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房輯佚書》版本考_第1頁
《玉函山房輯佚書》版本考_第2頁
《玉函山房輯佚書》版本考_第3頁
《玉函山房輯佚書》版本考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玉函山房輯佚書》版本考

中國古籍就像大海。有多少古代文件可以流傳到目前為止?由于中國古籍分發(fā)給國內(nèi)外數(shù)千個圖書館,因此很難計算,因此沒有相對正確的答案。最近編纂完成的《中國古籍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所錄古籍收藏機構已逾千家”,這些藏書機構“所收藏古籍已經(jīng)涵蓋現(xiàn)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品種”,“完成了迄今最大規(guī)模的調查與著錄,第一次將中國古籍書目著錄為約二十萬種”3。但由于《總目》著錄古籍數(shù)量十分龐大,難免有一些訛誤。近來筆者參與杜澤遜師主編的《清人著述總目》,在審閱《尚書》類時,發(fā)現(xiàn)《總目》的一些訛誤,今不揣谫陋,分類考辨如下。1《玉函山房輯佚書》各版本著錄情況《總目》對一些古籍版本的著錄不夠準確,如經(jīng)10302508:《三字石經(jīng)尚書》一卷,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總目》著錄了同治皇華館刻、光緒李氏印、光緒嫏嬛館刻、光緒楚南書局刻四個版本,其中最早的版本為同治刻本。其實《玉函山房輯佚書》早在道光咸豐間即已刊刻。馬國翰《耕道獵齋詠史小樂府序》云:“己酉初春,赴郡過汧,丁席儒少尉以其陽湖周亦山先生《耕道獵齋詠史小樂府》二卷見畀,適余刻經(jīng)子輯佚書方竣,工猶未去,遂付剞劂氏。”卷四己酉當為道光二十九年(1849),此時馬氏已經(jīng)刊刻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經(jīng)、子二部。此后,馬氏繼續(xù)刊刻其他部分,直至咸豐三年(1853)引疾還鄉(xiāng)。同治十三年匡源序云:“先生沒后,板歸章丘李氏,已有散失。稚玉駕部印行數(shù)十部,其書始顯于世。既而求者日多,丁中丞稚璜、文中丞質夫先后為補刊其殘缺若干篇?!?馬國翰外孫李元琎《目耕帖后序》云:“撰輯各書皆刻于陜西省官署,刻未竣而歸里?!胃?撫帥丁文誠公慨然欲為廣布,命取《輯佚》、《目耕帖》二書板送局刷印,先君破壁出之,補其斷爛……而湖南書局改袖珍本以便舟車,瑯嬛館復依原板刊刻印行?!?74可見《玉函山房輯佚書》為道光咸豐年間刊刻,同治時僅僅是補刻,所以卷首的牌記為“同治十年辛未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亦題“補刻”。綜上,《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第一個版本應該著錄為“道光咸豐間刻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補刻本”,而不應僅僅著錄為“同治皇華館刻”?!犊偰俊分浀墓偶灿袇矔菊呓栽敿氶_列各叢書的名字,但有一些叢書名出現(xiàn)了錯訛。如經(jīng)10302664:《書經(jīng)金氏注》十二卷,宋金履祥撰,《總目》著錄了《十萬卷樓叢書》、《碧琳瑯館叢書》、《芋花庵叢書》三個叢書本。今查《中國叢書綜錄》,著錄金履祥此書有《十萬卷樓叢書》、《碧琳瑯館叢書》、《芋園叢書》三個版本,有《芋園叢書》,而無《芋花庵叢書》。遍檢《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等叢書書目及《中國古籍總目·叢書部》均未見著錄《芋花庵叢書》?!吨袊鴧矔C錄》著錄《懺花庵叢書》,與《芋花庵叢書》僅一字之差,然其中未有《書經(jīng)金氏注》一書。蓋《總目》誤《芋園叢書》為《芋花庵叢書》,當訂正。又如經(jīng)10303151:《禹貢論》五卷《后論》一卷,宋程大昌撰,《總目》著錄《四庫全書薈要》本。但根據(jù)《中國叢書綜錄》,《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著錄了程大昌的《禹貢地理圖》二卷,并未著錄《禹貢論》和《后論》,《總目》誤記。再如經(jīng)10303155:《禹貢說斷》四卷,宋傅寅撰,《總目》著錄的版本中有《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武英殿聚珍版書》、《墨海金壺》、《守山閣叢書》、《金華叢書》、《古經(jīng)解匯函》、《鄭學匯函》八個叢書本。經(jīng)10303156:《禹貢集解》二卷,宋傅寅撰,《總目》著錄《通志堂經(jīng)解》、《金華叢書》兩個叢書本。其實《禹貢說斷》與《禹貢集解》為同一書,只是在卷數(shù)、內(nèi)容完缺上略有不同?!队碡曊f斷》并未收錄到《古經(jīng)解匯函》、《鄭學匯函》兩個叢書中,在《金華叢書》中作“《禹貢集解》二卷”,則《總目》“《禹貢說斷》”條當刪去“《金華叢書》、《古經(jīng)解匯函》、《鄭學匯函》”三個叢書本。2龍佐山人古籍尚書《總目》對一些古籍的卷數(shù)著錄亦有訛誤,如經(jīng)10303027:《古文尚書釋難》二卷,清洪良品撰,《總目》著錄《龍岡山人古文尚書四種》本。檢《中國叢書綜錄》著錄《龍岡山人古文尚書四種》,其中《古文尚書釋難》為一卷,《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同?!独m(xù)修四庫全書》影印該書,所據(jù)底本即清光緒刻《龍岡山人古文尚書四種》本,亦作一卷,《總目》誤將其著錄為二卷。3山東文獻集成《總目》對一些古籍作者的著錄也有可商榷之處。如經(jīng)10302801:《書經(jīng)直解》四卷,清張爾岐撰,《總目》著錄的是山東省圖書館藏抄本。其實此書為偽書,當即明代張居正之《書經(jīng)直解》。此本《山東省圖書館館藏珍本圖錄》、第一批《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皆著錄,首冊封面有王獻唐題記,云:“《書經(jīng)直解》殘本七冊,為濟陽張稷若先生遺著,迄未刻行。去秋余得一冊,蓬萊欒調甫兄得六冊,相約合贈山東圖書館。裝池既訖,附贅數(shù)語。時二十年一月七日。王獻唐記?!背松綎|省圖書館藏抄本,山東省博物館另有抄本,亦四卷,此本首頁題“濟陽蒿菴稷若張爾岐著”,《山東文獻集成》據(jù)以影印。民國十七年濟陽道慈印刷局石印本,濟南市圖書館和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有藏本。此本共四冊八卷,卷一首頁次行題“濟陽張爾岐稷若氏手著”,第三行題“門人菅發(fā)瑞輯五、崔文炳人虎、吳孔嘉令儀仝校”。卷首有柏永濟《書經(jīng)直解序》。先是,杜澤遜師曾言明代張居正亦有《書經(jīng)直解》,語言極為通俗。為了更好地闡述張爾岐此書的價值,筆者將其與張居正書明萬歷刻本進行了對校,這才發(fā)現(xiàn),二書除了卷數(shù)不同(張居正書十三卷),正文分節(jié)、注釋體例完全雷同,而字句內(nèi)容也基本一致,只有部分語句稍有不同,所謂張爾岐的《書經(jīng)直解》與張居正的《書經(jīng)直解》當為一書。張居正為明代嘉靖萬歷間人,且其《書經(jīng)直解》萬歷時即已刊刻行世;而張爾岐為明末清初人,晚于張居正,則此書當為張居正所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山東文獻書目》、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續(xù)編》皆誤為張爾岐所撰,《山東文獻集成》也據(jù)舊說予以影印,現(xiàn)在應當訂正。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張居正《書經(jīng)直解》入存目。據(jù)杜澤遜師《四庫存目標注》,此書有明萬歷刻本和崇禎九年馬士奇澹寧居刻本,清代以降未見重刻,流傳不廣,一般人都不會讀,所以知之者尠。以此做偽,不易被人察覺。而張爾岐又是一位著名的經(jīng)學家,于《易》、《詩》、《禮》、《春秋》皆有著述,獨缺《書經(jīng)》方面的著作,將此書置于其名下,也容易讓人相信。所以便被變篡卷第,改題姓名,成了張爾岐的著作。有清二百余年,從未見著錄張爾岐有是書,直到民國才被學者注意和收藏。又此書最早出現(xiàn)在張爾岐的家鄉(xiāng)濟南地區(qū),當為清末民初濟南地區(qū)的書賈為牟利而偽造。欒調甫、王獻唐、劉仲華等皆為其所欺,并一直沿誤至今。又如經(jīng)10303037:《尚書淺注》六卷,《總目》著錄為清艾紫東撰,并著錄了稿本、清抄《誠正堂叢書》本兩個版本,均藏山東省博物館。其實此書和上面提到的《書經(jīng)直解》一樣,系將張居正《書經(jīng)直解》改題艾紫東名字而偽造。4兩個稿本,均藏于引發(fā)本《總目》對每種古籍皆注明其館藏,為讀者查找資料提供了線索,但所著錄館藏偶有訛誤。如經(jīng)10303060:《今文尚書考證》三十卷,清皮錫瑞撰,《總目》著錄了兩個稿本,一個為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另一個河北大學圖書館藏,其中河北大學本存卷一至十、十三至十六、二十三至二十五。其實《今文尚書考證》一書的稿本藏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并無此書?!吨袊偶票緯俊分洿藭挥幸粋€稿本,藏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存卷一至十、十三至十六、二十三至二十五,與《總目》所云藏河北大學者同?!逗鲜」偶票緯俊芬嘀洿藭?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同。筆者請河北大學圖書館朋友代查,并無此書稿本,蓋《總目》誤記。5兩病本書所刻書為二十卷由于種種原因,《總目》存在一些文字上的脫訛。如經(jīng)10302609:《尚書正義》二十卷,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總目》著錄的一個版本為:宋兩浙東路茶監(jiān)司刻本,國家圖書館、日本足利學校藏?!安璞O(jiān)司”當為“茶鹽司”之誤?!吨袊偶票緯俊?、《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皆作“茶鹽司”。茶鹽司為宋代官署名,主管茶、鹽等事務,一些地方茶鹽司參與刻書,如葉德輝《書林清話》就列舉了兩浙東路茶鹽司、兩浙西路茶鹽司、湖北茶鹽司等所刻之書,其中兩浙東路茶鹽司刻的有《資治通鑒》、《太玄經(jīng)》等,此《尚書正義》亦為其所刻之一。又如經(jīng)10302638:《尚書說》七卷,宋黃度撰,《總目》著錄的第一個版本為:明萬歷三年呂先洵刻本,山西博物館藏?!皡蜗蠕碑敒椤皡喂怃敝`?!吨袊偶票緯俊纷鲄喂怃?。《四庫全書總目》云:“此本乃明呂光洵與唐順之所校,前有光洵序?!盤93清萬斯同《明史》云:“呂光洵字信卿,浙江新昌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本矶咭弧犊偰俊沸握`“光”為“先”。又如經(jīng)10302658:《尚書要》二十卷《序說》一卷,宋魏了翁撰。按:宋代魏了翁曾纂輯《九經(jīng)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