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上中道_第1頁
如何走上中道_第2頁
如何走上中道_第3頁
如何走上中道_第4頁
如何走上中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如何走上中道》隆波帕默尊者于2013年已經(jīng)找到座位了。接下來,讓心回來找到自己鮮活的生命。修行沒有更多的〔內(nèi)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心走神了、跑掉了,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那是無法修行的。因此我們先要頻繁練習(xí)的是:學(xué)會覺知自己。真是奇怪,世人都不太覺知自己。隆波在星期五的時候去到拉瑪醫(yī)院講法,有位醫(yī)生終于學(xué)會覺知自己了。他分享說,他努力修行了許多年,這個學(xué)學(xué)、那個也學(xué)學(xué),直到學(xué)會覺知自己,才意識到世間確實沒有覺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迷失者。他終于明白為何隆波總是說:世間沒有什么覺知自己的人,僅僅鳳毛麟角而已。今天,我們已經(jīng)聽到了法,隆波詳盡而細膩的教導(dǎo)大家,毫無保存。知道了方法之后,能夠覺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來。一旦學(xué)會覺知自己,緊接著就要開發(fā)智慧——有覺性地觀看身與心的運作和變化。但是要以跟自己鮮活的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觀照,也就是要有正定。假設(shè)沒有正確的禪定,心沒有去覺知鮮活的生命,那種修行不是真的。需要慢慢的體會。修習(xí)假設(shè)是正確,便會走上中道。根本不難,只是世人都不認識這條路——中道。它很難找,也很難理解。常人往往只知道趨向極端,極端無非只有兩種情況:太松與太緊。太松,那么容易隨順煩惱而迷失于世間;太緊,那么會打壓身、改造心,導(dǎo)致身心俱苦。有些人把修行掛在嘴上,實際卻懈怠與懶惰,每天迷失在世間,這樣就是太松。有些人那么是太過于緊繃,做什么都是繃著:開展覺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緊,開發(fā)智慧也很緊,所有一切都很緊。有的只是在打壓身與改造心。如果太松,便容易忘記自己,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沒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緊,身不動,心也不動;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這樣又無法看見身心的自然運作與變化。事實上,修行真的極其簡單。在開發(fā)智慧的階段:觀身時,身體移動了,只是感覺到它,別緊盯著它,也別忽略它。緊盯著它,會太緊;忘了它,那么太松。觀心時,心的運動與變化,只是感覺到即可??鞓飞饡r,只是感覺到它;痛苦生起時,只是感覺到它;貪、嗔、癡生起時,也只是感覺到它?!菜鼈儭硜砹司妥?、方生方滅,統(tǒng)統(tǒng)只是感覺到。如果苦、樂、善、惡生起,卻毫無發(fā)覺,這樣即是太松。如果強迫心是快樂、寧靜、積極以及正面的,壓制它、改造它,這樣就是太緊。如果仔細觀察,隆波對于大家的禪修報告與提問所給出的答案,絕大局部都是為了協(xié)助大家走上中道!幾乎所有的問題,假設(shè)非因為太松,就是由于太緊。我們要慢慢的體會與消化。以持戒來說,心假設(shè)走神了,忘了活生生的自己,這樣就太松了,戒根本無法存在。假設(shè)因為擔(dān)憂破戒而強力壓制自己,做什么都束手束腳、緊張兮兮的,這樣又太緊了。有些宗教的戒律特別嚴苛,走路必須攜帶著掃帚,邊走邊掃,以免踩到小動物。掃啊,掃啊,哪怕把小動物的手腳掃斷了也沒關(guān)系。佛教徒走路那么會留心些,盡量避開它們,但不必掃著走。持戒如果持到緊張兮兮,做什么都怕破戒,這就會太緊;假設(shè)是隨順煩惱,犯戒也無所謂,這樣又太松。假設(shè)想讓持戒走上中道,恰到好處,就要有覺性地及時知道心!如果及時知道煩惱升起了,煩惱就無法控制住心。煩惱假設(shè)未控制心,自然不會犯戒。就是如此簡單!依賴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會太松,而會恰好適中。因為當(dāng)我們及時知道煩惱升起了,煩惱便無法控制心,于是就不會犯戒。這樣一定不會太松的。如果有人喜歡求戒、持戒,卻沒有覺性以致于很快就犯戒,這樣便太松了。也有人特別苛責(zé)自己、打壓身心,因此修行無法進步。持戒一定要有快樂!戒是定的根底,想要產(chǎn)生禪定,一定要有快樂。持戒是為了讓心輕松、自在、快樂。如果有人想傷害別人、盜取財物、與人通奸、欺騙他人,其心是毫無快樂可言的,更談不上祥和與寧靜。我們兢兢業(yè)業(yè)的持戒,只是希望心獲得快樂與祥和。因此,不要將戒持到緊張和郁悶的程度,不好用的。假設(shè)持戒繁多,便自認為高人一等,這也是錯的。我們持戒,就要讓它真正步上中道。同樣的,修習(xí)禪定也要步上中道。禪定分幾類。如果修定時,心太散亂,追著境界跑,這就是太松,并非中道。如果緊盯與專注,強迫令心不動,身僵硬,心也僵硬,這樣又是太緊。恰到好處的定,也要依靠覺性才能產(chǎn)生。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的散亂。心跑來跑去時,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通常喜歡跑去想,假設(shè)能夠及時地知道,心便會安住,不跑了。跑來跑去的心,正是受到煩惱的驅(qū)使。如果能夠有覺性的及時知道自己的心,那么何時有覺性,何時煩惱便會自動滅去。根本無須滅除煩惱,它便自行滅去,我們只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的跑動。心跑了,知道,心便會自然安住而沒有摻雜絲毫的刻意。如果放任讓心跑掉,會太松;如果有意識的讓心安住,又太緊。我們修定時,感到緊嗎?有誰依然感到緊繃?幾乎全是??!〔笑〕還以為是別人呢,其實是我們自己。經(jīng)行時,心會比平時緊繃,體會到嗎?修定時,心的緊繃程度超過平時的狀況。哪怕僅僅想到觀呼吸,心就已經(jīng)開始緊了。接下來觀呼吸試試,有覺性地呼吸,有誰覺得心是自然的、跟平常一樣,有嗎?誰覺得心比平常僵硬嗎?好幾個前面舉手的人,后面還要舉手?!残Α骋婚_始修定,心就會發(fā)緊,還以為和平常一樣呢。這是不行的??吹搅藛??一旦想到修行,就會很容易踏上“太緊〞這條路。假設(shè)不修行,又走到“太松〞那條路去,心便會徹底迷失。最后是開發(fā)智慧的階段,也要走上中道。因為害怕愚癡而去努力思維與推理,這就是太緊;只是覺知自己,以為智慧將會自動生起,這又是太松。修行一定要竭力走上中道。要走上中道,必須依靠覺性。慢慢地體會與觀察我們的心。什么時候心走神了,即是太松;什么時候控制身、打壓心,即是太緊,就會緊繃、沉重、僵硬、昏沉、遲鈍。普通人往往太松,始終隨順著煩惱而動。修行者又太緊,控制身、打壓心。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只是我們需要及時地知道。剛起步時,稍緊一點沒有關(guān)系,即便是覺性都要有意識地去做,太松了那么會沒有覺性,太緊了,又會強迫自己有覺性。如果覺性是自然生起的,身體移動了,知道;心移動了,也知道,毫無刻意的成分,這樣的覺性是沒有強迫的,剛好處于中道。如果強迫它,就會緊繃;如果太松了,就會沒有覺性。要慢慢的體會,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才行。要走上中道,無需做什么,只要不斷的訓(xùn)練,讓覺性多起來。依靠覺性作為工具!而覺性源自于心牢記了種種狀況。要慢慢的體會、觀察我們的心。沒有覺性就會迷失,太過用力那么會緊盯與專注。如果迷失在松的這邊,心會下墮;如果太緊,心又會上升。隆波已經(jīng)講過很屢次天神請教佛陀的故事。天神問:“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煩惱的?〞佛陀答道:“超越煩惱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進。〞不懈怠也不精進?天神聽了感覺發(fā)懵,不懈怠還好理解。為什么還要不精進呢?不精進能夠跨越煩惱、成為阿羅漢嗎?本來天神以為自己已經(jīng)是阿羅漢了,來問佛陀只是為了切磋一下。當(dāng)佛陀說,跨越煩惱大海是因為既不懈怠也不精進,他馬上放下身段,請佛陀解惑。佛陀解釋說:“如果懈怠,就會下墮;如果精進,那么會上升。〞懈怠就是放任自心隨順于煩惱,疏于修行。下墮到哪兒呢?惡道。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墮!為什么?因為煩惱總是開始又香又甜,結(jié)局又苦又辣。誰都喜歡香甜,對吧?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撿到籃里都是菜,撿了再說!完全隨順于煩惱。只看到眼前的香甜,至于后面,再說嘛。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愛快樂、舒服,貪圖漂亮、美好,所以很自然的隨順煩惱而墮入低處。修行越遲,下墮越多;修行越早,下墮越少。年齡越大,修行越難,這樣說并不是要打擊年齡大的人。年齡大而修行好的也不乏其人,但是一定要心意堅決、敢于突破!小孩子修行更單純些,沒什么負累。佛陀教導(dǎo)說,如果懈怠,持續(xù)地放任心去隨順煩惱,就會下墮到惡道,依據(jù)煩惱的力量而下墮至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如果精進,心那么會上升,升到哪里?升到善道,成為人、天神、梵天。但是統(tǒng)統(tǒng)達不到涅槃。下墮與上升是相對的,只要還有下墮和上升,還黏著在相對之上,就不可能涅槃。因為涅槃剛好在正中,涅槃在中道上。如果下墮,就會構(gòu)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態(tài);上升那么會構(gòu)建出高等的生命形態(tài),同樣不圓滿。天神聽完,就悟道了?,F(xiàn)在我們聽了同樣的法,卻沒有悟道,是因為波羅密與天神不一樣啊。所以我們要多聽法,多看實相,持續(xù)地看。修行沒有更多的內(nèi)容了!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僅此而已。無論什么法門都離不開這個核心,要牢牢抓住核心。修行的方法不計其數(shù),核心原那么卻僅有一個:有覺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無論方法有多少,核心原那么就是這個。有人先修禪定,后開發(fā)智慧;有人先開發(fā)智慧,后產(chǎn)生禪定。但是開發(fā)智慧的階段必須要有定,至少要有剎那定,如果沒有,是行不通的。老一輩的修行人認為,一定要先能夠入定,如果不能入定,就無法開發(fā)智慧,他們以為佛陀是如此教導(dǎo)。說的對,可是佛陀教導(dǎo)的不只是這樣而已!佛陀是法王,他的教導(dǎo)浩如煙海。佛陀的法并不只是說:人人必須先修禪定才能開發(fā)智慧。因為有人適合先開發(fā)智慧,細膩的禪定會后續(xù)生起。有人那么嫻熟于修定又精通觀心,便能禪定與智慧同步進行,但必須兩方面都很在行。如果只精通于觀身,是無法在禪定中開發(fā)智慧的。因為在禪定之中開發(fā)智慧,看到的是〔心的〕禪支的生滅。解脫有三條路,核心原那么只有一個: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有一類人適合先修禪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后,維持時間長且定力也強。到達二禪之后,覺者獨立而凸顯,甚至能夠持續(xù)數(shù)日。一旦覺者獨立而凸顯,就無法通過觀心來開發(fā)智慧。因為心已經(jīng)靜止不動,毫無可觀之處。所以要觀身或是觀受,最好是觀身。如何以觀身來開發(fā)智慧呢?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的實相!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有禪定的心。如果誰是先開發(fā)智慧后有禪定的,首先必須以根底的禪定——剎那定,作為起步。訓(xùn)練方法就是,選擇一種隆波教導(dǎo)過的技巧,比方:念誦佛陀,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維了,或是跑去緊盯著佛號,或是緊盯著空。又或者觀呼吸時,心跑掉了,要及時知道;跑去盯著呼吸,也要及時知道。如果觀腹部起伏,心跑掉了,及時知道;跑去緊盯著腹部了,也要及時知道。如果是練習(xí)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去緊盯著手,也要知道。經(jīng)行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腳上了,也知道。明白了嗎?任何方法均可,核心原那么是一樣的。不可能離開核心原那么。有覺性的及時知道“跑掉〞的瞬間,“跑掉〞就會熄滅。心會自動具備禪定,不過只是一剎那具備,很快又會再次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又會再次安住。跑掉了,知道,跑掉了,知道,這樣覺知的頻率越來越高,就會在心底生起一種感覺:好似可以一直“知道〞,仿佛它有延續(xù)感。而事實上,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剛一跑,立即知道,剛一跑,立即知道。就會感覺似乎整天都在“知道〞。依靠覺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心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控制或強迫。如果強迫讓心安住,心會僵硬,這樣就太緊了。心跑了,知道,依賴覺性及時的知道心“跑掉〞,心就會毫無強迫的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剛好是中道。心安住之后,依然用原來的原那么: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以這個方法修習(xí)禪定,就會既覺知身,也覺知心。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哪個所緣更為清楚,就去知道哪個所緣。跟隨隆波學(xué)習(xí)的人能夠感覺到嗎?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我們走的是一條使用剎那定的路,也就是當(dāng)下的一瞬間、一瞬間。覺性瞬間知道身,而心安住,就會看見身不是我;覺性瞬間看見苦、樂,心安住成為觀者,就會看見苦、樂不是我;覺性瞬間看見煩惱,心安住成為觀者,又會看到煩惱不是我。它會清楚的照見身與心。如果頻繁地訓(xùn)練,即便睡著了翻身,也能夠清楚的知道。誰可以做到?誰睡覺時能夠覺知的?不是一整夜,只是某個片刻。有的話請舉手。這說明修行很用功。就這樣平平常常的訓(xùn)練,睡覺時就去睡覺,〔覺性〕它會自行運作。如果練習(xí)到睡著以后覺性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沒什么好怕的了。必定會好死〔笑〕。為什么呢?因為臨終時會出現(xiàn)畫面,類似于夢境,可能看到我們即將出生的情景。一旦看到上刀樹、下油鍋,心便會害怕。此時覺性自動生起,恐懼瞬間就消失了。地獄將因覺性的生起而消失。覺性生起時,不善法不可能生起。因為心已經(jīng)是善的了。有些人不斷造業(yè),比方每天殺雞,臨終時就會看到雞被割喉,而自己正經(jīng)歷同樣的痛苦。此時,如果覺性爐火純青,就會看見心正在受驚。覺性瞬間生起,心就會安住,不會墮入地獄,因為心沒有隨境流轉(zhuǎn)。又或者看到作惡的工具,也許由于自己曾經(jīng)拿武器去傷害別人,這時,難過、憤怒、恐懼會生起,推我們墮入地獄。諸如此類的種種臨終預(yù)兆:可能看到將要投生的處所,也可能看到造過的業(yè)或是造業(yè)用的工具??吹竭@些,心會陷入去抓取它們。假設(shè)是好的,就投生于善道。假設(shè)是壞的,就投生在惡道。如果經(jīng)過足夠的訓(xùn)練,覺性能在噩夢時立刻生起,就不必再害怕。但絕對禁止再度為非作歹,否那么禪定將會退失,優(yōu)良品德也會退化,噩夢又生起時,心就會陷入的。如果訓(xùn)練到做夢時覺性依然可以工作,幾乎就不用害怕墮入地獄等惡道了,因此大家要努力。如果到達這種程度,即便未證初果,也能往生到善的處所。經(jīng)典提及的小須陀洹果,就是證得遍知智或思維智〔即十六觀智的第三觀智〕的人,其會明白身體是無常的,因為身體以前是一種狀況,現(xiàn)在是另一種狀況;其清楚心也是無常的,每天的心都不曾相同過。他并非看到當(dāng)下的實況,而是經(jīng)由比照而獲得的,稱為“思維智〞。如果覺性能夠未經(jīng)刻意而自動生起,保證下一世不墮惡道。請多多的用功!一旦不好的境界產(chǎn)生,覺性會在瞬間生起。這是可以訓(xùn)練到達的。誰還會做噩夢?請舉手。誰做了噩夢之后能夠覺知的?請舉手。很好,人數(shù)不少,不愧是隆波帕默的弟子。而不是在噩夢之后大汗淋漓驚醒,以為自己還在被追殺,這樣覺性就太弱了。持續(xù)訓(xùn)練,慢慢就會一點點好起來的。這個隆波現(xiàn)在在講什么?〔笑〕講來講去怎么講到這個了。很感興趣,對嗎?〔笑〕多多的訓(xùn)練,直至不刻意也能“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想讓心成為觀者,需要反復(fù)訓(xùn)練。選擇任何一種禪法開始,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住所緣了,也知道。就是這樣練習(xí)。解脫的第三條路是:禪定和智慧同步。如果禪定與智慧同步,就會直接進入“一心〞。如果先訓(xùn)練禪定,退出之后再開發(fā)智慧,就要選擇觀身。如果修習(xí)剎那定,覺知自己以后,就可以開發(fā)智慧,深度禪定會在后期出現(xiàn),此類人既可以觀身也可以觀心。正如絕大局部的人所訓(xùn)練的,一會兒覺知身,一會兒覺知心。至于在禪定中開發(fā)智慧,需要具備“出神入化〞的禪定水平。“出神入化〞包括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條,都無法在禪定之中開發(fā)智慧。第一,精通于入定。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進入禪定?不能超過一次屏息的時間〔笑〕。如果是這種水平〔隆波示范屏息動作〕,別想在禪定里開發(fā)智慧,這樣根本無法“出神入化〞的入定。一定要能夠非常迅速的入定,且必須嫻熟于維持禪定,不能入定馬上就出來了。觀察一下,你打坐時,是否心剛一集中就立刻跳脫出來?心一集中就跳脫出來,是無法維持禪定的。禪定假設(shè)無法維持,怎么可能在其中開發(fā)智慧呢?都已經(jīng)掉出來了。一定要精通于進入禪定、維持禪定與出脫禪定,不能進去了卻退不出來。倘假設(shè)有人對他說,你的家里失火啦〔笑〕,他卻退不出來〔笑〕,這是不行的?!俺錾袢牖暻叭龡l是:精通于進入禪定、維持禪定、出脫禪定。最后一條是精通于在禪定中開發(fā)智慧??吹搅藛??必須要“出神入化〞,才能夠沒有刻意的開發(fā)智慧。如果有刻意,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就還有貪心。如果誰走第三條路,修習(xí)禪定之后,就會看到禪支的變化。剛剛的心有快樂,現(xiàn)在沒了?;蛘邉倓偟男挠腥プト。小皩え曈小八浓?,心與所緣打成一片。一旦及時知道“尋〞與“伺〞,就會看到它們的生滅。心有“喜〞,覺性知道,“喜〞立即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樂〞。覺性知道“樂〞,“樂〞也迅速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舍〞。如果更加深入,身體會徹底消失進入無色界。有時會在無色界之中開發(fā)智慧,進一步看見內(nèi)在的變化,有時心會抓住“空〞,有時候心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心抓住“空〞,稱為“空無邊處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稱為“識無邊處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么都不抓,稱為“無所有處定〞。如果具備足夠的覺性、禪定和智慧,照見心的變化,就可以在禪定甚至無色界定中,修習(xí)毗婆奢那,但要真的“出神入化〞才行。經(jīng)典記載,最高的無色界定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其幾乎沒有想蘊、沒有感覺。經(jīng)典記載說,惟有精通于觀心的圣者們,才能在“非想非非想處定〞開發(fā)智慧。假設(shè)僅僅精通于禪定與觀心,但是尚非圣者,那么只能在一至七定開發(fā)智慧,無法在第八定之中開發(fā)智慧。因為后者太過微細了。無論是禪定引領(lǐng)智慧、智慧引領(lǐng)禪定,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無法脫離同一核心原那么: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比方,退出禪定后,心安住成為觀者,看見身體在工作,就會有覺性的照見身的實相,知道身體不是“我〞。安住且中立的心并不是刻意安住,是它自己安住的。及時知道“心跑了〞,心就會自然安住。修習(xí)禪定至二禪之后,心會獨立而凸顯。只要想到“知者〞,心會馬上安住,非常簡單。但要反復(fù)修習(xí),否那么這種安住是會退化的。因此,無論是智慧引領(lǐng)禪定,禪定引領(lǐng)智慧,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離不開隆波所講的原那么——要有覺性。覺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備禪定的心去知道。因此,大家要持續(xù)努力,慢慢體會??偨Y(jié)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會慢慢有快樂。想到持戒,心會舒坦?jié)M足、容易寧靜。接下來就可以修習(xí)禪定。如果心太散亂,就要先訓(xùn)練讓心休息的禪定。禪定有兩種,既能去訓(xùn)練寧靜的禪定,又能訓(xùn)練安住的禪定,這是最好的。隆布特長老,稱寧靜的禪定為“禪〞,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禪定;而安住的禪定,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隆布特長老稱之為“定〞,也就是“能所別離〞的禪定。這兩種同樣能到達四禪八定。但一種是心和所緣在一起,另一種那么是心安住于心。如果訓(xùn)練安住的心,卻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緣,比方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后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觀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后讓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會越來越淺,最后變成光,讓心和光在一起,心與所緣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如果做不到,可是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長老的小竅門,只是小技巧,不是原那么,但能讓心迅速寧靜下來。在心特別散亂時,長老教導(dǎo)說試試屏住呼吸,屏住之后,用覺性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不用屏氣太久,不然會斷氣的。稍微試一下,屏住呼吸,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憋不住了,就繼續(xù)呼吸。好了,睜開眼睛,不用繼續(xù)了,否那么會黏著其上的。工作疲累又緊張的時候,或是危機的時刻,都可以嘗試。比方被上司叫去訓(xùn)斥〔深呼吸〕先穩(wěn)定情緒。還有另一個技巧,就是做完之后再修習(xí)慈悲觀,愿一切眾生快樂、安詳〔笑〕。本來是被上司叫去訓(xùn)斥的,結(jié)果卻說要加薪,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上述情況均屬于禪定,訓(xùn)練它們不是為了催眠別人的心,因為被催眠的心是無法修行的,覺性將會非常弱小。因此,絕對禁止催眠別人的心。如果修習(xí)慈悲觀的力量非常強大,受到催眠就會被控制,一樣需要小心。有些人很厲害,可以大面積進行催眠,法師和居士都要小心。如果怕被人催眠,就一定要有覺性。有覺性,就沒有人能夠催眠我們??匆娏藛??覺性在任何場合與任何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需要寧靜,就讓心守住一個所緣。如果是應(yīng)急,比方車禍要死的時候,屏息的剎那,心能夠安住,去抓住那個感覺空空的地方,這就是小竅門。如果要抓住核心,就要有次第的訓(xùn)練禪定。剛剛說的只是應(yīng)急之策。如果無法修習(xí)禪定,禮佛念經(jīng)之后,可以持續(xù)修習(xí)慈悲觀,持續(xù)想:愿一切眾生快樂,彼此沒有怨恨,愿一切眾生分享我們的功德,這樣重復(fù)的思維下去,心便會清涼而有禪定,這種禪定是寧靜型的,可以用于休息,然后心就會積極、健康、愉悅。如果修錯了,太緊繃了,就會發(fā)瘋。強迫心去寧靜、緊繃,就可能會瘋。因此要輕松自在,讓心可以休息。另一種用于開發(fā)智慧的禪定,是心安住于心。這個取決于修習(xí)一種方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續(xù)地練習(xí):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緊盯住所緣了,也知道。如此便會得到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禪定。要用功!持戒之后,訓(xùn)練心有禪定,如果得到兩種禪定是最好的。一種用來休息,用來活在世間,讓心有力量,另一種心安住于心的禪定用來開發(fā)智慧??匆娚聿皇俏?,苦、樂、好、壞不是我,它們都不是心,完全分開。五蘊散開成一個局部、一個局部的,不再是我。就這樣訓(xùn)練,直至心只是知者、觀者。最后的階段是開發(fā)智慧。誰適合哪條路,就走哪條路。精通禪定的,出定之后觀身。而活在紅塵的人,只要能夠“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既觀身也觀心。身體明顯,就知道身體,心明顯,就知道心。我們無法選擇,是覺性在自己選擇。如果禪定與智慧同步,就要在禪定之中單純地觀心,無法觀身,因為觀身的瞬間,心會從禪定退出。以上幾種情況,都離不開隆波講過的核心原那么——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與心的實相。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假設(shè)想要讓心寧靜,就帶它去和一個讓它有快樂的所緣持續(xù)在一起,前提是這個所緣不誘發(fā)煩惱習(xí)氣,如此就會獲得禪定,此即是竅門。奢摩他有四十種方法,秘訣就是這句話!引領(lǐng)心去跟一個讓它感覺快樂的所緣持續(xù)在一起。修習(xí)毗婆奢那那么有三條路:禪定引領(lǐng)智慧,智慧引領(lǐng)禪定,禪定與智慧同步;或者,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但依然離不開隆波所說的原那么——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如果沒有學(xué)習(xí)和聽聞過,不可能如實照見。要么太緊,比方:觀腹部起伏,心會緊縮;經(jīng)行時,心會緊繃;打坐時,心會緊繃。這樣就沒有如實,太緊了。如果忘了身和心,又會太松。心如果沉悶,就太緊,如果及時的知道它,就會慢慢松開。大家跟得上嗎?應(yīng)該是明白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臉是發(fā)亮的。隆波第一次來這里的時候,有點懊悔,心想,真不該來。漆黑一片啊〔笑〕,找不到一個覺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緊盯!緊盯!時至今日,大家已經(jīng)有了全然的變化,有誰感到自己進步的?大家已經(jīng)變了,要用功??!佛陀的法,會在極短時間之內(nèi)讓人徹底改變,絕不冗長!今天就講到這里。居士1:隆波您好,我打坐時,特別喜歡散亂。有時散亂于去想,有時那么會極快速的散亂到光和聲音之中。隆波:你不是喜歡散亂,正相反,你是太喜歡寧靜了,所以一旦散亂,就會煩躁不安,試圖打壓它,打壓得太厲害,心便會緊繃,這就“太緊〞了。因此,以后打坐時,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寧靜了,知道,不寧靜,也知道。以修行來供養(yǎng)佛陀,這么做很快就會有寧靜,因為心是輕松自在的。如果一散亂就不快樂,喜歡寧靜而討厭散亂,那樣的心沒有保持中立,也沒有走上中道,難以寧靜下來。要及時的知道!心散亂了,知道,心寧靜了,也知道。修行不是為了寧靜,而是用來供養(yǎng)佛陀。這樣修習(xí)就會很快寧靜下來。居士1:再請教您,我不確定什么方法適合自己,現(xiàn)在主要是觀出入息。隆波:可以。居士1:這個方法是否適合我?隆波:喜歡打坐,但是很難安靜下來,因為你的心特別喜歡想。居士1:對,想得特別多。隆波:同時也特別喜愛漂亮與舒適,特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是嗎?居士1:是,很突出的。隆波:同樣也很明顯。居士1:是。隆波:嗯,因此,這次必須置死地而后生。隆波、居士:笑。居士1:如果那樣的話,經(jīng)行好嗎?隆波:不適宜。你認為經(jīng)行會好些,對嗎?居士1:對。隆波:想要得到快樂和寧靜,對嗎?無論打坐或經(jīng)行,都當(dāng)作是供養(yǎng)佛陀,寧靜也經(jīng)行,散亂也經(jīng)行;寧靜也打坐,散亂也打坐。如果這樣用心,不久就會獲得寧靜;如果用心不正確,經(jīng)行時會比以前更緊繃,很快就會煩躁與生氣的。居士1:〔笑〕感恩隆波!居士2:隆波您好,想請隆波檢查一下我的修行是否正確?隆波:〔笑〕聽說過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感覺跟以前一樣嗎?居士2:不一樣。隆波:體會到了嗎,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感覺到了嗎?這個移動的身體和心,是不同的兩個局部。居士2:可是我害怕那是思維出來的。隆波:不是思維出來的。居士2:哦。隆波:繼續(xù)努力,已經(jīng)修對了。居士2:好的。有什么需要改良的么?隆波:心還散亂得很,因此需要讓心有安住的對象。居士2:好的。隆波:否那么會迷失很久。居士2:好的。隆波:讓心有安住的對象,不是為了讓心不跑,而是為了跑掉之后,能夠更快地知道。居士2:好的。還有……隆波:看見欲望了嗎?居士2:一丁點。隆波:比方,想說話時,就有一股力量在胸口這里涌動。居士2:但是好似看得不夠及時。隆波:不及時就對了。一定要先生起,然后才知道。煩惱習(xí)氣生起以后,覺性才知道。居士2:哦。隆波:正常的,那才是對的。居士2:還有個問題,阿羅漢滅掉五蘊達至涅槃之后,還有實體存在嗎?這個實體是無我的嗎?隆波:即使是活著的阿羅漢,也是無我的。居士2:但是滅掉五蘊之后,同樣也是無我的?隆波:同樣也是無我的。居士2:哦。隆波: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何止是阿羅漢呢,即便是你,也沒有一個“我〞。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居士2:不是我要問的。隆波:〔笑〕居士2:是有人托我問的。〔笑〕隆波:哦。居士2:感恩隆波。居士3:隆波您好!隆波:這樣拿著話筒。居士3:我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良?隆波:我們要持續(xù)用功下去。居士3:好的。隆波:修行是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調(diào)整下去的。居士3:好。隆波:是正常的。繼續(xù)用功,慢慢體會。身是一局部,心是另一局部;苦、樂、善、惡慢慢別離開來;心只是觀者。比方,快樂生起時,心是觀者??鞓凡皇切模潜恍乃X知的對象。持續(xù)用功,一步步別離下去。居士3:好的。隆波:然后就會清楚的看見每一局部。一旦這些可以別離,“我〞便會消失。“我〞的存在是因為蘊的聚合,蘊的聚合讓我們認識不到“無我〞。因此,經(jīng)典說:遮蔽“無我〞的是成組成團的五蘊,如果修行到五蘊散開,每一蘊都將展現(xiàn)“無我〞。“我〞并不存在。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別離五蘊,要繼續(xù)觀照下去。看到身體〔它〕工作,不是“我〞,苦、樂自行運作,煩惱或善心也自行運作,心只是觀者。就這樣持續(xù)訓(xùn)練下去。居士3:好的。隆波:你的修行不錯,繼續(xù)努力。居士4:隆波您好!我有時覺知身,有時覺知心。問題是在迷失時,就會徹底迷失,完全像是另一個人。我的方法是修習(xí)慈悲觀,默念:愿一切眾生快樂,愿一切眾生離苦。努力提醒自己默念下去,一旦發(fā)現(xiàn)忘記念了,其實已經(jīng)迷失很久了。隆波:可以。居士4:根本可以嗎?隆波:可以,根本可以,就是要讓心有一個安住的對象。居士4:好的。隆波:心有安住的對象以后,及時地知道心。只要不忘記原那么,任何方法都可以。居士4:好的。及時知道之后,有時會感到不滿意,它和想的不一樣。為何有時自我感覺良好,事實卻非如此。有時感到不滿意,不想再看,但是應(yīng)該繼續(xù)看,對嗎?隆波:看下去,頻繁地看!看到煩惱習(xí)氣,好過有煩惱習(xí)氣卻沒看到。無論如何都會有煩惱習(xí)氣的。常人不修行,所以看不到它們,自以為厲害,唯我獨尊。正因為如此,世界才會動亂不安。一旦可以持續(xù)知道煩惱習(xí)氣,就容易理解別人了。因為理解別人,就能減少沖突。知道別人這樣是出于煩惱習(xí)氣。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煩惱習(xí)氣,只是現(xiàn)在能夠及時知道了。何時未能及時的知道,何時就會被它們所控制。居士4:就是這樣訓(xùn)練下去,對嗎?隆波:如果想要更好,需要增加方法,僅僅修習(xí)慈悲觀是不夠的。你的心太散亂了。在起步階段,可以用念誦的方法。居士4:去念“佛陀〞?隆波:“佛陀,佛陀〞。居士4:即使沒什么感覺,也要念嗎?隆波:嗯。念誦“佛陀,佛陀〞之后,心快樂了,知道;心苦,也要知道。居士4:感恩。隆波:先在這方面訓(xùn)練,直到駕輕就熟。你的問題是心太散亂,適合的方法是觀呼吸或者念誦之類的。居士4:好的。只是有時呼吸不超過十次,就跑了。隆波:需要默念來輔助,默念和呼吸同步,吸氣時念佛,呼氣時念陀。居士4:感恩!隆波:你最大的問題是心太散亂。僅僅修習(xí)慈悲觀并未直接對治散亂,慈悲觀直接對治的是嗔心,而非散亂。所以,現(xiàn)在心假設(shè)散亂,就要觀呼吸、稱念佛陀。居士4:感恩!隆波:或者,如果心特別散亂,可以覺知身體的移動,假設(shè)是只觀呼吸不夠,就去覺知全身,覺知肢體的微細動作,努力而持續(xù)地覺知身體。居士4:這樣做無論如何都不會緊盯的,對嗎?隆波:什么?居士4:覺知全身,無論如何都不會粘著于緊盯的,對嗎?隆波:不會粘著于緊盯的,因為你的心太散亂了。居士4:〔笑〕好的。隆波:盡量先覺知身體,等心靜下來以后,想再修習(xí)慈悲觀也行。居士4:感恩!隆波:一定要對癥下藥?!残Α尘邮?:〔笑〕居士5:隆波您好!我的方法是:身體移動,心是觀者;心快樂,是由于隨順因緣而不是隨順自己的心意;心跑去想了,或者煩惱習(xí)氣生起時,覺知到它。兩個月前的禪修報告時,我是緊抓住胸口這個地方,當(dāng)時隆波指出,我是在刻意別離出知者,并且粘著于模糊的狀態(tài),隆波當(dāng)時要求我增強覺性。隆波:嗯。居士5:我現(xiàn)在是否具有隆波所說的安住之心?隆波:你現(xiàn)在和隆波談話還是有點不自然,但是比上次好一些。居士5:嗯。有一天我看見腿是一塊塊紅的和黑的,就像被火燒過一樣,非常令人厭惡。隆波:哦。居士5:之后感到害怕,心想可能是由于打坐近一小時的關(guān)系,會覺得厭倦。然后試著燃燒頭發(fā),指甲,牙齒,皮膚等等,最后只剩下心。隆波:哦。居士5:但不確定是真的看見,還是思維出來的。隆波:這是一種禪相,比方觀想身體然后燃燒它,或是有人觀想一點點撕碎它,直到它完全消失,只剩下心,然而這不是毗婆奢那。觀想身體僅是善巧方便,到了只剩下心,那么完全是禪定。一旦心從禪定退出,重新恢復(fù)身體的感覺,就會清楚照見身和心是完全不同的局部,比普通人照見得更清楚,身與心是兩個不同的局部。居士5:然后呢?隆波:然后就能夠清楚的別離五蘊。居士5:哦。我應(yīng)該繼續(xù)這樣做嗎?隆波:能做就做,并沒有任何損失。居士5:有什么欠缺的地方么?隆波:你還在過多的用思維引導(dǎo)。別用思維引導(dǎo),慢慢實踐,別預(yù)先設(shè)定它會是這樣或那樣。居士5:感恩!居士6:隆波您好,我在年初曾經(jīng)做過禪修報告,隆波讓我去看嗔心以及心未保持中立的狀態(tài),心依然還在討厭苦。再有,我還看到了對于修行的欲望,它有非常多的隱患。最深的體會是:一切生起即滅,無法控制。剛開始時,感到身體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但是還不愿接受,感到驚恐而又難過。隆波:那只是沿途的風(fēng)景。由于心長久以來竭盡所能的竭力在呵護五蘊,所以一旦看到實相,看見實相是“無我〞的、無法被控制,只是臨時存在,它就會感到驚恐。這只是臨時的風(fēng)景,要及時地知道驚恐,別讓它控制住心,只把它當(dāng)做一種感覺即可,如同貪、嗔、癡一樣。一旦心未被驚恐所掌控,就繼續(xù)觀照下去,直到某天,心愿意接受實相?,F(xiàn)在,心特別喜愛身體,因此剛開始照見身體不是我的時候,由于與預(yù)期的不一樣,心是無法接受的。一定要忍耐,持續(xù)觀照下去,直到最后它愿意放下,知道了身體不是什么寶貝。你現(xiàn)在還舍不得放下。其實最難放下的是心,一旦能夠放下心,就徹底結(jié)束了。居士6:我不確定我看到的是否正確。在來的路上,我看見彩虹,感覺很喜歡,發(fā)現(xiàn)在“知者〞與“喜歡〞之間,有個空〔間〕。隆波:這樣就對了。居士6:好的。隆波:哦。居士6:至于“我慢〞,同樣是生了滅、生了滅。隆波:對,全是一樣的,就那樣觀照。當(dāng)下的心有歸位嗎?居士6:因為太緊張了,好似跑到這里來了。隆波:它散亂在外了,如果能夠及時知道,那么就不是問題。居士6:好的。如果我對三寶與隆波有任何不恭敬與冒犯,請求寬恕。隆波:那就祈求三寶與隆波嘛?!残Α尘邮?:〔笑〕隆波:一定要把佛陀放在第一位。居士6:好的。隆波:嗯。居士6:感恩隆波!居士7:隆波您好!我從聽隆波的法談CD開始修行,已有四年了。隆波:哦。居士7:只是知道自己和以前不一樣了。隆波:是那樣的。居士7:變化非常大。隆波:就是,不錯的。居士7:不知道隆波有沒有什么要開示的呢?隆波:持續(xù)用功,修行一輩子。居士7:好!隆波:量夠的時候,道和果就會生起,如果量還不夠,就到下一生繼續(xù),下一生修起來會更加容易。我們有覺性、有戒、有法,就不用擔(dān)憂生命會下墮,一切必然會持續(xù)地好起來,要好好珍惜。居士7:好的。隆波還有什么要交代嗎?隆波:繼續(xù)用功。就以平常心去修行,不要心急。居士7:已經(jīng)修對了,是嗎?隆波:對了!剛剛好,剩下的只需要持之以恒。居士7:好的。我就是這樣在做的。隆波:嗯,就應(yīng)該那樣。居士7:因為感到所剩的時日無多了。隆波:就像隆波剛剛說的,別太心急。如果你認為時日無多,就會急于求成,反而一無所獲。居士7:好的。隆波: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這樣就足夠了。我們滿足于用修行來供養(yǎng)佛陀,這已經(jīng)是生命最高的目標(biāo)了。至于體證道與果,只是附贈品。如果想著今生是否能夠證得初果?這樣是不會證得的。因此別去想它。居士7:希望自己至少能夠脫險。隆波:脫險?看見了嗎?做噩夢時,覺性會自行的運作。生病或發(fā)生意外時,心也會自動地脫離出來成為觀者,用不著擔(dān)憂。居士7:我現(xiàn)在無需調(diào)整什么,繼續(xù)就行了,對嗎?隆波:無需調(diào)整,繼續(xù)修行,已經(jīng)修對了!居士7:非常感恩!居士8:隆波您好!我已經(jīng)有一年沒有做禪修報告了,有些變化發(fā)生,覺知越來越頻繁,但還是有點少。隆波:嗯,讓它越來越多,是很好的。居士8:好的。隆波:別只是維持這樣。居士8:好的。隆波:要不斷進步,佛陀并不贊賞原地踏步式的好。今天覺性在一個小時內(nèi)生起100次,接著要200、300次。再接下來,每分鐘都可以生起很屢次,就這樣慢慢訓(xùn)練下去。一切都取決于心。如果心可以堅決不移地修行,與修行融為一體,就會迅速提升。但是不要沉迷與執(zhí)著,沉迷與執(zhí)著是因為太想要獲得結(jié)果。如果心滿足于修行,覺性持續(xù)的運作,心與修行融為一體,沒有迷失在世間,這樣修行就會暢通無阻而且快速進展。你還有迷失在世間嗎?居士8:依然很迷失。隆波:要在這一點上減少。居士8:我應(yīng)該用智慧引領(lǐng)禪定,還是用禪定引領(lǐng)智慧?隆波:你很難修習(xí)禪定,別去緊盯著。居士8:好的。隆波:用智慧引領(lǐng)禪定,但是智慧也要有禪定,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禪定。居士8:也就是觀身和觀心齊頭并進?隆波:對。讓它自己觀,不用刻意去觀。何時能觀心,就去觀心;不能觀心,就去觀身。居士8:好的。隆波:何時既無法觀心也無法觀身,就修習(xí)寧靜去念誦佛陀之類的。居士8:有個問題和聽法有關(guān),聽法是在做功德,但是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聽法的時候,尤其人特別多的時候,會有不善心生起,會評判這個對、那個不對。這會頻繁發(fā)生,甚至徹底消失一段時間,也可以說是逃離。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這樣想是否正確?要如何處理?隆波:別信它!是魔王在欺騙我們。一定要聽法!我們是無法完全依靠自己而知道的。能夠親近善知識,能夠聽聞佛法,是非常桔祥的。為什么要因為這些念頭而扔下法呢?不喜歡聽法嗎?越不喜歡就越要常來啊〔笑〕,如果不喜歡就逃跑,是無法戰(zhàn)勝煩惱習(xí)氣的。別修行到山洞里去了。一定要能夠活在世間!要以“及時知道〞的方式,快樂的活在世間,而不是逃避。比方,出家僧在遠離紅塵閉關(guān)一段時間以后,會被師父趕出去測試。以前隆波還是居士時,有位出家僧在森林結(jié)夏安居,結(jié)束之后,被導(dǎo)師趕來曼谷。隆波問他,考試通過了沒有?他答復(fù)說,沒有。〔笑〕在森林里,心非常寧靜與自在,自認為很厲害。可是一旦進城……啊,為何女人們比以前更漂亮了?!那是因為以前住的地方,看到的都是猴子〔笑〕,所以進城看到丑得要死的女人,都會覺得好漂亮。因此,修行不要畏畏縮縮的,不要逃避。居士8: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良嗎?隆波:如果能夠修習(xí)禪定,就去修習(xí)。你的心有些散亂,每天要有一個讓心安住的對象,比方念“佛陀〞或者觀呼吸,一定要有安住的對象,否那么心的力量不夠,就會散亂。居士8:好的。隆波:讓心有一個安住的對象,并不是為了強迫心去靜止不動。不要強迫令心寧靜,只要及時的知道心散亂了,即可。知道心散亂了,好過強迫令心寧靜。心有疑心嗎?居士8:有疑心。隆波:只要知道疑心,就夠了。體會到了嗎?一旦及時知道心的“鮮活〞狀況,心就在一剎那自然生起寧靜。因此要精進地覺知,現(xiàn)在身體移動,覺知到它,但是不要盯著去看,緊盯著的話,心會緊繃的。如果沒有刻意去覺知,覺性自動生起。比方現(xiàn)在想說話,看到“想〞的那個瞬間,心是剛剛好的。只有一個小小的點是剛剛好的,但是杜絕成心去找。即使找到了,也不要呵護。居士9:隆波您好!我強迫讓心寧靜的狀況有好些了,對嗎?隆波:對。居士9:年初以來,我看到好幾種狀況,昨天星期二,我的狗死了,我的眼淚不斷往下流。根本無法控制。隆波:哦。居士9:父親死的時候,我都沒哭〔笑〕。但是狗死了,眼淚卻自己往下流,身體是自動的,對嗎?隆波:心是不受我們控制的!禁止不了的。它源自于心。居士9:嗯。隆波:心會郁悶、哭泣,這是無法阻止的,法喜也可能導(dǎo)致流淚。居士9:對。比方剛剛您允許我坐近一點,心就生起了法喜,眼淚唰唰地流。隆波:法喜也要知道。居士9:好的。隆波:你的情況和兩三天之前來的居士剛好相反。你的狗死了,流淚。那個人的狗死了,他不流淚,覺得自己心腸太硬。想得真多〔笑〕。眼淚流或不流,如其本來的知道就可以了。居士9:好的。早上起來的時候,眼淚自己流,一旦打坐、念經(jīng)、禮佛之后,就停止了。隆波:嗯,就那樣觀下去。居士9:好的。隆波:心生起法喜之類的,都要知道。居士9:好的。在25~26號,我看到心特別想去告訴某個人,他做錯了。隆波:哦。居士9:還沒來得及說,剛好有事提醒了我,最后就沒說。第二天才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隆波:嗯。居士9:我意識到自己正如隆波所說的:頑固執(zhí)著于自己的觀念和看法。隆波:善哉!〔笑〕居士9:也看到“我是對的〞。隆波:這個很早以前就提醒過了。居士9:〔笑〕對。但剛剛剛看清。隆波:哦。居士9:就在25~26號。隆波:很好!居士9:也體會到煩惱習(xí)氣甚至?xí)饺氲搅己玫脑竿?。隆波:嗯。居?:幸虧我沒說。隆波:嗯。居士9:幸好在說之前知道了真相。隆波:很好。居士9:嗯。隆波:不錯,不錯。居士9:非常感恩您!隆波:你的修行進步了!居士9:您曾指出我以前壓制自己,自己卻毫不知情,年輕時誰夸我漂亮,我是毫無感覺、發(fā)懵的。隆波:嗯。居士9:現(xiàn)在才知道,沒有感覺是因為從小就在打壓自己的心。隆波:很好。居士9:對嗎?隆波:對!就要這樣!看見了嗎?心會愉悅,會活動、會變化的。居士9:是的。隆波:它會變化。它不是我。它自行運作。居士9:是的。隆波:這樣才是對的。居士9:好的。隆波:繼續(xù)用功。居士9:再問一個問題。隆波:還沒結(jié)束嗎?居士9:我一打坐,就看到光;一想到出定,就退出了??墒菐煾競兌冀虒?dǎo)說,要慢慢退出禪定,而我從未這樣過,一直都是快進快出。隆波:嗯。居士9:如果是那種狀況,我有進入禪定嗎?隆波:有的。當(dāng)指導(dǎo)很多人修習(xí)禪定的時候,會教導(dǎo)如何進入、維持、退出。然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的情況是快進快出。一想到進就進去了,想到退出就退出了。居士9: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從開始學(xué)習(xí)到現(xiàn)在,一直是這樣。他們教導(dǎo)說,在往里面看的時候要...隆波:不要不要。居士9:要看見光環(huán)之類的。隆波:行了。居士9:我只看到空空的。隆波:哦,讓……居士9:空空蕩蕩。隆波:讓別人去吧,空空的也行。居士9:好的。隆波:因為隆波不想提及任何道場。居士9:對不起。隆波:嗯。它同樣有它的好。那是一種禪相,用佛像或是水晶球作為所緣。修習(xí)奢摩他的原那么是一樣的:引領(lǐng)著心去輕松自在的和所緣持續(xù)在一起。看到了嗎?一定要輕松自在,才會得到正確的禪定。至于開發(fā)智慧的階段,那么要修習(xí)四念處。居士10:隆波您好!最近的修行狀況是覺得心很苦,幾乎沒有什么禪定。一旦禪定生不起來,就會想方設(shè)法教導(dǎo)心。一旦去教導(dǎo)心,又擔(dān)憂這是在干擾它,于是就回來只是觀看,一旦只是觀看,就再次感到苦,又接著想:要做的只是讓心知道,心原本是清明的。教它就是干擾它。于是就把心看成鄰居,提醒一下,然后讓它自己恢復(fù)、自己去知道。隆波:還是想得太多〔笑〕。居士10:太多了,對嗎?隆波:我們并沒有要對心做什么,只要如其本來的知道它即可。不要想對它做什么,以為教它會進展更快。完全沒必要。它是什么樣子就知道那個樣子,足夠了。居士10:如果只是知道,好似會持續(xù)苦下去,之后就演變成批判。隆波:不只是苦而已。居士10:嗯。隆波:一旦心苦了,就有不喜歡摻雜進來。居士10:對。隆波:心不喜歡,要有覺性的知道心不喜歡。要看見心的變化,一開始是保持舍念的狀態(tài),后來才出現(xiàn)嗔或不喜歡的。觀察它們的變化,如果實在忍受不了,回避一下也行。如果煩惱習(xí)氣特別厚重,感到承受不了,即便是祖師大德們,有時也需要選擇暫時回避、臨時自救。比方行腳時碰到非常漂亮的女人,受不了了,想還俗了,就會躲到外地去。居士10:后面一段時間,我感覺心安住的狀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