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yī)學微生物名詞解釋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體型微小、構造簡樸、肉眼直接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千、萬倍,才干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特點:體積微小、構造簡樸、種類繁多、繁殖快、易變異、分布廣。機會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狀況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狀況下才造成疾病。這類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少數微生物含有致病性,能引發(fā)人類和動植物發(fā)生疾病的微生物稱為~細菌(Bacterium):屬原核生物界,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廣義:各位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涉及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狹義:其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多、含有典型代表性的細菌。形體微小,構造簡樸,含有細胞壁和原始核質,無核仁核膜,除核糖體外無其它細胞器。細菌分類:球菌:雙球、鏈球、葡萄球菌、四聯(lián)球、八疊球菌。桿菌:鏈桿菌、棒狀桿菌、球桿菌、分枝桿菌、雙歧桿菌。螺形菌:弧菌、螺桿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復雜的多聚體,細菌細胞壁重要組分,原核細胞特有,又稱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質(murein)。G+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側鏈、五肽交聯(lián)橋構成;G—的肽聚糖僅由聚糖骨架、四肽側鏈構成。磷壁酸(teichoic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殘基經磷酸二酯鍵互相連接而成的多聚物,構造中少數基團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個磷壁酸分子構成長鏈穿插于肽聚糖層中。分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磷壁酸的重要功效是協(xié)助肽聚糖加固細胞壁,是G+菌的重要抗原,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同時膜磷壁酸還在細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細菌的細胞壁(cellwall):位于菌細胞最外層,包繞在細胞膜周邊,是一種膜狀構造,構成較復雜。用革蘭染色法可分為陽性(G+,紫)和陰性(G-,紅)菌。功效:維持菌體固有形態(tài)、保護細菌抗低滲環(huán)境、參加菌體外的物質交換、帶有抗原表位,誘發(fā)免疫應答。外膜(outermembrane):G-菌細胞壁的特殊組分,約占細胞壁干重80%。由脂蛋白、脂質雙層和脂多糖三部分構成。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G-菌細胞壁外膜脂質雙層向細胞外的特殊構造,由脂質A(lipidA,無種屬特異性,是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學活性的重要組分)、核心多糖(有屬特異性)、特異多糖(有種特異性)構成。是G-菌的毒素。核質(nuclearmaterial,擬核nucleoid):細菌的遺傳物質。多在菌體中央,無核膜、核仁和有絲分裂器,功效和真核細胞的染色體相似,亦稱之為細菌的染色體(chromosome)異染顆粒(metachromaticgranule,迂回體volutin):細菌胞質顆粒中有一種重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鹽的顆粒。嗜堿性強,亞甲藍染色深,呈紫色。常見于白喉棒狀桿菌,位于菌體兩端,又稱極體(polarbody),有助于鑒定。莢膜(capsule):細菌在其細胞壁外包繞一層黏液性物質,為多糖或蛋白質的多聚體。用理化辦法去除后并不影響菌細胞的生命活動。凡黏液性物質牢固地與細胞壁結合,厚度≥0.2μm,邊界明顯者稱為莢膜或大莢膜(macrocapsule),厚度<0.2μm的稱為微莢膜(microcapsule).鞭毛(flagellum):許多細菌(全部弧菌和螺菌,半數桿菌和個別球菌),在菌體上固有細長并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少僅1-2根,多達數百。是細菌的運動器官。與致病性有關,且含有抗原性。芽胞(spore):細菌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胞質脫水濃縮,在菌體部形成一種圓形或卵圓形小體,是細菌的休眠形式,稱為~芽孢帶有完整的核質、酶系統(tǒng)和合成菌體組分的構造,能保存細菌的全部生命必須物質。產生芽孢的都是G+菌。一種細菌只生成一種芽孢,一種芽孢也只生成一種菌體。芽孢對熱力、干燥、輻射、化學消毒劑等理化因素有強大的抵抗力。細菌芽孢不直接引發(fā)疾病,僅當發(fā)芽成為繁殖體后,才干快速大量繁殖而致病。高壓蒸汽滅菌。應以芽孢與否被殺死作為判斷滅菌效果的指標。細菌L型(細菌細胞壁缺點性,bacterialLform):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構造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壞或合成被克制,這種細胞壁受損的細菌在高滲環(huán)境下仍可存活者稱為~某些L型仍含有致病力,引發(fā)慢性感染。臨床上遇癥狀明顯而標本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陰性者,應考慮細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做L型的專門分離培養(yǎng),并更換抗菌藥品。溶菌酶和青霉素是細菌L型慣用的人工誘導劑。G+,被細胞膜包圍,原生質體(protoplast);G-,被外膜保護,原生質球(spheroplast)。細胞膜(cellmembrane,胞質膜cytoplasmicmembrane):位于細胞壁側,緊包細胞質,由磷脂和多個蛋白質構成,但不含膽固醇。功效:物質轉運、呼吸分泌、生物合成、參加細菌分裂。中介體(mesosome):細菌部分細胞膜陷、折疊、卷曲形成的囊狀物,稱為~多見于G+位于菌體側面或靠近中部??捎幸环N或多個。一段連在細胞膜上,另一端與核質相連,分列時一分為二。有效地擴大了細胞膜的面積,對應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大的產生。功效類似于線粒體,稱為擬線粒體(chondroid)。菌毛(pilus,fimbriae):許多G-菌和少數G+菌菌體表面存在著一種直的、比鞭毛更細、更短的絲狀物,稱為~光鏡下不可見,電鏡下可見。由菌毛蛋白構成,螺旋狀排列成圓柱體,含有抗原性。性菌毛(sexpilus,F菌毛):僅見于少數G-菌。數量少,一種菌只有1-4根,較普通菌毛長而粗,中空呈管狀。由稱為致育因子(Ffactor)的質粒編碼。帶有性菌毛的細菌稱F+菌,反之則為F-菌。細菌的毒力、耐藥性等形狀通過此方式傳遞。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體吸附于菌細胞的受體。普通菌毛(ordinarypilus):遍及菌細胞表面,每菌可達數百根。是細菌的粘附構造,能與宿主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是細菌感染第一步。受體常為糖蛋白或糖脂。細菌的生理活動:攝取和合成營養(yǎng)物質,進行新代及生長繁殖。細菌的新代:指菌細胞分解代與合成代的總和,特點:代旺盛、代類型多樣化。分解代指底物分解和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合成代指產生的能量用于細胞組分的合成。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水、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等。生長因子(growthfactor):某些細菌生長所需,但本身不能合成,必須由外界供應的物質稱為~。普通為有機化合物,如維生素、某些AA、嘌呤嘧啶等。熱原質(pyrogen):又稱致熱源。是細菌合成的一種注入人體或動物體能引發(fā)發(fā)熱反映的物質。產生熱原質的大多為G-,熱原質即為其細胞壁的脂多糖。特點:耐高溫,高壓蒸汽(121℃,20min)滅菌不易被破壞,250℃高溫干烤可破壞,蒸餾法效果最佳,制備和注射過程中應嚴格恪守無菌操作。細菌素:某些菌株產生的一類含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稱~。特點:作用圍狹窄,僅對與產生菌有親緣關系的細菌有殺傷作用。意義:細菌分型、流行病學調查??股兀╝ntibiotic):某些微生物代過程中產生的一類能克制或殺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腫瘤細胞的物質。大多由放線菌和真菌產生。細菌重要產生多粘菌素、桿菌肽。菌落(colony):普通通過18-24h培養(yǎng)后,單個細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見的細菌集團,稱為~識別鑒定因素:大小、形狀、顏色、氣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濕潤或干燥、邊沿整潔與否、在血瓊脂平白上的溶血狀況等不同體現。純培養(yǎng)(pureculture):挑取一種菌落,移種到另一種培養(yǎng)基中,生長出來的細菌均為純種,稱為~培養(yǎng)基(culturemedium):由人工辦法配制而成,專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使用的混合營養(yǎng)物質品。普通pH7.2-7.6。許多細菌在代過程中分解糖類產酸,故常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緩沖劑,保持pH穩(wěn)定。制成后需滅菌解決。選擇培養(yǎng)基(selectivemedium):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某種化學物質,使之克制某些細菌生長,而有助于另某些細菌生長,從而將后者從混雜的標本中分離出來,這種培養(yǎng)基成為~。如培養(yǎng)腸道致病菌的SS培養(yǎng)基。專性需氧菌(obligedaerobe):含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統(tǒng),需要分子氧作為受氫體以完畢需氧呼吸,僅能在有氧環(huán)境下生長。如銅綠假單胞菌,結核分枝桿菌等。專性厭氧菌(obligateanaerobe):缺少完善的呼吸酶系統(tǒng),運用氧以外的其它物質作為受氫體,只能在低氧分壓或無氧環(huán)境中進行發(fā)酵。有游離氧存在時,受其毒害而死亡的細菌。兼性厭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無氧發(fā)酵兩種功效,不管在有氧或無氧環(huán)境中都能生長,但以有氧時生長較好。大多數病原菌屬于此。消毒(disinfection):殺死物體上或環(huán)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辦法。只對繁殖體有效,對芽胞無效。滅菌(sterilization):殺滅物體上全部微生物的辦法,涉及殺滅細芽胞、病毒和霉菌在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消毒滅菌的最高層次。防腐(antisepsis):防治或克制皮膚表面細菌生長繁殖。細菌普通不會死亡。慣用防腐劑有碘伏、醇類、氯己定。清潔(cleaning):通過除去塵埃和一切污穢以減少微生物數量的過程。無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是滅菌的成果。無菌操作:避免細菌進入人體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術,稱為無菌操作噬菌體(bacteriophage):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含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個體微小,能夠通過細菌濾器;無細胞構造,重要由蛋白質構成的衣殼和包含于其中的核算構成;只能在獲得微生物細胞復制增殖;是一種專性胞寄生的微生物。含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抗原性、抵抗力。毒性噬菌體(virulentphage):能在宿主菌細胞復制增殖,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并最后裂解細菌,稱為~在宿主菌以復制方式進行增殖,過程涉及:吸附、傳入、生物合成、成熟、釋放四個階段。溫和噬菌體(temperatephage,溶原性噬菌體lysogenicphage):噬菌體基因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體中,不產生子代噬菌體,也不引發(fā)細菌裂解,但噬菌體DNA隨細菌基因組的復制而復制,并隨細菌的分裂而分派至自帶細菌的基因組中,稱為~前噬菌體(prophage):溫和噬菌體的基因組整合于宿主基因組中,這種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基因稱為~前噬菌體溶原性細菌(lysogenicbacterium):可隨細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并通過細菌的分裂而傳給下一代,不引發(fā)細菌裂解,這種帶有前噬菌體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lysogenicbacterium).溶原性轉換(lysogenic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體可造成細菌基因型和性狀發(fā)生變化,稱為~基因型變異(genotypicvariation):基因構造發(fā)生變化,產生了變種或新種。只影響少數個體,能穩(wěn)定傳給后裔,不受外界因素影響。表型變異(phenotypicvariation):基因構造未變,產生變種或新種。又稱非遺傳性變異。由環(huán)境因素所致,易受外界條件影響,會涉及同一環(huán)境中的全部個體,變化時可逆的非遺傳的。如S型變R型質粒(plasmid):是細菌染色體外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質中環(huán)狀閉合的dsDNA。重要特性:·含有自我復制能力,一種質粒是一種復制子;·能編碼某些特定形狀,如治愈性、耐藥性、致病性等;·并非是細菌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遺傳物質;·可通過接合、轉化、轉導等方式在細菌間轉移;·含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兩種構造相似、親密有關的質粒不能穩(wěn)定共存于一種宿主菌的現象.轉座因子(transponsableelement):是細菌基因組中能變化本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但必須依附于染色體或質粒同時復制。依賴特異性轉座酶。分為插入序列和轉座子。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最簡樸轉作因子,大小約750-1550bp,兩端有反向重復序列作為重組酶的識別位點。可能是原細胞正常代的開關。不攜帶任何與插入功效無關的基因區(qū)域,插入后與插入點附近序列共同起作用。轉座子(transposon,Tn):構造較復雜,大小約-2500bp,除兩端的IS外還帶有其它基因,如與轉座無關的耐藥、毒力等基因,可隨Tn的轉座而發(fā)生轉移重組,使插入出基因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整合子(integron,In):是一種運動性的DNA分子,含有獨特構造可捕獲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轉變成為功效性基因的體現單位染色體和質?;蜣D座子上,是細菌固有的一種遺傳單位。基本構造:兩端保守末端+中間可變區(qū)。含有3個功效元件:整合酶基因、重組位點和啟動子,均位于整合子5’保守末端。轉化(transformation)英文需要掌握:是供菌裂解釋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攝取,使受菌獲得新的性狀??墒芟铝幸蛩赜绊懀汗┦芫蛐停河H緣關系越近,基因型越相似,轉化率越高;受菌的生理狀態(tài):只有在感受態(tài)下才干攝入轉化因子。感受態(tài)細菌表面帶有正電荷,且發(fā)生細胞膜通透性增高等變化,有助于細胞于對轉化因子的攝取;環(huán)境因素:Ca+、Mg2+、cAMP等可維持DNA的穩(wěn)定性、增進轉化作用。接合(conjugation):英文需要掌握細菌通過性鞭毛互相鏈連接溝通,將遺傳物質從供菌轉給受菌的方式稱為~。能通過接合方式轉移的質粒稱為接合性質粒,重要涉及F質粒、R質粒等。高頻重組株(highfrequencyrebinant,Hfr):F質粒能夠游離在細胞質中,亦可整合到染色體上形成~。含有高頻轉移本身染色體至F-菌的能力。當與F-通過性菌毛接合時,Hfr的染色體以單鏈進入,領先的基因高頻轉移,其后的基因轉移率逐步減少。因此F質粒幾乎沒有可能進入F-菌,F-菌極少能成為F+菌。轉導(transduction):英文需要掌握由噬菌體介導,將供菌的DNA片段轉入受菌,使受菌獲得供菌的部分遺傳性狀。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質轉導。由于噬菌體有宿主特異性,故轉導現象發(fā)生在同種細菌。普遍性轉導: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都能介導。任何供菌DNA片段都有可能被誤裝入噬菌體,故稱為~限性轉導:由溫和噬菌體接到,被轉到的基因只限于前噬菌體兩側的供菌基因?;貜屯蛔儯╮eversemutation):細菌由野生型變?yōu)橥蛔冃褪钦蛲蛔?,有時突變株通過有一次突變可恢復為野生的性狀,這種第二次突變稱為~基因突變:指DNA堿基對的置換、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構造的變化,可分為點突變和染色體畸變。堿基置換涉及轉換、顛換;插入或缺失造成移碼突變?;蛲蛔兪巧镒儺惖闹匾蛩?,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人體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腸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借居著不同種類數量的微生物。當人體免疫功效正常時,對宿主無害,有些有利,是正常微生物群,統(tǒng)稱~生物拮抗(antagonism):致病菌侵襲宿主,為突破皮膚粘膜第一道屏障,正常菌群能夠發(fā)揮生物屏障作用,對抗致病菌的侵入。機制是:受體競爭;產生有害代產物;營養(yǎng)競爭。菌群失調(dysbacteriosis):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種間的比例發(fā)生較大幅度變化而產生的病癥。菌群失調時,可引發(fā)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抗菌藥品治療原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發(fā)生了另一種新致病菌引發(fā)的感染。常見有金葡、G-、白假絲酵母菌等。微生態(tài)平衡(microeubiosis):微生物群、宿主與外部環(huán)境處在動態(tài)平衡時,稱為~微生態(tài)失調(microdysbiosis):正常微生物群之間,及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之間的微生態(tài)平衡,在外界環(huán)境影響下,由生理性組合,轉變?yōu)椴±硇越M合的狀態(tài)。細菌的感染:細菌侵入宿主體后,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不僅釋放出毒性產物,同時與宿主細胞之間發(fā)生互相作用,引發(fā)宿主出現病理變化的過程。半數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在一定條件下能引發(fā)50%的實驗動物死亡,或要50%的組織培養(yǎng)細胞發(fā)生感染的細菌數量或毒素劑量。侵襲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生理屏障,進入機體并在體定植、繁殖擴散的能力,稱為~涉及黏附素、莢膜、侵襲素、侵襲性酶類核細菌生物被膜等。外毒素(exotoxin):由G+和少數G-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質產物。大多數是在菌細胞合成后分泌至細胞外;也有的外毒素存在于菌體,待菌細胞破壞后才釋放出。毒素(endotoxin):是G-細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組分。只在細菌死亡后裂解后才干釋放。類毒素(toxoid):才用0.4%甲醛液脫去外毒素毒性而保存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稱為~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人類在長久的種系發(fā)育核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系列防御病原微生物等的功效。特點:作用廣泛,不針對某一種病原微生物;個體出生時就含有,應答快速,“第一道防線”。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個體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與病原體及其產物等抗原分子接觸后產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效。特點:針對性強,只對引發(fā)免疫的相似抗原有作用;含有免疫記憶性。隱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或侵入的病菌數量不多、毒力較弱,感染后對機體損害較輕,不出現或出現不明顯的臨床癥狀,是為~~顯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當機體抗感染的免疫力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強,以至機體的組織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生理功效也發(fā)生變化,并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是為~毒血癥(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體后,只在機體局部生長繁殖,病菌不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但其產生的外毒素入血。菌血癥(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通過血循環(huán)達成體適宜部位后再進行繁殖而致病。(最輕微)敗血癥(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量繁殖并產生毒性產物,引發(fā)全身性中毒癥狀。膿毒血癥(pyemia):化膿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體的其它組織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灶。帶菌者(carrier):致病菌在顯性或者隱性感染后并未立刻消失,在體繼續(xù)留一定時間,與機體免疫力處在相對平衡狀態(tài),是為帶菌狀態(tài),該宿主稱為~。沒有臨床癥狀,但會間歇排出病菌,是重要傳染源。醫(yī)院感染(hospitalinfection):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的感染和在醫(yī)院獲得,而在出院后發(fā)生的感染,或者患者入院時已經發(fā)生的直接與前次住院有關的感染。分為源性核外源性醫(yī)院感染,外源性又分為交叉感染、環(huán)境感染兩種。球菌(coccus):對人類有致病性的涉及分屬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腸球菌屬和奈瑟菌屬四個屬的某些細菌。革蘭染色,分為G+: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腸球菌等;G-: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撔郧蚓╬yogeniccoccus):引發(fā)機體化膿性炎癥的球菌稱為~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90%以上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質。SPA為完全抗原,可與人或多個哺乳動物IgG分子Fc段非特異性結合,增強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凝固酶(coagulase):多數致病菌株能產生~,該酶使加有抗凝劑的人或兔血漿凝固,可作為鑒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標。妨礙吞噬細胞的吞噬或胞消化作用,保護病菌不收血清中殺菌物質的破壞,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凝聚酶含有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分為:游離凝固酶:分泌至細胞外,被血漿中協(xié)同因子激活成為凝血酶樣物質,使液態(tài)的纖維蛋白原變成固態(tài)的纖維蛋白,造成血漿凝固。結合凝固酶:或凝聚因子,結核菌體表面不釋放,是該菌株表面的纖維蛋白原受體。鏈激酶(streptokinase):又稱鏈球菌纖維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酶原轉化成纖維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塊及阻滯血漿凝固,利于細菌的擴散。鏈道酶(streptodomase):又稱鏈球菌DNA酶。能降解膿液中含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膿液稀薄,增進細菌擴散??规溓蚓苎豋實驗:是檢測患者血清中與否有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中和實驗。慣用于輔助診療風濕熱。協(xié)同凝集實驗(coagglutination):用已知IgG類抗體標記SPA陽性葡萄球菌,快速檢測病人標本中與否存在對應抗原,從而判斷病人與否有對應病原菌感染的辦法。對易自溶、難培養(yǎng)、急性發(fā)作的細菌感染有重要診療價值。鏈球菌分類:按溶血現象分:甲型溶血性鏈球菌(α-hemolyticstreptococcus):又稱草綠色鏈球菌(viridandsstreptococci)菌落周邊有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huán),稱甲型溶血或α溶血。多為機會致病菌。乙性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又稱溶血性鏈球菌,菌落周邊形成一種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huán),稱乙性溶血或β溶血。該菌致病能力強,常引發(fā)人類和動物的多個疾病。丙型鏈球菌(γ-streptococcus):又稱不產生溶血型鏈球菌(streptococcusanhemolyticus),菌落周邊無溶血環(huán)。普通不致病,常存在于乳類和糞便中。按生化反映分類:不含有群特異性的鏈球菌,需用生化反映、藥品敏感性實驗。按抗原構造分類:根據鏈球菌細胞壁中抗原構造(C多糖抗原)的不同,運用血清辦法可分A~H.K~V20群。對人致病的鏈球菌菌株,90%屬A群。多呈乙型溶血。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細菌:是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G—桿菌,常借居在人和動物的腸道,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44個屬,170多個種。分類:致病菌:少數。如傷寒沙門菌、志賀菌、鼠疫耶爾森菌。機會致病菌:當宿主免疫力減少或細菌移位至腸道以外的部位時致病。如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正常菌群轉變而來的致病菌:如引發(fā)腸胃炎的大腸埃希菌。黏附素(adhesin):是某些特殊的菌毛和菌體表面的蛋白質,由質粒編碼產生。為某些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所含有。特異性的粘附定居,作用高度專一。大腸埃希菌的黏附素能使細菌緊密的黏在泌尿道和腸道細胞上,避免因排尿時尿液的沖刷和腸道蠕動作用而被排除。構成感染第一步。抗原性強,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K抗原:是大腸埃希菌和志賀菌的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圍,能阻抑O抗原與對應抗體發(fā)生凝集反映,并使細菌含有抗吞噬能力及抵抗抗體和補體的作用。Vi抗原:存在于新從患者標本中分離的傷寒沙門菌和丙型副傷寒沙門菌的表面,能制止O抗原與對應抗體發(fā)生凝集反映。普通認為與獨立有關。Vi抗體歲細菌被去除而肖氏,故測定Vi抗體有助于檢出腸熱癥帶菌者。Vi抗原不穩(wěn)定,60℃加熱、石碳酸解決或傳代培養(yǎng)后易消失。沙門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志賀毒素(shigatoxin,Stx):是痢疾志賀菌的外毒素,含有3種生物學活性。即可引發(fā)水樣腹瀉的長速度、對人肝細胞有毒害作用的細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毒性。肥達實驗(Widaltest):用已知傷寒沙門菌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發(fā)副傷寒的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和希氏沙門菌鞭毛H抗原的診療菌液與受檢血清作試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實驗,測定受檢血清中有無抗體及其效價的實驗。腸熱癥(entericfever,typhoidfever):涉及傷寒沙門菌引發(fā)的傷寒、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原稱乙型副傷寒沙門菌)、希氏沙門菌引發(fā)的副傷寒?;【鷮伲╒ibrio)細菌:是一大群菌體短效,彎曲成弧形的G-。該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水表面最多。本均屬有56種。對人致病的重要是引發(fā)霍亂的霍亂弧菌和引發(fā)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霍亂腸毒素(choleratoxin):現在已知的致瀉毒素中最為強烈的毒素,是腸毒素的典型代表。由一種A亞單位和5個相似的B亞單位構成的一種熱不穩(wěn)定性多聚體蛋白。A亞單位是毒性單位,分A1和A2兩個組分,其中A1含有酶活性,是毒性部分。B亞單位是結合單位,能與腸黏膜上皮細胞上GM1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使毒素分子變構。A亞單位脫離B亞單位進入細胞,A1組分活化,作用于腺苷環(huán)化酶,從而催化ATP轉變?yōu)閏AMP。cAMP濃度升高后,增進腸黏膜細胞的分泌功效,主動分泌Na、K、H2CO3離子及水,造成激烈的嘔吐、腹瀉,由此造成嚴重嗜睡,血容量明顯減少,出現微循環(huán)衰竭。厭氧性細菌(anaerobicbacteira):生長和代不需要氧氣,運用發(fā)酵而獲取能量的一群細菌。培養(yǎng)需在低氧分壓、含10%CO2的空氣中,不能在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分為有芽胞的厭氧芽胞梭菌屬和無芽胞厭氧菌。洶涌發(fā)酵(stormyfermentation):產氣莢膜梭菌在牛奶培養(yǎng)基中的,能分解乳糖產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厭氧微環(huán)境:傷口窄而深(深);伴有泥土或異物污染(污);大面積創(chuàng)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該菌無侵襲力,僅在局部繁殖。破傷風抗毒素(tetanusantitoxin,TAT):能夠中和破傷風痙攣毒素,用于破傷風感染的治療及緊急防止。肉毒毒素:是已知最激烈的毒素,屬于神經外毒素。毒性比氰化鉀強一萬倍。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膽堿能神經,克制神經肌肉接點處神經介質乙酰膽堿的釋放,造成緩慢性麻痹。可造成神經末梢麻痹引發(fā)食物中毒,以及嬰兒肉毒病、創(chuàng)傷感染中毒等??顾釛U菌:即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是一類細長略彎曲的桿菌,細胞壁中尚有大量脂質,可達菌體干重40%左右,生長形成粗糙的疏水性菌落。難以用普通染料染色,需用助染劑染并加溫使之著色。著色后又不易以含有3%HCl的乙醇脫色,故稱~無鞭毛、無芽胞、不產生外毒素;重要有結核分支桿菌、麻風分支桿菌等。卡介苗(BacilleCalmette-Guerin,BCG):將毒的牛分支桿菌培養(yǎng)與含膽汁、甘油、馬鈴薯的培養(yǎng)基中,經230次傳代,歷時,使毒力變異,稱為對人無致病性,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稱為~防止接種后,人獲得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索狀因子(cordfactor):是結核分支桿菌細胞壁中的脂肪酸。又稱6,6-雙分枝菌海藻糖,含有破壞細胞線粒體膜,毒害微粒體酶類,克制中性粒細胞游走和吞噬,引發(fā)慢性肉芽腫的作用。含有該物質的結核分枝桿菌毒株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能緊密黏成索狀,故稱~傳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immunity):常見于某些胞寄生菌(如結核分支桿菌),機體特異性免疫的建立與維持有賴于病原菌在機體的存在,一旦體病原菌消亡,抗結核免疫力也隨之消亡,故稱~舊結核菌素(oldtuberculin,OT):屬于結核菌素試劑,為含有結核分枝桿菌的甘油肉湯培養(yǎng)物加熱過濾液,重要成分為結合蛋白,也含有結核分枝桿菌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其它代產物和培養(yǎng)基成分。另一種為純蛋白衍生物(PPD),是OT經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純化物。結核菌素實驗:屬遲發(fā)型超敏反映,用結核菌素試劑做皮膚實驗,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接種過卡介苗者,普通都出現陽性反映。硫磺樣顆粒(sulfurgranule):患者病灶組織和瘺管中流出的膿汁,可找到肉眼可見的黃色小顆粒,稱~這種顆粒是放線菌在組織中形成的菌落。制片后,顯微鏡下呈菊花狀,菌絲末端有膠質樣物質構成的鞘包繞,膨大成棒狀。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一類絲狀、呈分枝狀生長的原核細胞型為微生物,屬人體正常菌群,能引來源性感染,是抗生素的重要產生菌。放線菌?。悍啪€菌多存在于口腔等于外界相通的體腔中,為人體的正常菌群。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口腔衛(wèi)生不良、拔牙或口腔黏膜受損時,可致源性感染,引發(fā)放線菌病。是一種軟組織的化膿性炎癥,若無繼發(fā)感染則多呈慢性肉芽腫,常伴有多發(fā)性瘺管形成。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類缺少細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在無生命培養(yǎng)基中能生長繁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立克次體(reckettsia):是一類以節(jié)肢動物為傳輸媒介、嚴格細胞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外斐反映(Weil-Felxreaction):斑疹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材料研發(fā)與市場調研合同
- 金華浙江金華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招聘編外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遼寧2025年渤海大學招聘高層次人才9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湖南2025年湖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4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DB2103-T 008-2023 消防技術服務機構從業(yè)規(guī)范
- 沈陽2025年遼寧沈陽遼中區(qū)四家事業(yè)單位面向區(qū)內事業(yè)單位遴選18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常州2025年江蘇常州工學院高層次人才招聘60人(長期)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兩側擋渣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語音電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耐高溫硅橡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電力鐵塔市場分析現狀
- GB 12158-2024防止靜電事故通用要求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東省濱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 含答案)
- 體育老師籃球說課
- 化學-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2025屆高三第一學期學業(yè)期末質量陽光指標調研卷試題和答案
- 蛋雞生產飼養(yǎng)養(yǎng)殖培訓課件
- 運用PDCA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發(fā)生率
- 海底撈員工手冊
- 2024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解讀
- 立春氣象與生活影響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