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_第1頁
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_第2頁
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_第3頁
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_第4頁
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格爾與福德運動學的理論關系

由于他的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最著名的學術派別。這深深地影響了許多西方左翼學者。本文著重探討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者阿格爾(BenAgger)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繼承與發(fā)展,進而闡明阿格爾屬于第三代批判理論家的主要原因,以期推動學界深入研究法蘭克福學派的進展。一、阿多諾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淵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阿格爾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激進性的、批判性的、綜合性的、開放性的、人本主義的傳統(tǒng),采取了左派的政治立場,并沿襲批判的理論基調,堅持跨學科的研究取向。他信守不斷創(chuàng)新的研究方法,秉持人道主義的價值訴求。首先,他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激進性傳統(tǒng),采取政治上的左派立場。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西方出現(xiàn)了被稱為“新左派”的政治力量,這些“新左派”人士既不滿意于資本主義社會,也認為十月革命的道路已經過時,企圖從西方馬克思主義那里尋找精神武器?!八麄兇罅坑∷⒊霭嫖鞣今R克思主義的書籍,如馬爾庫塞的有些著作一連出版了11版,成為除當代馬克思著作外最暢銷的理論書籍。1968年,法國發(fā)生了學生、工人的‘造反運動’,號稱‘五月風暴’,而后又波及西歐、北美。”(33)阿格爾坦陳,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是他翻得最爛的書,以至于“書頁破爛,又重新粘在一起”(265)。作為新左派分子的阿格爾在青年時代曾參加反對越南戰(zhàn)爭的各種學生運動,聆聽民主黨候選人的競選演說和一些反戰(zhàn)的音樂。他寫道:“我之所以成為一名大學教授與批判的社會理論家,主要是因為有這些早期的經歷與后來從1969年到1973年的大學經歷?!?17)由此可見,塑造阿格爾左派政治立場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他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性傳統(tǒng),沿襲理論上的批判基調。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源于霍克海默在1937年發(fā)表的《傳統(tǒng)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霍克海默之所以使用“批判理論”,是因為“批判理論”既表明了它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也表明了它對現(xiàn)存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霍克海默則致力于兩條戰(zhàn)線的細致的批判中:既批判傳統(tǒng)科學理論的對象,又批判其研究方法?!?3)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在于批判,馬克思主義實質上就是一種辯證的批判理論。阿格爾也多次表示,最好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批判理論。“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各自都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去吸收馬克思分析支配邏輯的方法,以便在自己隨后的研究中借鑒那種分析框架。這促使他們后來寫下了《啟蒙辯證法》、《否定辯證法》、《愛欲與文明》和《單向度的人》,這些著作重新把馬克思主義安置在對支配加以反思性批判的基礎上。他們令人信服地指出,最好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般批判理論的一個特例,在分析當代社會時完全可以對之加以必要的理論修正?!?5)在20世紀70年代,阿格爾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提出了強烈批判異化消費直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又相繼提出了“關于意義的批判理論”、“關于公共生活的批判理論”、“作為批判理論的文化研究”與“女權主義后現(xiàn)代批判理論”。阿格爾學術思想所具有的濃郁批判性,與他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繼承有很大關系。再次,他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綜合性傳統(tǒng),堅持跨學科的研究取向。阿多諾在對實證主義社會學進行連續(xù)抨擊的過程中和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成員一起構建了一種批判的社會學。這種社會學的特征在于強調社會研究的綜合性,對實證主義社會學將科學與非科學、哲學與具體學科分開,將科學與藝術割裂,使社會學片面專業(yè)化的做法深惡痛絕。在他看來,把科學與非科學或前科學加以嚴格的區(qū)分是實證主義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批判的社會學應反其道而行之。(330)馬爾庫塞也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最重要貢獻是,“用交叉學科的方法探討了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打破了學術分工,將社會學、心理學、哲學運用于認識和提出當時的各種問題,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129)。法蘭克福學派從產生到現(xiàn)在雖然其代表人物幾經更迭,但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這一方式卻始終沒有變更?!凹词故菍︸R爾庫塞、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鴻篇巨制隨意瀏覽,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那令人難以置信的創(chuàng)造性與出手不凡。他們不知疲倦地穿越于基礎性的社會理論、文化批評、知識史、政治經濟學之間,覆蓋了廣泛的論題。今天,很少有人再能像法蘭克福理論家那樣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博學與力量來進行寫作?!?10)在阿格爾看來,知識的片面專業(yè)化只能復制和繁殖社會的碎片化。他對美國主流社會學加以解讀,指出“哈貝馬斯在其重建批判理論時,呼吁建立一種交叉學科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把那些被錯誤割裂的跨學科知識重新關聯(lián)起來”(78)。針對美國主流社會學研究中故步自封的現(xiàn)象,阿格爾主張把社會學理論發(fā)展為跨學科的社會理論,認為批判的社會理論家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對某一學科的貢獻上,而應該超越學科間的藩籬以實現(xiàn)總體性理解,深入更多的學科以全面地理解社會。(12)第四,他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開放性傳統(tǒng),信守不斷創(chuàng)新的研究方法。法蘭克福學派主張理論的開放性,認為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否則必將導致理論的貧乏與過時。在阿格爾看來,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提出了一種重要的被稱之為批判理論的新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積極重建?;艨撕D?、阿多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對馬克思的原本理論加以了修正,以保護馬克思思想遺產的精神研究馬克思主義,捍衛(wèi)了馬克思對異化的批判及對非異化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為此,阿格爾特意批駁了菲爾·斯萊特和保羅·康納頓等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對法蘭克福學派的非難,認為,盡管斯萊特把法蘭克福學派誤判為馬克思主義的激進背叛者,康納頓因法蘭克福學派存在理論失敗而拒絕了批判理論,但他們都認為法蘭克福思想家沒有對法西斯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進行有效的回應,從而抵制了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主義加以哲學及心理分析的修正。斯萊特和康納頓沒有深入理解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因為批判理論沒有拋棄馬克思原本的政治與經濟相關聯(lián)的思想,而只是借助重新評價所謂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而深化了這種思想。一旦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可修正,就必然導致它的僵化。第五,他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人本主義傳統(tǒng),秉持人道主義的價值訴求。如同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也十分關注人的解放,關心人的存在。從阿格爾現(xiàn)有的學術歷程及思想看,法蘭克福學派的這種“人本主義”特征,連同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對他影響頗深。他在原則上傾向于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支持盧卡奇等人的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馬爾庫塞等人的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萊易斯等人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哈貝馬斯等人的新馬克思主義。相應的,阿格爾對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多持反對態(tài)度。具體地說,他反對科萊蒂等人的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具有實證主義特質而把批判理論當做黑格爾的理想主義加以拋棄(25);反對羅默等人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它的理論基礎是分析哲學而具有實證主義色彩(41-42);反對阿爾都塞等人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他們主張無主體的歷史,并制造了早、晚期的兩個“馬克思”(16);反對拉克勞和墨菲的后馬克思主義,認為他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297);反對作為后馬克思主義者的福柯、德里達、鮑德里亞、利奧塔等人的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它對主體性與總體性的懷疑是錯誤的。(1)二、阿格爾的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法蘭克福學派,阿格爾不僅僅是簡單地繼承其傳統(tǒng),也積極將它加以發(fā)展,并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綜觀阿格爾的學術思想,可以發(fā)現(xiàn)他主要發(fā)展了法蘭克福法學派的危機理論、社會批判理論、社會變革理論與現(xiàn)代性理論。首先,他發(fā)展了法蘭克福法學派的危機理論。20世紀四五十年代,作為法蘭克福法學派的第一代批判理論之主要代表人物的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已經敏銳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在商品生產的過程中因追求最大化的剩余價值與利潤而嚴重地破壞了自然,造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危機。20世紀60年代,作為法蘭克福法學派第二代批判理論的領軍人物哈貝馬斯又進一步思考了資本主義社會危機,認為如果拋開作為晚期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后果的全球性危機不論,而集中思考資本主義系統(tǒng)所特有的危機,那么它主要存在經濟危機、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和動機危機。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資本主義在各種危機中蹣跚而行,其生態(tài)危機更加凸顯。面對這種情況,阿格爾以馬克思的辯證方法為理論框架,把萊易斯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奧康納的財政危機理論與米利班德的國家積累性危機理論整合進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危機理論,提出了他的生態(tài)危機理論。阿格爾的生態(tài)危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不僅在其生產過程內部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其生產過程同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因此,盡管經濟危機仍然存在,但生態(tài)危機已取代經濟危機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這種生態(tài)危機理論包含兩種分析視角:一方面它認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動力導致資源不斷減少和大氣受到污染的環(huán)境問題;另一方面,它力圖評價現(xiàn)代支配(domination)的多種形式,即人類在這些支配形式中從感情上依附于商品的異化消費,力圖擺脫極權主義的協(xié)調與異化勞動的負擔。(268)揭示資本主義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成因與破解之道,就必然涉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在批判資本主義時,阿格爾也發(fā)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其次,他發(fā)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針對資本主義社會,法蘭克福學派著重批判了它的工具理性、意識形態(tài)、文化工業(yè)與技術統(tǒng)治。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與啟蒙運動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及其現(xiàn)代化進程,但這一進程也是以工具理性的不斷增長和價值理性的不斷消退為代價的。其結果是啟蒙退化為神話,不斷擴張的工具理性不但支配了人,也支配了自然。法蘭克福學派發(fā)現(xiàn),科學技術與實證主義也都成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在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下,人與社會皆因喪失批判理性而變成了單向度的。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yè),不但通過廣告誘導人們從事異化消費,還借助大眾傳媒把資本主義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當做合理模式強加給人們。以工具理性為支撐的官僚制,也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提供合法性辯護。在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基礎上,阿格爾積極吸收批判性后現(xiàn)代主義和左派女權主義的合理因素,并將它們的話語理論和性別理論充實到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中。在意識形態(tài)批判方面,阿格爾認為,“在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確認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是思想也是實踐,甚至常常在實踐中以無意識的形式而表現(xiàn)”(17)。鑒于這種情況,必須借助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主義來揭批各種作為新型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文本。在文化工業(yè)批判方面,阿格爾著重探討了法蘭克福學派所沒有深究的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而出現(xiàn)的娛樂文化與新媒體文化,批評這些文化工業(yè)不但為資本主義賺取了利潤,也轉移了人們對社會批判與社會變革的注意力,從而導致馬爾庫塞等人所說的虛假需求甚囂塵上與虛假意識日益加劇。在技術統(tǒng)治方面,阿格爾認為,權力日益精英化與技術化。在資本主義技術統(tǒng)治階段,早期市場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合法性已經被科技統(tǒng)治的合法性所取代,公民把所有控制社會的權威都讓與了管理精英。基于技術語言及操作系統(tǒng)的內在復雜性,技術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許可了精英與大眾的非對話關系。在技術統(tǒng)治的資本主義中最不利的后果是,制度化地訓練了人們不能充分地參與生產關系、再生產關系及他們的組織。較之法蘭克福學派,阿格爾還進一步批判了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在社會結構上的表現(xiàn)就是父權制,是男性對女性的支配。性別勞動分工,既存在于所謂的私人領域,也存在于所謂的公共領域,但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都導致婦女在家務、勞動市場、政治及文化領域遭受壓迫。種族主義一直是西方社會中揮之不去的陰云。阿格爾認為,有色人種不但要遭受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剝削,也要遭受德里達所說的讀寫行為及公民身份的侵占。利用德里達的解構思想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阿格爾把種族揭示為一種差異符號,一種他者性,認為種族實質上與膚色本身無關,而與對有色人種的主體性定位有關。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意味著對資本主義社會加以變革是十分必要的。再次,他發(fā)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變革理論,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他始終主張對資本主義加以變革,以解放人與自然。面對資本主義極權國家對各種政治反抗力量的孤立與整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變革資本主義社會方面悲嘆人們因遭受嚴重的支配而喪失了反抗的能力,進而對社會變革持悲觀態(tài)度。對這種因強調主體性衰落而導致的悲觀主義,阿格爾不以為然,他批評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察覺到工人階級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變革主體時沒有把馬克思主義再政治化。以馬爾庫塞的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為基礎,阿格爾提出“辯證的敏感性”和“新的理智性”,以超越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悲觀主義而重返馬爾庫塞的樂觀主義,進而走向激進主義?!稗q證的敏感性”指出,人是欲望不可耗竭的儲存器。盡管主體性可能會受到各種社會支配的壓制,但它是不可根除的,可以穿透社會支配的表象而積極尋求社會變革。阿格爾用“新的理智性”來凸顯批判理論應積極關注社會現(xiàn)實、介入社會變革、指導和教育基層群眾去積極克服異化,而不能采取價值中立的或超然的態(tài)度。阿格爾不但認為變革資本主義是可能的,還指出了社會變革的主體,提出了具體的變革戰(zhàn)略。借助于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左派女權主義等思想,阿格爾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斗爭性個人視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個體主體。在吸收哈貝馬斯新社會運動理論的基礎上,他又把參加新社會運動的各種反叛性群體視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集體主體。在社會變革方面,較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阿格爾更強調了要重塑備受操縱的日常生活,改變麻木不仁的大眾自我,制約不民主的公共權力,加強各種新社會運動的政治聯(lián)合。第四,他發(fā)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現(xiàn)代性理論。在當下究竟是處于現(xiàn)代還是后現(xiàn)代這一問題上,眾說紛紜。以利奧塔等人為代表的極端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現(xiàn)時代與現(xiàn)代性之間的斷裂已經發(fā)生,從而處于所謂的后現(xiàn)代。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批判理論主將的哈貝馬斯則強調,當前依然是現(xiàn)代性階段,把后現(xiàn)代性話語看成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與新保守主義而將之摒棄。阿格爾認同哈貝馬斯等人對現(xiàn)代性計劃的堅定守望,批判極端后現(xiàn)代主義錯誤地歡呼后現(xiàn)代性。不過,阿格爾也批評哈貝馬斯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處理方式有簡單化之嫌,希望更具體地討論時代之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不但從理論上說明時代的部分斷裂性,也說明時代的整體連續(xù)性。阿格爾進一步強調對現(xiàn)代性、資本主義與美國化這三者加以嚴格區(qū)分。人們常常把現(xiàn)代性與資本主義攪和在一起,從而誤以為現(xiàn)代性就是資本主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只看到“資本主義開啟了現(xiàn)代這一時代,融合了勞動分工、官僚制組織、工廠制度、議會民主、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對自然的支配等現(xiàn)象。這些技術上和社會上的發(fā)展,因啟蒙運動而成為可能,沖破了封建主義和經院主義的形而上學,迎來了科學、理性和民主的時代。”(203)而人們之所以又把現(xiàn)代性混同于美國化,是因為他們僅注意到美國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及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把現(xiàn)代性、資本主義與美國化這三者加以混淆的錯誤做法,阿格爾持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較之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格爾現(xiàn)代性思想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他在堅守哈貝馬斯所說的現(xiàn)代性計劃的同時,還構想了一個緊接著這種現(xiàn)代性計劃完成之后的社會節(jié)奏快慢有序的“舒緩現(xiàn)代性”(slowmodernity)?!笆婢彫F(xiàn)代性”這一術語是阿格爾的首創(chuàng),意指它既不是資本主義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性,也不是那種完全拋棄了當下現(xiàn)代性的所謂后現(xiàn)代性,而是現(xiàn)代性計劃完成之后的一個新階段。“在那里,人們建構無摩擦的共同體,借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其他信息技術和娛樂技術而進行讀、寫活動,與此共存的還有從節(jié)奏緩慢的生活、飲食、成長、家庭和工作中獲得簡樸的愉悅;在那里,現(xiàn)代的制造技術及信息技術被用來放慢人們的生存節(jié)奏,從而重塑公共與私人、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邊界,不存在加速的后現(xiàn)代資本主義或互聯(lián)網(wǎng)資本主義;在那里,快速的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使得電子民主成為可能,它共存于節(jié)奏較慢的紙漿書技術、老式的書信、在家庭進餐、遠距離散步、沒有負擔的孩提時代?!?149-150)三、批判理論的代際劃分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喬·安德森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一文中,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內部的代際轉換。他認為,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代表了第一代批判理論家,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探討意識形態(tài)的解放,進而關注知識世界的狀況。哈貝馬斯代表第二代批判理論家,第二代批判理論主要論及自我認同、交往能力、倫理發(fā)展、社會病理學、合理化過程、法律演化等論題。霍耐特(AxelHonneth)則代表了第三代批判理論家,而這一代的批判理論探討的主題有三個:一種基于社會團體承認斗爭的歷史觀和社會觀;對有關主體經驗之深層結構形成的規(guī)范性原理加以情境化;對“他者性”的普遍關注。可見,安德森主要是從狹義的法蘭克福學派的視角來定義批判理論和對批判理論加以代際劃分的。與喬·安德森不同,美國學者馬克斯·潘斯基等人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內涵及其代際劃分。潘斯基指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批判理論是第一代批判理論,或者稱之為“經典的”批判理論,其主要理論目標在于強調理論與解放行動之間的關聯(lián)。這一代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征在于:把自己定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上的激進主義;把自我理解為大學體制外的、不妥協(xié)的反對者和“永遠的被放逐者”,具有陰郁的情緒。第一代批判理論的這些特征被作為第二代批判理論代表人物的哈貝馬斯加以有限拒絕。他重建了批判理論的基礎,從孤立主體范式轉向了主體間性范式,提出了交往理論?;谒伎嫉谝淮欣碚撆c第二代批判理論的分歧,第三代批判理論發(fā)現(xiàn)了在第一代批判理論的悲觀主義與第二代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