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設計_第1頁
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設計_第2頁
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設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設計

多見成文:“中華門”的古典建筑圖像,由實31、8月,2010年上海世博會“東路”的設計方案首次公布,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贊譽。自1982年新中國首次“登陸”世博會以來,歷屆世博會的中國館又是何模樣?實際上,在新中國近27年來參加的10多次世博會上,中國館多次換裝,也曾“驚艷”世博。1982年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會,首次亮相的中國館,不僅象征著中國重返大型國際展覽會,其設計也開創(chuàng)了世博會上中國館“中西合璧”的新紀元。這一屆世博會中國館的入口處,有一個門梁上繪有彩畫的大門,西式的直線屋檐使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橘黃色琉璃瓦,屋檐上飄揚著鮮艷的紅旗,一派喜氣祥和。這座中國館的外形與人民大會堂有些相似,前面還立有“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和“CHINA”字樣。中國古代的牌坊具有占地面積小、標志性強、中國特色濃的特點,因此從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到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均采用了這一古典建筑式樣。題有“中華門”的古典建筑牌坊與現(xiàn)代建筑墻面巧妙結合的中國館,屢屢成為世博會上的亮點。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在外形上走出了完全采用中國古典建筑樣式的設計手法。在這屆世博會上,中國館由兩個矩形建筑體組成,其中主體是立方體建筑,但在其外立面上仍然繪有萬里長城和京劇臉譜圖形,奠基時還埋入了一塊長城磚。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由于各國展館都是標準化建筑,中國館也只能在建筑立面上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中國館正面墻壁上方是一字排開的巨幅十二生肖剪紙圖,墻壁下方是泛出青銅色的九龍壁。中國館內則應用了飽和的綠色,詮釋了從遠古的青銅器到“生命之樹”的自然內涵。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筑風格,歷經了從直接采用傳統(tǒng)建筑樣式到運用較為抽象的傳統(tǒng)建筑符號來表達中華文化情結的轉變。在與世界的交流中,中國館以獨特的形象成為新中國日新月異的“名片”。英國館的種子“觸須”“受尺寸影響,種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還要考慮它的觀賞性,因此,挑選起來還是比較嚴格的?!?0月26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子資源庫種子采集協(xié)調員蔡杰說。據悉,根據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方案,英國館被形容為一個“會發(fā)光的盒子”,6層樓高的立方體結構上遍布著6萬根“觸角”,世博會期間這6萬“觸角”會隨風舞動,每根“觸角”的底部都含有不同種類的種子,這一部分將會由外墻伸展到展館內。因此,觀眾進入展廳,就仿佛進入了一座令人眼花繚亂的種子圣殿。據了解,英國不打算在世博會上展示英國人拿著皮箱雨傘、戴著禮帽的紳士形象,而是要通過自然環(huán)境中最基本的元素——種子,來表現(xiàn)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影響以及英國對大自然的崇敬。因此,在英國館6萬根“觸角”的底部,都含有不同種類的種子,參觀英國館的游客將在展館內部看到這些種子。蔡杰表示,觀眾進入展廳,就仿佛進入了一座令人眼花繚亂的種子圣殿,種子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種子銀行項目。蔡杰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2008年12月收到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邀請,共同參與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建設,并提供植物種子或果實用于制作英國館的種子“觸須”。種子收集的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今年7月份,收集時要考慮植物品種、種子大小、觀賞性等因素。在收集種子時,種子盡量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植物,即使是不熟悉的植物,也要長得比較有特色的,不能外形太過普通、毫無觀賞性。因此,由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了890多種植物的種子,這些植物種類繁多,有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糧食作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等,植物大部分來自中國,包括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如珙桐、銀杏等。由于“觸須”的體積有限,用于安裝的種子或果實的尺寸和數(shù)量也有要求,不能太大(不便安裝),不能太小(不便展覽),最大的種子有小核桃那么大,最小的種子如綠豆大小。同時,由于制作“觸須”的種子工藝需要高溫(約100攝氏度),有的種子在制作后容易發(fā)生變化,比如桃核在加工后表面容易起泡,不太好看,因此,對加工后的種子還要進行再次挑選。對于“觸須”種子的創(chuàng)意,蔡杰說,對于保護植物非常有意義,每一顆種子都代表一種希望,只要有種子就有機會再變成小草或參天大樹,而多樣性的種子展示人類賴以生存的植物物種是多種多樣的,保存了種子就保存了植物的種子資源,人類的未來就有希望。實踐與創(chuàng)意并重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不僅是一座現(xiàn)代化展館,更是一件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品,它告訴人們現(xiàn)代建筑設計所具有的可能性:由藤條編織的板材組合成起伏的波浪,流轉彎曲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大“籃子”。取材自然返璞歸真作為該館的設計師,達格利亞布艾女士顯然是從西班牙藤條編織工藝而不是服飾獲得的創(chuàng)作靈感。她說,西班牙是一個擁有豐富傳統(tǒng)手工業(yè)文化的國家,藤條編織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她辦公室的椅子就是藤條做的,還有家里面的很多家具也是藤條的。所以,她更傾向于把這個與眾不同的藤條編織的建筑稱作“詩意的花籃”,并且她驕傲于自己對自然建筑材料藤條的大膽應用。她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說,當初在進行西班牙館設計的時候,她就秉持一個執(zhí)著的理念,那就是一定要使用完全取材于大自然的建筑材料,用最富創(chuàng)意、最先鋒的設計手段來應用這些材料。我們很高興該設計方案贏得了西班牙國際展覽署的認可,從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的最終設計方案?!笆褂米匀徊牧鲜且环N趨勢,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必須克服使用這些自然材料在技術上帶來的困難,而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堅信‘自然’就是建筑的未來?!边_格利亞布艾說。藤條為媒溝通東西方西班牙國際展覽署主席哈維爾·貢德先生對“詩意的花籃”評價很高。他贊嘆說,雖然這個夢幻般的“花籃”還在建設中,但是他現(xiàn)在就要表示對達格利亞布艾設計師團隊的感謝,感謝他們“樸素”而“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設計方案。他說,近些年來,世博會都聚焦人類社會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而環(huán)境惡化無疑是最為嚴峻的挑戰(zhàn)之一,西班牙國際展覽署作為負責西班牙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機構,一直致力于探索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城市建筑設計方案,而西班牙館無疑是這方面的經典代表。的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達格利亞布艾女士和她的設計團隊在熟悉了本國藤編技術的基礎上,還曾考察過中國藤條編織的藝術和傳統(tǒng),在世博會展示中心舉行的西班牙館展示專題上,其中就有一個展板專門介紹了中國藤編的情況,還有一幅反映中國一少數(shù)民族女子編織藤條的插圖。以漢語詩歌與中國對話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浪漫的西班牙應該在詩歌方面向東道主致意,這是縈繞于設計師達格利亞布艾女士和她設計團隊成員心頭的一個想法,而實現(xiàn)這個創(chuàng)意時,他們仍然把目光投向閃爍著智慧的藤板,以期在那里找到新的靈感。經過設計團隊一段時間的思想碰撞,終于“藤板著色,拼接漢語詩歌”的方案誕生了。“我們正與中方一起討論要放哪首詩,雖然不懂中文,但我們會盡量挑選合適的優(yōu)美詩歌,希望給參觀者留下詩一樣的美好印象?!边_格利亞布艾邊說邊為記者在虛擬設計圖上指出外墻上的“日”、“月”等古體字?!拔覀円?jié)h語詩歌成為西班牙館的標志,讓參觀者遠遠地看到這些詩歌,就會知道‘哦!這就是西班牙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