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散火湯臨床應用體會_第1頁
升陽散火湯臨床應用體會_第2頁
升陽散火湯臨床應用體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升陽散火湯臨床應用體會

升陽散火湯是臨床常用的經典方劑之一。這是金元醫(yī)生李東元治療脾胃內傷的一種方法。吾師成都市名老中醫(yī)張安國主任醫(yī)師善用此方治療不明原因發(fā)熱之癥,其癥候特點為長期低熱,體溫一般在37.5℃左右,或患者自覺發(fā)熱,測體溫正常,但其基本病機屬陽氣閉郁之諸多病癥。筆者通過臨床研究,用于多種郁熱之證療效滿意,尤其對肌熱、頭面五官諸疾之郁熱者甚效。1健脾升陽以養(yǎng)胃升陽散火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治男子婦人四肢發(fā)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fā)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火郁則發(fā)之”。組方:柴胡、升麻、羌活、獨活、防風、葛根、人參、白芍、生甘草、炙甘草。升陽散火湯的立法依據(jù)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關于五郁的治則之一“火郁發(fā)之”。東垣認為“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擊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鹋c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可見陰火是一種與元氣相對立的可以耗傷元氣的火,脾胃為元氣之本,故健脾升陽以補充元氣從而抑制陰火?!皟葌⑽?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薄盀a陰火以諸風藥,升發(fā)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陰分,未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fā)散于陽分,而令走九竅也”。凡人一身,只陰陽二氣,陽氣生發(fā),陰氣化為血;陽氣不足,陰氣化為火。前賢曰:“實火可瀉,郁火可發(fā)”。方中柴胡、升麻、羌活、獨活、防風、葛根等乃辛甘發(fā)散升陽之風藥,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此皆味薄氣輕,上行之藥,能升舉陽氣,而火邪可散;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芍藥瀉脾火而斂陰,寓補于散。創(chuàng)立的“升陽散火”法,用于治療“熱伏地中”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的伏火熱病。其發(fā)熱常為低熱、間歇熱,亦可為高熱,且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或自覺身熱、口鼻出氣熱而體溫不高。2病歷示例2.1高郁熱瀉熱治火例1:劉某,男,25歲,2005年3月28日就診。不明原因低熱4月余,每日下午3~4時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7.5℃左右,伴有手心燒,肌肉酸痛,胃納欠佳,二便調,舌質紅苔白黃厚,脈濡略數(shù)。曾在華西醫(yī)院查風濕指標正常,血常規(guī)檢查正常范圍。曾用長效青霉素、頭孢、雙黃連以及中藥抗風濕等治療不效。辨證為郁熱夾濕,治以升陽散火、清熱燥濕。方藥用升陽散火湯合達原飲加減:柴胡10g,羌活10g,獨活10g,升麻10g,葛根15g,防風10g,白芍15g,太子參30g,厚樸12g,檳榔12g,黃芩10g,知母15g,草果10g,青蒿30g,白薇30g,蘆竹根30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劑。服藥3劑,基本告愈,體溫偶有37.2℃,其余癥狀消失。前方藥再進3劑而痊愈,隨訪3月未復發(fā)。例2:王某,男,60歲,2006年6月24日就診。自覺身熱不適半年,體溫在37℃至37.3℃之間,伴有沖熱感,平素脾胃較差,腸鳴,舌質紅苔白,脈細緩。相關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辨證為脾胃郁熱,治以升陽散火、健脾化濕。方藥用升陽散火湯加味:太子參30g,白術15g,白芍15g,陳皮15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升麻10g,柴胡10g,葛根10g,車前仁15g,蠶砂15g,龍骨30g,牡蠣30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服藥3劑身熱不適全退。稍加減再進3劑,諸癥痊愈。按:火郁證發(fā)熱的特點是持續(xù)低熱或熱在四肢,夾濕熱者常出現(xiàn)午后發(fā)熱,口干苦,舌苔黃厚等癥。脾主四肢,火郁在脾,陽氣不得伸,故低熱或四肢熱。東垣曰:“四肢煩熱、肌熱,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則愈”,風藥升陽以發(fā)火郁,則脈數(shù)退。其病例1佐達原飲者,是因據(jù)其濕遏熱伏之病機。達原飲出自吳又可《瘟疫論》,有開達膜原,避穢化濁之效。方中檳榔、厚樸相配疏利氣機,厚樸、草果芳香燥濕,宣透濕邪,黃芩、知母清熱燥濕于里,知母、芍藥、甘草相配甘寒清熱養(yǎng)陰,補中而不礙濕,并防檳、樸、草果耗氣傷津,加青蒿、白薇、蘆竹根清熱涼血,辛涼透邪于外,全方具有升陽散火,疏利氣機,宣通濕滯,清熱透達之功。2.2加清陽,清陽善“岳某,女,38歲,2009年8月12日就診。自覺口、鼻、眼燒灼感同時小便灼熱色黃1月,伴有頭昏痛以頭頂為甚,全身肌肉酸痛,不寐,疲乏,大便不爽,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辨證為郁熱內伏、陰血不足,治以升陽散火、養(yǎng)陰安神。方藥用升陽散火湯合酸棗仁湯加減:柴胡10g,升麻10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葛根15g,太子參30g,白芍15g,酸棗仁15g,知母10g,黃柏10g,川牛膝15g,藁本10g,蔓荊子15g,川芎10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服藥3劑后,患者訴口、鼻、眼以及小便燒灼感基本消失,仍覺頭頂昏暈,兩側太陽穴脹,眠差。宗前法,前方去藁本、川芎,加石決明、茺蔚子、桑寄生以滋腎平肝。再服4劑,諸癥愈。按:頭為諸陽之會,陽氣不主上升,則空竅不利,頭為之昏痛,陽氣怫郁而為“郁火”,故見口、鼻、目發(fā)熱,鼻干、目酸脹、頭昏暈乏力;陰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故不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大便不爽,小便黃熱。予升陽散火湯疏散郁火、升發(fā)清陽,酸棗仁湯養(yǎng)血安神,加蔓荊子、石決明、桑寄生、茺蔚子疏散風熱、滋腎平肝,黃柏退虛熱。藥癥相符,其疾痊愈。2.3斷合性粉、嘴唇痛鄒某,女,28歲,2009年9月6日就診。咽部燒灼樣疼痛3月伴有咽部異物感,舌尖刺痛,多夢易醒,納食尚可,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咽部不充血,雙側扁桃體不腫大,咽后壁有濾泡增生。辨證為郁火內生,心經熱盛。治以升陽散火,清心養(yǎng)陰。方藥用升陽散火湯合導赤散加減:柴胡10g,升麻10g,防風10g,葛根10g,生地黃30g,太子參30g,白芍15g,羌活10g,川木通15g,淡竹葉15g,蟬蛻15g,胖大海15g,桔梗10g,川射干10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服藥3劑,咽部燒灼疼痛和舌尖刺痛明顯減輕,仍有咽部異物感。繼前法再進3劑,咽部燒灼和舌尖刺痛癥狀完全消失,僅覺咽部異物感,用紫蘇梗、厚樸、浙貝母、降香、山慈菇等繼續(xù)調理,服藥半月而愈。按:咽喉疼痛,醫(yī)者一般都認為是風熱或肺熱所致,前醫(yī)均用辛涼解表或清熱解毒養(yǎng)陰之藥,治療罔效。筆者根據(jù)癥情辨證為郁火內生,心經熱盛。病邪外束,抑遏陽氣,郁久化熱,郁火內生,故咽喉燒灼疼痛但咽部不充血;舌為心之苗,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熱擾心神,故多夢易醒。治取升陽散火湯,疏散郁火,加蟬蛻、胖大海、桔梗開宣肺氣。導赤散清心養(yǎng)陰,舌尖刺痛則愈。2.4胃熱傷陰,則色病治“陳某,男,55歲,2009年9月16日初診。唇干燒灼1月,伴唇癢脫皮,口苦,口干欲飲,頭昏暈,午后有陣熱上沖感,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曾服清熱藥不效。辨證為郁火內蘊,胃熱陰虛。方藥用升陽散火湯合清胃散加味:黃連10g,生地黃30g,牡丹皮10g,升麻10g,當歸10g,柴胡10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葛根15g,太子參30g,白芍15g,天花粉30g,石斛30g,蔓荊子15g,地膚子15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進服3劑,患者唇干燒灼明顯減輕,唇癢脫皮亦緩解,仍口干,時覺頭昏暈。效不更方,前方再進3劑,患者訴唇干燒灼以及唇癢脫皮已愈,口干,午后陣熱上沖??紤]為胃熱傷陰,前方去柴胡、二活、防風、地膚子,加石膏、知母、麥冬、川牛膝等,繼續(xù)調理5劑,諸癥除而愈。按: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胃之經脈環(huán)繞嘴唇。脾胃虛弱,脾陽不升,則郁火內伏,故唇干燒灼,清陽不升,則胃氣不得降,氣郁化火,胃熱傷陰,故口苦、口干欲飲,午后陣熱。升陽散火湯宣散郁火,清胃散清瀉胃熱,火散熱清故唇干燒灼愈,后合用玉女煎清胃養(yǎng)陰,滋陰去火,故達到陰平陽秘,恢復健康。3清郁陰陰瀉火之方上述病例,主訴不同,病位不一,癥狀各異,然而辨證相同,均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