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0/16/wKhkGWXRYrmADVI0AAJJW4zoMCg087.jpg)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0/16/wKhkGWXRYrmADVI0AAJJW4zoMCg0872.jpg)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0/16/wKhkGWXRYrmADVI0AAJJW4zoMCg0873.jpg)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0/16/wKhkGWXRYrmADVI0AAJJW4zoMCg0874.jpg)
![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0/16/wKhkGWXRYrmADVI0AAJJW4zoMCg087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浙江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名校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節(jié)選自《說苑·君道》)
材料二:
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王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狈柿x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蓖跛旌?。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惫映稍侔菰唬骸爸袊撸t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笔拐邎笸?。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可以報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賜胡服。趙文進諫曰:“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圖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壁w造諫曰:“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臣雖愚,愿盡其忠,無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趙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愿王之圖之。”王曰:“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p>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義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謁之G叔H請服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從,與成語“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臨,指治理、統(tǒng)治,與《過秦論》中“臨不測之淵”的“臨”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兩拜,表示恭敬,與《鴻門宴》中“再拜獻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辟邪說”的“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認為教導百姓改穿胡服、改習騎馬射箭一定會招來世人的批評,肥義指出聰明的人在事情還未發(fā)生前就能洞燭先機,明確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賢推行仁義教化的地方為由,拒穿胡服;趙武靈王親自登門,指出服裝禮義應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恥,公子成于是奉行。
C.趙文規(guī)勸趙武靈王不要違背先圣教化而變更傳統(tǒng)服飾,應當遵循禮法規(guī)定;趙王主張應與時俱進,風俗禮法隨時勢變化而改變才是圣人治國之道。
D.趙造反對變革,認為只有遵循固有的禮制,治國教民才不會出現(xiàn)差錯;趙武靈王覺得雖然承襲古制較為穩(wěn)妥、無功無過,但不可一味泥古守舊。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
(2)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
14.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人君之道”?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10.CFH11.D12.D
13.(1)現(xiàn)在君王舍棄了這些,而去套用邊遠地區(qū)的服裝,背叛圣賢們的教導,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慮啊。
(2)藏住忠心不說,屬于奸邪之類;因私心而誤國,屬于賊害之類。
14.①趙武靈王因時制宜,推行“胡服騎射”,有遠見卓識,體現(xiàn)了“廓然遠見,踔然獨立”;②開張圣聽,認真聽取多人對于“胡服騎射”的看法,體現(xiàn)了“廣開耳目,以察萬方”;③力排眾議,堅守自己的主張,體現(xiàn)了“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浙江省A9協(xié)作體2024屆高三暑假返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選自韓愈《答李翊書》
乙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味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jié);激而發(fā)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10.甲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養(yǎng)其根而俟A其實B加其膏C而希其光D根之茂者E其實F遂G膏之沃者H其光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速,指飛快,與“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中的“速”在詞義上皆不相同。
B.乃,解釋為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的“乃”解釋為竟然,兩者詞義上不同。
C.明,指闡明,《諫逐客書》“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明”表彰顯,兩者用法相同。
D.《書》,指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與甲文“游之乎詩書之源”的“書”所指不同。
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認為想要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像培養(yǎng)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B.韓愈認為在能夠清楚明了地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還不夠完善的內容以后,寫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
C.柳宗元年長以后,才明白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故不再輕率地講究形式、辭藻、聲韻,把這些當做自己的才能了。
D.柳宗元在寫給韋中立的信中,既闡述了自己用文章來輔佐“道”的方法,也提到了自己吸取“道”的源泉的辦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2)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
14.從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身上,你學到了哪些“為文之道”,請結合以上文本,簡要概括。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群而不黨義
魯論《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和以處眾而不阿比”,君子處眾之道,誠如是矣。《論語》曰:“詩可以群?!痹唬骸傍B獸不可與同群?!贝恕叭骸敝x近公也。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痹唬骸熬硬稽h。”此“黨”之義近私也公則為和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協(xié)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私則為流為比,有其材則憑城據(jù)社而堪虞,無其遇則逐末隨波而不恤。公私之間、群黨之義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器識學問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蓋無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徒講學,何必以詆譏朝政為能。非器識學問之兼至者,蓋不足以語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君子敬業(yè)樂群?!贝司又阂?。其在《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贝瞬稽h之君子所普為之也。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
(節(jié)選自《趙佩茳集》,有刪改)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此“黨”之義A近私也B公則和C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協(xié)恭之美G在野可以釋H驚世駭俗之嫌。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昭,指光明的,與“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兩者詞義相同。
B.惡,指行惡事,與“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惡”,兩者詞義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兩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義統(tǒng)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對“王道”的相關描述。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文章開頭引經據(jù)典,分析“群”“黨”的不同內涵,闡明了集體與個人、群與黨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
B.認為,王導、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也不值得與他們談群而不黨。
C.認為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洛、蜀、朔三黨分立以及明代東林黨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構陷排擠正直之士的情況。
D.認為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等人群而不黨,真正達到了《禮記》和《尚書》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
14.歷史上的朋黨之禍值得后人警惕,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黨而不群”的危害。
浙江省七彩陽光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返校聯(lián)考高三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秦二世時,項梁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收兵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項梁益輕秦,有驕色。宋義進諫于梁曰:“戰(zhàn)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绷焊ヂ牎6顾瘟x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鼻毓け嬲潞獡舫姡髷≈?,項梁死。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勝戰(zhàn)》)
材料二:
晉末,河間王颙①在關中,遣張方討長沙王乂②,方率眾自函谷入屯河南?;莸矍?/p>
左將軍皇甫商拒之,方潛軍破商,遂入洛陽。乂奉帝命討方于城內,方軍望見乘輿,于是少卻,方止之不可得,眾遂大敗,殺傷滿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橋,人情挫衄,無復固志,多勸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蹦艘?jié)撨M逼洛陽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為意,忽聞方壘成,乃出戰(zhàn),遂大敗而還。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敗戰(zhàn)》)
①②颙、乂:參與西晉八王之亂的河間王司馬颙和長沙王司馬乂。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fā)的內亂。
材料三:
后漢,羌胡反,寇武都。鄧太后以虞詡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眾數(shù)千,
遮詡于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fā)。羌聞之,乃分抄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騿栐?“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詡曰:“虜眾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敵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p>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弱戰(zhàn)》)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因A西B略地C至雍丘D大破E秦軍F斬G李由H還I攻J外黃。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疾,指快速,與《勸學》“聲非加疾也”中的“疾”詞義不相同。
B.悉,指全部,與《桃花源記》“悉如外人”中的“悉”詞義相同。
C.壁,指軍營的圍墻,與成語“作壁上觀”中的“壁”詞義相同。
D.傍,同“旁”,與《木蘭詩》中的“雙兔傍地走”中的“傍”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邦、項羽先后攻占城陽、濮陽東、定陶,項梁更加輕視秦軍,宋義此時規(guī)勸項梁,讓他不要驕傲。
B.宋義規(guī)勸項梁,項梁不聽,宋義認為項梁必敗,因此在出使齊國途中勸高陵君慢點去見項梁。
C.張方與司馬乂對壘,見惠帝乘坐的車子,讓軍隊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被打得大敗。
D.羌族舉兵反叛,鄧太后因虞詡有將帥才,令其率兵平叛,但在陳倉、崤谷一帶遭羌人阻截。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2)忽聞方壘成,乃出戰(zhàn),遂大敗而還。
14.《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請結合材料三分析這句話的含義。(3分)
浙江省名校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書》曰:“臨下以簡,御眾以寬?!贝税偈啦灰字酪病N魸h高帝約法三章,蕭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歷魏至晉,條目滋章,民無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國初加以注疏,情文備矣。今《編敕》續(xù)降,動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慮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謂當熟議而少寬之。
今御史六察,專務鉤考簿書,責發(fā)細微,自三公九卿,救過不暇。夫詳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實必疏。故近歲以來,水早盜賊,四民流亡,邊鄙不寧,皆不以責宰相,而尚書諸曹文牘繁重窮日之力書紙尾不暇,此皆苛察之過也,不可以不變?!兑住吩唬骸袄碡斦o,禁民為非曰義。”先王之理財也,必繼之以正辭,其辭正則其取之也義。三代之君,食租衣稅而已,是以辭正而民服。自漢以來,鹽鐵酒茗之禁,貸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辭曲而民為盜。今欲嚴刑妄賞以去盜,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盜賊自止。
夫興利以聚財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費以養(yǎng)財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國之本,而刑者民之賊。興利以聚財,必先煩刑以賊民,國本搖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賞,近歲宮室城池之投,南蠻、西夏之師,車服器械之資,略計其費,不下五千萬緡,求其所補,卒亦安在若以此積糧,則沿邊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邊,望而不敢近矣。趙充國有言:“湟中谷斛八錢。吾謂糴三百萬斛,羌人不敢動矣?!辈淮裏┬藤\民,而邊鄙以安。然為人臣之計,則無功可賞。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憂,而徇人臣之私計,豈不過甚矣哉
(選自蘇軾《刑政》,有刪改)
材料二:
荀子曰:"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湣、薛公是也。故用強齊,非以修禮義也,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謀也。"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四》,有刪改)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而尚書A諸曹B文牘C繁重D窮E日之力F書G紙H尾不暇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簿書”,指官署的文書簿冊,由御史監(jiān)察、考核,然后由三公九卿來補救過失。
B.“榷易”,指專賣,朝廷當時實行鹽、鐵、酒、茶專賣制度,禁止民間私下買賣。
C.“捐”,指舍棄、拋棄,和成語“秋扇見捐”"細大不捐”中的“捐”詞義相同。
D."與”,指結交、親附,和《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中的“與"詞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對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稱賞,只對當時多如牛毛的律法頗有微詞,并不認可。
B.蘇軾引用趙充國的話來說明無須興利以聚財,積糧即可安邊境這一主張的正確性。
C.荀子認為國君若以欺詐手段對待人民和他國,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國君。
D.齊以權謀治國,擁有強大國勢,足以稱霸諸侯;可諸侯聯(lián)兵就不堪一擊,身死國滅。
D.“與”,指結交、親附,和《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中的“與”詞義相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興利以聚財,必先煩刑以賊民,國本搖矣。
(2)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謀也。
14.請比較文中蘇軾和荀子治國理政觀點的異同。(3分)
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名校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逼焦唬骸吧疲 ?/p>
(節(jié)選自《說苑·君道》)
材料二:
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王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狈柿x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蓖跛旌J雇鯇O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國者,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使者報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可以報中山之怨?!惫映稍侔荩速n胡服。趙文進諫曰:“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叭煌?,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壁w造諫曰:“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臣雖愚,愿盡其忠,無遁其死?!蓖踉唬骸爸也槐傥?,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趙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笆ト酥d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p>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義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謁之G叔H請服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從,與成語“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臨,指治理、統(tǒng)治,與《過秦論》中“臨不測之淵”的“臨”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兩拜,表示恭敬,與《鴻門宴》中“再拜獻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辟邪說”的“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認為教導百姓改穿胡服、改習騎馬射箭一定會招來世人的批評,肥義指出聰明的人在事情還未發(fā)生前就能洞燭先機,明確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賢推行仁義教化的地方為由,拒穿胡服;趙武靈王親自登門,指出服裝禮義應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恥,公子成于是奉行。
C.趙文規(guī)勸趙武靈王不要違背先圣教化而變更傳統(tǒng)服飾,應當遵循禮法規(guī)定;趙王主張應與時俱進,風俗禮法隨時勢變化而改變才是圣人治國之道。
D.趙造反對變革,認為只有遵循固有的禮制,治國教民才不會出現(xiàn)差錯;趙武靈王覺得雖然承襲古制較為穩(wěn)妥、無功無過,但不可一味泥古守舊。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
(2)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
14.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人君之道”?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10.CFH11.D12.D
13.(1)現(xiàn)在君王舍棄了這些,而去套用邊遠地區(qū)的服裝,背叛圣賢們的教導,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慮啊。
(2)藏住忠心不說,屬于奸邪之類;因私心而誤國,屬于賊害之類。
14.①趙武靈王因時制宜,推行“胡服騎射”,有遠見卓識,體現(xiàn)了“廓然遠見,踔然獨立”;②開張圣聽,認真聽取多人對于“胡服騎射”的看法,體現(xiàn)了“廣開耳目,以察萬方”;③力排眾議,堅守自己的主張,體現(xiàn)了“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確行動,來促進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發(fā)王孫緤到您那里去拜望、陳述,請叔父穿上胡服吧。
“公叔之義”是偏正結構,中心詞是“義”,做“募”的賓語,主語是“寡人”,主謂賓俱全,結構完整,C處斷;
“胡夫之功”是偏正結構,中心詞是“功”,做“成”的賓語,結構完整,F(xiàn)處斷;
“叔”是“謁之”的賓語,結構完整,H處斷。
故CFH三處斷。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用法的能力。
A.正確?!白笥摇?,近臣、侍從。/到處。句意:不受左右人的約束和羈絆。/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B.正確?!芭R”,治理、統(tǒng)治。/面對。句意:以此治理臣下。/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
C.正確。句意:公子成拜了兩拜。/拜兩拜敬獻給大王。
D.“意思相同”錯誤?!氨佟?,同“避”,指躲避、逃避,或駁斥、排除。/批駁。意思不同。句意:忠臣不避危險。/駁斥(排除)錯誤言論。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D.“趙武靈王覺得雖然承襲古制較為穩(wěn)妥、無功無過,但不可一味泥古守舊”錯誤,根據(jù)原文“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可知,趙武靈王說的是圣人不承襲古制而使國家興旺,夏、殷承襲古制而使國家衰亡,所以泥古守舊無補時政。他并不覺得承襲古制較為穩(wěn)妥、無功無過,他反對因循守舊,主張因時制宜。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釋”,舍棄,放棄;“襲”,套用;“畔”通“叛”,背叛;“愿”,希望;“圖”,考慮。
(2)“屬”,類;“以”,因為;“……之屬也”“……之類也”,判斷句式。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能力。
首先由材料一把握“人君之道”的內容,如師曠所言,“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
然后分析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將這些表現(xiàn)和師曠所言“人君之道”聯(lián)系起來。如“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是說趙武靈王因時制宜推行“胡服騎射”,這體現(xiàn)出他的遠見卓識,體現(xiàn)了“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如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他聽取肥義、公子成等人的看法,體現(xiàn)了“廣開耳目,以察萬方”;如面對趙文、趙造的反對,趙武靈王堅持自己的做法,體現(xiàn)了“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晉平公向師曠問道:“如何掌握做國君的方法?”師曠回答說:“做國君的方法是:要清靜無為,務必做到博大仁愛,急于任用賢能;廣開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況;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見,不受左右人的約束和羈絆;目光遠大,見解卓越獨到;經常檢查考核官員的政績,以此治理臣下。這就是做國君要掌握的方法?!睍x平公說:“好!”
材料二:
趙武靈王平日閑坐時,肥義在一邊陪伴著他。武靈王說:“現(xiàn)在我打算教導百姓改穿胡服、習騎射,那么社會上一定會對我進行非議了?!狈柿x說?!坝薮赖娜藢τ诩词钩晒Φ氖虑橐才幻靼?,聰慧的人在事態(tài)尚未露出苗頭之際就能察覺出來了,希望大王馬上去施行吧。”武靈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孫緤向公子成說:“子女不違抗父母,臣子不違抗國君,這是先王時就已通行的規(guī)矩?,F(xiàn)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決不是放縱情欲而娛樂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確行動,來促進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發(fā)王孫緤到您那里去拜望、陳述,請叔父穿上胡服吧?!惫映砂萘藘砂荩f:“中國這個地方,是圣賢進行教化的地方,是仁義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現(xiàn)在君王舍棄了這些,而去套用邊遠地區(qū)的服裝,背叛了圣賢們的教導,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慮啊?!蓖鯇O緤把公子成的話向武靈王報告。于是,武靈王就親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對他說:“衣服的式樣,不過是為了人們穿著方便的,而禮制是為了處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時候,中山國依恃齊國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國的土地,俘虜我國的百姓。先王對這件事極為憤恨,可是這個仇至今還未能報。如今我們采用便于騎射的胡服來武裝自己,可以向中山國報仇雪恨?!惫映陕犃艘院蟀萘藘砂?,于是武靈王就賜給他一套胡服。趙文又前來勸阻武靈王說:“服裝有一定的樣式,這是禮法所規(guī)定的。這是古代圣人用來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認真考慮一下這件事?!蔽潇`王說:“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服式不同,卻能統(tǒng)一了天下;春秋時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卻都能治理好國家。所以,習俗應跟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禮法制度也要隨著形勢的改變而改變,這才是圣人治國的原則啊?!壁w造規(guī)勸說:“藏住忠心不說,屬于奸邪之類;因私心而誤國,屬于賊害之類。我雖然愚鈍,愿盡忠心,不敢逃避死罪?!蔽潇`王說:“忠臣不避危險,明君不拒絕別人提意見,你就說吧!”趙造說:“圣人不交換百姓而進行教誨,聰明的人不改變習俗而行動。并且遵循原有辦法沒有什么過錯,奉行傳統(tǒng)制度不會偏離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慮吧?!蔽潇`王說:“圣人的興起,不承襲前代而興旺;夏、商的衰敗,因不變更制度而滅亡。所以遵循舊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勛;尊崇古代的理論,不能治理當代。希望你不要再說反對胡服的話了?!?/p>
浙江省A9協(xié)作體2024屆高三暑假返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選自韓愈《答李翊書》
乙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味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jié);激而發(fā)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10.甲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養(yǎng)其根而俟A其實B加其膏C而希其光D根之茂者E其實F遂G膏之沃者H其光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速,指飛快,與“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中的“速”在詞義上皆不相同。
B.乃,解釋為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的“乃”解釋為竟然,兩者詞義上不同。
C.明,指闡明,《諫逐客書》“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明”表彰顯,兩者用法相同。
D.《書》,指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與甲文“游之乎詩書之源”的“書”所指不同。
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認為想要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像培養(yǎng)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B.韓愈認為在能夠清楚明了地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還不夠完善的內容以后,寫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
C.柳宗元年長以后,才明白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故不再輕率地講究形式、辭藻、聲韻,把這些當做自己的才能了。
D.柳宗元在寫給韋中立的信中,既闡述了自己用文章來輔佐“道”的方法,也提到了自己吸取“道”的源泉的辦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2)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
14.從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身上,你學到了哪些“為文之道”,請結合以上文本,簡要概括。
10.BDG11.D12.B
13.(1)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譏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存在。
(2)學習寫作以《尚書》為本原,以求文章質樸無華,以《詩經》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禮》為本原,以求文章內容合理。
14.①廣泛學習,從古書中汲取養(yǎng)分。
②文以明道,文章要闡明圣人之道或者包含時人的思想。
③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
④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
⑤要注重文章的氣勢。
⑥要注意寫作的態(tài)度。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要像培養(yǎng)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
“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結構一致,各自斷開,即B、D處斷開;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結構一致,各自斷開,即G處斷開。
故在BDG處斷開。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飛快/招致/邀請。句意: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xiàn)。/等到燕太子丹把讓荊軻刺秦王作為計策,才招致了禍患。/未經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
B.正確。才/竟然。句意:這才慢慢有了心得。/而見識淺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擊的辦法來探求石鐘山得名的緣由。
C.正確。都是形容詞作動詞,闡明/彰顯。句意:才知道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D.“不同”錯誤。甲文“游之乎詩書之源”的“書”亦指《尚書》,與乙文的《書》所指相同。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寫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錯,這個階段“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等到文章里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以后再過些年,寫文章才能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原文是“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觀于人”,給別人看;“譽”,稱贊;“以”,因為。
(2)“本”,以……為本原;“質”,質樸;“恒”,永恒的情理;“宜”,內容合理。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甲文“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可知,廣泛學習,從古書中汲取養(yǎng)分。
②由乙文“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可知,文以明道,文章要闡明圣人之道或者包含時人的思想。
③由甲文“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可知,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
④由甲文“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可知,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
⑤由乙文“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jié);激而發(fā)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可知,要注重文章的氣勢。
⑥由甲文“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和乙文“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味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可知,要注意寫作的態(tài)度。
參考譯文:
甲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言,李生足下: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tài)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xiàn),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yǎng)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么,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看入了迷。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想要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后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像這樣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于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yǎng)。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文章的氣勢,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
乙
當初我年輕又不懂事,寫文章時把文辭漂亮當作工巧。到了年紀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因此不再輕率地講究形式的美觀、追求辭采的華美、炫耀聲韻的鏗鏘,把這些當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給您看的文章,都自認為接近于道,但不曉得果真離道近呢,還是遠呢?您喜愛道而又贊許我的文章,也許它離道不遠了。所以,我每當寫文章的時候,從來不敢漫不經心地隨便寫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從來不敢偷懶取巧地寫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嚴謹;從來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態(tài)度去寫作,恐怕文章晦澀而又雜亂;從來不敢用驕傲的心理去寫作,恐怕文章盛氣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進行發(fā)揮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導是希望文氣流暢,進行精簡是希望文辭凝煉;剔除污濁是希望語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氣是希望風格莊重不浮。這就是我用文章來輔佐道的方法。
學習寫作以《尚書》為本原,以求文章質樸無華,以《詩經》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禮》為本原,以求文章內容合理,以《春秋》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確、褒貶分明,以《易經》為本原,以求文章能夠反映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辦法。參考《谷梁傳》,以加強文章的氣勢,參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條理通達,參考《莊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參考《國語》,以使文章增強情趣,參考《離騷》,以使文章能夠情思幽微,參考《史記》,以使文章顯得語言簡潔。這就是我用來廣泛學習,使它們融會貫通,并運用來寫文章的辦法。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群而不黨義
魯論《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和以處眾而不阿比”,君子處眾之道,誠如是矣。《論語》曰:“詩可以群。”曰:“鳥獸不可與同群。”此“群”之義近公也。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痹唬骸熬硬稽h?!贝恕包h”之義近私也公則為和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協(xié)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私則為流為比,有其材則憑城據(jù)社而堪虞,無其遇則逐末隨波而不恤。公私之間、群黨之義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器識學問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蓋無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徒講學,何必以詆譏朝政為能。非器識學問之兼至者,蓋不足以語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君子敬業(yè)樂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此不黨之君子所普為之也。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
(節(jié)選自《趙佩茳集》,有刪改)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此“黨”之義A近私也B公則和C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協(xié)恭之美G在野可以釋H驚世駭俗之嫌。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昭,指光明的,與“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兩者詞義相同。
B.惡,指行惡事,與“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惡”,兩者詞義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兩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義統(tǒng)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對“王道”的相關描述。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文章開頭引經據(jù)典,分析“群”“黨”的不同內涵,闡明了集體與個人、群與黨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
B.認為,王導、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也不值得與他們談群而不黨。
C.認為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洛、蜀、朔三黨分立以及明代東林黨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構陷排擠正直之士的情況。
D.認為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等人群而不黨,真正達到了《禮記》和《尚書》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
14.歷史上的朋黨之禍值得后人警惕,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黨而不群”的危害。
10.BDG11.A12.B
13.(1)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黨營私導致的災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
(2)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
14.①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淪喪;②利用黨派的力量與朝廷對抗,棄國家利益于不顧,導致天下大亂。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里“黨”的意思是傾向于個人的。(強調)集體就是和睦和諧,就是公正團結,在朝廷可以借此收獲恭謹事君、合作辦事的美政,在民間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驚駭?shù)南釉埂?/p>
“令此‘黨’之義近私也”這是一個判斷句,“此……也”為標志,B處獨立斷開;
“公則為和為周”也是判斷句,“則”表判斷,D處斷開;
“在朝可以收同寅協(xié)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為對稱句,G處斷開。
故選BDG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
A.錯誤。文中“昭”,指顯然,“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為光明純潔。句意:君子合群共處而不結黨結派源自于他們的器量見識學問是很顯然的了。/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兩者詞義不同。
B.正確?!胺菒浩渎暥灰病敝小皭骸睘橛憛挕拹?。句意:王導縱容王敦行惡。/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
C.正確。兩者都為形容詞作名詞。句意:因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堅毅剛強的性格。/邪惡之人侵害公道。
D.正確。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王導、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錯,由原文“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可知:王導、蔡邕二人確實是黨而不群,而賈生和屈原則是不黨不群,至于靳尚則無明確定論。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詬病”,批評指責;“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被動句式。
(2)“釋”,放下;“樹”,建立;“正色”,神色嚴肅;“杜”,堵塞、關閉。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得出解析①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淪喪;
由“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得出解析②利用黨派的力量與朝廷對抗,棄國家利益于不顧,導致天下大亂。
參考譯文:
《魯論語·衛(wèi)靈公》篇“群而不黨”,解釋為“和氣地和眾人相處,不偏袒勾結”,君子和眾人相處的原則,確實像這樣啊?!墩撜Z》中說:“詩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币舱f:“(人)不可以和鳥獸同群相處?!边@里“群”的意思是傾向于集體的。孔子說:“人的過錯,各自取決于他所屬的類別?!笨鬃诱f:“君子不拉幫結派?!边@里“黨”的意思是傾向于個人的。(強調)集體就是和睦和諧,就是公正團結,在朝廷可以借此收獲恭謹事君、合作辦事的美政,在民間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驚駭?shù)南釉埂#◤娬{)個人就是放縱無度,就是依附勾結,有才能的人就拉幫結社讓人憂慮,沒有機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隨波逐流而毫無顧忌。集體個人之間、群和黨的意義就顯然(不同)了。君子合群共處而不結黨結派源自于他們的器量見識學問是很顯然的了。
由這我們可以推論出,王導縱容王敦行惡,蔡邕對董卓的恩情銘刻于心,這是結黨營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賈誼把和武夫絳侯周勃同朝為官當作恥辱,屈原遭靳尚的讒言所害,他們不結黨營私也不合群。人們所說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結黨營私的人,一定要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位君子一樣,因為集合群眾的思想,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而達到精深廣博的境界,因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堅毅剛強的性格,因為去除污濁,發(fā)揚清正而和氣友善,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器量的人,就不能夠團結群體。然而才學見識不足以使自己堅實穩(wěn)固,又不得不和人結成黨派,這就是大致的情況。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黨營私導致的災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像唐末的牛李黨爭,宋代的洛、蜀、朔三個黨派,明朝的東林黨人,雖然不能夠一概而論,但是卑劣小人用來傾力構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沒有什么不用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處化解結黨之禍,使他們的行為能夠符合人心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諸位君子也負有責任啊。如果認為君子應該合群相處,那么君子與君子之間就應該沒有什么不同,那為什么洛、蜀、朔三黨要明顯地區(qū)分派別?如果認為君子不應該結黨營私,那么聚集弟子講授學習,又為什么一定以詆毀譏諷朝政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本事。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大概是不值得對他們說這些的。
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那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君子專心學習,樂于和同群之人相處?!边@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書》中所說的:“沒有偏愛,沒有結黨,王道浩蕩無私?!边@就是不結黨營私的君子的普遍做法。如果不這樣,那么偏激的情緒還沒化解,又有聲勢助長它,以至于想要聚集眾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對抗,這就是天下大亂啊。
浙江省七彩陽光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返校聯(lián)考高三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秦二世時,項梁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收兵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項梁益輕秦,有驕色。宋義進諫于梁曰:“戰(zhàn)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绷焊ヂ牎6顾瘟x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痹?“今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鼻毓け嬲潞獡舫姡髷≈?,項梁死。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勝戰(zhàn)》)
材料二:
晉末,河間王颙①在關中,遣張方討長沙王乂②,方率眾自函谷入屯河南?;莸矍?/p>
左將軍皇甫商拒之,方潛軍破商,遂入洛陽。乂奉帝命討方于城內,方軍望見乘輿,于是少卻,方止之不可得,眾遂大敗,殺傷滿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橋,人情挫衄,無復固志,多勸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jié)撨M逼洛陽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為意,忽聞方壘成,乃出戰(zhàn),遂大敗而還。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敗戰(zhàn)》)
①②颙、乂:參與西晉八王之亂的河間王司馬颙和長沙王司馬乂。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fā)的內亂。
材料三:
后漢,羌胡反,寇武都。鄧太后以虞詡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眾數(shù)千,
遮詡于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fā)。羌聞之,乃分抄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騿栐?“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詡曰:“虜眾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敵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p>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弱戰(zhàn)》)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因A西B略地C至雍丘D大破E秦軍F斬G李由H還I攻J外黃。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疾,指快速,與《勸學》“聲非加疾也”中的“疾”詞義不相同。
B.悉,指全部,與《桃花源記》“悉如外人”中的“悉”詞義相同。
C.壁,指軍營的圍墻,與成語“作壁上觀”中的“壁”詞義相同。
D.傍,同“旁”,與《木蘭詩》中的“雙兔傍地走”中的“傍”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邦、項羽先后攻占城陽、濮陽東、定陶,項梁更加輕視秦軍,宋義此時規(guī)勸項梁,讓他不要驕傲。
B.宋義規(guī)勸項梁,項梁不聽,宋義認為項梁必敗,因此在出使齊國途中勸高陵君慢點去見項梁。
C.張方與司馬乂對壘,見惠帝乘坐的車子,讓軍隊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被打得大敗。
D.羌族舉兵反叛,鄧太后因虞詡有將帥才,令其率兵平叛,但在陳倉、崤谷一帶遭羌人阻截。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2)忽聞方壘成,乃出戰(zhàn),遂大敗而還。
14.《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請結合材料三分析這句話的含義。(3分)
10.DFH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句子的意思是"繼而向西攻占地盤而抵達雍丘,再次大破秦軍,擊斬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軍進攻外黃"。斷句時注意“略地”的結果是“至雍丘",句意聯(lián)系緊密,不要斷開;"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三個事件,中間斷開。
評分標準: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共3分。
11.C
此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項,兩個“疾”,分別是“快速”和“疾勁”的意思;B項,兩個"悉",都是“全部”的意思;C項,兩個"壁",前者是“駐扎”的意思,后者指"軍營的墻";D項,兩個“傍",前者通“旁","旁邊”的意思,后者是“靠近、臨近”的意思。
12.C
此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方軍望見乘輿,于是少卻"主語是"方軍",選項中的主語是張方,主語偷換;“可一退不可收拾”主語應該是軍隊。
13.(1)現(xiàn)在士卒已有些怠惰了,但秦軍兵力卻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憂這
件事啊。(2)突然獲悉張方營壘已經筑成,就匆忙出城應戰(zhàn),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回。
此題考查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少:稍微:日突然獲悉益:一天天地增加;畏:擔
心。每點1分,句意1分(重點介賓短語后置句),計4分)(2)乃:就;?。罕肀粍樱?/p>
還:回。(每點1分,句意1分,計4分)
評分標準:共8分。落實字詞:
(1)共4分?!岸琛?怠惰;"日益":一天天增加;"畏":擔心,憂慮。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句意通順1分。
(2)共4分。"乃”:就;"敗":表被動,被打??;"還":返回,逃回。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句意通順1分
14.(1)這句話說“用兵作戰(zhàn),就是詭詐”。(2)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的需要,可以采用偽裝之術,迷惑敵人。(3)如孫臏用減灶法,虞詡用增灶法。
此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題目要求結合材料分析句子的含義,首先答出句子的含義,"詭”是“詭詐”的意思,然后結合材料中的“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fā)”"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分析,最后答出虞詡、孫臏做法都體現(xiàn)“詭”的內涵。
評分參考:寫出句子本意,即翻譯1分,結合材料寫出對這句話的理解1分,舉文中事例說明1分,共3分。
材料一:
秦二世胡亥統(tǒng)治末年,反秦起義首領項梁派遣劉邦、項羽率兵從另一路攻打城陽,血洗了城陽全城。然后西進,又于濮陽東大破秦軍,秦兵收縮退入濮陽城。這時,劉邦、項羽便轉兵進攻定陶,繼而向西攻占地盤而抵達雍丘,再次大破秦軍,擊斬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軍進攻外黃。義軍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之后,項梁更加輕視秦軍,驕傲情緒溢于言表。令尹宋義見此而規(guī)勸項梁說:“打了勝仗之后,如果將領驕傲、士卒怠惰的話,那就要失敗了?,F(xiàn)在我軍士卒已初顯怠惰之情了,而秦軍兵力卻在不斷增強,這是我為您所擔心的事。"項梁對此根本聽不進去,竟派遣宋義出使齊國。宋義赴齊途中遇到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顯道:"您將去會見武信君項梁嗎"回答說:“是的?!彼瘟x勸他說:“我現(xiàn)在認定武信君必然要失敗。您慢點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會禍及于自身?!鼻爻徽{集全部兵馬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并且大敗楚軍,項梁兵敗身死。
材料二:
西晉末年,河間王司馬顆割據(jù)關中,他派遣部將張方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張方率兵自函谷關進駐河南郡,晉惠帝派左將軍皇甫商率軍抵抗。張方暗中出兵襲破皇甫商部,于是進入京師洛陽。司馬乂奉惠帝之命討伐張方于洛陽城內,張方部隊望見惠帝乘坐的車子,于是向后稍退,(可是一退)張方竟然無法制止,其部眾被打得大敗,死傷的士卒充滿大街小巷。張方率領余眾退守十三里橋,部隊心情沮喪,已經喪失固守再戰(zhàn)的決心,多數(shù)人都勸說張方趕緊乘夜逃走。但張方卻說:"作戰(zhàn)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我們現(xiàn)在要采取迫近敵人構筑工事的辦法,但要做到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這就是兵法上所講的出奇制勝的戰(zhàn)法?!睆埛接谑锹时姵艘姑孛芮斑M,直抵距洛陽七里的地方構筑營壘。司馬乂因為剛剛打了勝仗,便對張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獲悉張方營壘已經筑成,就匆忙出城應戰(zhàn),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回。
材料三: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zhí)政的鄧太后以虞詡有將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眾數(shù)千人,阻截虞詡于陳倉、崤谷一帶;虞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痹羌人,虞詡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進發(fā)。羌人聽到這個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詡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里,并命令部隊官兵每人各造兩個鍋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詡部隊。有人問道:“孫臏圍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灶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不得超過三十里,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里。這是為什么"虞詡回答說:“敵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灶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zhàn)了,兵力增多而行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向敵人顯現(xiàn)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xiàn)在是向敵人偽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zhàn)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態(tài)勢不同的緣故。”
浙江省名校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書》曰:“臨下以簡,御眾以寬?!贝税偈啦灰字酪?。昔漢高帝約法三章,蕭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歷魏至晉,條目滋章,民無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國初加以注疏,情文備矣。今《編敕》續(xù)降,動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慮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謂當熟議而少寬之。
今御史六察,專務鉤考簿書,責發(fā)細微,自三公九卿,救過不暇。夫詳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實必疏。故近歲以來,水早盜賊,四民流亡,邊鄙不寧,皆不以責宰相,而尚書諸曹文牘繁重窮日之力書紙尾不暇,此皆苛察之過也,不可以不變?!兑住吩唬骸袄碡斦o,禁民為非曰義?!毕韧踔碡斠玻乩^之以正辭,其辭正則其取之也義。三代之君,食租衣稅而已,是以辭正而民服。自漢以來,鹽鐵酒茗之禁,貸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辭曲而民為盜。今欲嚴刑妄賞以去盜,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盜賊自止。
夫興利以聚財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費以養(yǎng)財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國之本,而刑者民之賊。興利以聚財,必先煩刑以賊民,國本搖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賞,近歲宮室城池之投,南蠻、西夏之師,車服器械之資,略計其費,不下五千萬緡,求其所補,卒亦安在若以此積糧,則沿邊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邊,望而不敢近矣。趙充國有言:“湟中谷斛八錢。吾謂糴三百萬斛,羌人不敢動矣?!辈淮裏┬藤\民,而邊鄙以安。然為人臣之計,則無功可賞。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憂,而徇人臣之私計,豈不過甚矣哉
(選自蘇軾《刑政》,有刪改)
材料二:
荀子曰:"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NR-11c-生命科學試劑-MCE-9201
- 6-O-Sulfo-β-cyclodextrin-sodium-生命科學試劑-MCE-5754
- 2025年度高端火鍋店品牌連鎖合作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經濟補償協(xié)議書-產品責任賠償協(xié)議
- 2025年度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協(xié)議書(技術崗位)
- 施工單位關于項目驗收的聯(lián)絡函
- 小額金融科技化營銷戰(zhàn)略-以農村貸款市場為例
-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人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
- 個人雇傭合同協(xié)議模板
- 上海市短期勞務合同模板
- 2025民政局離婚協(xié)議書范本(民政局官方)4篇
- 2024年03月四川農村商業(yè)聯(lián)合銀行信息科技部2024年校園招考300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口算練習題總匯
- 睡眠專業(yè)知識培訓課件
- 潤滑油知識-液壓油
- 2024年江蘇省中醫(yī)院高層次衛(wèi)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臨床思維能力培養(yǎng)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第十章靜電場中的能量10-1電勢能和電勢練習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巴中市級事業(yè)單位選聘15人歷年高頻難、易錯點練習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中國香文化》課件
- 蓋房四鄰簽字協(xié)議書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