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1頁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2頁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3頁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4頁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系列學校八年級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在教學中,認真?zhèn)湔n,認真閱讀教科參考書,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閱歷與同學的學習狀況,認真編寫好教案制定好教學方案。在傳授同學學問的同時,關(guān)懷愛惜同學,特殊是差生,課堂親熱留意他們,訓練他們求學勿半途而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5篇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內(nèi)容,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關(guān)懷!

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1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說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要依據(jù)實際狀況確定

3、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

二、預習內(nèi)容

1、力的分解:幾個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來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許多對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應當怎樣分解,要依據(jù)______________。

3、現(xiàn)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時遵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三、提出懷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nèi)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學問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學問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育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力量。

2、培育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力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F(xiàn)象,養(yǎng)成探究四周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么關(guān)系?

合作探究

農(nóng)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著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造成或產(chǎn)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造成或產(chǎn)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假如這兩個效果是由某兩個力分別造成或產(chǎn)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的效果是由一個水平向前的力F1造成或產(chǎn)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2造成或產(chǎn)生的。那F1、F2與拉力F是怎樣的一種關(guān)系?

一種等效關(guān)系,也就是說是分力與合力的關(guān)系。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索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假如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jīng)給定,分解結(jié)果可能有種(留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jié)果只能有1種。

2、一個力,若它的一個分力作用線已經(jīng)給定(與該力不共線),另外一個分力的大小任意給定,分解結(jié)果可能有種

答案:3種

3、有一個力大小為100N,將它分解為兩個力,已知它的一個分力方向與該力方向的夾角為30°。那么,它的另一個分力的最小值是N,與該力的夾角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現(xiàn)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shù)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zhì)量、時間、溫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qū)分就在于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當堂檢測

1、下列說法準確的是()

A.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兩個分力的方向,則這兩個分力有解。

B.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則另一個分力有許多解。

C.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它另一個分力有許多解,但有最小值。

D.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則兩個分力有解。

2、下列關(guān)于說法準確的是()

A.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4N的兩個分力

B.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9N的兩個分力

C.一個6N的力能分解為3N和4N的兩個分力

D.一個8N的力能分解為4N和3N的兩個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體所受的力為()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緊壓斜面的力

4、將80N的力分解,其中一個分力F1與它的夾角為30度,

1、當另一個分力F2最小時求F1的大小。2、當F2=50N時求F1的大小。

5、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圓球被長為r的細線AC懸掛在墻上,

求球?qū)毦€的拉力F1和球?qū)Φ膲毫2.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力F分解為F1、F2兩個分力,則下列說法準確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ABCD

2.細繩MO與NO所能承受的拉力相同,長度MONO,則在不斷增加重物G的重力過程中(繩OC不會斷)

[來源:]

圖1—6—7

A.ON繩先被拉斷

B.OM繩先被拉斷

C.ON繩和OM繩同時被拉斷

D.因無具體數(shù)據(jù),故無法推斷哪條繩先被拉斷

答案:A

3.如圖1—6—8所示,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光滑均勻球,用長度為r的細繩掛在豎直光滑的墻壁上,則繩子的拉力F和球?qū)Ρ趬毫N的大小分別是

[來源:.Com]

4.三個共點力,F(xiàn)1=5N,F(xiàn)2=10N,F(xiàn)3=15N,θ=60°,它們的合力的x軸重量Fx為N,y軸重量Fy為N,合力的大小為N,合力方向跟x軸的正方向夾角為.

圖1—6—9

答案:1551030°

5.三角形輕支架ABC的邊長AB=20cm,BC=15cm.在A點通過細繩懸掛一個重30N的物體,則AB桿受拉力大小為N,AC桿受壓力大小為N.

答案:40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計的尖劈(AC=BC,∠ACB=θ)插在縫間,并施以豎直向下的力F,則劈對左、右接觸點的壓力大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當F1Fsinθ時,確定有兩組解

B.當FF1Fsinθ時,確定有兩組解

C.當F1

D.當F1

答案:BD

9.將質(zhì)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吊起來,并靠在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球體上,繩的懸點A到球面的最小距離為d.(1)求小球?qū)K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2)若L變短,問小球?qū)K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如何變化?

解析:(1)將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三角形ABO與三角形BF2G相像,對應邊成比例得[來源:]

又因為G=mg

導出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qū)K子的拉力為,小球?qū)Π肭蝮w的壓力為.

(2)當L變短時,F(xiàn)2=減小,F(xiàn)1=不變,所以,小球?qū)K子的拉力減小,小球?qū)Π肭蝮w的壓力不變.

答案:(1)拉力:;壓力:

(2)若L變短,小球?qū)K子的拉力減小,小球?qū)Π肭蝮w的壓力不變.

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2

杠桿(一)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熟悉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熟悉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宏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p>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依據(jù)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jié)課要爭論??的問題。

二、杠桿

1、熟悉杠桿

要求同學觀看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同學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爭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zhuǎn)動。

老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同學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外形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同學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便利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關(guān)于的概念

首先熟悉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圍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1)找準支點;(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4)標出力臂。

老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圍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fā)生轉(zhuǎn)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zhuǎn)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zhuǎn)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需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未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同學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終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jié)

熟悉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留意觀看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jié)杠桿(一)

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桿,叫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圍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能依據(jù)實際需要準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過程與方法:經(jīng)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桿秤

分組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等

教學方法: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杠桿的原理

出示桿秤,對桿秤進行分析,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使用桿秤稱水果,要求稱不等量的水果,請一位同學上來演示。

置疑:

你為什么要這樣稱?

對,我們要使杠桿達到平衡。

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關(guān)于,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

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關(guān)于。

畫力臂的步驟為:第一:在杠桿示意圖上,確定支點,將力的作用線用虛線延長;第二: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畫出垂足,則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虛線畫力臂,支點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來。

二、試驗探究

通過試驗探究,得到確定的關(guān)系。

每2人一組試驗,要求爭論如何設計這個試驗。

步驟如下:

(1)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看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靜止);若不是,可調(diào)整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開頭試驗,履行探究任務。

老師在同學探究過程中進行巡察,發(fā)覺問題準時提出,讓同學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

履行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同學將結(jié)果投影到屏幕上。

將五組中的試驗數(shù)據(jù)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爭論可得到什么結(jié)論(杠桿平衡的條件)。

老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guān)系都可。

可能有同學得到其他關(guān)系式,但不適合全部數(shù)據(jù),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課堂練習】

1.畫出下圖中F和F的力臂,并比較杠桿平衡時F

與F的大小.

2.下圖所示杠桿,OA長20cm,AB長60cm,現(xiàn)在A處掛一重200N的物體,若使B處的彈簧秤示數(shù)最小,彈簧秤的方向怎樣?彈簧秤的示數(shù)是多少?

三、杠桿的分類

由杠桿的平衡關(guān)系,可以得到當力不等時,對應的力臂也不等。可將杠桿分為三類:

杠桿類型省力杠桿費勁杠桿等臂杠桿

力臂的大小關(guān)系L1L2L1L2L1=L2

力的大小關(guān)系F1F2F1F2F1=F2

力的作用點移動距離的大小關(guān)系s1s2

費距離s1s2

省距離s1=s2

分析中提出相關(guān)問題:省力、費勁是誰相對誰而言?省距離、費距離的含義是什么?

舉例分析:從撬棒撬石頭分析費距離的含義。

所謂省距離或費距離指的是動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1,相對于阻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2而言的。杠桿平衡條件說明,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動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桿。如圖所示,當動力作用點移動s1距離時,阻力作用點移動s2距離,且s1s2,因此使用撬棒撬石頭省力而費距離。

要求同學舉例,并進行分類。

四、課堂小結(jié)

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杠桿的分類:省力杠桿、費勁杠桿、等臂杠桿。

五、實踐活動

1.通過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嗎?請就此寫一篇短文。

2.用杠桿學問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調(diào)整過程。

六、板書

第一節(jié)杠桿(一)

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4

滑輪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使同學借助已有學問:理解滑輪的原理,知道滑輪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由問題的提出、猜想、經(jīng)過試驗探究,使同學親身經(jīng)受物理問題的爭論??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從而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培育抽象思維和論證問題的力量。通過對試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培育嚴厲?認真的操作態(tài)度及科學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的力量。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器材:定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

分組試驗器具:動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刻度板

教學方法:采納試驗探究、爭論歸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杠桿有哪三種?各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勁杠桿?

老師出示實物并進行演示,并畫出這兩個杠桿的示意圖。要求同學準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說明結(jié)論。

剪鐵用剪刀和鑷子兩杠桿示意圖如圖所示。

二、新課引入

老師先舉一個滑輪的實例,再要求同學舉滑輪的例子,依據(jù)使用時滑輪的不憐憫況進行分類(即按定滑輪和動滑輪分類)。

提問它們的特點是什么,由此給出定義: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并可以繞軸轉(zhuǎn)動的輪子。

老師給出滑輪的分類。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的叫做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的叫做動滑輪。

再舉些滑輪實例,可連接錄像。

1、定滑輪

觀看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

舉例:如旗桿頂部的裝置為定滑輪。

(2)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么特點?演示試驗:

①稱量鉤碼的重力;

②演示如圖所示的試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物體上升,拉力的方向轉(zhuǎn)變,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特點是G=F。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可以轉(zhuǎn)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便利的目的。

提問:使用定滑輪未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離?能否省功?

依據(jù)下圖進行演示。使同學清晰地看到:“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與物體上上升度h相等,使用定滑輪未能省力,也未能省距離?!庇纱说贸鲈L用定滑輪未能省功。

2、動滑輪

(1)老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要求同學爭論分析,此時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剛才演示試驗使用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老師在同學爭論后小結(jié):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輪時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么好處?動滑輪中繩的拉力和做功狀況怎樣?(3)組織同學試驗,按課本試驗探究,參照下圖進行試驗。

由于爭論??定滑輪時老師已演示過試驗,同學可以自己設計出試驗步驟。

說明:重物用2個鉤碼表示,有利于分析數(shù)據(jù)。用彈簧秤測出鉤碼重。讀取彈簧秤的示數(shù)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同學試驗,老師巡回指導。同學試驗完畢后,老師請幾組同學分別將自己的一組數(shù)據(jù)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同學數(shù)據(jù)。

(4)總結(jié):

使用動滑輪提升鉤碼,彈簧秤的示數(shù)約是鉤碼重的二分之一。

兩根繩子吊著重物和滑輪,這兩根繩子的力之和約等于鉤碼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上上升度H的2倍。

使用動滑輪未能省功。

說明:在提升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了,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才可忽視不計,從而得出訪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jié)論。

三、課堂小結(jié):熟悉定滑輪、動滑輪。

四、實踐活動建議:“進展空間”中的“我的設計”。

五、板書

第二節(jié)滑輪

一、定滑輪

1.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

2.不省力,可以轉(zhuǎn)變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二、動滑輪

1.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可以省一半力,但未能轉(zhuǎn)變用力方向。

3.使用動滑輪工作,不省功。

學校八班級物理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不僅要求同學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本節(jié)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學校已接觸,已經(jīng)有了肯定的基礎,在復習學校學問的基礎上,應著重從原子結(jié)構(gòu)的角度講解物體帶電的本質(zhì)。

3.通過對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分析,讓同學體會到使物體帶電的實質(zhì)是電子發(fā)生轉(zhuǎn)移,從而打破了物體的電中性,失去電子的物體帶上了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了負電荷。過渡到電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對高中同學而言很簡單接受,進一步鞏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索的過程中同學體會到電荷守恒定律以及元電荷的概念。同時教學中滲透“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思想。

5.呈現(xiàn)庫侖定律的內(nèi)容和庫侖發(fā)覺這肯定律的過程,并強調(diào)該定律的條件和遠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同學在學校已經(jīng)學習了電學的基本學問,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同學已具備了肯定的探究力量、規(guī)律思維力量及推理演算力量。能在老師指導下通過觀看、思索,發(fā)覺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把學校學過的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學問復習一下。

三、教學方法分析及建議

1.在同學學校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演示試驗或者媒體播放復習并鞏固電荷的關(guān)于學問;先運用教材上給出的簡潔易行的試驗,讓同學觀看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關(guān)于;然后通過試驗定性驗證猜想是否準確,并在這個基礎上介紹庫侖定律的發(fā)覺過程。

2.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比質(zhì)點的概念進行講解,要講清點電荷是一種抱負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進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規(guī)律的建立都是經(jīng)科學家艱辛的探究而履行的,都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突破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出了科學家的制造性。如何充分利用這寶貴的素材,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對同學“誘思”、“導思”,在本節(jié)課中,對庫侖定律得出過程進行了嘗試。

4.利用“思索與爭論”的問題,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5.要做好演示試驗,使同學清晰地知道什么是靜電感應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使同學知道,感應起電不是制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zhuǎn)移到另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電荷守恒定律。

四、教學目標

(一)學問與技能

1.了解人類對電現(xiàn)象的熟悉過程,體會人類探究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了解元電荷的大小,了解電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zhì)不是制造電荷,而是電荷的轉(zhuǎn)移。

3.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達式,知道靜電常量。了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潔的問題。

4.滲透抱負化思想,培育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力量。

(二)過程與方法

1.老師通過試驗法、問題教學法啟發(fā)同學理解抽象的電荷學問。

2.通過熟悉科學家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育同學善用類比方法、抱負化方法、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材料,呈現(xiàn)物理學進展中布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韌意志和科學精神。

2.通過對比天電和地電、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學和科學對電現(xiàn)象的熟悉,使同學了解人類對電荷的熟悉過程,培育同學探究大自然的愛好。

3.通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爭論,使同學把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fā)同學對科學的熱忱。

五、本節(jié)要點

1.什么是靜電現(xiàn)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電荷量?

2.什么是感應起電現(xiàn)象?什么叫中和現(xiàn)象?

3.電荷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什么叫元電荷?

4.庫侖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適用條件是什么?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

1.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1.對電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對庫侖定律發(fā)覺過程的探討。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性能好的,空氣要干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shù)值則由試驗確定。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呈現(xiàn)電磁學的進展史)

古代人已經(jīng)發(fā)覺了關(guān)于靜電現(xiàn)象,主要是梳頭或者是羊毛、絲、棉類的衣物摩擦有閃光及聲音;古希臘人發(fā)覺琥珀可以吸引輕小物體。

英國的吉爾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統(tǒng)地爭論??電磁現(xiàn)象的科學家。他發(fā)覺琥珀和磁鐵都能夠吸引物體,不過性質(zhì)不同,經(jīng)過爭論??,他發(fā)覺許多其他物體經(jīng)過摩擦后也都能夠吸引其他小物體。引入(electric)(琥珀體)還制造了可供試驗用的驗電器。

德國的奧托·格里克(1602—1686),馬德堡市市長,1654年曾用自己制造的抽氣機做了馬德堡半球試驗;1660年制造了第一臺可造成或產(chǎn)生大量電荷的摩擦起電機。有了這樣的機器,因而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電火花試驗;還有讓人身體帶電的試驗;這使得18世紀40年月的德國整個社會都對電現(xiàn)象感愛好,許多人購買了摩擦起電機做試驗作為消遣,同時也大大普及了電學學問。電學學問在整個歐洲各國都普及起來。

法國電學家諾萊特在巴黎圣母院前進行,他請700個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來,讓排頭的手拿萊頓瓶放電時,發(fā)覺700個修道士同時跳了起來,顯示了電的強大威力。

富蘭克林的風箏試驗,證明白雷電是一種放電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制造了避雷針。

(二)進行新課

1.接引雷電下九天──富蘭克林制造避雷針的故事

1752年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費城,一位名叫富蘭克林的科學家,做了一個轟動世界的試驗:這天下午,天色陰暗,烏云滾滾。天空中不時閃耀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雨就要來臨了。

“這是最合適的天氣!”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一種可充放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間草棚。

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濕后,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系上綢帶,作為絕緣體(要干燥),避開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間,掛有一把鑰匙,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風箏,像一只強健的鳥兒,漸漸地飛到云海中。

父子倆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濕的綢帶,目不轉(zhuǎn)睛地觀看著風箏的動靜。

突然,天空中拂過一道刺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fā)覺,風箏引繩上的纖維絲一下子直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jīng)通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了。富蘭克林興奮極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觸碰一下引繩上的鑰匙?!斑辍钡囊宦?,一個小小的藍火花跳了出來。

“這果真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备惶m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接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耀。這說明萊頓瓶充了。

事后,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