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測量的MM實驗_第1頁
光速測量的MM實驗_第2頁
光速測量的MM實驗_第3頁
光速測量的MM實驗_第4頁
光速測量的MM實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物理>>(倪光炯):摘錄四\邁克爾遜和莫雷實驗<<近代物理>>(倪)P26:1876~1887年間,邁克爾遜和莫雷兩人做了精密度高得多的實驗,才得出明確的否定的結(jié)論,地面上根本找不到以太風。這一被稱為是關于以太風存在與否的判決性實驗,是物理學史上少有的幾個重要實驗之一。實驗是用邁克爾遜發(fā)明的干涉儀做的。裝置如圖1.8所示,單色光從光源發(fā)出,經(jīng)半鍍銀玻片P分成兩束。一束透過P向右,被反射反射折回P,再被P反射后進入望遠鏡E;一束被P反射向上,被反射后折回,再透過P后也進入E。分別為干涉儀的兩個彼此垂直的“臂”的長度。整個裝置浮在一個水銀槽上,可以在水平面內(nèi)平穩(wěn)地轉(zhuǎn)動。整個實驗分兩步做完:(1)先使干涉儀的臂()沿著地球軌道運動方向,如果地球(因而儀器也一樣)相對于以太的速度為,而光對以太的速度為,則在以太參考系中,設光從P到達所需的時間為,由于在時間內(nèi),反射鏡已向右移動了路程,故光線實際跑的路程:故同理,當光從返回P時,P也向右移動了一段距離,設這段時間為,則故。光從P經(jīng)反射再回到P共需時間:(1.8)為了計算出第二束光線所需的時間,我們?nèi)匀辉谝蕴珔⒖枷抵腥ビ^察。由于當光一離開P射向的過程中,的過程中,亦以速度運動,如圖1.9所示,所以光必須走一斜經(jīng),在上反射折回時也一樣。設光從P到再加到P所需時間為,則又由直角基三角形關系,得故(1.9)由此可見,從S發(fā)出的同一條光線在P上分成兩束后,分別經(jīng)反射,再加到P所需的時間并不相同,其時間差(1.10)兩束光走的時間既然不同,便造成了光程差。實驗上有意使或略為傾斜一些,結(jié)果在望遠鏡中所形成的干涉條紋是一族穩(wěn)定的明暗相同的平行直線。(2)使整個儀器在水銀面上繞垂直水銀面的軸轉(zhuǎn)動900,這樣與交換位置,前者變得與地球軌道運動方向一致,而后者則垂直了。于是(1.8)和(1.9)式分別改為:(1.11)(1.12)而時間差也變?yōu)?1.13)它不等于(1.10)式,其差值(1.14)今是地球軌道運動速度,公里/秒《c(30萬公里/秒),《1,因此可作下列近似:故=(1.15)這表示從第一步實驗到第二步實驗,光程差產(chǎn)生如下的改變值:(1.16)這意味著,在整個干涉儀在轉(zhuǎn)動的過程中,望遠鏡中的干涉條紋將發(fā)生相應于(1.16)式的移動。下面估計一下條紋移動有多大。設所用的單色光的波長為,則光程差的變化所引起的干涉條紋的移動數(shù)目為(1.17)在1887年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米,用鈉黃光,米,公里/秒,代入(1.17)式,得。(1.18)這一估計表明:如果以太確實存在,而且不被地球表面的空氣所帶動,那末在他們實驗中,預期將看到干涉條紋移動,這差不多意味著原來表明條紋的地方變暗而暗條紋的地方變明(時應明暗完全交換的情形)。這種變化如果存在,應該是實驗上有把握觀察到的。然而實驗結(jié)果是否定的,即是說,在儀器轉(zhuǎn)動過程中,看不出條紋有什么變化。<<近代物理>>(倪)P32:這個實驗的“零”結(jié)果使大家意識到,只有理論上大膽背離經(jīng)典物理學的傳統(tǒng)觀念,才有希望作出成功的解釋。1889年斐茲杰拉,1892年洛侖茲先后提出了有名的洛侖茲-斐茲杰拉收縮假設,他們承認作為傳播的媒質(zhì)——以太是存在的,即承認存在一個優(yōu)越的慣性系,在以太中靜止的一個長為的物體當它相對于以太以速度運動時,將縮短到。這樣,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沿著地球運動方向的干涉儀的臂都將發(fā)生收縮,于是(1.8)式和(1.12)式都將乘上一個收縮因子,從而(1.14)式變?yōu)?,于是在干涉儀旋轉(zhuǎn)的過程中,當然不會有任何干涉條紋的移動了。洛侖茲(荷蘭人)是十九世紀末葉的一位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把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和物質(zhì)(電荷)粒子理論結(jié)合起來,建立起經(jīng)典的“電子論”,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剛才說他引進了長度收縮的概念,不僅如此,他還引進了運動參考系中的“局部時間”()概念,甚至導出了從以太絕對參考系的空時坐標()變換到運動參考系的空時坐標()的變換關系(參看下一講)。但是洛侖茲堅持以太參考系的優(yōu)越地位,一切相對于以太運動的物體縱向縮短是絕對的,一個圓球形的電子運動時變?yōu)楸鈾E球;而且時間也是絕對的,與參考系無關,上述“局部時間”()只是為了方便而引進的輔助數(shù)學量,并不是真正的時間。《近代物理》(王)P16: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19世紀最出色的實驗之一。它的原理很簡單,但卻導致了一場后果深遠的科學革命。因此在他們以后的一個多世紀中,被重復做過多次,用不同波長的光、用星光、用現(xiàn)代激光器發(fā)出的高度單色光,在高山上、在地面下、在不同的大陸,在不同的季節(jié)??梢哉f,在一定精確度內(nèi),光速c的變化為o,測不到以太風。確切地說,光速在逆行和順行時相等。《近代物理》(王)P16:邁克爾孫-莫雷實驗以及其它許多探尋以太的實驗都是否定的結(jié)果,這意味著自然界并不存在以太。筆者的觀點:1、MM實驗設計是正確的。2、MM實驗的結(jié)果是正確的。3、MM實驗確認光速的一致性也是正確的。4、但由此否定以太的存在是錯誤的。5、洛侖茲-斐茲杰拉收縮假設思路是正確的,但筆者認為不是長度收縮而是長度延伸。洛侖茲承認作為傳播的媒質(zhì)——以太是存在的,即承認存在一個優(yōu)越的慣性系,在以太中靜止的一個長為的物體當它相對于以太以速度運動時,將縮短到。這樣,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沿著地球運動方向的干涉儀的臂都將發(fā)生收縮,于是(1.8)式和(1.12)式都將乘上一個收縮因子,從而(1.14)式變?yōu)?,于是在干涉儀旋轉(zhuǎn)的過程中,當然不會有任何干涉條紋的移動了。6、筆者認為:A、如果洛侖茲變換因子不是在公式的分子,而是在公式的分母,上述結(jié)論照樣存在,(網(wǎng)友可自行驗算)即不會有任何干涉條紋的移動了,以太不會被否定了。B、事實上大部分使用洛侖茲變換因子的物理公式,洛侖茲變換因子都是在分母的。C、這是長度的延伸而不是收縮,與筆者的波粒統(tǒng)一模型是吻合的。波粒統(tǒng)一模型認為當正或反粒子速度增大時,波形由環(huán)狀拉伸為彈簧狀。(趨向于光子的波形)長度延伸思路可以較好地從共振波形角度,解釋光子、靜止的正(或反)粒子、運動的正(或反)粒子之間的變換。D、那么人們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