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湘陰講學20225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湘陰講學20225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湘陰講學20225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湘陰講學20225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湘陰講學2022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楊志勇“抓習慣,找規(guī)律,謀技巧”-以不變應萬變---高考前30天的思考

每年的6月8日,8點20分左右我們會與學生擊掌為盟,希望給學生帶來好運。然后就是兩個半小時的等待。……那種期待我相信大家與我一樣。然而,結果呢學生一出來就是搖頭,“歷史題目最難”、“全是懵”“學與不學一個樣”……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遲,干的比牛累,結果……這就是我們歷史老師的尷尬。老師講的都沒有考,考了的老師都沒有講。總結就是:我們又白忙了一年2009-2017年高考歷史整體情況(湖南?。┠攴荼容^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選擇題平均分24.326.0722.3122.120.6920.4826.2021.4423.39難度值0.510.540.470.470.430.430.550.450.49非選擇題平均分24.1524.3225.6325.1022.7522.4623.8934.7334.28難度值0.460.470.490.480.440.430.460.670.66平分總分48.4550.3947.9447.243.4442.9450.0956.1757.67思考:一)從學生看: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基礎知識掌握薄弱審題不嚴謹甚至不審題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較差(不知道去偽存真)找不到材料與課文的結合點表述不科學(不會用歷史語言表述問題)空談理論,缺乏歷史史實……思考:(二)教師層面理性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學內容缺乏必要的針對性能力訓練缺乏應有的有效性學科視野缺乏自然的前瞻性復習備考缺乏學生的主動性題例分析缺乏有效的總結性……中學教師不可能像大學教師那樣去研究,也不是要通過教學和考試讓學生成為歷史學者,關鍵是要告訴學生應該怎樣思考,怎么去獲取考試的高分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理性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才是歷史教育的真諦。2017年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1、落實了新考試大綱的基本精神2、突出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要求3、突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4、拓寬對歷史知識理解和掌握水平5、強調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6、呼應社會熱點,體現(xiàn)價值觀引領一:解讀考綱2017年修訂之后的《考試大綱》指出: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四層考察目標以及“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多數一輪復習更偏重“必備知識”,較少顧及“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層面,于是,四個層次考查目標大多止步于“必備知識”;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大多停留于“基礎性”。要提高復習備考效益,必須同時兼顧四個層次目標,力爭達到四個方面要求。怎么辦?重構體系,兼顧四層和四面。一:熟悉考綱的調整變化解讀四層(湖南師大余柏青教授)第一層:必備知識強調考查學生長期學習的知識儲備中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是學生今后進入大學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所必須掌握的。高考盡管是選拔性考試,但也至少有60%的基礎題。高三教學必須重基礎、重過程、重規(guī)范、重落實,四者缺一不可。歷史課的基礎知識由具體知識與規(guī)律性知識兩個方面所構成,它的具體內容則包括具體史實、歷史概念和歷史規(guī)律?;A知識就是歷史的主干知識。教師不能任意刪減或增加主干知識,可以從內涵上進行深度挖掘,而不可在外延上無限擴大。就知識系統(tǒng)而言,要找到“一根紅線”,把史實串聯(lián)起來。史實之間有些“間斷”,需要教師理解教科書內容安排的意圖,講述時補充史實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習形式上突出精講多練。真正解決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教師就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少而精,突出重點,新舊知識聯(lián)系,因材施教。”2018年高考歷史學科考試大綱歷史考試說明重復強調了這段文字:“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笨荚囌f明進一步指出:“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辈牧系谝?,論從史出,是高考命題的一個主要原則。考什么{}為什么考怎么考第二層:關鍵能力重點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強調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學生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發(fā)展社會的至關重要的能力。對學生而言,記住與記不住史實,是記憶力或是記憶方法的問題、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態(tài)度問題;而會不會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及現(xiàn)實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則是能力和素質問題。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氛圍,留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新的空間,達到“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讀史使人明智”的目的。第三層:學科素養(yǎng)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復雜任務,具有扎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并體現(xiàn)出自身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內化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和關鍵能力。如戊戌政變中譚嗣同拒絕逃亡,學生知道這個知識點的意義:譚嗣同真傻,要是我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就涉及到歷史觀、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定位、人物的具體材料,如何正確解釋人物的言行,以及從中獲得教益。第四層:核心價值要求學生能夠在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和素質養(yǎng)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體現(xiàn)了高考所承載的“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學歷史教材都是以“五種生產方式”為中軸線建立知識體系。它的本來意圖是要通過展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來培育科學的歷史觀,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它的合理性。在當今從教學實踐來看,“滿堂灌,遭人厭”的惡果跟那個龐雜體系有很大關系。歷史教材的知識體系本身需要改革和重建。二:選擇題部分

(一)找規(guī)律--從選擇題看新課標卷特點趨勢

112道選擇題命題范圍分布有規(guī)可循年份中古史中近史中現(xiàn)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現(xiàn)史2011332121201252310120132121242014422112201542211220164311122017431112①逆向型選擇題完全絕跡,組合式排序題幾乎沒有②基本上為材料式選擇題,概念題、推理題、比較題大幅度增加。③選擇題設問慣常用詞為“反映了”“表(說)明了”“體現(xiàn)了”“合理解釋”“正確理解”,體現(xiàn)論從史出的考查方向。④選擇題的難度居高不下。年份比較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0-2017選擇題平均分26.0722.3122.120.6920.4826.2021.4423.3922.84難度值0.540.470.470.430.430.550.450.490.48(二):抓習慣:習慣決定成敗--二圈一劃題頭(時間等)二圈{題尾(問法等關鍵詞)一劃:(劃特殊的問法、套路)劃關鍵詞和關鍵的點很重要五個注意事項(1)時間顯性呈現(xiàn)隱性呈現(xiàn):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稱、專有名詞、歷史事件等。(2)中心詞:即關鍵詞、主語或重心。(5)辨清問題及選項類型。(4)題干語氣:如轉折、遞進、假設、因果、否定肯定等。(3)標點符號:尤其要注意分號和省略號。(三)、具體操作:問-想-抓-代問:問考點,弄清出題者的意圖(對立面就是陷阱想:想所學-需要發(fā)散思維,對應的考點所學的內容,該知識點涉及的背景、內容、意義等。抓:抓住題干的關鍵,時間、人物、事件、觀點,著作,題尾的問法等如反映了(本質上)、主要原因等時間排除是首選;人物,是時代的標簽,要考慮這個時代特點來解題;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觀點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著作,也代表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代:代入驗證,一個好的答案,會有三大特點:涵蓋題干所有,表達正確,是符合歷史史實。錯誤答案的三種錯誤:知識性錯誤、理解性錯誤、邏輯性錯誤(四)尋規(guī)律核心素養(yǎng)去解題堅持教育的政治導向知識的遷移(化零為整)推理邏輯關系(說明反映)階級屬性、性質概念內涵與外延把AB比喻成B二選一找關系程度排除與絕對化排除方法篇:一、核心素養(yǎng)去解題例1:(2016年新課標卷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山縣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達到五成,出現(xiàn)“赤色區(qū)米價一元一斗,白色區(qū)一元只能買四五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根據地A.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高漲B.紅軍英勇奮戰(zhàn)保衛(wèi)農民生產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產D.人民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解決(2011·新課標)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C.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D.有效控制企業(yè)工資總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解決26.表2記述出處“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儭!薄杜f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薄杜f唐書·太宗本紀》“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新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薄缎绿茣ぬ诒炯o》2017年新課標I26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史料實證:孤證不立、論從史出方法篇:一、核心素養(yǎng)去解題(2017年新課標卷Ⅱ·35)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多次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復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

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

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

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016年新課標卷Ⅰ·29)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yōu)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zhàn)指揮

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016年新課標卷Ⅰ·26)宋代東南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

A.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fā)

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

D.統(tǒng)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原理: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原理解決(2011·全國新課標文綜·25)圖4是依據《隋書·食貨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時期各地區(qū)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該圖反映出A.長江流域經濟水平總體上高于黃河流域B.河西走廊與嶺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速度最快C.黃河流域的絲織業(yè)迅速發(fā)展D.長江流域經濟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時空判斷(2016年新課標卷Ⅲ·28)甲午戰(zhàn)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qū)區(qū)三島尚崛起,況乃堂裔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

A.倡導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例1:(2016年新課標卷Ⅰ·25)圖4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tài)

B.精耕細作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核心素養(yǎng):史料證實(2016年新課標卷Ⅰ·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zhàn)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戰(zhàn)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共爭奪抗戰(zhàn)的領導權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客觀地看待、理解過去發(fā)生的事情(2016年新課標卷Ⅱ·27)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xiàn)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

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

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 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客觀地看待、理解過去發(fā)生的事情

如:1(16年新課標)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zhàn)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戰(zhàn)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共爭奪抗戰(zhàn)的領導權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方法二:答案與教育的政治目的相適應如:(13年新課標2)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開設公共必修課,恩格斯所著《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成為指定教科書,文化部還舉辦了以“從猿到人”等為宣傳主題的大型科學知識展覽會。其主要目的是A.構建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B.確立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C.用科學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導宣傳輿論工作的全新形式方法二:答案與教育的政治目的相適應(16年海南卷)關羽因其忠義勇武,被世人稱頌,至宋敷宗時被封為“忠惠公”,其后不斷加封,到清代被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

A關羽的個人品德決定了民眾崇拜的形成B歷代皇帝的好惡決定著崇拜關羽的取向C對關羽的信仰符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D民眾的信仰不斷推高關羽“神”的地位方法二:答案與教育的政治目的相適應(11新課標)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C.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yè)工資總額方法三:知識的遷移:以小化大(即把局部上升到整個歷史事件)(11新課標)1962年,中共中央發(fā)布文件規(guī)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至少30年不變。這項政策在當時A.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方法三:知識的遷移:以小化大(即把局部上升到整個歷史事件)(15年新課標)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 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yōu)勢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 D.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方法四:說明反映類找邏輯關系(16新課標)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方法四:說明反映類找邏輯關系(16新課標3)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禁止使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

B.保證民族語言的純潔性C.反對向西方學習

D.維護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方法五:用人物的階級屬性選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來做答案(14新課標)1898年,梁啟超等聯(lián)合百余舉人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參加會試的近萬名舉人,“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這一事件的發(fā)生表明A.廢八股斷送讀書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C.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極為保守 D.新舊學之間矛盾不可調和方法五:用人物的階級屬性選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來做答案(14新課標)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guī)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權在民原則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D.各州平等原則方法六: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10年新課標)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guī)定:“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締約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蘇關系正?;?,兩國未再簽訂類似條約。這主要是因為A.雙方的戰(zhàn)爭威脅消失 B.蘇聯(lián)的政治經濟改革C.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D.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方法六: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2013新課標)恩格斯稱贊一位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指的應是

A.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宗教神學崇信的“地心說”B.伽利略創(chuàng)立的實驗科學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C.牛頓創(chuàng)立經典力學完成了科學史上的劃時代飛躍D.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顛覆了關于人類起源的傳統(tǒng)觀念方法七:把A比喻成B,通過B的基本特點找A(15新課標)《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zhàn)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边@一時局出現(xiàn)在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方法七:把A比喻成B,通過B的基本特點找A(11新課標)1871年4月,巴黎公社發(fā)布文告稱:“你是高利貸者、承租戶、莊園主和農場主折磨的一個鄉(xiāng)下勞動者,貧窮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們的勞動最好的一部分產品要給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給農民,把勞動工具給工人”。發(fā)布該文告的主要意圖是A.號召工農群眾迅速起義 B.進一步鞏固工農革命聯(lián)盟C.宣布徹底廢除財產私有 D.希望得到農村群眾的支持方法八:二選一時,找關系(現(xiàn)象與本質、方式與目的等)(10新課標)19世紀中期,許多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來自中國,而在20世紀初年,大量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如勞動、方針、政策、理論等迅速傳入中國。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A.中國留學日本人數增多 B.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C.日本明治維新成效顯著 D.日本先于中國接觸西學方法八:二選一時,找關系(現(xiàn)象與本質、方式與目的等)1910年上海環(huán)球社出版的《圖畫日報上海社會之現(xiàn)象》繪有“文明結婚之簡便”一畫:“自歐化東漸,一般新學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滬上素號開通,凡所謂文明結婚者,又數見不鮮?!辈牧现小胺菜^文明結婚者,又數見不鮮”。這實際上反映了A.近代中國婦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受到了沖擊C.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已完全改變D.上海社會風氣已經徹底西化方法九、過于絕對化(完全改變、徹底等)的答案絕對不能選、表程度(開始、完全等詞)的答案要返回題干看時間是否吻合三、25分題型(原40題,2017年的41題)(一)題型特點及趨勢年份材料字數及出處設問方式考查視角價值立意2013全國Ⅰ卷材料708字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等特點類比較類啟示類古今貫通:我國古代海洋利用反思中國的海權意識。弘揚海洋開發(fā)觀2014全國Ⅰ卷材料542字摘編自潘吉星《宋應星評傳》、詹姆斯?格雷克《牛頓傳》等背景類比較類原因類中外關聯(lián):分析宋應星、牛頓二人的科技成果反思東西方科技特點及原因。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性2015全國Ⅰ卷材料478字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比較類認識類古今貫通:考查儒學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反思儒學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正確對待孔子和儒學。2016全國Ⅰ卷材料429字李龍潛《明清經濟史》、據《康有為全集》等原因類影響類概括類評價類古今貫通:分析近代中國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反思人口政策及人口觀。依據國情合理解決人口問題2017全國Ⅰ卷材料417字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作用類比較類原因類中外關聯(lián):法國大革命和近代中國對于民族主義的闡述宣揚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一)題型特點及趨勢40題(2017年41題)為常規(guī)材料解析題,材料縮短,比較通俗易懂,整體難度在下降,設問一般為2-3問。類型:通史或中外關聯(lián)內容: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政治和科技變革;社會關注熱點問題、民生問題;經濟、政治、科技和思想史內容都有涉及且基本交替出現(xiàn)難度:第1問難度較小,分值一般在8-15分左右;第2問難度較大,分值一般在15分左右;與教材關系:材料在課外,答案在課內(二)滿分策略指導步驟方

示通覽試題①確定材料主題:所有問題要圍繞主線組織答案;②時空定位:透過材料情境,聯(lián)系課本知識線索;③用語文的辦法解讀問題中心詞或者歷史事件的基本內涵與外延;用語文的辦法肢解材料。(劃層//;劃關鍵詞=;同類合并等)④對設問中不熟悉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實行等量代換。整理思路(一)原因影響類(一分為二;從主體談;直接與間接等)(二)變化及原因類(注意轉型階段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三)特點類(四)啟示類(五)不同點相同點類(六)歸納主張及評價類……(二)、滿分策略指導步驟方

示整理思路②點要多:點數多于分數(按一點2分計)。③話要短:不要糾纏在一點上太羅嗦。④看清有幾個小問題,防止漏答。⑤圖表題解題要遵循的三個技巧:變化看數字、答案看文字、原因看時間。答卷四化:標題化、段落化、序號化、學科化(三)基本套路I:評析觀點、主張類(2011新課標卷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2016新課卷I第40題第(2)問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有總體評價或者單獨評價多個人的主張或者觀點。2立足四個維度去評價:(1)了前人(傳統(tǒng))或者別人的觀點。(2)現(xiàn)在(立足于當時):是否與環(huán)境相適應,往往說它的積極影響。(3)將來(立足未將來):對后人在同一方面是否有借鑒作用。(4)結果(主張是否可以實現(xiàn)等):往往涉及消極方面,如由于階級與時代的局限,無法實現(xiàn)等。(三)基本套路Ⅱ特點類(2013年,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2014年,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它們出現(xiàn)的背景。)1找要素: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由基本要素構成。如時間、地點、范圍、經過、結果……2同一要素歸類(學生最容易忽視這個步驟,孤立地停在一個點上)3抽象提煉(有時需要停在一個點上)Ⅲ啟示類(13年新課標,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變化及啟示。)1規(guī)律性的認識。2經驗與教訓。3對現(xiàn)在或者將來而言。4由個案上升到一般或一類事件。5材料提供答案的范圍。

Ⅳ原因類(1找出歷史事件的主體,分別談原因(如鴉片戰(zhàn)爭,從英國、中國方面分別找原因)(2)挖掘問題中歷史事件的基本內涵與外延。(3)利用時空觀領域找到對應的歷史事件(史實)。(4)改革的原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或社會發(fā)展趨勢;面臨統(tǒng)治危機;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fā)展;;運用矛盾的觀點去分析。Ⅴ影響類(1)分主體分別談影響。(如殖民擴張的影響,涉及的主體有西方殖民者、亞非拉、世界等)(2)一分為二談影響。(3)分主觀與客觀談影響。(4)從直接與間接談影響。(5)從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與內容去談影響。(6)利用時空觀領域,找到對應的歷史事件。(7)分領域:政治、經濟、思想等去談影響。

四:開放性試題(一)命題特點:41題(2017年42題)為特殊題型,引領歷史試題的風騷,不斷變臉,能力要求高,開放性明顯,小論文式成主要方向。時間內容題型2010年闡述對“歷史前提”的認識(13分)觀點式開放性評述論證題(小論文題)2011年評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2012年評析沖擊——反應模式(12分)2013年①提取漢唐地圖信息并予以說明;②提取信息并從建筑與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圖片信息說明題(12分)2014年①根據教材目錄提出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②比較兩份目錄指出其中一處不同并分析原因目錄修改、比較題(12分)2015年①探討科學技術有乘法效應公式;②指出節(jié)假日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公式探討題趨勢說明題(12分)2016年①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自擬具體論題并闡述②圍繞“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路線圖和史實提煉觀點并加以論述擬論題闡述題提煉觀點論述題(12分)2017年①提取14-17世紀中外關聯(lián)的圖文信息,自擬論題并闡述②提取鐘表的演變信息,自擬論題并闡述擬論題闡述題(12分)(2017新課標卷1第42題,12分)時間中國外國14~15世紀朱元璋在位期間,與占城、爪哇、暹羅等30余國進行官方貿易。廢除丞相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的壯舉。德國人古登堡發(fā)明了最早的印刷機。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佛羅倫薩200余家紡織工場雇傭3萬余名工人。16世紀張居正進行賦役合一、統(tǒng)一征銀的“一條鞭法”改革。李時珍《本草綱目》刊刻。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物傳入中國。湯顯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現(xiàn)男女主人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莎士比亞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紀朱子學在日本為官方推崇,成為顯學。茶葉大量輸往歐洲。宋應星《天工開物》刊刻。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鄭成功收復臺灣。英國入侵印度,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開展殖民活動。英國早期移民乘“”五月花號”到達北美?!獡顏喎簿帯妒澜鐨v史年表》等表4為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lián)的中外圖文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lián),史論結合。)(二)2017新課標卷1第42題評分標準一、觀點分(0,1,3)1以下5種情況,記3分。論題明確,能體現(xiàn)中外關聯(lián)的觀點,符合題目要求,指向性明確。具體表現(xiàn)為五個方面。(1)中國對外國的影響。(或東方對西方的影響)(2)外國對中國的影響。(或西方對東方的影響)(3)中外之間的互相影響。(或東西方的互相影響)(4)中外之間的相同之處。(或東西方的相同之處)(5)中外之間的不同之處。(或東西方的不同之處)2以下2種情況,記1分(1)論點不明確,能夠擬出論點。(2)能夠擬出論題,但表達不完整,沒有寫關聯(lián)性的詞語,如“中國與世界”“中國與外國”。二、論述分(0,2,4,6,9)1史實(滿分4分)(1)以下1種情況記4分。至少有一個中國具體史實,和一個外國具體史實。(2)以下2種情況記2分。一個或幾個中國具體史實,而沒有外國具體史實的;或有一個或幾個外國具體史實,而沒有中國具體史實的;2論述分(滿分5分)論述所在的位置不限,論述可以與史實結合在一起,論述也可以集中論述;論述題可以是原因解讀,也可以某一個史實的具體影響、結果,也可以對具體的史實進行評價。在題目中有2條及以上的論述,記5分在題目中有1條及以上的論述,記2分溫馨提示:論述部分完全來自材料本身的,不計分。如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的壯舉?!薄赌档ねぁ繁憩F(xiàn)“男女主人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币獯罄麄鹘淌坷敻]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三)開放性試題答案特點觀點:自主化、緊扣題意、抓住要點(有探究的價值)闡述:史論結合(中西結合、正反結合);沒有知識性錯誤、時序性錯誤等硬傷是底線和邊界。結論:總結升華結構:三段論(四)滿分策略-小論文觀點=觀點觀點的闡述(重要概念的解釋、觀點的通俗化、歷史事件的簡單描述)論述:有史實②多角度2-3個角度)或者正反兩面論證③有邏輯性。(觀點中或者論題中關鍵詞之間的邏輯次序)總結=總結性語言理論升華(規(guī)律性的認識;啟示;經驗教訓、或者是錯誤觀點的實質等)

(四)滿分策略-信息說明題1格式要求:一個說明對應一個信息。提取兩個及以上信息的絕對不能把信息羅列完以后再說明。2答案要求:信息一定是表面的。說明一定是深層次的。(如原因、規(guī)律、趨勢等)3是否要進行理論升華,要看問題中是否有要求。(如13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

(四)滿分策略-目錄修改題1答案盡量不要用新的目錄取代舊的目錄。只增加或者刪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憶自己用的教材,對比找不同)2理由的回答:(1)利用時空觀,先回答舊目錄實行時的社會背景、用哪一種史觀編寫教材。(2)立足于修改后的內容,說明為什么主要涉及到一些史觀的應用,或者對歷史事件客觀評價的一些原理等。)(四)滿分策略-對比目錄找不同五、改革題(一)、命題規(guī)律分析年份引文出處設問方式關鍵詞2013全國Ⅰ卷《清德宗實錄》比較類原因類實質類晚清;清末新政2014全國Ⅰ卷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特點類影響類魏晉;法律改革2015全國Ⅰ卷彭信威《中國貸幣史》內容類意義類唐代;幣制改革2016全國Ⅰ卷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內容類作用類唐代;譜牒改革2017全國Ⅰ卷莊啟東等《新中國工資史稿》特點類意義類現(xiàn)代;工資改革(二)、命題特點分析1、從材料材多是經典性史學著作。2、從設問方式看,多采用內容類、意義類,注重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3、從關鍵詞看,以古代中國史為主,著重經濟領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領域的改革。但不能因此認定考查中國古代史的內容。五、最后三十天的構想1特別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回歸教材)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是高考成功的關鍵之一(1)理解記憶,合理取舍。(2)名詞概念解析。(3)微型專題總結。2:尋找規(guī)律:有的放矢2013-2017年全國卷高考選擇題命題規(guī)律分析年份中古中近中現(xiàn)世古世近世現(xiàn)201321212420144311122015431112201643111220174311123重點關注高頻考點2011-2017年考試高頻考點涉及次數分封制、宗法制4古代儒學的發(fā)展8經濟重心南移,唐宋、明清商品經濟發(fā)展(含市民階層)7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含科舉選官)10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和社會變遷(鴉片戰(zhàn)爭前后經濟、洋務運動)5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沖擊與反應、改革與革命)4中日關系、抗日戰(zhàn)爭新材料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