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1頁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2頁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3頁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4頁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一模(期中)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xué),游俠,任氣節(jié),內(nèi)行修絮,好直諫,數(shù)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dāng)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shù)直諫,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術(shù),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shù)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nèi)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nèi)史?!睘橛覂?nèi)史數(shù)歲,官事不廢。

天子既數(shù)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鄙夏?。有間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xué),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材料二:

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無學(xué)。觀黯之言也日益甚?!碧肥贤圃涔?,謂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學(xué)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曰:“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

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群臣或數(shù)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

于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謂公孫弘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謂張湯深文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帝自為太子時固已憚其嚴矣。即位既久,大將軍青侍中,帝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或時不冠。至黯見,不冠不見也。嘗坐或帳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為中大夫,固以切諫不得久留,出守東海,大治。帝聞而召之,列于九卿。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雜著》)

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嘗坐A武B帳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附,指親附、結(jié)交,與“齊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原,指原因,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C.望,指怨恨、責(zé)怪,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從、迎合他人,與“寧令從諛承意”的“從諛”意思相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汲黯不太講究禮數(shù),常當(dāng)面頂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進諫,招來其他臣子忌恨,其實他對自身修養(yǎng)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潔。

B.對汲黯的積薪之喻引發(fā)漢武帝不滿一事,司馬遷認為汲黯心胸狹窄語含抱怨,陸九淵則認為汲黯仗義執(zhí)言,說中武帝短處。

C.在漢武帝大怒罷朝,群臣指責(zé)汲黯的情況下,汲黯始終堅守臣子的輔弼之責(zé)并慷慨陳詞,陸九淵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遺憾。

D.因為汲黯總是耿直上言,堅守氣節(jié)大義,并且難以被不正當(dāng)手段誘惑,淮南王謀反時最忌恨汲黯,但最終也不敢殺他。

14.漢武帝認為汲黯“無學(xué)”,陸九淵則說“吾必謂之學(xué)矣”。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說法請根據(jù)材料簡要分析。(3分)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教學(xué)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nèi)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頰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fēng)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dāng),橡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dāng)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p>

士大夫而若此,則其心豈復(fù)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xí)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yīng)故事,徒文具,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

雖然,士習(xí)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fù)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guān)系非輕。

(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

①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

材料二: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zé)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

(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國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B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

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有司”,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常指負有專責(zé)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B.“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

C.“自由”,指自作主張,與現(xiàn)在所說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

D.“矜”,指夸耀,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此種情形并不為世人所察覺。

B.若士大夫懷有私心,那么給皇帝的封章、奏疏、對策也不過沿襲舊例,表面應(yīng)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

C.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詞,少有規(guī)勸之意,深感痛心。

D.王安石認為,國家因任用賢能的人而興盛,因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4分)

(2)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4分)

14.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闡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3分)

浙江省紹興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選考科目診斷性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①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p>

(節(jié)選自《大學(xué)》)

材料二:

趙綽字士倬,河?xùn)|人也。性質(zhì)直剛毅。周初為天官府史,以恭謹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見知,為內(nèi)史中士。隋文帝為丞相,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文帝受禪,授大理丞。處法平允,考績連最。每有奏讞,正色侃然,漸見禮重。上以盜賊不禁,將重其法,綽進諫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納之,因謂曰:“若更有聞見,宜數(shù)言之。”遷大理少卿。

大理掌固來曠上言大理官司太寬,帝以曠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參見。曠又告少卿趙綽濫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驗初無阿曲帝怒命斬之。綽固爭,以為曠不合死,帝拂衣入閣。綽矯言:“臣更不理曠,自有它事,未及奏聞?!钡勖腴w,綽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臣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曠觸掛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爭,二也。臣本無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钡劢忸?。會獨孤后在坐,命賜綽二金杯酒,并杯賜之。曠因免死,徙廣州。

刑部侍郎辛亶嘗衣緋諢,俗云利官,上以為厭蠱,將斬之,綽曰:“法不當(dāng)死,臣不敢奉詔?!鄙吓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潁將綽斬之。綽曰:“陛下寧殺臣,不可殺辛亶?!敝脸?,解衣當(dāng)斬。上使人謂綽曰:“竟如何?”對曰:“執(zhí)法一心,不敢惜死?!鄙戏饕氯耄季媚酸屩?。明日,謝綽,勞勉之,賜物三百段。

時河?xùn)|薛胄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斷獄以情,而綽守法,俱為稱職。上每謂綽曰:“朕于卿無所愛惜,但卿骨相不當(dāng)貴耳?!比蕢壑?,卒官,上為之流涕。

(摘編自《北史》)

[注]①辟:情緒偏頗。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必須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曠又告少卿趙綽A濫免B徒四C帝使D信臣E推驗F初無G阿曲H帝怒I命J斬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矜,指憐憫、同情,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中的“矜”詞義相同。

B.固,指堅決、堅持,與“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詞義不同,用法相同。

C.妄言,隨意、胡亂地說,與上文“綽矯言”即詐稱、假托他事以求面君相對應(yīng)。

D.厭蠱,指厭惡蠱術(shù)。蠱術(shù),古人以言語詛咒或法術(shù)等方式使仇敵受到禍害的巫術(shù)。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的諺語意為人總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惡習(xí),總不認為自家莊稼比別家壯碩,因為人對自己所親近喜愛之人往往會偏愛,對自家之物總嫌少。

B.大理寺掌固來曠誣告趙綽徇私舞弊,把不該赦免的犯人釋放了,被文帝怒判斬刑,趙綽卻向文帝力爭來曠法不當(dāng)死,最后來曠被免死罪,流徙廣州。

C.在刑部侍郎辛亶穿緋輝這件事上隋文帝量刑過重,趙綽寧死也要依法而行;大理卿薛胄處理案件合情合理,兩人都有執(zhí)法公平寬容的名聲,十分稱職。

D.趙綽性格樸實、直率剛毅,又執(zhí)法平允、謙遜謹慎,隋文帝接受禪讓登基后,先授其為大理丞,后又遷大理少卿,文帝對其從不吝惜官爵,趙綽后來官居極品.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稍以明干見知,為內(nèi)史中士。

(2)會獨孤后在坐,命賜綽二金杯酒,并杯賜之。

14.材料一列舉了人易偏頗的五種表現(xiàn),而趙綽處事公允平正,請結(jié)合文本,說說趙綽的言行與哪幾種“偏頗表現(xiàn)”不相符。(3分)

浙江省寧波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一模測試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

材料二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zhàn)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zhàn)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蹦苏僦芄鴨栄?,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以周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蹦似鸨娕e師,與殷戰(zhàn)于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奔慈《鴼w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財矣?!比胧乙娕?,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也?!奔慈《鴼w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色也?!庇谑前l(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以與士民黜其戰(zhàn)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v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fù)用。天下聞?wù)撸讨^武王行義于天下,豈不大哉?

(節(jié)選自《說苑·指武》)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于是A發(fā)B巨橋之粟C散鹿臺之財D以與士民E黜其戰(zhàn)F車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主:指寫有死者名號的木制神位,又稱牌位,是中華祭祀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B.適:“恰當(dāng)”,和《屈原列傳》“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的“適”不同。

C.有道:根據(jù)下文的“則無勝之道矣”可以推測,它在文中指的是“有辦法”。

D.信:意為“確實”,與《蘭亭集序》中的“信可樂也”中的“信”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武王伐紂臨行之時,面對伯夷、叔齊的質(zhì)疑和阻撓,姜太公非但沒有怪罪,還稱贊其為“義人”,親自扶著他們離開,體現(xiàn)了恢弘的氣度和廣闊的胸襟。

B.伯夷、叔齊堅守內(nèi)心的道德高地,不為外在因素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雖晚年窮困潦倒,最終餓死首陽山,令人唏噓,但他們?yōu)樾叛霁I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認為,統(tǒng)治者如果能加強自身品德修養(yǎng),給百姓帶來好處,得到他們的擁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話完全打消了武王對于伐紂這件事的顧慮。

D.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大敗殷人,然后將紂王從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錢財和美女悉數(shù)奉還,體現(xiàn)了仁義之師的風(fēng)范,也贏得了天下人的誠心歸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2)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fù)用。

14.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伯夷、叔齊兄弟二人與周公對武王伐紂這件事的不同立場及其依據(jù)(3分)

浙江省金華十校2024屆高三11月模擬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昔者,荊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殺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吳,伍子胥奔鄭。王召奢而問之,曰:“若召子,孰來也”子奢對曰:“王問臣,對而畏死,不對不知子之心者。尚為人也,仁且智,來之必入;胥為人也,勇且智,來必不入。胥且奔吳邦,君王必早閉而晏開,胥將使邊境有憂?!?/p>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吳,曰:“子父有罪,子入,則免之;不入,則殺之?!弊玉懵勚?,使人告子尚于吳:“吾聞荊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聞之,入者窮,出者報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報父之仇,是非勇也?!弊由袑υ唬骸叭雱t免父之死,不入則不仁。愛身之死,絕父之望,賢士不為也。意不同,謀不合,子其居,尚請入?!?/p>

荊平王復(fù)使使者召子胥于鄭,曰:“子入,則免父死,不入,則殺之?!弊玉憬殡幸愎伲鲆娛拐?,謝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請有道于使者: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使者還報荊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殺子奢而并殺子尚。

子胥聞之,于是乃南奔吳。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贝郊摧d,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謂漁者曰:“子之姓為誰還,得報子之厚德?!睗O者曰:“縱荊邦之賊者,我也;報荊邦之仇者,子也。兩而不仁,何相問姓名為”子胥即解其劍,以與漁者,曰:“吾先人之劍,直百金,請以與子也?!睗O者曰:“吾聞荊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購之千金?!裎岵挥们G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漁者渡于于斧②之津,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弊玉阍唬骸爸Z?!弊玉闶骋讯ィ欀^漁者曰:“掩爾壺漿,無令之露?!睗O者曰:“諾?!弊玉阈屑锤泊瑹嵘鲜鬃载囟澜忻鳠o泄也。

子胥遂行,至吳。子胥居吳三年,大得吳眾。闔廬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臣聞諸侯不為匹夫興師?!庇谑侵埂F浜笄G將伐蔡,子胥言之闔廬,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荊。十五戰(zhàn),十五勝。荊平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shù)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子也?!?/p>

(節(jié)選自《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

材料二: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①彀弓:張滿弓。②于斧:地名。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子胥行A即B覆船C挾匕首D自刎管而死□江水之中G明H無泄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來,意為“使……來”,其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中“壯”字不同。

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見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態(tài)度。

C.為,句末語氣詞,其含義及用法與《鴻門宴》“何辭為”中的“為”字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與現(xiàn)在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匹夫”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伍子奢對兒子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在荊平王面前對兩個兒子行事做出多項預(yù)測,這些預(yù)測后來一一應(yīng)驗。

B.從漁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斷,漁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計劃,并且內(nèi)心對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態(tài)度。

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領(lǐng)六千將士鞭打荊平王墓,并且親數(shù)鞭打次數(shù),表現(xiàn)了他對荊平王的刻骨仇恨。

D.司馬遷根據(jù)伍子胥復(fù)仇事件,得出結(jié)怨于人非??膳碌慕Y(jié)論,同時他認可伍子胥的復(fù)仇行為的正當(dāng)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

(2)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

14.(1)材料二評價伍子胥能“棄小義”,其中“小義”含義與材料一中的“”相同。(用原文回答,限1字,1分)

(2)伍子胥拋棄了哪些“小義”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2分)

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一模(期中)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xué),游俠,任氣節(jié),內(nèi)行修絮,好直諫,數(shù)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dāng)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shù)直諫,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術(shù),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shù)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nèi)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nèi)史?!睘橛覂?nèi)史數(shù)歲,官事不廢。

天子既數(shù)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間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xué),觀黯之言也日益甚?!?/p>

(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材料二:

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無學(xué)。觀黯之言也日益甚?!碧肥贤圃涔?,謂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學(xué)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曰:“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

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群臣或數(shù)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

于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謂公孫弘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謂張湯深文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帝自為太子時固已憚其嚴矣。即位既久,大將軍青侍中,帝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或時不冠。至黯見,不冠不見也。嘗坐或帳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為中大夫,固以切諫不得久留,出守東海,大治。帝聞而召之,列于九卿。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雜著》)

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嘗坐A武B帳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附,指親附、結(jié)交,與“齊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原,指原因,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C.望,指怨恨、責(zé)怪,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從、迎合他人,與“寧令從諛承意”的“從諛”意思相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汲黯不太講究禮數(shù),常當(dāng)面頂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進諫,招來其他臣子忌恨,其實他對自身修養(yǎng)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潔。

B.對汲黯的積薪之喻引發(fā)漢武帝不滿一事,司馬遷認為汲黯心胸狹窄語含抱怨,陸九淵則認為汲黯仗義執(zhí)言,說中武帝短處。

C.在漢武帝大怒罷朝,群臣指責(zé)汲黯的情況下,汲黯始終堅守臣子的輔弼之責(zé)并慷慨陳詞,陸九淵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遺憾。

D.因為汲黯總是耿直上言,堅守氣節(jié)大義,并且難以被不正當(dāng)手段誘惑,淮南王謀反時最忌恨汲黯,但最終也不敢殺他。

14.漢武帝認為汲黯“無學(xué)”,陸九淵則說“吾必謂之學(xué)矣”。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說法請根據(jù)材料簡要分析。(3分)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文意、虛詞和結(jié)構(gòu)判斷。

(2)本題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當(dāng)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發(fā)表自己觀點看法的能力。要找到相關(guān)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闡述自己的觀點。

(1)“坐武帳”和“不冠”敘述的是兩件事,中間斷開,應(yīng)在“帳”和“冠”后斷開;“黯奏事”是一個主謂句,表意完整,其后斷開,綜上應(yīng)在CEH三處斷開。譯文:皇上曾經(jīng)坐在武帳中,沒戴帽,汲黯前來啟奏公事,望見他就連忙躲避到帳內(nèi),讓別人代為批準了他的奏議。

(2)B.“意思不同”有誤,根據(jù)句意“太史氏推究其中原因”“推究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原”都是“推究”的意思。

故選:B。

(3)D.“但最終也不敢殺他”有誤,原文“卒以不敢”的含義是淮南王最終也不敢造反。

故選:D。

(4)①故:昔日;同列:同級;或:有的人;尊用:被尊崇、被重用。譯文:昔日手下的郡丞、書史也都和汲黯同級了,有的被尊崇、被重用甚至超過了汲黯。

②且:何況、況且;愛身:愛惜自己的生命;奈……和:怎么……呢。譯文:何況(我)已經(jīng)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夠辱沒朝廷呢!

(5)他們的評價立場不同。從原文“任氣節(jié),內(nèi)行修絜,好直諫,數(shù)犯主之顏色”“上方向儒術(shù)”“而黯常毀儒”“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xué),觀黯之言也日益甚’”等信息可以看出,漢武帝崇尚儒學(xué),而汲黯常詆毀儒學(xué),漢武帝認為汲黯出言冒犯,不顧君臣之禮,是“無學(xué)”的表現(xiàn);從原文“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來看,陸九淵則認為汲黯剛正不阿,堅守臣子職責(zé),敢于直諫,是一位“有學(xué)”之士。

解析:

(1)CEH

(2)B

(3)D

(4)①昔日手下的郡丞、書史也都和汲黯同級了,有的被尊崇、被重用甚至超過了汲黯。

②何況(我)已經(jīng)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夠辱沒朝廷呢!

(5)漢武帝和陸九淵的評價立場不同:①漢武帝崇尚儒學(xué),而汲黯常詆毀儒學(xué),漢武帝認為汲黯出言冒犯,不顧君臣之禮,是“無學(xué)”的表現(xiàn);②陸九淵則認為汲黯剛正不阿,堅守臣子職責(zé),敢于直諫,是一位“有學(xué)”之士。

在測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xué)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xué)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fù)核的過程。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教學(xué)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nèi)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頰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fēng)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dāng),橡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dāng)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

士大夫而若此,則其心豈復(fù)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xí)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yīng)故事,徒文具,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

雖然,士習(xí)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fù)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guān)系非輕。

(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

①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

材料二: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zé)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

(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國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B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

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有司”,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常指負有專責(zé)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B.“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

C.“自由”,指自作主張,與現(xiàn)在所說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

D.“矜”,指夸耀,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此種情形并不為世人所察覺。

B.若士大夫懷有私心,那么給皇帝的封章、奏疏、對策也不過沿襲舊例,表面應(yīng)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

C.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詞,少有規(guī)勸之意,深感痛心。

D.王安石認為,國家因任用賢能的人而興盛,因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4分)

(2)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4分)

14.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闡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3分)

10.AEG

11.D(詞義不同)

12.C(“雖心懷天下”錯誤)

13.(1)然后平時做事就會有益處,情況危急時就可以依靠他們。

“平居”(平時),“裨益”(益處、好處),“緩急”(危急)各1分;句意1分。

(2)假如能夠?qū)嵭羞@些方法,那么哪里還用憂慮不能超過兩漢、三代的事業(yè),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樣的道路呢?

“慮”(憂慮),“軼”(超過、超越),“涂”(道路、境地)各1分;句意1分。

14.①要廣開選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賢人。

(每點一分,答出三點給滿分)

浙江省紹興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選考科目診斷性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①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p>

(節(jié)選自《大學(xué)》)

材料二:

趙綽字士倬,河?xùn)|人也。性質(zhì)直剛毅。周初為天官府史,以恭謹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見知,為內(nèi)史中士。隋文帝為丞相,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文帝受禪,授大理丞。處法平允,考績連最。每有奏讞,正色侃然,漸見禮重。上以盜賊不禁,將重其法,綽進諫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納之,因謂曰:“若更有聞見,宜數(shù)言之?!边w大理少卿。

大理掌固來曠上言大理官司太寬,帝以曠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參見。曠又告少卿趙綽濫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驗初無阿曲帝怒命斬之。綽固爭,以為曠不合死,帝拂衣入閣。綽矯言:“臣更不理曠,自有它事,未及奏聞?!钡勖腴w,綽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臣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曠觸掛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爭,二也。臣本無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钡劢忸?。會獨孤后在坐,命賜綽二金杯酒,并杯賜之。曠因免死,徙廣州。

刑部侍郎辛亶嘗衣緋諢,俗云利官,上以為厭蠱,將斬之,綽曰:“法不當(dāng)死,臣不敢奉詔。”上怒甚,謂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潁將綽斬之。綽曰:“陛下寧殺臣,不可殺辛亶?!敝脸茫庖庐?dāng)斬。上使人謂綽曰:“竟如何?”對曰:“執(zhí)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釋之。明日,謝綽,勞勉之,賜物三百段。

時河?xùn)|薛胄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斷獄以情,而綽守法,俱為稱職。上每謂綽曰:“朕于卿無所愛惜,但卿骨相不當(dāng)貴耳?!比蕢壑校涔?,上為之流涕。

(摘編自《北史》)

[注]①辟:情緒偏頗。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必須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曠又告少卿趙綽A濫免B徒四C帝使D信臣E推驗F初無G阿曲H帝怒I命J斬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矜,指憐憫、同情,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中的“矜”詞義相同。

B.固,指堅決、堅持,與“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詞義不同,用法相同。

C.妄言,隨意、胡亂地說,與上文“綽矯言”即詐稱、假托他事以求面君相對應(yīng)。

D.厭蠱,指厭惡蠱術(shù)。蠱術(shù),古人以言語詛咒或法術(shù)等方式使仇敵受到禍害的巫術(shù)。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的諺語意為人總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惡習(xí),總不認為自家莊稼比別家壯碩,因為人對自己所親近喜愛之人往往會偏愛,對自家之物總嫌少。

B.大理寺掌固來曠誣告趙綽徇私舞弊,把不該赦免的犯人釋放了,被文帝怒判斬刑,趙綽卻向文帝力爭來曠法不當(dāng)死,最后來曠被免死罪,流徙廣州。

C.在刑部侍郎辛亶穿緋輝這件事上隋文帝量刑過重,趙綽寧死也要依法而行;大理卿薛胄處理案件合情合理,兩人都有執(zhí)法公平寬容的名聲,十分稱職。

D.趙綽性格樸實、直率剛毅,又執(zhí)法平允、謙遜謹慎,隋文帝接受禪讓登基后,先授其為大理丞,后又遷大理少卿,文帝對其從不吝惜官爵,趙綽后來官居極品.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稍以明干見知,為內(nèi)史中士。

(2)會獨孤后在坐,命賜綽二金杯酒,并杯賜之。

14.材料一列舉了人易偏頗的五種表現(xiàn),而趙綽處事公允平正,請結(jié)合文本,說說趙綽的言行與哪幾種“偏頗表現(xiàn)”不相符。(3分)

10.(3分)C、F、H

11.(3分)D(根據(jù)上下文,“厭惡蠱術(shù)”不合邏輯。厭蠱:厭勝和巫蠱的總稱,以巫術(shù)致災(zāi)禍于人)

12.(3分)D(文帝因趙綽骨相不該富貴并未授予高官)

13.(8分)(1)(趙綽)漸漸因為明智能干被(上級)了解,擔(dān)任了內(nèi)府中士。(省略句,落實“稍”、“明干”、“見”)、

(2)適逢獨孤皇后在座,就下令賞賜趙綽兩金杯酒,并且連金杯也賞賜給他。(整句,落實“會”、“后”、“并杯”)

14.(3分)(1)“之其所賤惡而辟焉”,對犯事之人甚至誣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惡而厭棄。(2)“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對文帝不因敬畏而亦步亦趨、盲目照做,執(zhí)法一心,不惜其死,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往往會一味厭棄;對自己內(nèi)心敬畏的人往往會盲目遵從;對自己同情的人往往過于憐憫;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往往過于輕蔑。因此,能夠做到喜愛某人而又深知其丑惡的一面,厭惡其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優(yōu)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民間有句諺語說:“人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錯誤,也都看不到自己莊稼的豐碩?!?/p>

浙江省寧波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一模測試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

(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

材料二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zhàn)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zhàn)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使也?!蔽渫踉唬骸吧啤!蹦苏僦芄鴨栄?,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以周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蹦似鸨娕e師,與殷戰(zhàn)于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也?!奔慈《鴼w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發(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以與士民黜其戰(zhàn)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v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fù)用。天下聞?wù)?,咸謂武王行義于天下,豈不大哉?

(節(jié)選自《說苑·指武》)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于是A發(fā)B巨橋之粟C散鹿臺之財D以與士民E黜其戰(zhàn)F車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主:指寫有死者名號的木制神位,又稱牌位,是中華祭祀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B.適:“恰當(dāng)”,和《屈原列傳》“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的“適”不同。

C.有道:根據(jù)下文的“則無勝之道矣”可以推測,它在文中指的是“有辦法”。

D.信:意為“確實”,與《蘭亭集序》中的“信可樂也”中的“信”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武王伐紂臨行之時,面對伯夷、叔齊的質(zhì)疑和阻撓,姜太公非但沒有怪罪,還稱贊其為“義人”,親自扶著他們離開,體現(xiàn)了恢弘的氣度和廣闊的胸襟。

B.伯夷、叔齊堅守內(nèi)心的道德高地,不為外在因素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雖晚年窮困潦倒,最終餓死首陽山,令人唏噓,但他們?yōu)樾叛霁I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認為,統(tǒng)治者如果能加強自身品德修養(yǎng),給百姓帶來好處,得到他們的擁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話完全打消了武王對于伐紂這件事的顧慮。

D.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大敗殷人,然后將紂王從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錢財和美女悉數(shù)奉還,體現(xiàn)了仁義之師的風(fēng)范,也贏得了天下人的誠心歸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2)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fù)用。

14.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伯夷、叔齊兄弟二人與周公對武王伐紂這件事的不同立場及其依據(jù)(3分)

10.CEG項

11.B項。“適”在這里的意思是“到、往”,與“適長沙”的“適”相同。

12.C項。姜子牙的話并沒有完全打消武王的顧慮,這從他緊接著又問了周公相同的問題可以看出。

13.(1)武王平定殷亂以后,天下都歸附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采分點:關(guān)注“宗”“恥”“義”的含義及語法)

(2)把馬放歸華山,把牛放生于桃林,表示不再使用它們(發(fā)動戰(zhàn)爭)。(采分點:關(guān)注“縱馬”和“放?!痹谖谋局械墓帕x。)

14.伯夷、叔齊反對,理由:①父親文王死了還沒下葬,便拉著他的牌位去打仗,不孝;②武王作為臣子犯上栽殺自己的國君商紂王,不仁。

周公贊同,理由;紂王破壞札義,失去了百姓的擁戴,已沒有資格作天子,只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伐紂并不算以臣弒君。(意思對即可。立場判斷錯誤不給分,理由一點1分。)

材料一

正當(dāng)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yǎng)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jīng)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牌位,尊他為文王,向東進發(fā),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千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后,天下都歸附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他們隱居于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nóng)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最終餓死在首陽山。

材料二

周武王將要討伐紂王,召太公呂望詢問他說:“我想要不戰(zhàn)而知勝果,不用占卜就得到吉兆,使用不知自己的子民,做到這些有方法嗎”太公回答說:“有方法。王能得眾人之心,來討伐無道昏君,不用戰(zhàn)爭也知道會勝利。憑借賢德的品德來討伐不肖之人,不用占卜也知道一定會獲得吉兆。對方禍害百姓,我們造福百姓。即使不是我們的人民,也可以招徠麾下?!蔽渫跽f:“好?!庇谑怯终僦芄珌碓儐枺骸疤煜抡撌碌娜耍家曇笊虨樘熳?,把周看作諸侯,以諸候的身份來攻伐天子,有戰(zhàn)勝的方法嗎”周公說:“殷商確實是為天子,周確實為諸侯,那就沒有取勝的辦法啊!怎么可以攻伐呢!”武王生氣的說:“你的說法有依據(jù)么”周公說:“我聽說:攻伐禮的就稱為賤,攻伐義的就稱為殘,失去人民的則叫做匹夫。王討伐的是失去民心的人,怎么能說是討伐天子呢”武王說:“好?!庇谑锹时娖鸨?,和殷商的軍隊在牧野交戰(zhàn),大敗商軍。攻入王宮大殿,看見美玉,就問:“這是誰的美玉”回答說:“是諸侯的玉?!绷⒖贪延駳w還諸侯。天下人聽說了,說:“武王不貪財帛啊?!边M入內(nèi)寢見到美女,就問:“這是誰的女人”回答說:“是諸侯的女人。”就把女子送還給諸侯。天下人聽聞了此事,說:“武王不貪女色啊。”(武王)于是就分發(fā)巨橋的糧食,散盡鹿臺的錢財分給士卒和人民,拆毀戰(zhàn)車不乘坐,扔掉盔甲和兵器而不用。把馬放歸華山,把牛放生於桃林,錶示不再使用它們(發(fā)動戰(zhàn)爭)。天下人聽說后,都說武王行仁義于天下,不是氣度很宏大么

浙江省金華十校2024屆高三11月模擬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昔者,荊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殺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吳,伍子胥奔鄭。王召奢而問之,曰:“若召子,孰來也”子奢對曰:“王問臣,對而畏死,不對不知子之心者。尚為人也,仁且智,來之必入;胥為人也,勇且智,來必不入。胥且奔吳邦,君王必早閉而晏開,胥將使邊境有憂?!?/p>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吳,曰:“子父有罪,子入,則免之;不入,則殺之?!弊玉懵勚?,使人告子尚于吳:“吾聞荊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聞之,入者窮,出者報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報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對曰:“入則免父之死,不入則不仁。愛身之死,絕父之望,賢士不為也。意不同,謀不合,子其居,尚請入。”

荊平王復(fù)使使者召子胥于鄭,曰:“子入,則免父死,不入,則殺之?!弊玉憬殡幸愎伲鲆娛拐?,謝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請有道于使者: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使者還報荊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殺子奢而并殺子尚。

子胥聞之,于是乃南奔吳。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贝郊摧d,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謂漁者曰:“子之姓為誰還,得報子之厚德。”漁者曰:“縱荊邦之賊者,我也;報荊邦之仇者,子也。兩而不仁,何相問姓名為”子胥即解其劍,以與漁者,曰:“吾先人之劍,直百金,請以與子也。”漁者曰:“吾聞荊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購之千金?!裎岵挥们G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漁者渡于于斧②之津,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弊玉阍唬骸爸Z?!弊玉闶骋讯ィ欀^漁者曰:“掩爾壺漿,無令之露?!睗O者曰:“諾?!弊玉阈屑锤泊瑹嵘鲜鬃载囟澜忻鳠o泄也。

子胥遂行,至吳。子胥居吳三年,大得吳眾。闔廬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臣聞諸侯不為匹夫興師?!庇谑侵?。其后荊將伐蔡,子胥言之闔廬,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荊。十五戰(zhàn),十五勝。荊平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shù)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子也。”

(節(jié)選自《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

材料二: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①彀弓:張滿弓。②于斧:地名。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子胥行A即B覆船C挾匕首D自刎管而死□江水之中G明H無泄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來,意為“使……來”,其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中“壯”字不同。

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見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態(tài)度。

C.為,句末語氣詞,其含義及用法與《鴻門宴》“何辭為”中的“為”字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與現(xiàn)在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匹夫”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伍子奢對兒子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在荊平王面前對兩個兒子行事做出多項預(yù)測,這些預(yù)測后來一一應(yīng)驗。

B.從漁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斷,漁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計劃,并且內(nèi)心對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態(tài)度。

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領(lǐng)六千將士鞭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