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_第1頁
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_第2頁
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_第3頁
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_第4頁
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物權法的價值追求摘要:《物權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形式物權法,其意義在于通過物權立法勾畫出了物權法的邏輯路線,使人們能夠準確而全面地把握物權法的脈絡,省卻了許多在散亂的法律文件、司法解釋和判例中尋找物權法律的麻煩,避免許多因法律規(guī)范不相一致而生的誤解和混亂。物權立法體現了中國社會對一部統一的物權法的期盼。這就是物權立法的形式價值所在。同時《物權法》在維護基本經濟制度方面,有著其他法律不可替代的功能。關鍵詞:物權法;形式價值;平等保護原則

一、物權法價值追求的界定

對于物權法價值追求的研究,據我們對有限資料的檢索,少見到外國學者對此有專題論述,在我國亦較少見,只見一些零星的相關論述,如對于民法本位的研究,曾經有人涉及,對此,較早的可算是舊中國民法學者胡長清,在1933年著的《中國民法總論》中對民法本位論及過一些,認為,“法律的本位即指法律的中心觀念或法律的立足點?!碑斀裰袊拿裆谭▽W家、中國物權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梁慧星研究員指出,“民法的本位即指民法的基本觀念,也即民法的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務?!蹦敲?,到底什么是“物權法價值追求”呢?未見到有哪家辭書列條收錄。包含物權法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規(guī)范。我們認為,物權法價值追求是物權法的價值標準問題,指以什么為物權法的核心價值。在理論上可以表述為,物權法價值追求即物權法的核心價值,或者說,物權法以什么人什么價值為中心的問題。該點多規(guī)定在物權法的首條,其多含物權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二、物權法價值追求的內涵

在確立了物權法價值追求的概念之后,就可探討物權法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有人就物權法價值追求的相關概念民法本位作過些論說。我們認為,社會本位之說,是可以成立的,但不應體現在作為典型私法的民法中,而應體現在公法及較多地帶有公法性的公私交叉法中。我們覺得,對于物權法,在反對社會價值追求倡導權利價值追求的同時,還可提出作為權利價值追求前提,且與社會價值追求相對的私法主體價值追求。權利本位是強調民事主體的權利,它實際上是以主體本位為前提的。民法在羅馬法中又叫市民法。市民在我國本指城市人,但在羅馬法中,市民就是享有人格(Personlita)的人(Persona)。早期民法中的人即指享有人格的自然人。至《德國民法典》開始,人不只含自然人還包含法人。因此,權利本位實際也就含作為民事主體的人的本位。而社會本位則是從民事主體之外的社會角度確定的。具體到物權法上來說,物權法價值追求應當以私法主體權利為其價值追求。

三、物權法私法主體權利價值追求的基礎分析其一,哲學上常常強調人本主義,倡導人人平等和公平自由的價值觀。人本思想在中國和外國思想史中都能找到淵源,當然其內涵,古今中外則不盡相同。馬克思主義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前提下也講“以人為本”?!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是對“人本主義”批判的繼承和揚棄。包括現代物權法的現代民法精神是以人本和權利本位為要素,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而構成的理性精神和價值原則。我國曾經長期地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一切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觀念滲透進整個法律領域的歷史,充分認識民法作為私法的社會基對科學的物權制度體系。

《物權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形式物權法,其意義在于通過物權立法勾畫出了物權法的邏輯路線,使人們能夠準確而全面地把握物權法的脈絡,省卻了許多在散亂的法律文件、司法解釋和判例中尋找物權法律的麻煩,避免許多因法律規(guī)范不相一致而生的誤解和混亂。

2《物權法》維護社會基本經濟制度

任何一個國家要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保障該國的基本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穩(wěn)定?!段餀喾ā吩诰S護基本經濟制度方面,有著其他法律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段餀喾ā吩诰S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的、集體的和私人的物權

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多種所有制經濟當然也包括私營經濟等。作為規(guī)范物的歸屬關系的《物權法》不僅規(guī)定了屬于國家專有的財產范圍,而且還規(guī)定了非為國家專有但為國家所有的財產范圍;明確規(guī)定屬于集體的不動產和動產的范圍,明確規(guī)定集體財產屬于集體成員集體所有;明確規(guī)定了私人財產的范圍和私人對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從《物權法》的規(guī)定看,自然資源和其他重要資源均屬于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這就為維護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提供了基本法上的保障。

從法律上確認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不一定就能保護公有制經濟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和得到鞏固。要使公有制發(fā)揮其優(yōu)勢,從制度設計上必須能夠保障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財產的效益提高,必須能夠保障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得到保值增值。長期以來,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和“左”的思想觀念下,重所有輕使用,認為國家財產只能由國家行使所有權,結果導致國家和集體財產的產權不清,權利主體虛位,從而使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效益低下。如何既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又能使公有財產發(fā)揮巨大的效益,也就成為經濟學界和法學界關注的課題。應當說,《物權法》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段餀喾ā吩谝?guī)定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國家享有所有權的前提下,規(guī)定了國家所有權的行使主體,即: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物權法》真正貫徹了分級管理的原則,明確規(guī)定國家出資的企業(yè)“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薄段餀喾ā愤€對國家機關、國家舉辦的事業(yè)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的權利作出了明確界定。對于集體所有權,《物權法》不僅對所有權的行使程序作出規(guī)定,而且明確規(guī)定了代表集體組織行使所有權的決定損害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時,對集體成員的救濟措施?!段餀喾ā分械倪@些和其他一些規(guī)定,使產權明晰的要求得到了落實。

2.2《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平等保護各類主體的物權

隨著2004年“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一條款突破性的寫入憲法,私有財產應受法律保護已成不爭的事實。關于公有財產是否應該和私有財產進行平等保護,《物權法》第4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確立了平等保護的原則。

平等保護原則是《物權法》的首要原則,也是制定《物權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根據這一原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應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守相同的規(guī)則,其物權在受到侵害后,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一方面,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guī)定,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tài)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然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就要對其它經濟成分給予同等保護。另一方面,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fā)展權利”?!段餀喾ā防硭斎灰驯U弦磺惺袌鲋黧w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fā)展權利作為其基本的任務。

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yōu)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市場主體都在統一的市場上運作并發(fā)生相互關系,各種市場主體都處于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權利,遵守相同規(guī)則,承擔相同責任。

2.3《物權法》規(guī)定了確認物權的基本原則基于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重大區(qū)別,《物權法》規(guī)定了確認物權的兩項基本原則,即物權法定原則和公示原則,這兩項原則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確認物權的基本原則。

2.3.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5條規(guī)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guī)定。物權法定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物權的具體類型必須由法律明確確認。二是物權的內容必須由法律規(guī)定。例如,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中的使用權能限于農業(yè)生產,則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約定在土地上進行房地產開發(fā)?!段餀喾ā分砸獔猿诌@一原則,主要是因為物權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對社會經濟關系影響重大,屬于民事基本制度的范疇,因而只能由法律對其作出規(guī)定,而不能由政府的行政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文件來創(chuàng)設物權。此外,由于物權是一種對物直接支配的權利,它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直接關系到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因而不能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方法自由創(chuàng)設物權。

2.3.2物權公示原則

《物權法》第6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交付。”公示原則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就不動產而言,其公示方法是登記。如果當事人要買賣房產,就必須辦理過戶登記,不辦理登記,房屋所有權不能移轉。同樣,要以房屋設定抵押權,也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在未辦理登記之前,抵押權不能設立。另一方面,就動產來說,其公示方法是交付。如果要以動產設定質權,就必須將動產移轉占有。如果要買賣動產,也必須交付動產,才能移轉所有權。之所以要確立公示原則,是因為任何當事人設立、移轉物權,都會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因此,物權的設立、移轉必須公開、透明,使第三人了解有關物權的信息,從而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建立市場經濟秩序。例如,《物權法》規(guī)定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對于方便當事人辦理登記、查閱登記、防止欺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物權法》加大了對國有財產的保護

《物權法》對國有財產進行了全面保護。對國有財產的保護,是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方向的重要舉措?!段餀喾ā穼宜袡嘧鞒隽巳嬉?guī)定。第一,《物權法》具體列舉了國有財產的范圍??紤]到國有財產的范圍很寬,難以逐項列舉,《物權法》第45條概括地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這樣,凡是《物權法》中沒有明確列舉的,都可以在制定或者修改有關法律時作出具體規(guī)定。第二,《物權法》還明確了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并具體規(guī)定了國家機關、企業(yè)法人、事業(yè)單位對其管理的國有資產享有的權利范圍。第三,《物權法》專門設定了關于國有財產保護的特別規(guī)定。例如,《物權法》第41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專屬于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薄段餀喾ā窞榱朔乐箛匈Y產流失,專門規(guī)定了國有資產管理監(jiān)督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保護國有資產方面的義務和責任?!段餀喾ā芬?guī)定:“履行國有財產管理、監(jiān)督職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加強對國有財產的管理、監(jiān)督,促進國有財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財產損失;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薄斑`反國有財產管理規(guī)定,在企業(yè)改制,合并分立,關聯交易等進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蛘咭云渌绞皆斐蓢胸敭a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薄段餀喾ā返囊?guī)定為保護國有資產確立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2.5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

從對農村方面的規(guī)定看,全面準確地體現了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切實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

2.5.1保護耕地

《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我國現在耕地為18.3億畝,必須保持18億畝。這項規(guī)定起到限制征用耕地的作用。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耕地得不到保障,糧食安全就會得不到保障,農村土地、糧食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經濟發(fā)展甚至社會穩(wěn)定。

2.5.2保障住所

《物權法》規(guī)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屬于一種用益物權。之所以沒有規(guī)定農村土地歸私人所有,是因為如果歸私人所有,就意味著可以自由流通,農民就有可能將土地賣出去進城打工,但進城打工亦非人人都可轉成城市居民。真正久留城里的僅在5%至10%左右,90%以上的農民還會回返農村。如果出賣土地又回歸農村的農民沒有地方住,就有可能占用耕地建房子,從而引發(fā)新的矛盾。

2.5.3保障生活

《物權法》規(guī)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要依法給予補償,對于喪失土地的農民要提供生活保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此外《物權法》還規(guī)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的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對此,無論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將獲益匪淺。當前,在我國城鄉(xiāng),征地補償不合理是上訪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有些不合理的征地補償協議的達成,往往是村民委員會的負責人背著全體村民簽的協議。有了《物權法》的上述規(guī)定,若出現類似情況,受侵害的村民可以以此為法律依據要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利益,無須再到有關部門上訪,從而減少了農民的維權成本。

2.5.4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

《物權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農民土地承包30年期滿后優(yōu)先續(xù)包,這就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也是普遍擔心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財產焦慮,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刺激農民對土地進行投入,更長遠地考慮土地經營的問題,從而實現農村和諧。

總之,《物權法》的立法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反復,這與物權法本身的重要性及中國轉型期的經濟社會變更密不可分?!段餀喾ā肥敲穹ǖ闹匾M成部分,是確認財產、利用財產和保護財產的基本法,它的頒布與施行,既是實現“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的需要,也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依據。

參考文獻:

[1]何靜.《物權法》——一部市場經濟的基本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

[2]肖元真,盧國華,史士忠.論我國《物權法》的意義、內涵、特點與政策導向[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3).

[3]張昕輝,謝濤.物權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