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海上孫家寨漢墓群的發(fā)掘
1973年,上孫家寨的漢族墓群被挖掘和整理。當年,省物資局儲運公司木材倉庫需在該墓群部分范圍內修建倉庫,為配合此基建工程,省文物考古部門對倉庫院內的古墓葬及遺址進行了全面的發(fā)掘,倉庫外亦作了零星的發(fā)掘。截止1981年止,共發(fā)掘漢墓葬182座。此外,在該墓地還發(fā)掘了漢以前卡約文化、辛店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存。經(jīng)對這182座漢代墓葬的初步整理分析獲知,這批漢墓既具有漢文化的特點,又有羌文化的因素,還出土匈奴之物,族屬十分復雜。本文擬著重從這批墓葬的文化面貌入手,結合文獻記載,探討該墓地漢墓的族屬問題。上孫家寨,位于西寧之北,距西寧14公里,在湟水的主要支流北川河西岸的第二臺地上。河湟之間,即古代所說的“湟中”一帶。史書記載,秦以前,這里為古羌人之地。秦時,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大月氏王,控制了原大月氏的占領區(qū)甘肅河西地區(qū),大月氏被迫西遷,留下的余部進入南山,其中一部分來到湟中,與羌人雜處共婚,“被服飲食略與羌同”。進入湟中的這一部落史稱“小月氏”“月氏胡”或“湟中胡”。漢時“膘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于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②。漢宣帝時,屯田政策在此實施,漢族人口源源移入。因之,自漢宣帝以后,這一帶成了羌人、小月氏、漢人的雜居區(qū)。在《后漢書·西羌傳》等史書中常提到“湟中月氏諸胡”,《西羌傳》載,東漢順帝永和五年“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這意味著湟中之胡不止是“月氏胡”一種,還應有其它“胡”?!昂笔侵钙鹪从诒狈缴衬貐^(qū)的一些游牧部落,主要指匈奴、東胡而言。戰(zhàn)國至秦代以后,活動在甘肅河西地區(qū)的大月氏也稱作“胡”。從兩漢書記載來看,匈奴的主部沒有達到湟中,而見于記載的有一種起源于張掖以南源出祁連山盧水一帶的匈奴別部“盧水胡”,并與青海境內的羌人來往密切。據(jù)《后漢書·西羌傳》載,光武帝末年“時燒河豪有婦人比銅鉗者年百余歲,多智算,為種人所信向,皆從取計策,時為盧水胡所擊,比銅鉗將其眾來依郡縣。種人頗有犯法者,臨羌長牧系比銅鉗”。盧水之名最早見于該傳。燒河是羌族一種??紳h臨羌縣在今青海湟中一帶,故攻擊比銅鉗的盧水胡,其住地當去臨羌縣不遠。又載,章帝建初二年夏,“迷吾遂與諸眾聚兵,欲叛出塞……于是諸眾及屬國盧水胡悉與相應”。從《西羌傳》明、章兩帝時兩見盧水胡,可見其居地必與湟中不遠。東漢時,盧水胡應有一部越過祁連山而與湟中地區(qū)的月氏胡及羌人雜處。由此推知,所謂“月氏諸胡”,當是以小月氏的后裔為主體,還包括了盧水胡等匈奴別部的后代??脊艑W文化是在不同的族的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不同的地域內獨特的存在著不同族的共同體,促使了物質文化上地方特征的出現(xiàn)。再從上孫家漢墓的文化面貌來看,基本特點是:既含有漢文化的因素,又因時代早晚在不同程度上保留著固有的地方文化傳統(tǒng)。與中原文化的共性是明顯的、主要的。這種共性是接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而個性的形成,則是民族習俗差異和早期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遺留。這一墓群中所反映出的不同于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因素究竟應歸于哪一民族呢?前已述及,據(jù)文獻記載,自漢宣帝以后,這一帶是以羌為主、月氏胡、盧水胡、漢人雜居的地方。因此,關于這批墓墓主的族屬問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要給予準確的逐一判定,還有待于人種學的研究。但從這批墓葬的一些特殊習俗及某些隨葬器物中還是可得到一些啟示的。這批漢墓,屬西漢時期的墓葬有兩大類,無槨墓和木槨墓。這兩大類墓除甲區(qū)M115、M122遭盜擾外,其余各墓保存較好,基本保存了原來的葬俗。在此兩類墓中有兩種特殊的葬式引人注目。其一:截體葬有十二例。其特征是將身體的某一部位截取后安放室內,但位置挪動,或不放于室內。截割部位不大相同,以截取手指骨或腳趾骨為主,或截割部分頸椎、或頭部、或臀部。如M149中骨架,腳趾骨不全,其中三節(jié)骨放于左側蹠骨旁。M119中男性骨架、股骨和盆骨位置錯動,兩腿交叉,臀部明顯被截。其二:二次擾亂葬有五例。特點并非通常所說的二次葬,而是一種特殊的二次擾亂葬,即先以某一葬式瘞于室內,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生人又入墓室,二次有意擾亂身體局部,或擾亂全身,或擾亂胸部、或擾亂盆骨等,情形雖各不同,但無非是以上幾種主要現(xiàn)象。舉甲區(qū)M127為例:該墓系單人葬。頭北足南,四肢盆骨是仰身直肢;但頭骨卻在下肢骨之間,下腭又在左盆骨下;脊椎、頸椎骨、肋骨亦零亂不堪;肱骨、肩胛骨則保持了原狀:距離木棺木的檔板僅5厘米。由以上現(xiàn)象分析:四肢、盆骨、肩胛骨是完整無缺的仰身直肢,可排除二次葬的可能,當屬一次葬。又從肱骨、鎖骨、肩胛骨與木棺北檔板相距甚近和頭骨位于下肢之中的現(xiàn)象來推斷,死者開始是實行的割體葬,其脊椎、肋骨等部位的零亂,則應是二次擾亂所造成,即死者埋入后,又有生人進入墓穴有意擾亂胸部所致。這兩種葬式在該墓地西漢時期的墓葬中共計十七例,由此表明絕非偶然現(xiàn)象,應是一種葬俗。之所以特殊,是在已發(fā)表的中原等地漢墓資料中,目前尚無它例。然而這兩種葬式,尤其是二次擾亂葬,在青海地區(qū)的卡約文化墓群中卻是屢見不鮮的。這里我們舉以下已發(fā)表的三處卡約文化墓群,來看卡約文化葬式是否與上孫家寨漢墓群的葬式有著共同之處。第一處:大通上孫家寨卡約文化墓地。此墓地與上述漢墓群在同一墓地,交錯埋居。在千余座卡約文化墓葬中,墓中骨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明確寫入仰身直肢葬的(包括個別側身直肢葬)墓葬有264座,占墓葬總數(shù)的24%左右。屬于俯身葬和側跪葬的墓葬共61座,還有甕棺葬24座,占5%強。其余700余座,是占墓葬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的“亂骨葬”。這部分墓葬,總的特點是亂,但是亂的部位、亂的程度不大相同,有的大部分骨架完整,部分散亂;有的骨架則全部零亂不整,或堆放墓室一角、或高低不一,散見墓室各處填土中。這種“亂骨葬”絕大部分可稱為“二次擾亂葬”比較合乎實際。這里的“二次擾亂葬”,含義是指死者埋葬后一時期,當尸體基本腐爛之時,二次將墓挖開,把尸體的部分骨架或全部骨架給予擾動后,原坑重新埋葬。這與一般意義的二次葬的區(qū)別是二次將墓挖開,擾動一番;與遷葬墓的不同是個別遷葬外,絕大多數(shù)原坑重新埋葬。第二處:湟中縣潘家梁卡約文化墓地。共有局部亂骨葬、仰身直肢和遷葬三種。又以局部亂骨葬居多(局部亂骨葬和上述二次擾亂葬屬同一葬式)。這種葬式大致分三種:1、頭骨和右半身散亂,左半身完整,作仰身直肢葬;2、頭骨和上半身零亂,下肢呈仰身直肢狀;3、頭骨與右半身零亂,而下肢與左半身完好作仰身直肢狀。另外,有的骨架散亂,還有的僅將頭骨與人體分開。第三處;貴德縣山坪臺卡約文化墓地。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二次擾亂葬。在該墓地的12座仰身直肢葬中,其中10座有截指習俗,與上孫漢墓的“截體葬”有相似之處。仰身直肢的共12座,其中10座墓葬都有意識地截去手指和腳指,有的被截去一只手指,有的雙手或雙腳截去,或者只截雙手或雙腳等形式,……這種截指習俗在已知的卡約文化墓葬中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是二次擾亂葬。從被擾亂的情況來看,第一次安葬時都是仰身直肢。第一次安葬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再挖開墓室將尸體擾亂,然后將原坑重新進行第二次埋葬。從上述分布不同地點的卡約文化墓群中的葬式可見,“二次擾亂葬”在這幾處卡約文化墓地中都有發(fā)現(xiàn),而且特點相同,可證“二次擾亂葬”是卡約文化的葬俗之一。此外在貴德縣山坪臺卡約文化墓地中還首次發(fā)現(xiàn)有截指習俗。這些埋葬形式和上述上孫漢墓的形式是基本相同的。不言而喻,上孫漢墓的兩種特殊葬式應是卡約文化的遺俗。再者,殺殉動物隨葬,是這批漢墓不同于中原等地漢墓的另一個特點之一。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約有二分之一強的墓中有動物遺骸。通常是用某一肢體,或用頭骨、或整體隨葬入室內。這一習俗在青海地區(qū)卡約文化和辛店文化中較流行,特別是在卡約文化中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如在循化阿哈特擒山卡約文化墓地里,除隨葬陶器中盛有糧食作物,主要有麥類、粟類等品種外,還發(fā)現(xiàn)羊、牛、馬、鹿、狗等獸骨。又如在潘家梁卡約文化墓地內亦“流行隨葬狗爪和牛、羊等動物肢體的習俗”⑦。此外,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掘出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土著文化的陶器。這些陶器從外表均留有明顯煙薰痕,可證其為實用炊器。陶質為夾砂類,有灰、紅褐色兩種,器形有雙耳罐、罐、單耳杯、鬲等。這些器物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在這批漢墓的第一期中(昭帝前后)經(jīng)常見到,爾后則基本消失,王莽以后即絕跡了。除青海外,在其它地區(qū)的漢墓內這種炊器是難以見到的。而以上器物與本地卡約、辛店文化陶器卻有著相似之處,因之可以認為是帶有青海地方文化的器物。綜合上述,上孫墓地西漢時期的墓葬,其文化面貌除主體因素屬漢文化外,一部分特殊習俗正是卡約文化的習俗;帶有地方特點的陶器又正與卡約、辛店文化極為相似。換言之,有別于漢文化的因素,正是卡約文化的因素。卡約文化和辛店文化,許多學者認為就是羌人的文化。再從地望分析,上孫家寨墓地距湟水不遠,這一地區(qū)應是羌人的聚居區(qū)。從上孫漢墓群同一墓地里,還發(fā)掘出了一千余座卡約文化墓葬,更可得到證明。再按一般規(guī)律來分析,一個民族極易接受另一個民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觀念卻是難以在短時間內隨著吸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而更改,會頑強地保留相當一段時間。因之,上孫家寨漢墓群不論是從所在地理位置和自身文化面貌來看,無疑都與本地的羌人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可以推斷,在西漢時期的木槨和無槨墓主的族屬,其中有一部分是漢化了的羌民族;或一部分是與羌人雜居在一起,風俗完全同于羌人的“月氏胡”。與此同時,在同類墓里是否還有漢人之墓或其它民族,尚不可妄斷。東漢時期,墓葬結構受中原影響亦相應發(fā)生了變化。墓葬一般都是仿造地面建筑用磚修砌而成,通稱磚室墓。在這一時期,本地區(qū)的磚室墓亦基本取代了西漢時期的木槨和無槨墓。這種磚室結構的墓葬不僅大多數(shù)遭人為盜擾,而且極易入水,亦遭自然擾亂,骨架皆零亂不堪,原來的埋葬形式多失原貌;加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漢化過程,至東漢后期這一地區(qū)的墓葬習俗已基本漢化了。由于這多方面的原因,自然在東漢時期的墓中很難準確地找到早年羌人的埋葬習俗,但從墓葬中殘存的一些隨葬器物,卻為我們分析這一時期的墓主是否還有其它族屬提供了新的線素。在一座東漢末年的雙室磚墓中,出土了一方駝紐銅印,文曰“漢匈奴歸義親漢長”,該墓除了這枚印章可表明是匈奴族外,其它如墓形和隨葬品已基本漢化。這枚印章應是東漢中央政府發(fā)給當時青海境內匈奴部族首領的官印。此外在M24中,還出土了一枚網(wǎng)狀銅牌,是一件帶扣,“這種銅牌,具有強烈的斷基泰風格,是匈奴人特有的。類似銅牌,過去在內蒙集寧之蘭虎溝的東漢南匈奴墓中曾發(fā)現(xiàn)過,這也證明其為匈奴遺物”。除此之外,在青海的互助、共和等縣也有零尼匈奴遺物出土,時代亦為東漢時期。由此表明,匈奴的確在東漢時期到達青海境內。他們是匈奴的何部呢?據(jù)史書所載,匈奴的主部沒有到達湟中地帶,而與這一地區(qū)關系密切的應是匈奴的別部之一“盧水胡”。那末,上孫漢墓出土的匈奴印章,有可能就是“盧水胡”首領的一枚官印。當然,關于這枚印章還可做出多種推測。不過,我們推定其為盧水胡,大致是不會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長期出租合同范本
- 房地產開業(yè)慶典合同書范本
- 車輛租賃合同書模板
- 2025年度出租車行業(yè)車輛安全檢測站建設合同4篇
- 摩托車運輸與維修合同
- 2024年進出口貿易交易合同
- 土地合作居間合同
- 數(shù)據(jù)服務開發(fā)項目合同
- 2024年智能城市建設項目合同
- 采購腳手架合同
- 完整版秸稈炭化成型綜合利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油氣行業(yè)人才需求預測-洞察分析
- 《數(shù)據(jù)采集技術》課件-Scrapy 框架的基本操作
- (2024)河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圍城讀書分享課件
- 2025年河北省單招語文模擬測試二(原卷版)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內容解讀
- 工作計劃 2025年度醫(yī)院工作計劃
- 高一化學《活潑的金屬單質-鈉》分層練習含答案解析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觀質量評定規(guī)程
- 2024年內蒙古中考英語試卷五套合卷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