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_第1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_第2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_第3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_第4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品味作品中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構(gòu)想】羅森塔爾的這篇文章之所以能獲得普利策新聞獎,是因為他打破了新聞的“零度寫作”。他的這一作品,不僅充分地表現(xiàn)出一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其深刻的筆觸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成為新聞史上不朽的名篇。因此,本文的教學就不同于其他新聞的教學———透過細節(jié),品味語言,感受情感當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發(fā)表于1958年,于1960年獲得美國普利策獎國際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的頒獎詞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guān)于災難的記憶、關(guān)于生命的思考、關(guān)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這不是一篇規(guī)范的新聞,確切地說,這是一篇特稿。在美國,新聞的體裁被分為純新聞和特稿。純新聞相當于我國的消息(即狹義的新聞),報道某時某地發(fā)生了何事,有比較固定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程式,如常用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有導語和主體,報道客觀,記者只報道事實,不加入意見,追求時效性,等等。除此之外的新聞報道都被歸入特稿(大致相當于我國的通訊)。特稿特在哪里呢?在內(nèi)容上,它不囿于客觀地介紹事實,而是飽含深情,翔實生動地描寫事實,不同于消息的簡明快速。在結(jié)構(gòu)上,它不囿于時間順序,而是巧妙地剪裁,有插敘、倒敘和電影慣用的疊印技巧等。在表現(xiàn)手法上,它的文學性相當突出,它既有性格刻畫、心理描寫、環(huán)境渲染,也有詩歌般的語言、散文般的意境、戲劇般的沖突。特稿兼有調(diào)查性新聞寫實的特點,又有解釋性新聞中解釋的要素,而它獨具的文學性和創(chuàng)作性是前兩者所不具備的。一篇特稿如果發(fā)表在文學刊物上,人們不會對它的文學性提出質(zhì)疑。也就是說,特稿是新聞和文學的一種交叉體裁或混合體裁。但是又不能把它等同于文學體裁,因為它有自己的底線———真實,這種真實是事實的真實,不同于文學的想象的真實,因此它不能虛構(gòu)。普利策新聞獎給它的頒獎詞中說它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抓住了這篇特稿的非常明顯的特征。所謂“零度寫作”是指記者在寫作時,態(tài)度客觀冷靜,不流露自己的傾向和情感。這是西方新聞界恪守的原則。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萬人在這里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法西斯在奧斯維辛的暴行已經(jīng)過去了十四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新聞可寫。在沒有新聞可寫的地方偏要寫,還要寫出杰作,這是逆向思維的成果。作者沒有正面展示法西斯的暴行,而是用今天的陽光明媚、賞心悅目與參觀者所見的恐怖和令人窒息進行對照,從而在恐怖與快樂、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召喚起人們關(guān)于災難的記憶、關(guān)于生命的思考、關(guān)于人性的自省。主題的新穎和深刻是這篇特稿最有價值的地方。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一位美國記者羅森塔爾在參觀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奧斯維辛真的沒有新聞嗎?一起朗誦7—15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走進奧斯維辛。二、走進文本:奧斯維辛真的沒有新聞嗎?師:請同學們再次入情入境,用心靈去觸摸奧斯維辛集中營,朗讀課文7—15段,用心體會那些讓你有所觸動的地方,說說你的感受。(師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焚尸爐:“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nèi)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guān)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薄俺啥选笨梢钥闯鲇鲭y者數(shù)量多,遇難者中竟然還有嬰兒。嬰兒多么弱小,多么可憐,納粹連嬰兒都不放過,其毫無人性已經(jīng)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2.女牢房:“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這里用了一個“塞”字,人怎么可以塞?這個字讓我感到牢房擁擠不堪,納粹完全沒有把囚犯當人看,視人命如草芥。3.毒氣室:“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jīng)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睆倪@里可以看出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已經(jīng)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師:納粹用毒氣的方式,成批地殺人,毒氣室的存在既是對納粹殘忍罪行的控訴,也是納粹人性墮落的見證。4.毒氣室:“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廢墟承載著多少死難者的控訴,廢墟又是多少無辜亡靈的祭壇,而恰恰在這最黑暗的地方,雛菊花盛開了,這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縱使納粹使盡各種殘酷的手段,也無法將生命扼殺。師:你不僅讀出了生命的力量,也讀出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卻是最惡劣的行徑,任憑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雛菊花象征著生命的生生不息、頑強抗爭。5.照片墻:“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边@么美麗、可愛的姑娘,卻在法西斯的集中營中被殘忍地殺害,這不由得激起人們對法西斯的痛恨。照片墻上那些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木然”說明人們已被酷刑折磨到極致,也可以看出納粹的殘忍。師: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边@個姑娘仿佛是被折去雙翼的天使,她的死,讓我們更深地感受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是人間地獄!這位姑娘“溫和地微笑著”,當她面對即將來到的死亡時,她沒有痛苦的表情,沒有凄慘的淚水和恐懼的眼神。這向我們昭示了一種生命的堅韌、頑強、樂觀。師:這是對生死的超脫,她在絕境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那份美好,讓人感動。同學們說得很好,女孩的微笑讓我想起了“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君”,越是美好的事物被摧殘,我們越能看到人性的殘忍,人性的惡毒。同時,女孩的微笑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心靈的力量,微笑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蕩盡人們心中的陰霾,正如畢淑敏所說:“微笑,哪怕在地獄里,也是盛開的蓮花。”問題:在參觀照片墻的時候為什么是“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而不是參觀者在注視著成排的人呢?【明確】照片不能說話,照片上的遇難者注視著我們,是在向我們訴說他們的不幸,也是在向我們控訴法西斯的罪行。作者換位思考的一種方式,他將觀察的視角轉(zhuǎn)換,便于引導讀者體會照片上人的感受。照片上的人是遇難者,他們是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的見證人,我們是參觀者,我們這些人來到這里是在品味他們曾經(jīng)的苦難,我們沒有資格注視他們。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地活著,不要讓悲劇重演。師:是啊,我們沒有資格注視他們,歷史的悲劇是人類良知泯滅的惡果,這些死難者無聲的注視,讓我們反思過去,讓我們警醒未來。6.絞刑架:“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比绾卫斫??【明確】猶太人與德國人都是一個有著信仰的民族,人們通過禱告給予希望,彌補過錯,然而這里沒有禱告的地方,猶太人沒有了信仰的支撐,便失去了心靈的依托,失去了生存的希望;納粹人沒有了信仰的約束,就不再對罪惡懺悔,人性的墮落、殘暴就會肆無忌憚地蔓延,這更讓人看到奧斯維辛是一座人間地獄,這里沒有上帝,即使有上帝,他也會對奧斯維辛的悲劇無能為力。三、走進文本:奧斯維辛真的有新聞嗎?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狀已經(jīng)讓我們感到壓抑,感到震驚,感到窒息,然而,就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十四年后,羅森塔爾來到這里看到的竟是一片生機的畫面,作者以為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保◣熒x1、2段)同學們,下面請大家探究兩個問題:1.為什么羅森塔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最可怕的”?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該”,難道這里不能有歡笑與寧靜嗎?難道這里不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嗎?【明確1】我認為不是這里不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而是作者不情愿看到這樣的畫面存在,“居然”讓人感到吃驚、讓人感到意外,這里曾是人世間最黑暗的地方,可如今卻陽光明媚,人們已經(jīng)忘卻了死難者的哀嚎,取而代之的是歡笑。作者以為歷史不該被陽光、歡笑所沖淡,忘記意味著背叛,只有銘記歷史的教訓,我們才能用理智戰(zhàn)勝殺戮?!久鞔_2】羅森塔爾連用了四個“不該有”構(gòu)成排比,表現(xiàn)出作者對這種美好的難以接受。這里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殺人工廠”,現(xiàn)在快樂的場景容易讓人們忘卻歷史,忘卻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的悲劇就有可能重演,所以作者有種神圣的使命感,提醒人們要永遠銘記歷史。正如前德國總理施羅德所說“盡管忘卻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決不能屈服,牢記是我們的道義和責任”。2.為什么羅森塔爾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明確】課文里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也談到了那里的情況,所以說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聞了。作者自己也說“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了。作者寫的原因是作為記者,他肩負著喚醒人們良知的使命,看到這一幕幕的慘狀,如果不寫點什么,就對不起長眠在這里的死難者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