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左家自然保護區(qū)次生林中沼澤山雀繁殖生態(tài)研究_第1頁
吉林左家自然保護區(qū)次生林中沼澤山雀繁殖生態(tài)研究_第2頁
吉林左家自然保護區(qū)次生林中沼澤山雀繁殖生態(tài)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左家自然保護區(qū)次生林中沼澤山雀繁殖生態(tài)研究

沼澤山雀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和經濟意義。有關沼澤山雀的繁殖、食性、分布以及生態(tài)學等方面的研究有過許多報道,但對于山地次生林中沼澤山雀的繁殖生態(tài)尚未見系統(tǒng)報道。鑒于鳥類生態(tài)習性存在地域差異,為補充該領域研究的不足,筆者于2003年3月—7月對吉林省左家自然保護區(qū)天然次生林中的沼澤山雀的繁殖生態(tài)進行了研究。1闊葉樹種種類研究區(qū)域設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護區(qū),地理位置為東經126°00′~126°08′,北緯44°06′~44°12′。該區(qū)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海拔在182~480m。區(qū)內主要生境為山崗次生雜木林。林齡45~55a,主要樹種包括: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黑樺(Betuladavurica)、糠椴(Tiliamandshuria)、白皮柳(Salixpierrotii)、山楊(Populusdavidiana)、黃蘗(Phellodendron)、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槐(Sopharafaponica)、春榆(Ulmusjaponica)等14種闊葉樹,及少量油松(PinustabulaefrmisCarr)、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等針葉樹。樹木高度為12~18m,樹冠高為4.5~7.5m,胸徑為18.5~32.5cm。灌木以刺玫(Schizendaradavoraca)、刺五加(Eleutheroccussenticosus)、野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榛(Corylusheterophylla)等為主,草木植物以菊科(Compositae)及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為主。2瞳石的采集在左家自然保護區(qū)選取植被狀況良好,并且分布均勻的山地次生林,劃定30hm2的樣地。3月中旬開始尋找樣地內分布的天然樹洞,并用GPS定位,然后對其進行定期觀察,直至發(fā)現沼澤山雀占用。同時,對進入繁殖期的沼澤山雀的行為活動進行觀察并記錄,隨機選取其中的兩巢,采用“天窗法”對雛鳥進行隔日測量,數據使用SPSS11.5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3結果與分析3.1警戒2:兩第三,當前為我國增強消費者的異常表情沼澤山雀在樹洞中營巢,并由雌鳥單獨承擔孵化,雄鳥停于巢址附近負責警戒,遇驚擾發(fā)出驚叫。營巢時間多在4月上中旬。營巢樹洞包括節(jié)洞和裂洞。營巢樹種主要有:蒙古櫟、水曲柳、黑樺、黃檗和白皮柳等。巢為碗狀編織巢,巢材主要有苔蘚、草莖、柳絮和獸毛。有關巢的特征見表1。3.2成蟲的孵化和孵化沼澤山雀產卵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窩卵數為7~10枚,平均8枚(n=5),日產卵1枚。平均卵質量為(1.36±0.04)g(n=19),卵徑(12.17±0.15)mm×(17.18±0.13)mm(n=19)。產完最后一枚卵即開始孵化,孵化由雌鳥承擔,雄鳥于附近負責警戒,并給雌鳥喂食。孵化前期,雄鳥一般于洞外給雌鳥喂食,后期因孵化需要,則入洞喂之。孵化期為13~14d。對兩窩19枚卵的觀察得出孵化率為89.47%。3.3鳥類體質量的生長和轉換雛鳥多數為兩天出齊,第一天出雛率為88%,第二天為12%(據對17雛的觀察)。出雛的前兩天,雌鳥坐巢暖雛,由雄鳥捕食喂雛及雌鳥,此期,雌鳥的戀巢性極強,筆者在觀察時以探照燈伸入洞內探照,燈珠觸及雌鳥仍不見其離巢。之后,雌鳥暖雛的時間逐漸縮短,兩親鳥共同喂雛。留巢期為16~17d。據兩窩17雛的觀察,雛鳥成活率為100%。將雛鳥各日齡的量度換算成占成鳥量度的百分比后對日齡作圖,繪成圖1。由圖1可見,沼澤山雀雛鳥在整個留巢期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發(fā)育程度有所不同。雛鳥體質量和跗跖生長最快。其中:體質量在12日齡左右就已經接近成鳥的平均體質量;跗跖在出飛前幾乎達到成鳥的長度(99.9%)。尾部生長最慢,出飛前僅及成鳥的42.6%。體長、嘴峰和翼的生長速度居中,出飛前分別達成鳥的64.4%、72.5%和72.1%。因此,幼鳥出飛后仍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生長發(fā)育,在此期間,親鳥要給予幼鳥一定程度的照料。從圖1中還可以看出,到4日齡以后,體長和翼長的增加開始加快,16日齡以后開始減慢;8日齡以后,體質量和跗跖長的增長速度開始減慢,而尾的生長開始加速,直至出飛。體質量和跗跖的生長基本接近Logistic生長規(guī)律,體長和嘴峰長的增長比較均勻,其生長線接近于直線。雛鳥的體質量增長曲線近于“S”型(圖1),經過試配,較好的符合Logistic方程。依據17只雛鳥各日齡的平均體質量及其Logistic轉換因子繪成轉換線(圖2),可見,有一半以上的點在一條直線上,說明漸近線(13.25g)的估計合理可用。雛鳥超過12日齡以后,即體質量接近漸近線時,轉換因子對體質量的微小變化顯得極為敏感,所以,此后的數據一般不用于方程參數的估算。因此,選取2日齡至12日齡的一段轉換線算出方程的k值,從而得到其它參數,即:漸近線13.25g(估計的雛鳥體質量的最大值);拐點5.83d(雛鳥體質量達到最大值50%所需時間);增長率0.41;t10-90(雛鳥體質量從最大值的10%增長到90%所需天數)10.82d;雛鳥體質量增長的Logistic方程:Wt=13.25/(1+e-0.41(t-5.83))。式中:Wt表示t時刻雛鳥的質量;t為發(fā)育時間;e為自然對數。把沼澤山雀雛鳥的日齡(t值)代入其體質量增長的Logistic方程,得到不同日齡的理論體質量。理論體質量和實測體質量共相差1.71g,經χ2檢驗,理論值和實測值差異不顯著,說明方程具有實際意義。3.4重品種的活動沼澤山雀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動時間在4:30—18:30。在一天中的整個活動時期內,中午和下午的活動性相對較弱,特別是中午,多于陰涼、隱蔽處休息。早晨和上午的活動性相對較強,包括占區(qū)、求偶、鳴叫及覓食等活動。沼澤山雀在4月初開始配對,這期間主要活動于林緣、灌叢、稀疏的林地、溝谷及林窗處。叫聲似為“吱吱-啾啾啾”,“唧啾-嘎嘎嘎”,“吱吱-嘎嘎”,雌雄叫聲相似,多以相同的叫聲相和。在巢受到驚擾時,雌雄親鳥在巢樹附近穿飛并發(fā)出“吱啾-嘎嘎嘎”,“嘎嘎嘎”,“唧啾-唧啾”的叫聲。4討論4.1不同層級樹洞的樹洞效果沼澤山雀為次級洞巢鳥,即自己不開鑿樹洞,而是利用啄木鳥的舊洞或天然形成的樹洞等進行筑巢繁殖的鳥類。據觀察,在山地次生林中繁殖的沼澤山雀不利用啄木鳥的舊洞,只利用天然樹洞進行繁殖,且所選擇的樹洞多是高度低、洞口小、樹齡低及較淺的樹洞,而這樣的樹洞正是其它次級洞巢鳥如普通鳾(Sittaeuropaea)、灰椋鳥(Sturnuscineraceus)等較少選擇的樹洞。這或許是因為沼澤山雀的個體小,在巢洞資源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從而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的一種適應策略。左家山地次生林中,次級洞巢鳥種類和數量相對豐富,是鳥類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對巢位的競爭異常激烈,因而,沼澤山雀對巢位具有較為明顯的選擇性。4.2親鳥的一般能力沼澤山雀雛鳥在整個留巢期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發(fā)育程度有所不同。只有跗跖和體質量發(fā)育得較快,出飛前幾乎達到成鳥的衡量度,體質量甚至超過成鳥,身體的其它部位仍需巢后發(fā)育。因而,剛出飛的幼鳥飛翔能力弱,只能靠發(fā)育較好的雙腳在灌叢中及低枝上竄行,捕食能力也較弱,要靠親鳥給予一定時期的照料。雛鳥體質量增長曲線在后期有所下降,這與適應飛翔生活有關。吉林省左家自然保護區(qū)山地次生林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