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博物院參觀報告_第1頁
四川省博物院參觀報告_第2頁
四川省博物院參觀報告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我欣賞比擬的是幾幅張大千的人物畫像?!惨弧沉a仕女圖這幅柳蔭仕女圖是張大千1939年的作品,畫中是一名女子持扇依靠在柳樹下的石頭之上。畫中女子姿態(tài)嫵媚,而持扇的手背于身后顯出的又有一些拘謹,而神態(tài)卻端莊大方,顯出人物獨特的氣質(zhì)。一般的柳蔭仕女圖里,女子往往身量纖纖,顯出弱柳扶風的感覺,而張大千的這幅畫作之中的女子,卻給人一種很健康的感覺,身姿飽滿,富有韻味,充滿活力。但又以依靠石頭的姿勢顯出女子的風韻。但是我覺得左下角藍綠色的石頭略略有搶鏡的感覺,我在參觀時,看到這幅畫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塊石頭,而不是畫中的女子。這可能是由于石頭的顏色略微顯眼了些,容易將欣賞者的目光吸引到上面。畫面的層次是比擬好的,進出顏色明艷,而作為背景的柳樹是用淡墨繪成,有遠近之分,顯出空間感。構(gòu)圖也比擬平衡,是一個左下右上的構(gòu)圖,女子向左傾的身體與左飄的柳絮也相互照應。同時,畫上有題上詩,這幅畫就可以歸為文人畫一類的,符合詩畫相應的感覺。然后我覺得有些缺乏的地方是袖子上的皺褶,有些生硬,有些奇怪。然后面部也有點歪斜。〔二〕五代楊枝觀音圖這幅觀音圖是張大千1941~1943期間在敦煌石窟中的臨摹之作,畫中的觀音頭頂華蓋,頭戴寶冠,一手成智印放于胸前,另一手下垂手握凈瓶,立于紅色的蓮花寶座之上。整幅畫的顏色都很莊重,顯示出觀音的的莊嚴。而觀音的表情也很微妙,有很淡然,看破世事的感覺,令人在看他的時候很容易就被他吸引住,一直盯著看,然后感覺自己也平和下來。我不知道這應該是夸贊古代在敦煌創(chuàng)作這幅壁畫的畫師,還是臨摹這幅畫的張大千,把他展現(xiàn)的這么吸引人。畫中的觀音比例和常人是不一樣的,上半身偏大,腰肢又很細,腳掌很大,我覺得這樣的比例很容易給人仰視的感覺,也可能是這幅畫的大小,讓我對畫中的觀音有一種想要膜拜的感覺。畫中觀音衣服有一種垂垂的感覺,褶皺表現(xiàn)得很好。我不知道這幅畫像邊框上的花紋是原來就有的,還是張大千在臨摹時加上的,如果是后來加上的話,我覺得加的還是很不錯的。它的主體色彩是藍綠色,中間又有紅色黃色白色,與觀音身上的彩帶相互輝映,顯得很莊重,沒有違和的感覺。〔三〕南無不等觀音菩薩這幅菩薩像也是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的時候所做。我被這幅畫吸引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他與其他濃墨重彩,以顏料厚涂的畫像不大一樣,顏色更像水墨畫,有一種很淡雅的感覺。不知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其他原因造就的,但是還是要說我被這種風格吸引住了。菩薩臉上淡然的表情,與淡淡的墨形成了一種照應,更顯出了菩薩的超凡脫俗。而后面背景中的經(jīng)文也是我很喜歡的,因為這些文字雖然我看不懂,但卻讓我有一種真的被佛光找到的感覺。畫中菩薩的衣著也是我很喜歡的,衣服的線條很流暢,可以看出對線條的重視?!菜摹炒錁沁h望仕女圖這幅翠樓遠望仕女圖是張大千于1943年完成的。畫中女子靠在窗沿上,望向遠方,假設(shè)有所思。這幅圖,我想把它與上面的柳蔭仕女圖作比擬來看。畫中女子的神情刻畫的很好,給人一種她在遙望遠方,但卻又在靜靜想著自己的心事的感覺。而衣服的褶皺較上面柳蔭仕女圖要流暢許多。我覺得這些進步與他在敦煌臨摹得到的經(jīng)驗在和體會密不可分,而且也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敦煌的壁畫對張大千繪畫,特別是人物的繪畫有著很大的影響。我覺得在臨摹壁畫時,張大千對人物衣著的刻畫的領(lǐng)悟上升了很大的層次,從他在敦煌進行臨摹之后的畫作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同時在那之后,他對人物的刻畫也帶上了壁畫的一些特征。比方說任務的手,在去敦煌之前,張大千的人物畫作并不會突出認的指節(jié),手型也比擬纖細,仿假設(shè)無骨,但那之后的畫作,都凸顯了任務的指節(jié)之處,且比擬飽滿。再比方,人物的眼睛,在去敦煌之后的畫作中,人物的眼睛和眉毛之間,會畫一條曲線來標示眼睛的輪廓,或者說是眼皮的刻畫,而這是之前所沒有的。而這些特征卻是敦煌壁畫中人物所有的特點。敦煌壁畫中的菩薩就是有著突出手上線條,使手圓潤飽滿的特征,也會在眼眉之間加一條線??梢娫诙鼗偷呐R摹確實對張大千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然而我覺得這幅畫在構(gòu)圖上略微有些缺乏,就是右下角太輕,而上面的局部也沒有向這個方位延伸的感覺,就顯得有些不平衡。參觀感想我覺得參觀博物館是一件很有意義而且很有趣的活動,第一次去的時候,由于中午要趕回來有其他的事,其實都沒有仔細欣賞,所以后面又找了一個周末特地又去了一次。后面這次就看得很爽,但是就是沒有講解,有些物品就沒能了解到深層次的東西,但是還是感覺在博物館了解到了許多知識,也對古代的工匠多了許多敬佩之情。第二次去還有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