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荀子的人性觀_第1頁
論荀子的人性觀_第2頁
論荀子的人性觀_第3頁
論荀子的人性觀_第4頁
論荀子的人性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荀子的人性觀

人性理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提出了“人性趨惡”的人性論主張。荀子的人性論主要是從人的自然屬性向社會屬性轉化的角度入手,深刻剖析自然、人、社會、道德的關系,從而為封建的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尋找人性上的依據。盡管荀子的人性論中有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其人性論中的積極因素,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一、觀點與目的:人性的相對對立與統(tǒng)一“儒家的人性學說,典型的有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他們兩人的人性論并不是絕對對立或沖突的,因為他們對人性的界定不同,目的不同,理論預設與問題域不一樣?!泵献诱摗靶浴痹谟谙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而荀子論“性”卻在于經驗,荀子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性論思想,把人性論建立在天道自然觀的基礎之上的。1.“性”字含義解釋孔子時代,隨著人們對“天”、“神”、“命”的認識不斷提升,像殷、周時期的那種主宰人間禍福的“神靈”已漸行漸遠,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已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人自身的探討,“孔子作為人性理論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人學思想中對人性問題敘述和理解的基調?!彪m然說孔子是人性理論的首倡者,但其思想中對人性問題的直接論述并不多,《論語》中“性”字只出現兩次,而出自孔子之口只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次??鬃訉Α靶浴钡睦斫馐侵副拘曰蛱煨?體現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性相近”說明了孔子承認人的先天素質有有差別,但不十分明顯。“習”則是習慣、習俗、教育等,體現的是人的社會屬性,“習相遠”說明了后天的教育或環(huán)境對人性的重大影響??v觀《論語》可以看出,孔子更多是把人性問題的研究納入在其人道觀之中,“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孔子重視“人道”,《論語》中“道”字共出現85次,大多數的含義是:治國原則、主張、真理、規(guī)矩、品行、道義、道路等。其含義可歸納為做人的道理和治國的道理,揭示的是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凹究底訂栒诳鬃釉?‘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充分說明了“道”對人性的影響。荀子正是吸收了孔子人道觀作為自己的人性論的立論基礎,提出了“天人相分”、“人性趨惡”、“化性起偽”的思想,其人性論是對孔子人道觀的繼承和發(fā)展。2.內涵之一:天是客觀存在,不可學也不可事。天是“人”,孟子論性緣于“天人合一”,天是性善的終極根據,“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于也?!?《孟子·盡心上》)而荀子對人性的把握,則是緣于“天人相分”。荀子的“天論篇”不僅論天,而且講人,講人與天的關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首先,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荀子·天論》)天有常道,即天地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而且天不能完全決定人世間的所有事務,“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天論》)對于人類來說,天、地只不過是外在的環(huán)境而已。其次,荀子還認為人性也只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屬性,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后天學來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荀子·性惡》)人有喜怒哀樂,這叫“天情”,人有耳、目、口、鼻、形,這叫“天官”,心管理著五官,故為“天君”。人餓了要吃、冷了要暖、累了要休息,“此人之情性也”。所有的這些本來都是自然的,但如果搞昏了“天君”、擾亂了“天官”,這就是天下最大的兇險,也就意味著人性惡的一面將暴露無遺。3.解釋人之“心”荀子提出“天人之分”的主張,并不是為了把天與人對立起來,恰恰是為了使人更能了解天的規(guī)律、人性的特點,從而達到“用之”的目的。荀子在《天論》中提到:“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識天”為了“用天”,同樣“識性”為了“化性”。天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人性也有自身的規(guī)律可循,荀子認為,人性雖然趨惡,但可以通過人的努力而從善。從惡到善,即“化性起偽”在于“心”,“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這是因為心的功能是管理五官、主宰人的精神,“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心無時無刻不在儲存信息、認識外界事物,而且心又有其自己的意志,“是之則受,非之則辭?!?《荀子·解蔽》)因此,知道了心的功能、了解了人性的特點,人們就可以進行選擇,是順著人性趨惡,還是通過后天努力而向善。二、孟子人性論的起點儒家的人性學說只所以會產生“性善”與“性惡”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對人性的解說不同。孟子人性論的邏輯起點是人性的先驗本性,即人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情感與理性。荀子雖然是在批駁孟子的“性善”基礎上提出“性惡”的主張,但縱觀荀子的思想體系,其人性論的邏輯起點卻是“人性趨惡”,這是由人性的特點所決定的。1.自然生理的表現前面談過,荀子視天為自然,而人是天地所生,故人性也是自然的,“性者,天之就也?!睆娜诵缘谋驹瓷险f,荀子認為人性是生來具有的,不是后天習得的,是人的自然生理特性,“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辈⑶胰说倪@種自然生理特性的反映也是人人相同的?!胺踩擞兴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而從內容上說,荀子認為人性是“性”、“情”、“欲”三位一體的,“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質也?!薄坝?情之應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荀子·正名》)荀子視“性”為自然,“情”為“性”而發(fā),而“欲”是對“情”的反應,是“性”的具體呈現。由此可知,荀子談“性”、言“情”的著眼點是落在“欲”上,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而“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荀子·正名》)人的“惡欲”緣于人性自然。2.從“觀之”看“性惡”的實質荀子認為人性是自然的,好利避惡是人的自然本能,人性最初不包含任何先天倫理道德意識和價值自覺能力。“按荀子對‘性’的邏輯規(guī)定推論下去,他應得出與告子所謂‘性無善無不善’的結論?!钡髯訁s明確提出“人之性惡”的結論。而縱觀荀子的“性惡”論,“人之性惡”的實質是人性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變化趨勢。荀子為論證“人之性惡”,在其“性惡”篇中,通過與孟子的“人之性善”的對比,分析“性惡”的種種表現,曾9次提到“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坝^之”并非是觀人性的結果,而是觀人性的變化趨勢?!敖袢酥?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荀子·性惡》)“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荀子·性惡》)仔細揣摩這些話的文義,不難看出,荀子所謂“人之性惡”的真正底蘊其實全由“順是”、“縱”、“順”所透視,“性惡”是由于人性變化的結果。三、病機理論基礎不同荀子的性惡論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與孟子的性善論不同。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拋開了性善論,孟子的思想體系就成了空中樓閣。而性惡論只是荀子思想體系的一個部分。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可以推斷,荀子論“性”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明“人之性惡”,而是強調“化性起偽”,荀子人性論的落腳點在于循禮義之道。1.善與惡—禮義是區(qū)分善、惡的標準善與惡作為人類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思想家們就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秶Z·魯語下》中已有“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的論斷?!蹲髠鳌?、《論語》、《老子》中,亦有“善”與“惡”、“善人”與“惡人”、“善行”與“惡行”的比較。可見,善與惡在中國早已成為道德評價的一種標準。然而,善和惡作為道德評價的標準,具有“相對性、階級性和歷史性,沒有超階級的善惡,也沒有超歷史的永恒不變的善惡?!憋@然,孟子的人人固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的觀點割裂了人的道德與社會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是唯心的。作為一種價值判斷,荀子從社會實際出發(fā),明確提出了禮義是區(qū)分善、惡的標準,“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荀子·性惡》)即符合符合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就是善,否則就是惡。2.從“化性起偽”看反人性的能力在荀子看來,禮義不僅是區(qū)分人性善惡的標準,而且也是“化性起偽”的決定性因素。荀子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子·禮論》)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耳目口腹等自然情欲,本無善惡之分。因此,荀子才得出“今人之性,固無禮義。”(《荀子·性惡》)即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禮義、辭讓等道德觀念的,但人性若順其自然發(fā)展,則必然會破壞社會秩序,造成社會混亂的結論。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只有起“偽”,即人的后天努力,因為“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怎樣才能“化性起偽”,荀子用禮義把“性”與“偽”聯系起來。首先,荀子認為先王制定禮義是用來定分止亂的?!岸Y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荀子·禮論》)人性是趨惡的,其解決的惟一辦法只有“制禮”,用禮義規(guī)范人們的自然之欲。其次,禮義對人們的行為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昂脴s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求之之道則異矣?!?《荀子·榮辱》)荀子認為人們“好利惡害”的自然本性是相同的,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在于君子循禮義之道,荀子把能否建立和諧的倫理秩序和高尚的道德風尚,取決于禮義的教化作用。在荀子看來,禮義對人的欲望起到了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禮義架起了“性”、“偽”聯系的橋梁。四、馬克思人性論的矛盾性人性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既規(guī)定了人性,又在不斷地改變著人性。如果用現代的觀點審視荀子的人性論,其無疑是矛盾重重。然而,荀子的人性論思想能相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他的思路和基本精神仍有相當的影響力,對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啟示意義。1.從“人治”到“天國關系”荀子從“明于天人之分”開始,到“天行有常”,人要“知天”,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充分體現了荀子既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又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唯物主義立場。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認清自然之天與人自身的關系,從而為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作鋪墊,因此,我們不能把荀子簡單地看成是“天人相分”論者,荀子的天人關系中蘊藏著辯證的天人合一思想。當然,我們也不能僅憑一句“制天命而用之”,就用“人定勝天”來詮釋荀子的天人關系學說。荀子認為,在自然界面前,人是主動地改造者而不是被動的適應者,“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之謂能參?!?《荀子·天論》)荀子有改造自然的思想,但并沒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因為天有“天職”,人不能隨意加以干預,這叫“不與天爭職”。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人與自然的矛盾急劇惡化。各種災害頻發(fā),其中許多災害的產生與人們違背自然規(guī)律,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我黨提出了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堅定地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茖W發(fā)展觀的提出,能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單純地依賴自然、野蠻地征服自然都不能解決發(fā)展問題。我們必須在改造自然的同時,積極地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在“天人和諧”中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2.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性論荀子的思想源于儒學,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曾指出:“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先秦諸子幾乎沒有一家沒有經過他的批判,……這些固然表示他對于百家都采取了超越的態(tài)度,而在他的學說思想里面,我們很明顯地可以看得出百家的影響?;蛘哒娴慕邮芘c發(fā)展,或者是反面的攻擊與對立,或者是綜合的統(tǒng)一與衍變?!避髯拥娜诵哉撌墙⒃趯θ寮液偷兰宜枷氲恼J識基礎之上。首先,荀子的人性論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性理論。有學者認為孔子的人性理論中,“‘性相近’是孟子‘性善論’的發(fā)端;‘習相遠’是荀子‘性惡論’的發(fā)端?!逼鋵嵅蝗?荀子主張人性自然,“堯、舜、桀、跖其性一也”恰恰是對“性相近”的繼承;而“化性起偽”則是體現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對“習相遠”的繼承。荀子人性論的出發(fā)點雖然是人性趨惡,但其判斷善惡則是以儒家的禮義為標準的,是對孔子儒學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其次,荀子還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克服了道家的消極無為的宿命思想,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主張,為創(chuàng)建自己的人性論體系奠定了基礎。作為戰(zhàn)國末期的一位儒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