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項備考寶典(全國通用)
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鑒賞(原卷版)
(-)之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
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
說》)
2.用作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②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③結(jié)構(gòu)助詞。
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
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④音節(jié)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
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稱代詞。
相當(dāng)于"他"(們)、“她(們)”、“它(們)工
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活用為第一人稱。
相當(dāng)于“我(的)”、咱己(的)%
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這”之類的詞。
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xué)》)
(三)以
1.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為學(xué)》)/策之不以其道。(《馬
說》)
2.用作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用作副詞
譯為“己”,“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對象,譯為“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xué)》)
2.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3.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隆中對》)
4.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芜\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
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并且”、“就”,有時可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
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shù)詞后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xùn)|西??勺g為“個”、“樣”、“項,
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可譯為“……的時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孫權(quán)勸學(xué)》)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后,表示停頓,不譯。
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后,表停頓。)(《愚公移山》)
(A)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
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yīng),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若為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
例: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語氣詞,相當(dāng)于“啊”。
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工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由于”、“憑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3.介詞,可譯為“根據(jù)”、“依照”。
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副詞,可譯為“因此”。
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H??一)且
1.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shù)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tài),可譯為“姑且”、“暫且”。
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
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并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并且”。
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
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于是”、“才”、“就工
例: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岳陽樓記》)/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
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dāng)于“了”、“啊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ā对狸枠怯洝罚?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
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耍ā队薰粕健罚?/p>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dāng)于“了”、“啦,
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保ā恫軇フ搼?zhàn)》)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
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
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ā对狸枠怯洝罚?/p>
(4)表感嘆,可譯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p>
2.介詞
引出動作行為發(fā)出的處所,相當(dāng)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與動詞結(jié)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唧“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么方法”、“用這些來”。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與“為”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為……所……”的結(jié)構(gòu),表被動。
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p>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二
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ā独恰罚?/p>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詞,譯為“那,
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2.fu,句首發(fā)語詞。
例:夫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購聲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
例: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詞,可譯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zhàn)》)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
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
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
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彳以的”。
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H)故
1.舊的,原來的。
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独恰罚?/p>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原因,緣故。
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十二)茍
1.連詞,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例:茍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茍慕義強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詞,可譯為“茍且”。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
3.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
例:茍無饑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會
1.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
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2)體會,領(lǐng)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二十四)或
1.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副詞
(1)有時。
例:或王命急宣。(《三峽》)
(2)或許。
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二十五)諸
1.兼詞,“之于”的合音合義。
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眾。
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各位,眾位。
例: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閱讀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歐陽修苦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
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xí)円雇鼘嬍?,惟讀書是務(wù)。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
已如成人。
(選自《歐陽公事跡》)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太夫人/荻畫地及其稍長,顧家無書讀
2.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橘傾楫摧,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
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
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擁盤衣爐
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揚,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
似相公者!”
3.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越明年明年:第二年
B.南做瀟湘極:至,到達
C.佳木秀而繁陰秀:秀氣
D.上下二白一:全
4.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B.蔚然頂深秀者余強飲三大白池別
C.前人之述備矣山間之朝暮也
D.蘇必曰問多姓氏
5.下面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A.我嘗試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B.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C.我嘗試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D.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6.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三段選文都有寫景。甲文寫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洞庭湖之景。乙文寫醉翁亭四周的美景,丙文寫
西湖雪夜之景。
B.三段選文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文表達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理想,乙文體現(xiàn)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愉悅之情,丙文則流露出作者的過往之念與故國之思。
C.三段選文均語言精妙。甲文中“銜”“吞”,盡顯洞庭湖氣勢磅礴,乙文中的“翼然”,活畫出醉翁亭
翩然欲飛之勢,丙文中的“俱絕”二字,寫出西湖雪夜的萬籟俱寂。
D.三段選文均表達方式多樣。甲文記敘、議論、抒情,描寫兼有,乙文議論、記敘和描寫并重,
丙文側(cè)重細(xì)致描寫和抒情。
閱讀兩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
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專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
攻親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乙】政之所興在乎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
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蕪钠渌挠?,則遠(yuǎn)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節(jié)選自《管子?牧民?四順》)
【注釋】①佚樂:使…安樂。②危墜:危亡。③生育:使…生養(yǎng)繁息。④欲:欲望。⑤親:親
近。⑥予之為取:給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委:順:
8.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9.兩文都圍繞“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diào)“"(用原文詞語回答)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乙文認(rèn)為“”(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心?!拔覀凕h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爸袊伯a(chǎn)黨百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親民要有
真感情,愛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甲文中的主張與“執(zhí)政
為民''思想是相通的。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于孔子,孔子日:“仁者其言也切①。”曰:“其言也
海,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②詞乎!”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比眨?/p>
“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選自司馬遷《仲尼子弟列傳》)
【乙】子夏日:“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ㄟx自《〈論語)十二章》)
【注釋】①初(ren):謹(jǐn)慎。②得無:莫非,能不。
10.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仁者其言也切()②斯可謂之仁乎()
③博學(xué)而寫志()④切問而近思()
11.下列各句加點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牛多言呵躁
A.為人謀而不忠乎B.曲肱而枕之
C.學(xué)加時習(xí)之D.博學(xué)顧篤志
12.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處朗讀停頓。
君子不憂不懼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二章》)
14.兩段文字都提到了“仁”,請分別說說如何做才能求得“仁”。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小石潭記》
【乙】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
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dāng)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梁櫥之形③,其旁出堡塢④,有若門焉。窺之
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yuǎn)。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⑤,
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p>
或日:“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笔嵌撸辔葱胖?。(節(jié)選自《小
石城山記》)
【注釋】①黃茅嶺:在湖南零陵縣城西面。②垠:邊界,盡頭。③呼眼(pInl):即“墀境”,
城上有孔的矮墻。梁桶(I]):屋的正梁。④堡塢(bGowCi):村落外邊,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
衛(wèi)。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現(xiàn)在的黃河中下游一帶。⑦夷狄:古代稱東方少數(shù)民族為夷,
稱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狄。這里指偏遠(yuǎn)地區(qū)。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
湖南一帶是古代楚國的南部。
15.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
1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日光下率_________
其岸勢太學(xué)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
良久乃弓_________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1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
18.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一西出基岸勢犬牙差互B.乃記之而去康肅笑而遣之
C.益奇加堅隸通從者D.以其境過清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19.這兩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而寫的作品。在《小石潭記》中,作者借小石
潭,周圍清幽冷寂的氛圍。表達了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記》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
奇秀卻在荒遠(yuǎn)之地,抒發(fā)了自己的不平之氣。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十一日,登仙猿嶺...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酈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zhí)端隆R幌咸献晕髂?/p>
走東北,蓋自郵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jīng)其脊而下,為蟠桃?guī)X,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
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山塢之中,居
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陜①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日方下舂②,
競止塢中曹家店。
【注】①山、陜:山西省、陜西省的簡稱。②舂:通“沖”,下墜。
2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章自哪中來者
②居廬相望
③但途中蹊徑狹
④日方?下舂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與例句“自”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自西南走東北
A.自李唐來(《愛蓮說》)
B.自三峽七百里中(《三峽》)
C.自康樂以來(《答謝中書書》)
D.自富陽至桐廬(《與朱元思書》)
22.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
但途中蹊徑狹
23.翻譯下列句子。
⑴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
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24.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各題。
甲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但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
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
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落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jié)選自《醉翁亭記》)
乙
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修慨號上疏日:“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
可用之賢。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國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罷去,而使群邪相賀于內(nèi),四夷相
賀于外,臣為朝廷惜之?!庇谑切包h益忌修,因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居二
年,徙揚州、潁州。復(fù)學(xué)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復(fù)用,有詐為修奏,乞澄汰①內(nèi)侍為奸利者。其群
皆怨怒,語②之,出知同州,帝納吳充言而止。
(節(jié)選自《宋史?歐陽修傳》)
注釋:①澄汰:清洗,去除。②諧:讀音是詫n。
丙
憶滁州幽谷
宋?歐陽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遠(yuǎn)近紅。當(dāng)日辛勤皆手植,而今開落任春風(fēng)。
主人不覺悲華發(fā)①,野老猶能說醉翁。誰與援琴親寫取,夜泉聲在翠微中。
注釋:①華發(fā):白發(fā)。
25.聯(lián)系積累推測加點字的意思。
課文積累文中句子詞語釋義
頹然乎其間者
修慨然上疏日然“八.?_______________
26.根據(jù)以下信息,推測“其群皆怨怒,謂之"中“譜”的意思:
①譜:讀音是虎n。組詞:諧言、諧語、譜害。
②諧:形聲。從言,贊(z&n)聲。本義: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同本義譜,讒也?!队衿?/p>
③“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岳陽樓記》
27.請選擇和例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選項()
例句:方懸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
A問其姓氏,厚金陵人,客此。B號進亦憂、退亦憂C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懸
他鄉(xiāng)。
28.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國之福也。
29.翻譯句子。
①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
30.《憶滁州幽谷》中“滁南幽谷抱千峰”的“抱”字可謂是神來之筆,請加以賞析。
31.甲、丙兩文歐陽修都寫到了白發(fā),他當(dāng)時在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是否相同呢?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你
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回答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
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感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目:“巴
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32.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略無解處:通“缺”,中斷。B.哀轉(zhuǎn)久緲消失,停止。
C.消榮峻茂:清澈。D.盡多趣味:良好,優(yōu)良。
3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實是欲界之仙都水陸草木之花
B.自康樂以來蓋以誘敵
C.念無與為樂者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未復(fù)有能與基奇者不一犬坐于前
34.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選自《水經(jīng)注》,作者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作家酈道元。
B.“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用夸張手法極寫夏水之大,流速之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異曲同工。
C.作者用凝練的語言,依次按照順序描繪了三峽四季山水的特色,抒寫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D.課文最后引用漁歌,使文章描寫真切,留有余韻,側(cè)面烘托,渲染了悲情色彩。
35.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文言文閱讀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
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
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36.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是()
A.夕日欲頻墜落B.皆生搴樹讓人心生寒意
C.互相平謂高,遠(yuǎn)D.泉水激石沖擊,撞擊
37.下列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是()
A.山川之美春冬之時
B.自康樂以來以刀劈狼首
C.未復(fù)有能與基奇者擇?善者而從之
D.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自非亭午夜分
38.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是()
A.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早晨的霧將要消散,猿猴和鳥兒此起彼伏地啼鳴著。
B.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著小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向東或向西漂。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河流像箭一樣快,兇猛的浪花像在飛奔。
D.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見這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見這幽深的山
谷就會流連忘返。
39.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是()
A.兩篇短文都是典型的駢文,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較強,結(jié)構(gòu)上都是先總后分,都是寫景的散文,
以寫景為主,兼有抒情。
B.兩篇短文都層次清晰,調(diào)動了多感官描繪景物,從俯仰等角度觀察景物,語言精練,言辭清麗。
C.兩文都是作者寫給朋友的書信,含蓄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歸隱林泉的愿望。
D.同樣是寫水的清澈,甲文直接以“清流見底”寫水之清,乙文則用了正側(cè)結(jié)合的方式來描寫水之
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甲】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
哲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取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多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低僂提攜,往來而不孳者,滁人游也。臨溪而
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
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手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醒心亭記
曾鞏①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②,歐陽公③作州之二年,構(gòu)④亭日“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之意。既
又直⑤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gòu)亭日“醒心”,,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可豐樂以飲?;蜃砬覄谝?,則必即醒心西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huán),云
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⑥而醒,?
欲久而忘歸也。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⑦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公樂也一山之隅一
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選自《醒心亭記》,有刪改)
[注釋]①曾鞏: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應(yīng)其師歐陽修之托而寫的。②涯:岸邊。
③歐陽公:即歐陽修。④構(gòu):搭建。⑤直:當(dāng),臨。⑥灑然:灑脫的樣子,形容毫無拘束。⑦吾君:
指皇帝。優(yōu)游,悠閑自得。無為,清靜自然。
40.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醉翁之尊不在酒
②云歸而巖穴暝
③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4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4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便鞏記之/如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則必即豐樂以飲/死即舉大名耳
C.則必即醒心地望/臨溪地漁
D.更欲久而忘歸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
44.課文《醉翁亭記》的“太守之樂”與選文中的“公之樂”分別指什么?
閱讀下列文段,并回答第各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逐至承天寺尋張懷
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
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啟:仆四居?xùn)|坡③,作陂甲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
牛醫(y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日:“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dāng)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謂仆謫居
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發(fā)公千里一笑。
蘇軾《與章子厚》
[注釋]①某:指章子厚,蘇軾友人,北宋大臣,博學(xué)善文,當(dāng)時在京謀官。②仆:對自己的謙稱。
③東坡:位于湖北黃岡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瘡:形如豆斑的拜。⑥黑牡丹:牛的戲
稱。
4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庭下如積水空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C.昨日一牛病幾死/鰻之大,不知其兒千里也
D.勿謂仆謫居之后/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46.文中劃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dāng)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dāng)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dāng)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dāng)以青蒿粥啖之
47.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48.讀完[甲][乙]兩文,你認(rèn)為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張詠,字復(fù)之,濮州郅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
寇準(zhǔn)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呼其能讓。會李沆、宋漢、寇準(zhǔn)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
太宗聞其強干,召還。張永德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簟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
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多一部校故,推辱主師,臣恐下有輕上之心?!碧诓粡?。未幾,果
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gòu)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
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成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shù)百人,詠悉寬其
罰而遣之。官屬請日:“不痛年1之,恐無以禁?!痹伻眨骸板X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
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唉秋成.當(dāng)仍舊法?!?/p>
五年,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yōu)異,復(fù)命知益州。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日:“得卿在
蜀,朕無西顧之憂矣?!痹伵c青州傅霖少同學(xué)。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
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zé)之日:“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選自《宋史?張詠傳》,有刪節(jié))
【注釋】閽吏:門吏。
49.下列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眾許其能讓:允許,同意。B.笥之至死:鞭打,用竹杖打。
C.不痛緲之:約束,制裁。D.俟秋成,當(dāng)仍舊法:等到
50.下列句中的“以”與“若以一部校故”中的“以“用法加回的一項是()
A.策之以其道B.不以物喜
C.可以為師矣D.屬予作文以記之
51.翻譯下列句子
①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52.從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體現(xiàn)張詠“惜才”的事例。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娜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
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
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歐陽修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潁州,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日:“六一何謂也?”居士日:“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①以來金石②遺文一千卷,有琴
一張,有棋一局,而嘗置酒一壺。”客日:“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
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日:“子欲逃名③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謂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本由先眨骸拔峁讨豢商?,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吾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樂爾?!?/p>
(節(jié)選自《詩人玉屑》)
【注釋】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鐘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聲,不求名
聲。④志:記述。
5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其西南諸峰其真無馬邪
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老于此五物之間
C.名之者誰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D.山水之樂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54.將選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②子欲逃名乎?而屢易其號。
55.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56.在不同時期,歐陽修分別以什么為樂?請根據(jù)【甲】【乙】兩文內(nèi)容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管鮑之交
(管仲)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
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57.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少時常與鮑叔牙游/周游世界
B.管仲之途也/為人謀而不忠乎
C.鮑叔終善遇之/擇其善者而從之
D.不以為言/齊桓公以霸
58.翻譯句子。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59.請結(jié)合內(nèi)容說說管鮑之交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公儀體相魯而嗜魚①
公儀體2相魯3而嗜魚,一國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4不受。其弟子日:“夫子5嗜魚而不
受,何也?”日:“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供應(yīng)商管理述職報告
- 失誤匯報協(xié)議
- 護理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及管理制度
- 幼兒園小學(xué)秋游安全教育
- 辛集中學(xué)高三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組合練
- 阿壩職業(yè)學(xué)院《影像電子學(xué)基礎(chǔ)》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隴東學(xué)院《巖土工程測試與監(jiān)控》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外國文學(xué)I》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勞動實踐》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陜西學(xué)前師范學(xué)院《新型材料毒理學(xué)評價》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礎(chǔ)檢測規(guī)程
- 公務(wù)員登記表
- 自動控制原理全套課件
- 質(zhì)量部KPI考核指標(biāo)
- 工程經(jīng)濟學(xué)武獻華第5版答案
- 肩關(guān)節(jié)鏡下肩袖修補術(shù)的護理查房ppt
- 菠菜色素提取和分離
- 功能陶瓷-1電介質(zhì)陶瓷‘
- 計算機考試Excel操作題原題及操作步驟82435
- (高清版)輻射供暖供冷技術(shù)規(guī)程JGJ142-2012
- 教育個案的研究記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