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_第1頁
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_第2頁
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_第3頁
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_第4頁
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上古史名詞解釋全套1.曼涅托:曼涅托(活動時期公元前四世紀末—公元前三世紀初),古埃及祭司和歷史學家,用希臘文寫成《埃及史》一書,該書有片段為教會歷史學家保存下來,成為今人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史料。曼涅托把埃及歷史劃分為30個王朝和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三個時期,這種分期法有一定的準確性,至今仍為學術界所沿用。\t"/article/7288267274606084649/_blank"正在跳轉2.帕勒摩石碑:現(xiàn)存埃及年代最為久遠的石刻,因保存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帕勒摩博物館而得名,目前僅存部分殘片。該石碑記錄了埃及古王國第5王朝以前所有國王的名單,國王們對諸如努比亞、腓尼基的遠征以及將土地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等重要活動,還涉及諸如尼羅河漲水情況等經(jīng)濟社會生活問題,是研究古埃及國家早期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歷史的重要資料。3.法老: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也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其象形文字寫作,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前2181)僅指王宮,并不涉及國王本身。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用于國王自身,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tǒng)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賴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4.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寢。在埃及、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跡之一。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的金字塔最為集中。[1]5.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原意是古代希臘神話中帶有翅膀的獅身女妖,斯芬克斯一詞是希臘語音譯而來。由于形狀怪異,斯芬克斯在人心中,代表埃及文化中所有怪異難解的問題。一般認為,獅身人面是王權的象征,獅子在埃及文化中有“生命之王”的美稱,同時又是權威的象征(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獅子的一般正是表示權威)。6.涅杰斯:意為"小人",最早見于埃及古王國時期,是與氏族貴族對立的平民階層·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發(fā)生了分化,一部分成為中小奴隸主、僧侶,甚至高級官吏和州長,他們占有奴隸和土地。為數(shù)眾多的涅杰斯則日益貧困化。在第一中間期,涅杰斯成為一個小私有者階層。中王國時期出現(xiàn)分化,一部分成為土地所有者、奴隸主,即“強有力的涅杰斯”,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為各諾姆所倚重;另一部分則淪為靠施舍過日?!皬娪辛Φ哪芩埂笔峭鯔嗯c地方貴族斗爭的社會支柱,因而也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部分。但由于中王國時期埃及的商品經(jīng)濟關系不夠發(fā)達,涅杰斯實際上還是很軟弱的。在中王國時期的大起義中涅杰斯受到了巨大打擊。7.伊浦味陳辭:《伊浦味陳辭》(或譯為《一個埃及賢人的訓誡》),因現(xiàn)藏于荷蘭萊登博物館,又名萊登紙草。是以詩和散文的形式寫在紙草之上,它所反映的年代,在學術界有爭議,一般認為是在第二中間期。從內容上來看,作者伊浦味站在貴族的立場上,對發(fā)生的貧民與奴隸的起義、王權被推翻、國家機器被破壞、有產(chǎn)者的財產(chǎn)被分給窮人等表現(xiàn)出了極端的仇恨。從作者所描述的情況來看,這些情況顯然是在起義、暴動時期,并且還表明此時期還發(fā)生過外族入侵。8.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二世(約公元前630年-前561年),是位于巴比倫的伽勒底帝國最偉大的君主,他曾征服了猶大國和耶路撒冷,并在他的首都巴比倫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園。用巴比倫的語言解釋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護和繼承者尼布”,或“保衛(wèi)邊疆者尼布”。9.巴比倫之囚:巴比倫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間,兩度被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猶太王國,大批民眾、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員被擄往巴比倫,這些人稱為巴比倫之囚。10.大流士:大流士一世波斯帝國君主(前558~前486)。出身于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大流士隨岡比西斯二世遠征埃及,被任命為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后人尊稱為“鐵血大帝”。11.貝希斯吞銘文:大流士一世上臺后,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兩度起義反對他的統(tǒng)治,他嚴厲地鎮(zhèn)壓了起義,并將鎮(zhèn)壓高墨塔暴動和兩次人民起義的情況用波斯語、埃蘭語、巴比倫語等三種語言(均為楔形文字)刻在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貝希斯吞銘文。12.羅林森(HenryRawlinson):英國軍官、東方學家,成功釋讀大流士一世以3種文字之古波斯文部分,為釋讀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提供了線索,大大擴展了對古代中東的了解范圍。于1850年和1852年分別撰有《巴比倫及亞述楔形文字銘刻注解》與《亞述史綱》等著作。13.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嵙_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的經(jīng)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jīng)典,通稱《波斯古經(jīng)》。14.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時間約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F(xiàn)在的字母文字,幾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腓尼基字是輔音字母

,沒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號,字的讀音須由上下文推斷。15.《吉爾伽美什史詩》:又稱基爾麥什史詩,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1]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蘇美爾人中流傳,經(jīng)過千百年的加工提煉,終于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19世紀-前16世紀)用文字形式流傳下來。這是一部關于統(tǒng)治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蘇美爾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英雄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的贊歌,雖然這是一部殘缺了近1/3的作品,但從余下的2000多行詩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蘇美爾人對他們偉大英雄的崇拜贊美之情。16.荷馬:古希臘盲詩人,約前9世紀-前8世紀。相傳記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zhàn)爭,以及關于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jù)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9、8世紀之間。他的杰作《荷馬史詩》,在很長時間里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這一詞的希臘文原文含義多樣,至今未能確定。17.荷馬時代:也叫英雄時代或黑暗時代,是邁錫尼文明滅亡后,古希臘地區(qū)重回氏族部落時期的時代,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九世紀。由于形成于此時的“荷馬史詩”敘述了邁錫尼文明的舊聞,但又表述了當時社會的情況,故又稱此時代為“荷馬時代”,也稱“史詩時代”18.吠陀:又譯為韋達經(jīng)、韋陀經(jīng)、圍陀經(jīng)等,是婆羅門教和現(xiàn)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jīng)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胺屯印钡囊馑际恰爸R”、“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19.吠陀時代:吠陀時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將這一時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及兩部史詩中,故稱作吠陀時代。其中《梨俱吠陀》成書于公元前12——前9世紀,稱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成書于前900年——前600年或更晚,故又稱晚期吠陀。20.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現(xiàn)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婆羅門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4種姓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回,輪回的形態(tài)取決于現(xiàn)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21.阿育王:佛教護法名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早年好戰(zhàn)殺戮,統(tǒng)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qū),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筑,據(jù)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為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jīng)典,并編撰了《論事》。22.摩奴法論:中文譯名又作《摩奴法典》,是婆羅門教(印度教)倫理規(guī)范的一部法論,托名由印度教里的人類始祖摩奴所撰,實際寫成年代不詳,現(xiàn)今學者相信大約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本書分十二章,內容涉及禮儀、習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等,構建出以四大種姓為基礎的社會模式。本法論出現(xiàn)后,長期成為印度教的法制權威,至近現(xiàn)代仍具有影響力,并被視為研究印度社會的基本文獻。23.阿旃(zhan)陀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群,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fā)現(xiàn)。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巖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后則趨于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陳設較簡單。25.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大帝,古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tǒng)治地位,后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輝煌業(yè)績,亞歷山大東征雖給被征服地區(qū)帶來一定危害,但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亞歷山大死后,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26.十二銅表法: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羅馬國家立法的紀念碑,也是最早的羅馬法文獻。公元前五世紀時,羅馬的法律還是習慣法,它的解釋權操在貴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這個權利為貴族謀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貴族成立十人委員會(十人團)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這個文法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而得名。十二銅表法基本上仍是按舊有習慣法制定,還是維護貴族奴隸主的利益,但它對奴隸主私有制、家長制、繼承、債務和刑法、訴訟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規(guī)定,限制了貴族法官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的權力。十二銅表法反映了羅馬奴隸制的發(fā)展和奴隸主階級國家的形成過程。27.皮洛士式的勝利:是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曾率兵至意大利與羅馬交戰(zhàn),付出慘重代價,打敗羅馬軍隊,由此即以"皮洛士式的勝利"一詞來借喻以慘重的代價而取得的得不償失的慘勝。28.漢尼拔:漢尼拔·巴卡,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生長的時代在正逢古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并在父親面前發(fā)下一生的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煉,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xiàn)?,F(xiàn)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zhàn)略家之一。29.布匿戰(zhàn)爭:或譯布匿克戰(zhàn)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tǒng)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zhàn)爭,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布匿庫斯。羅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與迦太基之間的3次戰(zhàn)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zhàn)爭被稱為布匿戰(zhàn)爭(ThePunicWars)。第一、二次布匿戰(zhàn)爭是作戰(zhàn)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zhàn)爭,第三次布匿戰(zhàn)爭則是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zhàn)爭。30.同盟者戰(zhàn)爭:同盟者戰(zhàn)爭,公元前91~前88年,意大利“同盟者”爭取羅馬公民權、反對羅馬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爭?!巴苏摺敝幸择R爾西人反抗最激烈,故又稱馬爾西戰(zhàn)爭。意大利“同盟者”是羅馬在征服意大利過程中給予較低待遇的一些城市和部落。那里的人們無羅馬公民權,分不到公有地,卻要為羅馬當兵,備受歧視和壓迫。前2世紀,“同盟者”要求取得公民權的呼聲日益高漲。前91年,羅馬保民官M.L.德魯蘇斯提出給“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的法案,遭元老院反對。德魯蘇斯被暗殺,“同盟者”憤而起義。31.斯巴達克起義: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fā)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guī)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jīng)濟危機,加速了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xiàn)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斗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32.蘇拉獨裁:正當羅馬和同盟者酣戰(zhàn)之時,在小亞細亞發(fā)生了密特里達提戰(zhàn)爭。本都國王密特里達提六世乘羅馬無暇東顧之機,于公元前89年進軍亞細亞行省,當?shù)鼐用窨嘤诹_馬的壓榨,把他當作解放者。同盟者戰(zhàn)爭結束后,羅馬抽出力量對付東方,但在派遣戰(zhàn)爭的統(tǒng)帥人選上,貴族派和民主派發(fā)生了爭執(zhí)。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擔任當年執(zhí)政官的蘇拉抽簽獲得了指揮權??墒?,蘇拉的軍隊尚未離開意大利,馬略和保民官盧福斯結盟,在公民大會通過提案,免除蘇拉的指揮權而代之以馬略。蘇拉旋即帶兵向羅馬進軍,開創(chuàng)了羅馬人進攻自己祖國的先例。蘇拉攻下羅馬后,殺害了盧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馬略等人為“公敵”。還廢除民主派法律,規(guī)定任何議案不經(jīng)元老院批準,不得提交公民大會表決,所有議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亞大會。恢復了元老貴族的統(tǒng)治,蘇拉于公元前87年率軍出征東方。他在希臘圍攻雅典,血洗了這座文明古城。接著又戰(zhàn)勝本都和希臘聯(lián)軍,挫敗了密特里達提進入歐洲的計劃。33.愷撒: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即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zhí)政官、監(jiān)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tǒng)治。制定了《儒略歷》。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愷撒死后,其甥孫及養(yǎng)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chuàng)羅馬帝國并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34.前三頭同盟: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危機四起,奴隸起義和平民運動風起云涌,共和制統(tǒng)治形式已經(jīng)過時,帝制的建立是奴隸制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羅馬共和國為元老貴族所壟斷,改制的阻力極大。不過在蘇拉和馬略的黨爭中,許多共和制的支持者被殺,反對共和的勢力日益強大。在這種背景下幾個軍事政治強人相繼登上了羅馬政治舞臺。他們就是靠鎮(zhèn)壓斯巴達克起家的克拉蘇、憑借剿滅海盜和勝利結束米特里達提戰(zhàn)爭的龐培和野心勃勃的沒落貴族愷撒。35.后三頭同盟:公元前43年,安東尼、屋大維和雷必達在波倫尼亞附近會晤,達成協(xié)議,史稱后三頭政治同盟。與前三頭同盟的私人協(xié)議性質不同,后三頭政治同盟后來獲得羅馬公民大會的承認,授權同盟頒布法令和任命高級官員,統(tǒng)治國家5年,因此具有公開和合法的性質。36.屋大維:蓋烏斯·尤里烏斯·愷撒·奧古斯都,

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元首政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