物性,如方圓剛?cè)岬?,根本還是“氣”?!疤酢笔恰皻庵肌?,即便是比太初邏輯更先者——太易,仍用“未見氣”加以描述??梢姟皻狻币欢诉B接著太虛之境,另一端構(gòu)成了萬物之生的資具。所以說,是“氣”溝通了“道”與“物”。在“生”的維度上說,“道”是總根源、總依據(jù),給予了萬物生成的起始點,“氣”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道物二分的張力?!皻狻辈粌H解釋了萬物之聚散問題,更重要的是擔(dān)保了“道”作為形上者能參與到個體之物的“化成”過程當(dāng)中,于物而言,就是物的“自化”。物的世界既然源于道,作為道自然流溢的物也就分享了道的特性。道是自足的、封閉的、獨立的,這就為個體之“物”所具有的“自足性”提供了形上基礎(chǔ),同時也使“物”的內(nèi)部之“化”成為可能,也就是說物之“自”化是可以不依賴于他者而完成的,可以說“自”提供了“化”之獨立的場域。同時“道”的自然流溢是無意志的參與,這種“無意志”于萬物而言則是“不得不”,仿佛是一種“被拋”,所以物“生”的方式體現(xiàn)為“不得不生”。蕭登福以“自然而然”與“不得不然"解釋"自生"可謂貼切[5](P61),然而蕭氏并未解釋"自化”為何,也是“自然”與“不得不”的必然趨勢,這還需從道物關(guān)系入手。道內(nèi)部永恒有序的運動性意味著道本身有著化生物的內(nèi)在動能,那么物就無法脫離它的本根——道,這就意味著物時刻向著道敞開,物內(nèi)部存在著向道回歸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而這種內(nèi)在趨勢在道物關(guān)系中體現(xiàn)為萬物源自于道又復(fù)歸于道的動力,而流出與歸入轉(zhuǎn)折點則為“玄牝之門”。“門者”以出入而言,是“萬物之所生,之所歸”,而玄牝之“門”即“皆出于機皆入于機”的“機”,“機”是“門”在物層面的另一指稱??梢娨晃镏盎北闶瞧涑鋈胄蛑T在形下層面的展現(xiàn)。綜上所言,“自化”是可以在內(nèi)部完成的向道回歸的一種必然趨勢。從氣化的層面來說,物之生死就歸根到氣之聚散上,而物之化就是生死之間的過程,“入門”意味著此物完成了“自化”使命向本根的回歸,而這種“復(fù)歸”恰恰導(dǎo)出“化”在存在論層面的含義——“革物”。二、“化”的存在論意義:大化、革物、新陳代謝“道”之“生的序列”為“物”之生提供了原點,“化的序列”一方面解釋了“道”何以能“生”物,另一方面使得“物”的世界無法逃離“化”,“化”就是世界實相,這就帶出“化”在物層面的三個含義:萬物整體之“化”稱之為“大化”,物種之轉(zhuǎn)變稱為“革物”,在世之物內(nèi)部之“化”叫做“新陳代謝”。(一)萬物整體之宇宙圖景:大化從字義上講,“化”本身就意味著“無定”,但“化”之無定恰恰向著生成與變化開放。但“無定”并不等于“無序”,“化”的內(nèi)部反而蘊藏著天道形成的自然秩序,萬物在這種秩序中有其各各不同的性與命:“回歸其本性,正其所受之命,即為變化世界中不易之常道?!盵2](P3)承上所言,宇宙生成論層面上,“道”的“化生”與個體之“物”的“自化”,于在世的萬物整體而言,則是“常生?;钡?,那么世界就展現(xiàn)為一種不斷涌出、流動不居、一消一息式的大化圖景。展開來說,“道”是萬物之所生、所化的根源,且內(nèi)部做無窮無止、無始無終的往復(fù)運動,“道”的這種特性落實到“物”的世界就展現(xiàn)為這樣一種循環(huán)的運動:萬物之生是出于道、離于道的過程,萬物之死是入于道、合于道的過程。道的往復(fù)運動使世界的自我呈現(xiàn)展開為一幅永恒運動著的循環(huán)式的宇宙圖景。這同時也意味著“大化”本就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秩序。也就是說,萬物雖有自己的位置,當(dāng)放置于宇宙整體之時,個體之天然的位置又成就了一幅有序的宇宙圖景。所以在漢語思想中,用“大化”、“造化”指代宇宙《列子》中有"造化之所始,月陽之所變者,胃之生,胃之死"[3](P104),“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3](P190)的說法?!盎钡馁Y具是“氣”,因此世界呈現(xiàn)出一幅氣化流行、無始無終的宇宙圖式,這就意味著宇宙被界定為變化著的整體,即使天地亦無可逃于大化流行之中,今日之山澤已非昨日之山澤,萬物在時空兩個維度上都在“流逝”?!墩f文解字》中“真”與“化”通被收入“〔”部,“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從〕從目從匚,八,所乘載也,側(cè)鄰切,古文眞"[6](P208)。道教中稱得道者為“真人”,并將真人得到永生的狀態(tài)名之為“羽化登仙”,可見,“化”所蘊含的變乃是從人到仙的質(zhì)變,也就是物性之變。這種用法早見于《國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薄读凶印芬嘤么罅抗P墨描述不同物種之間的變化。其化生模式可以簡化為A化B,B化C,C化D,D......直到化而為“人”,之后“人”會入于機,這就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化循環(huán)。然而并不是一切有所變者,都能稱之為“化”。只有物性有所改變的,如羊肝化為地皋,馬血化為轉(zhuǎn)鄰之類才可以“化”概之,而物性無變者,如同一種類之間的“生”只能叫做"產(chǎn)”,如女人生小孩叫生“產(chǎn)”。《周禮?春官?大宗伯》區(qū)分了“化”與"產(chǎn)”之別,“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chǎn)”,東漢鄭玄注:“能生非類曰化,生其種曰產(chǎn)。"⑺(P480)以上各例的物性之變皆經(jīng)歷了某一物之消亡,然消亡不是物性之變的唯一條件?!稖珕枴菲涊d吳楚之國有棵名為櫾的大木,將其移到淮河以北而“化”為枳?!读凶印分袑iT用“化”,因其地氣不同而然,見物性之革根本落到“氣之革”上,所以說革物之“性”方才曰“化”。《天瑞》篇描述了一物死后“化”為另一物的過程: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3](P21)形返于氣,精神歸于虛,這就為另一物類的“生”做準備,而新物類的形成不會受上一循環(huán)中“生”的影響。因此,“死”不意味著徹底終滅,而是向著生開放。對于主體而言,通過“化”,“生”“死”被勾連了起來,那么“死亡”帶給人幽深的恐懼被淡化?!皻狻笔恰盎钡拿浇?,這就使得宇宙不再有更多的異質(zhì)性、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宇宙的同質(zhì),于人而言,人不再是宇宙中的“特殊者”,人之傲慢、自大被消解掉了。然,人與萬物之差別在于,萬物動不出其位,而人則有離位的可能,這就為人的正性工夫預(yù)留了空間。在氣化層面理解人之生乃氣之聚,死乃氣之散,那么人在有生之年,應(yīng)當(dāng)摶合天地清醇之氣,繼死之后清醇之氣生成新的事物,這時人便參與了天地之化。(三)在世之一物內(nèi)部的新陳代謝“道物”關(guān)系落到個體存在上就是“生死問題”,個體離道為生,返道為死。《列子》中對“死”有高度的評價,最終指向是對道的回歸,那么在世之“生”便成為了“尋根之旅”,而這個追根的過程就是“化”。道的運動是不停息的,故主體本身的“化”亦不停息?!短烊稹菲匀藶槔?,將“化”劃分為四個階段: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3](P22)張湛注曰:“其間遷易,無時暫停,四者蓋舉大較而言者也?!盵3](P22)可見主體本身是無時無刻不在“化”之中的。所謂“大化”之“大”指顯著之變化,故嬰兒、少壯、老耄、死亡四個階段以“大”飾之。王中江認為“大化”實際上仍是“小化”,即“漸化”,因為它發(fā)生在生與死之間這一個過程中。事物的產(chǎn)生和消亡最能顯示事物的變化現(xiàn)象[1](P245)。在個體內(nèi)部的"化”是以“生”為前提的,因此“生”與“化”有明確的界限,但“死”的意義卻包含在“化”之中?!饵S帝》篇中有“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3](P52)之說??梢姟读凶印分小盎庇袥_破某一自足之個體走向另一形體的沖動,亦見“未定”之“化”本就向著生成開放的,同時再次印證“化”之“革物”義。、“化”的生命體驗:與化為體萬物從道流出,于物而言是“被拋”,是“不得不”,于道而言是自然的流溢,亦是“不得不”。道內(nèi)部永恒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這也就決定了“化”乃世界實相,落于物的世界體現(xiàn)為不同種類的物之間的“物化”,于個體的在世者而言則為物無間歇的新陳代謝??傊?,世界被構(gòu)想為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的“大化”,那么這就要求主體以一種“與化為體”的方式去因應(yīng)大化,即把“化”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與物俱化而無系無執(zhí),哀樂無留,隨感而應(yīng)?!芭c化為體”是怎樣的一種生命體驗?zāi)??既然通天下一氣,那么物作為大化流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都不是定限的,而是在流動過程中的暫時相,皆是由氣聚的個體和周遭不定的氤氳組合而成的客居者,故“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而“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xué)幻矣”[3](P104)。明白“形"不是真實的存在,那么“形”之隨起隨滅便都成為必然,由此能沖破一形之生死,這時所建立的“假我”便被解構(gòu),由人的成心建立的歷史化的、價值化的、凝固了的世界亦隨之消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自我與世界的消亡,《列子》為人類展現(xiàn)出了一個無所桎梏與天同化的新世界,主體得以游于無始無終的大化之中:“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P104)當(dāng)主體把化作為生存方式時,所達到的與物冥化之境,便為“化境”,有所體契者就是“化人”:“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3](P94-95)既然通天下一氣,那么“化人”也就是能夠回到萬物之所肇始的“氣”之人,因此他能體證人之身體、心性、精氣、魂神與萬物的同質(zhì)性,使得體內(nèi)之氣與體外之氣通貫如一,從而突破形神、內(nèi)外、物我、人己之限,而展現(xiàn)其神妙無比的超能力。然形體是否能達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的程度,則需要待體認者加以朗現(xiàn),不屬科學(xué)理性世界的命題。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所謂“異能”當(dāng)成“象”,寓言之義就是在于鼓勵主體達精神上的“化境”,即“神游”?!吧瘛弊忠笕藢崿F(xiàn)一種深層意識的轉(zhuǎn)換,而“游”字揭示出意識轉(zhuǎn)換的終極方向。主體以超自覺的神化流行顯現(xiàn)出自由,即心有天游。“游”之可能在于“與化為體”生存方式的完成,《仲尼》篇記載:“子列子好游,凡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之所變”,張湛注曰:“人謂凡人、小人也,惟觀榮悴殊觀以為休戚,未覺與化俱往,勢不暫停。"[3](P133)然壺子認為列子之游務(wù)外游,不知務(wù)內(nèi)觀:“外游者,求備于物;內(nèi)觀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備于物,游之不至也。"[3](P134)所謂"游之至"乃為"不知所適",“觀之至"乃是"不知所眡",物物皆游,物物皆觀。列子通過化人展示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天游”,這便是“化化人除了能入水火、潛行不空等異能之外,還能變物之形,易人之慮,也就是化人不僅能自化還能化他。人總是與物共在的存在,“與物相處”乃是人之實相,物構(gòu)成人不可繞過的他者,這就帶出化人另外維度——外王。外王的達成乃建構(gòu)在以“化”為核心的政教方式上——教化?;钡纳螌W(xué):教化《說文解字》云:“化,教行也。從「從人,亦聲。"清代的段玉裁注曰:“教行于上,則化成于下。上之,則下從「謂之化。賈生曰:‘此五學(xu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盵8](P691)"化”有“教化”之義是非常早的,《尚書?泰誓中》載“淫酗肆虐,道下化之”,《君陳》中有“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xùn)"。所謂上施下效,上施為“教”,下效為“化",“教”所帶來的自然效驗便是“化”,而“教”也就成為“化”得以達成的方式?!对鲰崱酚涊d:“凡以道業(yè)誨人謂之教,躬行于上,風(fēng)動于下,謂之化?!币簿褪窃谏险呦茸哉悦蟛湃ヒ龑?dǎo)在下者,這就要求在上者先內(nèi)修其身,后以化民,如圣人之化,是慢慢的熏染,若春風(fēng)徐徐吹過,使民趨于善而不自知。那么,從修身到化民通過什么來完成呢?這還是落到"氣”上?!盎泵竦倪_成需要借助"風(fēng)氣”,即以“教"的方式成就一種"風(fēng)俗”,再以“風(fēng)氣”去"化成"民德。《列子》直言:“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圣職教化,物職所宜?!盵3](P9)—方面,《列子》中的“化”不包括“惡俗”;另一方面指出擔(dān)任政教之職者有特定的人——圣人。《湯問》篇講述了圣人所職之能:“六合之間,四海之內(nèi),照之以日月,經(jīng)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圣人能通其道。”3](P170)同時對圣人職能作出限定:“然則亦有不待神靈而生,不待陰陽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殺戮而夭,不待將迎而壽,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繒纊而衣,不待舟車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盵3](P171)所以圣人之能限定于四海六合之內(nèi),而這個限制給出了圣人與至人、神人、化人的不同。圣人不是宗教職能上的高位神,而是更具理性化色彩的政教典范。在《列子》中,化人、至人、神人等都是具有特異功能的人,“神人”之名本身就帶有半人半神的意味。根據(jù)楊儒賓研究,“巫”有兩大特點:“溝通神人”和“舞藝修養(yǎng)甚高”[9](P66),而《列子》中化人、神人、至人都符合這種超自然的巫的特征。相反“圣人”則退去異能迷狂的一面,具有理性色彩。“圣人”首次被提到在《天瑞》篇,曰“圣人無全能”,這與上古時期通天的大巫師有著根本的不同,在其后的論述中,列子多以“知”、“智”、“德”形容“圣人”。如“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唯圣人知所與,知所去”[3](P29),“圣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3](P90),“以德分人謂之圣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3](P210)。其中,“取童智而遺童狀”的圣人與“面若處子”的神人有著本根的差異。然圣人與神人也不是毫無關(guān)系,圣人托生于巫術(shù)色彩極濃的神人,并將巫術(shù)力量,即神人之能逐漸演化為巫術(shù)品德,故“德”成為理性化完成標志之一(3)“德”原本是巫君所擁有的與神明交通的神秘力量,后演變成君王行為、品格[10](P21-22)?!暗?概念內(nèi)在化之后,成為了首領(lǐng)的政治品格,這便是后世道德的源泉。圣人所承擔(dān)的是品德而不是魔法般的神秘力量,這是圣人與神人的根本不同?!读凶印穼κト酥氂袑iT的限定,即“教化”。“教化”不是現(xiàn)代學(xué)制體系下的對“知識”的學(xué)習(xí),也不是僅僅包含“品德”的教育,而是與政治相聯(lián)系?!读凶印分猩烫着c孔子專門討論過何為“圣”的問題:商太宰見孔子曰:“丘圣者歟?”孔子曰:“圣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xué)多識者也?!鄙烫自唬骸叭跏フ邭e?”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則丘弗知?!痹唬骸拔宓凼フ邭e?”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圣則丘弗知?!痹唬骸叭适フ邭e?”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圣則丘弗知?!鄙烫状篑敚唬骸叭粍t孰者為圣?”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圣。弗知真為圣歟?真不圣歟?”[3](P125-127)五帝、三王是周德衰落之時人們對歷史進行反思的結(jié)果,與這一敘述關(guān)聯(lián)著的歷史理解是三王之后的五霸。《呂氏春秋》問世,三皇說才得以出現(xiàn),于是皇、帝、王、霸構(gòu)成了完整的歷史敘事。文之序同樣也是境之序,晚出者不如早出者,這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的歷史趨勢,是人們對歷史的反思。文本對“圣”概念的澄清實質(zhì)上是對政教秩序建立基本原則的討論?!安W(xué)多識者”、善任智勇的“三王”,善任仁義的“五帝”,善任因時的“三皇”,都不能作為建立政教秩序的基礎(chǔ)?!翱浊鹬W(xué),湯武之干戈,堯舜之揖讓,羲農(nóng)之簡樸:此皆圣人因世應(yīng)務(wù)之粗跡,非所以為圣者。所以為圣者,固非言跡之所逮者也”,盧重玄解為“將明大道之非跡也”[3](P126)。這透露出天下之安用學(xué)識不如用智力,用智力不如用仁義,用仁義不如用任因時,任因時不如不言、不治、不化,而令物自言、自治、自化,而且用學(xué)識者應(yīng)向任智力者回溯,任智力者向任因時者回溯,任因時者應(yīng)向民無能名焉的境界,這是由有為向無為,由文明向自然的回歸[11](P129)。那么,這種不斷地上溯如何實現(xiàn)?“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張湛注曰:“帝王之功德,世為之名,非所以為帝王也。揖讓干戈,果是所假之涂,亦奚為而不假幻化哉?但駭世之跡,圣人密用而不顯焉?!盵3](P105)那么,圣人之“化”憑借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在《列子》中,“道”的世界與物的世界是二分的。一方面,這個玄冥的“道”意味著世界總有一個未知的部分是人之知無法穿透的,是無法用語言、命名等理性的方式加以秩序化、價值化的,這就規(guī)定了人的界限。人知其所不能,也就意味著知其所能。那么知之所極為何?思不出其位,至于神化而止矣。品類流行,百物化生,四時運行,包括意識的發(fā)生等都是大地上呈現(xiàn)的神化之跡,人便是在這神化之跡上體驗天道,于此之外,則是人之知所無法企及的。在這個意義上,“神化之跡”即是人之“知”的范圍,圣人所恃之道即大地上的神化之跡。另一方面,從物的自生自化中可見物性之自足,“自”不以“彼”來貞定自身,因此,“自”具有獨立自存性。那么,真正意義上的人,不是主體化、文明化的人,而是獨立存在者,是不被人為秩序所戕害的能夠保存完整自然本性的人。這樣的人,即使身處唯變所適的大化流行之中,仍能立足于玄冥的深淵。所以,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反身性的,是向內(nèi)追尋,而不需向外求索?!短烊稹菲獌纱螐娬{(diào)“宜定者不出所位”,就是在肯定物的獨立、自足性。那么,圣人所恃道化之能展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萬物在秩序中有其各各不同的性與命,那么,圣人之職落實于政治社會秩序中體現(xiàn)正己性命使天下自正。也就是說,圣人之職在于對界限的守護,以至達到一種無傷的政治。在這個意義上,圣人并不是寄身于神圣家族,體現(xiàn)著特定觀念的載體,他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以己之性命正彼之性命,也就是使物明其界限而不至于逾越其分,從而歸于自然本性。亂之本起于治,強制之政無以走出治亂之循環(huán),其根本問題在于“變物之性”不是“正物之性”。寓言中,孔子所言西方之圣人走出了治亂循環(huán),因為他直達個人生活方式乃至心性秩序。這種引導(dǎo)式的政治與外加式的強制性的政治有著根本的不同,它的核心是“教”,通過“教”成“風(fēng)俗”以“化民”,誠如《莊子天地》之言:“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LY/T 3401-2024石漠化防治術(shù)語
- 人教版數(shù)學(xué)七年級下冊5.3.1《平行線的性質(zhì)》聽評課記錄1
- 粵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3.2.2《社會和諧 人人共享》聽課評課記錄
- 浙教版數(shù)學(xué)七年級下冊《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聽評課記錄2
- 中圖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課《青銅器和甲骨文》聽課評課記錄
-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3.1《維護秩序》聽課評課記錄1
- 環(huán)保工程合同(2篇)
-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聽課評課記錄4
-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5課《北伐戰(zhàn)爭》聽課評課記錄
- 新版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16.3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聽評課記錄9
- 電網(wǎng)工程設(shè)備材料信息參考價(2024年第四季度)
- 2025年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城市建設(shè)發(fā)展集團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15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小學(xué)2023~2024年五年級上學(xué)期英語期末試卷(含答案無聽力原文無音頻)
- 數(shù)學(xué)-湖南省新高考教學(xué)教研聯(lián)盟(長郡二十校聯(lián)盟)2024-2025學(xué)年2025屆高三上學(xué)期第一次預(yù)熱演練試題和答案
- 決勝中層:中層管理者的九項修煉-記錄
- 《軌道交通工程盾構(gòu)施工技術(shù)》 課件 項目2 盾構(gòu)構(gòu)造認知
- 《港珠澳大橋演講》課件
- 《有機化學(xué)》課件-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我們一家人》大單元整體教學(xué)設(shè)計2022課標
- 2024年海南公務(wù)員考試申論試題(A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