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民俗外主編:駱高遠世界主要宗教民俗論貳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掌握宗教的概念、本質和特征,了解宗教行為、禮儀的表現(xiàn)形式,認識宗教、民俗與旅游的關系。能力目標:具有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民俗的正確認識和評價能力,具有宗教民俗旅游的鑒賞和開發(fā)能力。伊斯蘭教佛教督教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信眾分布最廣的三大宗教宗教的定義宗教的本質和特征一、宗教的定義及其本質和特征從“宗教”一詞的詞源上來看,“宗”是尊崇、崇仰,向最高的、至上的存在的靠近,“教”則是指把至上者的體驗感受傳授給世人,在傳播中發(fā)展。(一)宗教的定義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宗教”一詞則來源于西文“religion”。其本意為神與人的連接,有限的存在物與永恒至上的關系。從廣義上來說,它不單指有制度的組織,而是包含一切人類心態(tài)中的崇敬,包含無論哪一個民族或哪一種人類都具有的宗教思想。1以宗教的信仰對象為中心2以信仰主體為中心3以信仰的社會環(huán)境為中心(二)宗教的本質和特征通常來說,對宗教本質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宗教最初包含大量的科學、文化、藝術等相關內容,并對其發(fā)展和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宗教在統(tǒng)一社會意志、增強社會凝聚力、協(xié)調社會關系、降低社會內耗、穩(wěn)定社會秩序等方面往往起著其他政治力量所難以替代的作用。OPTION01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OPTION02OPTION03宗教通常發(fā)源于下層群眾,是他們擺脫苦難、對抗統(tǒng)治、尋求精神寄托的一種“出路”,但到后來逐漸演變?yōu)榻y(tǒng)治階級用以煽動宗教狂熱、奴化下層群眾、神化統(tǒng)治政權的工具。STEP01STEP02宗教行為的定義宗教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二、宗教行為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觀念和宗教經驗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就是宗教行為。(一)宗教行為的定義宗教禁忌巫術宗教禮儀獻祭與祈禱宗教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總結起來主要有巫術、宗教禁忌、獻祭與祈禱、宗教禮儀等。這些宗教行為作為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的外在表現(xiàn),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宗教的本質。(二)宗教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1.巫術巫術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各地區(qū)和各歷史階段的宗教現(xiàn)象,它的形式是通過一定的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超人的神秘力量從而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種被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宗教禁忌是宗教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由于對神秘力量和神靈等對象在觀念上有所意識,在體驗上有所感受,因而一般會在情緒上產生驚奇、恐懼、敬畏等宗教情感,宗教信仰者將人與神秘力量(或神圣對象)的這種宗教情感的關系表現(xiàn)成對自己行為上的限制和禁戒規(guī)定,這就是宗教禁忌。宗教禁忌與巫術有相似,也有區(qū)別。巫術旨在控制超自然的力量,使之為己所用,積極地為達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努力,是一種積極的方式;而宗教禁忌是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觸犯超自然力量,使自己不受到傷害,是一種消極防范的方式。宗教禁忌是一類介于巫術與祈禱之間的行為。2.宗教禁忌按照被視為神圣事物的種類來劃分,將宗教禁忌分為神圣寶體禁忌、具有超自然神力和神性的人或物的禁忌、神圣地點的禁忌、神圣時間禁忌等;按照禁忌本身的表現(xiàn)形式和物質手段來劃分,分為語言禁忌、行為或作為禁忌、飲食禁忌等。0102它有兩個分類原則:獻祭與祈禱是信仰者與信仰對象、人與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一種行為方式,表現(xiàn)了人對神的感情和態(tài)度。祈禱的方式可以是供奉禮物以換取神的幫助;可以是阿諛奉承,求神大發(fā)慈悲;也可以是卑躬屈膝,求其憐憫等等。這些常見于宗教生活中的現(xiàn)象就稱之為獻祭與祈禱。3.獻祭與祈禱宗教禮儀加強了宗教信仰者的感情,加深了信仰者對宗教的興趣,強化了信仰者對宗教的信仰;在進行宗教禮儀時的莊嚴、肅穆的氛圍使儀式參加者感受到一種有如神靈在上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宗教禮儀對于保存部落傳統(tǒng)文化,加強部落內部團結的社會作用都是實際存在的。4.宗教禮儀民俗與旅游的關系宗教與旅游的關系宗教、民俗與民俗旅游的概念宗教與民俗的關系三、宗教、民俗與旅游01020304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人類思維能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產生的社會現(xiàn)象。它既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民俗是指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定的群體為適應生產實際和社會生活而逐漸形成的,以民族的群體為載體,以群體的心理結果為依據(jù)的一種集體性的文化積淀,是人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民俗創(chuàng)造于民間,傳承于社會,并世代延續(xù)承襲。(一)宗教、民俗與民俗旅游的概念旅游是指人們?yōu)榱诵蓍e、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覽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關系和現(xiàn)象的總和。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qū)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宗教和民俗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兩種文化現(xiàn)象,在它們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許多古老的民俗最初都屬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而宗教在發(fā)展中把不少民間習俗、觀念等吸納到它的儀式和經書中,借助習俗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影響來擴大它的影響。反過來,宗教信仰又起到一種促成和穩(wěn)定民間習俗的作用。因此,宗教和民俗這兩種文化現(xiàn)象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彼此滲透,共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二)宗教與民俗的關系民俗豐富了旅游內容民俗深化了旅游,增加了旅游的內涵民俗生動了旅游民俗拓寬了旅游的對象旅游促進了民俗的保護和傳承旅游促進了民俗的傳播4231567旅游也導致部分民俗的異化民俗與旅游07050604010203(三)民俗與旅游的關系宗教與旅游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就十分密切。隨著人類旅游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旅游活動的日趨廣泛,旅游與宗教就更加顯現(xiàn)出一種相互促進的態(tài)勢。例如作為著名旅游景區(qū)和名山勝地的宮觀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是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文化設施,這種“文物價值”引起人們的神往。(四)宗教與旅游的關系佛教的傳播和發(fā)展佛教的創(chuàng)立0102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凈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立。關于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說法,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我國春秋時代,他與孔子是同時代的偉人。釋迦牟尼當時是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的長子,名喬達摩?悉達多,父親名凈飯王,母親名摩耶。根據(jù)當時印度的風俗,摩耶夫人生產前回到母家去,路過藍毗尼花園,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產下了悉達多王子。(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摩耶夫人產后7天便去世了,悉達多王子由他的姨母養(yǎng)育。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那里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學識廣博;又從武士們那里學習技擊,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明、相貌奇?zhèn)ィ瑢λ谕艽?,希望他繼承王位后,建功立業(yè),成為一個“轉輪圣王”,即統(tǒng)一天下的君主。(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悉達多王子幼年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xiàn)象都會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饑、渴、困、乏”,“弱肉強食”,“人會生、老、病、死”,均促使他思索如何解脫世界上的這類痛苦。但是他發(fā)現(xiàn),他從當時讀過的書上找不到答案,他未來的王位和權力也不能解決這類問題,于是就有了出家修行的念頭。凈飯王早就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心思,曾經用各種辦法阻止他,企圖通過生活上的享受來打消其出家的念頭。(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于是在悉達多王子16歲時便為他娶了鄰國的公主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但是這一切并沒有能夠阻止他。29歲時,悉達多王子感到人生無常,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偷偷地離開皇宮,換掉王子的衣服出了家。他的父親曾力勸他回來卻最終無果,就在親族中選派5個人跟隨他。(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悉達多王子先后尋訪3個有名的宗教家學道,仍不能滿足他解救人類痛苦的要求,于是便離開了他們,來到尼迦禪河岸邊的樹林里,和那里的苦行人在一起。為了尋求解脫,他嘗盡了艱苦辛酸,堅持不懈,經歷6年苦行,但都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于是他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就這樣,他放棄了以前的做法,一個人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坐禪,并發(fā)誓說:“我如果得不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保ㄒ唬┓鸾痰膭?chuàng)立經過7天7夜,他終于戰(zhàn)勝了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成為有大智慧的人,時年35歲。他找到離開他的5位侍者,為他們說法,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的活動,稱為“初轉法輪”。此后45年內,佛陀向社會各階層宣講自己覺悟的內容,于是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最后,佛陀在毗舍離城生了病,度過雨季后,攜弟子們向西北走,到了拘尸那伽的跋提河邊,洗過澡后,在一張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繩床上側臥著安祥逝世。佛陀逝世后,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陀的舍利分為八份送到各地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那一份舍利在公元前3世紀被阿育王取出,被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佛教創(chuàng)建以后,迅速地向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傳播。一大主流傳播于東南亞一帶,在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云南邊境地區(qū)盛行,被稱為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向北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大陸,后來又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屬于北傳大乘佛教。漢語系佛教即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二)佛教的傳播和發(fā)展在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和他逝世后100年間,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帶流傳。佛教教團比較統(tǒng)一,都奉行釋迦的教法,信徒持戒嚴謹,基本上以乞食為生。歷史上通稱這一期間的佛教為“原始佛教”,也稱“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010203佛教按其傳播地區(qū)的語言劃分可分為一下三種,巴利語系佛教即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二、佛教的經典教義和教規(guī)佛教經典佛教教規(guī)佛教教義佛教經典為《大藏經》,內容以經、律、論為主,也包括印度、中國等的佛教撰述。南北朝時稱其為“一切經”,隋代以后才有此稱呼(簡稱藏經)。“藏”梵文本名為篋,以藏更之,意為蘊積、包含,為佛教經典總集。原指漢文佛教典籍,現(xiàn)泛指一切文種的佛典叢書(如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文大藏經等),但在中國內地仍主要用于漢文大藏經的代稱。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各個時代編纂的漢文大藏經,其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一)佛教經典(二)佛教教義四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yè)報3412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于因果與修行的理論方面的內容;二是關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內容。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根源。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回,充滿了痛苦煩惱。道諦指通向寂滅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滅諦指痛苦的寂滅。1.四圣諦四圣諦指的是世間的苦(稱為苦諦)、苦的原因(稱為因諦或集諦)、苦的消滅(稱為滅諦)、滅苦的方法(稱為道諦)。滅諦集諦苦諦道諦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煩惱。怎樣使人擺脫這個痛苦的根源,達到理想境界,佛教在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八正道”,意為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2.八正道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順逆都互相緣生緣滅,故稱十二因緣。3.十二因緣因果或稱因果律,為佛教教義系統(tǒng)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即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則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認為,眾生的行為能引起異時之因果,善之業(yè)因必有善之果報,惡之業(yè)因必有惡之果報,此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或稱善因樂果、惡因苦果。這種因果之理儼然不亂,稱為因果業(yè)報,又稱為因果報應、善惡業(yè)報。4.因果業(yè)報殺生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飲酒戒不論是中國的民俗,還是外國的民俗,都有以下共同特征:(三)佛教教規(guī)1.殺生戒殺生戒這是佛教的重要禁忌,體現(xiàn)了對眾生的慈悲心。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不希望自己被殺害之心,由于我們持不殺戒,任何人不必擔心被我傷害,多一持此戒者,就會減少一分制造災禍的威脅,所以持不殺戒的人越多,對社會、對眾生、對自己的安全越大。凡持不殺戒者都有無限功德。戒殺以戒殺人為重,佛教認為,在世界上,人是最為寶貴的,因此戒殺人最有功德,戒殺旁類畜生為輕。偷盜是不給而暗中自取的行為,對他人之物或明知是他人之物而起盜竊之心并且采取種種方法達到偷盜的目的。如果物主不同意,無論用任何手段取得財物,皆構成偷盜;無論天上的、地上的,水中的、地下的,只要有所屬主權者,都不得暗中謀取。包括一切應交給國家的稅款,均不得偷、漏。凡偷、漏稅款者,一律視為犯偷盜戒。另外,凡是沒有道理而任意侵損別人財物的行為,也犯偷盜戒。2.偷盜戒邪淫戒是指出家后的僧人不得有男女歡娛之事。在家信佛弟子,允許過正當?shù)姆蚱奚?,除了國家保護的合法的夫婦關系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系均稱為邪淫。3.邪淫戒因為佛教是講智慧的,飲酒可能會造成智慧迷失,甚至會釀成罪惡,飲酒后興奮、膽大、沖動、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因此佛教信徒戒飲酒。不飲酒,包括不飲能使人醉的飲料。妄語就是虛妄不實的語言。妄語在佛教來說分三大類: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最嚴重的是犯大妄語罪。凡是存心蒙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誤解,無論是否達到目的,都構成妄語之罪。故意互相吹捧,使第三者受騙,也是妄語罪。4.妄語戒5.飲酒戒佛教禮儀佛教禁忌佛教節(jié)日010203三、佛教禮儀、節(jié)日和禁忌(二)民俗的傳承性和播布性佛弟子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需要遵守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包括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師、事親、居家、待客、讀書、為官、經商、務農、司工、作務、禮誦、坐禪、受食、睡眠、入眾、看病、寂居、出外、務喪、住禪堂等。佛教各派有著非常復雜的禮儀。在原始佛教時期,除了出外乞食,僧眾均每日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一是聞佛說法,或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佛教初傳入中國時,弟子隨師修行,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日常行事。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即為講經儀規(guī);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即為課誦臨齋儀規(guī);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為懺悔儀規(guī)在東晉時代,道安法師創(chuàng)立僧尼規(guī)范:宋明以來,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寺院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逐漸統(tǒng)一為每日“五堂功課”、“兩遍殿”,并且有鐘、鼓、盤、木魚等法器伴奏。早晚殿課誦成為漢傳佛教寺院修行的重要宗教活動之一。佛誕節(jié)水陸法會佛成道日涅槃節(jié)盂蘭盆會焰口觀音會(二)佛教節(jié)日佛誕節(jié)也稱“浴佛節(jié)”,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的重大節(jié)日。據(jù)說悉達多王子誕生之日,有9條龍口吐香水洗浴佛身,因此佛教于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法會,在大殿里供奉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人和信徒用香湯為佛像沐浴,作為佛誕生紀念。1991年,根據(jù)中國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會長提議,中國佛教協(xié)會決定,漢傳佛教將陽歷五月的月圓日作為佛吉祥日,每年舉行紀念活動,其他傳統(tǒng)的佛教節(jié)日仍按原來的習慣進行。1.佛誕節(jié)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qū)的佛教徒根據(jù)《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的超度宗親的法會。據(jù)《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犍連(簡稱目連)為了拯救他的母親,向佛陀請求解救之法。佛陀指示目連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3個月,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將百味飲食置于盂蘭盆中供養(yǎng)三寶,以這樣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xiàn)生父母在厄難中脫離餓鬼道,升人世或天界受樂。2.盂蘭盆會水陸法會的全稱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也稱“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水陸會”、“水陸齋”、“水陸齋儀”、“悲濟會”等,是中國佛教規(guī)模最大、最隆重的一種經懺佛事。法會特意標出“水陸”、“普度”,是指一切眾生都能因法會之緣而得救度?!按簖S勝會”指此法會是以食施、法施為主而令眾生得到解脫的法會。舉行水陸法會的時間較長,最少7天,多則可達49天。參加法事的僧人有幾十甚至上百,法會上設內壇和外壇,以各種飲食為供品,供養(yǎng)圣凡水陸一切眾生。3.水陸法會焰口即“放焰口”,又稱“焰口施食儀”,是密教中舉行的一種儀式,來自《救拔焰口陀羅尼經》?!把婵凇庇袝r又譯為“面燃”,是佛教經典中所說的鬼王之名。據(jù)《焰口施食儀》說,人生餓鬼中,苦難異常,佛陀為了使餓鬼得度而施食的方法,體現(xiàn)了佛陀度人苦厄、普度眾生的愿力。4.焰口佛成道日也稱成道會、臘八,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時間為農歷十二月初八。據(jù)佛經載,釋迦牟尼出家后,曾苦修6年,身形消瘦,猶若枯木,決定放棄苦修。此時得一牧女供獻的乳糜,食后體力恢復,來到菩提樹下靜坐,經7天7夜成道。佛教徒在此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后逐漸演變成民間習俗。5.佛成道日觀音會是紀念觀音菩薩的節(jié)日。觀音又稱觀世音,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顯跡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據(jù)稱其生日為農歷二月十九,成道日是農歷六月十九,涅槃日為農歷九月十九。佛教徒在這3天均要舉行佛事活動。6.觀音會涅槃節(jié)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jié)日。時間為農歷正月十五。佛教寺廟要舉行法會,掛釋迦牟尼涅槃圖像,誦《遺教經》,供奉燈燭珍品等。由于中國南傳、北傳佛教對釋迦牟尼逝世的日期說法不一,故紀念涅槃節(jié)的時間也不同。7.涅槃節(jié)對一切學佛者的普遍禁忌對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0102(三)佛教禁忌持戒皈依1.對一切學佛者的普遍禁忌01022.對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自度,為求得自己解脫,為證得阿羅漢果而出家修行;協(xié)助他人和護持眾生修學佛法,幫助眾生得度和覺悟。出家修行是佛教的傳統(tǒng),從印度到中國,都有人出家。出家修行有兩大任務:素食出家僧人的遺產,俗家親屬不能繼承不飲酒過午不食不吸煙0104030502出家僧人不擔任神與人之間溝通的神職,他不應當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災,或代神降福免罪等等。因此,佛教對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為嚴格。一份請僧眾念誦并佛事等用(給誦念僧眾酬勞或供齋)。一份歸常住作為陪貼供養(yǎng)(“重物”者歸寺院);一份給喪事備用及燈燭花香等費;僧人出家后不能私自蓄財,除生前贈予外,其死后遺產皆由寺院遵照佛教規(guī)制,一概由常住處理:佛教不強迫別人,不禁閉、掠奪和威嚇他人;在對待相鄰關系上,不以武力相威脅。根據(jù)佛教制度,僧人已經出家,不得著在家人的服裝。終身不結婚。060708一般人見了出家人,可以合掌問訊,以代替俗人間的握手禮。同出家人共處時,不宜向僧人敬煙,因僧人不吸煙;在與出家人同桌就餐時,不宜向僧人敬酒、勸酒,或者勸吃肉,不宜提議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飲料等);與僧人同桌就餐時,不宜將素菜葷叫,例如素雞、素鴨等;對僧人不宜問是否吃肉、是否已經結婚之類的話,更不要議論或者譏諷,不要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之類的話;不宜邀請僧人唱歌、跳舞或參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規(guī)戒律的娛樂活動。(9)到寺院勿大聲喧嘩,高談闊論,指指點點,評頭論足,應衣冠整潔,形象端莊;勿到寺院里談情說愛;勿亂動亂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響僧人的修行生活,影響寺院的宗教活動;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兩側拜墊上進行,不可占據(jù)中央大拜墊,這是寺院主持所用;勿強行要求參加僧人的傳戒、誦戒活動等,也不要有意無意偷聽僧人傳戒和誦戒;如果應邀參加佛教界舉行的大型慶典活動,在活動中可以不參加拜佛;到寺院觀光旅游的人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到寺院禪堂里面去,也不要隨意到僧人閉關的地方去,特別是女士到寺院更要注意;尊重佛教的喪葬習俗;尊重佛教關于處理僧人遺產的制度等。(10)基督教誕生于1世紀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qū)。巴勒斯坦地區(qū)的人民原來有自己的宗教——猶太教,有自己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黑暗統(tǒng)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們多次舉行暴動、起義,但都被殘酷地鎮(zhèn)壓了。他們感到悲觀、失望、苦悶,前途渺茫。這時猶太人中流傳著救世主的傳說,希望有個救世主能夠來到人間,把他們拯救出苦海。基督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耶穌是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按照基督教的信仰,上帝為拯救世上眾人差遣圣子降世,取肉身,名耶穌。耶穌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城,由童貞女瑪利亞感圣靈而生。他30歲時,開始出外傳教,講天國的道理。據(jù)說,他是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人,他的頭上有一輪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見他。耶穌不斷地為人民做好事,免費為百姓治病,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他從信仰者中招了12位門徒。他宣揚要忍受世間的一切苦難,爭取死后進入天堂。耶穌的傳教活動引起了猶太上層人物和羅馬統(tǒng)治者的忌恨和不滿,由于猶大的出賣,他被羅馬統(tǒng)治者逮捕,定以“謀叛羅馬”、“自稱猶太王”的罪名。約于29年或30年被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信徒尊稱耶穌為“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一、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據(jù)說,耶穌死后第三天復活了,他顯靈在門徒面前;第四十天,耶穌升入天堂。耶穌復活的那天是過春分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后被基督教定為“復活節(jié)”。基督教又把耶穌的生日(12月25日)定為“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和“圣誕節(jié)”是西方國家的重要節(jié)日。一、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耶穌死后,他的信徒們繼續(xù)傳播他的思想,使得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公元4世紀時,羅馬統(tǒng)治者認為基督教愛護仇敵,反對同邪惡作斗爭的說法對他們的統(tǒng)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從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傳遍全世界,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耶穌雖是傳說中的人物,但他出生的那一年卻被作為計算歷史年代的第一年,稱為基督紀元,亦即“公元”,是現(xiàn)在世界各國通行的公元紀年法的第一年。一、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基督教的教規(guī)基督教的經典基督教基本教義二、基督教的經典教義和教規(guī)耶穌的降生標志著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此后成典的各卷被稱為《新約標準書》(后稱《新約全書》)。所謂“約”是指耶和華上帝與人之間訂立的“盟約”。猶太教和基督教都相信,古以色列人在逃出埃及時,曾在西奈半島南部的西奈山與上帝訂立了一個“盟約”——《西奈盟約》,其核心即《上帝十誡》。“圣經”雖然是一部宗教經典,但它還是一部文化巨著,是研究、了解西方文化的豐富寶藏。(一)基督教的經典《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是其宗教信仰的最高權威,是其教義、神學、教規(guī)、禮儀等的依據(jù)。信仰者認為,《圣經》各卷是在長達1600多年的時間里,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環(huán)境中,陸續(xù)記錄下來的上帝的啟示,所以把它奉為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的準則。起初是猶太教徒,后來是基督徒把這些“上帝啟示”的記錄匯編成書,稱之為《標準書》?!妒ソ洝啡珪?6卷,分為兩大部分。耶穌降生之前成典的各卷被稱為《舊約標準書》(后稱《舊約全書》)。三位一體上帝之創(chuàng)造道成肉身原罪救主與救贖天堂和地獄4231567“信、望、愛”8“因信稱義”0102030405060708(二)基督教基本教義基督教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認為上帝就其本質而言只有—個,但是具有3個位格:圣父,即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獨一無二的、無所不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上帝”;圣子,即耶穌基督,是“獨一無二的主,為圣父所生”,“從神出來的神,從光發(fā)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憑著他而受造的”,他“為拯救世人而降臨,取肉身成為世人”,“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第四十日升天”,“將來必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圣靈,即“圣神”,“是主,是賜生命的,從父出來(西派教會主張“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這三者雖非一位,卻不是三神,而是同具—個本體的獨一無二的真神。
1.三位一體2.上帝之創(chuàng)造上帝之創(chuàng)造也稱“天主之造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過程也稱為“六日工程”。3.道成肉身道成肉身是指基督在創(chuàng)造世界之前便與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稱邏各斯。因世人犯罪無法自救,上帝派遣他來到人間,通過童貞女瑪利亞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穌基督。基督教稱耶穌基督為“救主”或“救世主”,認為耶穌降生是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擺脫罪惡,得到永生。原罪是指人世苦難的根源,即整個人類的原始罪過。除原罪外,每個人自己違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則稱“本罪”或“現(xiàn)犯罪”。4.原罪5.救主與救贖基督教傳統(tǒng)教義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罪惡的淵源,人在這個世界中的苦難是無法擺脫的,只有相信上帝及其派來的救主耶穌,一切順從上帝的安排,死后靈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則就會在末日審判時被投入地獄。6.天堂和地獄7.“信、望、愛”基督教要具備“信、望、愛”這三大美德?!靶拧痹凇妒ソ洝防镉小靶湃巍薄ⅰ翱煽俊?、“忠實性”、“信靠”的意思;“望”有“期望”、“確信”、“求神庇護”之意;“愛”是神的本質,是基督教徒最大的美德?!耙蛐欧Q義(JustificationbyFaith)”是新教三大教義之一,意思是指人要想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社會的律法和禮儀,而在于對上帝的信心;不在于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只有信仰耶穌基督的救贖,才能被上帝稱為“義人”;只有憑借耶穌寶血的祭獻,才能與上帝重新和好,并最終得到上帝的拯救。它強調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奇功,人神之間的阻隔已經排除,使上帝在人還是罪人的時候就同意接受他們。它還特別強調信徒憑借信仰就可直接同上帝心靈交通,而無須以主教或神父作為中介。8.“因信稱義”圣事論上帝論教會論“因信稱義”基督論基督教基本教義有:一般認為,基督教最初來自于猶太教,猶太教中有“摩西十誡”(也是《圣經?舊約》中的“摩西十誡”),而基督教中也有“道德十誡”。(三)基督教的教規(guī)01OPTION02OPTION03OPTION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Christianity)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16世紀中葉,公教又發(fā)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xù)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tǒng)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三、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Catholism)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宗教派別之一,又稱公教。又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也稱羅馬公教。16世紀傳入中國后,因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因而在中國被稱為天主教。(一)天主教東正教(EasternOrthodoxy)是與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亦稱正教。又因為它由流行于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qū)的教會發(fā)展而來,故亦稱希臘正教。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系國家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轄,建立自主教會,逐漸形成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希臘正教則主要指使用拜占庭禮儀的東正教會。(二)東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與東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別之一,為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教,以及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各個新宗派的統(tǒng)稱,又譯為“抗羅宗”或“抗議宗”。中國的新教各教會則自稱基督教或耶穌教,而不稱新教。(三)新教彌撒祈禱圣事基督教常見的宗教禮儀有彌撒或禮拜、祈禱、圣事等,由于教派不同,其禮儀也有所差別。(一)宗教禮儀四、基督教的禮儀、節(jié)日和禁忌彌撒即禮拜,源自拉丁文“Missa”,是天主教對所進行的宗教儀式的稱謂。彌撒指基督徒每逢星期日在教堂內舉行的宗教聚禮,這是基督教最主要、最常見的宗教儀式。1.彌撒教徒在做彌撒時,要進行公共祈禱儀式、讀經、唱詩、講道和祝福等。在禮拜時,教堂內常置有奉獻箱,或傳遞收捐袋,信徒可隨意投錢,作為對上帝的奉獻。彌撒主要包括主日禮拜、結婚禮拜、喪事禮拜、追思禮拜、感恩禮拜、敬老禮拜、孝親禮拜等。祈禱是基督教徒經常要進行的活動。祈禱包括口禱和默禱兩種,可以個人獨自在家進行,也可以利用聚會時,由牧師或祖父作為主禮人。祈禱者應始終保持必要的儀態(tài),維系一種“祭神如神在”的虔誠,禮畢須誦“阿門”,意為“真誠”,表示“唯愿如此,允獲所求”。2.祈禱3.圣事圣事也稱圣禮,是基督教的重要禮儀,它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賦予受禮者不可見的“寵愛”和“保佑”的儀式。由于教派不同,“圣事”也不盡相同。天主教和東正教尤其注重宗教儀式,主要表現(xiàn)為7件圣事:洗禮、堅振、告解、圣體、婚配、神品、終縛。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STEP01STEP03STEP04STEP02(二)節(jié)日基督教的節(jié)日很多,既有各派系共同的節(jié)日,又有各派系自己的節(jié)日。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圣神降臨節(jié)、圣母升天節(jié)、命名日等節(jié)日。圣誕節(jié)(Christmas)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節(jié)日,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12月24日通常稱為圣誕夜、平安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jù)《圣經》,耶穌降生于晚上),禮拜中專門獻唱《圣母頌》或《彌賽亞》等名曲。圣誕節(jié)的習俗來自基督教,是慶祝榮耀尊貴的上帝為了愛世人,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人的樣子,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因此,圣誕節(jié)最重要的意義是“饒恕”與“和好”,而非等待圣誕禮物。1.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Easter)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節(jié)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jié)。復活節(jié)象征重生和希望。在西方教會傳統(tǒng)里,春分后第一次滿月之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jié)。東方教會則規(guī)定,如果滿月恰逢星期日,則復活節(jié)再推遲一周。因此,復活節(jié)節(jié)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jié)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jié)日之一,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活動。2.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Day)起源于1621年,初為遷居美洲的清教徒慶祝豐收的活動,后美國總統(tǒng)華盛頓、林肯等定此節(jié)為全國性節(jié)日。具體日期多經更改,1941年起定為11月第四個星期四舉行。教堂在這一天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聚會,通常共食火雞等。3.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SaintValentine’sDay)又稱“圣瓦倫丁節(jié)”。起源于古代羅馬,于每年2月14日舉行,現(xiàn)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甚至是全世界青年喜愛的節(jié)日。年輕的戀人一起到郊外旅游或去參加舞會,有的俱樂部還為年輕的朋友舉行非常有趣味的化裝舞會。戀人們互贈精美別致的賀卡或有紀念意義的禮品,賀卡上往往印有象征愛情的圖案,禮品大多是心形的糖盒、香水或飾物,也有的送系著紅絲帶的玫瑰花或郁金香花束。有的老年夫婦在這一天也互贈鮮花,以表達他們持久的愛情。總之,情人節(jié)是一個屬于朋友、家人和情人的日子,充滿了溫馨和浪漫。4.情人節(jié)天主教的宗教禁忌東正教的宗教禁忌基督新教的宗教禁忌(三)基督教宗教禁忌教堂內禁忌齋期禁忌主日禁忌獨身禁忌禁止神職人員從商離婚禁忌圣物禁忌墮胎禁忌(三)基督教宗教禁忌不搞偶像崇拜禁止吸煙禁食勒死的牲畜禁止看相、算命、占卜和占星術(星象學)等不主張離婚不吃血是基督徒生活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禁忌0104030506022.基督新教的宗教禁忌基督新教的禁忌因教派不同、文化習俗不同等各有不同側重。各派通常強調的還是《圣經》中的十誡內容:對鹽十分崇拜,并視鹽為珍寶和祭祀用的供品。有“左主兇,右主吉”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忌諱“13”。忌諱兔子。忌諱黑色。3.東正教的宗教禁忌伊斯蘭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chuàng)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tǒng)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由麥加人穆罕默德興起于7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兩河流域之南,屬于沙漠氣候,不適于發(fā)展農業(yè),因此居民多從事游牧與商業(yè)。在宗教信仰上,基督教興起后傳入半島北部,但中南部地區(qū)還是以傳統(tǒng)多神信仰為主。出生于麥加的古萊什部族哈希姆家族人穆罕默德早年因經商緣故,經常往來敘利亞,接觸到基督教與猶太教。(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隨著阿拉伯半島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610年,穆罕默德宣稱透過天使得到真神安拉的啟示,于是以使者和先知之名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起初,伊斯蘭教是一個民族的宗教,接著成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發(fā)展著,直至成為21世紀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伊斯蘭教為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一、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伊斯蘭教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等地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伊斯蘭教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qū)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fā)展,是上述地區(qū)發(fā)展最快的宗教。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qū)單一性民族的宗教發(fā)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二)伊斯蘭教的傳播與發(fā)展《古蘭經》共計30卷、114章、6200余節(jié),是伊斯蘭教最神圣的經典。它是在穆罕默德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xù)宣布的對安拉“啟示”的匯集。起初,這些經文由穆罕默德的弟子們零散地記載在獸皮、骨片、棗椰葉、石板上,并加以背誦熟記,從而流傳至今。(一)伊斯蘭教的經典二、伊斯蘭教的經典、教義教規(guī)善行(即伊赫桑)指穆斯林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宗教義務(即伊巴達特)指穆斯林必須履行的5項宗教功課;基本信仰(即伊瑪尼)指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010203(二)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guī)伊斯蘭教的教義由三部分組成:六大基本信仰五項基本功課0102承認和虔信基本信條、身體力行宗教功課和止惡揚善合為一體,構成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理。伊斯蘭教最基本的信條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信天使信前定信安拉信后世信經典信使者1.六大基本信仰齋功禮功課功念功朝功2.五項基本功課圣紀節(jié)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一)伊斯蘭教節(jié)日開齋節(jié)時間為伊斯蘭教歷10月1日。伊斯蘭教規(guī)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希吉來歷的萊麥丹月,即9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大約在日出前1小時和日落后1小時進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為。齋月最后一天尋看新月,見月的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jié),將舉行會禮和慶祝活動,波斯語稱開齋節(jié)為“肉孜節(jié)”。1.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也稱“宰牲節(jié)”(阿拉伯語“爾迪古爾邦”的意譯,“爾迪”就是節(jié)日的意思)。古爾邦節(jié)在“肉孜節(jié)”后70天舉行,即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是“朝圣”的最后一天。此節(jié)日是根據(jù)古代阿拉伯地區(qū)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后,繼承了這一風俗,并將獻祭的這一天即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定為“古爾邦節(jié)”。節(jié)日期間,每家都應該宰一只羊,或數(shù)家合宰一頭牛或駱駝。2.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也稱圣忌節(jié)、冒路德節(jié),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相傳穆罕默德(約570─632年)的誕辰和逝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穆斯林為了紀念這位伊斯蘭教的圣人(創(chuàng)始人),在他誕辰和逝世的這天舉行集會。后來,逐漸演繹為伊斯蘭教的節(jié)日,節(jié)日活動多由清真寺主持。屆時,穆斯林要穿戴整齊,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禮拜,聽阿訇們念經,講述穆罕默德的歷史和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的功績。3.圣紀節(jié)STEP04STEP03STEP01衛(wèi)生禁忌婚嫁禁忌飲食禁忌STEP02服飾禁忌(二)伊斯蘭教的禁忌伊斯蘭教視動物身體內流出來的血液為污穢不潔之物,并在《古蘭經》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制作血腸出售,但不自食;禁食豬肉,視豬肉為污穢不潔之物;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禁食驢、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如鷹、鷂、虎、狼、鯊、鱉、龜?shù)龋┘肮肢F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兇殘、暴戾、性惡,人食后會移性,故嚴格禁止;嚴禁飲酒,也禁止飲用一切與酒有關的致醉物品,禁止從事與酒有關的營生;嚴禁麻醉品和毒品。1.飲食禁忌其余身體部位均為羞體,不能暴露給丈夫和至親以外的男子,即不得讓無關的男性看見自己身體上的裝飾和佩戴),嚴禁改變人類原造的矯飾行為,忌諱穆斯林穿外教服裝,禁止男子模仿婦女、婦女模仿男子的行為和裝束等等。2.服飾禁忌伊斯蘭教禁止男性穿戴高貴服飾以及佩戴金銀等豪華奢侈品,嚴禁婦女顯露美姿和服飾(伊斯蘭教認為婦女除兩手、雙足及面部外,伊斯蘭教禁止在公共場所大小便,禁止用右手處理污穢事物,禁止在禮拜時交談、打呵欠、吹東西,禁止吃生蔥、生蒜后做禮拜,忌諱貪食,禁止和月經期婦女或產婦性生活,禁止通奸。3.衛(wèi)生禁忌伊斯蘭教嚴禁與有相近血緣、親緣、婚緣和乳緣關系的人結婚,禁止與外教人結婚,嚴禁娶有夫之婦,禁止視離婚為兒戲等等。伊斯蘭教在生活中還有其他一些禁忌,如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后誹謗和議論別人;反對驕傲、怠惰、欺騙和惡語傷人;反對游手好閑;禁止放高利貸、偷盜和搶劫;禁止相面、算卦和相信風水之類;禁止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等等。4.婚嫁禁忌道教的具體教義道教的主要經典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道教的清規(guī)、戒律OPTION01OPTION02OPTION03OPTION04一、道教道教發(fā)源于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從洪荒時代起,人類首先開始尋求自然的庇佑,原始人認為萬物有靈,這是人類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現(xiàn)的理論,進而產生了對自然、靈魂、祖先的敬信。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對自然的敬信已發(fā)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地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tǒng)。周代,鬼神崇信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古人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個完整的系統(tǒng),并把尊敬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并列,稱為敬天法祖。東漢順帝時,張陵于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與百姓法祖總結匯集在一起并加入其他諸子的思想而成為一個嶄新的宗教,名曰道教。(一)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道教正式創(chuàng)立于東漢末年,其標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xiàn)。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的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并列的中國正統(tǒng)宗教之一。南北朝以后,五代統(tǒng)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對每個教的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在尊奉的同時,統(tǒng)治者也加強了對佛道兩教的控制。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流派。(一)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明代以后,道教走向衰落,對統(tǒng)治階級的影響遠遜于唐宋時期。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采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沖擊。道教進一步衰敗,在五大宗教中降為實力和政治影響較弱的一個。1957年4月于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xié)會,由岳崇岱——沈陽太清宮方丈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一)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道教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著作。黃帝的《陰符經》、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及《度人經》、《黃庭經》、《文始經》等為道教主要經典,其中又以《道德經》為尊崇思想之中心,為必修之經典?!兜赖陆洝酚址Q《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二)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三)道教的具體教義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暗馈痹谌撕腿f物中的顯現(xiàn)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所以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誦持道教分設供齋,以達到積累功德和防止出現(xiàn)過失、惡疾的目的。齋戒道教規(guī)定,凡師傳的經讖,必當念誦佩持。賞善懲惡道教憑神仙宮府來治上下四方,人類的善惡也在明察的范圍。傳授道教把傳密授道之事看得極為重要,以不能亂傳、亂泄為戒。道教宮觀內對違犯戒規(guī)道士的懲處條例稱為清規(guī)。道教創(chuàng)立時規(guī)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諒3次,如仍不改過,才給予懲罰。其目的是“聞人有過助其自誨”,使之在凈寶中向神叩頭思過,以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四)道教的清規(guī)、戒律其他節(jié)日三元節(jié)三清節(jié)諸神圣誕(五)道教的節(jié)日道教的節(jié)日很多,凡諸天上帝、尊神圣誕、得道之日,均作為道教節(jié)日舉行齋醮法會慶賀。主要節(jié)日有:上元節(jié)為正月十五;中元節(jié)為七月十五;下元節(jié)為十月十五。三元節(jié)祀天、地、水官。后第四代天師張盛每逢下元節(jié)在龍虎山開壇授箓,從此開科范為常。三清為道教最高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大清道德天尊,其誕辰分別是冬至日、夏至日、二月十五。1.三清節(jié)2.三元節(jié)西王母娘娘圣誕、真武大帝圣誕(三月初三);財神趙天君圣誕(三月十五);呂祖圣誕(四月十四);斗姆元君圣誕(九月初九);媽祖圣誕(三月廿三);許真君圣誕(八月初一)等。3.諸神圣誕玉皇大帝圣誕(正月初九);祖天師張道陵圣誕(正月十五);邱祖圣誕(正月十九);天皇大帝圣誕(二月初一);文昌帝君圣誕(二月初三);觀世音成道日(六月十九)地臘之辰(五月初五)道德臘之辰(七月初七)天臘之辰(正月初一)祖天師飛升(九月初九)4.其他節(jié)日猶太人的宗教活動和節(jié)日猶太教的基本教義猶太教的起源和形成猶太教的經典著作二、猶太教1.起源大約3800年前,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趨于衰敗時,一位名叫亞伯蘭的人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現(xiàn)今伊拉克南部)經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被稱為迦南的地方(現(xiàn)今巴勒斯坦),幾經輾轉后定居在別是巴。據(jù)《圣經》的描述,亞伯蘭的這次遷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在亞伯蘭99歲時,上帝耶和華又與他立約,令其子孫繁多,并賜迦南地為他們永久的基業(yè)。此后,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人的列祖,也是猶太教的最早奠基人。亞伯拉罕的庶子以實瑪利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猶太民族從他們的第一個祖先開始就崇拜一神,信奉一神教。(一)猶太教的起源和形成雅各(又名以色列)生有12個兒子,他們的子嗣演化為12個部落,并稱為“以色列人”。約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從迦南來到埃及,開始了長達430年之久的寄人籬下、受人奴役的苦難史。公元前14世紀,一個杰出的猶太人應運而生,他就是摩西。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統(tǒng)治者的奴役,決心離開埃及,回到他們的祖先曾經居住過的迦南,重新開始自由的生活。約公元前1290年,摩西率領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脫了法老軍隊的追擊,出埃及,越紅海,到達西奈曠野,給以色列人帶來了新生,揭開了猶太歷史的新篇章。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并沒有直接去往“應許之地”迦南,而是在西奈半島輾轉逗留了40年。2.形成在這期間,最重要的事件莫過于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賜予的法律。作為猶太教基礎的法律是由摩西確立起來的,摩西是猶太教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也是以色列人公認的偉大領袖和民族英雄。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接受上帝啟示的法律,同時也重新確認了他們和上帝之間的契約關系。契約一經確認,以色列人作為上帝選民的特殊地位也隨之確定。從此,以色列人自覺為上帝的特選子民,和上帝保持一種特別的關系,這種選民意識連同上帝啟示的法律就成了維系猶太民族的獨特而強有力的紐帶。2.形成上帝先后兩次將摩西召到西奈山頂,讓他每次在山上住了40天,然后賜給他兩塊刻有“十誡”的石版(法版)。摩西下山后按照上帝的吩咐,制造約柜,置石版于其中,將其供奉在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會幕里面。從此以后,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們同在,指引著他們在曠野度過了40年的艱苦歲月,然后又佑助他們打敗了當時在迦南地的7個部族,使他們進入“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國。2.形成如果說亞伯拉罕的一神崇拜為猶太教奠定了基礎,那么,500年后摩西在西奈山領受上帝賜予的法律,并確認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牢不可破的契約關系,則標志著猶太教的正式形成。從此,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信仰體系和價值體系,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為的指南。2.形成“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希伯來圣經》(希伯來文又稱《塔納赫》),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它包含三部分,即《妥拉》(Torah)5卷、《先知書》(Nevi'im)8卷、《圣錄》(Cherubim)11卷,共計24卷,因此也被稱為《二十四書》,《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對《妥拉》及猶太教經文中的“613條戒律”逐一作了詳盡解釋。第三部是《米德拉什》。(二)猶太教的經典著作猶太教的教義內容雖然廣泛,最重要的教義在于只有一位神,即無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三)猶太教的基本教義OPTION01安息日七七節(jié)逾越節(jié)贖罪日帳篷節(jié)OPTION02OPTION04OPTION03OPTION05(四)猶太人的宗教活動和節(jié)日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他們每天要進行3次祈禱活動——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會眾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安息日的本意是“七”,希伯來語意為“休息”、“停止工作”,是猶太教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來源于《圣經?創(chuàng)世紀》,上帝在6天內完成創(chuàng)造世界,第七天休息。它在星期五日落開始,到星期六黃昏結束。在安息日這一天,人們吃3頓飯,即周五晚餐,周六午餐(早餐午餐合二為一)和安息日結束餐,1.安息日周五晚餐應是一周中最為豐盛的,享用酒、面包和最好的食物,祝福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所有商店停業(yè),公共汽車也停止運行。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安息日不同于后來基督教的禮拜日。安息日是一周的結束,是每周的星期六?;浇痰亩Y拜日則是一周的開始,意在慶祝耶穌的復活。基督教把周日稱為禮拜日,后來在此基礎上引申出禮拜一至禮拜六。贖罪日是猶太新年過后的第十天,為重要宗教節(jié)日。猶太人設此節(jié)日是為了向上帝懺悔,請求寬恕。猶太教規(guī)定,贖罪日期間要禁食一天,在教堂禱告、思過。人們在教堂相遇時,彼此祝愿得到上帝良好的評價,贖罪日在傍晚悠揚的羊角號聲中結束。2.贖罪日帳篷節(jié)在猶太民歷1月15—21日。最初,這是一個十分隆重的喜慶豐收的節(jié)日,因而也叫收獲節(jié),后來希伯來人以帳篷節(jié)來紀念列祖在曠野中的歷史。節(jié)日期間住帳篷7天的習俗成為對上帝引導希伯來祖先逃出埃及并為其建棚的紀念。3.帳篷節(jié)逾越節(jié)是由尼散月(圣經中的亞筆月乃是尼散月的迦南用語,意即春月)14日黃昏的時候開始,為期7—8日,通常在陽歷的4月,也是新約時代的“受難節(jié)”。許多住在外地的猶太人均回到以色列過節(jié)。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越過”,節(jié)日起因是上帝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給了埃及人第十個災難,滅命的使者在擊殺頭生的孩子和牲畜時,“越過”了門框、門楣上涂了羊血的希伯來人的家庭。因此,每年在逾越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猶太人都要重述這段歷史。在過節(jié)的時候有許多規(guī)矩,如吃無酵的食物;烤羔羊吃;把羔羊的血涂在門楣與門框上;天亮之前不可出門。4.逾越節(jié)七七節(jié)是猶太歷中三大朝圣節(jié)之一。七七節(jié)的時間是從逾越節(jié)第二天(即獻禾捆為搖祭的初熟節(jié)那日)開始,數(shù)7七個星期,到第七個星期的次日即是,所以稱為七七節(jié)。因為是第50天(7個星期共49日,7星期的次日就是第50日),所以又稱為五旬節(jié)。5.七七節(jié)七七節(jié)原是個農業(yè)性節(jié)日,每年這個時候,小麥成熟,人們通過歡慶收獲來感謝上帝的恩惠,并祈求保佑來年再獲豐收。七七節(jié)獻祭的方法是用剛收獲的新小麥面做成的發(fā)酵餅兩枚,加一頭一歲的羔羊獻給上帝。它恰恰與除酵節(jié)相對,除酵節(jié)標志著大麥收割的開始,而七七節(jié)表示小麥收割的結束。人們通過節(jié)日獻祭,重吃發(fā)過酵的餅,再次恢復平日的生活習慣。到拉比時代,人們把該節(jié)日與摩西在西奈山向以色列人傳授《十誡》聯(lián)系起來,從而賦予七七節(jié)新的含義。對于今天的猶太人而言,這種新含義的意義已遠遠大于原來的含義,七七節(jié)成為人們紀念上帝在西奈山上顯現(xiàn),與以色列人集體立約,從而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的日子。對于猶太人來說,逾越節(jié)象征猶太民族的誕生,七七節(jié)則象征著猶太教的誕生。5.七七節(jié)宗教背景印度教的主要經典印度教的基本教義印度教的節(jié)日STEP
01STEP
02STEP
03STEP
04三、印度教印度教在印度占主導地位,目前世界上約有7億人信奉印度教,絕大多數(shù)信徒集中在印度次大陸。印度教實際上是宗教、哲學和社會習俗的綜合體。印度教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后,與當?shù)氐牡吕S人原始宗教結合而產生的。印度教受傳統(tǒng)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影響較深,內部的等級復雜嚴格,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印度教認為生命可以輪回,善惡將得到報應,崇尚苦行來達到解脫。印度教信奉的神靈很多,最主要的是3個神,即“梵天”、“毗濕奴”、“濕婆”。(一)宗教背景《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tǒng)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fā)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chuàng)造的焚天神,然后通過古代的先知將永恒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的。(二)印度教的主要經典《吠陀經》(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xiàn)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胺屯印庇肿g為“韋達”,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經》在傳承過程中漸漸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4部,這4種《吠陀》文獻合稱“本集”,由祭祀儀式中奉獻給眾神的頌歌構成。后“本集”又進一步分類,形成了3種經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多神崇拜的主神論承認吠陀的權威四種姓分立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0102030405(三)印度教的基本教義1.多神崇拜的主神論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shù)印度教徒只崇拜3個天神。梵天是第一位主神,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第二位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chuàng)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征,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2.四種姓分立印度教把人從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他們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其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xiàn)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征。印度教徒認為種姓越高,與神的距離越近,越干凈,地位也越高。STEP01STEP02STEP03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3.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印度教信徒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到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3種: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2000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煩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為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5.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后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提吉節(jié)排燈節(jié)大壺節(jié)(四)印度教的節(jié)日提吉節(jié)是印度教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當?shù)貗D女的節(jié)日,為期3天。在浪漫的提吉節(jié)里,手繪師們通常會在少女手上繪制精美絕倫的圖案和在其額頭點貼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告?zhèn)髅桨l(fā)布合作合同
- 電鍍鉻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
- 廣東某3萬臺機大數(shù)據(jù)基地項目可行性研報告
- 2025年中國多普勒血流探測儀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速效傷風膠囊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電力施工企業(yè)合同管理職責
- 2025年經編裝飾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減震器裝配線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防霉涂料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精密電子部件加工項目備案申請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2年中國電信維護崗位認證動力專業(yè)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多選題)
- 《電氣作業(yè)安全培訓》課件
- 水平二(四年級第一學期)體育《小足球(18課時)》大單元教學計劃
- 《關于時間管理》課件
- 醫(yī)藥高等數(shù)學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jié)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 城市道路智慧路燈項目 投標方案(技術標)
- 水泥采購投標方案(技術標)
- 醫(yī)院招標采購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試行)
- 初中英語-Unit2 My dream job(writing)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廣州市勞動仲裁申請書
- 江西省上饒市高三一模理綜化學試題附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