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 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_第1頁
(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 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_第2頁
(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 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_第3頁
(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 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_第4頁
(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 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

一.選擇題(共5小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屬于同一類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①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則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則思江海下百川⑥則思虛心以納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宏茲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吾嘗終日而思矣

D.雖在下愚,知其不可雖董之以嚴(yán)刑

3.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這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xiàn),意思是接近的,可譯為“卻”,都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边@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边@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4.以下句子編為四組,能夠從“名實”入手,表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辯駁,十分有力的一項是()

①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

②某則以謂受命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③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④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5.下列有關(guān)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答”即“答復(fù)、回復(fù)”之意。“諫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

B.《答司馬諫議書》的是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晚年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書”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文體。它以書信的形式,可敘事,可描述,可說明,可議論。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

D.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zé)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二.文言文閱讀(共2小題)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答劉正夫書

韓愈

愈白進士劉君足下:

辱箋,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賜,且愧其誠然,幸甚幸甚!凡舉進士者,于先進之門,何所不往?先進之于后輩,茍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來者則接之,舉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有來問者,不敢不以誠答?;騿枺骸盀槲囊撕螏??”必謹(jǐn)對曰:“宜師古圣賢人?!霸唬骸肮攀ベt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jǐn)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庇謫栐唬骸拔囊艘滓穗y?”必謹(jǐn)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比缡嵌?,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夫文豈異于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dāng)時所怪,亦必?zé)o后世之傳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豈異于是乎?今后進之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賢人為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來,誰不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顧常以此為說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游于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為答也。足下以為何如?愈白。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接:接待,此處可理解為“籠絡(luò)”

B.宜師古圣賢人師:以……為師

C.雖不為當(dāng)時所怪怪:奇怪

D.忝同道而先進者忝:有愧于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來者則接之今后進之為文

B.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則共觀而言之

C.為文宜何師以古圣賢人為法者

D.然其所珍愛者然其存于今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茍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見他來了,怎么可以不回應(yīng)他的誠意呢?

B.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名聲存在的地方,就是誹謗指向的地方。

C.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且以那樣的方式結(jié)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這樣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尋常世俗之見的人。

(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

(5)請分條概括本文在學(xué)習(xí)“為文”問題上所持的觀點。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諫成帝營陵寢疏

劉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惫讟≈?,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埤為高,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積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顧:回頭

(2)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

A.①棺槨之作,自黃帝始②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B.①丘隴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C.①以北山石為?、诜e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p>

D.①始營初陵,其制約小②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3)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guān)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4)翻譯文言文中畫橫線句子。

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②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

三.默寫(共2小題)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馬諫議書》中,兩句直接點明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

(2)《答司馬諫議書》中以,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3)王安石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經(jīng)過朝廷的認(rèn)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zhí)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基礎(chǔ)上,“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

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期望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2)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說明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堅持到最后的。

(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勸導(dǎo)君主待人誠懇、不可倨傲的句子是:,。

四.語言文字應(yīng)用(共3小題)

10.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北宋王安石筆下特長少年方仲永的遭際,代有其事。受虛榮心、名利心等不良影響,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長,熱衷于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對有特長的孩子,傾盡一切資源,帶孩子參加花樣繁多、“套路”很深的娛樂活動、選秀比賽,孩子日常生活也處在夸張的模仿和表演狀態(tài)。

前不久,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只有______的孩子長大后想成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觀點指出,在少年兒童培養(yǎng)教育上,一些家長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長認(rèn)為:“不都說出名要趁早嗎?讓我的孩子盡早出名,積累財富,也沒啥錯!”俗話說,早熟的果子撐不到豐收的金秋。銀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幾顆。過早地讓孩子游走于名利場,消費孩子的童年,這對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觀”的塑造,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身為家長,如果(),方仲永的悲劇就可能被反復(fù)復(fù)制。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快馬加鞭鳳毛麟角背道而馳璀璨奪目

B.揠苗助長屈指可數(shù)南轅北轍璀璨奪目

C.揠苗助長鳳毛麟角南轅北轍光彩照人

D.快馬加鞭屈指可數(shù)背道而馳光彩照人

(2)文中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兩成的孩子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

B.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

C.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超過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

D.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占兩成的孩子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掙大錢,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寄望早成名掙大錢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寄望早成名掙大錢,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掙大錢

11.《諫太宗十思疏》在論述時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如文章開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句排比,就加重了強調(diào)意味。

請你從下列詞語中任選一個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要求:①使用排比修辭。②語言流暢,不少于150字。

奉獻積累人生感謝

12.《答司馬諫議書》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說理透徹,見解新穎,堪稱古代政論文的典范。請你給下面事例配上一段議論性的文字。

雜技團來了個新弟子,教練從走鋼絲開始手把手地教他。這個弟子在練習(xí)的時候,總是沒走幾步就掉下來,反復(fù)練習(xí)還是如此,最后他沮喪地坐在地上,感到灰心喪氣。教練走了過來,拍拍他的肩膀說:“掉落,是走穩(wěn)的先決條件?!钡茏勇勓?,又重新爬上去練習(xí)。教練在旁叮囑著:“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條鋼絲的存在,忘了掉落這件事,你就算真正學(xué)會了?!?/p>

(進階篇)2022-2023學(xué)年下學(xué)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5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節(jié)選)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選擇題(共5小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屬于同一類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①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則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則思江海下百川⑥則思虛心以納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宏茲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

①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穩(wěn)固。

③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④安,形容詞用作名詞,安樂的環(huán)境。

⑤下,名詞用作動詞,居于……之下。

⑥虛,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謙虛。

⑦貌,名詞用作狀語,在表面上。

⑧宏,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大,弘揚。

故選:B。

文言文各種詞類活用總結(jié):

1、名詞活用為動詞。

2、一般名詞作狀語。

3、動詞活用為名詞。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詞類活用常見的類型有: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吾嘗終日而思矣

D.雖在下愚,知其不可雖董之以嚴(yán)刑

A項,因:因為,介詞。

B項,代詞,它的/表揣測語氣,大概。

C項,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修飾。

D項,連詞,雖然/連詞,即使。

故選:A。

辨析虛詞的方法:

一、對照法。

二、語境推斷法。

三、語法分析法。

四、句式分析法。

五、對句互推法。

3.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這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边@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xiàn),意思是接近的,可譯為“卻”,都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边@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這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A.正確。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以”,應(yīng)譯為“連詞,表目的,來”,句意為:這就像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

C.正確。

D.正確。

故選:B。

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guān)注詞性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xué)習(xí)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zhì)。應(yīng)該說大多數(shù)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jié),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zhǔn)確、深刻的認(rèn)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zhì)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jié)合具體語境。測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jié)合具體語境,在準(zhǔn)確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判斷相應(yīng)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4.以下句子編為四組,能夠從“名實”入手,表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辯駁,十分有力的一項是()

①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

②某則以謂受命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③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④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①說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②句的意思是我卻認(rèn)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屬侵犯官權(quán)。這句話是王安石從“名實”入手,表明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遵從皇帝,沒有侵犯官權(quán),名正言順。③說的是假設(shè)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而認(rèn)罪,非說“名實”問題。這兩句都不能選。④句的意思是駁斥錯誤言論,責(zé)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安石從“名實”入手,表明自己的觀點,沒有拒聽意見。

故選:C。

理解句子幾個注意:

1.對語句的理解也必須建立在對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

2.任何內(nèi)容都為中心服務(wù),因而,我們在做題目時要始終保持一種“中心意識”。在對句子的理解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寫可能會表述什么情感,或者表現(xiàn)什么主旨,所以,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為了解析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簡單的,所以我們在做題目的時候,不能把幾種方法割裂開來,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句子中的每個分句中還有關(guān)鍵的詞語,并且還用了修辭手法,因此我們要擁有整體意識,要綜合運用。

4.把握表述還原的原則:斂去浮華,回歸本質(zhì)。

5.下列有關(guān)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答”即“答復(fù)、回復(fù)”之意?!爸G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

B.《答司馬諫議書》的是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晚年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書”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文體。它以書信的形式,可敘事,可描述,可說明,可議論。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

D.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zé)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A.“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說法錯誤,題目應(yīng)該理解為:“回復(fù)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

故選:A。

文化常識需要積累內(nèi)容:

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xué)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xué)習(xí)慣。

(1)作家作品。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xiàn)代當(dāng)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xué)流派、對及作品的評價。

(2)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

(3)文體知識與類別。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xiàn)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

(4)有關(guān)作品內(nèi)容的知識。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

二.文言文閱讀(共2小題)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答劉正夫書

韓愈

愈白進士劉君足下:

辱箋,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賜,且愧其誠然,幸甚幸甚!凡舉進士者,于先進之門,何所不往?先進之于后輩,茍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來者則接之,舉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有來問者,不敢不以誠答。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jǐn)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jǐn)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jǐn)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如是而已,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夫文豈異于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dāng)時所怪,亦必?zé)o后世之傳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豈異于是乎?今后進之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賢人為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來,誰不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顧常以此為說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游于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為答也。足下以為何如?愈白。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接:接待,此處可理解為“籠絡(luò)”

B.宜師古圣賢人師:以……為師

C.雖不為當(dāng)時所怪怪:奇怪

D.忝同道而先進者忝:有愧于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

A.來者則接之今后進之為文

B.而愈不幸獨有接后輩之名則共觀而言之

C.為文宜何師以古圣賢人為法者

D.然其所珍愛者然其存于今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茍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見他來了,怎么可以不回應(yīng)他的誠意呢?

B.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名聲存在的地方,就是誹謗指向的地方。

C.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且以那樣的方式結(jié)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這樣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尋常世俗之見的人。

(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

(5)請分條概括本文在學(xué)習(xí)“為文”問題上所持的觀點。

(1)C.怪:責(zé)怪。譯文:即使不被當(dāng)代的人責(zé)怪。

(2)A.代詞,代他,指求教的后輩;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B.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連詞,表修飾,不譯;

C.動詞,做;動詞,作為;

D.都是代詞,其中的。

(3)C.理解有誤?!肮涕_”理解為“一定……開始”有誤,“禁”解釋為“結(jié)束”有誤,應(yīng)是“禁止”。正確譯文:絕不是極端地提倡文章一定應(yīng)該這樣寫,堅決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樣寫。

(4)①“具”,全、都;“宜”,應(yīng)該;“何師”,應(yīng)是“師何”,效法誰。譯文:古代圣賢所寫的書完全保存了下來,文辭各不相同,應(yīng)當(dāng)效法誰呢?

②“若”,至于;“圣人之道”,指圣君治國之道;“尚”,看重。譯文:至于圣君治國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罷了,若重用文士就一定會看中那些有才能的人。

(5)相關(guān)內(nèi)容主要在第二段。原文第二段說到“宜師古圣賢人”,他認(rèn)為應(yīng)該以古圣人為師。第二段還說到“師其意,不師其辭”,即應(yīng)該效法他們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們的文辭。第二段還說到“無難易,惟其是爾”,千萬不要把簡易的故意寫得繁難。只要這樣就行了,即不要太過關(guān)注難易。據(jù)第三段原文“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可知,還提倡為文貴在不因循守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解析:

(1)C

(2)D

(3)C

(4)①古代圣賢所寫的書完全保存了下來,文辭各不相同,應(yīng)當(dāng)效法誰呢?

②至于圣君治國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罷了,若重用文士就一定會看中那些有才能的人。

(5)本文中韓愈認(rèn)為應(yīng)以古代圣賢為師,且重在學(xué)習(xí)圣賢的思想而非言辭;為文不要太關(guān)注難易,貴在“能自樹立”(或:不因循守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參考譯文:

韓愈回信給劉君足下:

蒙你惠書求教,并接受了你的饋贈,學(xué)問不足的確讓我慚愧。這真是非常幸運的事啊!凡是要舉進士科的人,無論哪個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家,那家不可以去拜訪?前輩進士對于后輩(的求教),如果看見他來了,怎么可以不回應(yīng)他的誠意呢?有人來訪,就應(yīng)該熱情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沒有誰不是這樣做的。遺憾的是,唯獨我韓愈落了一個喜好籠絡(luò)后進的罵名。我知道,好名聲存在的地方,就是誹謗指向的地方。

如果有人來問我,我不敢不真誠地作答。如果有人問我:“做文章應(yīng)該效法誰?”我一定會鄭重地回答道:“應(yīng)該效法古代圣賢。”如果又問:“圣賢所寫的書保存下來的很多,文辭各不相同,該效法誰的呢?”我會鄭重地回答道:“應(yīng)該效法他們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們的文辭?!比绻賳枺骸白鑫恼聭?yīng)該寫得簡易還是繁難?”我一定會鄭重地說:“千萬不要把簡易的故意寫得繁難。只要這樣就行了?!比绱肆T了,絕不是極端地提倡文章一定應(yīng)該這樣寫,堅決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樣寫。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種東西,誰也不會去關(guān)注它,當(dāng)看到那些異乎尋常的東西,人們就會一起觀賞談?wù)?。文章難道和這不同嗎?漢朝人沒有不會寫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說,下的功夫深的,名聲就傳得遠。如果都順從世俗隨波逐流,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見解,即使不被當(dāng)代的人責(zé)怪,也一定不會流傳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種物品,都是日常離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愛的,肯定不是尋常的東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難道和這有什么不同嗎?現(xiàn)在的那些要寫文章的晚輩后生們,能夠深入探求努力獲取,以古代圣賢的做法為法則,雖然說不一定人人都要這樣做,一定要像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那樣的人才出現(xiàn),必定是出自這樣做的人,絕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國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罷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會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這種才能不是別的,就是能夠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不因循他人說法的人啊。自從出現(xiàn)文字以來,誰不寫文章呢?但是能夠保存到現(xiàn)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獨到見解的啊。所以我經(jīng)常把這個道理講給別人。

很慚愧,我同你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只不過先中進士而已,又經(jīng)常跟著令尊給事中大人學(xué)習(xí)。既然接受了你如此厚禮,又怎能不把我所能知道的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作為我對你的答復(fù)呢?你覺得我的說法怎么樣?韓愈啟。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

在測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xué)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xì)讀題目,認(rèn)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xué)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復(fù)核的過程。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諫成帝營陵寢疏

劉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惫讟≈鳎渣S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埤為高,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梗e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顧:回頭

(2)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B

A.①棺槨之作,自黃帝始②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B.①丘隴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C.①以北山石為槨②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p>

D.①始營初陵,其制約?、谠嶂獌矗讶豢梢娨?/p>

(3)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guān)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亂君。

(4)翻譯文言文中畫橫線句子。

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②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

(1)D.顧:反而、卻。句意:但卻和暴秦亂世的君主競爭奢侈。

(2)A.第一句是說用棺槨的歷史,第二句是“厚葬”。C.兩句均屬于“厚葬”。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與“薄葬”的后果。

(3)A.張釋之向文帝進言的目的,并不是說“厚葬”容易被發(fā)掘,而是講明厚葬的危害﹣﹣勞民傷財,讓人們產(chǎn)生怨氣,造成國家的不安定。

(4)①衣,覆蓋;不封,不做墳;易,改。譯為: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墳,不種樹。后世圣人改用棺槨。

②亡羊,丟失了羊;鑿,藏室;持火照,舉火照明。譯為:以后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藏室,牧童舉火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

解析:

(1)D

(2)B

(3)A

(4)①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墳,不種樹。后世圣人改用棺槨。

②以后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藏室,牧童舉火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

我聽說賢圣的君主,廣泛觀察結(jié)局和開始,透徹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頭對群臣說:“啊!用北山石做槨,哪里能動搖它!”張釋之進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東西,即使堅固如南山仍然有縫可鉆;如果里面沒有值得要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憂傷的?”死是沒有終極的,但國家有興亡,所以釋之的話,是為無窮的后事打算。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墳。

《易》說:“古代下葬,用薪覆蓋,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墳,不種樹。后世圣人改用棺槨?!敝谱鞴讟?,從黃帝開始。黃帝葬在橋山,堯葬在濟陰。墳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王、武王、周公葬在畢,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沒有墳冢。這是圣帝明王、賢君智士深思遠慮傳之無窮的打算。到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多年后,越人就挖開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山曲,下面鑄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墳,高五十多丈,周圍五里多;水銀做成江海,黃金制成鳧雁。天下深受其勞役之苦而造反,驪山的建造未完,周章的百萬軍隊已經(jīng)到下面了。項羽燒了他的宮室建筑,到那兒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藏室,牧童舉火照明找羊,失火燒了葬槨。從古至今,喪葬沒有比始皇隆更盛大的,幾年之間,在外遭受了項羽的災(zāi)禍,在內(nèi)遭受了牧豎的災(zāi)禍,不是很可悲嗎?所以德行越篤厚的人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簡約。沒有德行與智慧的人,葬得越厚,墳冢越高,宮廟越華麗,被發(fā)掘得越快。由此看來,明暗的徵驗,喪葬的吉兇,已經(jīng)很明白了。

陛下登上皇位,親身從事節(jié)儉,開始建第一個陵,它的規(guī)模簡單而小,天下沒人不稱贊賢明。到遷徙昌陵,把低處填高,堆積土成山,打開百姓的墳?zāi)梗偣矓?shù)以萬計,修建城邑,時間緊迫,耗資一億零幾百。死者懷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憂愁,怨氣感發(fā)了陰陽,又加上了饑饉,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幾十萬,我非常憐憫他們。陛下非常仁慈篤厚,聰明通達超過世人,應(yīng)弘揚漢家美德,發(fā)揚劉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卻和暴秦亂世的君主競爭奢侈,攀比墳?zāi)?,違背賢智者的意愿,失去了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羞愧。孝文皇帝削墳薄葬,用節(jié)儉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產(chǎn)生憂患,值得引以為戒。原陵的規(guī)模,應(yīng)該遵從大臣們的意見,來安定百姓。

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guān)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三.默寫(共2小題)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馬諫議書》中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兩句直接點明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

(2)《答司馬諫議書》中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3)王安石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經(jīng)過朝廷的認(rèn)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zhí)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基礎(chǔ)上,“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

故解析為:

(1)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重點字:操)

(2)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重點字:理)

(3)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重點字:授)

《答司馬諫議書》名句積累:

1.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2.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

3.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5.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期望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2)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說明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堅持到最后的。

(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勸導(dǎo)君主待人誠懇、不可倨傲的句子是: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故解析為:

(1)鳴琴垂拱不言而化(重點字:琴)

(2)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重點字:繁)

(3)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重點字:竭)

《諫太宗十思疏》名句積累:

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四.語言文字應(yīng)用(共3小題)

10.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北宋王安石筆下特長少年方仲永的遭際,代有其事。受虛榮心、名利心等不良影響,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長,熱衷于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對有特長的孩子,傾盡一切資源,帶孩子參加花樣繁多、“套路”很深的娛樂活動、選秀比賽,孩子日常生活也處在夸張的模仿和表演狀態(tài)。

前不久,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只有______的孩子長大后想成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觀點指出,在少年兒童培養(yǎng)教育上,一些家長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長認(rèn)為:“不都說出名要趁早嗎?讓我的孩子盡早出名,積累財富,也沒啥錯!”俗話說,早熟的果子撐不到豐收的金秋。銀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幾顆。過早地讓孩子游走于名利場,消費孩子的童年,這對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觀”的塑造,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身為家長,如果(),方仲永的悲劇就可能被反復(fù)復(fù)制。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荁

A.快馬加鞭鳳毛麟角背道而馳璀璨奪目

B.揠苗助長屈指可數(shù)南轅北轍璀璨奪目

C.揠苗助長鳳毛麟角南轅北轍光彩照人

D.快馬加鞭屈指可數(shù)背道而馳光彩照人

(2)文中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荁

A.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兩成的孩子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

B.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

C.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超過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的孩子占兩成

D.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娛明星,最想拍戲出名、賺大錢住豪宅,而占兩成的孩子以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荂

A.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掙大錢,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寄望早成名掙大錢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寄望早成名掙大錢,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虛妄中,把孩子的童年當(dāng)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掙大錢

(1)“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翱祚R加鞭”,對快跑的馬再打幾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此處語境是一些家長對孩子培養(yǎng)的方法和態(tài)度,應(yīng)用“揠苗助長”?!扒缚蓴?shù)”,形容數(shù)目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shù)過來?!傍P毛麟角”,比喻極其難得而寶貴的東西。也比喻罕見的人才。此處強調(diào)“長大后想成為志愿者、公益人士”的孩子數(shù)量少,應(yīng)用“屈指可數(shù)”。“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氨车蓝Y”,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此處說的是家長對少年兒童培養(yǎng)教育的行為,應(yīng)用“南轅北轍”。“璀璨奪目”,光輝燦爛耀人眼睛?!肮獠收杖恕?,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藝術(shù)成就輝煌,令人注目、敬仰。此處用來形容星星的,應(yīng)用“璀璨奪目”。故選B項。

(2)A.“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句式雜糅,“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應(yīng)改為“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或“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結(jié)果”。成分贅余:C.語意重復(fù),“超過七成多”應(yīng)改為“超過七成”或“七成多”;成分殘缺:“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榜樣”之前少了介詞“以”。D.語意重復(fù),“超過七成多”應(yīng)改為“超過七成”或“七成多”。故選B。

(3)括號內(nèi)的內(nèi)容是指出家長的錯誤之處,應(yīng)根據(jù)本段內(nèi)容填寫,括號前面提到了“不馳于空想,不騖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