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_第1頁
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_第2頁
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_第3頁
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_第4頁
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七日年乞巧耕考述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立法以及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被納入國家法律節(jié)假日,引起了政府、公眾、科學家、媒體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毫無疑問,假日研究是中國學術的熱點之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保護、復興與重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國家形象的研究等問題均得到了民俗學者們熱烈的討論。最近幾年,針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代傳承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引人矚目,尤其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委托項目《弘揚節(jié)日文化研究》(2010)廣泛地涉及到當下公眾、媒體及學界普遍關心的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其中,宋建林主持的“如何借鑒國外傳承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有益經(jīng)驗”子課題,對域外傳統(tǒng)節(jié)日研究進行了宏觀把握。又因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事件”而一時引發(fā)了學界對端午節(jié)在東亞傳播的熱議,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域外傳播的具體問題研究。但是,與對國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廣泛而深透的研究相比,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域外傳播與傳承研究不僅數(shù)量明顯不足,而且不夠深入與持續(xù)。深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影響的日本雖然自明治維新開始“脫亞入歐”,但在把握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仍注重保護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文獻記載的七夕自日本奈良時代傳入日本之后,迅速波及到文學、宗教、藝術、思想等各個領域,七夕乞巧儀式等活動綿延至今。對七夕乞巧在日本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代講述進行研究,既能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域外的傳播與傳承狀況,也能為現(xiàn)今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面臨的傳承問題提供一些參考。一、牛郎織女信仰及風俗信仰的早期狀況七夕及其傳說大概在七世紀以前就已傳入日本,《日本書紀》第十四卷記載了來自大陸的紡織集團的情況:“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是月,為吳客道,通磯齒津路,名吳坂。三月,命臣連迎吳使,即安置吳人于檜隈野,因名吳原。以衣縫兄媛,奉大三輪神。以弟媛為漢衣縫部也。漢織、吳織衣縫,是飛鳥衣縫部,伊勢衣縫之先也”?!豆攀掠洝分谐霈F(xiàn)“天上織女頸下的玉串兒”這樣的詞句,據(jù)說也是來源于此。據(jù)此可以推定,隨著大陸紡織集團東渡日本,七夕信仰及其傳說也隨之傳入日本。當七夕又以宮廷文人吟詩作賦、舉行乞巧活動這種雅宴的形式再一次傳到日本,則是八世紀的情形了。從成書于奈良時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萬葉集》中的七夕和歌來看,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傳入日本并展開的時期是在日本的白鳳時代(公元645—710年),在宮廷內以貴族文人吟詩作歌、舉行乞巧活動這種雅宴的形式蔚然成風則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中期。據(jù)此可知,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及風俗信仰至遲在七世紀末既已傳入了日本。實際上,日本有關于七月七日最早的記錄并非七夕,而是相撲?!度毡緯o》垂仁天皇七年(紀元前23年)秋七月記載了“乙亥……則當摩蹶速與野見宿禰令角力”的內容。而真正有七夕活動記載的是在持統(tǒng)天皇時代,從《日本書紀》持統(tǒng)天皇五年(694年)七月七日“宴公卿、仍賜朝衣”的記載,可知這一日有宴會和賞賜衣服的活動?!独m(xù)日本紀》圣武天皇天平六年(736年)記載了“秋七月丙寅,天皇觀相撲戲,是夕徙御南苑命文人賦七夕之,賜祿有差”的內容,可知圣武朝七月七日已經(jīng)有了“白天觀相撲比賽,晚上命文人賦七夕詩”的活動。之后,賦七夕詩成了七夕活動的主要內容,《續(xù)日本紀》圣武天皇天平十年(738年)、《續(xù)日本紀》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三年(751年)、《日本后紀》平城天皇大同三年(808年)、《日本后紀》嵯峨天皇弘仁三年(821年),均記載了賦七夕詩的內容。圣武、孝謙、平城、嵯峨天皇各時代的七月七日基本上是以宴會、相撲、作詩的順序來舉行活動的,七夕及其傳說基本上是在貴族文人之間流傳。日本稱七夕乞巧儀式為“乞巧奠”,這一儀式在日本的開始,《大日本史》中認為“乞巧奠”隨著圣武天皇時期七夕宴的開始而開始:“七夕宴,至此始見,后世乞巧奠,即是也,故此后不書”。對于“乞巧奠”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卻沒有提及。如果七夕宴會是乞巧奠之始,那么上文提到的持統(tǒng)天皇五年(694年)宴會和賞賜衣服的“七夕”活動,才應該是日本“乞巧奠”的濫觴,因為持統(tǒng)天皇之后的七夕活動基本上都與宴會和賞賜衣服(絲織品)有關。《續(xù)日本紀》圣武天皇天平十年七月七日記載了“天皇御大藏省覽相撲,晩頭轉御西池宮,因指二殿前梅樹勅右衛(wèi)士督下道朝臣真?zhèn)浼爸T才子曰,人皆有志所好不同,朕去春欲翫此樹,而未及賞翫,花葉遽落,意甚惜焉,宜各賦春意詠此梅樹,文人三十人奉詔賦之,因賜五位已上絁二十匹,六位已下各六匹”的內容。七月七日,圣武天皇下詔文人詠梅,并賞賜絹絲,頗有作詩乞巧之意。但是,室町時代一條兼良所撰《公事根源》里則認為“乞巧奠”初始于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七年(755年),《續(xù)日本紀》中天平勝寶七年條里未見乞巧的內容,同書天平勝寶三年(751年)記載了“天皇御南院賜宴大臣已下諸司主典已上,授正六位上紀朝臣伊保從五位下,女嬬無位刑部勝麻呂外從五位下”,說的是一位叫刑部勝麻呂的女嬬因為展示絲織品而受到了獎賞的內容?!赌曛行惺旅爻酚涊d了“七月七日乞巧奠云々、天平勝寶七年勘文云々”,認為“乞巧奠”始于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七年(755年),源于這一年的“勘文”(指古代日本學者為朝廷調查事情的由來、先例等必要的信息并將其撰寫成的文章)。根據(jù)以上的史料記載,日本“乞巧奠”至遲在七世紀末期,已經(jīng)初見端倪,其傳承主體是日本宮廷或貴族文人,無論是展示絲織品,還是因作詩而獲得絲織品的賞賜,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早期的“乞巧奠”是以作詩和展示絲織品為核心的“乞巧”活動。二、貴族女性的用樂平安時代(794—1185年)的年中節(jié)慶活動基本因襲了奈良以來的儀式和做法,在宮廷貴族的世界里更加講究。七夕乞巧儀式作為重要的年中節(jié)慶內容,在宮廷內部舉行。延喜五年(905)開始編纂的《延喜式》里,記載了“五節(jié)會”(即元旦、白馬、踏歌、端午和豐明,后來又增加了相撲、重陽),七月七日雖未被列入其中,但是作為大臧省下織部司的活動,七月七日被定為“織女祭”(tanabatasai)?!堆酉彩健肪硎袆帐∮涊d了“七月節(jié)女樂五十人裝束料。絹一百三十四疋三丈。綿一百九十屯”的內容;《延喜式》卷三十中的大蔵省織部司“七月七日織女祭”記載了乞巧的儀式,“五色薄絁各一尺,木綿八兩,紙廿張,米、酒、小麥各一斗,鹽一升,鰒、堅魚、脯各一斤,海藻二斤,土椀十六口,杯十口,席二枚,食薦二枚,錢三十文,右料物請諸司辨?zhèn)?。造棚三?祭官一人,祭郎一人,供事祭所。祭郎先以供神物,次第列棚上,祭官稱再拝,祝詞訖亦稱再拝,次稱禮畢”。從上述內容可知,宮中的七夕主要是祈禱織部司中織女們技藝精湛的儀式。從儀式的內容看,供物品種繁多,“五色薄絁”、“木綿”等紡織品居首位。至平安時代中期,乞巧奠結合了唐代的供奉香花、以五色絲穿七孔針、在院子里做文章等習俗祈愿的七夕儀式內容,在宮中盛大舉行。日本平安中期的儀式書《江家次第》第八卷中“七日乞巧奠事”就詳細地記載了這一盛況。七夕的前一兩天,有關官員即進行充分的組織準備工作,七夕當日,將清涼殿的東庭清掃干凈,鋪設草席與長筵,南北各設兩張高幾,南面東西兩側的高幾上分別陳設各種應俗的瓜果、谷物、海味等,并擺放酒杯等物以備乞巧奠之用。北面西側的高幾上,西邊設有香爐一只,東面放置一只朱彩華盤,盤內盛有從神泉苑採來的蓮蓬十個,另有楸葉一枚,上面插有金針七根,銀針七根,每個針都有七孔,每個針孔穿著搓合在一起的五色絲線。北面東側的高幾上除了七孔針與五色絲線以外,擺放著與西側高幾上一樣的物品。北面東西兩側的高幾中間還設有十三弦的琴。另外,這四個高幾上的四角和中央都擺放著黑漆的燈臺,香爐里通宵焚香。為了便于天皇觀看二星聚會,有時會在庭院中央設置椅子。宴會上,天皇命樂人奏樂,并命文人作文賦詩,時有賞賜,通宵達旦。在《江家次第》“七日乞巧奠事”中的“楸葉上插著穿著五色絲的七孔針”的記載中,對七孔針做如下解釋:“七孔針,《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于天河,此則其事,家家婦結彩縷,穿七孔針,或金銀鍮石為針,設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wǎng)于瓜果上則以為得巧。”這一解釋,明確了日本“乞巧奠”中“穿針乞巧”的出處。除了宮廷儀式書的記載以外,平安時代的物語文學、隨筆以及貴族公卿的日記也記載了七夕等一些年中節(jié)慶的內容,充分展示了貴族家庭七夕乞巧的舉行情況。《源氏物語》中的“木帚卷、幻卷、總角卷、東屋卷”均有對七夕乞巧的描寫,描繪了貴族女性對織女裁縫之巧的議論以及對二星相聚短暫的感傷?!墩聿葑印菲咴缕呷找粭l則描寫了一個女性貴族等待遙望夜晚晴空二星相會的心情?!稑s華物語》七夕和歌中出現(xiàn)了“鵲橋”的內容。貴族女性及公卿日記如《晴蛉日記》、《紫式部日記》、《御堂關白記》、《中右記》等均有對七夕及乞巧的記錄。與女性以纖細的情感來記錄七夕及儀式的優(yōu)雅以及季節(jié)美,貴族公卿的日記則簡潔客觀地記錄了七夕及其乞巧的情景?!队藐P白記》長和四年(1015年)七月一條記載了七夕二星聚會之事?!吨杏矣洝吩涝?1118年)七月一條記載的“七日,今夕牽牛織女相見,乞巧殷勤祈萬歲”的內容。七夕習俗信仰及傳說在平安時期貴族之間的舉行與流傳從這些文學作品以及日記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一斑。從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宮廷之中,每到七夕命文人作詩成了恒例,由此而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漢詩和和歌。從《懷風藻》中的七夕詩和《萬葉集》中的七夕和歌中可以想見當時詩賦宴會以及作詩乞巧的場景。這種賦詩的恒例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面向夜空的星星祈求作和歌的技巧和精湛的儀式,平安時代后期的貴族歌人藤原俊成以和歌作為家業(yè)繼承下來,每到七夕都面向星星作和歌。藤原家族的后代,今日的冷泉家,不僅嚴格地沿襲著古代宮廷貴族的懸掛五色絹絲等乞巧儀式,而且將七夕作和歌作為乞巧奠的主要儀式傳承著,他們面向星星祭壇,朗誦自己作的和歌。作詩以乞巧的儀式從七夕傳入日本之初開始流傳至今,雖然由盛大而衰微,但是,它的脈絡始終沒有斷絕。日本中世(12世紀末至16世紀末的幕府統(tǒng)治時期)以后的諸多年中節(jié)慶典籍中,《公事根源》、《建武年中行事》是宮廷年中節(jié)慶儀式記載的代表作。前者記載了七夕儀式的成立等,有對中國歲時典籍以及日本先例如《江家次第》相關內容的記載;后者記載了當時的儀式內容,“是夜,庭院里放上四張桌,九盞燈臺分放各角并點燃,桌上供有瓜、梨、桃、茄子、大豆、鮑、鯛、酒等,然后擺放上古箏,演奏一定的曲目,并有人說牛郎織女二星相會的故事?!边@一時期,七夕活動中增添了插花的內容,是由原來的供奉香花而來。這一時期,也是宮廷的七夕節(jié)俗活動逐漸向武家社會滲透的時期。七夕舉行“七游”活動,七夕這一天,公家、武家、僧侶等聚集在一起,將七面鏡子分別放進七個盛有水的盆子里,以照星星的影子。他們還玩與“七”關聯(lián)的各種各樣的游戲,有七百首的詩歌、七調子的管弦、七十韻的連歌、七百球、七獻酒等,這些游戲中的“七”字,明顯受中國七夕節(jié)俗中物品都用七來表示的“數(shù)字七”信仰的影響。至江戶時代,隨著“五節(jié)供”(將一年的五天定為法定假日,這五天被稱為“五節(jié)供”,分別是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の節(jié)供、五月五日端午の節(jié)供、七月七日七夕の節(jié)供、九月九日重陽の節(jié)供)的確立以及上流社會的七夕節(jié)俗向庶民階層的滲透,七夕乞巧儀式逐漸被民眾熟知并流傳,除了供奉瓜果、香花以外,并曝曬衣服和書卷,祈求才能福壽,乞巧由裁縫、和歌到書法,領域擴大。之后,人們將七夕習俗及傳說與竹飾相結合,由竹竿上掛五色絲演變?yōu)閷⒑透杌蜃约旱脑竿麑懺谖迳埳?掛在翠綠的竹枝上,向牛郎織女二星祈愿,其愿望也逐漸擴展。第二天早晨,他們會把裝飾的竹枝和燈籠一起順水漂流,被稱之為“七夕送”,也叫“七夕流”。這種儀式明顯體現(xiàn)了與日本水邊祓禊以及盂蘭盆放燈習俗的結合,而且這種儀式也不只限于女性,是全民性的。七夕乞巧儀式傳入日本,初始在宮廷貴族以及文人之間流傳,至江戶時代逐漸滲入到庶民之間。其內容由最初作詩乞巧和向織女星祈求紡織技術的進步,逐漸擴展為書法、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技藝精湛的祈愿,期間隨著二星相會,乞巧也逐漸演變?yōu)閷賽鄢晒Φ钠矶\。三、設置在“七八”中的用樂明治六年(1872年)一月四日布告第一號宣布廢除“五節(jié)供”,七夕節(jié)逐漸淡出都市人的生活。但在農村,因為盂蘭盆節(jié)隨之到來,七夕作為盂蘭盆節(jié)的前奏,存續(xù)下來。因此,很多地方稱七夕為“七夕盆”。隨著明治改歷,大多數(shù)地方將七夕放到公歷7月7日舉行,個別地方則放在8月7日舉行。值得一提的是興起于日本昭和(1926—1989年)初期的獨具地方特色的“七夕祭”,如:秋田縣湯澤的七夕繪燈籠祭,巖手縣陸前高田的海上七夕祭,有名的仙臺七夕祭,青森縣弘前的眠流祭等。盡管因放在公歷7月7日舉行而使七夕失去了原有的“季節(jié)性”特色,這些地區(qū)的“七夕祭”基本上是以商業(yè)、觀光為目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豐富了七夕的節(jié)俗文化,人們在節(jié)日里共同回憶與講述牛郎織女的傳說,體味七夕種種習俗所帶來的樂趣,特別是將愿望寫在五顏六色的紙上,再認真地掛在青青翠竹上,那種對“乞巧”的虔誠,對生活的美好祈愿,在一個共同的時空里得以集體抒發(fā),不能不說七夕以及乞巧仍然起到一個其他節(jié)日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地區(qū)性盛大的“七夕祭”以外,以兒童為中心的七夕節(jié)的“星祭”也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每到七夕,幼兒園或小學要舉行七夕祈愿,孩子們在五色紙上寫好愿望,掛到翠綠的竹枝上,還要講述二星相會的故事。商家則看準機會,在商場擺上竹枝,掛上五顏六色的長方形紙箋(日語稱之為“短冊”,一般五種顏色,紅、青、黃、白、淺黃),甚至稱七夕為東方的情人節(jié),應景販賣一些讓年輕情侶不由得駐足的商品,七夕在商家看來是展開商戰(zhàn)的一個不錯的節(jié)日。筆者曾于2010年7月7日到神奈川縣平塚市進行“七夕祭”的調研。商業(yè)街上的節(jié)日氣氛濃厚,據(jù)統(tǒng)計,從5日至8日四天的節(jié)日期間,累計參加人數(shù)三百多萬。當?shù)氐摹捌呦馈敝耧椞柗Q日本第一,懸掛的竹飾上繪有各種人物,有七夕主題牽??椗墓适?也有一些日本民間故事、西方民間故事,還有一些歷史人物。最引人駐足的是,街道兩旁設有彩紙和筆墨,有供人們懸掛愿望彩紙的巨大青竹,青竹上彩紙掛滿以后,就在道路兩旁拉起粗繩子,將寫著愿望的彩紙掛在這上面,頗為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在這里認真地寫著自己的愿望,根據(jù)筆者近距離的觀察,發(fā)現(xiàn)彩紙上的愿望種種,其中,學業(yè)、工作、健康、戀愛婚姻、家庭和睦等愿望居多。還有很多惹人發(fā)笑的愿望,有的小孩寫上“愿媽媽的飯菜做得好吃一些”,有人寫“愿朝鮮的導彈不要打到日本來”。從各種各樣的訴求來看,牛郎織女的神職功能在這一日被人們無限放大。平塚市“七夕祭”的七日當天有很多游行的隊伍,有來自學校的學生,也有機關團體的職員,還有來自自衛(wèi)隊的士兵,他們或跳著歡快的舞蹈,或莊嚴地演奏著鼓樂,或微笑著向觀眾們揮手走過。當日最大的看點是游行隊伍中的三個“織女”,這三個“織女”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二十歲左右的美麗女孩兒,身穿紅色制服,頭戴禮帽,坐在緩緩前行的敞篷汽車里,微笑著頻頻向兩邊觀眾揮手致意。不知道,人們如何對著這樣的織女許愿,也不知道他們的愿望會不會實現(xiàn)。平塚市的“七夕祭”中的乞巧,除了七夕乞巧的名稱,其形式、內容和傳統(tǒng)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