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高三年級上冊期末散文閱讀匯編_第1頁
2021年北京市高三年級上冊期末散文閱讀匯編_第2頁
2021年北京市高三年級上冊期末散文閱讀匯編_第3頁
2021年北京市高三年級上冊期末散文閱讀匯編_第4頁
2021年北京市高三年級上冊期末散文閱讀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閱讀匯編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2021?北京東城區(qū).高三期末)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題。

《故宮六百年》自序

祝勇

①面對紫禁城,我總會涌起一種言說的沖動。宏偉的事物總是讓我們心潮澎湃,

無論自然的,還是人工的。但紫禁城又太龐大,一個人的生命丟進去,轉眼就沒了蹤

影,我必須穿越層層疊疊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來。

②在紫禁城,生命的參照系太大,一個人置身其中,就像宮殿里的一粒沙,不值

一提。即使乾隆這位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坐擁中國歷史上第二大帝國(版圖僅

次于元朝),在這深宮,依然會感到茫然無措。一個人,對空間的需求不是無限的。

巨大的空間,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難。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

再大興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他最愛的,還是八平方米的三希

堂。他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偉的寧壽宮,但他退休后還是住在養(yǎng)心殿,挨著他的三希

堂。

③所以說,紫禁城不只是用來住的,更是用來嚇唬人的,如漢代丞相蕭何所說:

“非壯麗無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當我面對她,依然會感到心驚

膽戰(zhàn)。這些建筑氣勢壯闊、復雜深邃。在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看來,對復雜與宏大的追

求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階段,以至于“現存的人類文化遺產都是復雜的”,而

不是簡約、低調的。因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階段,只有復雜宏大的工程,才能顯示

出統(tǒng)治者的能力與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與國家。

④偉大的建筑都有實用性,但它們在本質上是超越實用的。就像埃菲爾鐵塔,幾

乎沒有什么實用性,建造它的時候,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幾十年后,劇情卻發(fā)生了

神奇的反轉,埃菲爾鐵塔不僅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標建筑,

它每年的游客量比盧浮宮還多。與盧浮宮比起來,埃菲爾鐵塔無疑是一座空洞的紀念

碑,里面什么都沒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無法企及的體量,僅憑這些,就使它

成為一個符號,罩在巴黎的頭上,揮之不去。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過她不近人

情的宏大來實現的。

⑤紫禁城的宏大,不僅使營造變得不可思議,連表達都是困難的。這讓我的心底

生起來的那股言說沖動,每次都鑲羽而歸。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

完。我們常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講起。其實''二十四史”有頭,也有尾,

但紫禁城沒有。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遠達新石器時代,甚至比新石器時代還要早,像

《紅樓夢》里寫的,“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紫禁城里藏過一部“二十四史”,那是

《四庫全書》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萬多卷的《四庫全書》,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⑥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廣場上,望著飛檐上面青藍的天空,我總是在想,紫禁城到

底是什么?在我看來,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個場域,是現實空間,卻又帶有神異色

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宮,或者命運交叉的城堡。因為它的內部,人影幢幢,

獨魅交疊,有多少故事,在這個空間里發(fā)酵、交織、轉向。紫禁城是不可測的——它

的建筑空間是可測的,建筑學家早已完成了對它的測繪,它的神秘性卻是不可測的,

用深不可測、風云莫測來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體的數字描述它更貼切。它用一

個可測的空間,容納了太多不可測的事物,或許,這才是對紫禁城的真正定義。

⑦從建筑形態(tài)來說,這座城里,宮殿樓臺、亭閣軒館、庭院街道一應俱全,因此

它具有著一座城應有的物質形態(tài)。在這個物質空間里,也容納著各色人等,包括皇帝、

后妃、太監(jiān)、文臣、武士、醫(yī)生、老師(皇帝及皇子的講官)、廚師、匠人等等,他

們在各種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縱連橫,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應運而生。故宮是一座

名副其實的城,是物質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個社會,是世界的模型,是整個

世界的縮影。

⑧在我看來,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個生命體,猶如一株老樹,自種

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沒有停止過生長。帝制終結了,但紫禁城沒有死,而且永遠不

會死。2018年初秋時節(jié)拍攝《上新了?故宮》,我在早上六點到達太和殿,若“穿越”

回幾百年前,這正是大朝會的時間,但此時的太和殿前,不見排列成行的品級山(供

官員們在廣場列隊的標志物),也不見銅龜、銅鶴在腹中升起的裊裊的線香,只有攝

像機、軌道和搖臂在無聲地運動,只有我們幾人的談話聲,在空闊的廣場上回蕩。七

點半,太和殿廣場上的幾扇大門打開,先是各宮殿的值班員排著進來,緊接著是上班

的故宮員工紛紛騎自行車從廣場前經過,有的還在太和殿臺基下停下來,看看拍攝的

現場。故宮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這樣開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鐘”,它的聲

與色,在每一分鐘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讓我這個“老員工”,也感到興奮和驚奇。

⑨時間無聲地流過紫禁城,卻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鮮明的痕跡。紫禁城不是一個固

體,永恒不變,而是一刻不停地在變,盡管那變化,可能極為細小,就像一個人的額

頭生出的皺紋,只有敏感的人才能發(fā)現。這些具體的、細小的變化,帶動這座城,處

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動中。這是紫禁城這件“古物”與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取材于祝勇《故宮六百年》)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氣勢壯闊、復雜深邃深邃:深沉宏大。

B.每次都錢羽而歸錢羽:比喻失意,受挫折。

C.人影幢幢,腦魅交疊腦魅: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D.在這個空間里發(fā)酵發(fā)酵:受外界影響發(fā)生變化。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埃菲爾鐵塔為例說明偉大的建筑象征性常超過實用性。

B.參加《上新了?故宮》的拍攝使作者增添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C.作者用“一個人的額頭生出的皺紋”比喻紫禁城細小的變化。

D.作者用冷靜而細膩的語言表達了對紫禁城歷史的追思和感悟。

3.作者在第②⑦⑧段中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宮員工”,其用意分別是什

么?

4.作者為什么說“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過她不近人情的宏大來實現的”?請結合

上下文分析。

(2021?北京西城區(qū).高三期末)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失敗的尋訪

①去看那條千年古道。

②村子臨河而居,碎石沿著河岸壘出齊整的層次感。胡同僅容一人走過,像一抹

被遺棄的瘦長的影子。出了村,是一片浩蕩的水。堤岸有兩棵柿子樹,隔了很遠依然

可以看到它的蒼老:一頭無所事事的驢,靜默在水邊,比眼前的這片水還要安詳:幾

輛小車停在不遠處,有人正在釣魚。山野中的這片水,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體味,車

子就一晃而過了。路的盡頭,竹林茂密。因為山太深,人跡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

下來。很多人從遠方蜂擁而來,則是近年的事情了。通往竹林的,是一條千年古道,

狹窄,凹凸不平,向險而去。為方便更多人抵達那片原生態(tài)竹林,當地人把原來的河

道改造成一條水泥路。新開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沒人留意這

條古道。人們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個原生態(tài)景點。千年古道成為一個被封

存懸置的景觀。路邊有溪水流過,不知名字的鳥,在水流聲中穿過。一塊并不規(guī)則的

金黃麥地,鑲嵌在山坡上,讓人格外空落和孤單。

③這個守著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個鐵匠鋪。多年來,我游走鄉(xiāng)間,在找尋

農具的同時,隱隱盼望著哪天遇到一個鐵匠。童年記憶里紅彤彤的打鐵情景,一直灼

燙在我的心頭。我從千年古道失意而歸,卻在村子里意外發(fā)現了那個鐵匠鋪。它比破

落的村莊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沒有徹底被遺棄。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位76

歲的老鐵匠。他幾乎符合我關于鐵匠的所有想象,蒼老,敦厚。稍感驚訝的是,他竟

然那么健談,讓人很難將他的言談舉止與木訥表情聯(lián)系到一起。他一邊口沫紛飛地講

解打鐵知識,一邊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錘時的角度和力度。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獨了很久,對我這個陌生人的來訪異常興奮。他打了一輩子的

鐵。每逢鎮(zhèn)上趕集,他就去擺攤收農具,直到攢夠了一定的數量才開爐打鐵,過上一

把癮。其實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鐵來維持生計,他的手藝已經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村里用上了機器設備,播種和收獲都很少使用傳統(tǒng)農具,鐵匠成為一個多余的角色。

他說他舍不得丟下這門手藝。那些打鐵的歲月,沒有僅僅成為苦難記憶。鄉(xiāng)村鐵匠赤

膊掄動手中鐵錘的童年記憶猶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紛紛落下的鐵屑藏有我們最奇幻的

想象和最簡單的快樂。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個曾經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釋,就理解

了眼前這個打鐵老人的熱情。那天我親見了他打鐵的整個過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壯,

好像多年來的堅守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天。他光著膀子,在通紅的爐火前,酣暢淋漓地

表演了所有手藝,認真,鄭重,像在重溫往昔歲月。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

動快門,將某個瞬間定格。

④走出鐵匠鋪,我看到一個老農蹲在地頭抽煙。這是農村的一個普通場景,可是

我仍然忍不住把它解讀成了所謂的“守望”。我羞于將自己的解讀告訴眼前這個老農,

我知道他心里裝的,與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聽到我要找尋農具,他興奮地起身,

領我拐了一個彎,再爬過一條長長的坡路,來到一座老宅前。

⑤院子里長滿齊腰的荒草,有濃烈的植物氣息。我是陌生的闖入者,闖入一段被

遺忘的時光。這棟老宅像一個農具陳列館,各式各樣的農具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他說三十多年來沒有外人進過這個屋子。屋里從來不曾通過電,我擎著火機,在微光

中逐一察看那些農具,心里有些激動。也許,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臨的光。置身這個

昏暗的記憶庫,我仿佛聽到了時光流淌的聲音。那些農具被我們搬到院子里,擺放,

拍攝,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臉上滿是歡喜。他把一套驢具掛到院墻上,用手

指著告訴我每個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講越來勁,簡直是神采飛揚。粗糙的驢具,

原來凝結著這么多民間智慧。他的講解讓我好似看到一頭驢在山野里驕傲地勞作:讓

我想起了那些久遠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農人們的勞作,想起他們充實、自

信的表情。也讓我想起近年來在鄉(xiāng)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見到的農家圈養(yǎng)的驢,它們不是

用來勞作的,養(yǎng)大了直接賣給城里的驢肉館。

⑥暮色中,下起了小雨。院落里齊腰的荒草經過雨絲的清洗,新鮮了許多。鄰家

的煙囪冒出一縷炊煙,在細雨中若有若無,像是一絲鄉(xiāng)愁。

⑦時光就這樣打磨著村莊和村莊里的人。我以審美眼光從取景框里截取了鄉(xiāng)村中

那些將被遺忘的事物。它是真實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鄉(xiāng)村,

更多的艱辛被所謂的美遮蔽了。我的這種尋訪,在滾滾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

義?

⑧我從來就沒有真正理解過這些農具。對農具的理解,只有在經年累月的勞作中

才可以真正抵達。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尋訪者,我的尋訪注定是失敗的,無能為力的失

敗。我在鄉(xiāng)村奔走與找尋,不過是為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夢想”。我所拍攝和記錄的,

僅僅是村莊的一個截面。

⑨截面承載的,是一段完整的隱秘記憶。

(取材于王月鵬同名散文)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千年古道成為一個被封存懸置的景觀懸置:供人

仰望

B.一直灼燙在我的心

頭灼燙:印象深亥

感受熱烈

C.他幾乎符合我關于鐵匠的所有想象,蒼老,敦厚敦厚:身體結實

D.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獨了很久孤獨:

獨自生活,寂寞無聊

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通過寫水泥路的熱鬧來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達了作者的遺憾。

B.作者能夠輕易理解眼前打鐵老人的熱情,與童年記憶里的打鐵情景有關。

C.76歲的老人能完成打鐵的全過程,體魄強健,作者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

D.“我”把老農蹲在地頭抽煙的普通場景理解成守望,有一廂情愿的意味。

7.請聯(lián)系上下文,簡要分析文章第⑤段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8.作者認為自己的尋訪是“失敗的尋訪”,你同意這一看法嗎?請結合你的生活經

歷或閱讀體驗談談你的理解。

(2021?北京朝陽區(qū).高三期末)閱讀下面作品,完成各題。

每一寸墻每一朵花

上海的馬路縱橫交錯,總共5000多條,每年還會新辟出來一些路。每到年初,

我會攤開新的上海地圖,下棋一樣看上半天。

每一次,最早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熟悉的馬路。我有點路盲,找到它們,猶如找到

坐標,這才能厘請陌生的新馬路有多遠、處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達。

其實,我從不主動探訪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懷有一些好奇而已。說來慚愧,在上

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馬路極有限。也許躲在書齋里,深陷寫作的時間過多;

也許我的居住、辦公幾乎集中在內環(huán)里,和母親、兄弟的距離,按現在的說法,都是

“一碗湯”的距離。個別親友住得遠,我每年邀請他們來這邊聚餐一次,或改視頻聯(lián)

系了。

熟悉的路,特別是有講頭,往深里看有緣的路有幾處。想想每個人的人生也就一

條路,生活中能有幾條可戀的路,不覺得貧瘠。

飽含深情的路未必和個人成長、情感軌跡、生命記憶相交織。愛上一條路,有時

像愛上一個人,起源于某種相遇、相投,有時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

新華路,我從沒在那兒居住過,但喜歡去。次數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墻、每一朵

花我?guī)缀醵颊J得。

1982年5月的一個中午,我第一次去新華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是“國

賓道”,重要的外國賓客來往虹橋機場,車子從這里經過。當時我匆匆而去,不為馬

路風情、外國弄堂的建筑風格,直奔新華路郵局。當時的我是初出茅廬的文學新人,

星星點點發(fā)表了一些作品,于是報社、雜志社、出版社陸續(xù)寄來樣書和稿費,需要本

人去郵局領取。

從未去過的陌生馬路,我心存好奇,從定西路左拐進入新華路,前行幾十步,內

心涌出一陣疑惑,太熟稔了,有前世今生一般的親切感。

我找到一個常規(guī)的解釋,這一假馬路不寬,不是車流呼嘯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對

開的十字路口,馬路帶有微微的彎勢,頗為好看,這氣質和我從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

于是好感呼之欲出。

但是新華路朝氣,清麗,不拘于老派;沉穩(wěn),不停留在古樸。那里鮮有提鳥籠的、

在弄堂口孵太陽的閑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園敞開來,單純清

麗的初夏撲入我的懷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聽得花朵和樹葉沙沙地對話,偶然一抬

頭,園里一棵高瘦的杉樹煞是清俊。

也有籬笆,籬笆縫隙中探出一支可愛的小花。潔白花瓣,橘黃色的花蕊,嫩綠色

的花莖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花朵的形狀如一個小風車,嫵媚中帶一點調皮和任性。

迎著微風,仿佛能颯颯地飛轉起來,它仿佛在對我微笑,讓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內

綠意盎然的小花園,內心浮動久違的安謐。多好啊,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找回失去

的童年心境。我略帶癡迷地在微笑燦爛的風車茉莉附近兜兜轉轉,聽民族樂團隱隱的

琴聲,欣賞法國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隆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別墅、歐式的半

圓形陽臺。

也在那一年底,我結識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學好友的大學同窗,婆家恰巧住在

新華路老別里群的后面?;楹螅覀z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會特意繞

過老別墅區(qū),在新華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間燈光朦朧,無比靜謐,仿佛一座小鎮(zhèn)。

又過了幾年,我們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華路附近。我喜歡清晨天光閃爍的新華路,

在蔥郁的梧桐樹冠覆蓋下,它像一條秀麗的河,有光澤,有蕩漾感。在那樣的早晨散

步,我會有腦子放空的狀態(tài),將路人按不一樣的走姿和步態(tài),想成魚類、蝦類,和我

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緩緩而過的小車,被想成輕舟,顛簸著,逐漸流逝。偶爾

路過的軋得馬路發(fā)顫的貨車,成了伸著脖子的大鱉,笨拙,氣昂昂的。

我把新華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沒事來走走、停停,沉浸在靜謐的心境中。

我筆下的很多作品,靈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

新華路上坐落著百余套異國建筑風格的別墅、洋房、高級花園住宅,聚集地被稱

為“外國弄堂”。外國弄堂離路邊不遠,恰好聽不見外面的車聲,像有意隔絕塵囂。

別墅群里有英國鄉(xiāng)村式花園住宅,白色的粉墻露出黑色的木框架,古典大方。有帶有

法式風情風格的建筑,布局上軸線的對稱,廊柱、雕花、線條制作工藝精細考究,屋

頂上有精致的老虎窗,貴氣典雅。也有氣勢恢宏的中式建筑以及意大利式、荷蘭式的

老建筑。有一幢雙層圓形,形似奶油蛋糕的“蛋糕房子”,擁有藍色的屋頂,曾是西

班牙公使館。很多老洋房有庭院,偶然穿過,只見綠色連綿,植物茂密,老洋房只成

了綠樹中的美麗點綴。

新華路160號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過了很多美妙的時光。

尤其每年電影節(jié)期間,我換上寬松的服裝,帶著大號瓶裝水,趕場子似的看很多場電

影。有時夜場電影落幕后,頂著一頭的星光回家。

秋天的新華路有落葉景觀。飄落的金色樹葉滿地,非常有味道。記得有一次我和

女兒縈裊一路談笑,在新華路上沙沙、沙沙地踩著落葉,忽然,我們默不作聲了,被

秋天的壯麗和傷感深深觸及。若干年后,我寫《小香咕全傳》,里面有一條名叫“沙

沙”的小路,孤獨的香咕常會去和“沙沙”傾訴心事,每次小路輕柔地回復她:沙沙,

沙沙。

新華路不寬闊,不顯赫,不張揚,全長不過2公里多一點,始建于1925年,將

近百年。最初因這一帶有個小寺廟,慢慢地聚集人氣,成了一條路。曾叫作安和寺路,

1965年改名為新華路。這條路今天的魅力綻放,來自人文和景觀,更來自歷經近百年

的歲月釀就獨有的格調和積淀。

上海越來越大,車流滾滾,不喧嘩、有風采、靜美的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

64條“永不拓寬”的景觀路,南京東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華路都在列,原則上

說,50年、100年后,這些馬路仍會保留基本的風貌。

但保持一條馬路原有的風骨和風情太難,它們在被歲月銷蝕。就在前不久,多少

年靜靜開在新華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馬可學羅悄悄關門了。新華路上的每一寸墻、每一

朵花也被改變,我熟悉的籬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還會小心尋找曾對我微笑

的風車茉莉,期盼那枝風車茉莉躲在隱秘的花叢中??上В冀K沒找到。多少年了,

一枝也沒有尋到。

也許我曾經邂逅的一株白色風車茉莉只是內心偶然閃過的幻影?有這幻影,不奇

怪,人總想在時間長河的洗滌中,做回真正的自己。

(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文)

9.下列對加點詞語在文中意思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活中能有幾條可戀的路,就不覺得貧瘠貧瘠:乏味無聊

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親切感熟稔:熟悉

C.但是新華路朝氣,清麗,不拘于老派老派:老舊破敗

D.它們在被歲月銷蝕銷蝕:磨

損,損耗

10.簡要賞析文中畫橫線的語句。

我喜歡清晨天光閃爍的新華路,在蔥郁的梧桐樹冠覆蓋下,它像一條秀麗的河,

有光澤,有蕩漾感;在那樣的早晨散步,我會有腦子放空的狀態(tài),將路人按不一樣

的走姿和步態(tài),想成魚類、蝦類,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緩緩而過的小車,

被想成輕舟,顛簸著,逐漸流逝;偶爾路過的軋得馬路發(fā)顫的貨車,成了伸著脖子的

大鱉,笨拙,氣昂昂的。

W.作者飽含深情地記述了她所喜愛的新華路。結合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喜歡新華

路。

12.文章最后兩段作者再次提到風車茉莉,有何用意?請簡要回答。

(2021?北京海淀區(qū)?高三期末)閱讀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敦煌艷陽下

①臨近開學,突然看見一個吐蕃展,是國內第一個以吐蕃文化為專題的展覽。但

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辦?九月、十月,新學期的無數事情黑云壓城一樣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機票只剩六張了,下手吧!好吧!立刻買了機票。

②飛機的舷窗下,祁連山觸目可及,雪白的山頭與蒼黑的山脊一路延伸,無窮無

盡。地面一片蒼黃,都是戈壁。當飛機降落在敦煌時,西北的艷陽撲面而來,真是艷

陽??!那種強烈,打得人一閉眼,感覺身心都暴露于這通亮的澄漱的熱烈的陽光下。

那幾天,覺得自己像是被充電了一樣。

③敦煌,這兩個字在口腔中發(fā)聲的時候,就有一種煌煌闊大的氣息。許多年前,

看見井上靖的小說《敦煌》,意識到東瀛對大唐對西域的那種迷戀,持續(xù)了上千年。

敦煌,本質上來說,已經是禮失求諸野,但這是文明的交匯點。對于愛好歷史的人而

言,再多的書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現場感。

④不是第一次來,車過戈壁,遠方的山崖上陸陸續(xù)續(xù)出現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時,

我還是屏息沉默了。天藍得仿佛藍琉璃一樣,洞窟山崖是砂礫巖的黃色。莫高窟前的

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斷斷續(xù)續(xù)一點細流,還在枯水期。在這樣的風沙偏遠之地,

窮盡心力、智慧與財富,為佛興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類近乎瘋狂的行為。但也正

是這樣的瘋狂,使得姚蟬一樣的微末生命建構出了偉大的文明遺跡。

⑤上次來敦煌,就聽說要逐步實現數字化觀看。果然,這次數字觀看已經是很重

要的一環(huán)。即使如此,還能夠實地再看10個窟。這種機緣真是來一次少一次的福分,

應該斂容珍惜。壁畫最畏懼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處于自然黑暗中。推開石窟的門,

游客按照要求分列兩邊,會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薩臉上。這個小細節(jié)讓我有點出神。

千百年來,跟我們一樣有幸造訪的人們,光線緩緩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剎那

升騰的應該是無與倫比的敬畏與驚嘆。善薩低眉金剛怒目,漫天漫地的經變故事,都

化身為超然美妙的恢弘畫卷。經歷千年歲月風沙,壁畫雕塑早已斑駁褪色,然而光照

處依然攝入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處。不知自己的來處,何以明了自己的現在

與存在?人類文明的莊嚴璀璨向我們打開的應該就是這種神游古今、與古人劈面相逢

的快感。

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的故居和辦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負盛名的九層樓

對面。這位上世紀40年代從法國來到敦煌的畫家,一生中最好的年華都給了敦煌。

他的辦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書架都是土坯的,幾張木質桌椅,一個

灶臺,一直到1982年他離開敦煌,都是這樣。許多代學人和藝術家就是在這里默默

無聞度過大半生。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畢業(yè)后即來到

敦煌,先生遠在萬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漢長大。分居數十年,最終還是

先生追隨她,在敦煌會合。她說,自己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內,一個不起眼的二層建筑。一到展館,視線與內心

一下子沉入歷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卻

集中了許多國內外大牌博物館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個6-8世紀吐蕃貴族小孩的絲

質外套和軟靴,樣式像唐裝,而織物圖案又是帶著中亞波斯風格的連珠立鳥紋。吐蕃

文化展,有一種特別的混合的氣息。這也是這個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羨林說過,

中國、希臘、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匯點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確,沒有比這里更適

合的了。

⑧在展覽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及主席瑪格和湯姆?普里茲克夫婦充滿

深情的回顧資料,他們回憶自己因為對印度、中國西藏和尼泊爾文化的強烈興趣而結

緣,甚至他們的兒子也繼承了這種激情,獲得了藏文文獻與喜馬拉雅研究的博士學位。

也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們拜訪中國國家文物局,促成了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總共

有20余家國內外的考古文博機構將其收藏的吐蕃瑰寶借展。如此,像我一樣的愛好

者,才有機緣目睹來自全球的吐蕃藝術精品。

⑨在敦煌,時時覺得,激情真是人類心靈最可寶貴的東西。

⑩為什么來到敦煌?當然是為了它迷人的歷史與文化光影。它的陽光與星辰,曾

照耀無數杰出的藝術家與虔誠信眾的心靈,給予了他們堅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見的一

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聯(lián)翩。這里既是陳寅恪所謂“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地,也是千

年來偉大平凡兼具的一個個真實存在過的生命構建的時間之流。面對在這塊土地上留

下淚與血,留下光榮與夢想,留下不朽藝術的古人,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11)我更覺得,來到敦煌,是為了與自己相遇。短短幾天,敦煌的艷陽,無論

是早晨還是傍晚,光影都猶如神跡。夜晚在極致的安靜中入睡,清晨又在極致的安靜

中醒來。這樣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12)人類文明的寶貴遺跡,此生此世,也許只有這一次機遇相見。除了珍惜,

還是珍惜。

(取材于朱麗麗的同名散文)

13.下列對文中字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舷窗:“舷”讀作xuan

B.屏息:“屏”讀作blng

C.微末:平凡渺小

D.斂容:莊重嚴肅

1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③段所說的“文明的現場感”,既指參觀者身處文明現場,也指實地觀看帶來

的直接、深切和獨特的體驗。

B.第⑤段由光線打在菩薩臉上的細節(jié),聯(lián)想到千百年來造訪者的感受,進而突出了

莊嚴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

C.第⑦段通過對展品的細致描寫,表現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這也正是吐蕃展

一定要在敦煌舉辦的原因。

D.開篇寫諸事繁忙但仍來敦煌參觀,結尾部分說特別珍惜與文明遺跡相見的機會,

文章首尾照應,圓融自然。

15.作者在第⑨段說“激情真是人類心靈最可寶貴的東西”。從全文看,“激情”具

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16.文章題目“敦煌艷陽下”含義豐富,綜觀全文,簡要回答其含義和文章以此為題

的效果。

(2021?北京豐臺區(qū).高三期末)閱讀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那個冬天我走進地壇

在讀到《我與地壇》時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亞全集》,腦海中不由自主地跳

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p>

在我當時的感覺中,這句話正可以來概括《我與地壇》中主人公面對的困境。雖

然兩部作品的主角----免了欺騙的王子和落魄無助的殘疾人----所身處的時代地域

及面對的難題有著巨大差異,但當事人那種被逼迫到瀕臨極限的感受,應該是相近相

通的。

《我與地壇》對我的觸動是那樣強烈。我記得我把刊發(fā)作品的那一冊雜志抓在手

里,鄭重地摩掌著相關的幾個頁面。我想到兒童時期的高爾基,每當讀到一本喜歡的

書,就將書頁對著陽光看,以為其中一定藏著感動人的奧秘。

我專門騎車去了一次地壇公園。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時間,走過整個公園,

每隔一會兒,就要擦拭一下被噓出的熱氣弄模糊了的眼鏡片。雖然過去也來過,但此

次它大不一樣了,只因為被史鐵生描寫過,便仿佛成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我尋找作品

里描寫過的那些場所,想象他的輪椅曾經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練嗓子的地方,

那對從中年慢慢地變?yōu)槔夏甑姆蚱?,每天散步時是從哪個門進入公園。在漫長的日子

里,作者史鐵生坐在輪椅上,望著面前的空曠和靜謐,思考他的苦難和命運,他的活

著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贖之路。

對于他,這注定是一個無法擺脫但又必須厘清的糾纏。二十一歲那年,命運就判

決他下肢癱瘓,只能終身坐在輪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脫之時。時時刻刻,他體臉著

一種面臨絕境的、即將被吞噬的感覺,仿佛一只腳踏在懸崖邊緣松動的碎石上,仿佛

面對剃刀寒光閃閃的鋒刃。

史鐵生的最初反應,與處于類似境遇的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憑什么是我,來承

受這樣的苦難?但這樣的情緒并無助于改變這一個堅硬的事實。無奈中他只能平靜下

來,努力讓自己思考,試圖弄明白一些事情。時間并未能平復傷痛,但有助于讓他認

識傷痛。從那一個一次次與榮譽擦肩而過的長跑者身上,從那個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

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講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隨意捉弄,看到了苦難的無所不

在。

他明白了,“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磥砭椭缓媒邮芸嚯y——人類的全部劇目

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倍烧l來充任這樣的苦難角色,誰去體現世間的幸福、

驕傲和快樂,實在是沒有理由可講。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長久的思索后,作

者領悟出:“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p>

這種窺見命運底牌后的開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靜地看待和接納苦難,達成了與自己

命運的和解。

這個命題同時還有著一個分葵:怎樣活下去?終于,寫作接引了他,成為他每天

愿意繼續(xù)觀看晨曦和夕陽的最重要的動機。按照他的說法,“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

寫作是為了活著?!被蛘?,“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边@是他使自己獲

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尋到。

自此他沿了這條道路艱難地行走,就像獨自搖著輪椅跨過公園里的溝溝坎坎。終

于,在走進這個園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這一篇《我與地壇》。這是一朵在煉獄的

黑暗中開放的花朵,卻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自此他獲得了抗衡苦難的力量。

說到底,最終支撐起他殘缺的生命的,是一種存在意義感的獲得。我想到了“意

義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的著作《活出意義來》。作為當年納粹集中營中的

一名囚犯,他展現了被關押者們的兩種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凍餒,或者最終被推進

焚尸爐,沒有別的選擇。每個人都面對同樣的境遇,但意識選擇的不同將他們分別開

來。那些能夠始終保持某種目的感的人,從肉體到精神都顯得更健旺,甚至挨過了最

為艱難的日子,哪怕這種目的是多么渺小。作為寫作者的史鐵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

在這一點上。

在《我與地壇》中,我們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開。作品要表達的并不是一個單

純的理念,而是諸多理念的匯聚和糾結。它從某一個邏輯起點邁步,層層遞進和深入,

在這條思想路途的終點,生存的“牢靠的理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