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單元四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就環(huán)境一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一般是指某一中心事物所處的外部世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huán)境是人類環(huán)境,是指以人類為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開展的物質根底,主要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物資源等。社會環(huán)境有廣義上與狹義上的區(qū)分,前者是整個人類活動所及活動范圍內社會物質條件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系的綜合,包括城市、農村、社會意識、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制度等,是間接影響個人的外部事物;狹義上的社會環(huán)境僅指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社區(qū)、村落、家庭、學校、婚姻、職業(yè)等,是直接影響個人的外部事物。本書中的社會環(huán)境是廣義上的。而個人環(huán)境那么是狹義上的。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各種自然環(huán)境因素、價值觀、標準和理念,以及個人環(huán)境對行動者的行動具有支配與決定作用;為尋求目標實現(xiàn)的行動者的主觀決定均受制于自然環(huán)境、個人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本單元主要是從個人環(huán)境因素對犯罪的影響這一視角來闡述個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情景1:犯罪是因個體環(huán)境所致嗎人的犯罪果真是由于人的理性選擇的結果,抑或是由于個體生物——心理結構異常所知呢?基于事實層面分析,人的理性選擇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主要表達為環(huán)境對個人理性行為的影響與約制。同時,個體生物——心理結構的異常除了基于遺傳因素之外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基于環(huán)境的影響后天形成的。就此而論,假設要發(fā)現(xiàn)個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我們就有必要學習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對有關犯罪原因的論述。一、案例引入〔一〕犯罪人楊峰盜竊案犯罪人楊峰,1982年11月29日出生,苗族,小學文化,末婚。2006年12月14日,因涉嫌盜竊被蕭山區(qū)刑警大隊刑事拘留;2007年1月13日被依法逮捕;2007年5月14日蕭山區(qū)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認定其行為構成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力2年,2007年6月5日投送浙江省某監(jiān)獄服刑。犯罪人楊峰主要犯罪事實有:1.2006年4月28日凌晨,犯罪人楊峰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新灣鎮(zhèn)某印染廠職工宿舍內,竊得CECT和諾基亞各12.2006年5月份的一天凌晨,犯罪人楊峰爬窗進入杭州市蕭山區(qū)戴村鎮(zhèn)某村委會辦公室內,竊得電腦CPU2塊、內存條2條、軟殼中華牌香煙2包,共計價值人民幣1656元。3.2006年5月11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翻墻進入杭州市蕭山區(qū)戴村鎮(zhèn)某小學內,竊得液晶電腦顯示器2臺、電腦CPU5塊、內存條4條、索尼數(shù)碼相機14.2006年5月13日5.2006年5月2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河上鎮(zhèn)某村委會內,竊得電腦內存條16.2006年6月份的一天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黨山鎮(zhèn)某村委會內,竊得電腦顯示器1臺、CPUl塊、內存條1條、中華香煙1條,共計價值人民幣2609元。7.2006年6月份的一天凌晨,犯罪人楊峰在杭州叫市蕭山區(qū)黨灣鎮(zhèn)鎮(zhèn)某公司內,竊得電腦CPUl塊、內存條1條、多普達l只,共計人民幣3012元。8.2006年6月中旬的一天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一村民家,竊得人民幣4800元、小靈通1只、旱冰鞋1雙、利群香煙8包,共計價值人民幣56081元。9.2006年6月13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撬窗進入紹興縣馬鞍鎮(zhèn)某小學內,竊得電腦CPU2610.2006年6月1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叫市蕭山區(qū)黨灣鎮(zhèn)某公司內,竊得電腦液晶顯示器4臺、電腦CPU411.2006年6月18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益農鎮(zhèn)某公司內,竊得電腦液晶顯示器2臺、CPU312.2006年6月13.2006年6月2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某村民家內,竊得摩托羅拉和三星各114.2006年6月15.2006午7月1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新灣鎮(zhèn)某廠內,竊得電腦CPU1塊、內存條1條、人民幣70016.2006年7月1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新灣鎮(zhèn)某村委會內,竊得電腦CPU317.2006年7月18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新灣鎮(zhèn)某公司內,竊得T61818.2006年7月19.2006年7月21日20.2006年7月21日21.2006年7月22.2006年8月4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益農鎮(zhèn)某中學內,竊得電腦液晶顯示器2臺、CPU223.2006年8月8日凌晨,犯罪人楊峰伙同他人在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某小學內,竊得電腦CPU27塊、內存條27條、照相機224.2006年8月21日〔二〕犯罪人楊峰自述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家里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所以很多人稱我二娃。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家里兄弟多,同年出生的堂哥黨姐好幾個,所以我的童年很快樂。1988年9月開始讀小學。小時候我玩心太重,期末考試分數(shù)都很差。小學六年級期末,我們學校包車組織學生到鎮(zhèn)里參加小學升初中統(tǒng)一考試。在乘車途中我暈車嘔吐;由于那時體質很差,車上還出現(xiàn)頭痛的感覺??荚嚱Y果出來了,我沒能考上初中。由于太小,我又重新讀了一個小學六年級,結果初中總算考上了。我13歲時輟學在家。1996年,父母幫我找了一個做磚瓦的師傅;第二年我就沒去了。1998年1月,我到廣東某廠打工,后因該廠被法院查封,我也就回家了。1999年9月,我跟我表哥學石工手藝,學了半年后我開始做石工,但沒掙到什么錢;后來也就不做了石工了。2001年8月18日,我到蕭山打工。由于工資低,先后曾換過好幾家工廠。后來在一家工廠上班還算比擬穩(wěn)定,工資也不錯,大約每月有1800-2000元。2006年回家過春節(jié),同年4月返回蕭山。在蕭山黨灣鎮(zhèn)玩了幾天,認識了從別處來的老鄉(xiāng)。他們是混社會的,經(jīng)常跟我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珍貴險中求,上班一個月才幾塊錢累死累活,還不如我們一個月的煙錢多。〞當時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很崇拜。我與他們的認識與接觸為今后的犯罪,埋下了我禍根。我跟他們一起玩,他們會經(jīng)常說起怎樣作案等話題。2006年4月28日晚上我跟他們一起作案,竊得兩部和500元錢現(xiàn)金。后來我興奮了好幾天,正像我現(xiàn)在同案犯所說的,“賺錢要走無本生意路〞。2006年我先后作案達24起。2007年5月14日蕭山區(qū)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我行為構成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力2年,2007年6月5日投送浙江省某二、問題的提出根據(jù)犯罪人楊峰自述,其主要的生平可簡單概括為:五口之家,有三個兄弟姐妹,排行老二;早年時期學習成績差;初中文化程度;成年早期工資收入較低,工作極不穩(wěn)定;與違法的同輩伙伴有密切交往;屢次盜竊,2006年被法院判處盜竊罪。那么,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是否與其生平開展之歷程存在者一種因果上的聯(lián)系呢?根據(jù)諸多犯罪犯罪家之研究,個人之所以犯罪與其早年時期的不良行為存在高度相關性。諸多犯罪學者認為,低劣的學習成績是預測犯罪風險的一種重要測量指標。學習成績越差的孩子,犯罪的風險就越高,而且其更可能犯嚴重的犯罪與持續(xù)犯罪。Maguin,M.&Loeber,R.,AcademicPerformanceandDelinquency,inCrimeandJustice:AnAnnualReviewofResearch(1996),vol.20,ed.M.Tonr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p.145-264.另一些犯罪學者那么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盡管差勁的學習成績與犯罪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但差勁的學習成績;應歸咎于行為人的低智能。換言之,差勁的學習成績與犯罪在Maguin,M.&Loeber,R.,AcademicPerformanceandDelinquency,inCrimeandJustice:AnAnnualReviewofResearch(1996),vol.20,ed.M.Tonr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p.145-264.除了差勁的學習成績可預測個體后來的犯罪行為,個體早年時期的逃學〔truancy〕、酗酒〔alcoholconsumption〕、吸毒〔drugconsumption〕等早年反社會行為被諸多犯罪學者用來預測犯罪的風險。逃學是另一個重要的預測犯罪的風險因素。犯罪學者對于逃學與犯罪之間聯(lián)系并無異議,有異議的是如何解釋這種聯(lián)系。逃學與犯罪之間的聯(lián)系可能僅僅是由于差勁的學習成績所導致,但有調查說明,當控制差勁的學習成績這一變量因素時逃學仍然是引起犯罪的相關風險因素。Baker,J.,Baker,J.,JuvenilesinCrime-Part1:ParticipationRatesandRiskFactors〔1998〕,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p.44.大量的證據(jù)說明,酒類銷售在某種情形下直接提高了暴力犯罪的風險。首先,行為實驗已經(jīng)證明酒精具有增加攻擊性的作用;Boynum,D.&Kleiman,M.A.R.‘AlcoholandOtherDrugs’,inCrime〔1995〕Boynum,D.&Kleiman,M.A.R.‘AlcoholandOtherDrugs’,inCrime〔1995〕,edsJ.Q.Wilson&J.Petersilia,ICSPress,SanFrancisco1995,pp.295-326.Makkai,T.,AlcoholDisorderintheAustralianCommunity:Part2-Perpetrators,TrendsandIssuesinCrimeandCriminalJustice(1998),no.77,AustralianInstituteofCriminology,Canberra.Jochelson,R.,CrimeandPlace:AnAnalysisofAssaultsandRobberiesinInnerSydney(1997),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Stevenson,R.J.,TheImpactofAlcoholSalesonViolentCrime,PropertyDestructionandPublicDisorder(1996),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吸毒對犯罪的影響引起犯罪學者的廣泛關注,但實際上吸毒與犯罪之間的關系卻較為復雜。盡管許多犯罪的人也非法吸食毒品,但其對犯罪的影響卻不如酗酒那般強烈。許多證據(jù)說明,吸食海洛因、可卡因以及嗎啡并不具有引起個人趨向犯罪的藥理作用。事實上,許多已經(jīng)卷入犯罪的人才會逐漸染上毒癮;Dobinson,I.&Ward,P.,DrugsandCrime〔1985〕Dobinson,I.&Ward,P.,DrugsandCrime〔1985〕,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Stevenson,R.J.&Forsythe,L.M.V.,TheStolenGoodsMarketinNewSouthWale〔1998〕s,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Kleiman,M.A.R.,AgainstExcess:DrugPolicyforResults〔1992〕,BasicBooks,HarperCollins,NewYork.如上所述,個體之所以犯罪與其早年反社會行為存在密切關聯(lián)。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如果人的犯罪行為與其早年的反社會行為具有一種持續(xù)的穩(wěn)定性,質言之,個體的早年的反社會行為導致了犯罪,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風險因素導致了個體早年的反社會行為及后來的犯罪行為呢?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個體早年的反社會行為會導致后來的犯罪行為呢?情景2:問題分析——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研究視角為答復上述所提之問題,本單元主要從個人所處的家庭、學校及同輩伙伴交往等環(huán)境因素來尋求個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一般地,個人環(huán)境與犯罪風險因素的研究主要考量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家庭環(huán)境導致個體之所以犯罪的個人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環(huán)境、與違法的同輩團體交往、公眾對犯罪的容忍度等。犯罪學者經(jīng)統(tǒng)計調查確信,某種形式的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行為或家庭環(huán)境是預測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風險指標。無數(shù)的實驗毫無例外地證明犯罪學者這一判斷的正確性。Yoshikawa,H.,PreventionasCumulativeProtection:Effectsofearlyfamilysupportandeducationonchronicdelinquencyanditsrisks,in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Yoshikawa,H.,PreventionasCumulativeProtection:Effectsofearlyfamilysupportandeducationonchronicdelinquencyanditsrisks,in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vol.115,p.28-54.Loeber,R.&Stouthamer-Loeber,M.,Loeber,R.&Stouthamer-Loeber,M.,FamilyFactorsasCorrelatesandPredictorsofJuvenileConductProblemsandDelinquenc’,inCrimeandJustice:AnAnnualReviewofResearch〔1986〕,vol.7,edsM.Tonry&N.Morris,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p.29-149.同上注。Stouthamer-Loeber,M.&Loeber,R,TheUseofPredictionDatainUnderstandingDelinquency,inBehaviouralSciencesandtheLaw(1988),vol.6,no.3,p.333-354.二、同輩伙伴交往環(huán)境犯罪學者認為,與違法的同輩群體長期交往更可能導致犯罪。Glueck,S.&Glueck,E.T.,UnravellingJuvenileDelinquency(1950),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Glueck,S.&Glueck,E.T.,UnravellingJuvenileDelinquency(1950),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Hirschi,T.,CausesofDelinquency(1969),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CaliforniaBruinsma,G.J.N.,Differentialassociationtheoryreconsidered:Anextensionanditsempiricaltest,JournalofQuantitativeCriminology〔1992〕,vol.8,no.9,p.29-49.三、公眾對犯罪的容忍度人們并不疑心以下觀點,即對于個人犯罪的容忍使得犯罪實施的門檻有所降低從而更可能引起犯罪。西方諸國中家庭暴力、保險詐騙、偷盜稅款以及醉酒駕車的頻繁發(fā)生與公眾對以上犯罪的容忍度不無關系。英國新南威爾士郡犯罪統(tǒng)計與研究局1992年的一項調查說明,婦女被男性配偶殺害的案件占全郡所有殺人案件的約16%;Devery,C.,DomesticViolenceinNSW:ARegionalAnalysiDevery,C.,DomesticViolenceinNSW:ARegionalAnalysi〔1992〕s,NSWBureauofCrimeStatisticsandResearch,Sydney.Mugford,J.,DomesticViolence,ViolenceToday〔1989〕,no.2,NationalCommitteeonViolence,AustralianInstituteofCriminology,Canberra.四、貧窮與失業(yè)多數(shù)研究說明,貧窮與失業(yè)是預測犯罪率的一項重要風險指標。莫根·凱利〔MorganKelly〕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貧窮與犯罪之間存在正相關。他指出,生活在貧窮中的人們比一般人更容易犯財產犯罪。M.Kelly,InequalityandCrime,in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0),p.530-539.貝克爾假定,如果犯罪的本錢低于犯罪所獲得的收益,那么更可能促使人們犯罪。G.S.Becker,CrimeandPunishment:AnEconomicApproach,i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8),p169-217.M.Kelly,InequalityandCrime,in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0),p.530-539.G.S.Becker,CrimeandPunishment:AnEconomicApproach,i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8),p169-217.MarcelFafchampsandBartMinten,TheftandRuralPoverty:ResultsofaNaturalExperiments,Proceedingsofthe2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griculturalEconomists(IAAE),.Belknap,J.,Theeconomics-crimelink,CriminalJusticeAbstracts〔1989〕,March,p.140-157.盡管犯罪學者將貧窮、失業(yè)與犯罪之間的關系用來預測犯罪率的上下,但貧窮與失業(yè)卻也是個體重新犯罪的一項重要預測指標。目前至少有一項主要的縱向研究成果說明,有犯罪偏好的犯罪人在失業(yè)期間更可能實施犯罪。Farrington,D.P.,Gallagher,B.,Morley,L.,St.Ledger,R.J.&West,D.J.,Unemployment,schoolleaving,andcrime(1986),Farrington,D.P.,Gallagher,B.,Morley,L.,St.Ledger,R.J.&West,D.J.,Unemployment,schoolleaving,andcrime(1986),BritishJournalofCriminology,vol.26,no.4,pp.335-356.Braithwaite,J.,Crime,ShameandReintegration〔1988〕,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情景3:問題解決——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主要分支個人環(huán)境主要是指首屬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交往模式,具體包括家庭、學校及同輩團體等結構因素。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人就如同一塊白板;在人的生命整體開展歷程中,家庭、學校、同輩團體等環(huán)境結構因素深深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劃痕。低劣的父母監(jiān)管、微弱的學校依戀及與違法同輩團體的密切交往等個人環(huán)境結構因素決定了個體早年的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時期的犯罪行為〔圖4-1〕。個個人環(huán)境結構因素社會控制進程青少年結果成年開展低下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家庭大小家庭破裂移居父母的偏差行為家居擁擠異國出生母親的就業(yè)家庭缺乏監(jiān)管恫嚇/反復無常粗暴的紀律父母的遺棄違法犯罪犯罪與偏差行為犯罪與偏差行為犯罪與偏差行為學校微弱的依戀惡劣的行為個體差異結構難以相處的性格持久的壞脾氣早年行為失范違法者的影響同違法同輩團體的密切接觸同違法的兄弟姐妹接觸監(jiān)禁的時間長度社會紐帶微弱的勞動力依戀關系微弱的的軍事訓練依戀關系社會紐帶微弱的勞動力依戀關系微弱的的軍事訓練依戀關系圖4-1:個人環(huán)境結構因素與犯罪個人環(huán)境決定論主要包括了社會學習理論、社會控制理論以及開展理論;其中,開展理論被認為是目前犯罪學研究中最具活力的理論之一。茲就個人環(huán)境決定以上三種主要分支分述如下。一、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中的“學習〞意指行為者通過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學習有關犯罪的觀念、知識與技術。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方式主要源自巴普洛夫〔Pavlova〕的古典條件反射學說及斯金納〔B.F.Skinner〕的操作條件反響論。古典條件反射說認為,在生物體沒有任何先前訓練的條件下,某些刺激可以確定性地導致某種反射。操作條件反響論在古典條件反射學說根底上引入行為強化機制,認為通過獎懲措施可以強化某些行為。例如,在試驗中,當老虎根據(jù)馴獸師某一指定向行人伸出前掌時,它就會得到一塊肉作為獎勵;那么,反復試驗后,老虎就會遵循馴獸師指令作出相應的行為。社會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當推埃德溫·薩瑟蘭〔E.H.Sutherland〕,其早期模態(tài)可追溯至塔爾德〔G.Tatde〕的模仿理論。在薩瑟蘭之后,米勒〔W.Miller〕提出了下層階級亞文化理論;沃爾夫岡〔M.E.Wolfgang〕與費拉柯蒂〔F.Ferracuti〕提出了暴力亞文化;安德森〔E.Anderson〕在研究貧窮社區(qū)社區(qū)根底上提出了著名的“街頭法那么〞;??怂埂睷onaldLAkers〕提出了不同交往強化理論?!惨弧乘柕碌哪7吕碚撍柕碌哪7吕碚撌巧鐣W系理論的早期形態(tài),其認為犯罪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們在特定環(huán)境中相互模仿形成的。塔爾德論及了模仿的三大法那么:〔1〕人們相互模仿的程度與其相互接觸的程度呈正向關系。人們接觸的強度越強,那么相互之間模仿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2〕模仿的傳導方向是自下而上。德爾德認為,人們相互之間的模仿往往表現(xiàn)為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模仿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例如,當今的腐敗現(xiàn)象根本表現(xiàn)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模仿?!?〕模仿的潮流表現(xiàn)為推陳出新。德爾德認為,人們相互之間模仿又表達為一種較舊的時尚被一種較新的時尚所取代?!捕乘_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不同交往理論由美國著名犯罪學家埃德溫·薩瑟蘭創(chuàng)立。埃德溫·薩瑟蘭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犯罪學者之一,其于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立的犯罪社會學范式對于犯罪原因的解釋至今仍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正如美國著名犯罪學者格波恩〔DonC.Gibbons〕所指出的,“毋庸諱言,薩瑟蘭是迄今為止對美國犯罪學奉獻最大的學者。〞他進而預言,“在未來的幾十年沒有任何人能超越薩瑟蘭在這一領域的研究。〞DonC.Gibbons,TheCriminoligicalEnterprise:TheoriesandPerspectives(1979),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65.曼海姆(HermannDonC.Gibbons,TheCriminoligicalEnterprise:TheoriesandPerspectives(1979),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65.HermannMannheim,ComparativeCriminoligy(1965),Boston:HoughtonMifflin,p.470.薩瑟蘭認為,犯罪行為如同其他行為一樣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得來的。薩瑟蘭指出,當特定情境中的個人接觸贊同違法的解釋強于合法的解釋時,犯罪行為就會產生。薩瑟蘭在著名的《犯罪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關于犯罪行為習得的9個命題:〔1〕犯罪行為是通過學習而得來的。也就是說,犯罪行為不是天生的,而是如同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2〕犯罪行為是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過程中習得的。〔3〕犯罪行為的習得通常發(fā)生在密切接觸的交往群體中。這意味著新聞媒體、電視、電影等非人與人之間直接溝通手段對犯罪行為的影響相對微小?!?〕學習犯罪行為的內容除犯罪技巧外,尚包括犯罪動機、驅力、合理化技巧與犯罪態(tài)度?!?〕犯罪動機與驅力的特定指向取決于贊同違法與不贊同違法的強度?!?〕一個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接觸到的贊同違法的強度大于贊同守法的強度。〔7〕“不同交往〞取決于接觸贊同違法的頻率、持續(xù)性、重要性、強度。這意味著與贊同違法群體的交往及于不贊同違法群體的交往頻率、持續(xù)時間、優(yōu)先程度及強度等方面會有所差異?!?〕犯罪的學習過程與其他一般行為的學習過程無異?!?〕雖然犯罪行為是一般需求和價值的表達,但一般的需求與價值卻不能用來解釋犯罪行為的原因。相關論述請參見謝勇著:《犯罪學研究導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192頁;曹立群、周愫嫻著:《犯罪學理論與實證》,群眾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3頁;吳宗憲著:《西方犯罪學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1-572頁;江山河著:《犯罪學理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5-66頁。薩瑟蘭從密切接觸群體的互動過程中提出了贊同違法與否的價值觀對于犯罪的決定性影響,一旦人們產生贊同違法的定義,就會從事犯罪行為。薩瑟蘭的差異接觸理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與穿透力,幾乎可用來解釋所有犯罪行為的原因,其《犯罪學原理》一書被視為犯罪學領域中最有生命力的著作。〔三〕伯吉斯與艾克斯的不同交往強化理論美國犯罪學家伯吉斯〔RobertL.Burgess〕和艾克斯〔RonaldLAkers〕對薩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不同交往強化理論〔differentialassociationreinforcementtheory〕。在薩瑟蘭關于犯罪學習的9個命題中,對于犯罪學習的具體過程只略微提及到所謂的“直接模仿〞,但卻從未解釋過犯罪的“學習機制〞。??怂沟纳鐣W習理論那么彌補了這一方面的缺乏,從而使得社會學系理論更加飽滿。他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引入引入社會學習理論,例如,操作行為,即一種有意識、有目的、自發(fā)的行為。這類行為主要通過對行為的獎懲機制來不斷得以強化。艾克斯指出,犯罪一開始是由于模仿而產生的,但行為人是否繼續(xù)從事犯罪那么取決于行為獲得獎懲結果的比例,即犯罪行為是行為人因犯罪而獲得獎賞與防止懲罰的作用不斷增強所導致的。換言之,亞群體成員之間的不良行為互動模式因交往而不斷得到強化,而刑法中的犯罪行為那么正是由于不良行為模式不斷得以強化的結果。艾克斯對斯金納白板理論的引入使得社會學習理論更具決定論色彩,英國學者莫里森指出,“這種理論版本比薩瑟蘭自己的社會學習理論更具有決定論色彩和實證主義特點。不過,正是由于薩瑟蘭的理論具有決定論傾向,才允許進行這樣的修改。〞【英】韋恩·莫里森著:《理論犯罪學》,劉仁文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頁。??怂沟纳鐣W習理論強調,“【英】韋恩·莫里森著:《理論犯罪學》,劉仁文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頁。行為理論區(qū)分了操作行為與條件反射行為,前者是指一種有意行為,或者是指一種不加思考的自動反響行為。〔1〕多樣化交往。多元化交往是指與贊同違法與反對違法行為態(tài)度與定義的群的體互動交往類型。在這些群體中家庭與同輩團體對行為的影響最為重要,其交往延續(xù)的時間越長,關系越密切,交往頻率越高,那么對行為的影響也就越大。〔2〕定義。定義是指一個人給予某個行為的態(tài)度或取向,即對某個行為對與錯、值得與不值得、好與壞,以及正當與不正當?shù)牡赖掠^念與態(tài)度。當個人接觸到贊同違法的定義強于守法的定義時,犯罪行為就會產生?!?〕多樣強化。多樣強化指的是想象的或實際的行為后果即獎懲的平衡。當個人認為某個行為會帶來獎勵時,那么其投入該行為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反之,那么就會降低。當個人犯罪行為能帶來想象的或實際的獎勵時,其實施犯罪的可能性就相應增加;反之,就會減少?!?〕模仿。所謂模仿是指在觀察某一行為所帶來的獎勵之后決定投入類型行為的一種學習過程。對犯罪行為的模仿取決于該行為獲得獎勵的程度,即某一犯罪行為獲得想象的或實際的獎勵程度越高,那么模仿的強度也就越強?!菜摹硜單幕碚摳鶕?jù)薩瑟蘭的思想,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觀念及對違法與合法行為的定義決定著某個人是否投入犯罪。據(jù)此,研究社會中的文化是如何影響犯罪這一問題亦成為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話題;其中,米勒的下層階級亞文化、沃爾夫岡與費拉柯蒂的“暴力亞文化〞及安德森的“街頭法那么〞較具代表性。米勒認為,下層階級具有一種區(qū)別于中產階級的獨特的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下層階級的一些“焦點關心〞〔focalconcerns〕,具體包括:〔1〕制造事端。下層階級給予打架斗毆、酗酒、尋求性刺激等越軌行為高度關注,而且他們還學會了在制造事端的同時如何逃避責任?!?〕崇尚男子氣概。男子氣概主要表達為一種體力的力量及強悍,而這些特征往往通過文身、勇猛、無情及性技能表現(xiàn)出來?!?〕街頭小聰明?!?〕尋求刺激?!?〕相信投機與命運?!?〕蔑視權威的個人武斷。沃爾夫岡與費拉克蒂認為,激情犯罪〔passioncrimes〕可以用暴力亞文化來解釋。暴力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一個顯著差異在于,前者更加重視名譽,但卻較少珍惜生命;后者重視名譽,但更加珍惜生命。暴力亞群體成員即便遭遇到極為瑣碎的小事或沖突,他們亦崇尚訴諸暴力手段來解決。安德森的“街頭法那么〞〔thecodeofthestreet〕為暴力亞文化提供另類視角的描述性解釋。安德森用“尊重〞取代沃爾夫岡與費拉克蒂的“名譽〞,認為贏得尊重是理解下層階級文化的一個重要法那么。在街頭法那么指引下,下層階級為保衛(wèi)所謂的尊嚴,寧愿以死相博。換言之,在街頭法那么中,如果人活著不受尊重,還不如死了的好。二、社會控制理論社會控制理論在犯罪原因理論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迄今為止,在犯罪原因的科學測量方面尚無任何其它理論可望其項背。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人人都有犯罪的可能,因此,犯罪原因理論的主要任務就是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促使人們不去犯罪的那些因素。社會控制理論所追問的是:為什么社會中有些人犯罪,而有些人盡管貧窮卻仍然選擇合法行為?為答復這一問題,社會控制理論從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連接方式來發(fā)現(xiàn)犯罪行為產生的原因。社會控制理論的根本觀點可簡單概括為:當社會對個人控制力減弱時,個人就有可能犯罪。就社會控制因素而言,社會控制理論家主要集中于非正式社會控制方面的研究?!惨弧吃缙诘纳鐣刂评碚摾姿埂睞.J.Reissue〕被公認為是早期社會控制理論犯罪學家之一。雷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校環(huán)境對個人行為的控制方面。雷斯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控制,即“個人控制〞與“社會控制〞,前者是指個人控制自己采取違法行為來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后者是指外在的正式或非正式社會懲罰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他通過對1110名11—17歲之間男性緩刑犯的考察,發(fā)現(xiàn)精神上具有較弱的自我控制能力、經(jīng)常逃課及被學校認為是問題少年等三項因素與犯罪之間存在關聯(lián)。早期社會控制理論家弗朗西斯·伊凡·奈〔FrancisIvanNye〕在其《測定少年犯罪行為》一文中提出了以“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控制論〞。奈將社會控制區(qū)分為直接控制、間接控制與內在控制三種類型。外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懲罰對個人的控制為直接控制;個人對社會標準的認同產生間接控制;行為人的道德感產生內在控制。奈通過實證調查發(fā)現(xiàn),個人的偏差行為可以通過父母對子女直接控制、間接控制以及開展未成年人的罪責感來控制。美國著名犯罪學者沃爾特·凱德·雷克利斯〔WalterCadeReckless〕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控制理論最具影響的學者之一。他在分析與總結犯罪研究相關文獻根底上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遏制理論。他歸納了二種遏制犯罪的力量:一是外部遏制,即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對個人行為犯罪行為的遏制,它期待個人遵循群體中占優(yōu)勢的行為標準;二是內部遏制,即個人將群體中占優(yōu)勢的行為標準內化于自己的內心中,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概念。同時,他還提出了誘使犯罪的三種力量:一是內在推力,即個人心中的不滿、不安、敵意、自卑感以及原始的本能欲望;二是外在壓力,即缺乏獲得成功的手段、貧窮、相對剝奪感等;三是外部拉力,即犯罪亞群體、結交的犯罪同輩伙伴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當內在推力、外在壓力與外部壓力的強度大于外部遏制與內部遏制力量時個人就會選擇犯罪行為?!捕成鐣刂评碚摰拈_展真正使社會控制理論占據(jù)犯罪學研究領域主導地位的犯罪學家當推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睺ravisHirschi〕。1969年赫希在其名著《少年犯罪原因探討》一書首次提出了極具解釋力的社會紐帶理論。他以人人均有犯罪的欲望為假定,提出了控制個人不犯罪的四大因素:一是依附,包括對父母的依附、對學校的依附以及對同輩團體的依附,其中對父母的依附對于控制犯罪最為重要;二是投入,個人越愿意投入到傳統(tǒng)的活動當中,就越不容易犯罪,因為犯罪會使其失去“功成名就〞的時機;三是參與,個人越積極參與諸如體育運動、娛樂工作、與學校有關的傳統(tǒng)活動等,就越不容易犯罪;四是信念,個人相信社會的中心價值與主流文化觀念,遵紀守法,就不容易犯罪。赫希設計了一份涉及家庭、學校、同輩伙伴交往、青少年越軌及犯罪等因素的調查問卷。通過對來自于美國加州大約4000名初中生和高中學生所填問卷的調查分析,他得出以下結論:〔1〕當男生與其父母聯(lián)系較為緊密時,即便他們最好的朋友有違法犯罪記錄,其亦比那些與父母聯(lián)系不太緊密的男生有較少的犯罪記錄?!?〕那些自保有較多違法行為的學生在校學習成績較差,不服從老師的意見與學校的管教,也不喜歡學校?!?〕那些與贊同違法的同輩伙伴有密切接觸的青少年,其違法犯罪記錄明顯高于那些與贊同違法的同輩伙伴接觸較少的青少年。綜合上述,社會控制理論所給出的個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的解釋可簡單概括如下。人類從根本上講是自私的動物,個人往往根據(jù)特定的情景通過潛在的利益與可能帶來的麻煩與風險的理性計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一旦連接個人的紐帶缺乏以強大到控制個人謀取私利的欲望時,個人就可能選擇犯罪來獲取非法利益;犯罪因而也被視為個人社會化不充分,從而缺乏以提升個人抵抗犯罪誘惑的自控能力所致。三、犯罪開展理論傳統(tǒng)犯罪學一般關注不同生理、心理與社會諸因素與犯罪之間的關系,而不考慮年齡之于犯罪的影響。犯罪開展理論〔DevelopmentalTheoryofCrime〕假定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犯罪人來說,不同因素將產生不同的結果。犯罪開展理論家發(fā)現(xiàn),犯罪數(shù)據(jù)事實上說明反社會行為這一因變量與年齡這一自變量之間呈負向關系。他們在實證調查中得出以下三點結論:一是所有反社會行為均集中于青少年晚期;二是前述反社會行為與個體年齡之間關系在個體方面的、同伴方面的、歷史方面的或文化差異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實質的差異;三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所有反社會行為在其整個生活歷程中均直線或連續(xù)下降。RobertJ.SampsonandJohnH.Laub,RobertJ.SampsonandJohnH.Laub,UnderstandingVariabilityinLivesThroughTime:ContributionsofLife-CourseCriminology,in4StudiesonCrimeandCrimePrevention(1995),p.143-158.犯罪開展理論那么試圖通過年齡與犯罪曲線圖的實證分析來建構個體之所以犯罪的生活經(jīng)歷圖景。犯罪學研究領域中最具建樹的犯罪開展理論家主要有格特弗雷得遜〔Gottfredson〕、赫希、格魯克夫婦〔SheldonGlueckandEleanor〕、羅伯特·薩姆遜〔RobertJ.Sampson〕與約翰·勞波〔JohnH.Laub〕等,茲就其主要論述作如下述評?!惨弧掣裉馗ダ椎眠d與赫希格特弗雷得遜與赫希被認為是在年齡〔自變量〕與犯罪〔因變量〕理論建樹方面最具奉獻的理論家。在他們看來,年齡因素在解釋犯罪方面是如此強有力,以致于其他任何社會因素均無從與之相提并論,因此,尋找解釋犯罪的理論均應無可爭辯地考慮到年齡因素對于犯罪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犯罪可能性隨之下降;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導致個體違法與犯罪的自變量大多是在個體的早年生活過程中產生的。MichaelGottfredson,TravisHirschi,MichaelGottfredson,TravisHirschi,ControlTheoryandtheLife-CoursePerspective(1995),in4StudiesonCrimeandCrimePrevention,p.131-142.格特弗雷得遜〔Gottfredson〕與赫?!睭irschi〕雖然并沒有完全排除行為變化的可能,但其理論卻無疑無視了行為變化之間因果關系,諸如累積經(jīng)驗、意外事件、變化中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終止犯罪因素之于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當個體人格在生活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時,生活經(jīng)歷理論就可以通過不同年齡階段中犯罪的頻率與犯罪變化軌跡來得到證明,而沒有必要考慮個體自我控制與犯罪之間的因果關系。在他們看來,只有在某些諸如行動、時機、敵意、被害人以及利益相關必要條件均滿足的前提下,低劣的自我控制水平才將導致犯罪或其他偏差行為。在尋找解釋為什么隨著年齡增長,犯罪可能性隨之下降這一現(xiàn)象時,他們拋棄了“成熟性變化〞、自發(fā)終止犯罪以及親社會紐帶強化這些概念,而是將其歸咎為生物體不可動搖的年齡變化〔inexorableagingoftheorganism〕,因而這一現(xiàn)象也就無法予以解釋。MichaelGottfredson,TravisHirschi,AGeneralTheoryofCrime(1990),Stanford,Calif.〔二〕格魯克夫婦格魯克夫婦那么關注各學科之間綜合知識的應用,諸如法學、精神病學均可應用于犯罪學研究之中,然犯罪學社會學家那么對法學、精神病學在犯罪學研究中的應用卻素懷敵意。相較于薩瑟蘭的傳奇人生,格魯克夫婦那么有著顯著的差距。格魯克夫婦致力于犯罪學研究40余年,其不僅為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知識框架,而且在犯罪學原理與科學的研究方法方面開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的范例。盡管他對這一學科領域有著與薩瑟蘭一樣的奉獻,但卻遭遇到諸多學者,尤其犯罪社會學者的無視或批評。隨著時間的推移,格魯克夫婦之于年齡與犯罪、犯罪職業(yè)以及社會控制等根本問題的研究逐漸被犯罪學者廣泛認同,而其建立的跨學科研究方法亦成為當代犯罪研究中的主要方法。JohnH.Laub,RobertJ.Sampson,Thesutherland-GluckDebate:OntheSociologyofCriminologicalKnowledge,in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96,No.6(May,1991),p.1402.格魯克夫婦采用多因素分析視角來發(fā)現(xiàn)犯罪的原因,強調犯罪人與未犯罪的人之間的差異,而較少關注生物學、社會學或心理學某一單方面的因素。他們不僅關注家庭因素,而且還關注學校、犯罪時機〔朋輩群體與閑暇時間的利用〕、正式的懲罰〔例如逮捕、緩刑與監(jiān)禁〕、人格開展、氣質以及諸如身體結構方面的結構因素〔例如有強勁肌肉之體格〕。正如格魯克夫婦所指出的,將分散的發(fā)現(xiàn)獨立整合成一個動力模型,其不排除生物學方面的因素,也不排除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在格魯克夫婦看來,影響犯罪的因素是由于身體的、氣質的、智力的以及社會文化諸因素相互作用結果。SheldonGlueckandEleanor,SheldonGlueckandEleanor,UnravelingJuvenileDelinquency(1950a),NewYork:TheCommonwealthFund,p.281.在哈佛大學法學院40年的研究生涯中格魯克夫婦創(chuàng)立了關于犯罪與違法行為方面四個主要的數(shù)據(jù)庫。一是對1911—1922年間馬薩諸塞州矯正局510名男性罪犯的研究;二是對羈押于女子矯正局女性500名罪犯的類似研究;三是對波士頓少年法庭所判決的1000名少年罪犯的研究;四是始于20世紀40年代關于犯罪職業(yè)形成與開展的研究,這項研究包括了500名違法犯罪人樣本與500名未有違法犯罪行為樣本的對照,對照的維度主要包括了所有影響犯罪與官方反響方面的典型犯罪學思想,例如年齡、種族、一般知識和低收入居民等因素。格魯克夫婦的研究揭示了犯罪行為之生命周期模式的穩(wěn)定性。格魯克夫婦指出,數(shù)據(jù)顯示的結果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所有調查的樣本中組成男性青少年犯罪人的實驗組與未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控制組有著持續(xù)的與明顯的不同。SheldonGlueckandEleanor,SheldonGlueckandEleanor,DelinquentsandNondelinquentsinPespective(1968),Cambridge,Mass.〔三〕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認為,重新犯罪可以由社會控制缺乏來解釋;同樣地,終止犯罪亦可由社會控制的會聚〔confluence〕來解釋。RobertJ.SampsonandJohnH.Laub,AGeneralAge-GradedTheoryofCrime:LesssonsLearnedandtheFutureofLife-courseCriminoligy,inAdvancesinCriminologyTheory,Vo.14,EditedbyDavidP.Farrington,p.165-181.在薩姆遜與勞波看來,這些社會控制主要包括了建制化的日常行為和有目的的人類組織兩個方面。盡管一些人開始犯罪與停止犯罪有著不同的原因〔pathways〕,但所有實施犯罪的人,其犯罪的根本原因(cause)是一致的。他們假定,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存在同一種類的解釋犯罪形成方式的偶然機制。質言之,盡管重新犯罪的原動力與終止犯罪的原動力不盡相同,但兩者可以從邏輯上解釋為社會控制的一般過程,即日常的行為與人類組織。簡言之,他們試圖通過繪制個人早期學習階段中的功課狀況來發(fā)現(xiàn)成年生活經(jīng)歷的一般方式,從這一視角出發(fā)來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RobertJ.SampsonandJohnH.Laub,AGeneralAge-GradedTheoryofCrime:LesssonsLearnedandtheFutureofLife-courseCriminoligy,inAdvancesinCriminologyTheory,Vo.14,EditedbyDavidP.Farrington,p.165-181.1.整體開展理論格魯克夫婦的卓著《揭開青少年犯罪的面紗》〔UnravelingJuvenileDelingquence〕及其后來的研究無疑是犯罪學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成果之一。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在格魯克夫婦研究根底上,經(jīng)過長達6年〔1987-1993〕的研究重建、增加與分析了由格魯克夫婦所收集的所有數(shù)據(jù)群,并將之置于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Radcliffe〕技術研究院默利〔Murray〕研究中心。這些數(shù)據(jù)包括了極為廣泛的同老師、鄰居、雇主方面的訪談記錄、詳細的心理評估、照片以及大量機構記錄等。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通過建立這一龐大數(shù)據(jù)群的方式型構了個體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模型。這一模型能夠解釋犯罪與兒童時期、青春期〔一般指成年以前由13至15的發(fā)育期〕與成年時期的偏差行為之間的關系。他們開展了一種不同年齡層次的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來解釋兒童時期的反社會行為、少年時期的違法行為以及成年早期的犯罪行為。根據(jù)該理論,個人連接社會的紐帶減弱時,那么個體越可能實施犯罪;此顯然不同于格魯克夫婦對于個體心理動力因素的強調,亦有別于傳統(tǒng)犯罪學對于貧窮與法律制裁的關注。該理論的框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與學校非正式社會控制在維持系統(tǒng)結構的交換關系中其根底作用,其可以用來解釋兒童與少年時期個體的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兒童時期的反社會行為通過不同的生活領域延續(xù)至成年時期;三是成年時期的非正式社會控制解釋了生活世界中犯罪行為的變化,這種非正式的社會控制并不因個體犯罪傾向的差異而有不同。詳言之,早年的違法犯罪行為預示著成年時期社會控制的減弱,而社會控制的減弱那么又預示著后來的犯罪與偏差行為的發(fā)生。也就是說,兒童時期的反社會行為與少年時期的違法犯罪行為導致了社會紐帶的弱化,而后者又導致了成年時期的犯罪與偏差行為。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從非正式社會控制視角建立一種年齡級別的整體開展犯罪理論。他們認為,兒童時期的犯罪行為與其他各種形式的反社會行為通過不同生活領域的轉換,最終將導致成年時期諸種不良行為,例如,犯罪、軍事犯罪、經(jīng)濟依賴以及婚姻破碎等。那么,為什么兒童時期的不良行為會影響到成年時期的不良行為呢?他們認為,是由于兒童時期的違法犯罪行為削弱了社會控制的連接紐帶,從而使得持續(xù)犯罪的可能性明顯提高所致。就成年時期的開展變化與非正式社會控制而言,工作穩(wěn)定與婚姻同犯罪的變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對有犯罪行為的實驗組與沒有犯罪行為的控制組抽樣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成年時期個體的工作與婚姻越是穩(wěn)定,那么犯罪與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他們發(fā)現(xiàn),除了配偶自己有越軌行為外,強烈的婚姻紐帶是終止犯罪與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同時,除了酗酒這一情形外,穩(wěn)定的工作亦為成年時期終止犯罪與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他們還發(fā)現(xiàn),直接影響個體工作穩(wěn)定性是他們少年時期或成年時期因犯罪而遭遇監(jiān)禁這一事實;由此,他們在以后的生活經(jīng)歷中又不斷卷入犯罪。2.整體開展理論的根本命題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羅伯特·薩姆遜與約翰·勞波發(fā)現(xiàn)鑲嵌于成年時期生命歷程中的社會紐帶有助于解釋以下現(xiàn)象,即個體在兒童時期那種無法說明的犯罪傾向的變化。易言之,成年時期的個體如果有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與強烈的婚姻紐帶,那么個體犯罪可能性隨之降低,而個體的犯罪傾向亦因此發(fā)生改道;相反,如果成年人的工作不穩(wěn)定,或由于婚姻紐帶破裂,那么他們犯罪的可能性就相應增加。根據(jù)實證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他們提出整體開展理論如下4個命題?!?〕成年生活經(jīng)歷的重要性薩姆遜與勞波通過定性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增長曲線同個體的行動軌跡并不一樣;質言之,成年時期終止犯罪進程并非如同格魯克夫婦所說的那樣是由于年齡增長的生理因素所導致。他們認為,終止或持續(xù)犯罪的軌跡不能依據(jù)兒童時期一種類型化了的報告以及個體之間的生理差異來解釋,而是必須依據(jù)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時期各種經(jīng)歷的相互作用來予以解釋。他們始終堅持,對于預測20幾歲的行為人的犯罪軌跡來說,兒童時期的行為診斷是準確的;但對于個體之整個生活過程中的行為軌跡來說,其并不具有合理的解釋力。他們認為,所有不同類型的犯罪人在中年時期終止犯罪,是由于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時期引起犯罪的風險因素在成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中得到了一種有效的非正式社會控制所致。在薩姆遜與勞波看來,如果排除孩子天賦方面的偶然資質,預測麻煩男孩〔troubledboys〕成年時期的犯罪軌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認為,植根于我們文化中的一種主流偏見往往帶來以下一種主觀判斷,即將個體成年時期的不同行為結果強行歸咎于兒童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之中。因此,他們聲稱,成年人生活經(jīng)歷中的事件與兒童時期的原因模型是極為不充分的?!?〕犯罪人分類理論是不可接受的分類問題可能是今天開展犯罪學的一個問題。從犯罪職業(yè)的研究方法諸要素來看,學者一般將持續(xù)犯罪的個體視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該群體無法終止犯罪。莫費特〔Moffit〕之開展犯罪理論的一個根本觀點是,生活歷程中的持續(xù)犯罪者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持續(xù)犯罪可能性仍然很高。TerrieE.Moffit,Adolescence-limitedandLife–TerrieE.Moffit,Adolescence-limitedandLife–course-persistentAntisocialBehavior:ADevelopmentalTaxonomy,in100PshchologicalReview,p.674701.DanielS.Nagin,Group-BasedModelingofDevelopment(2005),HarvardUniversity他們發(fā)現(xiàn),犯罪年齡曲線實質上同他們所預期界定的犯罪人類型之犯罪軌跡相一致?,F(xiàn)有犯罪理論及大量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時期的風險因素理論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所有不同類型犯罪人之犯罪行為隨之下降。無論他們是否為智力低劣者、具有攻擊性人格傾向者,還是較早實施反社會行為者,即便對于那些所謂的高風險犯罪人與被界定為持續(xù)犯罪的犯罪人來說,其均存在著終止犯罪進程。因此,兒童時期的診斷盡管可以預測同一平面上的差異,即一種橫向比擬視角中的犯罪人類型,但卻不能從縱向層面劃定一種關于麻煩少年〔troubledkids〕未來開展過程中的預期類型。正如勞波與薩姆遜所指出的,這樣的犯罪人類型一旦置于長期觀察的大視野中,也就失去了一種類型學的意義。RobertJ.SampsonandJohnH.Laub,Life-coursedesisters?TrajectoriesofCrimeAmongDelingquentBoysFollowedtoAgew70,in41Criminology,p.301-339.他們認為,從社會本體的視角,依據(jù)犯罪人犯罪之因果關系理論來對犯罪人進行分類才是有意義的。那種將犯罪人區(qū)分為“生活經(jīng)歷中的持續(xù)性犯罪人〞〔life-coursepersisters〕與“非持續(xù)犯罪人〞,僅僅是一種病源學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腳手架搭設專項施工方案
- 個人小額無抵押借款合同協(xié)議書
- 結束協(xié)議房地產代理合同
- 蔬菜營銷策略購買合同
- 瓷磚訂購合同模板
- 電子元件采購合同范本
- 購銷紡織品的合同樣本
- 校園多媒體設備招標文件
- 網(wǎng)絡購銷合同規(guī)范化管理的方法與策略
- 農資采購合同的效力問題
- 華能辛安2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fā)電項目環(huán)評報告書
- 客戶滿意度調查控制程序(含表格)
- 小升初英語考試大綱-
- 武術基本功五步拳 教案6篇
- 小學數(shù)學-數(shù)字編碼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粉塵清掃清潔記錄表
- 數(shù)字技術賦能鄉(xiāng)村振興 課件 第4、5章 鄉(xiāng)村數(shù)字治理、智慧綠色鄉(xiāng)村建設
- 項目經(jīng)理競聘匯報課件
- 石化企業(yè)污水處理設施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課件
- 明天會更好(男女合唱歌詞)
- 初中語文語法主謂賓定狀補-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