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賞析_第1頁
蘇軾詩詞賞析_第2頁
蘇軾詩詞賞析_第3頁
蘇軾詩詞賞析_第4頁
蘇軾詩詞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蘇軾題西林壁

側(cè)

峰,

高低各不

同。

不識

目,

在此

中。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把嘧语w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huán)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把嘧语w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傷感的調(diào)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nèi),環(huán)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nèi)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fā)出笑聲的佳人正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梢哉f,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fā)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jié)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shù)相同,節(jié)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jié)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xiàn)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jié)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現(xiàn)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上片側(cè)重哀情,下片側(cè)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

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

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煙雨,

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

“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

都鏡凈,

倒碧峰。

忽然浪起,

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

未解莊生天籟,

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

千里快哉風。本詞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fā)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yōu)美圖景,展現(xiàn)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爸秊槲倚伦鳌眱删?,交待新亭的創(chuàng)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guān)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皾瘛弊中稳萦推嵛锤桑H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cè)面描寫。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揚州平山堂所領(lǐng)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高遠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種優(yōu)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今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jié)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展現(xiàn)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fā)開來,抒發(fā)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耙磺ы暎肩R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tài)描寫?!昂鋈弧眱删洌瑢懸魂嚲揎L,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xiàn)的著重點——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fā)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風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zhàn)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guān)鍵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藝術(shù)構(gòu)思和結(jié)構(gòu)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客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貫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xiàn)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xiàn)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

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

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

未轉(zhuǎn)頭時是夢。

平山堂位于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cè),乃歐陽修慶歷八年(1048)知揚州時所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自徐州調(diào)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經(jīng)過平山堂。這時距蘇軾和其恩師歐陽修最后一次見面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適逢自己政治處境艱難,蘇軾為重游故地、緬懷恩師而作的這首詞,自然會有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作者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于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叭^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此前,熙寧四年(1071)他離京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經(jīng)楊州,來平山堂憑吊恩師?!鞍肷鷱椫嘎曋小?,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

“十年不見老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其中有他的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欄檻倚睛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fā)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徊不已。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作者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歐陽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他憑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自然會生發(fā)萬千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是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是夢?!边@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guān)鍵所。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xiāng)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shù)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nóng)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xiàn)了淳厚的鄉(xiāng)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并點出季節(jié),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jié)農(nóng)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里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nóng)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jié)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zhuǎn)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結(jié)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tài)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xiāng)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xiāng)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xiāng)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jīng)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nèi)容開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蘇軾游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注釋①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zhèn)。時與醫(y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譯文游歷在蘄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對著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間沙路干凈得沒有泥,傍晚細雨中傳來布谷鳥陣陣啼叫聲。誰說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zhí)著奔向西邊!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1]

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詩寫得清新流暢,又富有哲理。它批評了兩種片面性:一種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講“琴上有琴聲”;一種是只強調(diào)指頭的作用,認為“聲在指頭上”。人們都清楚,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是人的指頭撥動琴弦產(chǎn)生出來的,琴和指頭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難以奏出美妙音樂。1.若:如果的意思;如果說琴聲發(fā)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么不響呢?2.何:為何的意思;如果說琴聲發(fā)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3.思考的問題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幾個因素相輔相成的,沒有琴不行,沒有手也聽不到琴聲.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chǎn)生單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shù)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shù)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chǎn)生藝術(shù)美的主客觀關(guān)系?!逗L摹穂宋]蘇軾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注釋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香霧霏霏月轉(zhuǎn)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裊裊】風細貌【崇光】月光或花光【霏霏】迷蒙狀【故】于是【紅妝】用美女比海棠【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揚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典出《太真外傳》)海棠,迷蒙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擬人的手法。愛花,惜花。翻譯在淡淡的月光下,春風輕輕的,花香彌漫的霧氣中,月亮在不經(jīng)意中轉(zhuǎn)過了廳廊.我恐怕夜深時分花兒就凋謝了,于是燃起高高的燭火以觀賞這海棠花的驕艷風姿.賞析“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tài),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俺绻狻笔侵刚谠鲩L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cè)寫海棠,“香霧空蒙”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zhuǎn)廊”,月亮已轉(zhuǎn)過回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爸豢忠股罨ㄋァ?,這一句寫得癡絕,是全詩的關(guān)鍵句。此句轉(zhuǎn)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tài)。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fā)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zhí)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癡情,現(xiàn)在他滿心里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余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xiàn)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鐘。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zhuǎn)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盁郀T”遙承上文的“月轉(zhuǎn)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xiàn)姿色的舞臺;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qū)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罢占t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盁薄罢铡眱勺直砻嫔隙紝懳覍ǖ南矏叟c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郁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xiàn)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又有誰可以阻撓呢?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為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睂懘嗽姇r,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贈劉景文(宋)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譯文]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jié)啊![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耙褵o”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盾嫦獫O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食荔枝二首·之二·蘇東坡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举p析】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蘇東坡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于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chǎn)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qū)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zhí)著。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贊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qū)。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自此以后,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xiàn)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薄丁春吞諝w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薄逗吞諝w園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薄妒忱笾Χ住菲涠骸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灸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fā)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和子由①澠池②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③,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壞壁⑤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⑥嘶。詩詞注釋: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②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蘇軾依蘇轍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發(fā)出人生之感。④老僧:即指奉閑。據(jù)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雹輭谋冢褐阜铋e僧舍。嘉祐三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賢僧舍并題詩僧壁。⑥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痹娫~譯文: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老和尚奉閑已經(jīng)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詩詞鑒賞:蘇轍原詩的基調(diào)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于考中進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jīng)過這里,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jīng)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發(fā)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shù)個坐標點所組成的,那么,這些坐標點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并不意味著人生是盲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并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jīng)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jīng)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jīng)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xiàn)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xiàn)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后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彼^“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弊鳛槠呗桑?、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guān)系,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總共5首如下: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其二: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其三: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其四: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其五: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詩詞譯文第一首:烏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雨珠如跳動的珍珠,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第二首:放生的魚鱉跟隨人來,池塘里荷花到處開放。從水中看山如倒過來,開船隨風在月下徘徊。詩詞鑒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注釋]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季節(jié);夏季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遮:遮蓋,掩蓋。3.跳珠:跳動的珠子。4.卷地風:龍卷風。-注詞釋義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又名“看經(jīng)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醉書:喝醉酒時所寫。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遮:遮蔽,遮蓋。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古詩今譯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打入船內(nèi)。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后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边@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zhuǎn),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云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jīng)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仿佛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卷來,一下子吹散了烏云和大雨。云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詩人善于渲染氣氛,從陰云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云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弊阋娝麑@首詩的喜愛。[解說]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風呢?云呢?統(tǒng)統(tǒng)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fā)生似的。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jīng)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shù)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瀲滟——形容水波相連,蕩漾閃光。

②方好——正顯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④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zhì)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xiàn)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chǔ)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jīng)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xiāng)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净莩绱航砭岸住刻K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這一首,忘了后面還有四句: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举p析】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xiāng),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譯文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干凈,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閑游散步。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的聲音。作品賞析東坡是一個地名,在當時黃州州治黃岡(今屬湖北)城東。它并不是什么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說,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jié)下深厚感情的一個生活天地。宋神宗元豐初年,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棄置閑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馬正卿看不過眼,給他從郡里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蘇軾加以整治,躬耕其中,這就是東坡。詩人在此不只經(jīng)營禾稼果木,還筑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并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里是傾注著愛的。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shù)闷鹨粋€“清”字。謝靈運寫雨后叢林之象說:“密林含余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qū)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脫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余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于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里說:“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蹦请m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那么,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里,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將拐杖著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里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確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xiàn)出來了。這“犖確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著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tài)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感人,正由于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tài):“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迸c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詩的第一段,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說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長醉山水間之意江城子

密州出獵選自《東坡樂府箋》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qíng)蒼,錦帽貂裘(diāoqiú),千騎(jì)卷(juǎn)平岡。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1]注釋①江城子:詞牌名。②老夫:作者自稱,時年四十。③聊:姑且。④狂:豪情。⑤左牽黃,右擎蒼: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擎著蒼鷹。⑥錦帽貂裘: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⑦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千騎:形容從騎很多。平岡:指山脊平坦處。⑧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為了酬答滿城人都隨同去看打獵的盛意,我親自射虎,請你們看看孫郎當年的射虎的英姿。親射虎,看孫郎:為“看孫郎,親射虎”的倒句。孫郎:孫權(quán),這里作者自喻?!度龂尽侵尽O權(quán)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quán)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quán)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边@里以孫權(quán)喻太守。⑨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尚:更。⑩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qū))太守。他愛惜士卒,優(yōu)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shù)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jīng)馮唐代為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jié)”(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jié))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diào)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節(jié):兵符,帶著傳達命令的符節(jié)。持節(jié):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漢時郡名,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qū)。⑾會挽雕弓如滿月:會,會當:將要。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滿月:圓月。⑿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里引指西夏?!冻o·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13)密州:今山東諸城。(14)密州出獵:題目典故用意1)孫郎-希望自己像孫權(quán)一樣年少有膽識2)馮唐-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么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3)天狼-天狼星;傳說天狼星主侵略,所以用天狼星比喻敵人(即遼國與西夏),表達了作者愛國,想要為國殺敵,報答國家的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