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2022-2023學年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學習提示學習提示①本篇課文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以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時的反應為依據,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②學習這篇文章時,要結合《孟子》中的相關論述,并結合自身經驗和現實生活,探究孟子論斷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時,還要注意文章在論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處,多種論證方法相結合,以及語言上的獨特精妙之處。素養(yǎng)目標素養(yǎng)目標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孟子》的相關知識。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課文。3.分析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4.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重難點重難點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課堂環(huán)節(jié)課堂環(huán)節(jié)情景導入“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zhàn)鼓”。——易中天《讀孔得仁,讀孟得義》今天,讓我再度走近孟子,學習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環(huán)節(jié)一:知人論世1.了解孟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2.時代背景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睹献?滕文公下》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互相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在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下,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孟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到過梁(即魏)、齊、宋、滕、魯等國家,游說過齊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齊宣王等國君。齊宣王、梁惠王盡管對他十分禮遇,但終因“迂闊而疏于事情”不為諸侯所用,“退而與萬章之徒”著書論事。孟子一生主張“仁政”,主張實行“王道”,而當時社會流行的卻是“霸道”,即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凡是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說,在當時卻行不通。3.了解孟子思想仁政學說“愛人”“民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性善論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社會責任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義利觀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4.了解《孟子》《孟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睹献印放c《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的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更細致。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5.解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憐愛別人的心?!叭倘恕?,狠心對待別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觀點,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環(huán)節(jié)二:初讀感悟1.明確字音。孺子(rú)怵惕(chùtì)惻隱(cè)內交(nà)要譽(yāo)羞惡(wù)任務活動因聲求氣,品味內涵任務說明:朗誦是一門有聲語言藝術。這種有聲語言藝術屬于二度創(chuàng)作,朗誦者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達,把文字作品轉化為帶有音韻美的再創(chuàng)作的有聲語言形式。在朗誦時,可以深刻體會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誦者的情操,同時也給聆聽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鳴。任務1:劃分節(jié)奏,明確重音和語調。例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比蝿?:聆聽朗誦。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任務活動整體把握,理清結構任務說明: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活動:學生自讀課文,體會其中的含義,并劃分層次。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惡其聲而然也)舉例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第三部分(由是觀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點明“四端”的意義。環(huán)節(jié)三:深度探究任務活動一疏通文意,品讀內涵任務說明:文言文閱讀把握關鍵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是讀懂文章,體會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到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寫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經歷,理解“義理”這一層面的重要內容。研讀第一部分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活動一: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①不忍人:即憐愛別人。忍人,狠心對待別人。釋義: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情?;顒佣簡栴}探究思考1:分析本部分的特點及作用。明確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思考2:我們該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確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思考3:這個觀點體現了孟子的哪一個主張?明確性善論。研讀第二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活動一: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①運:運轉,轉動②所以:表原因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兒、兒童。⑤怵惕:驚駭,恐懼。⑥惻隱:哀痛,憐憫。⑦內交:結交,“內”同“納”。⑧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⑨鄉(xiāng)黨:同鄉(xiāng)。⑩非惡其聲而然: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特殊句式: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斷句和狀語后置句釋義: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現在的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活動二:問題探究思考1:這一部分是怎樣體現中心論點的?有何作用?明確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國家和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研讀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顒右唬航忉屧~語并翻譯句子①是:代詞,這、此②之:補充音節(jié),無實義③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④辭讓:謙遜推讓⑤端:萌芽,發(fā)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斷句釋義: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羞恥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謙讓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是非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活動二:問題探究1.孟子認為人有“四端”指什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四端”的內涵是什么?列舉實例理解內涵。惻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張定宇)羞惡:就是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廉頗負荊請罪)辭讓:就是謙遜推讓。(孔融讓梨)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布魯諾堅持“日心說”而被燒死)研讀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顒右唬航忉屧~語并翻譯句子①之:取獨②四體:四肢③是:代詞,這④賊:傷害⑤凡:凡是⑥若:就像⑦始:剛剛⑧然:同“燃”⑨達:流通,指泉水涌出。⑩茍:如果?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賓語前置句釋義: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活動二:問題探究思考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確總結“四端”的作用和意義,將“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與“安定國家”“孝順父母“聯(lián)系到一起,升華了思想,點明了政治主張。思考2:孟子認為作為人,每個人都具備“仁義禮智”的四種發(fā)端,那這是否意味著人同時具備“仁認禮智”的四種美德?如何才能達到“仁認禮智”的的境界?明確不是。仁義禮智的四種發(fā)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四種美德,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擴而充之”。知識拓展:“之”的用法:①助詞“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③泛指代詞:即可指稱人,又可指稱物,在句子中大多做賓語或定語。例句: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思辨性探究思考1:孟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有何意義?明確例如,觀點一: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鼓舞人們發(fā)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huán)境的培育與熏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guī)范,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觀點二: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yǎng)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觀點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協(xié)調經濟建設與自然環(huán)境的平衡發(fā)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建設相統(tǒng)一,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思考2: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呢?明確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fā)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借助禮儀規(guī)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觀點三:二者各有長短,二者互補更利于道德的發(fā)展。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言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于善;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奔磧煞N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惡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內在依據,認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卻忽視了人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被動性,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主動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補充,既能鼓勵人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又能加強對人外在的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道德。任務活動二整體把握,理清結構任務說明: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這篇論說文的思路是怎樣的?明確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任務活動三分析特色,學以致用任務說明:寫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體現出來的顯著的寫作技巧、寫作特點和效果。寫作特色因人而異,寫作特色運用得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力,使得文章引人入勝。寫作特色內涵豐富,例如結構、修辭、語言、敘事特點、表達方式等等。準確分析并概括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閱讀者的感悟力,也為表達提供了方法借鑒。思考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①例證法,舉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說服力。②喻證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還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更加生動形象。③對比論證,通過有無“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設論證,如“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思考2: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明確1.語言節(jié)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關系,語言簡練,節(jié)奏明快,既有鮮明的觀點,又進行了有力的論述,特別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更加使得語言氣勢磅礴,加大了說理的力度。2.綜合運用譬喻、排比、對比、假設等藝術手法。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得這篇論說文說理更加有力。任務活動四比較閱讀,拓展延伸任務說明:同樣一個題材,不同作者會選擇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現,不用的語言加以呈現;同一體裁,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達。文學的“和而不同”的美學觀念,從未過時。將相關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可以拓寬品讀者的情感體驗,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鑒賞不同的藝術手法?;顒右唬簩Ρ炔⑺伎妓伎?:請梳理《<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有何共同之處。課文核心概念主要觀點觀點的共同之處《論語》十二章仁、詩教、君子、禮、義、恕仁、義、恕,克己復禮主張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學”的終極目標是“三綱”,途徑是“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來都有善良的本性思考2:比較《論語》《孟子》的言說、形式、說理、風格,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較《論語》《孟子》語言多為口語,通俗易懂,同時又吸收了書面語之長,形成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樸素無華、雋永有味的獨特風格。明白曉暢、平實淺近而又簡練精警形式語錄體,孔子語錄或孔子和弟子談話記錄,沒有時間先后順序和共同的主題,離說理散文有一定的距離對話論辯體散文集,雖留有語錄體的痕跡,但篇幅加長、議論增多,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具備了說理散文的典型特征說理一般只陳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論證;寓深邃之哲理于具體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論文字具有盎然的詩意靈活巧妙的論說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說理;情感激越、文辭犀利、氣勢磅礴、富于鼓動性風格雍容和順、迂徐含蓄氣勢浩然活動二:閱讀并思考文本一: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茲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jié)選自《孟子》)思考:兩篇文本的共同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明。明確①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張“君子蒞民”“以仁輔化”,這與文本二所說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顒尤洪喿x并思考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辈蛔R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痹唬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蓖跽f,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思考:課文和上面選段都提到了“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天下可運于掌”,結合兩則文段,歸納總結孟子治天下運于掌的前提條件及具體表現。明確孟子治天下運于掌的前提條件是不忍人之心。具體表現為“四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和“推恩”?;顒铀模核急嫣骄浚ㄒ唬┟献釉唬骸叭私杂胁蝗倘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二)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①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②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三)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痹唬骸昂沃^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思考:孟子對“不忍人之心”有怎樣的認識?他認為如何保持這種“不忍人之心”?明確

①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這是與生俱來的。②“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③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選擇職業(yè)和住處要謹慎,要主動地追求做一個有仁德的人。④要保有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就要時刻想著仁和義。環(huán)節(jié)四:思考延伸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其中“君子”是出現頻次較高的詞匯。如“君子義以為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等,大到國際關系,小到個人修養(yǎng),都體現出對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與強調。那么,何為君子、何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本意是發(fā)布命令?!白印?,是對男子的尊稱?!熬薄白印焙戏Q,是對當時貴族統(tǒng)治者的尊稱?!熬印陛^早見于《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