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諫逐客書》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諫逐客書》教案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抓住中心論,點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李斯的這篇奏書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運用鋪陳、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強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會順情入機,動言中務,入情入理地發(fā)表意見,闡發(fā)主張。學習仁人志士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擔當時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對“抱負與使命"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積累文中重點詞語。

難點:聯(lián)系語境,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文學”,兩個樸素的字眼,但也是永遠道不完、言不盡的駕遠蒼穹。我們在廣袤的大地上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帶我們穿梭到了另一個時空,一個文字堆砌的世界,一個寧靜淡泊的世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經(jīng)典名篇——《諫逐客書》。

二、寫作背景

據(jù)《史記》記載,秦王逐客是導火線是“鄭國渠"事件。

秦為統(tǒng)一中國,廣攬人才,韓國為削弱秦國勢力,趁秦國招攬人才之機,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企圖通過讓秦國修灌渠來耗費財力,從而削弱秦國的軍事實力。計謀敗露之后,秦國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紛紛要求驅(qū)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寫下了《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qū)逐客卿是錯誤的,勸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三、作者介紹

李斯(~前208)中國秦代政治家。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

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驅(qū)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

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斬于咸陽市,并夷三族。

四、題目解讀

諫——下對上進行勸誡的用語,即用言語規(guī)勸君王或尊長改正錯誤。

逐客——驅(qū)逐客卿

書——上書,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諫逐客書——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是李斯為勸諫秦王不要驅(qū)逐客卿而寫的一篇奏章。犀利深刻、論辨雄健,富有氣勢。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一、舉例論證客卿貢獻,彰顯“逐客”之過;

二、以秦王之所好類比,直擊“逐客"之過;

三、對比分析,駁“逐客”之策;

四、歸結全文:“逐客"危及國家安全。

六、全文分析

1.本文是如何圍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展開論述的?

第一段開篇指出逐客主張是錯誤的,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統(tǒng)領全文。接著援引秦國歷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實,從正面論證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國強兵的事實,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xiàn)在這么強大,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段鋪敘當今秦王重物輕人的實際,從反面論證逐客的錯誤性。作者首先從正面議論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國之物,而用人則要排斥客國之人;最后論證秦王這樣重物輕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業(yè)的人所為。

第三段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和今人逐客的荒唐,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逐客的極端錯誤。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又用類比方法反面闡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對比愈顯逐客錯誤的嚴重性。

第四段強調(diào)逐客的嚴重后果,與篇首呼應。

2.下達政令的是秦王,為何李斯針對的是官吏?

正常人如果諫言會直接說秦王之錯也,但是李斯卻巧妙的把逐客的過錯歸之于“吏”,這不得不說李斯不僅是措詞委婉,而且十分注意諫言的語言策略,同樣是直諫因為不同的語言策略產(chǎn)生如此之大的反差,古有多少人未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而“忤逆"了上司讓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掉了腦袋。

3.文章第1段從寫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

①選材典型。在秦國歷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這四位,而他們所任用的客卿也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張儀、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國富民強的事實,在秦國歷史上卻是極為典型的,最能論證論點。

②用事高度概括。對所舉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國民富國強的史實沒有進行鋪張描繪,而是高度概括,筆墨極為簡練。

③行文整飭而又富于變化。本段敘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順序來行文的,即先寫用客,后寫用客的結果。

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個極為分明的層次。但是,具體寫每一位君王用客,重點又有所不同。寫穆公重點在“求士"八句,用士結果兩句;寫孝公用客一句,結果八句。本段既有整齊的美感,又有活潑的豐姿,增強了全文的表達效果。

4.第2段運用的論據(jù)有什么好處?

①文章所列舉的珍寶、美色、音樂,是秦王所喜愛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②對于文章所列舉之物,秦王常用,對其好處已有親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認識客卿的作用。

③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當棄其已用異國之寶,這對于秦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棄寶之論又確從逐客之邏輯所出,這就陷秦王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從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慮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態(tài)勢。

5.第3段主要論述了什么內(nèi)容?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本段主要論述了驅(qū)逐客卿有利于敵國而不利于秦國。先從正面說理,指出“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比喻強調(diào)只有胸襟博大開闊,才能包舉賢士,廣羅人才下面繼續(xù)設喻申述這個意思:“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兩個比喻是陪襯,“王者不卻眾庶”才是本意。由于連類設喻,運用排比,顯得很有力量。接著又深一層闡明此意:地不分東南西北,百姓不論來自哪一個諸侯國,這就是五帝、三王能夠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此處以古證今,強調(diào)應該不分地域,廣攬人才。本段不但運用了古今對比,還有敵我對比,并給出了兩種做法的兩種后果,以此說明逐客對敵國有利,對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不利,論證鞭辟入里,雄辯有力。

6.第3段運用理論進一步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系有什么好處?

①通過“粟多"“人眾”“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兩個比喻作陪襯,啟迪秦王認識怎樣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進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過。

②通過所講之理,描繪五帝三王無敵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資敵國"“業(yè)諸侯”“裹足不入秦"對比說理,拓寬了思考的視野,使秦王在閱讀奏疏的過程中不斷調(diào)節(jié)和改變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勸阻逐客建議的方向轉(zhuǎn)變。

7.請結合文本賞析《諫逐客書》是如何做到氣勢奔放、文采斐然的。

作者善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tài)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有的態(tài)度和不可取的態(tài)度。如文中寫道:“夫擊甕叩缶……適觀而已矣?!边@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的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人。此外,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仇"的愚蠢行為,形象而具有說服力。

另外,也與作者多用鋪陳、夸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系。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并有音節(jié)之美。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據(jù)、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的一段,不僅手法鋪張,而且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diào)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

8.《諫逐客書》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jù)充分有力。請結合文本分析。

作者先談歷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diào)重用客卿之重要。接著再談現(xiàn)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服太阿之劍,所乘纖離之馬等,都來自諸侯各國。作者一方面列舉客卿對于秦國的歷史功績,得出“使秦成帝業(yè)……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打動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曉以利害,“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復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這就是“動言中務",從利害關系上立論,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lián)系到太山、河海的比喻,再轉(zhuǎn)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進一步證明逐客關系到秦國的安危。

七、中心思想

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后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chǎn)卻被喜愛的事實,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從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

八、寫作特點

1.善用比喻。

文章運用比喻論證增強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仇”的愚蠢行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氣勢奔放,文采斐然。

作者多用鋪陳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史實,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并有音節(jié)之美。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據(jù)、割、散”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比、對偶,文氣充暢,言調(diào)諧美,而且多用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文采。

九、補充資料

【通假字】

遂散六國之從(同“縱")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同“納”,接納)

而陛下說之(同“悅")

西蜀丹青不為采(同“彩”)

河海不擇細流(同“釋",舍棄)

藉寇兵而赍盜糧(同“借”)

【一詞多義】

1.用

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任用)

孝公用商鞅之法(采用)

百姓樂用(用命)

2.取

西取由余于戎(奪取)

退彈箏而取《昭》《虞》(采取,擇?。?/p>

3.為

犀象之器不為玩好(作為)

江南金錫不為用(表被動)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擔任)

4.以

竊以為過矣(與“為"連用,表“認為”)

民以殷盛,國以富強(因為)

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用)

卻賓客以業(yè)諸侯(連詞,表順承)

5.敵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抵擋、對抗)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敵對)

【古今異義】

1.功施到今(古義:延續(xù)。今義:給予。)

2.今取人則不然(古義:不這樣。今義:現(xiàn)多用于連詞,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說的情況,就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下文所說的情況)

【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西取由余于戎(從西方)

東得百里奚于宛(從東方)

蠶食諸侯(像蠶一樣)

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在國內(nèi);在國外)

2.名詞作動詞

包九夷(吞并、囊括)

使之西面事秦(面向;侍奉)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當作寶貝)

3.使動用法

強公室(使……強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