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升降雜病探析_第1頁
脾胃升降雜病探析_第2頁
脾胃升降雜病探析_第3頁
脾胃升降雜病探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脾胃升降雜病探析

徐景凡(1927-),男,江蘇省中醫(yī)醫(yī)師,南京中學醫(yī)院教授,中國古代中醫(yī)專家學術經(jīng)驗傳承學術經(jīng)驗教授,書法大師。出身中醫(yī)世家,13歲從師學醫(yī),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近60年,擅長脾胃病的診療工作。參加編寫《中醫(yī)內(nèi)科學》《現(xiàn)代中醫(yī)內(nèi)科學》等教材。有4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江蘇省中醫(yī)藥管理局、江蘇省衛(wèi)生廳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甲級獎。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及維持其動態(tài)平衡離不開氣機的正常升降,而氣機升降學說中關于脾胃升降的理論尤為重要。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是維持機體相對平衡的重要調(diào)節(jié)機制[1]。脾胃病的發(fā)生與氣機升降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2]。徐景藩教授數(shù)十年來致力于脾胃病研究,對運用升降理論治療脾胃病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茲簡介如下。1正常陰升陽降升降理論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即有記載,如“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脾氣不可一日無升,胃氣不可一日無降,升降不及、升降太過或升降反作,都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ue44e脹”。李東垣在此基礎上闡發(fā):“清陽出上,清陽實四肢,濁陰為地”,說明正常陰升陽降的規(guī)律,也說明了脾胃為全身臟腑升降之樞紐?!渡鼾S遺書·陰陽臟腑》曰:“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運轉(zhuǎn)”,比較全面地描述了脾升胃降相輔相成的關系。2脾胃是晉升的關鍵2.1“一陰一陽”一則“一則”脾胃共居中焦,以膜相連,一臟一腑,互為表里,為后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能磨谷。脾性主升,升則為陽,才能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并在心肺作用下布散于全身;胃性主降,降則為陰,才能正常受納、腐熟水谷,推動糟粕下行排出體外。如《脾胃論》所言:“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yǎng)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眱烧咭魂幰魂?一臟一腑,升清降濁,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傳輸。同時脾胃升降還主持著肝、心、肺、腎四臟的升降。肝主升,“肝氣宜升,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說明肝之升有賴于脾之升。反之脾胃的升降功能也有賴于肝膽之氣的升發(fā)、疏泄才能生生不已,此所謂肝和脾升,膽和胃降[3]。肺主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之降有賴于大腸之通降,胃腑降則大腸之氣通暢,故肺之降也有賴于胃之降。心在上焦,屬火,心火必依脾胃樞機下降之勢下溫腎水;腎在下焦,屬水,腎水須賴脾胃樞機之上升之趨上滋心火,制約心陽,這樣心腎之間才能陰陽相和,水火相濟。2.2和胃不和則則則也不升徐老師認為,概括脾胃病的病因病機,不論是飲食失調(diào)、外邪入侵、七情所傷等,最終導致的都是脾胃升降失調(diào),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水谷無法攝入,糟粕無法排出,從而導致各種脾胃病的發(fā)生,繼而變生他癥。脾胃升降的機能失調(diào),臨床上以脾升不及、脾虛下陷、胃降不及和胃氣上逆多見。若脾不升清,則失其運化功能,氣血生化無源,水濕停滯中焦,可出現(xiàn)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肢困體倦、脘脹納呆等癥。脾氣不升,中氣下陷,更見脘腹墜脹、泄瀉、脫肛、內(nèi)臟下墜等。胃不降濁,則濁汁不能及時下傳腸腑,留滯中州變生他病。胃中氣滯則可見脘痛、脹滿、納差、便秘等,胃氣上逆則可見噯氣、呃逆、反胃、惡心、嘔吐等。徐老師認為,脾升胃降是相對的,脾既病,胃不能獨行津液,胃既病,脾無所察受,脾胃為病常相互影響,故臨床健脾與和胃常相兼為用,但須分清標本主次。脾胃氣機升降失調(diào),還可致痰、飲、水、濕等病理產(chǎn)物形成或進一步堆積,如《醫(yī)門法津》所言:“痰飲之患,未有不從胃起者也”。同時脾胃運納升降的運動一旦遭到破壞,也將波及其他臟腑,心、肺、肝、腎均將受其影響。3升清降濁為胃法治療升清治低林分的意義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徐老師認為,升清、降濁為脾胃病治療的重要大法,就升與降的關系而言,一般以降為基礎及前提,同時兩者相輔相成,升中有降,降中寓升。3.1通胃和病機用藥胃以降為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降的功能失常,則氣機壅滯,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形成氣滯、食積、濕阻、血瘀、火郁等病理因素。臨床上胃腸道疾病多以氣滯最為普遍,胃中氣滯則見胃脘痛脹、痞滿等;氣滯而上逆,則見噯氣、呃逆、惡心,重者嘔吐等。降法主要有降氣和通腑兩類,因腑行不通,氣滯往往成為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以降氣為主。同時胃中氣機是否調(diào)暢,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堆C論》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故降氣藥常與理氣藥同用,如枳殼(或枳實)、青皮、陳皮、佛手、檀香(或降香、沉香)等。對于胃氣上逆者,可配以刀豆殼、柿蒂、法半夏、煅赭石、旋覆花、丁香等。同時肺的通降,對于通腑和降亦有促進作用,“大腸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腑氣下達,故能傳導,是以理大便,必須調(diào)肺氣也”。臨床上亦用降肺氣法治療嘔吐,如旋覆代赭湯就是用旋覆花降肺氣而止嘔。降法還包括化濕、降火、消食、化瘀等。濕、火、食、瘀常相兼為病,如濕郁可化熱,形成濕熱互結;濕邪還易與食滯互生互長,日久不通,還可致瘀。故運用化濕法時應注意配伍清熱、消滯及活血化瘀之品,同時可適當配伍養(yǎng)陰藥以防溫燥傷陰。3.2降氣陰火之法脾體陰而用陽,喜燥惡濕,得燥而升,以升為健。脾不升清,則氣血生化無源,水濕積聚中焦,可致神疲乏力、頭暈、食少便溏、肛門脫墜等癥。升法主要有補氣升陽及升陽舉陷,由于清陽不升,脾易生濕,故適當配用祛風勝濕法,也屬升法范疇。氣虛則無力升陽,補氣升陽重在補益脾氣,臨床常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山藥、茯苓等;氣虛日久常兼氣陷,故常在補氣中佐以升陽舉陷,配升麻、柴胡、荷葉等;祛風勝濕常用羌活、防風、藁本等。臨床采用升降之法治療疾病時應注重辨證,審證求因,對證治療。如《脾胃論》之“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篇”認為,胃氣虛下陷所致的陰火上沖,忌用苦寒藥損傷脾胃,當以補中益氣湯治療,以黃芪、甘草、人參配伍升麻、柴胡補氣升陽,甘溫除熱,則陰火得降,而病可愈。升降雖為矛盾的兩法,但兩者相輔相成。胃降而脾得以升,脾升而胃得以降。升降并用,升中寓降,降中有升,兩者相伍,可提高療效。如脾虛又兼氣滯者,以人參、黃芪補氣為主,可配伍枳殼、木香以理氣。如胃陰不足,兼有氣滯者,可于滋陰養(yǎng)胃中加入調(diào)升降之品,如木蝴蝶配佛手,苦杏仁配青皮等。如越鞠丸中蒼術為陽明經(jīng)藥,燥濕運脾,開發(fā)水谷之氣;香附是陰血中行氣藥,下氣解郁。兩者配合,一升一降,可散其郁、和其中,而致氣血沖和。4國家以清降降清養(yǎng)胃氣以和胃患者,女,58歲,1994年5月11日初診。主訴:上腹痞脹3年,加重伴呃逆、噯氣2個月。病史:患者3年來上腹部痞脹不適,食后尤甚,甚則隱痛、嘈雜。屢經(jīng)診治,癥狀時輕時重。近兩個月來胃脘痞脹尤甚,引及兩脅,尤以噯氣、呃逆間作,白晝連聲不已,食欲不振,口苦而干,但飲水不多,大便干結難解。經(jīng)多次診查,謂慢性胃炎,服藥效果不顯,仍然終日噯氣,影響生活,性情急躁,心煩欠寐。舌質(zhì)微紅,苔薄黃膩,舌根尤著而厚膩,脈小弦。查體:劍突下輕度壓痛,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度,胃竇小彎黏膜糜爛、充血。臨床分析:患者主癥為胃脘痞脹,食后尤甚而噯氣連聲,病位主要在胃,診斷為胃痞。病史較久,虛實夾雜。觀其噯氣、呃逆連聲,主要是胃氣上逆不降,治當和胃行氣降逆為主??诳喽?舌質(zhì)微紅、舌苔黃膩,飲水不多,恐胃中兼有濕熱,熱重于濕。氣滯兼熱,熱擾胃氣,和降失司,故需清其胃熱,降其胃逆,消其胃痞,和其胃氣。宜苦以清降,稍佐化濕,并參以辛通,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姜半夏10g,黃芩片10g,黃連片3g,橘皮10g,姜竹茹10g,刀豆殼30g,柿蒂15g,浙貝母10g,麩炒薏苡仁30g,蒲公英20g,干姜3g,太子參15g,甘草3g。每日1劑,煎2次,頻頻飲服。服2劑,噯氣、呃逆即見減少,5劑后噯氣、呃逆基本控制,心下痞脹亦已減輕,食欲好轉(zhuǎn),飲食亦漸增,口苦明顯改善,大便亦較通暢。鑒于病情已經(jīng)明顯好轉(zhuǎn),舌苔黃膩已退大半,又擬一方以清養(yǎng)和胃。處方:太子參15g,麥冬15g,炒白芍10g,黃芩片6g,浙貝母10g,蒲公英15g,陳皮6g,法半夏6g,醋雞內(nèi)金6g,白及5g,甘草3g,谷芽30g。此方先服14劑,每日1劑。后癥狀消失,改為每2或3日服1劑,以鞏固療效。前后共治療3個月,癥狀消失,腹無壓痛,舌苔脈象亦全部正常。復查胃鏡示:輕度淺表性胃炎,胃竇小彎部未見糜爛。藥停后安,隨訪1年,癥狀未復發(fā)。按:患者脘痞、噯氣、呃逆,并有口苦、食欲不振等癥,按其上腹劍突下輕度壓痛,似張仲景所述“心下痞”。噯氣、呃逆并見,均由于胃氣上逆,古稱“噫”。兼有口苦,苔薄黃膩、舌苔微紅,大便干結等癥,證屬胃中有熱。此熱乃由氣滯所生,治法宜苦辛通降,宣通氣機,降其胃氣,清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