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_第1頁
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_第2頁
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_第3頁
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_第4頁
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

一、古魯思置蒙古旗的地位據(jù)《清朝太宗實錄》天聰九年二月丁海記載,“內(nèi)外蒙古共有1663名壯漢,分為11旗。”。這十一旗是指蒙古八旗和古魯思轄布一旗、俄木布楚虎爾一旗及耿格爾同單把共管的一旗。古魯思轄布等三旗共有9,123名壯丁,占此次編審壯丁總數(shù)一半以上。有的學者認為:“這三旗肯定仍然隸屬于原有的八旗滿洲之下”。[1,7,13,15,20,23,34,36,41]這一看法似可商榷。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一)是這樣記述天聰九年編設(shè)蒙古十一旗的:“編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為十一旗。喀喇沁部長蘇布地子古嚕思奇布領(lǐng)五千二百八十六人為一旗,土默特右翼部長鄂木布楚琥爾領(lǐng)一千八百二十六人為一旗,左翼善巴與其族庚格爾領(lǐng)二千十一名為一旗,其余在內(nèi)舊喀喇沁合舊蒙古為八旗”。顯然,祁韻士把十一旗分成了“在內(nèi)蒙古八旗”和外藩蒙古三旗。日本學者阿南惟敬也指出古魯思轄布等三旗為外藩蒙古。[2,8,14,21,24,37,42]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八旗,包括滿、蒙、漢八旗,在清官書中亦稱內(nèi)八旗”,以示與外藩蒙古旗的區(qū)別。十七世紀初,滿洲崛起,與其毗鄰的嫩科爾沁蒙古率先降附,至清入關(guān)前夕,整個漠南蒙古全部劃入清的版圖。歸附滿洲的諸蒙古一部分內(nèi)附于八旗之下,以后遂發(fā)展為蒙古八旗,另一部分仍由原來的部落長統(tǒng)轄,或還歸舊牧,或在指定的新區(qū)駐牧,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外藩蒙古旗。對外藩蒙古來講,保持本部落一定的自治權(quán),是歸附滿洲的先決條件,如天聰元年七月敖漢、奈曼兩部歸附,皇太極告天宣誓,不得“視若編氓,勒遷內(nèi)地”,要“加之愛養(yǎng),仍令各安疆土”;而對滿洲統(tǒng)治者來說,給予外藩蒙古有限的自治權(quán),是利用原蒙古諸部落長更有效地實現(xiàn)對蒙古地區(qū)的統(tǒng)治。天聰九年編立的古魯思轄布等三旗是最早一批出現(xiàn)的外藩蒙古旗分古魯思轄布系喀喇沁部落長蘇布地之子,天聰二年二月蘇布地與其弟萬旦衛(wèi)征致書皇太極,請會兵征剿察哈爾林丹汗,當年七月喀喇沁使者來到金國,受到隆重接待。翌年六月蘇布地等表示意欲歸附,[4,10,17,22,26,39]皇太極遣“蘇布地杜稜歸國”,[5,11,18,27,35,40]使之列為外藩。此后,喀喇沁以外藩朝貢有時,并遵約會兵往征察哈爾、明王朝。至天聰九年二月滿洲統(tǒng)治者仿內(nèi)八旗編審喀喇沁部壯丁,設(shè)立旗分。天聰十年二月,外藩蒙古四十九貝勒請皇太極上尊號,古魯思轄布、萬旦衛(wèi)征與焉。由此可見,古魯思轄布一旗為外藩喀喇沁旗。土默特左翼單把與喀喇沁為近族,土默特右翼俄木布楚虎爾與歸化城土默特為近族,但已離開歸化城遷徙于土默特。土默特左、右兩翼同古魯思轄布一樣,享有外藩待遇。天聰十年二月外藩蒙古請皇太極上尊號時,俄木布楚虎爾、耿格爾、單把俱列名于土默特部之下。[1,7,13,15,20,23,34,36,41]由此可知,俄木布楚虎爾一旗與耿格爾、單把共管的一旗系外藩土默特,其屬下壯丁嚴格講是外土默特部眾,蓋因喀喇沁、土默特兩部血緣、地緣關(guān)系密切,故統(tǒng)而言之“在外喀喇沁”。外藩蒙古旗與蒙古八旗不同:各旗之間人丁懸殊,不同于內(nèi)八旗丁數(shù)大體相近,此其一;內(nèi)八旗固山——梅勒——甲喇——牛錄層層統(tǒng)轄,而外藩蒙古旗至崇德初始編牛錄,[2,8,14,21,24,37,42]此其二,外藩蒙古旗一般仍在舊地駐牧,不同于蒙古八旗集中于遼東腹地,此其三。就隸屬關(guān)系講,外藩蒙古旗初隸于蒙古衙門,崇德三年以后隸于理藩院,也與蒙古八旗分隸于滿洲八旗有別。二、蒙古的牛錄均有固定功能天聰九年二月共編審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16,953名,其中9,123名外喀喇沁(含外土默特)壯丁編成了外藩蒙古三旗,已如上述。下余7,830名壯丁,據(jù)《實錄》卷二十二所記,“俱令舊蒙古固山兼轄”,分編為蒙古八旗。“舊蒙古固山”即原蒙古左右翼兩旗,與歸附較晚的漠南蒙古相比,蒙古左右翼的主干是在天命、天聰之際形成的,故稱“舊蒙古”。蒙古左右翼兩旗建于何時已不可考,但不會遲于天聰三年十—月。此二旗的固山額真為吳訥格和鄂本兌。蒙古左右翼初稱“左營”、“右營”,天聰八年五月改稱“左翼兵”、“右翼兵”,[4,10,17,22,26,39]大約在這時,右翼蒙古固山額真已易為阿代,左翼仍以吳訥格為固山額真。[5,11,18,27,35,40]蒙古左右翼各轄本翼四旗下的蒙古牛錄。八旗下的蒙古牛錄始見于天命六年,到天命、天聰之交,內(nèi)附八旗的零散蒙古已有相當數(shù)量,遂定制每旗各設(shè)五個牛錄?!栋似焱ㄖ境跫肪矶黄哂涊d:“(托克托爾)姓臺綽氏,世居巴林地方,于國初來歸,時方以蒙古分隸八旗,每旗各設(shè)五牛錄,因令托克托爾管一牛錄事。天命十一年貝勒代善攻囊努克,以托克托爾為向?qū)А?。同書卷十一“旗分志”記載,正黃旗蒙古都統(tǒng)喀爾沁參領(lǐng)第五佐領(lǐng)“原系喀爾喀地方蒙古,于國初編為五牛錄”;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頭參領(lǐng)第一佐領(lǐng)“原系喀喇沁拜玉特地方蒙古,于天聰年間以其人丁編為五牛錄”。這些記載證明,國初每旗曾各設(shè)五蒙古牛錄,即每旗下附一甲喇蒙古,共編設(shè)四十個蒙古牛錄。不過.始編五蒙古牛錄的確切時間,同一《八旗通志初集》的記載卻不相同。一說是天命九年?!栋似焱ㄖ境跫肪硪黄咭弧案屎V傳”載:“(甘篤)蒙古鑲藍旗人,世居長白山東北隅,……聞太祖招徠賢才,歸附者云集,乃率子弟復(fù)來歸。太祖召見嘉悅,授備御世職,適蒙古牛錄章京名達蘭者以罪罷,因以甘篤領(lǐng)其眾。時天命九年,八旗始編蒙古五牛錄,此其一也”。另一說是天聰四年。同書卷十二“旗分志十二”記述鑲藍旗蒙古佐領(lǐng)根由時,恰恰提到了上述達蘭、甘篤的牛錄,據(jù)載,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頭參領(lǐng)四佐領(lǐng)“原系天聰四年編牛錄時令達蘭管其一。達蘭故,以噶克都管理”,噶克都當即甘篤。該書還提到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頭參領(lǐng)五佐領(lǐng)“原系天聰年間編喀爾沁人丁為五牛錄,初以綽克圖塔布囊管其一”,這五牛錄除第五佐領(lǐng)外,還有第六、十一佐領(lǐng)及第二參領(lǐng)第五、十二佐領(lǐng),后四個牛錄均明確記為夫聰四年編立。這兩種說法似以后者為是。當然,天聰四年定制每旗各設(shè)五牛錄是經(jīng)過了長期醞釀的,到天聰四年時,為使旗下蒙古牛錄整齊劃一,遂決定以原部落的人丁為主,按照八旗均分的原則,每旗編設(shè)一甲喇即五牛錄。這四十個蒙古牛錄分轄于左右兩翼,戰(zhàn)時從各蒙古牛錄征調(diào)披甲,匯集成左右兩翼,分別由本翼蒙古固山額真統(tǒng)轄,還師后即各歸本旗。因此,蒙古八旗編設(shè)之前,蒙古左右兩翼偏重于軍事職能。但轄有四十蒙古牛錄的蒙古左右兩翼實在是日后蒙古八旗的前軀。自天聰四年初編五牛錄后,編設(shè)新蒙古牛錄的工作仍在陸續(xù)進行,有年代可考的是:鑲黃旗袞楚斯牛錄、多多扈牛錄、拜都牛錄(俱為天聰六年),正黃旗那穆褚?guī)鞝柵d?天聰七年),正白旗董俄羅牛錄(天聰八年),鑲白旗綽貝牛錄(天聰五年)、拜渾代牛錄(天聰八年),正藍旗查哈拉牛錄、色楞牛錄、蘇班牛錄(俱為天聰八年),[1,7,13,15,20,23,34,36,41]以上共十個牛錄,實際當超過此數(shù)。到天聰九年編立蒙古八旗時,蒙古左右兩翼下轄的牛錄數(shù)肯定已超過五十個。但這五十個蒙古牛錄作為新蒙古八旗的骨干還嫌不足,遂又加增補。據(jù)《八旗通志初集》卷十一記載:“天聰九年編審蒙古牛錄時,以八旗蒙古牛錄甚少,令八旗各添二牛錄”,即共添16個新蒙古牛錄。這樣,當編設(shè)蒙古八旗時,舊蒙古固山下蒙古牛錄當接近甚至超過七十個,也就是說蒙古八旗每旗至少有近十個舊蒙古牛錄為中堅,再加上在內(nèi)喀喇沁壯丁,7,830名,分編蒙古八旗的條件已大體具備了。由八旗初編的四十蒙古牛錄發(fā)展而成的蒙古左右翼即舊蒙古固山具有下述特點。第一,這部分蒙古入旗最早,已適應(yīng)八旗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熟悉滿洲的戰(zhàn)術(shù)和作戰(zhàn)技能,加之滿洲統(tǒng)治者刻意讓其早日成軍,獨當一面,因此,經(jīng)過長期的實戰(zhàn)鍛煉,他們的戰(zhàn)斗力已迅速接近滿洲的水平。第二,這些蒙古牛錄的成員相對來說較為零散,其牛錄額真與下轄屬員缺少血緣、地緣的緊密紐帶,即以吳訥格、鄂本兌、阿代等頭面人物而論,都不能與明安、恩格德爾、古爾布什等率屬來歸的蒙古貝勒、臺吉相提并論。他們出身既非顯貴,歸附時又不過帶數(shù)十丁壯,因此只能憑借軍功獵取世職,靠才識優(yōu)異方被命為各級實任。[2,8,14,21,24,37,42]在八旗之下,他們難于以種族特異而形成獨立王國。由于舊蒙古固山具備了上述特點,所以在天聰九年滿洲統(tǒng)治集團才決定從八旗的主干上析出舊蒙古固山這一枝條,把它分栽到眾多新附蒙古之中,期望通過由舊蒙古固山“兼轄”的方式,制約、規(guī)范新附蒙古,使之融合于新建的蒙古八旗之中,迅速成長為與滿洲八旗爭榮并茂的新樹。三、第三,喀不同的牛錄和喀朗充丁天聰以來,喀喇沁等部大量人丁內(nèi)附,直接促成了蒙古八旗的誕生。天聰九年二月編設(shè)蒙古八旗時共有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由舊蒙古固山兼轄。這7,830名壯丁分配數(shù)字如下:正黃旗——1,256名鑲黃旗——1,045名正紅旗——870名鑲紅旗——1,016名正白旗——890名鑲白旗——980名正藍旗——860名鑲藍旗——913名[1,7,13,15,20,23,34,36,41]不難看出,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是按照八旗均分的原則分配給新建的蒙古八旗的。至于內(nèi)喀喇沁壯丁由哪些成分所組成的,可舉正黃旗蒙古為例:“正黃旗津扎、多爾濟、布崖、阿玉石、拜都、塔拜、巴布泰、渾齊、吳巴仕等之壯丁及在內(nèi)舊喀喇沁壯丁共一千二百五十六名,合舊蒙古為一旗……”。[2,8,14,21,24,37,42]由此可見,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包括某某等人之壯丁和“在內(nèi)舊喀喇沁壯丁”兩部分,前者系率眾新附,故書其主;后者乃先已零散附于各旗,故統(tǒng)言“在內(nèi)舊喀喇沁壯丁”。下面來探討內(nèi)喀喇沁壯丁是如何編置于蒙古八旗的。從《八旗通志初集》蒙古八旗下有數(shù)字記載的牛錄看,每牛錄在一百五十丁上下。以此為標準,每旗分得的約一千名壯丁至少要編成六個喀喇沁牛錄,八旗共編五十個左右。如果確定如此,就產(chǎn)生了一個難解的問題:《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所列蒙古八旗天聰九年和天聰九年以前編立的喀喇沁牛錄總數(shù)還不足二十個,即便把統(tǒng)計不實等因素考慮在內(nèi),也不至于產(chǎn)生這樣大的差距吧?阿南惟敬先生作了這樣的假設(shè):“喀喇沁壯丁大部分也是舊蒙古固山的人們”,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所謂蒙吉八旗,雖說是蒙古,但其主力是喀喇沁壯丁”。[4,10,17,22,26,39]這樣的假設(shè),恐怕也是基于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不好交待而產(chǎn)生的。不過,這仍然不能令人滿意。第一,即使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已包括舊蒙古固山原有的喀喇沁牛錄,但天聰九年(含天聰九年)前以喀喇沁人丁編立的牛錄總數(shù)不過20個,大約只有3,000壯丁,余下的4,000多名壯丁如何處置?第二,滿洲制度,壯丁三年編審一次。天聰四年十月曾編審過旗下壯丁,[5,11,18,27,35,40]天聰五年建立戶部后,編丁由戶部主持,天聰七年又值比丁之年,旗下各牛錄,包括舊蒙古喀喇沁牛錄在內(nèi),都經(jīng)過了編審。既然如此,在天聰九年二月編審“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時,有什么理由單把旗下舊喀喇沁牛錄壯丁再編審一遍呢?第三,從天聰九年編立蒙古八旗的記載來看,每旗的組成情況是:“……等人之壯丁及在內(nèi)舊喀喇沁壯丁共……名,合舊蒙古為一旗”,如果7,830名在內(nèi)喀喇沁壯丁“大部分也是舊蒙古固山的人們”,這樣的表述在邏輯上就很難說通了。我們認為,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在編立蒙古八旗時大部分沒有立即編為牛錄,只有小部分內(nèi)喀喇沁人丁編成了新喀喇沁牛錄。下面將《八旗通志初集》“蒙古旗分志”與《清太宗實錄》關(guān)于編立蒙古八旗的記述作一對照,考查新建立了哪些喀喇沁牛錄。除了上述10個新喀喇沁牛錄之外,還有下述阿蘭等5個牛錄可考?!肚逄趯嶄洝烦绲露炅滦脸髼l記載:“敘從喀喇沁部落歸附各官功:授阿玉石、額林臣為三等甲喇章京,布達禮、甘際泰、蘇朗、阿蘭、達什、巴特瑪、夸祁他特、吳塔齊為牛錄章京,俱仍管喀喇沁牛錄事?!K布地來歸時,阿玉石率一百七十一人、額林臣率六十人、布達禮率一百三十人、甘際泰率四十人、蘇朗率六十八人、阿蘭率四十三人、達什率一百二人、巴特瑪率一百五人、夸祁他特率一百二十人、吳塔齊率八十九人同至,故有是命”。這里提到的阿玉石、布達禮、甘際泰、巴特瑪、夸祁他特5個牛錄已列入上表,其余5個牛錄中,阿蘭、達什、吳塔齊3個牛錄在《八旗通志初集》“蒙古旗分志”中也可以找到佐證。[4,10,17,22,26,39]通過以上考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天聰九年編立蒙古八旗及稍后一段時間里,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至少編成了15個新喀喇沁牛錄。這些牛錄的牛錄額真是一些率眾歸附的頭面人物,以他們所屬人丁為主,再補充若干零散喀喇沁人丁,遂成新喀喇沁牛錄。大部分內(nèi)喀喇沁壯丁則并未在組建蒙古八旗的過程中編為牛錄,而成為既不承擔義務(wù)也不享有權(quán)利的“閑散”蒙古。旗下所謂“閑散”蒙古是長期存在的,請看《清太宗實錄》卷六五,崇德八年六月的一道諭旨:“諭戶、兵二部曰:各旗下所有伊蘇忒、喀喇車里克部落之閑散蒙古,無得令其隱漏。戶部宜清察人丁,編入牛錄,兵部再加察核,俱令披甲。其現(xiàn)在滿洲旗下察哈爾、喀爾喀等部落蒙古,亦當察其壯丁增減,勿令混匿。至于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家下閑散蒙古,亦編為小旗,設(shè)護軍校管轄之”??傊?從閑散到編丁入冊,再到編入牛錄、披甲當差,往往要經(jīng)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這種情況不獨蒙古如此,漢軍,甚至滿洲也是如此。旗下的閑散人員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它不僅是解決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如何編置的關(guān)鍵,而且對研究清初八旗人口也有重要意義。當然,也不排除降附伊始即編為牛錄,或者于戎馬倥傯之際于軍前改編為牛錄的特例。綜上所述,我們推測一下天聰九年編立蒙古八旗的大概步驟:1、編審內(nèi)外喀喇沁(含內(nèi)外土默特)壯丁,共得16,953名;2、以外喀喇沁(含外土默特)壯丁9,123名編成古魯思轄布等外藩蒙古三旗;3、將所余內(nèi)喀喇沁壯丁7,830名大致平均分撥八旗;4、以舊蒙古(蒙古左右翼)約七十個牛錄作為新建蒙古八旗的骨干,加上7,830名內(nèi)喀喇沁中部分壯丁所編的十余個新喀喇沁牛錄,每個蒙古旗分約有十個牛錄,編為兩個甲喇。未編成牛錄的7,830名中大部分內(nèi)喀喇沁壯丁作為閑散蒙古由各蒙古旗分分轄;5、每旗設(shè)固山額真一員,“其下設(shè)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各二員”。[1,7,13,15,20,23,34,36,41]6、新編蒙古八旗由同旗色滿洲旗分管轄,原有的蒙古牛錄在編成蒙古八旗后并不改變原有的隸屬關(guān)系,即仍為本旗主旗貝勒的屬員。至此,蒙古八旗遂編設(shè)完峻?,F(xiàn)在,可以對新編蒙古八旗的丁數(shù)作一估算了。仍以每牛錄150丁計,舊蒙古兩翼七十牛錄約10,000余丁,加上7,830名內(nèi)喀喇沁壯丁,當不超過18,000丁。魏源《圣武記·附錄》卷十一載:“天聰九年又分蒙古為八旗,兵萬六千八百四十”,未知何據(jù),附此作為參考。四、參模擬、三參八佐三參、十二佐多模后參蒙古八旗編成以后,仍有數(shù)目可觀的蒙古牛錄留在了滿洲八旗。下面就來探討這些蒙古牛錄的本源及其未編入蒙古八旗的原因。按《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滿洲八旗國初以蒙古人丁編立的牛錄共有十八個:鑲黃旗滿洲二參十六佐、三參五佐、四參十佐、十二佐;[2,8,14,21,24,37,42]正黃旗滿洲四參十八佐、五參十三佐;正白旗滿洲五參三佐、十五佐;[4,10,17,22,26,39]正紅旗滿洲三參十一佐;[5,11,18,27,35,40]鑲白旗滿洲頭參四佐;五參八佐;鑲紅旗滿洲四參九佐;正藍旗滿洲頭參一佐、十二佐、十三佐、二參十四佐;鑲藍旗滿洲二參十七佐、三參九佐。以上十八個蒙古牛錄分別以烏魯特、扎魯特、喀爾喀、察哈爾等部蒙古人丁編立。下面就以《八旗通志初集》提供的線索,參證檔案官書,追尋這些牛錄的根源。1、烏魯特蒙古牛錄的歸屬這部分牛錄共計十個,占了留在滿洲旗分蒙古牛錄半數(shù)以上,因此有必要追述烏魯特部的內(nèi)附。天命七年二月,金軍克廣寧,“蒙古兀魯特部明安、諤勒哲依圖、索諾木、吹爾扎勒、達賴、密賽、拜音岱、噶爾瑪、昂坤、多爾濟、固祿、綽齊爾、奇卜塔爾、布彥岱、伊林齊、特靈、實爾呼納克等十七貝勒并喀爾喀等部臺吉共率所屬軍民三千余戶并牲畜歸附”。為妥善安置新附蒙古,努爾哈赤經(jīng)過反復(fù)推敲,決定將烏魯特與喀爾喀各編一旗,并使內(nèi)附蒙古諸貝勒分別與滿洲親貴“八家”聯(lián)姻。11以烏魯特蒙古別立一旗,也見于其它史籍。如《滿漢名臣傳》卷十二“明安傳”記載:明安于天命“七年率所屬人戶來歸,予三等子爵,別立烏魯特蒙古一旗”。同書卷十四“布當傳”也記載了“別立烏魯特蒙古一旗”這件事。但烏魯特蒙古旗的壽命并不長,至天聰六年九月即被取消建制,《清太宗實錄》,卷十二對此作了如下記述:“部議歸順兀魯特部落貝勒(按指明安、明安之子額駙多爾濟、額駙布彥代、臺吉布當、布爾特、臺吉博琫)……,以歸順蒙古諸貝勒所行違背,不令別立一旗,令隨各旗貝勒行走,所屬人員撥與吳訥格、鄂本兌旗下管理”。滿洲統(tǒng)治者為強化對內(nèi)附烏魯特蒙古的控制,終于廢棄了按原部落獨立編旗的方式,烏魯特諸貝勒遂各回與本人結(jié)親的滿洲貝勒的旗分,而所屬人員則撥歸蒙古左右翼管理。到天聰九年從八旗析出蒙古八旗時,這些烏魯特蒙古牛錄的歸屬又成了問題,最后的決策是:它們不編入新蒙古八旗,而恢復(fù)原領(lǐng)屬關(guān)系,隨各自烏魯特貝勒留在滿洲旗分。據(jù)《八旗通志初集》,鑲黃旗滿洲四參十二佐“原系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初以其人博繃管理。博繃故,以奇樸他爾之子一等阿答哈哈番特靈管理”。按奇樸他爾即烏魯特貝勒奇卜塔爾,天命七年四月與德格類家結(jié)親,其子特靈與莽古爾泰家結(jié)親,[1,7,13,15,20,23,34,36,41]時隸正藍旗。天聰九年皇太極并正藍旗,故奇卜塔爾、特靈所屬牛錄轉(zhuǎn)隸滿洲鑲黃旗。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正白旗滿洲五參十五佐“原系國初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為半個牛錄,即以其人達海管理。達海故,以其人古祿固管理。古祿固故,增以二十二丁,編為整佐領(lǐng),以烏魯特貝子伊林齊之孫俄起力管理”。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正紅旗滿洲三參十一佐“系國初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彌賽之子侍衛(wèi)鄂爾澤管理”。按彌賽即密賽,密賽初與代善家結(jié)親,[2,8,14,21,24,37,42]故其牛錄隸滿洲正紅旗。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鑲紅旗滿洲四參九佐“系國初以烏魯忒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恩克僧管理。恩克僧緣事革職,以布顏泰之長子多羅額駙兼一等阿思哈哈番俄木布管理”。按布顏泰即布彥岱,布彥岱歸附后與岳托家結(jié)親,故其牛錄后隸滿洲鑲紅旗。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正藍旗滿洲頭參一佐“系國初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令諾穆圖管理?!ū9?以索諾穆之三世孫三等伯赫達色管理”。按索諾穆即索諾木。又正藍旗滿洲頭參十三佐“亦系國初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羅敏管理。……阿什圖故,以烏魯特貝子揣爾扎珥之孫喇嘛寨管理”。按揣爾扎珥即吹爾扎勒。索諾木與吹爾扎勒初與努爾哈赤家結(jié)親,[4,10,17,22,26,39]當隸黃旗,皇太極即位后改隸白旗,而他們的牛錄后來之所以改隸正藍旗滿洲,蓋因順治朝多爾袞擅政前后的政治變動。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正藍旗滿洲二參十四佐“系天命七年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初以阿紀圖管理。……孟格圖故,以臺吉塞楞管理。塞楞故,以其兄布當之子滿津管理”。撥塞楞亦作色稜,其父為恩格類,[5,11,18,27,35,40]恩格類與布當俱為烏魯特貝子。布當與阿巴泰結(jié)親,皇太極在位時,阿巴泰先在鑲黃旗,天聰九年后改正藍旗,故布當與其弟色楞的牛錄也轉(zhuǎn)隸正藍旗。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鑲藍旗滿洲三參九佐“系國初以烏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初以其人陀郭代管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歷朝八旗雜檔》276號“鑲藍旗滿洲佐領(lǐng)原由檔”載:“第一佐領(lǐng)原大賚臺吉自蒙古吳魯特地方率所屬來歸,太祖高皇帝以其人編為牛錄,以其屬下人陀古代管理”。按大賚即達賴,達賴歸附后與阿敏家結(jié)親,[1,7,13,15,20,23,34,36,41]故其牛錄后隸鑲藍旗滿洲。又據(jù)《八旗通志初集》,正白旗滿洲五參三佐“系以蒙古明安馬法處來歸人丁編立,初令真柱懇管理”。按明安馬法即烏魯特貝勒明安,真柱懇“初事蒙古明安馬法”,[2,8,14,21,24,37,42]故當為明安的屬人。此外,正藍旗滿洲頭參十二佐,《八旗通志初集》只記系國初烏魯特地方人丁所編立,首任牛錄額真為鄂里喀圖。此牛錄人丁原主為誰,尚待查考。通過上述考證,烏魯特蒙古牛錄的原主也就一目了然了,由此可以斷言烏魯特貝勒所屬各牛錄當編立蒙古八旗時隨原主留在了滿洲旗分。2.普慶佐領(lǐng)—內(nèi)附扎魯特諸貝勒所屬牛錄扎魯特為五部喀爾喀蒙古之一部。據(jù)《八旗通志初集》,鑲黃旗滿洲二參十六佐“系國初以扎魯特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其人碩賓管理”?!稓v朝八旗雜檔》47號“鑲黃旗滿洲五甲喇管理佐領(lǐng)原由檔”所載馬吉佐領(lǐng)原由:“佐領(lǐng)馬吉之高祖原系扎魯特地方巴克貝勒,于天聰(按當為天命)十一年從扎魯特地方率領(lǐng)三百丁投奔,太祖高皇帝以其來于眾人之先,編一佐領(lǐng),……初管理人碩賓,……第五次厄塞。崇德七年厄塞得罪之后,奉太宗皇帝諭:令其率領(lǐng)伊等來歸該頭目管理,欽此。因此將此佐領(lǐng)與巴克貝勒之親孫侍郎朝克圖管理”。該檔又載普慶佐領(lǐng)原由:“廂黃旗滿洲都統(tǒng)佐領(lǐng)兼二等侍衛(wèi)、侍衛(wèi)校、騎都尉普慶,伊祖喀爾巴拜、巴克原系查魯特地方貝勒,弟兄二人于太祖高皇帝時率所屬來歸,初編佐領(lǐng)時,編為二佐領(lǐng),于屬下人布爾塞、碩賓管理”。按,巴克、喀爾巴拜兄弟是扎魯特部貝勒,天命十一年率屬歸附,其屬人所編的兩個牛錄雖以碩賓、布爾塞管理,但所有權(quán)仍歸巴克貝勒兄弟,故崇德七年牛錄額真厄塞革退后,太宗令巴克貝勒親孫接管牛錄。3.古爾布的宗族牛錄據(jù)《八旗通志初集》,鑲黃旗滿洲四參十佐“系國初以喀爾喀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其人拜虎賚管理?!Y惞?以額駙顧爾布什之孫二等侍衛(wèi)禪保管理”。按顧爾布什即古爾布什,“原系蒙古喀爾喀貝子”,天命六年十一月偕其弟率屬來歸,以其屬人編為牛錄。此牛錄雖以拜虎賚管理,但所有權(qu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