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長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位號涂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牛河梁遺址距今5500年,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下圖是該遺址發(fā)掘出土的玉豬龍和彩色女神頭像。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反映出牛河梁先民()玉豬龍彩色女神頭像A.審美價值取向 B.農業(yè)文明產生 C.神權色彩濃厚 D.貧富分化加劇2.東漢時期,主管行政的尚書令取代丞相,主管監(jiān)察的御史中丞,加上督察京畿地區(qū)的司隸校尉,成為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人稱“三獨坐”。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A.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 B.完善了官僚制度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強了皇權專制3.觀察下面唐初行政區(qū)劃調整示意圖,可以發(fā)現(xiàn)()圖1唐高祖武德年間圖2唐太宗貞觀年間A.唐代沿用隋制以州統(tǒng)縣 B.地方行政區(qū)劃日益細化C.江南地區(qū)經濟超過北方 D.藩鎮(zhèn)割據基礎開始形成4.1983年,在呼和浩特東郊的萬部華嚴經塔的塔體內發(fā)現(xiàn)了元代紙鈔,經鑒定為忽必烈時期中書省提舉司發(fā)行的“中統(tǒng)元寶交鈔”,這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紙幣實物。該文物可以佐證當時()A.民族交往交流 B.國家貨幣制度C.區(qū)域商業(yè)發(fā)展 D.邊貿市場管理5.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地籍成為統(tǒng)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這一措施()A.加重了百姓的財稅負擔 B.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加劇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6.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正式設立學堂選官制度。但在1908年底,為了慶祝翌年宣統(tǒng)帝即位,照例開設了舉薦孝廉方正特科,1909年按慣例又舉行了拔貢考試。這反映了()A.中體西用影響科舉停廢 B.傳統(tǒng)觀念制約官制變革C.統(tǒng)治階層無意推進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眾抵制7.據統(tǒng)計,從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到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全國約有312個“黨”“會”之類的政治性團體,這些團體多以“效法西方民主政治”“鞏固民國基礎”為目標,平均每28個黨共用一個主張。由此可知,此時期中國()A.政黨政治走向成熟 B.袁世凱政權被孤立C.共和思想得到弘揚 D.民眾參政熱情提高8.下圖是195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宣傳畫,該宣傳畫反映出()A.革命動員與生產生活結合 B.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并舉C.經濟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D.群眾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9.下表為新中國旅游事業(yè)發(fā)展簡表(1949—1999年),據下表可知,旅游業(yè)()時期階段概況①1949年10月—1964年5月拓荒階段1955年初到1957年10月,共接待各國自費游客3385人,其中80%來自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②1964年6月—1978年12月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外國游客幾乎斷絕,直到70年代中期,美國和日本的游客才有所增加。③1978年12月—1984年9月“雙軌制”發(fā)展階段按計劃完成國家旅游接待任務,外賓接待實行“定點”制,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率先成為旅游開放城市。④1984年10月—1999年底市場化發(fā)展階段從1995年開始,“雙休日”旅游消費不斷增加,國內度假型旅游產品開始盛行。1999年入境旅游人數7279萬人次,外匯收入141億美元。A.在①時期實現(xiàn)了同西方大國關系突破B.在②時期的發(fā)展得益于中美關系的改善C.在③時期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影響D.在④時期主要任務是鞏固發(fā)展周邊關系10.讀圖,判斷下列關于農村基層治理階段特征的描述,符合1949—1952年情形的是()新中國農村基層治理變革的“三權—三制”框架結構A.政權下沉、治權吸納、地權歸農 B.政社合一、治權統(tǒng)合、產權總有C.鄉(xiāng)政轉型、村民自治、“兩權”分離 D.黨建引領、治權協(xié)同、“三權”分置11.下表為“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地震監(jiān)測預測技術研究”項目的課題情況,該表可用于說明人工智能()課題序號課題名稱課題負責人牽頭單位課題經費(萬元)1人工智能實時地震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發(fā)張捷中國科技大學6602地震序列智能檢測與識別技術研發(fā)房立華地球物理研究所5503震源參數和應力變化智能提取技術研發(fā)趙翠萍地震預測研究所5404地殼介質參數及其變化自動提取技術研發(fā)周連慶地震預測研究所6005人工智能地震綜合預測和應用示范孟令媛中國地震臺網中心530A.發(fā)展取決于國家的投入 B.推動勞動方式發(fā)生轉變C.只應用于地震監(jiān)測技術 D.提高應對自然災害能力12.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奧古斯都的稱號之后,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用和平安樂的生活獵取世人對他的好感。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這表明當時羅馬()A.統(tǒng)治具有分權制衡特點 B.政治體制有貴族寡頭特征C.君主集權制度逐漸建立 D.共和制和君主制相互雜糅13.1883年《美國文官法》規(guī)定要建立一個不受黨派控制的文官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對聯(lián)邦文官統(tǒng)一管理,禁止文官參加黨派活動;19世紀中期后,英國出現(xiàn)不與內閣共進退的文官,他們不參加黨派之爭,忠實執(zhí)行決策,完成本職工作。這些規(guī)定()A.對民選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約 B.沖擊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C.增加了國家管理的法治色彩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wěn)定持續(xù)14.19世紀中后期,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導致金本位制崩潰。20世紀30年代,英鎊頹勢已不可挽回。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鎊貶值,無力與美元抗衡。英鎊國際地位的興衰說明()A.國家實力影響其金融地位 B.布雷頓森林體系產生的深遠影響C.英鎊的國際貨幣身份喪失 D.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失去統(tǒng)一標準15.20世紀80年代,聯(lián)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yǎng)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yǎng)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該政策()A.反映了德國嚴峻的財政現(xiàn)狀 B.推動了德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C.減緩了德國社會老齡化進程 D.提高了工人的生產勞動積極性16.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多極世界正在出現(xiàn)。多極化可以是平衡的一個因素,但也可能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分裂甚至更糟?!睘榱朔€(wěn)固這一復雜的新世界秩序,需要建立基于《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強大的、經過變革的機構。它旨在說明()A.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B.國際組織作用十分有限C.合作共贏促進全球發(fā)展 D.反對霸權成為國際共識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華夏民族經過長期發(fā)展吸收融合,逐漸孕育漢民族實體兩漢抗擊匈奴,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隋唐隋朝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唐蕃會盟;文成公主入藏遼宋夏金元榷場貿易;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明清改土歸流;社會上層各族間的通婚通行——摘編自姜凱風《高中歷史中國古代民族史教學》材料二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內容,作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建國初期,1954年憲法規(guī)定,國家在經濟、文化建設中照顧各民族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健康發(fā)展;十八大以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也為世界各國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借鑒?!幾岳钫A、張金才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fā)展的趨勢,并說明推動該趨勢形成的主要方式。(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意義。(8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臨近的地區(qū)或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西亞的小麥、大麥進入歐洲,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也從亞洲傳到羅馬?!幾赃x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印度從美國引入高產小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國的饑荒問題。但綠色革命帶來巨大成果的同時,也對環(huán)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由于過度使用化肥和過度灌溉,導致旁遮普的土地日益貧瘠,同時在農民的血液和種植的蔬菜當中也檢測出了農藥的殘留物?!幾钥枴·伯恩《綠色革命能夠挽救糧食危機嗎?》(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前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變化。(4分)(2)結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并談談你的看法。(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由于共和國不是明確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過其總統(tǒng)的身份和職銜被議會間接承認的,因此,有人戲稱它是“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部憲法是共和主義與君主主義妥協(xié)的產物。因此,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過的:議員們既無熱情,又無掌聲?!獏我幻瘛斗▏ㄊ贰凡牧隙褪沁@樣,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珴蓶|《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法國共和制建立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二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的實踐并用史實說明在其破產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法律始終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圖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歷史的世界圖景都包含一種政治—經濟的傾向,這種傾向依據的不是這個人或那個人所想的事物,卻依據的是事實上掌握政權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階級所實際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種法律都是由一個階級以大多數的名義建立起來的?!猍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齊世榮等譯《西方的沒落》結合中國的法律發(fā)展歷程,對材料中的一個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呼和浩特市高二年級期末統(tǒng)考試題歷史答案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答案ADBBCBCD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BADCDAA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趨勢:民族不斷交融;大一統(tǒng)國家不斷鞏固;(任答1點2分)方式:和親;冊封;戰(zhàn)爭;設置專門機構;貿易往來;會盟。(每點2分,任答2點4分)(2)意義:維護國家集中統(tǒng)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加快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以立法形式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為其他國家解決民族關系提供借鑒。(每點2分,任答4點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變化:物種交流范圍擴大;交流種類增多。(每點2分,共4分)(2)影響:一定程度緩解糧食危機;促進人口增長;豐富人們飲食結構,改變飲食習慣;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帶來物種入侵;(每點2分,任答3點6分)看法:關注農業(yè)發(fā)展帶來的負效應,加大農業(yè)科技投入,加強監(jiān)督管理;堅持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開發(fā)利用食物資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堅持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原則,發(fā)揚中華飲食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全面提高食物發(fā)展科技水平,走有中國特色的食物與營養(yǎng)發(fā)展道路。(任答1點2分,要求看法在題目要求范圍內,且觀點正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特點:是共和主義與君主主義妥協(xié)的產物。(2分)原因:法國小農經濟發(fā)達,封建勢力強大;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緩慢,資產階級力量薄弱;法國等級制君主制傳統(tǒng)根深蒂固,沒有堅實的共和基礎。(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2)實踐: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進行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維護民主共和的實踐。(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探索: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創(chuàng)制人民革命政權的有益嘗試;敵后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現(xiàn)民主合作,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在解放區(qū)設置行政區(qū),鞏固新型人民政權。(每點2分,任答2點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評分細則:同意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并表明看法3分,選取中國法制史的不同時期的兩個及以上史實6分,同一時期史實最多給3分,從整體上進行論證和闡釋2分;不贊同作者的觀點,并自擬觀點,結合中國法制史相關事實給予論證,一般不推薦。示例:看法:作者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2分)我同意這一觀點。(1分)闡述:在戰(zhàn)國時期的儒法之爭中,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自西漢以來,隨著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封建統(tǒng)治者不斷將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短坡墒枳h》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折射出人治的痕跡,階級統(tǒng)治者將自己的觀念和認識融入法律之中,將權力設置凌駕于法律之上,從而演變?yōu)榫骷訌娂瘷嗟囊环N手段。1912年中華民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