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3E/0B/wKhkGWXtqG-ADkbFAAFyYCbWJLY254.jpg)
![新湘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3E/0B/wKhkGWXtqG-ADkbFAAFyYCbWJLY2542.jpg)
![新湘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3E/0B/wKhkGWXtqG-ADkbFAAFyYCbWJLY2543.jpg)
![新湘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3E/0B/wKhkGWXtqG-ADkbFAAFyYCbWJLY2544.jpg)
![新湘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全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3E/0B/wKhkGWXtqG-ADkbFAAFyYCbWJLY25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遺傳與變異第一課人的相似與差異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人體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狀,卷舌和不能卷舌、有酒窩和無酒窩等都是人的常見性狀。知道人的子代和親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細微的不同。知道人的子代個體間有相似也有不同。初步理解遺傳和變異,學習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2.科學探究對照人的六個常見性狀,能觀察記錄自己的性狀,能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并利用班級調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比較自己和同學的異同。比較自己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性狀的異同,能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并綜合大家的調查情況,從中歸納出人的性狀特征的相關規(guī)律。3.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調查了解人的相似與差異,如實記錄并認真整理,樂于合作和分享。懂得人的性狀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每個人都是唯一的,都是珍貴的。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老師的全家福照片、性狀調查表;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貓生貓來狗生狗,種下大豆得大豆。深入觀察有異同,物種就在延續(xù)中。(2)提問:從這首詩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3)學生自由回答。(4)講述:今天,我們將開啟這學期新的科學探究之路。讓我們先從《遺傳與變異》開始。首先,來探究人的相似和差異。(5)展示全家福。說一說,老師和誰長得像,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6)交流:想一想,長得像與不像,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判斷呢?(7)學生自由發(fā)言。(五官、膚色、臉型、身高……)(8)小結:人的膚色、臉型、五官長相、性格特點等各不相同。人體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狀。(二)新課學習認識人的常見性狀(1)課件展示教材P2下方圖。認識人的六個常見性狀。(2)提問:在人的常見性狀中,我們和同學更像還是和自己的父母更像?怎樣研究?(3)學生討論,研究思路,然后簡要匯報。(4)小結,明確研究思路:a.觀察記錄自己的性狀。b.調查同伴的性狀。c.調查父母的性狀。d.對比自己和同伴、自己和父母性狀的相似與不同。觀察記錄自己的性狀(1)任務一:觀察并記錄自己的6個性狀,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2)任務二:任選一個同伴,比較自己與他(她)的這6個性狀,有幾個相似?有幾個不同?(3)數(shù)據(jù)收集與統(tǒng)計:在完成以上兩個任務后,先小組內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和統(tǒng)計,再匯總到班級大表中,展示班級調查結果。(4)分析并交流:通過觀察、比較你和同伴的性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5)小結:我們每個人與同伴的性狀相似個數(shù)和性狀不同個數(shù)都各不相同,難以找到規(guī)律。調查自己和父母性狀的相似與不同(1)任務三:調查自己與父母的性狀,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2)調查統(tǒng)計:先小組內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和統(tǒng)計,再匯總到班級大表中,展示班級調查結果。(3)分析并交流:從多數(shù)人的情況來看,我們和父母更像還是和同學更像?怎樣繼續(xù)進行科學比較?(4)匯報比較方案。(5)明確比較方案:綜合大家的調查情況,分別計算全班同學與父母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與同學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用柱狀圖表述出來。(6)繪圖:整理數(shù)據(jù),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教師巡視指導。(7)繼續(xù)交流:a.全班同學與同學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是多少?與父親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是多少?與母親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是多少?b.分析圖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想法?(8)小結:我們和父母性狀相似個數(shù)的平均值比同學要高,也證實了我們與父母更像。說明人的子代和親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比較我和兄弟姐妹性狀的相似與不同(1)討論:比較我和兄弟姐妹間性狀的相似與不同,這些相似與不同,和我們的父母有什么關系?(2)學生匯報。(我沒有美人尖,但妹妹有,媽媽和爸爸……)(3)小結:我們和兄弟姐妹有相似也有差異,這說明相同父母的子代個體間性狀有相似也有不同。(三)整理,下課。第一單元遺傳與變異第二課從種瓜得瓜說起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植物子代之間、子代和親代之間有相似也有不同;知道動物子代之間、子代和親代之間有相似也有不同。知道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菊花繁殖的后代還是菊花,貓生的后代還是貓,這種現(xiàn)象叫作遺傳。孩子與父母之間長相有區(qū)別,生物體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存在細微的不同,這種現(xiàn)象叫作變異。知道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2.科學探究觀察中,能尋找植物同一代間的相似與差異、親代子代間的相似與差異,歸納出植物的遺傳變異現(xiàn)象;能尋找動物親代子代的相似與差異,歸納出動物的遺傳變異現(xiàn)象。結合人的遺傳變異現(xiàn)象的學習,能概括出生物有遺傳變異現(xiàn)象。3.科學態(tài)度、STSE感受到探究生命奧秘的樂趣,樂于與大家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初步認識到所學遺傳變異知識是生物界不斷地普遍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同一品種的果實(黃豆、南瓜、花生)、菊花(秋潔晚紅)、動物一家、觀察記錄表;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講述: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知道這兩句的諺語是什么意思嗎?(2)學生自由發(fā)言。(3)講述:還有俗語說:“一樹結果,酸甜各異”“一母生九子,連娘十個樣”。你知道這兩句諺語又是什么意思嗎?(4)學生自由發(fā)言。(5)引入:這些現(xiàn)象都蘊含著自然界神奇的秘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究這些秘密。讓我們先從種瓜得瓜說起。(二)新課學習尋找植物的相似與差異(1)出示實物:同一品種的果實(黃豆、南瓜、花生)(2)思考: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尋找相似和差異?(3)學生發(fā)言,教師歸納:顏色、形狀、大小等等。(4)觀察并記錄:在同一品種的黃豆、花生和南瓜中找一找,它們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寫在學生活動手冊中。(5)交流: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6)學生匯報。(7)課件展示:教材P5菊花的親代和子代。(8)思考: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尋找菊花的親代和子代之間性狀異同?(9)學生自由發(fā)言。(菊花的顏色、形狀、花朵大小、花瓣大小等等)(10)觀察并記錄:觀察記錄菊花親代和子代的性狀,找出它們的相似和差異,記錄在活動手冊中。(11)交流: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12)學生匯報。(13)小結:通過上述的觀察活動發(fā)現(xiàn),播種黃豆就會收獲黃豆,南瓜、花生亦如此,菊花的后代依然是菊花,但是同一品種之間植物的性狀是有差別的。(14)拓展:你還能舉出其他植物的例子嗎?(15)思考:植物的果實有相似和差異的地方,那動物呢?尋找動物的相似與差異(1)明確任務:選擇一種常見的動物,觀察其子代與親代的異同,用圖文形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觀察研究呢?(3)學生回答。(可以觀察動物的外貌、皮毛的顏色、紋路……)教師引導:我們也可以參考研究人的性狀的辦法來研究動物!(4)調查統(tǒng)計:出示班級數(shù)據(jù)采集大表,先小組內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和統(tǒng)計,再匯總到班級大表中,展示班級調查結果。(5)分析與交流: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6)學生匯報。(7)拓展:課件展示教材P6-P7的六幅圖,找一找其他動物子代與親代的相似與差異。(8)交流:通過上述活動,比較動物親代和子代的性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9)小結:貓的后代仍然是貓,狗的后代仍然是狗……但是同一品種之間動物的性狀是有差別的。(10)討論:我們周圍的植物豐富多彩,動物也是各種各樣,整理學習記錄,你能得出什么結論?(11)全課總結:菊花繁殖的后代還是菊花,貓生的后代還是貓,這種現(xiàn)象叫作遺傳。孩子與父母之間長相有區(qū)別,生物體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存在細微的不同,這種現(xiàn)象叫作變異。(三)整理,下課。第一單元遺傳與變異第三課找遺傳規(guī)律,育良種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嫁接、雜交、馴養(yǎng)等生物技術的應用。知道生物的遺傳是有規(guī)律的,最早發(fā)現(xiàn)生物遺傳規(guī)律的是孟德爾。知道袁隆平利用遺傳規(guī)律為提高水稻產(chǎn)量做出了貢獻。.科學探究通過資料閱讀和分析,能發(fā)現(xiàn)植物嫁接、動物馴養(yǎng)等生物技術是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關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根據(jù)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規(guī)律的史實,能解釋袁隆平進行水稻雜交育種獲得高產(chǎn)量稻米是遺傳規(guī)律的應用。.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查閱資料了解有關遺傳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及應用,樂于分享。懂得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為糧食生產(chǎn)、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懂得育種等生物技術的進步與對遺傳規(guī)律的探索程度有關,意識到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只有找到規(guī)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規(guī)律。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講述:在我國,人們很早就利用嫁接方法改良果樹品種,利用雜交方法選育動物良種。(2)課件展示關于嫁接的圖片或者音像資料。(3)思考:嫁接是否改變了果樹的品種?這樣做有什么好處?(4)學生自由發(fā)言。(5)小結:嫁接,是植物的人工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株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株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嫁接的方式分為枝接和芽接。嫁接是利用植物受傷后的愈傷機能來實現(xiàn)的。(6)課件展示教材P8上方(馬、驢、騾)三幅圖片。(7)交流:說一說,它們三者是什么關系?(騾是公驢和母馬雜交產(chǎn)生的后代。)(8)講述:嫁接和雜交的方法由來已久,人們現(xiàn)在仍在使用,傳統(tǒng)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經(jīng)驗來改良和育種。(二)新課學習家畜從哪里來(1)自主閱讀:閱讀教材P8的材料。(2)交流:閱讀材料之后,你知道了什么?(3)學生匯報。(4)小結: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早在狩獵采集時代,人們就已馴養(yǎng)狗為狩獵時的助手,狗是人類最早馴養(yǎng)的家畜之一。在距今6000—6700年的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狗骨,頭骨較小,額骨突出,下頜骨水平邊緣彎曲,與現(xiàn)在華北狼有很大區(qū)別,說明人類馴養(yǎng)狗的歷史確實很早。(5)思考:想一想,遺傳有規(guī)律嗎?孟德爾找遺傳規(guī)律(1)自主閱讀:閱讀教材P9的材料。(2)交流:讀了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信息呢?(3)小結:孟德爾,遺傳學奠基人,被譽為“現(xiàn)代遺傳學之父”。他通過豌豆實驗發(fā)現(xiàn)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guī)律中的兩個,即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4)講述:在發(fā)現(xiàn)遺傳規(guī)律之后,人們學會了應用遺傳規(guī)律,育良種。應用遺傳規(guī)律,育良種(1)講述:我國有一位水稻專家,他解決了世界農(nóng)業(yè)科研難題,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交流:關于袁隆平的故事,你知道多少?(這個任務可提前布置,學生可以查閱資料,在此處做匯報)(3)閱讀后再交流:自主閱讀教材P10的材料a.袁隆平的研究過程是怎樣的?b.袁隆平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4)小結: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人類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5)任務布置:課后搜集資料,找一找生活中哪些農(nóng)作物是經(jīng)過改良的品種,是如何改良的?(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化石第一課化石帶給我們的信息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古生物在地層中所留下的遺體、遺跡或遺物稱為化石。知道有些生物與幾千萬年前的化石樣子很相似,變化不大,稱為活化石。知道一些典型的動植物活化石。知道化石是人類探索古生物存在和演化的重要證據(jù)。.科學探究根據(jù)化石資料,比較滅絕生物、化石復原生物、現(xiàn)存生物,能找出異同并進行合理推測,能舉例描述已滅絕的生物,能舉例描述滅絕生物和當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處。整理比較馬的化石,能分析馬的演化過程,發(fā)現(xiàn)馬的進化,推測其他物種也有類似的進化過程。.科學態(tài)度、STSE對化石中蘊藏的信息有好奇心,大膽質疑,用證據(jù)說話,樂于分享。初步了解化石信息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恐龍繁盛侏羅紀,早已滅絕無蹤跡,怎知恐龍曾存在,信息藏在巖層里。(2)提問:“信息藏在巖層里”中的“信息”主要由巖層中的什么提供?(3)小結并明確化石的內涵:“信息”主要由巖層中的化石提供。古生物在地層中所留下的遺體、遺跡或遺物稱為化石。(4)講述:本單元我們將開啟《化石》的探尋之路。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態(tài),種類繁多,這些生物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有了?它們的祖先是什么樣子?讓我們來看看化石帶給我們的信息。(二)新課學習它們是哪類生物的化石(1)課件展示教材P12四幅圖。(2)交流:推測它們是哪一類生物的化石?說一說你判斷的依據(jù),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中。(3)小結:圖中的化石,分別是魚類、鳥類、貝類、植物的化石,因為它們分別具有魚類、鳥類、貝類、植物的特征。說明化石是蘊含信息的,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推測和判斷。(4)查閱資料,了解化石的更多信息。(5)課件展示教材P12渡渡鳥資料卡和海螺化石資料卡。渡渡鳥資料卡:生活在毛里求斯島,體形龐大,雙腿粗壯,體重可達23千克。喙長23厘米左右,前端有彎鉤。全身羽毛呈藍灰色,翅膀短小,無法飛行,只能在陸地上跳躍前行。渡渡鳥于1681年滅絕。海螺化石:在珠穆朗瑪峰可以找到海螺化石。大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是一片汪洋,由于板塊運動,大地逐漸隆起,在3000多萬年前高出海平面,最后形成了巍巍的高原和峻險的高山。有數(shù)據(jù)表明,直至今時珠穆朗瑪峰還在悄然變化。(6)小結并引發(fā)新的問題:通過上述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復原了古生物的樣子。我們知道有些生物滅絕了,有些生物卻延續(xù)了下來。想一想,滅絕生物和現(xiàn)存生物有什么關系?比較滅絕生物和現(xiàn)存生物(1)課件展示P13上方六幅圖。(2)任務:觀察比較這些滅絕生物和現(xiàn)存生物的特征,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3)交流匯報:通過觀察比較它們的特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4)小結:有些曾經(jīng)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已不復存在,而有些現(xiàn)存生物與它們有相似之處。(5)拓展思考:生物滅絕可能與什么有關呢?現(xiàn)存生物怎么會與滅絕生物有相似之處呢?(6)小結:生物滅絕可能與環(huán)境巨變有關。生物只有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不能適應就會被淘汰,甚至滅絕?,F(xiàn)存生物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時,迫使自身結構發(fā)生一些改變,然后慢慢進化而得以生存。因此,現(xiàn)存生物可能與滅絕生物有相似之處。比較化石生物與現(xiàn)存生物(1)課件展示P14上方四幅圖。(2)任務:觀察比較這些化石生物與現(xiàn)存生物的特征,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3)交流匯報:通過以上觀察比較,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4)小結:這些化石生物和現(xiàn)存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通過化石比較研究,我國現(xiàn)存的銀杏、蘇鐵、揚子鱷、白鱀豚、中華鱘等與幾千萬年前的同類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這些生物被稱為活化石。(5)拓展思考:為什么經(jīng)歷了幾千萬年有些生物還是老樣子,變化不大?(6)小結:活化石的存在,說明有些生物在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都能適應環(huán)境,所以變化不大。分析馬的演化過程(1)講述:現(xiàn)在的馬是由始祖馬演化而來的。始祖馬出現(xiàn)在6500萬年前,馬的演化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課件展示教材P15的圖片。(3)觀察記錄:整理比較馬的化石信息,并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4)交流匯報:通過比較馬的演化信息,你發(fā)現(xiàn)馬從古到今發(fā)生了哪些變化?(5)小結:從始祖馬的化石我們可以了解到,它的體型只有狗那么大,前肢長有4個腳趾,后肢長有3個腳趾;草原古馬體型只有現(xiàn)在的小馬那么大,前后肢均變?yōu)橹挥?趾,但側趾已退化,主要靠中趾行走;現(xiàn)代野馬又叫蒙古野馬,體長2.2~2.8米,前后肢均變?yōu)閱沃禾阕印#?)繼續(xù)交流: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7)小結:生物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物形態(tài)結構的演化是沿著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方向發(fā)展的。(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化石第二課恐龍的故事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恐龍是已經(jīng)滅絕的遠古生物,科學家們是研究恐龍化石所帶來的信息推斷其身體結構特征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知道恐龍化石的形成過程,知道科學家常用測定古生物化石所在地層地質年代的方法,來判斷這種生物生存的年代。.科學探究根據(jù)化石資料,能舉例描述已滅絕的生物,比較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復原模型,能發(fā)現(xiàn)其身體結構特征并判斷是爬行動物。根據(jù)恐龍化石形態(tài)結構特征,能推測其生活習性,并收集和查閱資料進行驗證,能合理推測恐龍化石的形成過程,并與同學交流。.科學態(tài)度、STSE保持并發(fā)展了解恐龍的研究興趣,大膽質疑,尊重證據(jù),樂于分享和交流。初步了解研究恐龍對于研究生物進化與滅絕具有重要意義。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問引入:恐龍,大家多少了解過一些,也很有興趣,誰最先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呢?(2)小結:1822年,英格蘭醫(yī)生曼特爾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特的動物化石。后來,古生物學家把這種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與各種已知動物的標本對照,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是一種已經(jīng)滅絕了的古代爬行動物??茖W家們將它命名為“恐龍”。隨著恐龍化石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人們對恐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來學習《恐龍的故事》。(二)新課學習認識恐龍化石(1)課件展示P16的六幅圖片(打亂順序)(2)介紹并提問:這是三種恐龍化石和復原模型。這三種恐龍復原模型分別叫什么?它們的化石分別對應哪一種?(3)學生匯報,揭示答案。(霸王龍、三角龍、劍龍,教材是按順序一一對應的方式呈現(xiàn)的)(4)觀察、討論并記錄:觀察這三種恐龍復原模型和它們對應的化石,根據(jù)其特征推測它們的生活習性,記錄在活動手冊上。(5)查閱資料,檢驗我們的推測是否成立,并進行匯報。(6)小結:化石能帶給我們很多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信息。科學家能夠根據(jù)相關的化石資料分析出某種古生物的生活習性等信息。例如從霸王龍的化石中發(fā)現(xiàn),它的體型粗壯高大,牙齒呈圓錐狀,適合壓碎骨頭,它的后肢十分粗大強壯,能各自撐起一只犀牛。但一對前肢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綜合這些信息可以推斷:霸王龍是很兇猛的動物。(7)過渡提問:恐龍化石是怎么形成的?恐龍化石的形成(1)討論:恐龍化石是骨骼還是已經(jīng)石化了?它是怎樣被掩埋在地下,又是怎么暴露出來的?(2)小組交流,再班級交流(3)小結恐龍化石的形成過程:a.恐龍死亡后,在遭到食腐動物吞噬和自然力破壞之前被迅速掩埋起來。b.恐龍的肌肉等柔軟部分慢慢腐爛,只留下未腐爛的骨骼。c.在地質變化過程中,恐龍的骨骼本身被礦物質取代,骨骼中的空隙也被礦物質填充,使恐龍骨骼最終石化。d.含恐龍化石的巖層經(jīng)過后期地殼運動,表層巖石被風化剝蝕,使化石暴露。(4)復述:只展示圖片,學生通過圖片復述恐龍化石的形成過程。(5)拓展: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出現(xiàn)在約2.4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在以后的地層中再也找不到恐龍的任何蹤跡。(6)再思考并布置課后作業(yè):古生物學家的發(fā)現(xiàn),說明恐龍是生活在哪個時間段的?查閱關于恐龍的更多資料,與同學交流。(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化石第三課我們來發(fā)掘“化石”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了解化石標本的發(fā)掘、研究和復原過程。.科學探究對照恐龍化石標本的發(fā)掘和復原過程,能模仿古生物學家開展“考古”,觀察、推測、檢索,完成“考古”筆記。.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模仿“考古”的活動,嚴謹認真,樂于合作。懂得古生物學對生物學、地質學的發(fā)展和考證所做的貢獻,意識到考古工作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刷子、鏟子、小錘、裝有土壤的紙盒、恐龍骨骼“化石”模型;教學課件。學生準備:恐龍骨骼“化石”模型、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恐龍化石的形成過程。想一想,恐龍化石是怎樣發(fā)掘出來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觀察恐龍化石標本的發(fā)掘和復原過程,了解古生物學家是怎樣工作的。(二)新課學習古生物學家是怎樣工作的(1)明確任務:自主閱讀教材P19材料。觀察恐龍化石標本的發(fā)掘和復原過程,了解古生物學家是怎么工作的。(2)復述:只展示圖片,學生通過圖片復述古生物學家的“考古”過程。a.用刷子除去恐龍化石上的沙子。b.編號整理和包裝化石標本。c.在實驗室進一步清理、組裝化石。d.將化石復原成完整的恐龍骨架。(3)過渡:了解了古生物學家的“考古”過程,現(xiàn)在我們自己來“考古”吧!我們來“考古”(1)預先掩埋“化石”:各組將恐龍骨骼“化石”模型分解成小片,然后放置于裝有土壤的紙盒中。(2)交換“待考古”場所:各組之間交換各自布置的考古“現(xiàn)場”。(3)明確“考古”流程。a.準備好挖掘工具:刷子、鏟子、小錘等。b.分定區(qū)域、做好編號。按區(qū)域依次挖掘尋找埋藏的“化石”。當發(fā)現(xiàn)有可能是“化石”時,要小心地緩慢挖掘。拍照并記錄它所在區(qū)域的編號。把所有的骨骼“化石”挖出來以后,用清水洗干凈。觀察每塊骨骼“化石”的特點。完成組裝。(4)分組“考古”。(5)交流:根據(jù)這種動物的牙齒特點、體高、體長等,判斷它的食性。查閱資料,識別它是哪一種動物。(6)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完成“考古”筆記。(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能源第一課常用的燃料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燃料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燃料可以給我們提供熱能、動力和光能,是能源。知道煤、石油、天然氣是常用的燃料,是目前人類利用規(guī)模最大的能源,它們的形成與太陽能有關。知道煤的形成過程。并且知道與煤的形成過程相類似,石油、天然氣是古代大量的生物遺體經(jīng)過長時間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知道煤、石油、天然氣也叫化石能源。它們是自然界經(jīng)過極其漫長年代才形成的、越用越少、短期內無法恢復的不可再生能源。.科學探究能查閱資料了解常用燃料的名稱及來源,能整理身邊常見的能源并進行分類。能閱讀資料推測煤的形成并得出結論,能運用已有知識分析煤、石油、天然氣所蘊藏能量的最終來源。.科學態(tài)度、STSE對燃料種類及其發(fā)展、煤的形成有探究興趣,積極查證并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懂得燃料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體會到能源的不可或缺性。了解不可再生能源需要極其漫長年代才能形成,具有節(jié)能的責任感。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煤火爐,燃氣灶,電視機,電燈泡,輪船搏浪汽車跑,火箭騰空飛得高。要問能量哪里來?地球蘊藏太陽照。(2)提問引入:煤火爐、燃氣灶需要的燃料分別是什么?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學習《常用的燃料》。(3)介紹并舉例: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燃料可以給我們提供熱能、動力和光能,它是一種能源。例如,教材P22上方兩幅圖,左邊火塘取暖所用燃料是木頭,給人們提供了熱能和光能;右邊蒸汽火車所用燃料是煤,給人們提供了熱能、動力和光能。(二)新課學習了解常用的燃料(1)明確任務:分組,查閱資料,了解常用燃料的名稱及來源,并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分類整理:將所調查的燃料按名稱分類整理,分為兩類:來自草木等生物燃料及其制品和來自煤、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3)交流: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4)學生匯報調查結果。(5)小結:早先,人們主要用草木等生物燃料,現(xiàn)在人們多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6)思考:想一想,煤、石油、天然氣是怎樣形成的?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1)明確任務:探究煤是怎樣形成的?自主閱讀教材P23的內容。(2)作出推測:根據(jù)上述資料,推測煤的形成與什么有關系,寫出你的推測和依據(jù),并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3)課件出示煤的形成示意圖,講解:地球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根據(jù)示意圖,整理并完善推測過程。(5)學生匯報推測結果。(6)講述: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得出結論:地殼運動造成大量植物死亡、堆積、下沉。后來,植物遺體慢慢變成了泥炭。地殼繼續(xù)下沉,覆蓋層逐漸加厚,泥炭繼續(xù)發(fā)生變化,慢慢變成褐煤。如果地殼繼續(xù)下沉,褐煤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繼續(xù)發(fā)生變化,慢慢變成煙煤、無煙煤。(7)對比:將我們的推測與科學家的研究結論進行對照。(8)交流并匯報: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推測和科學家的結論有哪些異同?(9)小結:a.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與煤的形成過程相類似,石油、天然氣也是古代大量的生物遺體經(jīng)過長時間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b.煤、石油、天然氣也叫化石能源。它們是自然界經(jīng)過極其漫長年代才形成的、越用越少、短期內無法恢復的不可再生能源。(10)交流:想一想,煤、石油、天然氣儲存的化學能是從哪里來的?(11)學生匯報。(12)小結:煤、石油和天然氣來自于遠古的植物和動物,最根本的來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就是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糖類化合物,這實際上是將光能(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因此,煤、石油和天然氣所含的化學能最終都來自于太陽能。(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能源第二課太陽能及其利用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太陽能是指來自太陽、通過光線散發(fā)的熱能。知道太陽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知道風能、水能的形成也與太陽能有關。知道太陽能熱水器是人們設計制造的利用太陽能的產(chǎn)品。.科學探究能搜集資料了解太陽能的特點并與同學交流,能判斷水能、風能是否與太陽能有關并說明理由。能觀察、了解太陽能熱水器的結構,猜想其工作原理,然后設計并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進行驗證。.科學態(tài)度、STSE對太陽能及其利用有探究興趣,積極參加討論、觀察、制作等活動,完成預定任務。從不同角度對太陽能熱水器提出研究思路,合作分享,形成集體觀點。初步了解太陽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兩個金屬易拉罐、黑色涂料、白色涂料、兩支溫度計、水、透明膠帶;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回想一下上節(jié)課學過的內容,煤、石油和天然氣所含的化學能最終都來自哪里?(2)學生回答。(太陽能)(3)講述:太陽能是太陽“燃燒”釋放的熱能,主要表現(xiàn)為光。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太陽能及其利用》(二)新課學習了解太陽能的特點及利用(1)問題1:說一說,太陽能有哪些特點?(2)學生匯報:不排放污染物,不但是天然的,還取之不盡……(3)小結:太陽能普遍易得,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4)問題2:人們怎樣利用太陽能的?(5)學生匯報:人類誕生以來,生存和生活就離不開太陽能。現(xiàn)在,人們制造了更多的利用太陽能的產(chǎn)品。例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6)問題3:風能、水能的形成與太陽能有關系嗎?(7)學生匯報(8)小結:風能、水能等自然能量都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的。太陽照射造成溫差,使空氣流動形成風,還促使了水的循環(huán),所以風能、水能的形成都與太陽能有關系。地球上的大部分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太陽。研究太陽能熱水器(1)課件展示太陽能熱水器的圖片。課件展示教材P26上方兩幅圖(普通真空管式太陽能熱水器結構圖、自然循環(huán)集熱原理示意圖)。(2)任務一:觀察太陽能熱水器,了解它的結構,將它主要的結構特點記錄在活動手冊中。想一想,這樣的結構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什么作用?(3)學生記錄,作出假設并匯報。(4)小結:傾斜擺放可最大程度接受太陽光垂直照射;陽光可透過外層玻璃照射到黑色吸熱層上,黑色吸熱能力強;集熱器由真空玻璃管組成,真空減少熱傳導和熱對流,降低熱量散失,絕大部分熱量傳給玻璃管里面的水;水加熱后比同體積的冷水輕,會沿著玻璃管道進入保溫儲水箱,儲水箱里溫度相對較低的水則沿著背光的真空玻璃管流下來,如此不斷循環(huán),不斷加熱儲水箱里的水。(5)任務二:選擇要比較的結構特點,寫出研究計劃。(6)匯報待研究的結構特點:集熱器的顏色、擺放角度、所用材質……(7)分組制訂研究計劃,然后班級交流。(8)示例講解:第1小組的研究計劃我們的問題:太陽能熱水器為什么要涂成黑色?我們的假設:黑色吸收太陽能的本領更大一些。研究的方法:涂最深的顏色(黑色)和最淺的顏色(白色)進行比較,其他條件不變。需要的材料:兩個金屬易拉罐,黑色、白色涂料,兩支溫度計,水,透明膠帶。研究步驟:a.將金屬易拉罐表面一個涂黑色,另一個涂白色。b.注入同樣多的水。c.插入溫度計,用膠帶封口,同地點同角度接受陽光照射。d.觀察記錄水的升溫情況。(9)各組完善研究計劃。(10)任務三:按照研究計劃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并進行比較和分析。(11)交流:通過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12)小結:太陽能熱水器涂成黑色,吸熱能力更強;傾斜擺放接受陽光垂直照射,熱得更快;真空玻璃的材料,使里面的黑色吸熱層不會被遮擋陽光,還減小了熱量散失。(13)任務布置:搜集資料,了解不同的太陽能熱水器以及其他太陽能產(chǎn)品是怎樣利用太陽能的。(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能源第三課電能的來源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人們使用的電能大多來源于電池和化石能、核能、水能、太陽能、風能等。知道我國發(fā)的電大部分來自不可再生能源。知道可以采用節(jié)能燈的方式節(jié)電節(jié)能。.科學探究能查詢、計算、分析我國的年發(fā)電量數(shù)據(jù),了解到我們使用的電能大多來自不可再生能源。能參與節(jié)能實踐調查,調查節(jié)能燈的使用狀況,寫出調查報告。能設計并制作太陽能供電的小作品。.科學態(tài)度、STSE樂于參加“計算分析我國年發(fā)電量數(shù)據(jù)、調查節(jié)能燈使用、制作太陽能供電作品”等活動,主動合作,積極交流,能完成預定任務。樹立節(jié)電意識,并有所行動。初步了解所學電能來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干電池、網(wǎng)格型坐標紙、計算器、太陽能電池板及用太陽能供電作品的制作材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電能在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太陽能路燈我們知道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那電能還有哪些其他的來源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電能的來源。(二)新課學習了解電能的來源(1)交流:整理回顧已學知識,說一說,我們所知道的電能來源。(2)學生匯報:火力發(fā)電站需要使用煤炭,我們還學習過水力發(fā)電、風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等,還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電池也能給我們提供電能。(3)小結:人們常用的普通干電池、普通蓄電池,發(fā)電站常用的煤炭、核能、水能、太陽能、風能等,它們都可以給我們提供電能。(4)介紹核能發(fā)電。自主閱讀教材P28核能發(fā)電的材料,然后課件展示教材P29上方兩幅圖。核能發(fā)電,是利用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燃燒”時所產(chǎn)生的熱,將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蒸汽,推動蒸汽輪機帶動發(fā)電機運轉進行發(fā)電。與火力發(fā)電相比,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燃燒”時產(chǎn)生的能量遠遠大于化石燃料,1千克鈾產(chǎn)生的能量相當于2500000千克煤。但由于核反應堆運行特性和安全上的要求,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不允許像化石燃料那樣一次“燒盡”。核能發(fā)電所使用的核燃料來自于自然界的礦物,主要是鈾。因此,與化石能源一樣,核能也是不可再生能源。(5)電能來源歸類:電池供電的一類,發(fā)電站供電的一類。我們使用的電能絕大部分來自發(fā)電站。(6)計算分析我國某年的年發(fā)電量數(shù)據(jù):查詢國家統(tǒng)計局最近發(fā)布的年發(fā)電量及構成情況,計算各能源占發(fā)電量的比例,畫出統(tǒng)計圖,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中。(7)交流:分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8)示例分析:課件展示教材P29:2017年我國各種能源占發(fā)電量的比例條形統(tǒng)計圖。(9)小結:通過上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的電大部分來自不可再生能源(以火力發(fā)電為主,火力發(fā)電使用的是化石能源),我們必須節(jié)約用電,以節(jié)約能源。調查節(jié)能燈的應用(1)明確任務:調查節(jié)能燈的應用。(2)討論,并寫出調查計劃: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開展調查?調查節(jié)能燈的哪幾個方面?(3)學生匯報:(可以調查節(jié)能燈的種類、亮度、耗電情況、使用壽命等。)(4)開展調查并做好記錄,寫出調查結論及建議。(可以留待課后進行)(5)學生匯報調查結果。(可以留待下一次課匯報)制作太陽能供電的小作品(1)分組討論:我們準備制作一個什么樣的太陽能供電的作品?如何制作?(2)寫出制作計劃。(3)制作計劃交流。(做個太陽能小風扇;做個太陽能小車……)(4)動手制作:按照計劃制作、調試作品。(5)展示、評價制作成果:評一評,哪一組的作品最好?(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能源第四課多能源時代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人類社會正處于對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多能源時代。知道我國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需要節(jié)約能源,減少損耗,提高利用率。知道開發(fā)利用新能源的一些舉措。.科學探究針對我國能源生產(chǎn)及消費的重要數(shù)據(jù),能進行比較和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能搜集開發(fā)利用新能源的資料并制作資料卡。.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我國能源現(xiàn)狀分析等活動,深化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樹立“開源節(jié)流”的能源觀。了解新能源及其開發(fā)技術的應用是推動社會經(jīng)濟與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說一說,你知道有哪些能源?(2)學生自由發(fā)言。(煤炭、天然氣、石油、太陽能、水能、風能等等)(3)講述: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長,逐漸進入以化石能源為主、多種新能源補充的多能源時代。(4)提問引入新課:我國生產(chǎn)的能源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嗎?生活中,我們遇到過因為能源短缺而引發(fā)的問題嗎?(二)新課學習了解我國的能源問題(1)課件展示教材P31我國能源生產(chǎn)總量、能源消費總量條形統(tǒng)計圖。(2)明確任務:根據(jù)上面的統(tǒng)計圖,分析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能源生產(chǎn)總量、能源消費總量數(shù)據(jù),了解我國的能源現(xiàn)狀,并與同學交流。(3)學生匯報。(4)小結:從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自1957年至2016年,我國的能源生產(chǎn)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都成上升趨勢;在1990年之前,生產(chǎn)總量大于消費總量,2003年之后,消費總量大于生產(chǎn)總量。(5)任務布置1:(可作為課前任務布置或由教師查詢課上提供)查詢、分析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能源生產(chǎn)總量及構成》《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了解我國近五年的能源現(xiàn)狀。(6)課上交流查詢結果并小結:從教材提供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合我們自己的查詢結果,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需要節(jié)約能源,減少損耗,提高利用率。(7)任務布置2:(可作為課前任務布置)查閱資料,了解我國是怎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8)學生匯報查閱結果。(9)小結并過渡: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節(jié)能的重要方式。在節(jié)約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開發(fā)利用新能源。了解新能源的開發(fā)(1)自主閱讀:閱讀教材P32的資料,了解新能源及其開發(fā)。(2)交流并匯報:從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拓展講解: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fā)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與深層之間的熱循環(huán)等;此外,還有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而已經(jīng)廣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能源,稱為常規(guī)能源。隨著常規(guī)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環(huán)保和可再生為特質的新能源越來越得到重視。在我國已形成產(chǎn)業(yè)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水電站)、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是可循環(huán)利用的清潔能源。新能源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既是整個能源供應系統(tǒng)的有效補充手段,也是環(huán)境治理和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措施,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的最終能源選擇。(4)思考:我國正在開發(fā)利用哪些新能源?開發(fā)利用新能源時要注意什么?(5)搜集資料,制作資料卡。(6)示例講解:“生物質能的開發(fā)利用”資料卡 搜集人:謝芳英生物質能是生物及其廢棄物提供的能量。目前,主要是利用有機垃圾、秸稈、人畜糞便等產(chǎn)生沼氣供燃燒、照明、發(fā)電等。還可利用生物質能制取酒精等供燃燒、照明、發(fā)電等。生物質能可再生、低污染,但資源分散、難以規(guī)?;??!拔覈?guī)劃開發(fā)的新能源”資料卡 搜集人:黃泓然我國“十一五”規(guī)劃列入風能、太陽能開發(fā)利用的目標,風能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126萬千瓦增長到2015年的12934萬千瓦,增長了103倍;太陽能發(fā)電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7萬千瓦增長到2015年的4318萬千瓦,增長了617倍。2016年,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中增加了地熱能的開發(fā)利用目標。(7)開展新能源交流會。(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一課生命的家園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地球為生命提供了必需的條件,是生命的家園。知道地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生物、礦產(chǎn)、能源等多種資源。知道地球資源有的不可再生,正逐漸枯竭,環(huán)境逐漸惡化,地球已不堪重負。2.科學探究能查閱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地球成為生命家園的原因。能搜集地球為人類生存提供多種資源的資料并制作科普展板進行展示。3.科學態(tài)度、STSE對于地球生命家園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樂于傾聽不同意見。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資源及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體會到保護地球的迫切性,激發(fā)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責任感。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空氣讓我們呼吸,水是生命的源泉,適宜的溫度,各種資源,共同支持生物圈。環(huán)境問題惡化,地球沒有保險,珍惜保護任務艱!(2)提問:讀了這首詩后,你有什么感受?(3)學生自由回答。(4)講述: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個藍色的星球,它閃爍著斑斕的光環(huán),在不停地轉動。這個神奇的藍色星球就是各種生物和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5)思考:想一想,地球為什么能成為生命的家園?(二)新課學習分析生命必需的條件(1)交流:說一說,生命生存必需的條件有哪些?地球為生命提供了哪些條件和資源?(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生命最必需的有陽光(合適的溫度)、水、空氣等。地球公轉和自轉能接受合適的陽光照射;地球有液態(tài)的水;地球有大氣層,空氣可以……(3)查閱資料。了解生命必需的水、空氣和合適的溫度等條件,做成資料卡(可課前布置)。(4)學生匯報并展示資料卡。(5)示例講述:地球家園——關于水的條件a.通常情況下0℃水結冰,100℃水沸騰。地表平均溫度大約15℃,適合液態(tài)水存在。b.植物需要水,動物也需要水。液態(tài)的水是生命體的基本組成部分。c.水結冰后,冰比水輕,能為冰層下面水中的生命阻擋嚴寒。d.地球上的水循環(huán)……(6)思考:假如地球太冷,變成冰凍的星球,會怎樣?(沒有了液態(tài)的水,生物將無法生存。)了解地球提供的資源(1)講述: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開發(fā)和利用了地球上的各種資源。(2)明確任務:搜集相關地球資源的資料,制成科普展板,向大家展示(可課前布置)。(3)學生匯報展示。(4)示例講解并展示:教材P35六(1)班主辦的地球上的資源科普展示。a.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海洋中的魚和貝類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的蛋白食物,因此海洋被科學家稱為“未來糧倉”。b.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約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為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約為1300億噸。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于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c.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并非生來就具有肥力。跟生物發(fā)育一樣,土壤發(fā)育也有一系列的過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培育出了一些肥沃、高產(chǎn)的耕作土壤。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稻、麥、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農(nóng)作物為世界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糧食保證。(5)交流:從上面的材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6)調查了解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用到了哪些地球提供的資源。簡要記錄在活動手冊上,與同學交流。生命家園的故事(1)自主閱讀:教材P36地球的故事(2)交流:閱讀這個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小結:在生命世界中,雖然人類出現(xiàn)較晚,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已經(jīng)迅速、深刻地改變了地球。地球已經(jīng)不堪重負,而人類的責任最大。地球是生命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地球。(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二課從家鄉(xiāng)的小河說起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人類社會活動中造成水污染的的主要污染源有工業(yè)污染、農(nóng)業(yè)污染、生活污染等,知道水污染的危害。知道沉淀和過濾是凈化水質和治理水污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科學探究能制定本地水污染調查計劃,開展實地調查,整理所獲信息,得出調查結論并進行交流。能搜集國內外水污染的資料,分析水污染的危害。做模擬水污染治理完成水的凈化實驗,并提出水污染治理的合理化建議。3.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關于水污染的調查、實驗、資料搜集等活動,注意安全,尊重證據(jù),合作分享。了解人類活動對水環(huán)境的影響,針對水污染采取力所能及的舉措。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實地踩點考察路線、尋找基礎污染比較嚴重的水域、布置學生自帶一些搜集證據(jù)的器材或工具(照相機、透明空瓶子)、混有泥沙的水、明礬、燒杯;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講述: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美好的環(huán)境,但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環(huán)境污染卻日益加重。例如:家鄉(xiāng)的小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母親河已今非昔比了。(2)課件或實物圖片展示小河被污染前后的對比圖。(3)交流:觀察這兩幅圖,你有什么感想?(4)講述:家鄉(xiāng)的小河是怎樣被污染的?我們去調查一下。(二)新課學習調查當?shù)氐乃颦h(huán)境(1)明確調查目的:了解當?shù)氐乃颦h(huán)境保護或污染情況。(2)分組交流:你們打算如何實施調查呢?(3)示例講解:第3小組調查計劃a.搜集本地小河被污染的新聞報道的信息。b.在老師或家長的帶領下,實地考察和記錄。c.去相關單位或部門咨詢。(4)小結:選目標(可看新聞報道被污染的地方),注意安全(老師或家長帶領),及時記錄和搜集證據(jù)或樣品(帶相機、收集樣品的瓶子、記錄本),采樣后咨詢、驗證水質(去相關單位或部門咨詢),分工合作認真細致,集體行動不離隊。(5)各組制定調查計劃,要求在調查計劃中補充寫出實地考察的方法。(6)交流并小結實地考察的方法:a.看:顏色、漂浮物、動植物等。b.聞:怪味、臭味等。c.采:采集水樣等證據(jù)。d.記:記錄考察情況,拍下照片。(7)做好考察前的準備:記錄本、考察記錄單、透明空瓶子一個、照相機。(8)交待考察地點,并分組分工:宣布教師事先實地考察過的水域作為考察點,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具體分工:觀察員、記錄員、攝影師……(9)開展實地考察活動: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注意搜集相關證據(jù),如水色、氣味、漂浮物的多少、排污口的數(shù)量、水中生物生存的情況等。(也可以課后由家長帶領前往)(10)返校并完成作業(yè)。根據(jù)考察情況,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寫一篇調查情況匯報(或報告)。(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1)講述:上節(jié)課,我們對周圍的水域環(huán)境進行了實地考察,說一說,你們都有什么收獲?(2)學生匯報。(3)整理數(shù)據(jù):說一說小河的污染情況和污染的來源有哪些?整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數(shù)據(jù),并對所調查水域的水質作出恰當?shù)脑u價。(4)示例講解:a.第5小組水域污染實地調查評價表b.第5小組對污染來源的分類。(工業(yè)污染、農(nóng)業(yè)污染、生活污染)(5)匯報交流與評價:這是第5小組的分類,說一說,你是怎樣給它們分類的?展示各自的研究結果并進行調查成果評價。(二)新課學習搜集更多水污染及其危害的資料(1)講解水污染造成危害的實例:a.水域污染直接給淡水養(yǎng)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b.水污染還造成了部分生物產(chǎn)生畸形變異。c.水域污染造成的赤潮,給海洋生物帶來滅頂之災。(2)自主閱讀:教材P39水俁灣的災難。(3)交流:了解了水俁灣的災難后,你有什么感想?(4)布置任務:搜集更多有關水污染的資料,分析水污染帶來的危害。(5)過渡:水污染的后果這么嚴重,我們來試試“治理水污染”吧!水的凈化(1)實驗材料:一杯混有泥沙的水、明礬、過濾網(wǎng)。(2)實驗方法:a.自然靜置,沉淀泥沙。b.加入少量明礬,靜止沉淀。c.將沉淀杯中上部較清澈的水倒入另一只杯子中。d.再通過過濾的方法,進一步去除水中的雜質。(3)交流: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上述的方法能徹底凈化水嗎?(4)小結:沉淀和過濾,一般能分離出水中可見的顆粒狀雜質,有許多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化學物質,還需通過其他措施去除,才能使水變得更清潔。我們的水質保護建議(1)明確任務:通過調查和研究,地表水污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本地的水質?請交流各自的看法并一起擬定一個關于水域環(huán)境保護的建議。(2)匯報展示。(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三課藍天的夢想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霧霾天是空氣被污染的現(xiàn)象,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知道空氣質量指數(shù)是一種反映和評價空氣質量的方法。知道人類活動是空氣的主要污染源。.科學探究能連續(xù)一周搜集并記錄本地空氣質量的數(shù)據(jù),整理信息,得出空氣質量的調查結論并進行交流。能調查了解空氣污染的原因并進行交流,得出結論。.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關于空氣污染的資料搜集、調查等活動,尊重證據(jù),合作分享。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環(huán)境的影響,針對空氣污染采取力所能及的舉措。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搜集的空氣質量數(shù)據(jù)、空氣污染源等資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教材P41上方的霧霾圖。(2)交流:觀察上述圖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霧霾)(3)講述:面對霧霾等嚴重空氣污染的嚴峻形勢,2017年,“堅決打好藍天保衛(wèi)戰(zhàn)”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4)思考:空氣質量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二)新課學習調查家鄉(xiāng)的空氣質量(1)明確任務:連續(xù)一周搜集并記錄家鄉(xiāng)空氣質量的數(shù)據(jù),將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該任務建議教師提前一周布置下去,在本堂課上匯報結果)(2)課件展示教材P41——長沙實時空氣質量指數(shù)。并講解:空氣質量指數(shù)數(shù)值越大,說明空氣污染狀況越嚴重,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3)交流:根據(jù)各自的調查結果,說一說家鄉(xiāng)的空氣質量怎樣。(4)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調查空氣是怎樣被污染的。(1)交流:根據(jù)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空氣是怎樣被污染的?(2)學生發(fā)言。(3)課件展示教材P42的四幅圖。這四幅圖是兩位同學的調查結果,說一說,圖片中的空氣污染源分別是什么?(4)小結:分別為:焚燒秸稈、燃煤、汽車尾氣、夜宵燒烤攤。(5)繼續(xù)交流:a.空氣的污染源還有哪些?b.怎么能減少煙的排放呢?(6)拓展介紹:空氣污染源是指排放(或產(chǎn)生)空氣污染物質的源。按產(chǎn)生原因可分為:①自然源,由自然過程所產(chǎn)生的污染源,包括:風力揚塵、火山爆發(fā)、森林火災、生物腐爛等所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和灰塵;植物產(chǎn)生的酯類、烴類化合物;有機質腐爛產(chǎn)生的臭氣以及自然放射源等。②人為源,由人類生活、生產(chǎn)活動而產(chǎn)生的污染源。煤炭是中國城鎮(zhèn)民用及工業(yè)的主要生活和動力能源,所以城鎮(zhèn)大氣污染主要為煤煙型污染。除此,火電、冶煉、化工、造紙、煉油、交通運輸?shù)炔煌墓I(yè)企業(yè)也會排放不同的廢氣污染空氣。(7)任務布置:留意平時生活中污染空氣的事物和現(xiàn)象,用圖片或文字記錄下來。我們的空氣保護建議(1)明確任務:通過調查和研究,空氣污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防治?請交流各自的看法,并一起擬定一個關于保護空氣的建議。(2)匯報展示。(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第四課從垃圾說起——資源的回收和利用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人們每天產(chǎn)生大量的垃圾,知道生活垃圾可按一定標準分類。知道垃圾分類是資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回收后再加工能讓資源再生。知道提高物品的利用率,減少垃圾,也是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科學探究能調查身邊垃圾產(chǎn)生的來源并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能按照一定標準對垃圾進行分類。.科學態(tài)度、STSE對于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再生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樂于分享。樹立回收或再利用資源的意識,了解力所能及的保護資源的舉措。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教材P43上方的垃圾圖。(2)交流:看到這張圖片,你有什么感受?(3)講述: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消耗各種資源,產(chǎn)生了很多的垃圾。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垃圾?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二)新課學習垃圾的調查(1)生活中會產(chǎn)生哪些垃圾?先在同學中做個調查。(2)課件展示教材P43上方的垃圾調查表,給學生做參考,將垃圾分為三類:家庭生活產(chǎn)生的垃圾、學校生活產(chǎn)生的垃圾、個人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垃圾。并制成表格。(3)學生匯報調查結果。(4)交流:面對日益增多的垃圾,我們應該怎樣處理?(5)學生發(fā)言:有的能回收再利用,有的不能。我們可以分類收集……(6)小結: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是人們解決回收或再利用資源的重要辦法。而垃圾分類,就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且關系重大的一項措施。垃圾分類與回收(1)課件展示教材P44上方的垃圾分類箱。說一說,你對垃圾分類箱上垃圾類別的理解。(2)學生自由發(fā)言。(3)分類方法介紹(摘自2020年9月正式實施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可回收物:指適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垃圾。例如廢棄的玻璃、金屬、塑料、紙類、織物、家具、電器電子產(chǎn)品等。廚余垃圾:指容易腐爛的食物殘渣、瓜果皮核等含有機質的垃圾。包括家庭廚余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廚余垃圾等。例如菜梗菜葉、剩飯等。有害垃圾:指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huán)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且應當進行專門處理的垃圾。例如電池、燈管、家用化學品等。其他垃圾:除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例如塵土、煙頭、陶瓷制品、已污染的塑料袋(膜)、一次性產(chǎn)品、已污染的紙巾、毛發(fā)、舊毛巾、內衣褲等。(4)交流:根據(jù)垃圾分類方法,對照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產(chǎn)生的垃圾物品,找到它的類別。(5)學生以接龍的方式舉例說明。(6)課件展示教材P44的圖片,想一想,這些垃圾應該投入哪個垃圾箱?(7)小結:廢玻璃、廢棄易拉罐、廢棄電腦、廢棄礦泉水瓶、廢紙都屬于可回收物,投入可回收物垃圾箱。白熾燈中的鎢絲可回收,投入可回收物垃圾箱。廢電池、處理不了的廢油漆罐屬于有害垃圾,含有熒光粉的節(jié)能燈也屬有害垃圾,投入有害垃圾箱。廢棄的花瓶看材質,塑料可回收,陶瓷、花土則屬于其他垃圾,投入其他垃圾箱。廢棄的綠植、丟棄的果皮菜葉屬于廚余垃圾,投入廚余垃圾箱。(8)過渡:提高物品的利用率,減少垃圾,也是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垃圾與資源(1)講述:將分類的垃圾再加工,能讓資源再生?。?)課件展示教材P45的圖片,說說它們是如何讓資源再生的?(3)自主閱讀:教材P45指南針信箱中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40億個,方便面碗5億~7億個,一次性筷子數(shù)十億雙,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千克的柴油或汽油。用1噸廢紙可生產(chǎn)0.85噸再生紙。1噸易拉罐熔化后能結成約1噸很好的鋁塊,可少采20噸鋁礦。(4)交流:閱讀這則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5)任務布置:活動手冊P15“變廢為寶”:把生活和學習中長期沒用的“廢物”再利用起來吧。(三)整理,下課。第四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五課地球家園保衛(wèi)戰(zhàn)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塑料自發(fā)明以來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但也對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知道“白色污染”即塑料引發(fā)的污染。知道塑料有很多種,生活中使用塑料時要盡量使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塑料。知道世界各國為保衛(wèi)地球而聯(lián)合起來所做的努力。.科學探究能搜集、閱讀有關塑料優(yōu)缺點的資料,調查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況,交流分享對塑料的認知,能提出我們?yōu)闇p少“白色污染”可以做哪些具體的事情。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能針對世界各國聯(lián)合保衛(wèi)地球的努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關于塑料的調查等活動,實事求是,樂于分享,具有社會責任感。了解塑料給人類生活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自覺參與到減少塑料危害的行動中。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教材P46上方圖片。(2)交流:觀察這幅圖片,談談你的感受。(3)講述:2018年6月2日,一頭吞食了80多個塑料袋的巨頭鯨幼崽死在泰國南部海岸。在泰國水域,每年有近300頭海洋生物,包括巨頭鯨、海龜、海豚因吞食塑料袋而死。專家呼吁:“我們要減少塑料袋的使用!”(4)思考:想一想,塑料的發(fā)明對我們人類有好處嗎?(二)新課學習認識塑料的功與過(1)塑料的發(fā)明: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是在1909年由美國人貝克蘭發(fā)明,又稱貝克蘭塑料。在短短的100年里,塑料的品種已經(jīng)極其豐富,各種制品隨處可見,而且繼續(xù)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壯大。塑料的發(fā)明和利用已經(jīng)被作為20世紀影響人類的重要發(fā)明而載入史冊。(2)交流:說一說,從上述的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任務:分組搜集資料,了解塑料有什么優(yōu)缺點。然后和同伴交流,歸納提煉出塑料的優(yōu)缺點。(4)小組匯報發(fā)言。(5)示例講解塑料的優(yōu)點:a.塑料的優(yōu)點:1.塑料制造成本低,容易被塑造成不同形狀??梢源笠?guī)模生產(chǎn)。2.塑料相對較輕,具有較高的強度,耐用、防水、有良好的絕緣性和絕熱性。(6)交流: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利用塑料的優(yōu)點制作了哪些物品?(7)學生匯報:洗臉盆,塑料瓶、塑料桶、塑料盆、塑料勺、塑料碗、塑料衣架、塑料布、塑料雨衣、塑料杯子……(8)示例講解塑料的缺點:b.塑料的缺點:1.塑料的耐熱性能較差,易于老化。2.塑料容易燃燒,燃燒時產(chǎn)生有毒氣體。3.塑料埋在地底下幾百年甚至幾萬年也不會降解腐爛,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9)交流:聯(lián)系實際,我們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由于塑料本身的缺點,造成了什么后果?(10)學生匯報: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造成了“白色污染”。(11)拓展:白色污染是對廢塑料污染環(huán)境現(xiàn)象的一種形象稱謂,是指用聚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裝袋、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難于降解處理,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景觀造成的污染。(12)講述:圍剿“白色污染”,讓我們從自己家里開始吧。(13)調查:(該任務可提前一星期布置),調查一星期媽媽從菜市場里買菜提回家多少個塑料袋?(14)結果匯報:媽媽一星期從菜市場里買菜提回家 個塑料袋。(15)交流并匯報:如何想辦法減少“白色污染”?做成資料卡匯報。(16)示例講解:我們家減少“白色污染”的辦法,六(1)班王晶晶a.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b.重復使用塑料袋,直到用壞為止。c.用購物籃子、紙箱、可循環(huán)使用的購物袋來替代塑料袋的使用。d.使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塑料制品。(17)設計制作一個輕巧又方便攜帶的可折疊的帆布菜籃,既能替代塑料袋,又能解決媽媽的難題,將設計圖記錄在活動手冊中。(18)展示你的設計圖和設計理念。(19)拓展: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xiàn)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塑料的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可發(fā)生降解,對自然環(huán)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而生成空洞,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其被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從而被自然環(huán)境所消納,還能起到改良土質的作用。地球保衛(wèi)戰(zhàn)(1)講述:隨著環(huán)境破壞帶來的災難加劇,人類更加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全球范圍內的環(huán)境保護運動日益增多。(2)自主閱讀:教材P48的材料。(3)交流:說一說,從這則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4)學生匯報發(fā)言。(三)整理,下課。第五單元我學習了科學第一課總結我們的科學學習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科學的本質是求真,是為了追尋自然界中各種問題的答案。知道科學探究需要認真觀察提出問題,針對問題作出大膽的猜想與合理的假設,圍繞猜想與假設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通過實驗和調查等方法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獲取證據(jù),經(jīng)過推理作出判斷、得出結論,同時在探究過程中注重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知道技術的本質是應用,是為了滿足我們人類不斷發(fā)展的各種需求。知道技術嘗試的要素包括明確需求、設計方案、動手制作、調試改進,同時在做技術的過程中注重評估和反思。.科學探究能分類整理回顧六年來的科學學習,將總結提煉科學探究及技術嘗試的流程及相互關系以探究齒輪等形式予以呈現(xiàn)、表達和交流,同時進行反思和評價。.科學態(tài)度、STSE能克服困難完成預定任務,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所學程序性知識在科學學習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紙條;教學課件。學生準備:小紙條、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講述:我們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馬上要接近尾聲了,想一想,通過六年的學習,你認為科學是什么?科學的本質是什么?(2)學生發(fā)言。(3)小結:科學的本質是求真,是為了追尋自然界中各種問題的答案。(二)新課學習總結我們的科學學習(1)分組交流:回顧將近六年的科學學習生活,我們有哪些收獲和感受?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大家進行交流。(2)教師提醒:失敗與教訓,同樣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動力,它們還為我們今后的科學學習提供了前車之鑒,交流時請不要回避。(3)小組匯報發(fā)言。(4)繼續(xù)交流:在各種探究學習活動中,我們嘗試了哪些方法和步驟?把它們寫在小紙條上,和小組的同學們一起把這些小紙條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拼接自己小組的“探究之龍”。(5)學生展示“探究之龍”。(6)課件展示“探究齒輪”:我們的科學探究學習過程:認真觀察,提出問題——大膽地猜想,合理地假設——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實驗、調查、搜集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做出判斷——做出科學結論。其中,表達交流、反思評價是貫穿于整個過程中的。(7)繼續(xù)探究:請結合上面的“探究齒輪”向同學們解釋自己拼接的“探究之龍”。(8)學生匯報。(9)示例講解:六(1)班科學探究回顧總結a.六年來,我們提過很多問題,有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有的問題還有待以后解決。b.我們曾經(jīng)做過一些錯誤的假設,有時是沒仔細觀察,有時是胡亂猜想。其實,假設也是要有事實作為依據(jù)的。c.我們獲取事實時常用的方法有: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d.獲取事實以后,我們還需要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推理等,才能完成探究活動。e.表達交流、反思評價在整個探究活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10)思考:技術的本質是什么?(11)小結:技術的本質是應用,是為了滿足我們人類不斷發(fā)展的各種需求。(12)分組交流:回顧六年來,我們所做過的各種技術嘗試,我們有哪些收獲和感受?說一說技術的流程。(13)學生匯報。(14)課件展示教材P52的技術流程圖。我們的技術嘗試過程:明確需求——設計方案——動手制作——調試改進。其中,評估和反思是貫穿于整個過程中的。(15)示例講解:六(3)班技術與工程回顧總結a.需求是什么?這是我們學習技術與工程時首先需要弄明白的。b.我們進行技術與工程方案設計時,要考慮產(chǎn)品的結構,也要考慮制作的流程。c.我們的設計,在滿足需求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材料、成本、安全、美觀等很多方面。工程師也是這樣做的。d.制作時,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動手能力不強而受到影響。制作也是需要技巧的。e.調試、反思、改進等,可以使我們的作品更加完善。(16)繼續(xù)交流:請結合上面的技術流程圖,參考示例,向大家解釋各小組總結的技術流程。(17)交流并匯報。(三)整理,下課。第五單元我學習了科學第二課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問題的搜集與提出、問題的評估與專題討論、問題的最終聚焦,都是科學探究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科學探究能搜集生活中的問題,初步評估問題解決的可行性,能圍繞問題展開專題討論,并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開展研究。針對所聚焦的問題,能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并形成探究成果。.科學態(tài)度、STSE積極參加問題的搜集、評估、討論并選擇問題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尊重證據(jù),追求創(chuàng)新,合作分享。愿意開展新的技術嘗試,深化對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認知。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根據(jù)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準備材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提問:同學們,上一節(jié)科學課,我們總結的“探究之龍”是怎樣的?(2)談話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要將自己總結的成果,再次應用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二)新課學習.搜集問題:科學探究往往都起源于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問題?;仡櫼幌伦约浩綍r都提出了哪些問題,把最想了解的問題寫下來。記錄在活動手冊上。.關于問題的示例講解:我想探究的問題胡小楠(1)磁鐵也生銹?(2)熱水是不是能增加食鹽的溶解量?(3)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4)小蘇打與白醋的反應到底是吸熱還是放熱?(5)牽?;ǖ那o為什么可以纏繞著向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yè)暫時性工作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離婚協(xié)議財產(chǎn)保護策劃與實施策略
- 2025年體育場館管理服務合同
- 2025年獵頭項目申請報告
- 2025年高精度二維伺服系統(tǒng)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
- 2025年住宅租賃協(xié)議法律規(guī)范
- 2025年中國內地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全書
- 2025年企業(yè)團隊建設培訓費用預算協(xié)議樣本
- 2025年公司租用辦公地點合同樣本
- 2025年典當行經(jīng)營許可協(xié)議書
- Petrel中文操作手冊(1-3)
- 《工業(yè)自動化技術》課件
- 代理分銷銷售協(xié)議書
- (績效考核)鉗工技能鑒定考核試題庫
- 215kWh工商業(yè)液冷儲能電池一體柜用戶手冊
- 裝卸工安全培訓課件
- 鉗工實訓安全
- 腿部經(jīng)絡課件教學課件
- 中小學校崗位安全工作指南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分享課件
- 小數(shù)加減乘除計算題大全(300題大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