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院考研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_第1頁
文學(xué)院考研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_第2頁
文學(xué)院考研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_第3頁
文學(xué)院考研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_第4頁
文學(xué)院考研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的方法有三種:1、按音序排列:現(xiàn)在通行的是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幾十年內(nèi),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楊樹達(dá)《詞詮》。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韻106韻排列。如阮元主編的《經(jīng)籍纂詁》。缺點: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讀音不準(zhǔn)時,就難以找到要查找的字。2、按部首和筆畫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筆畫的多少為序。同一部首的,筆畫少的在前,筆畫多的在后。缺點:字歸屬哪一部,多少畫,不容易確定。3、按編碼排列。把漢字按照一定的原則,編出號碼,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缺點:字角的歸類要靠死記,如不常用,容易忘記。二、漢語字典辭書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diào)相同。如:“呼報反”,即用“呼”的聲母h和“報”的韻母ao聲調(diào)(ˋ)相拼,是“號”或“愛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讀若:讀音像,如琎,讀若津;葉韻:通過臨時改讀字音,以求韻文和諧的注音方法。葉同協(xié),意思是和諧。如《詩經(jīng)。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葉甫妄反。”)二、常用字典辭書及其使用方法名稱作者時間特點★《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釋字體例:先音后意。注音用反切,釋義用文言。按部首筆畫的多少,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注音采用《集韻》的反切,還加入注直音?!掇o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釋字體例:先釋單字字義,后釋復(fù)音詞或詞組的意義和用法。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掇o?!肥嫘鲁?,沈頤,張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舊)—250部(新)。以詞語為主,兼顧百科常識。釋字體例:先釋單字字義,后釋復(fù)音詞或詞組的意義和用法。先說明詞義或用法,再引書證或綜述引文大意。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xué)科名詞術(shù)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漢語大字典》徐中舒部首排列法,200部。收字54678。單字條目下列有反映漢字演變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注音不僅有現(xiàn)代注音,還有反切和上古韻部。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漢語大詞典》羅竹風(fēng)1986部首排列法,200部。收詞37萬條。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缎氯A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說文解字》(重點講述)《經(jīng)籍纂詁》阮元1798按平水韻106韻分部,每1韻為1卷,共106卷。每字之下羅列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經(jīng)傳釋詞》王引之清嘉慶24年(公元1819)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jīng)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共釋虛詞160個,編排次序是按照古聲母順序排列?!对~詮》楊樹達(dá)1928注音字母次序排列,收虛詞500多個。收集古書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及一部分代詞、動詞、副詞,說明它們的用法、意義并引書證?!对娫~曲語辭匯釋》張相195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書匯集了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魚詞537個,作者從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較推敲,考釋語辭的含義和作用。這部著作是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平水韻:唐宋以后人們寫詩所用的詩韻。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共106韻。三、《說文解字》的體例、價值和說文四家《說文解字》的體例: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我國規(guī)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chuàng)了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收字9395個,另有重文1163個?!墩f文解字》的價值:1、確定了“六書”理論;2、按照“六書”原則,創(chuàng)立了漢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編排字?jǐn)?shù)的體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從字形說明本意,并為釋讀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據(jù);4、保留了先秦詞義和漢代訓(xùn)詁資料;5、保留了古音資料;6、記載了豐富的古代文化資料。說文四家: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使用字典或辭書時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細(xì)讀凡例;3、注意書后有沒有勘誤、附錄之類的東西。古漢語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異同的基本情況:古今意義基本無變化的詞,如:天、地、山、水等,復(fù)音詞如:蟋蟀、倉庚、鳳凰等。古今意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詞,如“該”,古代是“完備”的意思,現(xiàn)代是“應(yīng)該”的意思。另有古代意義已經(jīng)消亡的詞,如“章甫”。由于詞義所指的事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古今意義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詞。如“再”在上古只有“兩次”的意思,而現(xiàn)代漢語則表示“重復(fù)”等義。(注:“再”和“復(fù)”的區(qū)別:“再”表示動作的數(shù)量,它代替了“二”,“復(fù)”只表示行為的重復(fù),不表示數(shù)量。現(xiàn)代漢語的“再”相當(dāng)于古代的“復(fù)”。)古今詞義的發(fā)展變化詞義范圍的變化:詞義所概括的客觀對象的外延的變化。詞義的擴大。如“菜”本來專指蔬菜,后兼指雞魚肉蛋等葷腥?!跋础北疽詾橄茨_,后泛指洗滌,不拘于足。詞義的縮小。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種金屬,后來詞義縮小,專指黃金。“宮”本指一切房屋,后專制帝王所居?!巴摺北局敢磺刑掌鳎髮V干w房頂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詞義的轉(zhuǎn)移。如:“聞”的本意為聽見,后來轉(zhuǎn)指用鼻子聞?!疤椤钡谋疽鉃檠蹨I,后轉(zhuǎn)指鼻涕。“湯”本指熱水,后指米湯,菜湯。“腳”本指小腿,后指踝關(guān)節(jié)以下的部分?!案北局覆匚臅攧?wù)的地方,后指官署。2、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詞義的感情色彩是詞的附加意義,表現(xiàn)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喜惡即主觀評價的好壞,以及詞義輕重程度的判斷。⑴詞義褒貶的變化。如“謗”在古代是個中性詞,無所謂褒貶?!秶Z·周語》:“厲王虐,國人謗王”,是中性詞;“賄”在上古指布帛之類的財務(wù),中性詞,后專指用錢財買通他人,貶義詞;“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國之猛將,也泛指輔佐君王者,用于褒義。后來指壞人的幫兇、走狗,變成了貶義詞。⑵詞義輕重的變化。如“誅”本質(zhì)言辭責(zé)備,詞義較輕,后發(fā)展出殺戮之義,詞義變重。又如“賊”本指殺人越貨、犯上作亂的人,詞義很重,后指小偷,詞義較輕。三、怎樣掌握詞的古義:我們必須勤查有關(guān)的工具書與閱讀古代作品相結(jié)合,對詞義的古今義例反復(fù)參證比較,還可以通過一些文字的和語言的手段幫助我們掌握詞的古義。分三方面談:1、從字形上分析。如“勸”從“力”,可見本義是勉力、奮力?!靶选睆挠?,本義是酒醒。2、從語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弊C明“睡”的本義是“打瞌睡”。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同義詞上分析。如“進退”“高下”“富貧”“窮達(dá)”“治亂”。4、從今語中保存的古詞古義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義是誠懇?!熬柢|”中的“捐”古義是舍棄?!昂籼鞊尩亍敝械摹皳尅惫帕x是觸、碰?!芭e世無雙”中的“舉”古義是“全”等。古漢語通論(三)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一、古代單音詞轉(zhuǎn)化現(xiàn)代復(fù)音詞的三種情況:換了完全不同的詞。如克——戰(zhàn)勝;弈——下棋;?!?guī)律;師——軍隊加上詞頭詞尾。如杯——杯子;虎——老虎兩個反義詞或同義詞構(gòu)成一個復(fù)音詞。如兒子,人民,言語,道路。(許多古漢語的單音詞,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成詞了,但還作為語素留存在現(xiàn)代漢語里。如”慮”,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只保存在”考慮””深謀遠(yuǎn)慮”等幾個詞中,而不能作為單獨語素存在。)二、古漢語中的合成復(fù)音詞的三種情況: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兩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如“阻、隘、險”,“民人”也叫“人民”。對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qū)分。如“婚姻”很早就是復(fù)音詞,但也有所區(qū)分,如《說文》說:婦家為婚,婿家為姻。又如,“饑饉”也是復(fù)音詞,朱熹還說:“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睒?gòu)成這類復(fù)音詞的每一個語素,往往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在這個地方它是一個復(fù)音詞,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單音詞。如《戰(zhàn)國策·齊策》:“齊王聞之,君臣恐懼?!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拔嵘蹩??!惫艥h語中復(fù)合式合成詞形成后,兩個語素意義的變化情況:兩個語素仍保持他們原有的意義。如“蓄積”的“蓄”是“積聚、貯藏”之意,“積”是“積蓄、積累”之意,賈誼《論積貯疏》:“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薄靶罘e”是“儲糧積蓄”的意思。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只有一個表示意義,另一個失去其意義,只是充當(dāng)陪襯,這就是所謂“偏義復(fù)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其中一的詞的意義成為這個復(fù)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質(zhì)是作為陪襯),如得失,園圃,緩急等。兩個語素失去原義而產(chǎn)生一個新義。有些從詞組變來的固定組合,拆開來講和原來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古漢語中單純復(fù)音詞的類型單純復(fù)音詞絕大部分是連綿字,通常有兩個音節(jié),但只表示一個語素。連綿詞。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而成,是一個意義而不可分割的詞,它只有一個語素。多數(shù)連綿詞是雙聲詞或疊韻詞。如倜儻、逍遙、忸怩、徘徊等。疊音詞。如昏昏、悠悠、斤斤等。《詩經(jīng)·周頌·執(zhí)競》“斤斤其明”,毛傳:“斤斤,明察也?!薄镂?、古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古漢語中許多同義詞的的使用范圍、使用條件、意義都不完全相同,可從四方面進行分析:(1)概念的不同。1、概念的內(nèi)涵不同。如”府”和”庫”,”府”是收藏文書和財務(wù)的地方。《國語·越語》:府倉實。韋昭注:貨財曰府,米粟曰倉。”庫”是收藏兵器和戰(zhàn)車的地方。2、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人”指區(qū)別于動物的所有的人。”民”指人中比較愚昧者。注意:”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段玉裁所說泛指即渾言,特指即析言?!睖喲浴敝卦谡f明一對或一組同義詞的共有的含義?!蔽鲅浴敝卦谡f明一對或一組同義詞中每個詞所特有的含義。(2)程度輕重的不同。例如”饑”和”餓”,”饑”表示沒有足夠的食物吃,即吃不飽?!睹献?。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薄别I”表示幾天沒有進食,已接近死亡的邊緣。如《史記·伯夷列傳》:”餓死于首陽山?!?、感情色彩的不同。如”殺”和”弒”,”殺”是中性詞,指一般的殺死;”弒”指下殺上,含有對殺人者的譴責(zé),是貶義詞?!抖Y記·檀公下》:“臣弒君,凡在宮者殺無赦;子弒父,凡在官者殺無赦?!敝?,“殺”和“弒”的區(qū)別很明顯。4、使用條件不同。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觀上能力所及,《論語·學(xué)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得”則用于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有些使用條件的不同則顯示出語法的差異,例如“恥”和“辱”,二詞用作名詞時同義,用作動詞時,“恥”一般用于意動,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薄叭琛眲t一般用于使動,《論語·子路》:“始于四方,不辱君命?!薄锪?、“畏”和“懼”的辨析,以及“能”和“得”的辨析1、“畏”和“懼”的區(qū)別①“畏”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多用作不及物動詞;②“畏”字很少用使動用法,“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③“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則沒有這個意思。2、“能”和“得”的區(qū)別①”能”和”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都用作助動詞,但它們的使用條件有所不同。②”能”表示能力所及,如:《論語·》:夏禮,吾能言之;”得”則用于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古漢語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一、本義:詞的本來意義,也就是記錄這個詞的漢字結(jié)構(gòu)上反映出來的,并在古代文獻(xiàn)用例中得到證明的含義。如“向”的本義是向北的窗戶。二、引申義:從本義引申、發(fā)展出來的意義,是詞義演變的結(jié)果。(從詞義演變來看,在一個詞的眾多意義之間,并不是平等并列的關(guān)系,往往有源與流的關(guān)系,其中一個意義是最初的,即本義;其他意義是在這個最初意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派生而來的,稱為引申義。如“向”的本義是向北的窗戶《詩經(jīng)·幽風(fēng)·七月》:“塞向土景戶。”由朝北這個本意,引申為朝著或?qū)χS秩纭钡馈弊?,本意是路。《詩?jīng)·秦風(fēng)·蒹葭》:“道阻且長”引申為達(dá)到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途徑,《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庇忠隇檎?dāng)?shù)氖侄?,《論語·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保?yīng)用:具體的字的本義、引申義的分析。三、怎樣分析詞的本義:主要憑借字形,還要結(jié)合該詞的語音形式和古代的文獻(xiàn)資料。這里說的字形,主要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體。如“解”,《說文》:“判也,從刀判牛角。”這是本義。四、怎樣分析詞的引申義:引申義有遠(yuǎn)近之分,近引申義指直接引申義,遠(yuǎn)引申義指間接引申義。1、直接引申義是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如“好”本義指貌美,引申為一般事物的美好。2、間接引申義是指由引申義再引申出來的意義,有時不容易讓人意識到,如“朝”由本義“早晨”輾轉(zhuǎn)引申為“朝代”,長短的“長”輾轉(zhuǎn)引申為“首長”的“長”。兩個不同的字在意義上可以發(fā)生關(guān)系,因為引申意義較遠(yuǎn),一般人已經(jīng)不能意識到它是一個意義的引申,為了要求區(qū)別就另造了一個字來代替它。如“樹”由“栽種”引申為“樹立”,另造“豎”字來代替,“豎”就是“樹”的引申義。五、假借義:由“本無其意。依聲托字”而產(chǎn)生的,是因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與本義無關(guān)的意義。如“解”字本義為“解牛”,《辭?!分兴浴敖狻?,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義。六、分析本義和引申義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幾個問題1、詞義引申和詞義更替的區(qū)別。①詞義的更替,是指某詞在產(chǎn)生新意的時候,同時排斥了舊的意思,如“腳”本意為小腿,變?yōu)椤白恪币院缶筒辉僦感⊥攘?。②詞義的引申,指某詞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后,并不排除原來的意義。如“道”雖然產(chǎn)生了“達(dá)到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途徑”、“正當(dāng)?shù)氖侄巍钡刃乱?,但本義“路”的意義一直保留下來。引申義和假借義的區(qū)別。引申義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假借義是由于“本無其意。依聲托字”而產(chǎn)生的,是因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與本義無關(guān)的意義。如“解”字,從本義解牛,直接引申為分解動物,在引申為解體、解脫、解結(jié)等,發(fā)展的線索很清楚。而《辭?!分兴浴敖狻?,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義。古漢語通論(五)漢字的構(gòu)造一、“六書”的含義。關(guān)于漢字的構(gòu)造,傳統(tǒng)有“六書”的說法。清代以后,一般采用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查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托字,令、長是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zhuǎn)注和假借是用字法。1、象形:以圖畫為基礎(chǔ),來表示一件東西或一件事情。大部分象形字是獨體字,如日、月、山、川、人等,也有少數(shù)象形字把相關(guān)的事物一起畫出使意識更明晰,如瓜、果、眉、巢等(合體象形字)2、指事:用象征性的符號指出事物特點以標(biāo)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因為抽象的概念是畫不出來的,所以有指事一類。如上、下、本、末、亦、刀、寸、甘等。3、會意:把相關(guān)的兩個或多個字符按照表示某種意義的要求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字,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組合。如從、林、武、信、安、秉等。4、形聲: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字,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范圍,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類別。如“過、征、舉、叔”等。形聲字結(jié)構(gòu)形式有:1、左形右聲2、左聲右形3、上聲下形4、上形下聲5、內(nèi)形外聲6、內(nèi)聲外形7、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筆畫)如:亭,從高省,丁聲。8、省聲(省去聲符的部分筆畫)如:夜,從夕,亦省聲。9、亦聲:(聲符既表聲又表意,即會意兼形聲)如:娣,從女從弟,弟亦聲。5、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xiàn)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xí)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

6、轉(zhuǎn)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奔磧蓚€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guān)系。如:考、老。二、形聲字的一些問題1、形聲字的結(jié)構(gòu)形式(形符和聲符的位置):6種自然結(jié)構(gòu):(1)左形右聲。如松、理、越。(2)右形左聲。如雕、期、救。(3)上形下聲。如茅、空、簡。(4)下形上聲。如基、裳、姿。(5)外形內(nèi)聲。如園、閭、街。(6)內(nèi)形外聲。如辯、聞、閩。反常的情況:如:“視、祁、錦、欽、馮、和、蝕”是右形左聲,“釗、到”是左形右聲,“悶、問”是內(nèi)形外聲,“閨、閣”是外形內(nèi)聲,“孟”是上形下聲,“篤、筑、竺”是下形上聲。形符和聲符不能按自然結(jié)構(gòu)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騰、滕、裁、栽、穎、潁、佞、疆。(2)聲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聲符中間:贏、羸、辯、辨、哀。(4)聲符藏于形符中間: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離奇:隨、游、賴。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筆畫。必須補全才能起表意或表聲作用。如:釜,從金省,父聲。省聲:省去聲符的部分筆畫,必須補全才能起表意或表聲作用。如:雷,從雨,田省聲。亦聲:聲符既表聲又表意。如娣,《說文》:從女從弟,弟亦聲。2、形聲字的意符:①意符是表示形聲字的本意所屬的意義范疇的,因此和假借義無關(guān),和引申義沒有必然聯(lián)系。②后起的形聲字所謂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意所屬的意義范疇。如“影”字,古書一般寫作“景”,以“日”為意符,而不是以后起的“影”字的偏旁為意符,“陰影”是引申義。③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義范疇關(guān)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言”和“心”有相通之處,所以“?!庇謱懽餮耘浴.愺w字也可以是聲符的替換。,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不義不暱,厚將崩?!睍孔郑钌啤段倪x注》引作“昵”。三、文字的演變階段:①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zhàn)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tǒng)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②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四、簡要說明什么是隸變?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隸變徹底擺脫了篆書中遺留的圖畫意味,使?jié)h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為由筆畫寫成的文字。當(dāng)今漢字的筆畫系統(tǒng)在隸書中已經(jīng)形成。隸變是漢字發(fā)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變對漢字結(jié)構(gòu)的影響有三: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yōu)椤柏椤?,“心”變?yōu)椤扳唷薄?、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小篆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現(xiàn)在楷書的許多偏旁,與它獨立成字時寫法不一樣,也是隸變造成的。如手旁寫作,網(wǎng)頭寫作,衣旁寫作,等等。五、《說文》和梅膺祚《字匯》部首各有多少?它們的部首編排的性質(zhì)有何不同?許慎按照六書原則,把篆文的形體結(jié)構(gòu)加以分析和歸類,概括出540個偏旁作為部首,凡一偏旁的字都?xì)w屬其下,如“桃李松桂”都在“木”部。許慎又把形體相似或意義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形成系統(tǒng)性的部首體系?!墩f文》的部首是文字學(xué)原則(依六書體系)的部首,部首就標(biāo)示著該字的本意所屬的意義范疇。梅膺祚《字匯》把部首減為214部,具體字的歸部有了很大出入,變成了檢字法的部首。檢字比較方便,但有些地方難免喪失《說文》部首原有的作用。研究文字學(xué)的人,根據(jù)的是文字學(xué)原則的部首,而不是檢字法的部首。(注:后代的《康熙字典》《辭?!范家罁?jù)《字匯》的部首歸字。)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一、古今字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是意同而形不同的一組字。如“莫→暮”“責(zé)→債”“說→悅”等。二、異體字異體字:兩個或兩個以上形體不同而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1、異體字的四種情況:①會意字和形聲字之差。如“淚”是會意字,是形聲字。巖是會意字,是形聲字。②改換意符相近的意符。③改換聲符相近的聲符。④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改變了聲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有的改變了聲符或意符的寫法,如。⑤有些異體字最初是完全同義的,后來有了分工。如2、不能認(rèn)為是異體字的三種情況:①意義相近,現(xiàn)代讀音也相同的一些字,不能當(dāng)做是異體字。如置和,就放置這一意思說,二者相通,可置還有一些意思是沒有的,況且二字古音也不一樣,所以不是異體字。②關(guān)系交錯復(fù)雜,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的一些字,也不能當(dāng)做是異體字。例如③有些通用的字是有條件的,不能看作異體字。如”沽”和”酤”,在買酒和賣酒這一意義上是相通的,但”酤”的對象只能是酒,”沽”的對象可以是酒,也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別的東西,也不能算作異體字。三、繁簡字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繁簡字和簡化字之間的三種關(guān)系:①繁簡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繁簡字大多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只需記住繁體字即可。如:也有少數(shù)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關(guān)系,如。②繁簡字的同音代替關(guān)系。繁簡之間詞義本來不同,僅僅因為音近或音同而采用了其中筆畫較簡的,這樣古書中原本有分別的一組字就有分別了。如:③繁簡之間意義相通的歸并關(guān)系。有些簡化字是可以在古書中找出根據(jù)來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異體字或通用字。如。古漢語通論(七)判斷句也字★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六種形式: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①“主,謂+也”,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如:虢,虞之表也?!蹲髠鳌m之奇諫假道》②“主+者,謂+也”,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語氣詞表示判斷。如: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③“主+者,謂”,主語后用語氣詞“者”,謂語后面不用“也”字。如:陳軫者,游說之士?!妒酚洝垉x列傳》④“主,謂”,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賈生,洛陽之少年。(蘇軾《賈誼論》)⑤“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薄按四烁璺?長鋏歸來’者也?!薄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為+賓”,如:“余為伯倏?!?/p>

判斷句的否定形式:在判斷句謂語的前面加上副詞“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抖Y記·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這種“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不是”,但它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斷詞,不是“不”和“是”的結(jié)合體,而是否定副詞?!胺恰笔菍φ麄€謂語的判斷進行否定。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dá)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dá)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gòu)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①表示類屬關(guān)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②表示等同關(guān)系。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而是: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②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guān)系。如:夫戰(zhàn),勇氣也。③表示造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二、“是”的詞性1)“是”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fù)指前文。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dāng)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rèn)為…對”、“認(rèn)為…正確”。出現(xiàn)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蓡为氉髦^語,也可帶賓語。3)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xiàn)極少用系詞“是”,漢代后有所增加。三、“乃”、“為”在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①副詞“乃”在判斷句謂語前加強肯定。如:是乃仁術(shù)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②“為”在判斷句中作動詞而非判斷詞。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這里的“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斷句一般不能用“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說成“虢為虞之表也?!保ㄍㄕ摪死^續(xù)討論。)★四、判斷句的活用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和分類,典型的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指的應(yīng)該是同義事物或同一類別,但在語言實踐中,某些判斷句主謂的關(guān)系不能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來加以分析,這就是判斷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種情況:①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顿Y治通鑒·漢紀(jì)五十七》用豺虎作隱喻構(gòu)成判斷句,是說曹操好比豺虎。②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如: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其主語謂語不是同一類事物,而表示一種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是一種內(nèi)容被壓縮了的判斷句,表示:帶著百輛車子的使者是顯赫的使者。③用判斷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墩撜Z·憲問》用帶也的判斷句作為后一分句來說明原因?!镂濉ⅰ耙病弊值挠梅?、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這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種: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媼之送燕后也,執(zhí)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由果溯因,說明真相;古之人與民皆樂,故能樂。《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進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②用在陳述句的句尾。表示對所說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語氣。如:老婦不聞也。《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是由否定代詞“無”來表示的,加上“也”字,則不單純表示祈使,而是帶上了肯定的語氣。④用在疑問句的句尾。如:孟嘗君怪之:“此誰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此句中的疑問語氣是由疑問代詞“誰”來表示的,“也”字在疑問句中,也帶了疑問語氣。有人認(rèn)為這種“也”字等于“邪”,二者的不同在于: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問,“邪”字本身表示疑問。2、“也”字雖然用在疑問句中,但仍然帶有一點確定語氣,所以“也”字后面容許再用語氣詞。2、句中的也字:語氣詞“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復(fù)句中表示頓宕。有以下三種情況:①用在單句的主語之后。如: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墩撜Z·季氏》用在一般主語之后。②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的詞組之后。如:當(dāng)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睹献印ぴS行》;今也則亡?!墩撜Z·雍也》③用在復(fù)句的第一個分句之后,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古漢語通論(八)敘述句矣字焉字?jǐn)⑹鼍渲饕且詣釉~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的行為變化的,主要有四個問題(雙賓語、賓語的位置、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被動句)★一、雙賓語的幾種情況①表示“贈、告”義的動詞帶雙賓語雙賓語是指某些及物動詞有時可以帶兩個賓語,其一為“人”,是行為動作的間接承受者,稱為間接賓語,因靠動詞近,又稱近賓語;其二為“事”或“物”,是行為動作的直接承受者,稱為直接賓語,因離動詞遠(yuǎn),又稱為遠(yuǎn)賓語。能帶雙賓語的動詞往往是表示贈與、接受、告誡等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guān)系的,如賜、予、遺語、告等,如:公賜之食?!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焚n是動詞,食是直接賓語,之指穎考叔。②一般及物動詞帶雙賓語上古能帶雙賓語的詞并不局限于表示“贈、告”等有交換關(guān)系的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睹献印とf章下》,“閉之門”是雙賓結(jié)構(gòu),“門”是直接賓語,“之”指賢人,是間接賓語。一般及物動詞中,值得注意的是“為”字,“為”在古代含義廣泛,根據(jù)應(yīng)用場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為作、做、造、制、處理、安排等。用為作動詞的句子常帶有雙賓語,如:重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楚歸晉知》。“為之禮”是雙賓結(jié)構(gòu),禮是直接賓語,之是間接賓語。為在這里作“舉行”的意思。二、賓語的位置主要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往往前置②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③敘述句中代詞復(fù)指前置的賓語★敘述句中代詞復(fù)指前置的賓語有三種情況:⑴為強調(diào)賓語,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實”或“之”復(fù)指。如: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齊桓公伐楚》“是”復(fù)指前置賓語“不榖”;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蹲髠鳌m之奇諫假道》”實””是”分別復(fù)指前置賓語”人”、”德”;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兩個”之”復(fù)指前置賓語”異”、”由與求”。⑵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強調(diào)前置的賓語,如: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宮之奇諫假道》“惟德是輔”即“惟輔德”;不務(wù)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利之求”即“惟求利”;現(xiàn)代漢語的唯利是圖、為你是問就是這種語法的殘留。⑶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只用“之”復(fù)指。如: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是(斯)之謂”即“其謂是(斯)”;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⑷不用復(fù)指代詞的賓語前置情況,直接把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這個代詞賓語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不多見,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蹲髠鳌R桓公伐楚》“寡人是問”就是“寡人問是”⑸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無條件前置,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為政》現(xiàn)代漢語中,“夜以繼日”結(jié)構(gòu)同此?!锶?、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①常規(guī)句式: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如:三進及溜,而后視之?!蹲髠鳌x靈公不君》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千變?nèi)f化、百發(fā)百中、一勞永逸等也是這種用法。②變化句式:把數(shù)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并在這個數(shù)詞前面用“者”字復(fù)指,“……者+數(shù)詞”,者字前的詞語就充當(dāng)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shù)詞就成了全局的謂語。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三”在句中作謂語而不是補語四、被動句被動句指的是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者、受事者。按有沒有特定的形式標(biāo)志分為兩大類:①意念上的被動句:沒有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主語的被動性質(zhì)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從主語和動詞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蔓草”是“被”除的,從意義上構(gòu)成被動句。②有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有四種形式標(biāo)志:⑴“于”字句:動詞后面用“于”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郤克傷于失,流血及履,未絕鼓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郤克”被“失”所傷,動詞后用“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失”。⑵“為”字句:1、為+行為主動者,如:卒為天下笑。《戰(zhàn)國策·趙策三》介詞”為”引進行為主動者”天下”2、“為……所”式,如:夫直義者,不為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為……所”式比單用“為”字被動意義更加明確。⑶“見”字句:用“見”字表示被動1、見+動詞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不能直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2、“見……于”句式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肚f子·秋水》“見”字表示被動,“于”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見……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動句式更加明顯。⑷“被”字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助詞“被”是幫助表被動。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蔡《被收時表》),介詞“被”字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五、矣字: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居梅ㄊ前咽挛锇l(fā)展的新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①用于敘述句句尾,”矣”字總用來報道一種新情況。如:余病矣?!蹲髠鳌R晉鞌之戰(zhàn)》1)前面已用時間副詞“已”“既”“嘗”表情況已經(jīng)如此或曾有某情況,“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dāng)做新情況來報道。如: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薄稇?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2)預(yù)料某一情況會出現(xiàn),”矣”字把它當(dāng)新情況來報道。如:虞不臘矣?!蹲髠鳌ゅ渴蹇迬煛?)偏正復(fù)句的偏句表假設(shè),正句表結(jié)果,如: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墩撜Z·憲問》4)表示一種可能性,當(dāng)做新情況來報道。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②用于描寫句句尾,如:1)用形容詞作謂語的描寫句,“矣”字把事物的狀態(tài)當(dāng)做一種新情況來報道。如;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2)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提前,后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夸張的語氣,但“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張語氣。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論語·述而》③用于祈使句句尾,說話人希望對方實現(xiàn)某種行為或停止某種行為。如:先生休矣?!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其祈使語氣是由全句的語調(diào)和詞語的全部內(nèi)涵來實現(xiàn)的。“矣”字幫助把祈使的內(nèi)容當(dāng)做新情況來陳述。④用于疑問句句尾,如: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全句的疑問語氣并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六、焉字①”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它不僅用來代某一范圍或某一方面,還經(jīng)常用在敘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語氣。②”焉”字代表的某一范圍或某一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guān),如:余收爾骨焉《左傳·蹇叔哭師》,含義相當(dāng)于“于是”或“于是間”,③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詞,就代指比較的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莫強焉: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大。“之”“焉”和的區(qū)別①在和動詞結(jié)合時,”之”用在及物動詞后面,”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后面,如: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墩撜Z·先進》”能”在古代是及物動詞,”學(xué)”在古代是不及物動詞。②同一動詞,加”之”和”焉”字詞義不同,如:虢叔死焉?!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贰八馈笔遣患拔飫釉~,“死焉”即死在那里。提彌明死之?!蹲髠鳌x靈公不君》死是及物動詞,指提彌明為保護趙盾而死?!镅勺值幕钣梅ǎ孩佟把伞焙汀坝凇弊纸橘e詞組同時出現(xiàn)“焉”和”于”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焉”字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語氣詞性質(zhì)就更為突出了。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睹献印す讶酥趪贰把伞焙汀坝趪蓖瑫r出現(xiàn),代詞性很弱,語氣詞性突出。②“焉”字作純粹的語氣詞,此時“焉”字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如: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秶Z·晉語四》上文用”矣”,下文用“焉”,下文正是說話人要重點強調(diào)的。焉用在疑問句的句尾,句中有疑問代/副詞,“焉”字不僅做兼詞,同時也帶上了疑問語氣。如: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焉用于句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用法并不常見。如: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赌印ぜ鎼凵稀饭艥h語通論(九)否定句否定詞一、否定句1、否定句的構(gòu)成: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是副詞,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也可以是代詞,如“莫”。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需前置,這類賓語前置包括兩類條件:1)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否定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2)賓語必須是代詞,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有兩點值得注意:①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薄墩撜Z·先進》”不吾知”就是”不知吾”。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墩撜Z·先進》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抖Y記·禮運》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蹲髠鳌x靈公不君》②用“弗、毋、非、無”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結(jié)構(gòu)。因為“弗、毋”所限制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非”是否定整句謂語的,而“無”本身就是動詞。若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這種結(jié)構(gòu)。如: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范?、否定詞1、不、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詞匯意義相同,語法意義有兩點差別:①“不”字后面的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既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賓語;“弗”字后面的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動詞后往往不帶賓語。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墩撜Z·憲問》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盾髯印駥W(xué)》亟請于武公,公弗許?!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冯m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抖Y記·學(xué)記》前兩例用“不”,后兩例用“弗”,區(qū)別明顯?!案ァ焙髱зe語的情況非常少見,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②“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詞?!安弧焙竺娴拿~用如形容詞或動詞;“弗”字后面的名詞則用如及物動詞。如:晉靈公不君。《左傳·晉靈公不君》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蹲髠鳌でf公十年》“?!庇萌缂拔飫釉~,“弗?!钡扔谡f“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賓語。2、毋、勿:詞匯意義相同,通常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在語法意義上,“毋”和“不”相當(dāng),“勿”和“弗”相當(dāng)。①“毋”字后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勿”字后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如: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j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墩撜Z·顏淵》但”勿”后不帶賓語的規(guī)則在先秦后并不嚴(yán)格,如:百畝之地,勿奪其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②毋、勿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如:毋友不如己者?!墩撜Z·學(xué)而》友即交友非禮也,勿籍。《左傳·成公二年》籍即記載于史籍。③毋、勿用于陳述句,意義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如:以我為君子,君子安得毋敬也?!俄n非子·說林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古書上,“毋”常寫作“無”。)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沒有”,如:宣子未出山而復(fù)?!蹲髠鳌x靈公不君》①“未”和“未嘗”的區(qū)別未嘗:是一個凝固結(jié)構(gòu),表示不曾或者“沒有……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對比,或者和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情對比。如:臣未之聞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未之聞”表沒有聽說,表沒有實現(xiàn)但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臣未嘗聞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未嘗聞”表示沒有聽說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②“未”字表示一種委婉的否定,此時和“不”的意思差不多。如: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稇?zhàn)國策·楚策四》4、否①“否”字和作為應(yīng)答之詞的“然”字是對立的,常用于單詞句,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或“不是的”。如: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睹献印ぴS行》②“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蹲髠鳌は骞辍?、非①“非”字用于判斷句,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guān)系。如:是非君子之言也?!抖Y記·檀公上》“非”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副詞,它所否定的是整個謂語。②“非”用于敘述句或描寫句,否定行為或性質(zhì),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有撇開的作用。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盾髯印駥W(xué)》③“非”字用于假設(shè),等于說“若非”或“若無”,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古書上,“非”又寫作“匪”)6、無①“無”是“有”的反面,它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這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是“無”字的賓語,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②“無”可以說成“無有”或“不有”,意思差不多。如: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左傳·齊晉鞌之戰(zhàn)》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薄蹲髠鳌x靈公不君》用在否定詞后面表示雙重否定。③“不”和“無”的語法分工。“不”是副詞,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不”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詞;“無”是動詞,否定的是名詞,“無”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xué)而》“諂、驕”用作名詞。客無好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好”用作名詞。7、莫①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可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件東西(事情)”,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蹲髠鳌x靈公不君》,“莫”前的“善”是它所指定的范圍。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蹲髠鳌x靈公不君》,”莫”前未出現(xiàn)所代替的名詞,表廣泛否定。②上古的“莫”字有時也作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不”,如:小子何莫學(xué)乎詩?《論語·陽貨》③漢代以后,“莫”字常用于祈使句,當(dāng)“勿”字講,表禁止,如: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薄妒酚洝ど叹袀鳌饭艥h語通論(十)疑問句疑問詞一、疑問句疑問句一般需有疑問詞,有時用疑問代詞,有時用疑問語氣詞,有時二者都用。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1、疑問代詞作賓語必須前置。①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如:鄉(xiāng)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繁容^”誰敬”和”敬兄”的詞序可知: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名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后面。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左傳·楚歸晉知罃》動詞前有助動詞就放在助動詞前面。②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介詞前。規(guī)則嚴(yán)格,幾乎沒有例外。如: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楚歸晉知罃》★2、表示疑問的凝固形式①何如、如何: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②若何、何若、奈何:含義與”何如、如何”相同,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注:沒有說成“何奈”的)③如……何,若……何,奈……何:當(dāng)中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為:把(對)……怎么樣(怎么辦),如: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國不堪二,君將若之何?《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jì)》④如之何,若之何:有時用在動詞前面表反問,譯成”怎么”,如: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左傳·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酚袝r用在詢問句末尾,譯成“怎么樣”,如: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田。《詩經(jīng)·齊風(fēng)·南山》二、疑問詞1、疑問代詞①誰、孰、何⑴“誰”是指人的疑問代詞,如: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齊桓公伐楚》⑵“孰”常表示選擇,可指人也可以指物,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論語·雍也》⑶“孰”字指人時,也有不表示選擇的,此時和“誰”沒有分別。相反,“何”字偶爾也可以表示選擇。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于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⑷“孰與”二字連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齊策一》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戰(zhàn)國策·廉頗藺相如列傳》⑸“何”是指物的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什么”,如:孟嘗君問:”客何好?”《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門人問曰:“何謂也?”《論語·里仁》⑹“何”字又可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的意思。如:吾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先生坐,何至于此?《戰(zhàn)國策·魏策四》“何”作狀語時,被修飾的不一定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如:吾何快於是?《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責(zé)畢收乎?來何疾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⑺“誰”“何”都可以用作定語,“孰”不能,但“誰”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②安、惡、焉、胡、奚、曷這六個詞只可以作賓語和狀語。作狀語要比作賓語常見。⑴作賓語時,“安、惡”指代處所,譯成“哪里”;“胡、曷、奚”和“何”字相當(dāng),譯成“什么”;“惡”只用于“惡在、惡乎”,很少用在其他介詞和動詞前面。如:梁客辛垣衍安在?《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許行》;”途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荀子·性惡》⑵作狀語時,“安、惡、焉”一般表反問,譯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譯成“為什么”,如: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方接杀俸??《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⑶“曷”作狀語時,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2、疑問語氣詞①乎、諸⑴“乎”字表示純粹的疑問,在是非句里,疑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說出來,要求對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復(fù),譯成“嗎”,在選擇問句和特指問句里譯成“呢”。如: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一位楚國祅祥乎?”《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選擇問);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特指問)⑵先秦時代,已經(jīng)用過疑問代詞的特指句,極少用“乎”字,秦漢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漸漸多起來。多譯成“呢”。如: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⑶“乎”字還可以表示反問語氣,但前面必須有疑問代詞、否定詞或“豈”字、“寧”字相呼應(yīng)。跟疑問代詞相呼應(yīng)的“乎”字譯成“呢”,其余的譯成“嗎”,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⑷“乎”有時不表疑問,而表感嘆。如: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乎!吾無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⑸“乎”字跟“其”、“無乃”(恐怕是)、“得無”等詞組相呼應(yīng)時,表委婉語氣,略等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吧”,如: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日飲食得無衰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⑹“諸”是“之乎”的合音,用于句尾時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或反問。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文王之囿》②與(歟),邪(耶)⑴作為語氣詞的“與”和“邪”字語法作用相同。⑵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以外,“與”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疑問語氣沒有“乎”那么強,只是說話人猜想大約是這樣,但還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對方加以證實。這是與“乎”的主要區(qū)別,如:是魯孔丘與?《論語·微子》;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風(fēng)賦》)⑶在選擇問句或有疑問代詞的句子里,“與”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同,疑問語氣較強。如: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xué)而》;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⑷“與”和“邪”也都能用于反問。如: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此非以賤為本邪?《老子》③哉:作用有二:表感嘆;表反問⑴“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嘆,而且是比較強烈的感嘆,略等于現(xiàn)在的“啊”字。如:管仲之器小哉!《論語·八》⑵“哉”字和他前面的形容詞可以提到句首,構(gòu)成倒裝句,表強烈的感嘆語氣。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⑶“哉”字用于反問句,一般要有疑問代詞或”豈”字跟它呼應(yīng)。略等于現(xiàn)代的“嗎”字,如: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其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⑷“乎哉”表示純粹的疑問。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乎哉”也可以表示反問,如: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丑下》。表示疑問和反問的主要是“乎”,“哉”主要用來加強“乎”的語氣?!?、幾種表示反問的習(xí)慣說法①不亦……乎,是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如: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論語·學(xué)而》②何以……為,是表反問的一種說法。意思是“用……做什么”,如: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這種說法其實是“為”的疑問代詞賓語“何”放在作狀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前,”為”字意義已虛化。另外,“何以……為”中的“何”字可以用“奚、惡、安”來替代;“以”字可以用“用”字來替換,如: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惡用是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古代的介詞“以”常常可以省去,因而“何以……為”也可以說成是“何……為”,如: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jì)》③“何……之有”,如: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意思是”有什么……”,”之”是復(fù)指之前的賓語”何厭”。4、疑問語氣詞的連用疑問語氣詞不僅可以和疑問語氣詞連用(如”乎哉”),且可以和直陳語氣詞連用構(gòu)成疑問句或反問句,連用的語氣詞都分別分擔(dān)了表達(dá)語氣的任務(wù),但重點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如:唯求其非邦也與?《論語·先進》;豈非計長久,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zhàn)國策·趙策四》斯謂之君子已乎?《論語·顏淵》;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陽貨》古漢語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詞類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5個問題:1、名詞用如動詞2、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3、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4、名詞用作狀語5、動詞用作狀語詞類的活用與詞的兼類:詞類的活用與詞的兼類現(xiàn)象是不同的,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活用作別類詞,而詞的兼類是指某些詞可以兼屬兩類或三類,詞義會有明顯的變化,是詞義引申發(fā)展的結(jié)果。一、名詞用如一般動詞1、這種情況相當(dāng)普遍,可分為兩類:普通名詞用如動詞和方位名詞用如動詞。從左右,皆肘之,《左傳·齊晉鞌之戰(zhàn)》,普通名詞用如動詞。秦師遂東?!蹲髠鳌ゅ渴蹇迬煛罚轿幻~用如動詞。2、如何鑒別名詞用作如動詞鑒別某一名詞是否用如動詞,需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考察,以及其在句中的地位,以及與之組合的詞類,跟它構(gòu)成什么樣的句法關(guān)系。有以下五種鑒別方法:①代詞前面的名詞用作如動詞,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如“肘之”。②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用作如動詞,如“不君”、“遂東”。③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用作如動詞,如“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④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因為“而”一般只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詞組,如“衣冠而見之”、“過滎陽而西”⑤兩個名詞連用,如不是并列關(guān)系或偏正關(guān)系,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如“脯鄂侯”《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二、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動用法: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即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1、動詞的使動用法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1)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當(dāng)它以使動用法出現(xiàn)在句中時,就能帶賓語了。表示主語使賓語發(fā)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焉用亡鄭以陪鄰?!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2)有時候不及物動詞后面雖然不帶賓語,但從上下文來看,仍是使動用法。如: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墩撜Z·季氏》“來”是“使遠(yuǎn)人來”的意思⑵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1)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使動的賓語不是動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這種動作。如:晉侯飲趙盾酒?!蹲髠鳌x靈公不君》“飲趙盾酒”是“讓趙盾飲酒”的意思。2)一些及物動詞如“食”“飲”“見”等用于使動時,中古以后改變了讀音,通常念去聲,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qū)別開來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動詞用于使動時都改變讀音,如: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中的”朝”就沒有改變讀音。⑶動詞的使動用法造成的特殊現(xiàn)象一些特殊現(xiàn)象,如“勝之”和“敗之”意義相同,就是因為“勝之”被用為一般的及物動詞,而“敗之”則是用作使動。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有時候,用于使動的形容詞后面的賓語省略了,并不改變使動的性質(zhì)。如:彊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盾髯印ぬ煺摗贰澳茇殹笔恰澳苁怪殹钡囊馑肌?、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用作一般動詞的情況已討論,名詞也偶然用作如使動,較罕見。)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fā)生與該名詞有關(guān)的動作行為。如: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國異姓”指“使異姓立國”。有時候,用于使動的名詞后面的賓語省略了,并不改變使動的性質(zhì)。如:何以至今不業(yè)也?《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不業(yè)”相當(dāng)于”不業(yè)之”,后面的賓語省略了。三、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指謂語動詞具有“認(rèn)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強調(diào)主觀上的看法。如《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薄靶 笔恰坝X得小”的意思。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主觀上認(rèn)為后面的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賤之”即“認(rèn)為他賤”的意思。2、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風(fēng)而子雨《荀子·賦》“友風(fēng)而子雨”意為“把風(fēng)看成朋友,把雨看成兒子”3、形容詞是否用如動(包括使動和意動)的判斷⑴形容詞后如果有名詞或者代詞作賓語,那么這個形容詞一定用作動詞。如: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⑵形容詞前面有“能”、“足”、“可”等能愿動詞或者輔助性代詞“所”,這個形容詞也活用作動詞。如: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睹献印じ孀由稀贰百F”前有“所”,活用為一般動詞,意為看重;”賤”前有”能”,活用為使動,意為“使……變得卑賤”。⑶同一個形容詞是用作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的判斷,常??可舷挛膩矸直?。如“左右以君賤之也”,“賤”字用如意動;“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中的“賤”字則用如使動。4、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區(qū)別:1、范圍區(qū)別:名、形、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法,動詞無意動。2、意義區(qū)別:使動是使賓語“做什么、怎么樣”,是客觀的結(jié)果。意動是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把賓語“當(dāng)作什么”,是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焙汀案势涫?,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眱删浜芟嗨?,但從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主觀看法,是意動。四、名詞作狀語★①名詞作狀語的作用⑴表示比喻,以作狀語的名詞的特征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方式或狀態(tài),譯為“像……一樣的”,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稇?zhàn)國策·秦策一》”蛇行”意為”像蛇一樣的爬行”。⑵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dāng)作用做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譯為“像對待……一樣”,如:彼秦者……虜使其民?!稇?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虜使其民”意為”把人民當(dāng)做俘虜來使用”⑶表示處所或方向,如:舜勤民事而野死?!秶Z·魯語上》“野死”表示在蒼梧之野死去,“野”表示處所。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北”是指到北方去,表示方位。⑷表示工具或依據(jù),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箕畚”表示行為的工具;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法”表示依據(jù)⑸時間名詞作狀語,表修飾時間,如:夜縋而出?!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⑹有些名詞性詞組在句中的作用,與單個名詞用作狀語相當(dāng)。如:樂歲終身飽?!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贰铫诿~作狀語和名詞作主語的辨別名詞作狀語和名詞作主語的形式相同,位置都在動詞(謂語)前面,正能根據(jù)上下文意來辨別。一般情況說來:⑴動詞(謂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rèn)為用作主語的,就應(yīng)當(dāng)認(rèn)為是用作狀語。⑵作狀語的名詞前往往另有主語,如“嫂蛇形”已有“嫂”作主語,“蛇”就只能是狀語了。③“歲”、“月”、“日”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歲”、”月”、”日”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意義有所不同,已非單純的時間修飾。⑴表示行動的頻數(shù)和經(jīng)常:“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表示“歲歲”(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如: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肚f子·庖丁解牛》今吾日記之而不足,歲記之而有余。《莊子·庚桑楚》⑵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日”字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當(dāng)“一天天地”講。如:事日急,諸公莫敢復(fù)明言于上?!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发潜硎咀匪葸^去:“日”字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dāng)“往日”講,如:日君以驪姬為夫人。《國語·晉語一》五、動詞用作狀語:①動詞直接用作狀語的情況較罕見,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如:爭割地而賂秦?!哆^秦論》②動詞用作狀語后+而+動詞,情況多見。如:夜追而出?!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③動賓詞組作狀語,情況多見。多表行為方式或時間,有時加“而”有時不加。如:挾太山以超北海?!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挥袪颗R赃^堂下者?!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楊:報孫會宗書)④動詞作狀語,在詞序上類似連動式,一先一后不分主次,但動詞或動詞賓語用作狀語是修飾動詞謂語的,有主有次,如:詠而歸?!墩撜Z·先進》唱著歌歸去的意思。六、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2、賓語前置的種類: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需前置。⑵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⑶在介賓結(jié)構(gòu)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雹确穸ň渲?,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薄ⅰ俺嘉粗勔?。”。⑸用代詞復(fù)指的賓語前置。古代漢語敘述句的賓語都可以置于動詞之前,但有一個必要的條件,賓語必須用代詞復(fù)指,常用于復(fù)指賓語的代詞有“之”和“是”。如:“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薄皟S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另外,賓語前置有兩種特殊情況:⑴“惟(唯)+賓語+是(之)+動詞”,這種格式使賓語表達(dá)的事物得到進一步的強調(diào),如:“惟余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馬首”。這類前置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用以復(fù)指賓語的代詞只用“之”。如“其斯之謂與?”⑵“此(是)之謂……”是一種固定格式,意思是“叫這作…”或“是說這個吧”。代詞“是”作賓語有時不需要復(fù)指就可以置于動詞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3、賓語不能前置的情況:⑴個別用“為”字的句子,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如“子為誰?”⑵“如何”是“如之何”的緊縮,意思是“對之怎么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受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規(guī)律的制約。⑶“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⑷“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⑸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則不能前置。如“吾不能早用子。”⑹兩個否定詞構(gòu)成雙重否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稱之?!?、謂語前置: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稱之為謂語前置。有兩種句子里謂語前置的現(xiàn)象比較多見。⑴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dá)者?⑵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5、動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漢語一般只用單個數(shù)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數(shù)詞可以處在兩種語法位置上。如:

⑴在動詞前作狀語。如“三戰(zhàn)三北”。⑵在動詞性成分后加上代詞“者”,后面再加上數(shù)詞,讓數(shù)詞作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6、成分的省略情況:①、主語的省略:⑴承上省略:在復(fù)句中第一分句出現(xiàn)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⑵蒙下省略:前幾個分句的主語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語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②、賓語的省略:這在古代漢語里是常見的。有:⑴賓語表達(dá)的事物在前文已經(jīng)談到,賓語就可以省略。如: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⑵介詞的賓語也可以省略。如:(項伯)欲呼張良與()俱去。古漢語通論(十二)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一、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墩撜Z·述而》;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賓、定語。②“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作賓語。如:今者吾哀我?!肚f子·齊物論》

③“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⑤“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如: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蹲髠鳌R桓公伐楚》;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吾語若?!肚f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稘h書·項藉傳》

①它們可作主、定、賓語。

②“而、乃”只作定語,一般也不用作主語,且絕不用作賓語。

3、第三人稱代詞: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語,“之”字一般用作賓語,第三人稱不用做主語,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愛共叔段,欲立之?!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贰?、其和之的四點區(qū)別:(“其”字的特點)①在上古漢語,“其”字不能作主語,在很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語,其實不是,“其”作代詞時代替的不是簡單的名詞,而是名詞加“之”字,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肚f子·逍遙游》;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蹲髠鳌ゅ渴蹇迬煛贰捌洹敝荒茏g成“它”或“他”,而不能譯成“它的”或“他的”。從語法結(jié)構(gòu)看,“其”字是定語而非主語,因為這種“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詞組作整個句子的主語或賓語。②有時候“其”不能譯成“它的”“她的”“他的”,只能譯成“那”、“那樣的”,此時是指示代詞。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墩撜Z·里仁》③“其”和“之”可以靈活用作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一人稱代詞。如: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你)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我)”《左傳·晉靈公不君》;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你們的)上?!薄赌印ど型稀发苌瞎诺谌朔Q代詞不作主語,在這種情況下,或重復(fù)前面的名詞作主語,或省略主語,如: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子罕弗收?!蹲髠鳌は骞迥辍贰白雍薄敝貜?fù)出現(xiàn)作主語;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趨而避之”的主語是“接輿”,“不得與之言”的主語是“孔子”,都省略了。5、與人稱代詞相關(guān)的兩個注意點①上古漢語里,人稱代詞是單復(fù)同形的。我們?nèi)杂谩拔帷薄拔摇北硎?,你們?nèi)杂谩芭薄岸北硎?,他們的仍用“其”表示,他們?nèi)杂谩爸北硎荆幌窈蟠谩叭甑取薄氨说取钡?,如:周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薄稇?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吾”指“我們”。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爾指你們。

第一、二人稱代詞或部分尊稱、謙稱后,加”儕、等、屬、曹”表復(fù)數(shù),相當(dāng)于“這些人”等。但這些字并不是表復(fù)數(shù)的形態(tài),和”我們””你們”不但結(jié)構(gòu)不同,意義也有差異。如:

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左傳·昭公元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jì)》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逗鬂h書·馬援傳》;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妒酚洝り惿媸兰摇发诠糯鷿h語常用謙稱代替第一人稱,尊稱代替第二人稱。尊稱和謙稱都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受代詞規(guī)律的限制,但它們在詞義上又代表了“我”或“你”,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蹲髠鳌R桓公伐楚》寡人謙稱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老臣謙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一》君、公尊稱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先生尊稱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尊稱。如:平原君曰:“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先生。”《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平原君自稱其名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司馬遷《報任安書》)少卿為司馬遷稱呼任安的字。6、古代人稱代詞用的少原因有:1、古代省略主要的地方多,第三人稱不作主語;2、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二、指示代詞1、是、此、斯、茲:都表示近指,表示“這”、“這個”、“這里”等,例如: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肚f子·逍遙游》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睹献印す讶酥秶病费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①是、此、斯、茲都可以用作主語、定語、賓語②“是”和現(xiàn)代漢語的“是”不同,和“此”是同義詞,??苫Q。今其人在是;其人在此。③“是”“此”可以指人,略等于“這人”“那人”。④“是”字用作賓語時可放在動詞前面。如: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左傳·齊桓公伐楚》⑤“是”可以單獨做判斷句的謂語。如:終而復(fù)始,日月是也?!秾O子兵法·勢》2、彼、夫:都表示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那個”“那里”等。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成公十六年》①“彼”指示性很強,可作主、賓、定語。指人時可看做第三人稱代詞,譯成”他”或”他們”,但并不是正規(guī)人稱代詞,古漢語一般不用它來表示“他”或“他們”之意。表遠(yuǎn)指時常常帶有輕視的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