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12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F/25/wKhkGWWAYmKABWr_AALWjGs_WKg246.jpg)
![高三上學期12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F/25/wKhkGWWAYmKABWr_AALWjGs_WKg2462.jpg)
![高三上學期12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F/25/wKhkGWWAYmKABWr_AALWjGs_WKg2463.jpg)
![高三上學期12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F/25/wKhkGWWAYmKABWr_AALWjGs_WKg2464.jpg)
![高三上學期12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F/25/wKhkGWWAYmKABWr_AALWjGs_WKg246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河北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五調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秦欲伐齊,齊、楚從親,乃使張儀往楚。張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fā)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說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絕約于齊,則楚孤。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于是遂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jié)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fā)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節(jié)選自《史記·張儀列傳》)材料二:張儀欺楚懷王,陳軫諫言可謂善矣。然軫云:“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懷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于是疏矣。(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橫線上。(3分)乃以相印A授B張儀C厚賂之D于是遂絕約E于齊F使G一將軍H隨張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親,指合縱相親,是戰(zhàn)國時期六國合縱結為聯(lián)盟,共同對抗秦國的策略。B.北,指在北方、在北邊,與《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中的“北”用法相同。C.卒,是最終、終究之意,與《赤壁賦》“而卒莫消長也”中的“卒”詞義不相同。D.亡,指丟失、喪失,文中此處的“亡”與成語“亡羊補牢”中的“亡”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王為攻打齊國派張儀到楚國,張儀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兩國的友好關系為誘餌,誘惑楚懷王與齊國斷絕關系,楚懷王答應了張儀B.楚國大臣們都在慶賀時,只有陳軫看透了張儀的陰謀,他勸說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但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C.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摔下車,一連三個月不上朝,楚懷王以為張儀對自己不滿,就派人辱罵齊王,齊王很生氣。于是與秦國建立了友好關系。D.楚國使者被張儀欺騙后,報告楚懷王,楚懷王要發(fā)兵攻打秦國,陳軫認為不能攻打,而應賄賂秦國,讓秦國單獨攻打齊國,楚懷王沒有聽從其建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絕約于齊,則楚孤。(4分)(2)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4分)14.材料二認為陳軫兩次諫言都有不合理之處,請分別簡要概括。(3分)河北省部分重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學者不為不多。然常患無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lián)裥g未明,推誠未至,雖有賢者,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①?!卑彩唬骸拔┠鼙嫠膬炊D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慝,則皋、稷②、契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鄉(xiāng)黨,必于庠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于其職,則上狃習③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茍且之人,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修辱在共后,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兇是也。其所陟者,則皋、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選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注】①四兇:傳說為堯、舜時期四個惡名昭著的部族首領;比喻兇殘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后稷和契。這里借指賢臣。③狃習:熟習。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故智能A才力之士B則得盡C其智|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終G其功H之不就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學者,文中指“有學問的人”,與《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含義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為”“恣意而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義不同。C.鄉(xiāng)黨,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后世以“鄉(xiāng)黨”泛指鄉(xiāng)里。D.陟,文中是“提拔、晉升”的意思,與《出師表》中“陟罰臧否”的“陟”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然當世人才很多,卻還是會有無人輔佐君主的憂慮,王安石認為這是因為皇帝選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賢的誠意不夠。B.在論述“任之之道”時,王安石提出對于人才要將其任命到與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長期任職,使之專于此任。C.任職中,官員是否有能力處理事務都會顯露無遺,朝廷對他們進行成績考核,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時的做法,是為了增加自己觀點的說服力,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的用意相同。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四兇”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垣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階段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寡人欲從夫子而善齊國之政。”對曰:“嬰聞之,國具官而后政可善?!本肮魃唬骸褒R國雖小,則何為不具官乎?”對曰:“此非臣之所復也。昔先君桓公身體墮懈,辭令不給,則隰朋侍;左右多過,刑罰不中,則弦章侍;居處肆縱,左右懾畏,則東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則寧戚侍;軍吏怠,戎士偷,則王子成父侍;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頓;是故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腓。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聞者也,故曰未具官?!本肮唬骸吧?!吾聞高繚與夫子游,寡人請見之。”晏子曰:“臣聞為地戰(zhàn)者不能成王,為祿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繚與嬰為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過,補嬰之闕,特進仕之臣也,何足以補君?”材料二: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毕艺聦υ唬骸按酥T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諂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為君,我為臣。”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章。章歸,魚乘塞涂,撫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于君未見于眾,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惫剔o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狈蛱熘艘玻w非以為君也;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則夷狄之。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因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贝酥^也。(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君道》)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昔者晏子辭賞A以正君B故C過失不掩D今諸臣諂諛E以干利F故出質G而唱善如出一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闕,意為“過失、缺點”,與《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中的“闕”詞義相同。B.知,意為“見識、智慧”,與《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知”意義和用法相同。C.遺行,意為“留下的操行”,稱贊弦章沿襲了晏子的美德,奉行廉潔正直的為臣之道。D.夷狄,意思是“當做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則材料都出自《說苑·君道》,作者的目的在于闡釋為君之道,但君臣既身份相對,又是治國的一體,所以,君道中亦可見臣道。B.在晏子看來,齊桓公能成就霸業(yè),在于他善于識別人才并人盡其用,他在政務上出現(xiàn)問題時都有臣子替代他處理。C.景公射箭脫靶,臣子齊聲稱好,景公非常失望。弦章既批評了群臣的不智不勇,也警示景公不能聽信諂媚阿諛之人的話。D.作者認為上天設立君主之位,并不是讓他專享這個位置,而是要為人民做事的,應該扼制私欲。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名不副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聞者也,故曰未具官。(4分)(2)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贝酥^也。(4分)1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古代君王的“為君之道”。(3分)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范文正公,平生好拖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賠。擇族之長而贊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綠;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事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義田記》,有刪改)材料二:范仲淹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伸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伸淹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西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shù)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節(jié)選自《宋史·范仲淹傳》,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橫線上。(3分)公既歿A后B世C子孫修D其業(yè)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正,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謚號“文正”。B.為,意為“成為”,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中的“為”意思不同。C.堪,意為“經(jīng)得起、忍受”,與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如今有誰堪摘”中的“堪”意思相同。D.齋,齋戒,指古人在祭祀前潔凈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部落首領齋戒三日,表示崇敬與懷念。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范仲淹買了靠近外城且能常年豐收的一千畝良田,叫作“義田”,用它來養(yǎng)活、周濟眾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時,沒有棺木裝殮尸身,兒子也沒有錢為其辦像樣的喪事。幾百位羌族部落首領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C.許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著優(yōu)厚俸祿,可族人卻不能進他們的大門,這與范仲淹形成了對比。D.范仲淹為政多年,到過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當?shù)匕傩债嬃怂南癫⒔㈧籼眉漓胨?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4分)(2)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4分)14.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質?請根據(jù)兩則材料簡要概括。(3分)河北省2024屆高三年級大數(shù)據(jù)應用調研聯(lián)合測評(Ⅱ)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九年,昊王謂①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將曰:“夫戰(zhàn),借勝以成其威,非常勝之道?!眳峭踉唬骸拔嵊麖蛽舫魏味泄??”孫武曰:“囊瓦②者,貪而多過于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眳峭跤谑鞘故怪^唐、蔡曰:“楚為無道、虐殺忠良,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舉兵伐楚,愿二君有謀?!碧坪钍蛊渥忧瑸橘|于吳三國合謀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子常遂濟漢而陣,自小別山至于大別山,三不利。十月,二師陣于柏舉。闔閭之弟夫概晨起請于闔閭曰:“子常不仁,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闔閭不許。夫概曰:“所謂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謂此也?!彼煲云洳课迩藫糇映!4髷∽?,奔鄭,楚師大亂。吳師乘之,遂破楚眾。吳從楚師,及清發(fā),將擊之。夫概曰:“困獸猶斗,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半濟而后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雍澨五戰(zhàn),徑至于郢。(節(jié)選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材料二:吳王問孫武曰:“衙地①必先,吾道遠發(fā)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孫武曰:“諸侯三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傍有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傍國,交親結恩,兵雖后至,眾以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士,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犄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保ü?jié)選自《武經(jīng)總要·前集》)【注】①吳王:固間,春秋后期吳國君主。吳王闔間三年,固閭率軍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舒邑,謀劃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將軍孫武說:“此時民眾疲勞,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雹谀彝撸捍呵飼r楚國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國相毗鄰的要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唐侯使其子A乾為質B于吳C三國合謀D伐楚E舍舟F于淮汭G自豫章H與楚夾漢水I為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奈何,意為怎么辦,與《屈原列傳》“奈何絕秦歡”中的“奈何”含義不同。B.陣,指軍隊作戰(zhàn)時布置的格局,與成語“臨陣磨槍”中的“陣”詞義和用法都相同。C.重幣,指重金、厚禮。幣是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也泛指用作禮物的車馬玉帛等。D.簡,文中意為“選擇”,與《出師表》中“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簡”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村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闔閭九年,闔閭希望再次攻打楚國,并向伍子胥和孫武咨詢取勝的方法,孫武建議獲得唐國和蔡國的支持,與他們一同討伐楚國。B.楚國大夫囊瓦率領楚軍渡過漢水搶占先機,從小別山到大別山三次打敗吳軍,吳王的弟弟夫概違背闔閭的命令發(fā)動進攻,終于大敗囊瓦。C.吳軍追打楚國軍隊追到清發(fā)這個地方,夫概建議等到對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發(fā)動進攻,闔閭聽從了他的建議,再次打敗吳軍。D.吳王向孫武請教作戰(zhàn)時的方法策略,孫武認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要重視軍隊內部兵卒的訓練、資糧的充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戰(zhàn),借勝以成其威,非常勝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道遠發(fā)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中孫武等人是怎樣踐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張的?請簡要分析。(3分)河北省承德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中考試語文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材料一:范文正公[注],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邱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義田記》)材料二:范仲淹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仲淹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shù)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節(jié)選自《宋史·范仲淹傳》)[注]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公既歿A后B世C子孫修D其業(yè)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咸,意為都,與《蘭亭集序》“少長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B.活,使動用法,與《鴻門宴》“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意思相同。C.沃,澆,灌,與《送東陽馬生序》“媵人持湯沃灌”中的“沃”意思相同。D,食,意為食物,與《馬說》“食之不能盡其材”中的“食”意思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范仲淹買了靠近外城能常年豐收的一千畝良田,叫作“義田”,用它來養(yǎng)活、周濟眾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的時候,沒有錢財裝殮,兒子也沒有錢舉辦像樣的喪事。羌酋數(shù)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C.許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著優(yōu)厚的俸祿,可他們族里的人卻不能進他們的大門,與范仲淹形成了對比。D.范仲淹為政多年,到過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當?shù)匕傩斩籍嬌纤南窠㈧籼眉漓胨?.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2)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5.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質?請根據(jù)兩則材料概括。(3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貞觀六年,太宗謂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出一言,則為天下所聽。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闭鲗υ唬骸爸酥拢怨艦殡y,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必懹^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公等既不能知賢,朕又不可遍識,日復一日,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舉,于事何如?”魏征對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不可令其自舉?!必懹^十四年,特進魏征上疏曰:“父不能知其子,則無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則無以齊萬國。萬國咸寧,一人有慶,必藉忠良作弼,俊乂在官,無為而化矣。故堯、舜、文、武見稱前載,咸以知人則哲,多士盈朝。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貞白卓異者,蓋求之不切,勵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遠大,各有職分,得行其道。又設禮以待之,執(zhí)法以御之,為善者蒙賞,為惡者受罰,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盡力乎?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若徒愛美錦而不為人擇官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書奏,太宗甚嘉納之。(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論擇官》)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若徒愛美錦/而不為人/擇官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B.若徒愛美錦/而不為人擇官/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C.若徒愛美錦/而不為人擇官/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D.若徒愛美錦/而不為人/擇官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在位時政治清明,史稱“貞觀之治”。B.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摆臁敝噶T免官職。與“陟罰臧否”中的“陟”一樣。C.太宗,廟號稱謂?;实鬯篮笤谔珡R立室奉祀時的稱號。后繼皇帝一般稱“宗”。D.無為,文中指選能任賢,以德化人,垂拱而治,與《諫太宗十思疏》“虧無為之大道哉”意思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太宗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天下人,獎賞應和功績相當,懲罰當和罪惡相稱,賞罰不可以輕易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選擇。B.魏征認為前代選拔官員只求有才,不管品行,如今選拔官員,必須仔細察訪他的品行,然后才可任用,以免錯用了壞人,造成危害。C.唐太宗認為要安定天下,只有得到并任用賢才,而侍臣們不知道誰是賢才,皇帝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這樣下去是得不到賢才的。D.魏征認為要想使天下太平,就需要忠臣輔佐,但朝廷少有德才兼?zhèn)涞拇蟪?,這與朝廷求賢之心不急切,沒有很好地鼓勵勸勉有關。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不可令其自舉。文言文閱讀河北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五調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秦欲伐齊,齊、楚從親,乃使張儀往楚。張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fā)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說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絕約于齊,則楚孤。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于是遂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jié)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fā)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節(jié)選自《史記·張儀列傳》)材料二:張儀欺楚懷王,陳軫諫言可謂善矣。然軫云:“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懷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于是疏矣。(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橫線上。(3分)乃以相印A授B張儀C厚賂之D于是遂絕約E于齊F使G一將軍H隨張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親,指合縱相親,是戰(zhàn)國時期六國合縱結為聯(lián)盟,共同對抗秦國的策略。B.北,指在北方、在北邊,與《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中的“北”用法相同。C.卒,是最終、終究之意,與《赤壁賦》“而卒莫消長也”中的“卒”詞義不相同。D.亡,指丟失、喪失,文中此處的“亡”與成語“亡羊補牢”中的“亡”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王為攻打齊國派張儀到楚國,張儀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兩國的友好關系為誘餌,誘惑楚懷王與齊國斷絕關系,楚懷王答應了張儀B.楚國大臣們都在慶賀時,只有陳軫看透了張儀的陰謀,他勸說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但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C.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摔下車,一連三個月不上朝,楚懷王以為張儀對自己不滿,就派人辱罵齊王,齊王很生氣。于是與秦國建立了友好關系。D.楚國使者被張儀欺騙后,報告楚懷王,楚懷王要發(fā)兵攻打秦國,陳軫認為不能攻打,而應賄賂秦國,讓秦國單獨攻打齊國,楚懷王沒有聽從其建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絕約于齊,則楚孤。(4分)(2)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4分)14.材料二認為陳軫兩次諫言都有不合理之處,請分別簡要概括。(3分)10.CDF【解析】“以相印”作狀語,“授”作謂語,“張儀”作賓語,故在“C”處斷開;“賂”作謂語,“之”作“賂”的賓語,故在“D”處斷開:于是遂絕約于齊”為狀語后置句,“于齊”作“絕約”的后置狀語,故在“F”處斷開。11.C【解析】C項,“‘卒’詞義不相同”錯誤,二者都是“最終、終究”的意思。12.D【解析】D項?!白屒貒鴨为毭荡螨R國”錯誤,由材料一原文“攻之不如割地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以及材料二原文“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可知,是聯(lián)合秦國共同攻打齊國。13.(1)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我們有齊國作盟友。現(xiàn)在如果與齊國毀約斷交,那么楚國便孤立無援了。(“……者……也”判斷句1分,“重”絕約”各1分,句意1分)(2)這樣我們向秦國割出的土地,就能從齊國那里得到補償,大王的國家還可以存在。(“是”“出”取”各1分,句意1分)14.①第一次諫言中,陳軫并沒有仔細考慮與齊國斷交是否可行,只是把得到土地作為是否同齊國斷交的標準。②第二次諫言中,陳軫不應該建議把楚國的名都送給秦國,更不應該和齊國絕交,并聯(lián)合秦國攻打齊國。(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3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秦王想討伐齊國,齊國與楚國合縱相親,于是派張儀前往楚國。張儀游說楚懷王說:“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與齊國廢除盟約,我可以向楚國獻上商、於地區(qū)六百里土地,讓秦國的美女來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兩國互通婚嫁,永遠結為兄弟之邦。這樣在北邊可削弱齊國而在西邊對秦國也有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楚懷王十分高興,答應了張儀。(楚國)群臣都前來祝賀,只有陳軫表示哀痛。楚懷王惱怒地問:“我一兵未發(fā)而得到六百里土地,大臣們都向我祝賀,只有你表示哀痛,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在我看雜,不僅不能得到商、於一帶的土地,而且齊國和秦國還可能會聯(lián)合,齊、秦聯(lián)合起來,那么楚國的禍患一定會到來了”楚懷王問:“你有什么解釋呢?”陳軫回答說“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我們有齊國作盟友。現(xiàn)在如果與齊國毀約斷交,那么楚國便孤立無援了。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大王,這樣大王在北邊與齊國斷交,在西邊與秦國生出禍患,而兩國必定聯(lián)合發(fā)兵央攻。不如暗地里同齊國聯(lián)合而表面上與齊國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如果秦國真的打算割讓土地給我們。(到那時)再與齊國斷交也不晚;假如秦國不給我們土地,那(我們就與齊國)暗中聯(lián)合商量對策”楚懷王說:“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著我得到土地”于是楚懷王就把相印授予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楚國于是就和齊國廢除了盟約,并派了一位將軍跟著張儀到秦國。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上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說:“張儀是不是認為我與齊國斷交做得還不夠徹底?”就派勇士前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jié),到北方的齊國辱罵齊王。齊王十分生氣,卑躬折節(jié)來投靠秦國。秦國和齊國建立了邦交,張儀才上朝,對楚國使者說:“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獻給楚懷王”楚國使者說:“我奉楚懷王的命令,來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聽說是六里?!笔拐呋貒鴪蟾娉淹酰淹跏稚鷼?,想發(fā)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與其攻打秦國,不如割讓土地賄賂秦國,和秦國合兵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向秦國割出的土地,就能從齊國那里得到補償,大王的國家還可以存在”楚懷王不聽,最終出動軍隊并派將軍屈訇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殺死屈訇,于是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材料二:張儀欺騙楚懷王,陳軫的諫言可以說得上是正確的了。然而陳軫又說:“不如暗地里同齊國聯(lián)合而表面上與齊國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使秦國真的打算割讓土地給我們,(到那時)再與齊國斷交也不晚”這是陳軫并沒有仔細考慮與齊國斷交是否可行,只是把得到土地作為是否同齊國斷交的標準罷了。等到秦國違背了盟約,楚懷王打算攻打秦國,這時陳軫又勸諫說:“不如趁機用楚國的一個著名都市賄賂秦國,與秦國合并軍隊,然后一同攻打齊國,這樣,楚國雖然失地于秦國,但從齊國那里得到了補償”這條計策更是荒謬不合道義。況且秦國把亡國的命運強加給楚國,而楚國卻用土地去賄賂秦國;齊國本是楚國的同盟國,楚國競無故與它斷交!楚國應該給齊國割讓土地,贈送錢幣,用謙卑的辭令承認過錯,重新求得齊國的援助,怎么反過來想攻打齊國呢!陳軫的計謀實在太缺乏考慮了。河北省部分重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學者不為不多。然?;紵o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lián)裥g未明,推誠未至,雖有賢者,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①?!卑彩唬骸拔┠鼙嫠膬炊D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慝,則皋、稷②、契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鄉(xiāng)黨,必于庠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于其職,則上狃習③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茍且之人,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修辱在共后,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兇是也。其所陟者,則皋、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選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注】①四兇:傳說為堯、舜時期四個惡名昭著的部族首領;比喻兇殘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后稷和契。這里借指賢臣。③狃習:熟習。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故智能A才力之士B則得盡C其智|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終G其功H之不就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學者,文中指“有學問的人”,與《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含義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為”“恣意而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義不同。C.鄉(xiāng)黨,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后世以“鄉(xiāng)黨”泛指鄉(xiāng)里。D.陟,文中是“提拔、晉升”的意思,與《出師表》中“陟罰臧否”的“陟”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然當世人才很多,卻還是會有無人輔佐君主的憂慮,王安石認為這是因為皇帝選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賢的誠意不夠。B.在論述“任之之道”時,王安石提出對于人才要將其任命到與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長期任職,使之專于此任。C.任職中,官員是否有能力處理事務都會顯露無遺,朝廷對他們進行成績考核,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時的做法,是為了增加自己觀點的說服力,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的用意相同。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四兇”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BEG解析:原句標點參考:“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保勖}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11.A解析:A項,“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是指“求學的人”,與文中“學者”含義不同。[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課內實詞,并依據(jù)文意判斷的能力。12.C解析:“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錯誤,由原文“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可知,那些無能之輩知道不稱職的罪責是無法幸免的,他們?yōu)楸苊馐艿綉土P而選擇辭職。[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理解文意的能力。13.答案:(1)如果確實是賢能之士,就依其德行的大小、才華的高下,給他們官做。(關鍵詞:“誠”“隨”“官”各1分,句意1分)(2)即使想要一時曲意討好別人得到安身,但考慮(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關鍵詞:“雖”“顧”“安”各1分,句意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4.答案:①材料一中借以闡釋留人之法。論證若君主不能明辨忠奸,就會留不住人才。②材料二中借以闡釋任人之道。論證要嚴懲無能、兇惡、貪婪之人,重用有能力的人。(每點1分,兩點3分,意思對即可)[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在比較閱讀中運用事例證明作者觀點的能力。參考譯文:材料一:一天講學,眾大臣退下后,皇帝讓王安石留坐。王安石說:“天下這么大,有學問的人的數(shù)量不是不多。但是一直擔心沒有可以用來輔佐君主治國的人,是因為陛下您選人的方法不明確,求賢的誠意不夠,即使有賢人,也會被小人蒙蔽,藏身隱退而離去?!被实壅f:“哪個朝代沒有小人呢?即使是堯、舜的時代,也不是沒有四兇(為害天下)?!蓖醢彩f:“只有能分辨四兇并且誅殺他們,這才是他們成為堯、舜的原因。如果使四兇任意進讒陷害忠良,那么皋、稷、契(那樣的賢人)怎么肯茍且食用俸祿而虛度一生呢?”材料二:當務之急,在于人才。如果的確能使國家人才眾多,那么掌權的官員就可以擇取相應的人才把現(xiàn)職官員配足。先王的時候,人才曾經(jīng)有很多啊,為什么唯獨到了今天卻不夠了呢?所以說:這是選取人才、任用人才不得其道的緣故。所說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呢?先王選取人才,必定先從鄉(xiāng)里和學校選拔,讓大家推薦他們所認定的賢德有能力的人,向朝廷報告請予審查。如果確實是賢能之士,就依其德行的大小、才華的高下,給他們官做。這就是選取人才的辦法。所說的任用人才的方法,是指什么呢?一個人的才能和德行,高低厚薄各不相同,他所擔當?shù)穆毼灰灿泻线m、不合適之分。先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通曉農事的讓他做農官,通曉工程的讓他做水政官。那些道德深厚且才能高超的做上級,道德、才能不高的來做(他們的)佐吏下屬。又因為官員長時間任職,上級對他熟悉并且了解他的作為;下級對他馴順而聽從他的指教;賢能的人,會因其功績取得成功;不賢的人,其罪過也可以顯著地暴露,因此,要讓他們長期任職,并且用考核工作實績的辦法對待他們。這樣做,有聰明才智的人,就可以盡自己的才智來取得成功,而不必擔心他們的事業(yè)半途而廢,他們的功業(yè)不能成就。偷閑懶惰、得過且過的人,即使想要一時曲意討好別人得到安身,但考慮(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像那些無能之輩,也就知道應辭職離去了。這是由于他們任職的時間久了,知道不稱職的罪責是無法幸免的。他們尚且不敢假冒(賢人)而知道辭職回避,更何況那些結黨營私、陷害別人、一心進用(鉆營爭奪)的人呢?選拔人才的方法已經(jīng)很完善,任用又已很得當,規(guī)定的任期也比較長,而他擔任的官職也比較專一,也不必用法令來限制他,而使他能夠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堯、舜治理百官,使眾業(yè)昌盛的方法,就是依靠這種辦法??墒菆?、舜的時候,他們所罷免懲處的聽說過的就是四兇;他們所提拔的,就是皋陶、后稷、契,(他們)都是終身在一個官位上沒有變動。大概他們所說的提拔,只是在爵位等級俸祿賞賜方面的增加吧。這就是任用人才的方法。古代詩歌閱讀選取了杜甫的詠物詩,詩題較長,附帶考查了學生的斷句解文的能力,形式別致;詩歌內容平易卻又別有深意,且是我們熟悉的詩人——杜甫;同時借助命題,考查學生借助寓意深刻的詩句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垣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階段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寡人欲從夫子而善齊國之政?!睂υ唬骸皨肼勚?,國具官而后政可善?!本肮魃唬骸褒R國雖小,則何為不具官乎?”對曰:“此非臣之所復也。昔先君桓公身體墮懈,辭令不給,則隰朋侍;左右多過,刑罰不中,則弦章侍;居處肆縱,左右懾畏,則東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則寧戚侍;軍吏怠,戎士偷,則王子成父侍;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頓;是故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腓。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聞者也,故曰未具官。”景公曰:“善!吾聞高繚與夫子游,寡人請見之?!标套釉唬骸俺悸劄榈貞?zhàn)者不能成王,為祿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繚與嬰為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過,補嬰之闕,特進仕之臣也,何足以補君?”材料二: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虺唧妒滁S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諂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為君,我為臣。”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章。章歸,魚乘塞涂,撫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于君未見于眾,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惫剔o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狈蛱熘艘玻w非以為君也;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則夷狄之。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因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君道》)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昔者晏子辭賞A以正君B故C過失不掩D今諸臣諂諛E以干利F故出質G而唱善如出一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闕,意為“過失、缺點”,與《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中的“闕”詞義相同。B.知,意為“見識、智慧”,與《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知”意義和用法相同。C.遺行,意為“留下的操行”,稱贊弦章沿襲了晏子的美德,奉行廉潔正直的為臣之道。D.夷狄,意思是“當做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則材料都出自《說苑·君道》,作者的目的在于闡釋為君之道,但君臣既身份相對,又是治國的一體,所以,君道中亦可見臣道。B.在晏子看來,齊桓公能成就霸業(yè),在于他善于識別人才并人盡其用,他在政務上出現(xiàn)問題時都有臣子替代他處理。C.景公射箭脫靶,臣子齊聲稱好,景公非常失望。弦章既批評了群臣的不智不勇,也警示景公不能聽信諂媚阿諛之人的話。D.作者認為上天設立君主之位,并不是讓他專享這個位置,而是要為人民做事的,應該扼制私欲。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名不副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聞者也,故曰未具官。(4分)(2)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4分)1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古代君王的“為君之道”。(3分)10.BDF【解析】原文為: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11.A【解析】“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中的“闕”意思為“侵損、削減”,與文中詞義不同。12.B【解析】“都有臣子替代他處理”錯誤,晏子話中反復出現(xiàn)的“侍”,不是“替代”,而是“幫助”,在桓公出現(xiàn)錯誤時,都有臣子幫助他。13.(1)現(xiàn)在君王您的過失很多,卻沒有一個人讓您聽到,所以說官員未配備好。(失,過錯,1分;聞,讓/使……聽到,1分。語句通順簡潔,2分)(2)所以說:“掌握國政的人不能不學習《春秋》?!闭f的就是這種情況。(有國者,掌握國政的人,1分;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判斷句),1分。語句通順簡潔,2分)14.①要虛心納諫并改正錯誤;②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賢;③要扼制私欲,以民為本。(每點1分,滿分3分)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嬰說:“我想要聽從先生您的意見搞好齊國的政治。”晏嬰對他說:“我聽說,國家必須配備好應有的官員,政治才可以搞好。”景公變了臉色說:“齊國雖小,憑什么說沒有配備應有的官員呢?”晏子回答說:“這不是我上面回答的本意。從前,先王齊桓公身體懶散懈怠,辭不達意時,就有隰朋幫助他;身邊的人過失多,刑罰不適當,就有弦章幫助他;在內宮恣意放縱,身邊的人感到害怕恐懼時,就有東郭牙諫止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寧,就有寧戚幫助他;軍官懈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幫他整治;行動不符合道德仁義,信譽下降,品行有缺點,就有管仲幫助他。先王能用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用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命令傳達到遠方但沒有人違抗,對有罪的人興兵討伐但不會遭受挫折;因此諸侯都前來朝賀他的盛德,天子也把祭肉賞賜給他。現(xiàn)在君王您的過失很多,卻沒有一個人讓您聽到,所以說官員未配備好。”景公說:“好!我聽說高繚與先生您素有交往,請您幫助我見到他?!标虌胝f:“我聽說為了爭奪土地而進行戰(zhàn)爭的不能成就帝王的功業(yè),為了追求俸祿而當官的不能取得政績。像高繚這樣的人與我很久就情同兄弟了,但他從未指責過我的過失,補正我的失誤,他只不過是追求俸祿官職的臣子罷了,怎么能夠來輔佐君王您呢?”材料二:晏嬰死后十七年,齊景公請各位大夫飲酒(并以射箭助興)。齊景公的箭射出了箭靶,廳堂上的人都齊聲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齊景公臉色大變,嘆息一聲,拋棄了弓和箭(便退席了)。這時大夫弦章進來了,齊景公對他說:“弦章,自從我失去晏嬰,至今已有十七年了,從未聽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射出了箭靶,廳堂上的人都齊聲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毕艺聦R景公說:“這是眾位臣子不才,他們的智慧不能夠察知君主的不足之處,他們的勇氣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臉色。但是有這樣一種情況,我聽說:‘君王喜好的,那么臣子就會信服它;君王特別愛吃的東西,那么臣子也就會喜歡吃?!唧冻粤它S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青黑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青黑色,君王您仍然有時愛聽諂諛之人的話吧?”齊景公說:“好。憑今天這番話,你是國君,我是臣下。”當時海邊漁民進獻鮮魚,齊景公就用五十車魚賞賜弦章。弦章回去時,魚車塞滿了道路,他撫著趕車人的手說:“方才那些叫好的人都想要這些魚。從前晏嬰以拒絕賞賜來補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過失從不遮掩;現(xiàn)在這些臣子以諂媚阿諛來求取利益,所以箭射出了靶子反而還齊聲叫好?,F(xiàn)在我對君主的輔佐還沒有在眾人中見效,卻要接受這些魚,這就違背了晏嬰的道義,而順從諂媚阿諛之人追求利欲?!币虼怂麍詻Q拒絕,不接受賞賜。品德高尚的君子說:“弦章的廉潔,就是晏嬰留傳下來的好品行?。 鄙咸煸煜氯藖?,并不是讓他做君王的;上天設立君王,也并不是讓他專居此位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顧他的人民,這就是沒有秉承上天的意旨,忘記了他所居地位應該做的事情。像這樣的人,《春秋》是不會贊許他是能干的君王的,而只會把他看作夷、狄一樣的野蠻人。鄭文公厭惡一個人,就連他所率領的軍隊也一并拋棄了,所以有“夷、狄不識君王”的說法。如果做君主的不因此自我反省,等到已經(jīng)失去了為君的實質,心又怎么能了解這些呢。所以說:“掌握國政的人不能不學習《春秋》?!闭f的就是這種情況。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范文正公,平生好拖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賠。擇族之長而贊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綠;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事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義田記》,有刪改)材料二:范仲淹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伸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伸淹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西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shù)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節(jié)選自《宋史·范仲淹傳》,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橫線上。(3分)公既歿A后B世C子孫修D其業(yè)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正,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謚號“文正”。B.為,意為“成為”,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中的“為”意思不同。C.堪,意為“經(jīng)得起、忍受”,與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如今有誰堪摘”中的“堪”意思相同。D.齋,齋戒,指古人在祭祀前潔凈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部落首領齋戒三日,表示崇敬與懷念。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范仲淹買了靠近外城且能常年豐收的一千畝良田,叫作“義田”,用它來養(yǎng)活、周濟眾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時,沒有棺木裝殮尸身,兒子也沒有錢為其辦像樣的喪事。幾百位羌族部落首領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C.許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著優(yōu)厚俸祿,可族人卻不能進他們的大門,這與范仲淹形成了對比。D.范仲淹為政多年,到過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當?shù)匕傩债嬃怂南癫⒔㈧籼眉漓胨?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4分)(2)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4分)14.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質?請根據(jù)兩則材料簡要概括。(3分)10.AEG【解析】“既歿”是“公”的謂語,句子結構完整,“既歿”后應斷開,故在“A”處斷開;“后世子孫修其業(yè)”中,“后世子孫”是主語,“修”是謂語,“其業(yè)”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其業(yè)”后應斷開,故在“E”處斷開;“承其志”與“修其業(yè)”結構一致,承前省略主語“后世子孫”,“其志”后應斷開,故在“G”處斷開。11.C【解析】C項,“‘堪’意思相同”錯誤?!叭缃裼姓l堪摘”中的“堪”意為“可以,能夠”。12.D【解析】D項,“范仲淹死后,當?shù)匕傩债嬃怂南癫⒔㈧籼眉漓胨卞e誤,由材料二原文“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應是在范仲淹活著的時候,邠、慶二州的百姓及歸屬的羌人就都畫了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13.(1)對于退居在家、等待職務的人,就供給他們,對于出仕做官的人就停止供給。(“俟”“與”“仕”各1分,句意1分)(2)(范仲淹)曾經(jīng)拿出自己的俸祿來供養(yǎng)四方游學之士,以至于幾個兒子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食”“易”“晏如”各1分,補足主語1分)14.①樂于施舍,周濟族人。②自甘清貧,生活儉樸。③勤奮好學,不怕艱苦。(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河北省2024屆高三年級大數(shù)據(jù)應用調研聯(lián)合測評(Ⅱ)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九年,昊王謂①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將曰:“夫戰(zhàn),借勝以成其威,非常勝之道。”吳王曰:“吾欲復擊楚,奈何而有功?”孫武曰:“囊瓦②者,貪而多過于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吳王于是使使謂唐、蔡曰:“楚為無道、虐殺忠良,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舉兵伐楚,愿二君有謀?!碧坪钍蛊渥忧瑸橘|于吳三國合謀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子常遂濟漢而陣,自小別山至于大別山,三不利。十月,二師陣于柏舉。闔閭之弟夫概晨起請于闔閭曰:“子常不仁,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闔閭不許。夫概曰:“所謂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謂此也?!彼煲云洳课迩藫糇映?。大敗走,奔鄭,楚師大亂。吳師乘之,遂破楚眾。吳從楚師,及清發(fā),將擊之。夫概曰:“困獸猶斗,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半濟而后可擊也?!睆闹謹≈?。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雍澨五戰(zhàn),徑至于郢。(節(jié)選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材料二:吳王問孫武曰:“衙地①必先,吾道遠發(fā)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孫武曰:“諸侯三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傍有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傍國,交親結恩,兵雖后至,眾以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士,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犄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節(jié)選自《武經(jīng)總要·前集》)【注】①吳王:固間,春秋后期吳國君主。吳王闔間三年,固閭率軍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舒邑,謀劃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將軍孫武說:“此時民眾疲勞,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②囊瓦:春秋時楚國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國相毗鄰的要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唐侯使其子A乾為質B于吳C三國合謀D伐楚E舍舟F于淮汭G自豫章H與楚夾漢水I為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奈何,意為怎么辦,與《屈原列傳》“奈何絕秦歡”中的“奈何”含義不同。B.陣,指軍隊作戰(zhàn)時布置的格局,與成語“臨陣磨槍”中的“陣”詞義和用法都相同。C.重幣,指重金、厚禮。幣是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也泛指用作禮物的車馬玉帛等。D.簡,文中意為“選擇”,與《出師表》中“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簡”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村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闔閭九年,闔閭希望再次攻打楚國,并向伍子胥和孫武咨詢取勝的方法,孫武建議獲得唐國和蔡國的支持,與他們一同討伐楚國。B.楚國大夫囊瓦率領楚軍渡過漢水搶占先機,從小別山到大別山三次打敗吳軍,吳王的弟弟夫概違背闔閭的命令發(fā)動進攻,終于大敗囊瓦。C.吳軍追打楚國軍隊追到清發(fā)這個地方,夫概建議等到對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發(fā)動進攻,闔閭聽從了他的建議,再次打敗吳軍。D.吳王向孫武請教作戰(zhàn)時的方法策略,孫武認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要重視軍隊內部兵卒的訓練、資糧的充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戰(zhàn),借勝以成其威,非常勝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道遠發(fā)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中孫武等人是怎樣踐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張的?請簡要分析。(3分)10.CEG【解析】原斷句是“唐侯使其子乾為質于吳,三國合謀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捌渥忧瑸橘|于吳”作謂語動詞“使”的賓語,唐侯為本句主語,故C處斷開;“伐楚”是“合謀”的賓語,故E處需要斷開;“自豫章與楚夾漢水”作為陣的狀語,并且與前句語義內容相差較遠,故其前G處需斷開。(每處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11.B【解析】B項,文中“陣”是名詞作動詞,意為“排列陣勢”,與“臨陣磨槍”中的“陣”用法不同。A項,“奈何絕秦歡”中的“奈何”是“為什么”的意思,與文中意思不同。【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詞語,并依據(jù)文意判斷的能力。12.B【解析】“從小別山到大別山三次打敗吳軍”錯誤。原文“三不利”的主語是子常,是楚軍三次失利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理解句意的能力。13.(8分)(1)戰(zhàn)爭,憑借著勝利來成就自己的威勢,但這不是保證每戰(zhàn)必勝的法則。(“戰(zhàn)”“非?!备?分,判斷句1分,句意1分)(2)我軍路途遙遠而出發(fā)又晚,即使是驅車快行,策馬奔馳,也不能趕在敵軍之前到達,這該怎么辦?(“發(fā)”“驟”“如……何”各1分,句意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4.(3分)①闔閭派出使者結交唐、蔡兩國國君,合謀討伐楚國,是對“約和傍國,交親結恩”的踐行。②等到對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發(fā)動進攻,是對“阻利而處”的踐行。(每點1分,兩點3分,意思對即可,如果學生回答“追擊途中,吳軍讓士兵吃了楚軍做的飯后繼續(xù)追趕,是對‘親吾軍士,實吾資糧’的踐行”也可得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文言譯文】材料一:九年,吳王對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還不能攻入郢都,現(xiàn)在究竟怎么樣?”兩位將軍說:“戰(zhàn)爭,憑借著勝利來成就自己的威勢,但這不是保證每戰(zhàn)必勝的法則?!眳峭跽f:“我想再次進攻楚國,怎么做才能有成效?”孫武說:“囊瓦這個人,貪婪而且多次得罪諸侯,因而唐、蔡兩國都恨他。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楚國,必須得到唐、蔡兩國的支援?!眳峭跤谑桥墒拐邔μ啤⒉虄蓢鴩f:“楚人做事暴虐無道,殘暴地殺害忠臣良將,不斷地侵占諸侯國的土地,囚禁侮辱兩位國君。我想出兵討伐楚國,希望兩位國君一起來出謀劃策?!碧坪钭屗膬鹤忧絽菄魅速|。三國共同謀劃攻打楚國,軍隊駐扎在淮河水灣,從豫章與楚軍夾著漢水擺開陣勢。子常就率楚軍渡過漢水擺好陣勢,從小別山一直部署至大別山,楚軍連吃三次敗仗。十月,楚、吳雙方軍隊在柏舉擺開陣勢。闔閭的弟弟夫概一早起來向闔閭請求說:“子常不仁,貪婪而缺少恩德,他的部下都沒有為他拼死殉身的志向。現(xiàn)在如果追擊他們,一定能打敗他們。”闔閭不同意。夫概說:“所謂臣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需要等待君主的命令,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庇谑蔷蛶е约旱奈迩Р勘姽糇映!W映4髷?逃奔鄭國,楚軍大亂。吳軍追趕楚軍,到了清發(fā),正準備進行攻擊。夫概說:“被圍困的野獸還會爭斗一番,何況是人呢?如果明知必有一死還同我們拼死作戰(zhàn),就一定會打敗我們。如果讓已經(jīng)渡過河的楚軍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逃脫,那后邊渡過河的人會羨慕已經(jīng)渡河的人,楚軍就沒有爭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就可以攻擊。”他聽從了,又一次打敗了楚軍。楚軍做飯,吳軍又趕到了,楚軍又奔逃,吳軍吃完飯又接著追擊楚軍。在雍澨經(jīng)過五次戰(zhàn)斗,吳軍到達了楚國的郢都。材料二:吳王問孫武說:“衢地作戰(zhàn)必須爭取先機,我軍路途遙遠而出發(fā)又晚,即使是驅車快行,策馬奔馳,也不能趕在敵軍之前,這該怎么辦?”孫武說:“諸侯之地三屬,道路四通,我軍與敵軍力量相當,而周圍又有其他國家。所謂先到,必須用重幣厚禮輕車遣使,與其他國家約和修好,建立親善關系,結為友好之國,雖然在軍事上我軍后至,可是周圍的諸侯國已經(jīng)和我們結交。然后選練兵卒,據(jù)險守利而設防,關心我方士兵,充實我軍資糧,命令我軍車隊和騎兵出去偵察敵情。我軍有友鄰諸侯國的支持,敵人失去可以爭取的友國,我軍與其他諸侯互為犄角,擂鼓進攻,一齊攻敵,敵軍恐慌失措,就會不知道怎樣抵擋防守。”河北省承德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期中考試語文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材料一:范文正公[注],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邱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ü?jié)選自《古文觀止·義田記》)材料二:范仲淹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仲淹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育創(chuàng)新與家教的結合如何引導孩子在逆境中成長
- 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如何構建高效的營銷團隊
- 《少年閏土》教學設計與反思
- 2025年租賃合同提前解除市場影響
- 二級建造師合作合同樣本
- 互助市場拓展合作合同書
- 二手房屋購買合同誠意金約定
- 個人質押與抵押合同
- XX公司員工培訓合同協(xié)議
- 產品設計與研發(fā)合作合同范例
- 2024年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樓梯 欄桿 欄板(一)22J403-1
-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與職業(yè)規(guī)劃的關聯(lián)性分析
- 特殊家長課后溝通技巧培訓
- 【MOOC】數(shù)字攝影技術與藝術-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心內科心衰一病一品護理成果匯報
- 2025檢驗檢測中心年度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 2024年總經(jīng)理助理年終工作總結(3篇)
- PEP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單詞表(含音標)
- 蔬菜采購項目投標書
- SAPPM設備管理解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