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戲曲第八章 《老舍與茶館》講義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戲曲第八章 《老舍與茶館》講義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戲曲第八章 《老舍與茶館》講義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戲曲第八章 《老舍與茶館》講義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戲曲第八章 《老舍與茶館》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案例一課時詳解預習導引課前思考

1.你了解老舍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嗎?

2.你知道老舍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開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嗎?

3.你了解老舍戲劇的風格特點嗎?4.你知道?茶館?的劇情梗概嗎?

5.你誦讀課文節(jié)選的?茶館?第一幕和第三幕了嗎?了解人物、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誦讀文本·整體感知作品構思老舍在談到他寫作?茶館?的構思時說,在文藝創(chuàng)作要百花齊放的號召下,“我寫了?茶館?從內容上看,?茶館?寫的是舊社會〞,“從形式上看,我大膽地把戲曲與曲藝的某些技巧運用到話劇中來,略新耳目。〞老舍還說他寫?茶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參與埋葬舊時代的戰(zhàn)斗〞〔?<老舍劇作選>自序?〕。?茶館)一共三幕,三幕刻畫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第一幕的時間是1898年.即戊成變法失敗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寫的是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初年;第三幕寫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三幕戲猶如三幀風俗畫卷,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三個黑暗、病態(tài)、荒謬的社會開展片斷,從歷史的縱向和橫向概括了50年社會歷史開展過程和種種人物命運的變遷。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一切所謂的改進主義、個人奮斗、“實業(yè)救國〞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館?的背后,一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新生與腐朽,正在進行著反復的較量,新的時代正在舊時代的沒落中孕育著,開展著。內容分析?茶館?描繪了一個五光十色的“茶館世界〞,老舍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劇中共寫了70多個人物,出場人物就有50多個。有的是貫穿全劇的人物,有的是過場人物,有的是映村人物,有的是情節(jié)開展需要而設置的人物。劇作家描寫的重點是放在五花八門的市民階層人物上的。裕泰茶館的掌柜王利發(fā)善于經(jīng)營、謹小慎微,雖然有著買賣人的自私,為人卻還本分。為了在那個社會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經(jīng)營方式,使之跟得上社會風氣的流變。他“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還是沒能爭得自己的生存,被那個社會逼上了絕路。常四爺是一個“旗人〞,是屬于享有“鐵桿莊稼〞(吃皇糧)特權的一類人。他性格耿直、堅強,富于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心。面對清朝的腐敗,他激憤地說:“大清國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參加過義和團的反帝戰(zhàn)斗,后來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賣菜人。和“做了一輩子順民〞的王利發(fā)不同,他“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專打抱不平〞。他“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但結果是“一事無成〞!最后他說的一句充滿感憤的話,對他的性格作了生動的總結:“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王利發(fā)的房東秦仲義,原是一個掌握著相當家產(chǎn)的血氣方剛的闊少,后來主張“實業(yè)救國〞,成了一個立志維新的資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反動統(tǒng)治,盡管他慘淡經(jīng)營幾十年,最后還是徹底破產(chǎn)。他在“事業(yè)〞失敗后自我嘲諷地說:“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告訴他們哪,秦某人七十多歲了才明白這點大道理!他是天生來的笨蛋!〞在老舍筆下進入茶館這個“小社會〞的,還有當時各種各樣的人物;狠毒奸詐的清官太監(jiān)、吃洋教擺威風的教士、舊軍閥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從清朝一直混到國民黨統(tǒng)治時代的偵探、打手、流氓、人販子、相面的等種種社會渣滓,經(jīng)受著生活熬做的舊藝人、小攤販、廚師、小學教員等下層市民。此外,還有流入城市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他們在農(nóng)村被道得走投無路,而流入城里后的命運更加悲慘,如貧農(nóng)的女兒康順子被賣給太監(jiān)為妻,那個不合理的社會殘忍地埋葬了她的青春??傊?眾多的人物形象,活現(xiàn)出一個叫人窒息、激人憤怒的黑暗社會。與解放前那些暴露黑暗的作品相比擬,?茶館?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比方寫了學生運動的興起,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參加了游擊隊,透出未來的一線光明。全劇結尾,三個老頭撒紙錢“祭奠自己〞,既是對他們各自悲慘身世的感慨,也是象征性地為舊社會送終。劇本在埋葬黑暗的同時,也蘊含者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潛臺詞。戲劇結構在話劇創(chuàng)作中,?茶館?的結構比擬獨特,被人稱為“圖卷戲〞,或者叫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它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也沒有一個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圖畫一樣,將一個一個人物展覽進去,把一個一個情節(jié)鑲嵌進去。以第二幕為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個。這些人物沒有特別突出的主次之分,臺詞也不多,只是在訴說著自己的事情,在茶館中一閃而過。比方崔久峰的出現(xiàn),只是表現(xiàn)他理想破滅后的悲觀失望,松二爺?shù)某鰣鲆膊贿^反映了他那類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著貫穿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fā),也不過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xiàn)著自己。劇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館中的一個畫面,把這些畫面組織起來,便成了幅畫卷,隨著劇情的開展逐步展開。除了人物,這一幕也沒有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人物雖多,但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單一。即便是王利發(fā)的戲,很大一局部也是用來應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戲。這樣,一個一個小情節(jié),一個一個小故事,像畫面一樣,聚集起來,便構成了?茶館?這幅長長的畫卷。戲劇沖突?茶館?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戲劇沖突。?茶館?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但他們之間并沒有正面沖突(個別局部的沖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軌跡生活著,而正直、善良的人們無法擺脫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沖突。課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現(xiàn)了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混戰(zhàn)給社會造成的混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就是劇本所要展示的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特殊的矛盾沖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人物分析如果說?茶館?中有主角和中心人物的話,那就是貫串全劇的茶館掌柜王利發(fā)。這是一個富有光榮的藝術典型。塑造出這個藝術典型,說明老舍先生對這類人物的熟知程度,和藹于集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藝術表現(xiàn)力量。在王利發(fā)這個人物身上,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舊社會中精明、干練、富于混世經(jīng)驗的北京茶館老板的形象,刻畫出了自私、圓滑、怕事,卻又一心往上爬的小商人、小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在舊中國,王利發(fā)比窮苦百姓有錢,地位、財勢高出一頭,心理、性格、思想和廣闊受壓迫勞動者根本不同;可是,舊中國的三座大山和反動政權庇護下的大小爪牙們——官差、太監(jiān)、軍警

、地痞流氓,又無一不在他的頭上拉屎撒尿,他又是個受壓迫者、可憐蟲,這又使他和反動統(tǒng)治階級中的人物不同。在舊中國,王利發(fā)這種人是大量存在著的。他們日趨破落的境遇和悲慘命運,無疑也是廣闊中國人民被壓迫的遭遇的一局部。在?茶館?中除了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數(shù)十人。如強買婦女、無惡不作的龐太監(jiān);販賣人口、拉纖扯皮的劉麻子;頗有財勢的土財主、資本家秦仲義;落魄江湖、相面為生的唐鐵嘴;被賣給龐太監(jiān)為妻的貧農(nóng)康順子;耿直大膽的旗民常四爺,等等。這些人物有的貫串全劇,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戲多戲少,大都有鮮明的個性。如老牌特務宋恩子,他成天逛大街,坐茶館,查找和鎮(zhèn)壓不滿現(xiàn)狀的人。旗民常四谷只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就立刻被宋恩子逮捕人獄,這顯示出宋恩子是滿清王朝的一條兇惡走狗。但是,老舍先生不只是揭露他的兇惡和殘暴,在第二幕里,他通過十多年后宋恩子在茶館再次碰見常四爺這場戲,深人開掘人物思想性格的另一面——有奶便是娘。宋恩子是滿清王朝的走狗,卻不忠于一家一姓。有皇上的時代,他忠于皇上;皇上倒臺了,他忠于袁大總統(tǒng);袁大總統(tǒng)完蛋了,他又忠于新軍閥?!罢l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這就是宋恩子的人生哲學。當然,這不是說宋恩子沒有固定的主子,有的,就是“洋人〞。宋恩子的同伙吳祥子說的好“要我們效力的都仗著洋人撐腰〞,這就點出了他們雖然朝秦暮楚,真正的主子卻只有一個,就是帝國主義。為帝國主義效勞,這就是宋恩子思想性格最本質的東西。由于深入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老舍先生筆下的宋恩子,就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帶有鮮明的個性,使宋恩子有別于其他類型的特務。

戲劇基調?茶館?在藝術風格上,把悲劇和喜劇有機地糅合融會起來,以喜劇的形式表現(xiàn)了最為悲切的內容,形成了悲喜結合的特色。因此,人們稱?茶館?是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的哀歌,是一個亦莊亦諧的舊社會的葬禮。反映舊社會人吃人的黑暗現(xiàn)實,埋葬三個舊時代,構成了?茶館?的悲劇基調,但是老舍卻為這出人間的悲劇編織了一套喜劇的外衣。這喜劇外衣的材料不是別的,乃是舊社會的畸形和病態(tài);吃人者張狂無恥、可憎可笑的嘴臉;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間的奇異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階級社會里,人吃人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沒有什么可笑之處。但這些平凡普通的社會現(xiàn)象,一經(jīng)老舍的概括提煉、開發(fā)改造,就到達了化平凡為殊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華為戲劇行動中“奇〞“巧〞“怪〞“異〞的東西,就能使人發(fā)出含淚的笑聲,到達對舊社會強烈挖苦的藝術效果。舊社會的畸形和病態(tài),不獨包括吃人者的丑惡與無恥,還包括被吃者的愚味和可憐,這也是老舍編織喜劇外衣的材料之一,這本來是悲劇性的,一旦成為藝術上的“奇〞“巧〞“怪〞“異〞的東西時,也就帶上了喜劇色彩。逃兵老林和老陳,想二人合伙娶一個媳婦,摘個“小三口〞,不但沒實現(xiàn),還被特務搶走了現(xiàn)大洋;安分老實的松二爺自己正“瞪著眼挨餓呢〞,可一提起喂黃鳥就頓時來了精神,說什么“我餓著,也不能叫鳥餓著!

一看見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會畸形與病態(tài),也是可憐而可笑的人生命運。所有這些,都形成了?茶館?別具一格的悲喜劇色彩;這是悲中有喜,笑中帶淚。人們在大笑一場之后,品嘗到黑暗年代人世間的苦澀辛酸,在含淚的笑聲中送別那可詛咒的舊社會。?茶館?在語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這個戲里沒有政治標語和口號,也沒有一般的話劇腔,人物說的全是北京大白話。可是大白話說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時代的色彩,又有幽默與挖苦的風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語言性格化,又說得那么簡練、流利、形象、生動。王利發(fā)的臺詞不但符合其茶館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現(xiàn)了他性格的開展變化。第二幕是王利發(fā)的中年時期,由于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裕泰茶館風雨飄搖,王利發(fā)苦心改進,慘淡經(jīng)營,此時他語言的特點是由苦悶彷徨帶來的滿腹牢騷。幕啟時,茶館正準備重新開張,而他卻說:“我要是會干別的,可是還開茶館,我是孫子!〞當聽見遠處有隱隱的炮聲,他就沖著妻子王淑芬說:“聽聽,又他媽的開炮了!你鬧,鬧!明天開得了張才怪!〞王淑芬說:“明白人別說糊涂話,開炮是我鬧的?〞其實王利發(fā)并非糊涂,而是因為心煩意亂、怨天尤人,才發(fā)牢騷講怪話。隨著三幕戲的開展,王利發(fā)的語言色彩發(fā)生了有層次的變化;從幽默圓滑,到牢騷不平,最后變?yōu)槔涑盁崃R。老舍正是這樣通過王利發(fā)語言的變化,揭示了他性格命運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這種運用語言的功力,假設非大師,是很難做到的。除了性格變化之外,?茶館?的語言還具有幽默與挖苦、簡練與流暢的特點。老舍寫東西從無虛華或故作驚人之筆,然而那種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粹語句,卻常常含有驚人之處,令人拍案叫絕。他能一筆兩筆就勾勒出一個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人物的靈魂。他用不多的筆墨,就把唐鐵嘴這個江湖騙子的油滑、無恥和滿身的奴性,描繪得淋漓盡致。唐鐵嘴是個大煙鬼,第二場出場時,王利發(fā)談起他這個嗜好,他說:“我已經(jīng)不吃大煙了!〞“我改抽‘白面兒’啦,你看,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候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幾句對話,一個油嘴滑舌的江湖騙子,就活脫脫勾畫出來了。當人們聽他說“我已經(jīng)不吃大煙了〞,以為他改邪歸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兒’了〞,人們不禁哄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劇本的臺詞里,巧妙地吸收曲藝相聲的語言技巧,不時地“甩包袱〞,把一些符合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來,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幽默效果。學習導引

學習本單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把握?茶館?結構上的創(chuàng)新。?茶館?三幕戲,截取了舊中國三個腐朽時代的橫斷面。第一幕是戊成政變失敗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凱死后的軍閥混戰(zhàn)時代,第三幕是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行將崩潰的時期。其目的不是寫這些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著重反映在這些歷史事件發(fā)生之后,中國社會生活和群眾心理中引起的波瀾。?茶館?在結構上的另一創(chuàng)新,是沒有沿用以“一人一事〞為情節(jié)開展主線的傳統(tǒng)戲劇結構法,它沒有貫穿全劇的主要戲劇情節(jié),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館這個平臺用一張張人物速寫集合成一幅幅社會剪影,構建成一個個戲劇片段,用這些茶館里各色人物個人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

二是體會?茶館)語言的特點。?茶館?語言魅力被人交口稱贊,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說“我有些舊社會的生活經(jīng)驗,我認識茶館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們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們說什么。以此為根底,我再給這里夸大一些,那里潤色一下,人物的臺詞成為他們自己的,而又是我的。〞這個經(jīng)驗對同學們也應該有啟發(fā)作用。因此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在閱讀?茶館?第一幕之后,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動筆寫一此類似生活小品式的場景片段,努力用性格化的語言(即臺同)勾畫自己熟悉的人物,作為平時作文訓練的一種補充。

三是抓住人物的動作、語吉等,分析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茶館)中人物眾多,性格、身份各異,但在劇中都話靈活現(xiàn),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學習時要注意深入分析,認真體會。

課時2詳情精讀課文,品析賞鑒結構分析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通過茶館這個窗口,在三幕戲中分別截取了三個時代的橫斷面,廣泛地展現(xiàn)了整個社會面貌。“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等,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作品不拘泥于一人一事為主線的傳統(tǒng)結構法,不追求完整的故事,而是用無數(shù)張人物速寫組成的幾十幅時代的剪影,形成一個個戲劇片斷,把它們巧妙地編織起來,從而廣泛地反映社會風貌,表現(xiàn)時代特征和社會心理。這里有太監(jiān)買老婆之類的血腥買賣;有流氓打手的尋釁敲詐,有特務暗探的搜捕無一幅幅生活畫面,呈現(xiàn)出舊時代病態(tài)的社會橫斷面。?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它展覽了七十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風貌和性格特點,揭示了社會的一角。它沒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沒有共同一致的行動。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過去,成為一條獨立的故事線。又在“葬送三個時代〞的主題制約下,產(chǎn)生了相互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構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獨特而又完整的藝術結構。

主要人物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局部。?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借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fā)、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王利發(fā)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方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qū)別的大茶館都破產(chǎn)歇業(yè)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地想出些個小招數(shù),抵擋街頭商業(yè)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chuàng)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占他的鋪面王利發(fā)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fā)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tài)。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fā),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結局這樣妻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fā)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一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后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yè)創(chuàng)立工廠,想實業(yè)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yè),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zhàn)剛結束,他的產(chǎn)業(yè)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fā)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fā)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xiàn)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jīng)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群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斗了一輩子,終于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jīng)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shù)年P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谷的主要用意,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確實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shù)纳砩媳磉_了直到晚清時節(jié)八旗將士的多數(shù)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娟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jù)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wèi)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后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認準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正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

,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么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害怕、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于舊時代也屬于滿族傳統(tǒng)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shù)木?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愿望根本沒法實現(xiàn),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shù)氖?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于跌進厄運的王利發(fā)、秦仲義,是殊途同歸。語言特色老舍是當代語言藝術大師,劇中出場的幾十個人物,哪怕有的只講了三五句話,也寫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1)個性化:王利發(fā)的語言謙恭,周到,與各種人物應酬反響機敏,對答如流,很能顯示他茶館掌柜的身份。常四爺?shù)恼Z言豪爽耿直,帶有闖蕩多年的俠氣和飽經(jīng)滄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吳祥子的語言那么狡猾奸詐,傲慢無理,具有老牌特務的特點。(2)幽默:比方在第二幕中唐鐵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兒〞時,外表看滑稽可笑,但仔細琢磨卻又蘊含著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卻偏偏要自我炫耀,這是一種讓人帶淚的笑。又如王利發(fā)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看起來也像一句玩笑話,實際上卻蘊含著對動亂時局的強烈不滿,帶著不易讓人發(fā)覺的挖苦。這種幽默寓莊于諧,能給讀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要點圖示

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反映時代三幕話劇?茶館?,通過在茶館中活動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個時代長達50年的社會生活。在這50年間,社會上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這些事件,而是選擇北京城內一家世代相傳的茶館,通過茶館的變遷和在其中活動的各種各樣人物生活的變遷,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透露社會的變化。作者曾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劇本緊緊圍繞茶館這一典型環(huán)境,讓各類人物先后登場,寫他們的言行舉止,寫他們怎樣活著又是怎樣死去,折射出那個黑暗腐朽的時代,反映了人們的悲慘遭遇和命運。?茶館?中先后登場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0多個,他們各有自己的經(jīng)歷,各有自己的故事,匯成一個總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以小見大老舍概括提煉生活的巨大能力,表現(xiàn)在他從半個世紀中選取了三個時代,作為這出三幕劇的支架;從清末維新失敗后的茶館,到民初軍閥混戰(zhàn)時的茶館,又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的茶館。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三個時代都富有象征意義,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化的重要時刻。老舍先生這樣選材就不只是展示幾幅不同年代的生活素描,而是要完整和統(tǒng)一地表達出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藝術構思;在三個代表性的時代中,茶館這一地點盡管沒有變化,數(shù)十年的風風雨雨,卻不斷沖擊著這一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們,引起了各種人物關系的不斷變化,從而表達出時代的變遷。老舍先生正是以這樣別出心裁的藝術構思,到達以一個小茶館側射大時代的目的的。

人物刻畫?茶館?采用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劇本以茶館為舞臺,在三個歷史斷面上對社會世態(tài)進行展覽性的描繪。全劇不是以一人一事為主要線索構成貫穿始終的情節(jié),而是以人物帶動故事,把眾多人物的生活片斷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題羅織在一起,組成假設干幅時代的剪影,從更廣闊的背景上反映了紛紜復雜的階級關系和社會風貌,表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心理。全劇的整體沖突是人民與舊時代的矛盾,因此劇情開展的動力不在舞臺上的戲劇沖突,而在茶館外大社會的風云變幻。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成為獨立的故事線。主要人物王利發(fā)、常四爺、秦仲義等從青年寫到老年,次要人物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等那么采用兩代相承的寫法,每個人都說自己的話,做自己的事,而又都與時代發(fā)生深刻的聯(lián)系。所以,以刻畫人物取勝是?茶館?藝術結構的生命所在。案例二精析精練整體感悟·疑難解析時代背景?茶館?所反映的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它所描寫的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的遺際命運,又怎樣揭示這一時代的本質及其開展趨向呢?從清末到解放戰(zhàn)爭之前,是由封建社會變?yōu)榘敕饨ò胫趁竦厣鐣臅r代,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由受剝削、受壓迫到逐漸覺醒、抗爭、起來掀掉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的時代。劇本描寫的三個時期,都被這個時代的特點貫穿著,深化著,通過各階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們升沉變化的命運顯示出來。因此,結構龐大而不散,人物眾多而不亂。三幕話劇?茶館?,通過在茶館中活動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個時代長達50年的社會生活。在這50年間,社會上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這些事件,而是選擇北京城內一家世代相傳的茶館,通過茶館的變遷和在其中活動的各種各樣人物生活的變遷,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透露社會的變化。作者曾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劇本緊緊圍繞茶館這一典型環(huán)境,讓各類人物先后登場,寫他們的言行舉止,寫他們怎樣活著又是怎樣死去,折射出那個黑暗腐朽的時代,反映了人們的悲慘遭遇和命運。?茶館?中先后登場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0多個,他們各有自己的經(jīng)歷,各有自己的故事,匯成一個總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

矛盾沖突?茶館?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戲劇沖突。?茶館?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但他們之間并沒有正面沖突(個別局部的沖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軌跡生活著,而正直善良的人們無法擺脫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沖突,都表現(xiàn)了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混戰(zhàn)給社會造成的混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就是劇本所要展示的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特殊的矛盾沖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

人物塑造如果說?茶館?中有主角和中心人物的話,那就是貫串全劇的茶館掌柜王利發(fā)。這是一個富有光榮的藝術典型。塑造出這個藝術典型,說明老舍先生對這類人物的熟知程度,和藹于集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藝術表現(xiàn)力量。在王利發(fā)這個人物身上,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舊社會中精明、干練、富于混世經(jīng)驗的北京茶館老板的形象,刻畫出了自私、圓滑、怕事,卻又一心往上爬的小商人、小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在舊中國,王利發(fā)比窮苦百姓有錢,地位、財勢高出一頭心理、性格思想和廣闊受壓迫勞動者根本不同;可是,舊中國的三座大山和反動政權庇護下的大小爪牙們官差、太監(jiān).軍警、地痞流氓,又無一不在他的頭上拉屎撒尿,他又是個受壓迫者、可憐蟲,這又使他和反動統(tǒng)治階級中的人物不同。在舊中國,王利發(fā)這種人是大量存在著的。他們日趨破落的境遇和悲慘命運,無疑也是廣闊中國人民被壓迫的遭遇的一局部。在?茶館?中,除了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數(shù)十人。如強買婦女、無惡不作的龐太監(jiān);販賣人口、拉纖扯皮的劉麻子;頗有財勢的土財主資本家秦仲義;落魄江湖、相面為生的唐鐵嘴;被賣給龐太監(jiān)為妻的貧農(nóng)康順子;耿直大膽的旗民常四爺,等等。這些人物有的貫串全劇,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戲多戲少,大都有鮮明的個性。如老牌特務宋恩子,他成天逛大街,坐茶館,查找和鎮(zhèn)壓不滿現(xiàn)狀的人。旗民常四爺只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就立刻被宋恩子逮捕人獄,這顯示出宋恩子是滿清王朝的一條兇惡走狗。但是,老舍先生不只是揭露他的兇惡和殘暴,在第二幕里,他通過十多年后宋恩子在茶館再次碰見常四爺這場戲,深入開掘人物思想性格的另一面——有奶便是娘。宋恩子是滿清王朝的走狗,卻不忠于一家姓。有皇上的時代,他忠于皇上;皇上倒臺了,他忠于袁大總統(tǒng);袁大總統(tǒng)完蛋了,他又忠于新軍閥。“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這就是宋恩子的人生哲學。當然,這不是說宋恩子沒有固定的主子,有的,就是“洋人〞。宋恩子的同伙吳祥子說的好。“要我們效力的都仗著洋人撐腰〞。這就點出了他們雖然朝秦暮楚,真正的主子卻只有一個,就是帝國主義。為帝國主義效勞,這就是宋恩子思想性格最本質的東西。由于深入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老舍先生筆下的宋恩子,就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帶有鮮明的個性.使宋恩子有別于其他類型的特務。藝術風格?茶館?在藝術風格上,把悲劇和喜劇有機地糅合融會起來,以喜劇的形式表現(xiàn)了最為悲切的內容,形成了悲喜結合的特色。因此,人們稱?茶館?是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的哀歌,是一個亦莊亦諧的舊社會的葬禮。反映舊社會人吃人的黑暗現(xiàn)實.埋葬第三個舊時代,構成了?茶館?的悲劇基調,但是老舍卻為這出人間的悲刷編織了一套喜劇的外衣。這喜劇外衣的材料不是別的,乃是舊社會的畸形和病態(tài);吃人者張狂無恥、可憎可笑的嘴臉;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間的奇異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階級社會里,人吃人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沒有什么可笑之處。但這些平凡普通的社會現(xiàn)象,一經(jīng)老舍的概括提煉、升發(fā)改造就到達了化平凡為殊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升華為戲劇行動中“奇〞“巧〞“怪〞“異〞的東西,就能使人發(fā)出含淚的笑聲,到達對舊社會強烈挖苦的藝術效果。藝術獨創(chuàng)?茶館?只是一出三幕劇,可是,它所反映的年代卻長達半個世紀。上下50年的風云變幻、世態(tài)人事,即使以長篇小說來描繪,也是一個難題,何況是短短的一出三幕劇??墒?老舍卻偏偏選擇了三幕劇形式來反映,這說明了他在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精神。老舍先生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首先他匠心獨具地選擇了北京一家相傳的老茶館作為劇情展開的場所。為什么選擇茶館呢?老舍先生曾答復說:“茶館是三教九流的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中年以上的讀者,大概對舊社會里遍布各地的大小茶館,還會留下一些印象。這確實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公共活動場所,每日每時,進出著三教九流、各色各樣的人物早早晚晚,發(fā)生著許多富于戲劇性的事件。如果說一滴水反映了太陽,那么一個茶館正是舊社會的一幅縮影。老舍先生把戲集中在一個角落、一個如“茶館〞這樣的環(huán)境,借茶館的變化興衰,來反映社會和時代的動亂變遷,這說明了老舍先生的創(chuàng)見和卓識。老舍概括提煉生活的巨大能力,還表現(xiàn)在他從半個世紀中選取了三個時代,作為這出三幕劇的支架;從清末維新失敗后的茶館,到民初軍閥混戰(zhàn)時的茶館,又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的茶館。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三個時代都富有象征意義,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化的重要時刻。老舍先生這樣選材就不只是展示幾幅不同年代的生活素描,而是要完整和統(tǒng)一地表達出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藝術構思;在三個代表性的時代中.茶館這一地點盡管沒有變化,數(shù)十年的風風雨雨卻不斷沖擊著這一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們,引起了各種人物關系的不斷變化,從而表達出時代的變遷。老舍先生正是以這樣別出心裁的藝術構思,到達以一個小茶館側射大時代的目的的。

語言特色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戲劇中每一句臺詞都是人物的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顯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據(jù)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選取符合他們心理的個性化語言。王利發(fā)的語言謙恭、周到,與各種人物應酬反響機敏,對答如流,很能顯示他茶館掌柜的身份。常四爺?shù)恼Z言那么豪爽耿直,帶有闖蕩多年的俠氣和飽經(jīng)滄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吳祥子的語言那么狡猾奸詐、傲慢無理,具有老牌特務的特點。劉麻子、唐鐵嘴那么滿嘴流氣,是典型的地痞無賴。出場的人物不管臺詞多少,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語言的幽默風格。老舍談?茶館?時說,作品寫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對黑暗社會的挖苦、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lián)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風格。第二幕中,當唐鐵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兒時,看起來滑稽可笑,但實際上卻激起了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王利發(fā)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也像一句玩笑話,然而表現(xiàn)出的那么是人民對動亂時局的不滿。這種寓莊于諧的語言更能給讀者以回味的思考。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這個特點在課文中表現(xiàn)得很明顯。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別是北京市民的語言。在?茶館?中恰當?shù)貞玫氐兰兪斓谋本┓窖?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實。

精讀體味,重點賞析人物分析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局部。?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借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fā)、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霸L┐蟛桊^〞的掌柜王利發(fā)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方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顧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qū)別的大茶館都破產(chǎn)歇業(yè)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地想出些個小招數(shù),抵擋街頭商業(yè)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chuàng)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前占他的鋪面王利發(fā)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者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話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fā)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tài)。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fā),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fā)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

,也正是索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一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后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yè)創(chuàng)立工廠,想實業(yè)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yè),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zhàn)剛結束,他的產(chǎn)業(yè)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fā)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那,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fā)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xiàn)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jīng)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群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斗了一輩子,終于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jīng)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shù)年P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shù)闹饕靡?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確實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shù)纳砩媳磉_了直到晚清時節(jié)八旗將士的多數(shù)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中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jù)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wèi)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后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認準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正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么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害怕、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于舊時代也屬于滿族傳統(tǒng)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shù)木?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愿望根本沒法實現(xiàn),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shù)氖?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于跌進厄運的王利發(fā)、秦仲義,是殊途同歸?!昂币姩曋?茶館?第一幕,被曹禺稱贊為“古今中外罕見的第一幕〞。那么,第一幕的“罕見〞之處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首先是作者的“大茶館小社會〞的構思。茶館是個三教九流的聚會處,可容納各色人物。這樣就出現(xiàn)了兩個在世界戲劇史上罕見的情形,一是人物眾多,在?茶館?第一幕里光是有臺詞的人物就有22個;二是人物雜陳,在?茶館?第一幕里,社會身份特異的人物——上至在宮廷內當太監(jiān)總管的權力人物、吃洋教的小惡霸,下至賣耳挖勺的老人、賣親生女兒的窮人——同處在一個舞臺空間。而更不同凡響的是,所有這些人物都被作者描寫得面目清楚,讓人難忘,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了一幅時代的色彩斑斕的圖案。老舍又是如何駕馭這樣的人物眾多的舞臺結構的呢?這里涉及他的所謂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編劇手法。在這一幕里,有好幾個僅僅出現(xiàn)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戲劇人物,老舍需要他們出場,是因為通過他們的舞臺亮相,可以鮮明地反映出劇本所表現(xiàn)的當時中國社會的本質特征。然而,盡管像馬五爺、龐太監(jiān)這樣的人物都屬于“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但這些人物又都能給觀眾與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舍善于以一當十地選擇讓人物亮相的情節(jié)。第一幕的時代背景是戊戌變法失敗,頑固派取得了“勝利〞。怎么來表現(xiàn)這個腐朽的“勝利〞呢?老舍選擇了“太監(jiān)娶媳婦〞這個情節(jié)。反動派的腐朽與荒唐通過龐太監(jiān)的腐朽與荒唐得到了充分的解釋。另個重要的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語言(角色的臺詞)來塑造人物。老舍的臺詞是性格化的臺詞,是有行動的臺詞。經(jīng)典性的例子,

便是第一幕馬五爺?shù)娜渑_詞——“二德子,你威風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說,干嗎動不動地就講打?〞“我還有事,再見!〞在劇本的人物表里,馬五爺是“吃洋教的小惡霸〞。這號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爺?shù)摹吧茡錉I當差〞的地痞流氓,一聽到“二德子,你威風啊!〞這句話,連忙過去請安,低聲下氣地說:“馬五爺,您在這兒哪?我可眼拙,沒看見您!〞老舍先生讓馬五爺只說短短的三句話,就把這個吃洋教的小惡霸的氣焰表現(xiàn)了出來,也把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這座大山強調了出來。這里要做個解釋:“洋教〞是過去中國人對天主教會的一種俗稱。天主教會傳入中國后,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類依靠教會勢力謀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這種人便被稱作“吃洋教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這樣的在善撲曹(清王朝豢養(yǎng)摔跤手的地方)當差的流氓打手,而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馬五爺這樣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的本質特征。有行動性的語言,也有助于對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這樣的臺詞也是性格化的。焦菊隱導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臺詞時,就舉了?茶館?第一幕發(fā)生在劉麻子與松二爺之間的一段戲:

劉麻子

松二爺,(掏出個小時表來)您看這個!松二爺(接表)好體面的小表!劉麻子您聽聽,嘎噔嘎噔地響!松二爺(聽)這得多少錢?

劉麻子您愛嗎?

就讓給您!一句話,五兩銀子!您玩夠了,不愛再要了

,我還照數(shù)退錢!東西真地道,傳家的玩藝!

松二爺,留下這個表吧,這年月,戴著這么好的洋表,會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這么說,您哪?松二爺(真愛表,但又嫌貴)我劉麻子您先戴兩天,改日再給錢!焦菊隱導演對這段戲作了這樣的評述:“從松二爺一共兩句零一個字的臺詞里,看到一個多么好體面而又多么寒傖人。他愛極了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買,也沒有力量去買,劇本上雖然寫著劉麻子讓他戴兩天,可是,事實上,他一定是一聲不響地把表遞回去了。〞老舍的語言技巧,同樣也表現(xiàn)在劇中人物之間的臺詞交鋒中。改進派的秦仲義與頑固派龐太監(jiān)狹路相逢。秦仲義說:“龐老爺!這兩天您心里安排了吧?〞龐太監(jiān)答復說:“那還用說嗎?天下太平了;圣旨下來,譚嗣同問斬!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秦仲義與龐太監(jiān)之間的臺詞交鋒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戲劇沖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沖突的側面。?茶館?第一幕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但從戲一開場王利發(fā)與唐鐵嘴之間的對白開始,戲劇性沖突就接連不斷,而沖突又是散點的,并不集中在一兩個人物身上,這種編劇法也實屬“罕見〞。傳統(tǒng)的編劇觀念,在歐洲有“行動一致律〞,在中國有李漁所說的“立主腦,減頭緒〞。但?茶館?的第一幕卻以頭緒紛繁見長。傳統(tǒng)的編劇觀念要求營造所謂“緣起——展開一一高湖——結局〞的貫串情節(jié)線索,

但?茶館?卻沒有一以貫之的貫串性情節(jié),在第一幕里也沒有沿用以“一人一事〞為情節(jié)開展主線的情節(jié)性結構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館這個平臺,用一張張人物速寫集合成一幅幅社會剪影;用一段段戲劇沖突,構成一個個戲劇片段,來反映這個時代的本質內容。

尾聲魅力劉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員英假設誠對?茶館?尾聲的獨特藝術魅力,有這樣一段描述:“第三幕結束時,三個老頭撒過紙錢后,兩個老頭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一個人。一個老頭,站在臺上,沒有一句臺詞,這樣的處理在話劇中是很少見的。我們其他演員都在幕邊上等著謝幕,真是大氣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劇場,一千多觀眾,鴉雀無聲,一動也不動,真是了不得的事,這不是常見的現(xiàn)象。〞王利發(fā)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對這個結尾的藝術效果有個體會:“關于這個結尾和這個戲的高潮還有很多爭議,但我覺得它是高潮。這個感覺是在舞臺實踐中得到的這戲本來可以不維持下去了,但觀眾非聽這三個老頭說什么不可,而且非常安靜地等待著。我猜觀眾的心理,是要聽聽他們到底怎么總結自己的一生,這個戲到底怎么結束。我認為也就是老舍敢于這么寫這個高潮,就是加上沈處長的戲,高潮也是在這兒。〞?茶館?的尾聲確實是全劇的高潮,不僅是全劇的人物情感宜泄的高潮點,也是全劇的戲劇性沖突的高潮點。在這之前,?茶館?中的戲劇沖突都是在這個人物與那個人物之間展開的,如秦二爺和龐太監(jiān)之間的沖突。?茶館?的結尾是三個老頭的自奠,三個老頭之間并沒有什么矛盾,但他們的相聚卻構成了全劇的戲劇沖突的高潮點。三個老頭的結局,顯示了一個道理:三個老頭——一個曾經(jīng)一心想當良民的茶館老板,一個一心想“實業(yè)教國〞的實業(yè)家,一個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都沒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詛咒這個黑暗社會(而不是某個人)了。于是,戲劇沖突的性質變成了三個老頭與整個舊社會的沖突。聽聽三個老頭的這三句臺詞,

泰仲義別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yè)救國。到而今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我問你!王利發(fā)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活下去!

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么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常四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館?頭號人物王利發(fā),這個最初膽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劇結尾的時候成了個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覺得他非死不可了。連死都不怕了,還會有什么顧忌呢?老舍讓觀眾看到了王掌柜從“一定要活著〞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變化的全過程,也讓演員有了充分發(fā)揮自己才情的時機。看到王利發(fā)的結局,就會想到戲的開局。王利發(fā)按照父親遺留下來的老方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王利發(fā)在第一幕里表現(xiàn)出的“精明〞有時幾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發(fā)一個勁兒地貼“莫談國事〞的字條,但“國事〞不斷找上門來,和特務兵痞的每一次照面,雖然外表上依然滿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內心里已經(jīng)逐漸積累起不平。到第三幕,當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在“改進〞中突圍,結果反遭暗算,茶館要落入賊人之手,他就決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區(qū),而自己以死相拼。揭示王利發(fā)的性格命運對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有直接的意義。一個本想當順民,老老實實掙錢過日子的中國人,都不能見容于這個舊社會,這個舊社會是沒有繼續(xù)存在的理由了。不要忽略?茶館?結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個老頭奇跡般地相聚到一起時,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對話:

常四爺我這兒有點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這可真是個樂子!

秦仲義可是誰嚼得動呢?

王利發(fā)看多么邪門,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動!

多么可笑!盡管“多么可笑〞,但“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卻沒有了牙〞的窘境卻是人生的一個最普遍性的為難處境。因此,這些臺詞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二案合練積累與運用

1.以下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有不正確的一項()

A.偵緝(zhêngj?〕伺候(sì

hou〕

拉纖(xian)甭(béng)惹〔rě)

B.賄賂(huìlù〕

咂摸(zā

mo)

出殯(bìn)謅(zh?u)

甩(shuǎi)

C.祭奠〔jì

diàn)

貴庚(gēng)

調教(tiáo

jiào)妞(ni?)

耍(shuǎ)

D.瑪瑙(mǎnǎo)相(xiǎng)面

打攪(jiǎo)乖(guāi)

嚼(jiáo)得動

【答案】

A

(點拔:偵緝(zhênj?〕伺候(cì

hou〕拉纖(qiàn))

2.以下詞語中的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角(jué)落

煙泡(pào〕

挑(tiāo)揀

得(dé)罪B.將(jiàng)軍沏(qì)茶

官餉(xiǎng)遛(liù〕鳥C.當差(chāi)

便(biàn)當

調(diào)門

眼拙(zhuō)D.趿(sā)拉

摟(1ǒu)錢

調(tiáo)解

蹓(liū)跶【答家】

C

(點撥:A.角(juǎo)落

煙泡(pāo〕

B.將(jiāng)軍

沏(qī)茶D.趿(tā)拉摟(1ōu)錢)3.以下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A.你看,姑娘一過門,吃的是珍羞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不是造化嗎?

B.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的老方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叉子!C.搶去我的工廠,好,我的勢力小,干不過他們,可到好好地辦哪,那是富國余民的事業(yè)呀!

D.我呀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松二爺,我的朋友,餓死啦,連棺材還是我給他化緣化來的!

【答案】

D

(點撥:A.珍饈美味B大岔子C.

富國裕民)4.以下句子中加點的熟語運用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秦仲義,穿得很講究,樹大招風,走進來。

B.說得好,咱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哈哈哈!

C.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調解,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就可以坐山觀虎斗了。

D.四爺你,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專打馬虎眼?!敬鸢浮?/p>

B

(點撥:A.應為“滿面春風〞。樹大招風,比喻因名氣大引人注意或惹人嫉妒而生出是非。滿面春風,形容愉快和藹的面容;也說春風滿面。B.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諺語,比喻各自有一套方法,或各自施展本領,互相競賽。C.應為“化干戈為玉帛〞?;筛隇橛癫?比喻把戰(zhàn)爭或爭斗變?yōu)楹推健⒂押?。坐山觀虎斗:比喻對雙方的斗爭采取旁觀的態(tài)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D.應為“打抱不平〞。打馬虎眼:口語,成心裝糊涂蒙混騙人。打抱不平:幫助受欺壓的人說話或采取某種行動。〕

5.以下關于文學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老舍,原名舒舍予,字慶春,滿族人,他著名的小說有?駱駝樣子?。1951年因劇本?龍須溝?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B.在戲劇文學中,戲劇沖突主要具體表現(xiàn)為劇中人物性格沖突;戲劇沖突是曲折開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戲劇運動;戲劇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戲劇動作;戲劇語言那么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C.話劇以人物對話為主,歌劇主要是以演員的演唱來表現(xiàn)劇情,這是由于劇種不同而形成的戲劇語言形式的差異。D.發(fā)表并于1958年3月29日首演的?茶館?是老舍的戲劇頂峰之作。這部三幕活劇,主要寫裕泰茶館從清末到解放前夕五十余年由盛到衰的變遷?!敬鸢浮?/p>

A

(點撥:老舍,原名舒慶春,宇舍予。〕6.對?茶館?所表現(xiàn)的戲劇沖突分析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裕泰茶館掌柜的王利發(fā)與巡警的矛盾沖突。B.人民與舊時代的矛盾沖突。

C正直、善良的常四爺與社會渣滓的矛盾沖突。D.新舊社會的矛盾沖突?!敬鸢浮?/p>

B

(點撥:?茶館)的戲劇結構是比擬特殊的“人像展覽式〞,全劇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沖突,而是以人物的悲劇命運、茶館的變遷為線索,在全局上與歷史橫斷面交織,在每個歷史橫斷面中,展示人物之間復雜的矛盾沖突。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小沖突都精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所以答案是B.)閱讀與品味(一)閱讀下面選段,完成7~8題。松二爺

好似又有事兒!

常四爺反正打不起來!要真打的話,早到城外頭去了,到茶館來干嗎?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進來,聽見了常四爺?shù)脑抅二德子〔湊過去)你這是對誰甩閑話呢?

常四爺(不肯示弱?你問我哪?

花錢喝茶,難道還教誰管著嗎?

松二爺(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說這位爺,您是營里當差的吧?來,坐下喝一碗,我們也都是外場人。二德子你管我當不當差呢!

常四爺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二德子

甭說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要動手)7.這三個人的語言各有何特點?選擇正確的項填人括號內?!病?/p>

A.倔強、硬梆B(yǎng)尖酸、辛辣C.平穩(wěn)、周詳D.強橫、無賴E.敷行、隨和F.調侃、譏諷

①松二爺(

②常四爺(〕

③二德子(〕【答案】①C②A③D

8.不同的語言,顯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選出正確的項填入括號內〔〕

A.膽小、老練

B.兇殘、狡詐C.正直、堅強D.內狠、霸道

E誠懇、老實F.耿直、機敏①松二爺(

)②常四爺(

)

③二德子(〕【答案】①A②C③D

(二)選出對下面?茶館?第二幕兩段舞臺說明解釋正確的項。9.幕啟:北京城內的大茶館已先后相繼關了門。“裕泰〞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可是為防止被淘汰,它已改變了樣子與作風?,F(xiàn)在,它的前部仍然賣茶,后部卻改成了公寓。前部只賣茶和瓜子什么的;“爛肉面〞等等已成為歷史名調。廚房挪到后邊去。專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進: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著淺綠桌布。墻上的“醉八仙〞大畫,連財神龕,均已搬去,代以時裝美人——外國香煙公司的廣告畫。“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保存了下來,而且字寫得更大。王利發(fā)真像個“圣之時者也〞,不但沒使“裕泰〞天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開展?!病?/p>

A.交持了戲劇開展的具體地點。B.對即將發(fā)生的劇情作了簡單介紹。C.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D.通過對“裕泰〞的變化的介紹,贊揚了王利發(fā)?!敬鸢浮?/p>

AC10.常四爺、松二爺正往外走,宋恩子和吳祥子進來。他們倆仍穿灰色大杉,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馬褂?!病?/p>

A.介紹了宋恩子和吳祥子的衣著變化,反映出他們已今不如昔。

B.介紹宋恩子和吳祥子的服飾變化,挖苦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

C.反映了來宋恩子和吳祥子霸氣十足。

D.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害,宋恩子和吳祥子又成為帝國主義效勞的走狗。【答案】

B(三)試分析下面對話反映了王利發(fā)怎樣的性格特征。①難

民可憐可憐吧!我們都是逃難的!

王利發(fā)

別耽誤工夫!我自己還顧不了自己呢!②巡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著辦吧!

王利發(fā)

您等等!我這兒千真萬確還沒開張,這您知道!開張以后,還得多麻煩您呢!得啦,您買包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