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主旨]

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古代: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為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區(qū)域的商路,同樣展示出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fā)展。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古代的商路開辟,推動東西方貿易發(fā)展,文化也隨之對外傳播和相互交流。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敢問路在何方”

——絲綢之路開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前路漫漫溝通無限”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敢問路在何方”

——絲綢之路開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前路漫漫溝通無限”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絲

路1.概念:

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背景:①東西交往的需要: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②中國絲織業(yè)的發(fā)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qū),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一、絲綢之路開通

嫘祖始蠶3.事件

—張騫通西域(“鑿空”)(1)時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時期)。(2)目的:聯(lián)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3)作用:了解西域的具體情況;大大推進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yè)貿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2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史記?大宛列傳》dàyuān古代“帶貨達人”超超超“鈔能力”博望侯張騫西漢熱血外交官

絲綢之路開拓者中國西行第一人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陸上絲綢之路路線圖4.衰落:(1)時間:唐朝中期以后。(2)原因:①支線的競爭:長期發(fā)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qū)的路線尤為復雜。②沿途的動蕩:唐朝中期以后,絲綢之路沿線受割據(jù)、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③海上絲路沖擊:海路聯(lián)系日益活躍。1、絲路的變化:

①漢以陸路為主,海路發(fā)端;

②唐海陸并舉;③宋陸路中斷以海路為主,且海上絲路日益繁榮。2、變化的原因:①陸上絲綢之路衰落:

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及戰(zhàn)亂等,隔斷中國與歐洲交往路上通道;③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海上貿易優(yōu)勢凸顯:如相比于陸上絲路,運力大且成本低。海上絲路能夠連接更為廣闊的對外貿易區(qū)域;

具備海上貿易條件: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已經有較大的發(fā)展;

商品經濟發(fā)展要求:唐宋時期工商業(yè)發(fā)展及其繁榮;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外貿物品多產于南方地區(qū);

政府外交政策支持:統(tǒng)治者一直都推行較為開明外交的政策

鏈接:西漢至宋代絲路貿易路線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敢問路在何方”

——絲綢之路開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前路漫漫溝通無限”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歐亞大陸的其他重要商路還有“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1)路線: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咸海、里海以北—歐洲或小亞細亞。(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2.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橫斷山麓—瀾滄江、怒江—緬甸和印度—中亞、西亞等地。(2)事例:漢武帝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3)意義: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與東南亞、南亞的聯(lián)系上,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海上絲綢之路(后來居上)(1)開通:西漢,中國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2)發(fā)展:宋元時期,人們能制造出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羅盤,出洋航海十分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建立了廣泛聯(lián)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重要交易樞紐。(3)巔峰: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4.漢志商道:亦稱“香料之路”。

東方商品

也門

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再進入歐洲。海路陸路

“海上絲綢之路”

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與陸上絲綢之路相比,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流通的商品種類更加多元化,瓷器、香料、茶葉均是大宗貨物。海上絲綢之路通常分為東西兩條:東向航線是指自中國到達朝鮮和日本的貿易航線。西向航線是指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fā),經南海、印度洋至西亞、非洲的貿易航線。從中國東南沿海,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島,穿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草原絲綢之路

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絲綢之路的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西南絲綢之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近年來又被學術界稱為“西南絲綢之路”,由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

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和東南亞、南亞聯(lián)系上,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印度緬甸成都西安鏈接:比較“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異同及影響項目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相同點都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對中外文化、物質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外友好的象征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開辟道路,地理意義重大中國都處于相對的優(yōu)勢地位。這是因為古代中國無論在物質上,還是文化上都較為先進項目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不同點以長安為出發(fā)點以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等地為出發(fā)點主要是東西商業(yè)貿易之路,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主要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的交流通道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中亞地區(qū)的衰弱和地理變遷而衰落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而逐漸為西方列強的侵略途徑所替代項目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影響①陸上絲綢之路的作用與影響相對大于海上絲綢之路。②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天文、歷算、醫(yī)藥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先后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③中國的紡織術、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和技術,繪畫等藝術,儒家、道教等思想,也傳向西方,產生了重要影響。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敢問路在何方”

——絲綢之路開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前路漫漫溝通無限”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等商路不僅是商貿路線,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1.物質和技術交流傳播方向表現(xiàn)中國的物質和技術西傳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由中亞向西傳播;四大發(fā)明傳到西方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西亞和北非工匠仿制中國各類瓷器西方的物質和技術東傳良種“汗血馬”,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通過西域傳入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影響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宋元時期發(fā)展為重要經濟作物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文化交流(1)宗教: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2)藝術: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3)中醫(yī):中醫(y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當時流行的西域樂舞★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有何價值?

一滴水里觀滄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北京從歷史上的小城,成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fā)展?!暯剑?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北京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1)對中國:有利于我國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2)對世界: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xiàn)各國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和平。

總結1:絲綢之路的影響(1)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經濟的發(fā)展。擴大了人類的認知領域,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絲綢之路對中國的影響:經濟,農作物傳入中原,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推動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促進了中國的畜牧業(yè)發(fā)展和牲畜品種的改良。文化,基督教、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天文學成就傳入中國。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

總結2:影響人類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啟示1.因素(1)地理環(huán)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限于毗鄰地區(qū)。(2)經濟貿易與科技發(fā)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圍。(3)政治制度與思想觀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現(xiàn)復雜性。(4)文明的多元與共享價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鑒的意義。2.啟示(1)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2)文明交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總結3:新時期,應怎樣弘揚“絲路精神”1.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